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詩經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2.07W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通用15篇

詩經讀後感1

《詩經》是一枚月亮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嫺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比較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爲“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纔是比較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爲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爲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比較樸實,比較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爲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比較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比較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比較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真好。

詩經讀後感2

《詩經》我每一次品味,讀過之後,頌過之後,咀嚼過之後,一次次發現它的美好永遠是那樣甘甜爽口彷彿是巍峨山泉聖水,《詩經》她恰如萬年的醞釀,仍然有一種清澈凜冽透骨的美。常常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著,那種崇高,那種聖潔詩歌文字裏的純淨所感動吸引!如是帶着新鮮、好奇的心情,我都會爲書中氤氳着的靈秀之氣所傾倒,漫步於《詩經》的海洋中,我所感受到的,是淡然,是恬靜,是一種無法抗拒的飄逸之美;輕頌《詩經》,口中吟出的是一首首雅俗共賞的曲調,遠離塵世喧囂之後洗淨鉛華,如此的無與倫比、令人心醉。

《詩經》像一盞清茶、一杯淡酒無聲地滋潤着我們乾涸的心田,當你彷徨的時候,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助的時候,也請你讀一讀《詩經》;當你無法找到自己人生座標的時候,《詩經》可以讓你安靜下來,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圍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無所不知,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詩經》,她是一本讓人受益終身的`良書,這本書裏記錄着許許多寂寞和不捨之情,人世間的背歡離合,陰晴圓缺,讓我們懂得了真諦,學會了怎樣去面對,叩問自己的“心”,人來世間爲了什麼,一個人的命運如何,是由自己良心所控制的。詩經她能讓人沉浸在人類內心深處,並得到永恆!真心希望我們中國人都能讀詩經、傳頌詩經,學習詩經這本代表了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她可以充實我們的內心,我們纔不會丟失自己的民族魂。我們只有瞭解自己的過去,才能繼往開來展望明天,這一代、下一代、世世代代的中國人才會有希望,我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如此純真乾淨的《詩經》怎叫人不愛,她宛如是未經雕琢的璞玉,是生長在野外的山花,是初長成的少女,那麼的自然。留下永恆的芬芳。

詩經讀後感3

早都知道《詩經》是浪漫主義的源頭,但面對那些四字一短句的小段時,卻感覺好無韻味可言,索性就將它丟在一邊,結果讓我錯過了這麼一本有價值的書。

《詩經》是咖啡,那麼《詩經是一枚月亮》則是咖啡伴侶,越嚼越有味,於是,我翻開它享受品咖啡的過程。

《詩經是一枚月亮》的作者是沈文婷,一個細膩溫嫺的女子。她將《詩經》中的文字加以自己的理解表露出來。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有一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宣其室家。”原以爲“逃之夭夭”是正確,這裏只不過是引用而已,經過反覆酌想得知,“桃之夭夭”纔是最原始的表露。這句詩大概的意思是說,一女子要出嫁穿上桃紅色的嫁衣,心情很愉快,也覺得《桃夭》該是一首歌:“桃花盛開朵朵豔,桃林內外紅纏綿;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樂天天。”重點在這“桃”上,“桃”可以引申爲桃花林,桃花運等。

現代社會,有不少人都幻想着自己能有一次美麗的桃花運。可這畢竟是幻想,有幻想就會有落空。有多少女生天真的以爲自己能夠有又一次桃花運,然後從此“飛黃騰達”。事實證明80%的女生錯過了自己的青春。假使自己遇到了,能保證你心儀的對象也看中你嗎?女生有了桃花運便會越陷越深,男生有了桃花運只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生活不是拍偶像劇,男主人公是多麼耀眼,我們更不是黃蓉和郭靖能在桃花島上看桃花。所以,現實點,學着《詩經》中女主人公快樂是因找到了自己的生活。

