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8篇

觀後感2.04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可以記錄我們的思想活動。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8篇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1

抱怨是我們日常工作中常見的行爲。通過閱讀威爾·鮑溫的《不抱怨的世界》,我學到了很多,體會到了“不抱怨”的內涵。

在書中,鮑溫牧師說:“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我們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讀完這本書,我深受感動。當我慢慢地沉浸在書中的世界裏,我發現它其實是靈魂的一面鏡子。這裏面沒有什麼偉大的道理,只是一種很普通的方式,一種很普通的情況,告訴我們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多的瞭解自己。

在鏡子裏,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臉上的表情是憤怒還是快樂……而這本書反應我們的內心世界,它是樂觀的還是消極的?這些也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臉上出現,但它們或多或少在語言中的產生。

當然,有些人認爲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調節情緒的方式。把抱怨俗稱“嘮嗑”,偶爾認爲“嘮嗑”有助於調節內心的平衡,有助於擺脫心中的陰影。

但當我讀完這本書,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引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爲傳遞心靈疾病,不僅不能找到一種方法來解決,也可能讓你因爲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可能最終導致不可收拾的局面

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爲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爲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爲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在書中,我看到有很多像我這樣的人,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很多抱怨的人,心中多有不安。

,但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頓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束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

在書中,要求敢於分析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敢於改變自己。從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

當我們不抱怨時,我們的心理就只有快樂,當每個人都拋棄抱怨時,世界一定會更加和諧。

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話說:“生活是不平等的,接受它。記住,永遠不會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2

抱怨會扭曲、削弱,有時甚至會破壞那些對我們的幸福安寧至關重要的關係。當我們開始抱怨時,就會忽略對方曾吸引我們的品格,轉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缺陷上面。

我妻子桂兒曾就職於一家公司,她辦公室的女員工們每月都要舉行聚會,用她們的話說,是在實施一種“羣體療法”。所謂的“羣體療法”,就是在附近找家墨西哥餐館,喝上幾杯瑪格麗特,然後藉着酒勁,大聲地抱怨形形色色的男人們。主題只有一個——男人都是狗。不用說,這些女人都沒能和某個男人維持快樂、持久的關係。

現在,你可能會想,她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抱怨,是因爲和男人間的關係有些不盡如人意。她們只注意到了關係中的消極面,女人相互間的“同情”,只會將問題誇大。在花了一晚上去抱怨生活中的“狗男人”之後,這些女人回到家裏,禁不住就會把那個正坐在La-Z-Boy(一個沙發品牌)沙發上的男人看作一條“老黃狗”。她們的預期,都建立在頭腦中的偏見上,認爲男人就是狗,而這些女人的丈夫或男朋友們,也會感覺到她們的不滿,真的會像她們預期的那樣(有時比預期的更糟糕)對待她們。

我曾認識過一位非常有名的牧師,他跟我說:“要是不用與人打交道,牧師還是個很棒的職業。”和別人打交道,可能會是一種充滿了痛苦和悲傷的鬥爭,但也可以不是這樣。法國傑出的哲學家、劇作家薩特曾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那就是——他人即地獄。這句話雖有些悲觀,但薩特卻因此爲大家熟知。他在晚年時,曾作過如此解釋:“大家都以爲,我想用這句話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有害的,如地獄一般,人們都在勾心鬥角。其實,我想傳遞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觀念,如果你同他人的關係遭到歪曲和損害,那麼他人就會變成,也只能變成生活在地獄裏的人。”

你能夠糾正所有扭曲的關係,將其置於一個更穩固的基礎之上,你有這個能力。只要你能接受新的觀念,並願意用這些觀念去創造新的經歷,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如果你已準備好,要把那些地獄般的關係變成和諧的關係,把互相侮辱的關係變成一種“不抱怨的關係”,那麼,就從現在開始吧!

