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不妨將其寫成一篇心得體會,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歡迎閱讀與收藏。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

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德國教育家雅斯貝爾斯以"存在、自由和超越"的存在主義哲學爲根源和基礎,深刻表達了"什麼是教育"的獨到見解。雅氏不僅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更有着長達40多年的教學生涯,是當之無愧的教育家。早年的醫學經歷,使得雅氏的教育觀念更加關注人,重視"人的靈魂"。

雅氏教育思想中的"整體性教育"與"對教育虔誠的信仰"引起了我的注意與思考。當下,精神性價值缺失成爲一個十分嚴重的問題。人文學科被人們認爲是"無用"的學科,如何扭轉這種局面,成爲我們每一個人文學科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在整體性教育觀念中,雅氏尤其注重對歷史知識的學習。

"通過單純地對過去的把握和重複、或者是通過對過去的理解、對未來的憧憬,我們以現在的每一份努力和體認,而感到未來的羽翼帶來的希望。"只有熟悉過去,我們才能熟悉民族和人類的生活,由此我們纔可以理解人類的`所作所爲,才懂得未來的選擇。所以,雅氏十分重視對古典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認爲誰在年輕時接觸到這些東西,那麼誰就擁有一個充滿活力、開放的精神世界。古典知識對人性的陶冶,使得人們在自覺中向高貴的心靈與行爲靠攏。但這一切的前提在於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而不是單單記住各種條文。也就是說,在教育中,雅氏堅決反對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而是注重對靈魂的啓迪,對生命的理解。因此,平等的交流與對話在雅氏心目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教育失落的本質,就在於整體性價值觀念的缺失,使人們只關注於眼前的利益,而忽略教育長遠的意義與價值。"如果人被迫只顧眼前的目標,他就沒有時間去展望整個的生命。"那麼,只活在"此在"的人們,缺失開闊的視野與心胸來應對人生中的風風雨雨、起起伏伏,無法自我教育,導致精神價值很難尋覓。所以,只有擁有整體性價值觀念,我們才能通過探尋本真的過去,憧憬本然的未來,而堅定地立在本來的"此在"。

對教育虔誠的信仰,使得人們擁有追求真理的熱情。如果缺乏虔誠的信仰,教育對我們來說只是可有可無的物品,而無法真正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隻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這是教育者的最高理想追求。我們在求知中明理,在明理中學會質疑與批判,在質疑與批判中獲得獨立思考的意識和能力。這時,我們纔是一個真正意義的人,一個有着獨立理想和品格的人。作爲一位教育者,我們應始終把培育人才,教化人心作爲自身的使命,自始至終對教育事業充滿虔敬的態度,將教育融入自己的生命,完成作爲教育者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短暫的一生中,真正致力於教育,致力於影響人的活動的人,他的生命不僅沒有浪費,還得到了無限的延續與擴展,直到世世代代。

說雅斯貝爾斯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教育家,並不爲過。這種天生的浪漫氣質,即使在面對教育這樣一件嚴肅的事情中,雅氏依然對"夢想"一詞情有獨鍾。在他看來,"誰若每天不給自己一點做夢的機會,那顆引領他工作和生活的明星就會黯淡下來。"是的,這就是教育散發出的魅力。正是因爲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每個人都具有多維的生成性,才使得教育事業顯得愈發重要,變得夢幻。作爲教育史的研究生,我們不僅僅要把教育當作事業,更要當作一生的志業,勇敢地追夢。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2

對像我這種從來沒有執教經驗的小白來說,盧安克先生的《是什麼帶來力量——鄉村兒童的教育》很容易讓人產生濃厚的興趣。

盧安克先生作爲一名地道的老外,卻能在中國待那麼久,並對中國的鄉村兒童、鄉村教育有很深刻的瞭解,還總結出了一套自己獨到的教育方式,這些都不禁讓我對這個人產生了敬仰之情。

“真正的農村教育研究不可能是在辦公桌上計劃的,而只能是通過自己在農村的`生活,通過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學生來發生的。”

沒錯,真正的農村教育絕不是紙上談兵,它需要我們紮根農村,與那些需要的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經歷他們經歷的,體會他們體會的,設身處地地爲他們着想,慢慢知道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山區的孩子往往是孤僻、害羞的,他們通常比較排斥外來人進入他們的生活,這時候就要十分注重處理問題的方法,因爲往往一點小事就可能對他們產生不小的影響,盧安克的書中就給我們提供了許多可借鑑的方法。

印象最深的一篇,也是我感覺對我們意義最大的一篇,要數作爲教師志願者裏的一篇“作爲志願者”。我們去幫助那些身處大山的孩子們到底是爲了什麼?我們的匆匆一瞥,到底會在他們的人生中起到怎樣的影響?敢肯定的是,我們能做的是微乎其微的,我們只不過是派對上的驚喜,夜晚劃過的流星,自然遠遠不及那些身處山區的鄉村教師。他們紮根於此,與孩子們的朝夕相處使得孩子對他們產生了信任,而這些信任正是他們教育工作的最好幫手。

盧安克先生喜歡用一些有趣的活動來和孩子們進行交流,這些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效果也很好。像書中提到的《三個世界》、《和平劍》、《在乎》、《夢別》等等,中間的過程對孩子們的意義是很大的,這些我們都可以嘗試一下。