再者,《詩經》中所描繪的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的確,在那個時代,一個沒有被金錢和地位所污染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最樸實,最真誠的。相反地,誰能想到過了幾千年後的今天,我們都在爲生活所奔波,所勞累,忘記了我們最初的目標,迷失了自我。若我們都靜下心沉下心來,翻開《詩經是一枚月亮》,你一定不會對《詩經》中枯燥的文字而感到厭倦,找找自己的內心,聆聽自己最真實的聲音。

《詩經》是一個月光寶盒,流注了無限愛意與溫暖,它真是一枚月亮,看見最本質的自我。

一行詩句,無限思量。

詩經讀後感4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着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着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着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污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着。

讀着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着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裏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裏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着念着,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摸。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遇見《詩經》,是這秋天裏最美的邂逅。因爲無論是唐詩的華麗,還是宋詞的精緻,在我看來都抵不過《關睢》《蒹葭》《子衿》給我的震撼。那種質樸,那種清新,那種深沉,直抵心間,無可比擬。

遇見《詩經》,是這十月天裏,最美的邂逅。詩是對生活的歌唱、吟詠,在創作與歌詠間享受了美感,昇華了人性,使人得到了自由。在《詩經》裏我親見了《桃夭》的繁華,《出車》的深沉,似乎是真的回到遙遠的古代。

詩經讀後感5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着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着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癡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着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爲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着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6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河邊的蘆葦青蒼蒼,潔白的露水凝成霜.所說的這個意中人,就在河水的那一邊.逆着水追趕她,道路艱險又長;順着水追隨她,她像在水中央……這聲音,不就是那深遂悠遠的歌聲嗎?那源自《詩經》中優美動聽的旋律.

《詩經》源於民間,源於那些樸實的勞動者,傾聽他們的勞動,傾聽他們的愛情,那些純潔美麗的故事在《詩經》中淺淺地唱着.“采采苤苡,薄言掇之.采采苤苡,薄言捋之.”那些勞動婦女們,在採摘苤苡時的喜悅與笑聲匯成了一首歌,聆聽它時,我感受到她們在勞動中得到的'無限快樂.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得關,載笑載言.”那是天真的女子,對“氓”的癡迷.“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女子沉迷於男子不可脫身.聆聽這道《氓》,感受到的是女子被氓被叛的深深無奈之情,而堅強的女子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吟唱這支悲泣之歌.聆聽之中她的悽婉堅貞感動着我.

而這僅僅只是《詩經》中的一小部分,詩經更以其“雅”、“頌”另外兩部分向後人講訴了貴族祭祀、祈禱豐年、歌頌祖德,更有帝王貴族之頌歌.傾聽《詩經》,令我感受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最樸實、純潔的情感;傾聽《詩經》,我從中學會了“投我以桃,報之以李”的報恩之心.它是中國唯一一部脫去了脂粉與欲俗氣的情感文學聖典.作爲民族青春時代的自由生活經歷的真實記錄,它昭示後人主體精神自由的美好與它存在的意義.

在學習詩歌中,我學習《詩經》,在學習《詩經》中我聆聽到那悠遠的聲音.那源於人類原始的音樂,那猶如藍天般澄淨的詩歌,那擺脫了世俗塵雜的潔淨的世界.它是文字的聖典,是文學的瑰寶!

悠悠《詩經》,盪滌着我的身心,聆聽於其中,仿若身處世外桃源來到一個音樂的殿堂

詩經讀後感7

在中華文化的漫漫長河中,詩詞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佔據着重要的地位。它們將華夏的遠古面貌毫無保留地展現了出來。而《詩經》又是其中不得不提的存在。

《詩經》彙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的詩歌,雖不及《擊壤歌》之早,但卻也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足以證明其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個部分,是由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編寫而成的,既有篇名又有文辭的共三百零五篇,故有“詩三百”之稱。

“詩三百,思無邪”是後人對詩經的高度概括,然而其思雖是無邪,但從中透露出的`人性又是怎樣的呢?