ps:抱怨會把我們的注意力集中到對方的缺陷上,無論是愛人亦或是朋友,亦或是自己的工作。這就是強大的吸引力法則。要改要改一定要改掉這個壞習慣。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3

爲了積極響應公司開展的“讀一本好書”活動,我翻開了《不抱怨的世界》這本書。

讀過這本書的應該都知道紫手環的力量,也瞭解21天不抱怨的挑戰,就是將紫色的橡膠手環戴在一隻手上,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抱怨、講閒話或批評時,就把手環移到另一隻手上,重新開始,連續21天不抱怨的生活。我嘗試着開始接受21天不抱怨挑戰,第一天,我不停地將手上的手環換到另一隻手上,簡直要累壞了,粗略的計算了一下,就高達50多次,這時,我才發現自己一直對着那些無謂的事情都在抱怨,一直都讓旁邊的人處於聽覺污染當中。

仔細觀察一下,這些抱怨無非就是工作、生活、感情中的瑣事。幾乎沒有什麼不能是我們的抱怨對象。我們總喜歡躲在喋喋不休的抱怨後面,從中獲得一種自我膨脹的優越感。我們難以且不情願意識到,所厭惡的種種問題,譬如身邊人無休止的抱怨,同樣存在於自己身上。威爾·鮑溫在書中不留情面地指出,“我們抱怨,是爲了獲取同情心和注意力,以及避免去做我們不敢做的事。”

許多時候,我們並非意識不到這一點,但就是不願意直接面對,並且積極主動地做出改變,有時候,隨着心理的慣性,也不知道如何改變。不過,改變不如意的現狀,也是人類的本性,抱怨帶來的消極作用,人們意識到了之後,還是會有改變的慾望自然升起。當改變之光隨着情緒上的牴觸被帶進了生活,就由“有意識的無能”踏入了“有意識的有能”。

第二天,我又開始了不抱怨之旅,在遇到不順心或不開心的事時,試着用沉默代替抱怨,發現自己抱怨移動手環的同時在本子上記下抱怨的次數,在別人談論其他人的不是時,試着提醒自己主動離開;雖然效果不是很明顯,但是能夠主動留意到自己的言論時,就是邁向挑戰成功的第一步。

說實話,當我們開始留意自己的言語措辭,以沉默代替抱怨,這實在不是一個能輕易勝任的挑戰,儘管抱怨、評斷、講閒話如口臭般污染着自己的生活環境,但習慣性的東西總是會帶來安全感,即使是替代式的。我們常常在努力維持不抱怨與落回現狀之間掙扎,改變自我的勇氣、不懈地自我覺察,共同打造了一把神奇的鑰匙--這把鑰匙,讓我們長久以來封閉着的意識緩緩敞開。

對舊有習性的挑戰必然帶來生活層面上的某些變更,鮑溫溫和而又堅定地指出:在這場把生命導向光明、積極的內在改變中,如果其他東西的確是阻礙,工作,或者朋友都應該考慮放棄。

放下抱怨,這並不等於在困境面前不作爲,或者放棄對社會不公正的言說權。帶有負面情緒的抱怨,恰恰纔是不具建設性的消極。而源於生命的熱愛,並由此生髮的感恩、寬容和同理心,也不容任何機構以任何名義竊取盜用。

《不抱怨的世界》並非是一部闡釋觀念或解析心理的作品,而是一場“不抱怨運動”的發起、描述、記錄與召喚。正是那些已經改變了全球數百萬生命的事例,展示了抱怨的普遍性,以及相似的蛻變流程。所有的描述至多隻是路標,真正的開始總是握在你自己手中——如果踐行,如果堅持,已經足夠造成改變的敞開,穿透我們雜亂無章、充滿問題而又缺乏審視的生活。

“不抱怨”只是一把鑰匙而已。在我們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藉助這把鑰匙,我們會自然延伸和深入到生活的諸多層面,喚醒我們渴望已久的改變。

