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地久天長觀後感3篇

觀後感1.58W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到底應如何寫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地久天長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地久天長觀後感3篇

地久天長觀後感1

這週四帶着媽媽在影院點映了一部《地久天長》,把那個年代國家獨生子女政策下的生活體現的淋漓盡致,觀影后媽媽只是嘆了口氣:“那個年代,誰也怪不得誰。”

電影中,在星星死亡之前,麗雲再次懷孕。然而她的朋友海燕是工廠裏計劃生育的主任,勸她把孩子打掉。後來,這個未出生孩子帶來的傷痛,隨着他們孩子的離世,來的更加強烈。

有句話是說“忘記過去,面向未來”。而電影中,過去始終縈繞在他們的腦海裏,它揮之不去,甚至鑄就和改變了他們的現在。而有些時候,我們不得不去面對過去的夢魘。對於耀軍和麗雲來說,失去兒子是一場始料不及的殘忍意外,它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並且使得他們花費了數十年的時間向兒子告別。

將近三個小時,我似乎也跟着劉耀軍夫婦走完了一輩子。可能時代不同,我真的無法理解沒有孩子對那一代意味着什麼,又是爲什麼在一位女性失去孩子,最脆弱的時候反而要向丈夫說對不起,更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他們能夠一直撫養一個不是自己的孩子。這其中有很多點我現在還沒有理解,可能以後會慢慢的懂得裏面深層的道理。但是不理解並不意味着不能去傾聽,不能去感受。透過電影,我看到了人生失去精神支柱的荒涼感,就像臺詞說的那樣,時間已經靜止了,剩下的就是慢慢變老。

感慨父母那個年代的生活不易。很少看到這樣的電影,見證了兩個家庭三十年變遷。特別是將已經停止使用的獨生子女政策造成傷害,通過赤裸直白方式呈現出來了。極度剋制隱忍,卻洶涌澎湃。時代流淌,計劃生育和失獨家庭,計劃經濟和改革開放。有些事可能永遠無法治癒,但你還是得活下去。

地亦久,天亦長,那個時代的傷痛濃縮到兩個家庭的集中表現,但是生活再難,也要堅持下去,初看電影時覺得悲傷,細想時卻覺得也能鼓勵人心。

地久天長觀後感2

王小帥的電影,這次又取得了口碑,工作忙碌與煩躁之間,看了這部整整兩個小時的電影,感覺一種赤裸裸的壓抑和淚流滿面的傷感。電影的故事很簡單,發生的背景卻很熟悉,七八十年代的中國,廣大的工人羣體,三個朋友情誼深遠的家庭,一同走過了時代,也一同走過了悲催的生活。因爲一個孩子的意外,兩個家庭揹負了幾十年的心債,一路走來讓人感傷。看到了電影三分之一的時候,我才明白電影名字的意思,八十年好聽的歌曲叫《友誼地久天長》,朋友的情誼在巨大的社會背景下,顯得很是慘淡,計劃生育的巨大力量,帶走了一個家庭的希望,也帶走了一個家庭的未來。在意外發生以後,另一個家庭也揹負了巨大的心債,無力償還。

令人無法喘息的還有這個不幸運家庭的舉家搬遷,帶着僅有的家當來到了幾千公里外的陌生城市,過上了清貧而陌生的生活,他們逃離了原來的地方,也試圖逃離原來的悲慘命運,甚至找了一個“孩子”充當起了他們的孩子。故事的開始就是孩子的叛逆,這個家庭面對本不是自己親生孩子的叛逆,充滿了無力,只能繼續承認自己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在多年後兩個家庭的相遇,那一幕相見時的哭泣,再到另一個孩子的敞開心懷,一段永存於歷史的悲情就此有了結果。但當事人已經滿頭白髮,愧疚之人也離開了人間。什麼纔是地久天長?難道是友誼麼?還是那份命運的不公,或者是內心的愧疚,還是一段默默展開的愛情,甚至因此而第三次喪失了孩子。這是一個社會問題,更是一個時代問題,在巨大的背景下,失獨家庭成爲了幾個家庭的噩夢。但就像那個掛着“按摩”霓虹燈的`筒子樓,無人再去住了,但還保留着原來的樣子,就像一切沒有發生一樣。在給孩子上墳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堆墳墓,什麼纔是地久天長,是父母對於孩子的感情,還是朋友之間的情誼,還是這個時代給予人們的傷痛,還是命運的不公,地久天長,真的讓人慢慢白了頭髮,慢慢告別了人生。就像長在身體內的一棵大樹,慢慢要撐破身體。

地久天長觀後感3

《地久天長》展現的是我生長的年代,其中的許多場景(包括住宿、工作、生活等)、人物形象(那時的好人和壞人標準)、改制、下海、市場經濟等等,從小到大,再到中老年,這一切都是親身經歷和眼見爲實的景象,歷歷在目,不是後來的80後、90後們一句感同身受能夠表達和體會的歷史。

質樸的年代,質樸的人們,質樸的生活,也充滿許多的無奈與波折。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平凡的人們身不由己的要被捲入這場變革當中,有一些人拍浪擊石、敢闖敢拼,成功了,致富了;而大多數的人依舊隨波逐流,任由命運的安排,還是過着平凡的生活。不過,不管他們當中的一些人是繼續端着鐵飯碗吃飯,還是到處打工吃盒飯,只要一生平安度過,心安理得,吃得飽,睡得着,也未嘗不是一件幸事。

不要象沈家一家老少,爲一生的欠疚而過着心裏始終有梗的日子,那樣,即便掙了再多的錢,生活也是有陰影的,不得安心。

想起那個年代的人們,其實需求真的不多。只要有份工作,不管髒不髒、累不累,只要掙的工資能讓一家人吃飽飯,能養活孩子,就沒有什麼非分的要求。他們當中在後來的時代成爲暴發戶的人,都是些當時不安分守己,或是有污點的人,是另類,不屬於正規單位喜歡的人。當然,後來的年代裏,人們的叢生觀和價值觀變了,評判標準也變了,原來的看法和對錯也就無關緊要了。

電影裏的劉耀軍夫婦對孩子的感情是真摯而深沉的,也不亞於現代人珍愛子女的情感;但是,他們對乾兒子沈浩的愛和原諒,是大愛,是善良,那是現代人很難做到的事情了。

有點好笑的是,昨晚我看了這部電影,睡覺時竟然夢到汪峯和華晨宇這兩個不同年代的歌星,他們要在我所在的地方開對抗型的歌唱比賽,我卻是支持華晨宇的,雖然,我也比較欣賞汪峯的歌和才華,可是,我好象喜歡華晨宇的風格和才華,他也沒有什麼世俗的緋聞和糾葛,可能這種藝人在當代比較少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