詩經中最耳熟能詳的名篇當屬《關雎》和《桃夭》,其表達的主旨均是愛情。《關雎》中所流露出來的情感是剋制而謹慎的,體現的是炎黃子孫內裏的矜持與羞怯。然而其真的是單單地讚美男女之情嗎?不然,細細品味不難看出其中有對后妃之德的讚美,試圖達到以明教化的目的。再者,《詩經》中總是很善於運用重章疊句,易使人產生共鳴,把作者的感受不斷加諸於人,“關關雎鳩”如此,“桃之夭夭”更是如此。《桃夭》一篇中講述的是新婚之喜,然而我每每看到其中“宜其室家、宜其家室、宜其家人”的描述,難免要想到其中對女子三從四德的強調與教化。不過,單論《詩經》,這幾篇中透露的情感還是頗爲樸素爛漫的,其中的人性是善良純真的。

詩經有一篇名爲《牆有茨》,其詩通篇都在反映衛國的宮廷醜事(即衛宣公強娶其子伋的未婚妻的“祕聞”)。開頭開門見山寫出“牆有茨,不可掃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言之醜也”然而詩人偏偏表達得極爲迂迴,其意不免讓人難以揣測。

《詩經》在歌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時又辛辣的點出了當時腐朽堪憂的社會現狀,在顯示人們內心的真情實感時又顯示了當時官吏和勞動人民對封建統治的叫苦連天。可以說,《詩經》裏展示的就是完完全全的中華的十分之一的歷史,其意總歸是向善的。其實,我們始終無法憑藉着自己的想法去揣測作者的思想,真正需要我們發掘的,是傳統文化其中暗藏的智慧與哲思,那是古人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

詩經讀後感8

詩經,就如古樸的石階:雖陳舊,卻已屹立千年;雖古樸,卻載滿了人情冷暖。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是我讀到的關於《詩經》的第一句句子。那時候的我學習《關雎》,什麼都不懂,就只能聽老師給我們講它用的各種寫作手法和它所表達的意義。而如今,老師講的我早已忘記得一乾二淨,唯一記得的就只有那其中承載的滿滿的濃情與少年求而不得的深深無奈。我也已經不再像曾經那樣只能“聽老師講”了,我已經可以獨立地從我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它,不再完全依賴老師的講解。詩經,可以在我彷徨躁動時給我清風般的撫慰。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室宜家。”《詩經·桃夭》是我在整部《詩經》中最喜歡的一首。《桃夭》雖是一首婚嫁讚歌,但寫的卻是對即將出嫁的女子的美好祝願。《桃夭》中雖無對女子的妝容進行描述,但是卻通過對桃樹的描寫,從側面展現了女子的美麗。雖無直接表達對女子的祝願,但是卻通過滿樹的果實和茂密的枝葉,表達了他對女子的祝福。詩經,可以在你孤獨無助時給你陽光般的`安慰。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戰事不斷,戍地不穩,戰士背井離鄉,妻兒孤苦,老母年邁。但倭寇猖獗,又豈可棄國家於不顧?無奈只能辛苦家人,在戰場爲國家而廝殺。或許家人會怨他,不理解他,但他對國家無愧,這就夠了。而真正的勇士,要敢於直麪人生的挫折。詩經,可以在人迷茫時如燈塔般爲人指引方向。

每個人心中都有不滅的熱情,每個人都有過去,每個人都有故事,或許人生本就是一場一場又一場的戲,聚集,然後淡然的離去;生命本就是一次一次再一次的輪迴,出生,然後孤獨的死去。我們不停地記錄一張張面容,與別人一次次相遇,再一遍遍的擦肩而過。我們走的道路雖各不相同,但最終我們必將去往同一個地方。

若你感到彷徨躁動,《詩經》可以給你清風般的撫慰;若你感到孤獨無助,《詩經》可以給你陽光般的安慰;若你感到迷茫,《詩經》則可以像燈塔,爲你在重重迷霧中指引方向。讀《詩經》,其實不在於你看了多少,而是在於――你懂了多少……