在這次挑戰中,由於很多原因,我僅堅持了三天,也許那樣的原因並不能成爲所謂的原因,也是爲自己不能堅持找的所謂藉口,但是三天的挑戰,確實讓自己有了一些轉變,能夠主動意識到抱怨的情緒。雖然沒有繼續戴上紫手環,但是紫手環將會繼續影響着我的工作和生活。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4

近期,有幸閱讀了《不抱怨的世界》,作者威爾·鮑溫,美國最偉大、尊崇的心靈導師之一;有人說這是非常值得推薦的一本書,它會改變你的命運。零零碎碎的時間看下來,合上書本,記憶中有些許片段,而印象最深的只有三個字:不抱怨。

什麼是抱怨?抱怨是一種負能量的表現方式,是一個人的生活態度的外在體現。人爲什麼會抱怨?怨天尤人其實是一種負面思考並具有殺傷力的表達方式,當我們只看到生活中的缺憾與不完美的一面時,當現實與理想有差距時,當事情背離自己的價值觀時,抱怨便應運而生。鮑溫認爲,我們之所以會抱怨,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當我們抱怨時可以獲得別人的同情,可以爲自己的失敗找到外在的理由,而非自身的原因,從而從中得到安慰。久而久之,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遭受批評時,首先躍入腦海的就是由於別人的錯誤造成了今天的局面,而不是先從自身尋找根源,把人生的不如意,小挫折,都怪罪到別人頭上,一廂情願的認爲並希望別人來爲我們的人生承擔責任,但是,那些事情並不會因爲抱怨而改變,反而,因爲抱怨,我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不快樂。

書中也寫道: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讀過這本書後,讓人幡然醒悟。改變行爲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醒悟並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又驗證了“我們的行爲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爲它會影響我們周圍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因爲當你開始讓自己變的不抱怨而又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周圍的人也開始變得友好,你們之間重新開始建立了信任。

我也知道抱怨無益於事,可是生活中總忍不住會跟着別人附和抱怨,或者主動發泄自己的抱怨。我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做到不抱怨,是否能像書中有些人那樣做到21天不抱怨。但書中傳遞給我的信息,讓我開始反思:既然抱怨不能解決問題,我們何不欣然接受,安然處之呢?

讓我們從自己開始,從“心”開始,改變愛抱怨的習慣,成爲一個快樂的人,一個感恩的人,用平和的心態成就一個“不抱怨的世界”!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5

屬於卓越的人都不應該抱怨這整個世界。千其萬變,錯綜複雜的事物接二連三發生,往往以不揮手告別的態度,不愛理睬他人的做法,也不是某些人頭腦簡單的問題,是他們對世界產生的一種錯覺。每個人都有特點,相對而言就是有個性,想要去改變一個人在某種立場上的思維,的確很困難。

從人際交往關係和改善溝通來說,人們都存在着一種誤區,要講故事,更要講道理,以和爲貴,化干戈爲玉帛,在求同存異的前提下達到本質上的相似和相近,都源於結伴而行。

要尊重科學和文化,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也要了解一下“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等歷史典故,你必須要熟讀歷史,這準確的時間需要你來把握住。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哲人老子,真名李耳談到了處世方略,道出人事進退之術,指出人類歸其與自然共處,合乎社會的規律。也都要遵守社會的規則,達到自信與自覺都來自於傳統文化。

威爾、鮑溫是美國深受推崇的心靈導師之一,他本身從實踐的態度出發,邀請每位參加者都戴上紫色手環,只要覺察自己有抱怨情緒,就將紫色手環戴在另一個手上。從正向、反向的思維來看,決定關係的走向,想要看到世界改變,就要你先改變。

“無用之用”、“與時俱化”出自《莊子、人世間篇》,莊周本身對世間一切事物產生了一種美好的嚮往,達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的理想狀態。這也是我們社會所需要提倡的品質。實事求是分析當前形勢,不浮誇自己。