詩經讀後感9

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詩經讀後感。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楚;之子于歸,言秣其馬。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翹翹錯薪,言刈其蔞;之子于歸,言秣其駒。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漢廣》古有詩家解“漢廣遊女”爲漢水女神,將《漢廣》附會爲人神戀,居然從者還不少,可見人的心思裏都有浪漫的一面。然而也可以看出大家的共同認知是--這男的沒什麼希望了!都由人人戀上升到人神戀的程度了,仙凡相隔,這男的算是徹底沒戲。 《漢廣》可能是最古老的單相思詩了。在當時,這男子的一往情深沒有打動他的意中人,卻在千年後打動了無數人心,讓人感於他的癡情而記得他,又或者,人們真正爲之內心動容的不只是他癡情,而是每個人都曾有過“求不得苦”。人生的得失呵,原本就這樣難以預料。何況有時候兩情相悅也不一定就萬事大吉。

我由漢水女神很自然想到洛水女神,想起李商隱的那句詩:“宓妃留枕魏王才”,吟的是甄宓和曹植之間那段隱隱綽綽的情事。甄宓死後,曹植入覲,也不知道出於對弟弟愧疚的心態,還是想更狠的刺激他一下,叫他徹底崩潰,反正曹丕把宓妃留下的金縷玉帶枕賜給了曹植。曹植抱着那個枕痛不欲生,神魂恍惚的來到洛水邊,看見已死的`甄宓化做女神來相會。醒來後也分不清是夢是真,只那相會的情景倒還歷歷在目。一代才子感慨萬千,遂揮筆寫下流傳千古的《洛神賦》。其實它還有個更私人的名字叫《感甄賦》,甄宓的兒子魏明帝長大後覺得小叔叔這樣明目張膽地寫對自己老媽的感情很是不妥,就將名字改爲《洛神賦》。可知無論是王孫貴胄還是平民百姓,人生不如意事總是遊很多。事事留個有餘不盡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損我。若業必求滿,功必求盈者,不生內變,必召外憂。古語有云:月滿則虧,水滿則溢。有時留點遺憾也不見得是壞事。

人總有未完成的夢,心裏記掛着,下輩子纔有奔頭。

詩經讀後感10

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蒹葭中水霧朦朧,氤氳開來,秋風瑟瑟,時時刻刻牽動着我的心絃。那美好的伊人,究竟在哪裏?該走向何處去追隨她呢?

望着水面伊人若有若無的影子,只能“盈盈一水間,默默不得語”,就像是心中苦苦追尋的理想,難以捉摸,空靈飄渺於遠方水面。那在水一方的伊人,還有那執着堅守的夢,什麼時候能夠清清楚楚地看見伊人,觸手可得地抓住夢想呢?可正是因爲伊人撲朔迷離若隱若現的美,和那夢的餘情不散與魂牽夢繞,纔有了時刻奔赴夢想的堅守和初心啊。但伊人飄渺虛幻,夢想遙不可及,苦苦追求的'主人公,可知夢難以逆向,路反轉嗎?想到這,又是多麼無可奈何與惆悵嘆息。

眺望遠方水面的主人公,在得到與迷失中一定內心苦苦掙扎,猶豫不決過。到底伊人能否追尋到呢?夢中的世間是否能走進呢?最終如果還是求而不得是否會後悔不已呢?這個追夢過程中,正因爲盡頭的未知與對結果的幻想,才願意去追尋即便得不得結果的結果吧。畢竟伊人正如世間美好,永遠驅動着我們逐夢的腳步。一切答案盡在作者的不語和追尋的腳步中。

人生不如意事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我想,這個過程中,大多是內心的掙扎糾結和苦悶抑鬱無法排解和真正訴說出心中的追求吧。儘管結果不盡人意,但不枉曾經也是努力追求的少年啊!至少曾經努力過,認真過。

想想年過半百、滿目瘡痍的主人公年老之時,回想起當年的山高水長,或許更加懂得追求的意義,也感想當年的努力追夢的自己。那些年輕時的挫折不如意,也能夠以“坐看雲捲雲舒,靜聽花開花落,任憑潮落潮起”地心態風輕雲淡地講述出來吧。也正是堅守夢想、執着尋求伊人的經歷,才能給主人公不怕艱難險阻的勇氣和無窮多的精神力量吧。

伊人因美好而不會是觸手可得的,它在水一方靜候我們能去找到她,擁抱她啊。夢想也不會從天而落的,它儘管可能遙不可及,但值得我們拼盡全力追逐實現它。願我們都能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詩經讀後感11

寒假裏,媽媽說,推薦我讀一本好書,可以讓我感受古代的真實生活,身臨其境。我興致勃勃地接過來,《詩經》?帶着疑問,我踏着春秋之風,走進《詩經》的田野,感受到了別樣的樂趣。

《詩經》是由孔丘等整理的一部詩歌總集,是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精粹。誕生於先秦時期,收錄了自西周到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年間的詩歌,計有305篇之多,以抒情爲主,有《風》、《雅》、《頌》三部分。

讀《詩經》,我彷彿看到了那個時代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走進了那個時期人們的心靈世界,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這本書有描寫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困苦生活,如《國風·唐風》中,“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悠悠蒼天,曷其有所?”有表達對親人、家鄉的深深思念,如《國風·魏風》中,“陡彼岵兮,瞻望父兮。”有借古諷今的,如《雅·小雅》中,“鼓鍾將將,淮水湯湯,憂心且傷,淑人君子,懷允不忘。”有表達對愛情的美好祝願,如《國風·邶風》中,“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媽媽告訴我,她曾聽人說,閱讀《詩經》的最高境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古代那種樸實而真切的.意境美:春日之燕燕于飛,夏日之習習穀風,秋日之蒹葭(堅加)蒼蒼,冬日之杲(搞)杲出日;可以感受到十五國風輕漫過身邊,可以傾聽到先秦詩人的感嘆之聲拂過耳邊。

我爲自己是個中國人而驕傲,爲中華五千年文化而自豪,《詩經》正是這燦爛文化中的瑰寶。我還沒有那樣高的意境,可是,我對《詩經》卻真的迷上了。每當翻開它的時候,總會被它古樸的辭章、豐富的想象、奔放的情感所深深吸引。

當我們身處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偶爾也可以回過頭去,穿越歷史長河,感受西周春秋年代的歲月往事,一起去領略聖賢的千年智慧——《詩經》的無窮魅力。

詩經讀後感12

這是一部研究我國古代最早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動植物與自然現象的專著,自從吳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以來,涉及這門學問者代不乏人,至於晚近,則此調不彈久矣。

作者胡淼先生是長期研究農學的專家,他既吸取了前人的成果,但決不人云亦云,而提出了很多的創見。據胡先生統計,《詩經》305篇,有141篇492次提到動物,144篇505次提到植物,89篇235次提到自然現象,可以說是世界最早的一部百科全書。而這1232個知識點,就是胡先生這部著作的釋讀對象。

《詩經》首篇是人們最熟悉的《周南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的“雎鳩”一般解釋爲魚鷹,胡先生認爲魚鷹不在河州地區生活,亦非歌手,故“雎鳩”應該是東方大葦鶯。

《周南麟之趾》中的麒麟,常被視爲傳說中的動物,或被認爲是先民的圖騰,胡先生引用國外學者的研究成果,說麒麟實際上是今僅存於中部非洲一帶的麋羚,古時曾遍佈於東亞到西亞及非洲的廣大地區,《詩經》《春秋》和《山海經》等書有關麒麟的記載,表明它曾在我國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過。大約在公元前520xx年前後,它在山東地區最後消失。河南南陽石橋出土的漢畫像石上,刻有麒麟奔越的優美圖像。

《召南采蘩》《豳風·七月》《小雅出車》中的“蘩”,前人多注爲“白蒿”,《中藥大辭典》定爲大籽蒿。實際上,蒿是非常複雜的一個混合種羣。大籽蒿只是白蒿中的一個種,是旱生性的,而詩中指明蘩是生長在澗和沚的水生植物。所以蘩應該是蔞蒿(水蒿),是一種清香可口的蔬菜,古人譽爲“嘉蔬”,既可用於祭祀,也可食用,需要量很大,女子常常成羣結隊地去採摘。