假如我皺眉頭,並不代表我有一定難處,因爲我的自信來源於真理。都要以改造自我爲目的,既源於實踐,又指導實踐,但是理論的適應性取決於條件的反射性,比喻說某某同志身體不適,也影響了某種時期前進的動力,也不要強加他人所難,即使他能辦到的事,也不要命令他此時幹他不相適宜的工作。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首詞《雨霖鈴》出自北宋詞人柳永之手。他也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的精力作詞,其詞特點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

此詞牌來源於唐玄宗李隆基執政後期,馬嵬坡兵變,楊玉環貴妃縊死,在平定叛亂之後,唐玄宗北還之路,一路上戚雨瀝瀝,風雨吹打皇鑾的金鈴上。自古以來多情人最傷心的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怕只有楊柳岸邊,面對淒厲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這一去長年相別,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的定義一樣。

看懂了文字,就看懂了人生。路過心上的故事,如何才能做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風格,也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需要相互交往,就是要去欣賞對方的優點,對於彼此之間談吐和言行,要從全方位考慮問題,知人一面不知其心,都得需要注意一下各種處事的方式。

比喻說有的人愛誇大奇談,把不相應的事實誇大,往往弄成了反作用,搞得對方不大自在。也有的人往往愛做表面文章,不切實際,喜歡溜鬚拍馬,總愛擡高自己、表現自己。一切都要從事物的本身來看問題,要正視現實,不要談或者你能該怎麼樣?或者這個詞彙,只能作爲你寬恕自己的定義。

我們都要從實際出發,試着接納與你不同性格的人說話。要面對與你不同觀點人的時候,都要停止挑剔和責備,要穩重對待,證實缺陷和不完美,不要害怕與逃避責任。渴望被愛、被接納或被欣賞,這是與生俱來的需求,只要善於接納,那你才懂得欣賞。

藝術起源於生活,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威廉布萊克,天真過的預示,是別有一番洞天。他教會了我,對我有成見的人千萬不要和我說話。

爲現實而爭論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如果你和對方發生摩擦,讓你感到憤怒和不滿,那麼你就有義務從壞情緒中解脫出來,讓你卸下武裝,驅散以牙還牙的衝動。容隱他人寬恕自己,因爲仇恨越深,作用在你身上消耗的能量就越強,也對自己的身體健康不利。

只有拒絕爭鬥,纔不可能受到他人攻擊。一些關係遭遇挫折,是處於關係中的人們爲了讓自己的需求得以滿足,總是在相互抱怨。抱怨不但沒有解決任何難題,還會將你困於問題當中,使你沉浸在失意、沮喪中,無法自拔。曾經你也有過許多優秀品質,你要單獨列出你的特長,探索心靈成長空間,是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你要擁有無盡的可能,也要相信縱橫交錯的人生。人生就是成長的過程,任何關係都提供你成長的機遇。不抱怨的觀點就是你必須挑戰達到光明的最高處,讓光亮點照耀你全身,才能看到挑戰,以實際的行動着手要解決的問題,痊癒你曾有過的創傷。

如果你想吹噓,也要認清你過於自我爲中心,如果你想操縱別人,那是因爲你內心裏有種無力的感覺,這樣你怎麼能關心和幫助他人呢?比喻某個人很有才華,必須肯定和尊重他,不要產生妒忌的可能想法,這樣就很容易產生誤區。

其實最基本的關係就是自己與自己的關係,需要你反覆重複練習寬恕,感受人羣各式各樣的笑話中釋放出來的溫度,一切過錯皆有誤會產生。

在關係中你要學會成長,給予我們很多機會,讓我們擴展對自己、他人的愛與同情。想象是偉大的潛水者,以人心極爲本體,臨川四夢,馮小青留下怨仇,爲自己畫下肖像,頗爲此曲愁腸,一夢而亡的杜麗娘。——這是一個美麗的邂逅,來自於明代戲劇家湯顯祖的《牡丹亭》一書。陳同讀書的批語,後來聽說,她因爲情緒失控而去。談則也接着寫姐姐的評語,她也憂鬱地去了。

最後還是大戶人家出身的錢益,也接着寫她姐妹們的評語,當我所有證據都沒有采集到或她們翩翩身影來臨之前,已經變成灰燼。所以說經常讀書會提高你的思維反應能力,讀書要讀品味,增加閱讀量,吸收精華,也必須結合作者當時寫書的實際情況來閱讀。

與中立的第三方處理,在矛盾中撇清你所有情緒,事情也不會發展成絕望的窘迫。在矛盾中撇清你所有情緒,秉承良善的意向。相互之間你要掌握分寸,因爲何時何地你都是唯一的,不可改變。你要清楚自己的缺陷,也要達到一種自我批評的狀態。

“琴瑟和鳴”是出自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覓之音的典故,藉此用以比喻夫妻間情篤和好的故事。唐代詩人元稹的絕句“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也概括了對愛情忠貞不渝深刻的含義。

那是意識的錯覺,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與某種事物割裂開來的東西,一個人就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天賦畢竟是天賦,不能相提並論。切勿混淆大衆的聽覺,要以自己的視覺爲觸點,只有這樣,你具備了所有能力,纔會處理人世間各種關係中存在的各種問題。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6

抱怨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行爲,通過認真閱讀威爾·鮑溫的這本《不抱怨的世界》,我感到受益匪淺,認識到“不抱怨”的內涵。書中鮑溫牧師說:“我們之所以會抱怨,我們就和我們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一樣:我們察覺到抱怨會帶來好處。優秀的人都不抱怨。”

一篇篇的翻閱《不抱怨的世界》,這是一本很棒的心靈勵志書。看了這本書後心靈受到很大的觸動,慢慢沉浸在書中世界時,才發現,它其實就是一面心靈的鏡子。裏面並沒有什麼大道理,只是很普通的方式,很普通的事例,來告訴我們一種生活的態度,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在鏡子裏我們能看到自己的外表是否整潔,我們的臉上是什麼表情,是憤怒還是喜悅??而這本書就是反照內心的鏡子,讓我們看到自己不能外露的內心世界,是樂觀向上的,還是消極低沉的?這些可能在表情上我們沒有表露,但在言語上或多或少有抱怨的產生。當然,有人認爲抱怨是一種宣泄,一種情緒的調節方式。沒有看這本書前我也是如此認爲:我們把抱怨俗稱“發牢騷”,認爲偶爾發發牢騷有助於自己內心平衡的調節,有助於擺脫心靈的陰影,但當我看完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抱怨是一種流行病,你的抱怨會喚起他人的共鳴,讓抱怨成爲一種傳遞的心靈疾病,不但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還可能讓你因爲抱怨的快感而升級抱怨的程度,最終又可能導致不可收拾的結果。書中主人公的狗被車撞了後,就差點讓他自己成爲了憤怒及抱怨的奴隸,是理智讓主人公在抱怨的行爲中停了下來,沒有讓事情更糟糕,而理智就是內心世界對自己行爲的理性剖析與理解,而這一切都是“不抱怨”所能給予我們做到的。

在書中我看到了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樣,突然發現自己是一個有如此多抱怨的人,心中多了些不安,可是書中的一句話讓我頓然醒悟:“誠實面對情緒,安於自己的不安,對發現自己的不足不必驚慌,既然已經產生了,就應該誠實勇敢的面對它;就應該去想辦法結束它,也才能最終安於自己的不安”。書中就是要求我們勇於剖析自己、找出不足、勇於改變自己。由少說到學會沉默,再到安於不會沉默,再到安於不說的狀態,最後就能真正擁有“不抱怨的世界”。當我們沒有了抱怨,我們的心理就只剩下快樂,當人人都拋棄了抱怨,那這個世界就肯定更加和諧。