《詩經》中的“穀風”有兩種。一是東風,是一種大中尺度的`大氣環流,春夏之期,和潤的東風帶來雨水,有利於穀物生長,《邶風穀風》描述的“習習穀風,以陰以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就是這種風。另一種是中小尺度的大氣環流,即山谷風,白天由山腳向山頂刮上山風,夜晚由山頂向山腳刮下山風,在一定的條件下,可造成強烈的區域性雷暴雨,《小雅·穀風》中描述的“習習穀風,維山崔嵬”就是這種風。注家大多沒有做這樣的區分和解釋。

詩經讀後感13

每天讀詩經兩篇已經一個多月了,《詩經》很大程度上滋養了心靈。一個人在杭州,漂泊無依的感覺時常有,繁瑣的工作也會有離職的衝動。今天跟朋友談這股衝動,他說一份工作應該是做的很好時候離開的。這句話挺讓我醍醐灌頂,明明可以提升的還有這麼多,明明可以學習的地方還有這麼多,怎麼可以放棄這提升自我的絕佳機會呢?

每天閱讀《詩經》,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我內心的真摯情感。工作一年半,在社會中浸染,經歷過一些挫折,開始重新爲自己的人生奮鬥。有時候覺得挺殘忍的,在生存面前,在人性面前,美好的東西總是被壓在心底或消失掉。

每次遇到或看到這些事情,內心都是悲傷的。古人說:“嗜慾深者天機淺”,《詩經》陪伴了我走過很多難受的時光,有些路是必經之路,人的成長,總是要經歷過許多,得失之間總是要有的。其實自己心底還是跟寶玉一樣,非常抗拒成人世界的複雜和圓滑。自己雖然對外在的人和事比較遲鈍,也是能夠感受到。總不希望把別人想得太壞,總有些時候不願去面對現實,是孤獨的。《詩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他告訴我,保護好自己的真心,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

一個成年人,想要保護自己的真誠,是要付出很多努力和代價的。感謝父母給我很多愛和真心,也有時候會感謝自己的遲鈍吧~,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希望自己能守護自己的真心。時光易逝,真心難得。

《詩經》教會我作爲一個女孩子,該有的端莊和秀氣.《詩經》中有很多描寫女孩子的真性情,《詩經》中描繪的女孩子都是儀態大方,品性優良。“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實彼周行”“匪女之美,美人之貽”每每讀到這些句子,我內心都會有一股暖流。心中有火花,期待成爲這樣的人。

《詩經》淨化了我很多負面情緒。身在職場,工作一天下來,心裏早已“陰雲密佈”,而我也耐得住折騰:工作之餘,不停學習,做項目。閱讀《詩經》給我生活添了很大樂趣。每一次閱讀,每一次畫視覺化,內心總是愉樂,如樑音不絕不耳,樂哉樂哉。

每個人在成年的時候,都應該學會從外界拿回屬於自己的那份力量。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從屬於你的宗族,你的血親,而是從內心生出一個新我,就像葉子從石頭中蜷縮着張開,人也一樣,共同完成生長的姿態。

詩經讀後感14

尋遍所有的名詞,我認爲把《詩經》比作爲晴朗的夜空是再合適不過的了,而《詩經》中的每一篇則是夜空中最獨一無二的星星。起初令我感到驚訝的是《詩經》中篇目的數量,一共三百零五篇,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獨是目錄中的篇目名稱就已經令我眼花繚亂。可是,與此同時我也發現,在這《詩經》中哪怕是信手翻開的一面,都能體現出它自身的千載獨步的美。《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數量繁多,但每一顆都熠熠生輝。