最後引用比爾·蓋茨的一句話“人生是不平等的,去接受它吧。請記住,永遠都不要抱怨。”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7

這本書是我朋友推薦的,剛拿到這本書我就想哪個人不抱怨,真有意思,隨手打開作者寫給中國讀者一封信時,有段話是這樣說的:”中國人向來喜歡抱怨,我不會感到絲毫詫異”,這句話把我的倔脾氣又整到了極點,哪個國家的人不愛抱怨,只要是人都會有或多或少的抱怨,偏要說中國人。帶着情緒接着往下看又說道”中國人敢於直面不足,勇於面對挑戰,無論面對的是抱怨傾向抑或其它,他們都會本着單純的意圖,力求改善,中國人改變自我,努力爭取高品質生活的意願是一種真正的動力。

放下手中的書籍,自己何嘗不是抱怨之人,無論工作中,生活中教育子女時都在抱怨,感覺上天對我一個人不公,總是在怨天尤人這種負面的思考中表達自己,事實上如果我們想看到生命中的美好一面,一定也能看的到,關鍵在於我們的眼光放在哪裏?作者威爾鮑溫說“當我們決定接納各種人和事物,並從中發現其光明面對,我們會體驗到越來越多的良善與美好,因爲我們的關注,將使這樣的期待在生活中實現。”不抱怨的磁場,將引來更多平安和喜樂。

生活中的抱怨也逐漸影響到了我的孩子,小小年紀也在不斷抱怨中尋找答案,卻從未反思自己的錯誤與不足,若想改變生活走出低潮,那就是停止抱怨是重新出發的第一步,和孩子們一起享受,一起改進,當孩子學習不上進時,我們彼此從容面對,分析原因,及時查漏補缺,慢慢的少了一份抱怨,少了一份推卸,多了一份信任,現在我和孩子有個約定,就是相互監督彼此的言行,當言語舉止出現不文明或心態不積極樂觀是及時提醒對方,及時改正。時刻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每一天,慢慢發現不抱怨的生活纔是最美的。我始終相信我和孩子只要繼續努力,就算以後人生之路有太多磕磕絆絆,總會走向成功彼岸的那一天。

此刻我想說“認清自己的卑微是你奮進的力量”,不要抱怨工作的艱辛,更別數落同事及家人的不是,只要用心去對待、去感受,盡職盡責做好自己的每一天。活出感恩的生命或許我們的明天更加美麗,這樣的人生將會無怨無悔。

《不抱怨的世界》讀書心得8

心理學家說:改變想法就是改變世界。當你開始有意識地避免抱怨的時候,你會在突然之間,發現自己可以接受現實,並開始用一種積極的態度,感恩的心態,嘗試讓自己在這樣的環境中,思考如何繼續向着自己的目標奮進!我們尋求的改變從來無需外求它是發生於我們的內在。

哲學家說過:我們會成爲自己想象、思考的東西。而書中也寫道我們的話表明我們的想法,我們的想法又創造了我們的生活。每一刻,你都在用自己最關注的念頭創造人生。所以說改變行爲就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當我們醒悟並開始改變自己的時候,我們又驗證了我們的行爲的確會影響世界,因爲它會影響我們周遭的人們,而且這種影響力會擴散開來。你的態度,也就是你內存思維的外在表現,決定了人們和你之間的關係。因爲,當你開始讓自己變得不抱怨,快樂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周圍的人也開始變得友好,你們之間重新開始建立信任!

書中講到一位先生爲了自己即將過世的太太尋找快樂,在自家周圍樹了一塊如果快樂你就按喇叭的告示牌,每天幾百萬輛蘊含快樂的車輛從他家門口經過,這種快樂成了救治他太太的良藥,她躺在房裏,只要聽到喇叭聲,她就覺得很知足,知道自己不是孤單一人,她也享受着全世界的快樂。

標籤:抱怨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