在我輕輕地拈起《詩經》的時候,我卻感受到了沉重的分量。這裏面的文字已然走過了三千多年的歷史,我不由得對其中所描述的當時的普通生活也產生了肅穆的敬意。所有當時的故事,無論和平或戰爭都在那麼一瞬間定格在了曼妙的詩裏。也許是口口相傳,也許是用文字記錄下的,但不管是哪一種,最終它們都一起靜靜地躺在歲月裏等待着一個又一個人去翻開它們,感受它們的偉大和美麗。《詩經》就如同星星一般沉靜卻又歷史悠久。

“最美不過詩經”這句話相信人們都已有所耳聞。而《詩經》所美之處不僅在於它歷經滄桑的瑰麗,更在於蘊含在其中的真情。

在仔細閱讀了《詩經》中的幾篇名作後頓時百感交集。例如《蒹葭》用了起興的手法,描繪出了一派朦朧的場景,但這其中表達的情感卻是非常強烈的。雖然關於其中的感情是有爭議的,有尋求所愛慕之人一說,也有追逐理想與追求一說。可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它所表現出的執着的情感是完全相同的。再例如《關雎》、《漢廣》等,它們都是用最柔美的`語言彙編而成,但卻表達出了最迫切的思念。每一字、每一句流露的都是發自他們的內心的真情。正是這種略加修飾的真情令人感同身受卻又不會感到失去意境。就如同星空一般閃耀動人,卻又令人感到沉醉。

在合上《詩經》的一瞬間我卻又獲得了另一種稍稍不同的感嘆:原來當時的人就擁有各式各樣的細膩情感,包括離別時的悲傷,遇喜事時的快樂亦或是追逐理想的焦躁與執着。而且早在那時,人們就已經開始使用“賦、比、興”的寫作手法來使作品變得更加富有藝術魅力。有那麼一剎那,我感受到了我與古人是相通的,我與他們都曾觀望過同一片星空。

夜空點點,繁星閃爍。《詩經》也將會像永恆的星空一半,成爲一代又一代所流傳的中華經典。

詩經讀後感15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課本上,我第一次接觸到了《詩經》,就被《詩經》表達的那種和諧、那種執着、那份淳樸、那份聖潔所吸引了。於是帶着好奇,又一次翻開了這本經典著作,細細品味。

作爲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就像一條深沉的河流,隨着時間不斷向前奔涌,而其中流淌着的,是她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沉澱下來的質樸和安然。在這條河流中,蔓延着的不是桃花紅、杏花白、香風玉露、奼紫嫣紅,而是一片清新的草色。

曾有癡情的男子一邊唱着:“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一邊思念着自己心愛的人。我想,在那個秋日的清晨、在那河畔搖曳着的蒹葭,一定盈滿着男子溫柔而又細膩的思念。逆流而上、順流而下,只要心中還保留着那份強烈的感情,道路漫長難行又怎樣?崎嶇難攀又怎樣?坎坷迴旋又有何妨?這就是草色的愛情。詩中的蒹葭定然不如熱情似火的玫瑰來的嬌豔,但它所包含着的情感,卻更加質樸和真實。

曾有戍邊征戰的士兵,在回家的途中低吟着“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將士在歸途中,看見一片衰敗的薇菜,不由想起自己離家時,家中庭院前那充滿生機之景,這就是草色的思念。在歲月的流逝中,思念着自己的家鄉,卻只能在心中默默描摹着家中的境況,是哀,是大哀!每當讀到此處,總感到一絲草色的憂傷在心上流淌,像是一片濡溼的.淚跡。

曾有憂愁的詩人,吟誦着“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愷我寤嘆,念彼周京”追憶着舊時周朝的繁華。詩人在寒冷的水邊行走,忽見水中難以生長的野草,不由想到周王室的衰敗,再不復往昔盛景,不禁傷感不已,這就是草色的懷念。懷念着昔日的盛世繁華,懷念着周王室當時的四夷賓服……

草色在《詩經》的紙間瀰漫,有憂愁、有歡樂、有離別……這是千年前的人們最質樸無華的情感。閱讀《詩經》,總能感受到一種超脫於世俗的安然愜意。而這,正是《詩經》的魅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