每個去山區想要支教的志願者都有着不同的目的。有的想去體驗一下支教的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閱歷上添上幾筆;有的可能單純去玩;而我想大多數的人應該是懷揣着夢想的。他們大多也是來自農村或者是山區,並想要給孩子們傳達的是一種信念,一種希望。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3

這段時間我略讀了《什麼是好的教育》一書,這是一本教育哲學的讀本,這本書分爲:做人篇、學習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個部分,圍繞着什麼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真的是一本值得教師認真學習的書。

這本書好的原因在於我們不僅教育學生,而且也是家長,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從中獲得有益的方法。本書給我影響最深的是其提到“最好的教育是‘無爲’的教育:它不爲感知,卻又深深影響着人的心靈。無爲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薰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等爲間接的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衝突式的說教中自覺地接受教育,在親身體驗中自醒地領悟道理,在以自身爲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昇華和認識的飛。

客觀地說,一所學校,一個班級,不可能每一個孩子在學業上都能達到同樣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個孩子在他所經歷的學校教育過程之中,都能顯示出積極的`生命狀態,內心被集火,生命被點燃,每天都顯示出朝氣蓬勃的狀態,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時的教育中我們要努力促成學生向學,培養學生的自信。

社會競爭如此激烈,生存壓力如此之大,我覺得,我們首先要教會孩子自信。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就會精神抖擻,對一切都積極努力,樂觀向上,樂於接受挑戰;孩子缺乏自信,她就會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心理,從而失去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自信的孩子,學習會有動力,相信努力就會有收穫,因爲這份認識,會加倍努力,即使成績暫不如人意,也會保持良好心態,在學生時代,這份心態,會促使他們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進入社會,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後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體現,也是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心態之一。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4

偶然的機會,有幸讀到劉鐵芳的《什麼是好的教育》一書,讓我在寒冷的冬天什麼感到無比的充實。什麼是最好的教育?劉鐵芳在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成,是人能夠立足於社會,發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幹好,能實現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麼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麼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於接受挑戰;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麼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鍊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麼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着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的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生了。

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爲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裏着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甚至經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爲什麼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爲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量分析,會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着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境,他們叛逆之後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爲什麼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爲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秀作爲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後把壓力轉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麪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爲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爲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生命關懷的一項事業。教育是對生命的關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的原動力,因爲,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造的奇蹟。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爲五斗米折腰,那麼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爲成績而去工作!

讀了這本書後,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歷,感觸頗深,用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麼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善於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也是我爲之奮鬥的方向,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5

如今的家庭教育中,有時真不知該如何去回答孩子的爲什麼,看到孩子失望的表情,深刻的感到自己是多麼的無知。有時我會讓她親自動手做,他開心的不得了,還自言自語;‘原來是這樣做的啊!

記得有一次,她回來對我說;’今天我沒有撒謊,同學問我她的髮夾啊好看、我不喜歡那顏色,就說不好看,她就不高興了,還讓別人也不和我玩呢。我對她說;’如果你穿着自己喜歡的衣服,你想聽到別人怎麼說?當然是好看了。他豪不猶豫的回答我。所以呀!我們要學會讚美別人,這是禮貌,不能因爲自己不喜歡,就覺的別人也不好看。小傢伙被我說的已經沒有剛開始時的委屈了。你的同學讓別人不和你玩那是她不對,但是,你也不能記仇哦!你也有做錯事的時候,你做錯了,是不是也想得到別人的原諒呀?她說;媽媽,我懂了。看來,孩子遇到什麼事,家長及時的`疏導是很重要的哦!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敏感的也是急易傷害的。

現在,他都三年級了,撒謊的壞習慣還沒改掉,讓我們不得不反醒自己的教育方式,或許對她的嚴格方式不對,做錯事就罰,這也許是把孩子推向撒謊的最終原因吧!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是艱辛的,在沒有真正獨立生活以前,孩子是需要不斷修煉的,同時家長也在修煉自己的不足。

每當看見街上討飯的,我女兒會主動要給錢給他們,當然那些身體健全的我會不讓她給,並將給她聽不給的理由。

在學習上,她不是很主動,以前,我老是喜歡催,發現越催越慢。我對她說;學習是你自己的事情,你不會的可以來問,你要學會思考,怕動老筋是學不好的,你只要主動學習,一定學的好的。媽媽相信你。以前我們老是拿她和別人比,對她或許已經造成極大的打擊了。這也是我們作爲家長的需要反省過錯。

是該適當的放手了,讓孩子自己去計劃,,讓她做自己的主人。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6

偶然的機會有幸得以加入敘事者這個平臺,通過這些老師們的教育隨筆、讀後感以及讀書分享等,無聲的浸潤着我。最近敘事者共讀的書目是《做有溫度的教育》。

首先,這本書就深深的吸引着我。帶着有溫度的教育當是如何的疑問,我翻開了這本書,並且一旦開始,我便不願合攏。他的一些觀點,一些話,讓我對教育是什麼,教育應該帶來什麼有了進一步的思考。

教育的功能不時的被誇大,教育者的職能不時地被貶低,教育者的地位時上時下。作者寫到:教育是給孩子更多可能。我覺得教育本應如此。

教育工作者,無論身負盛名還是揹負罵名,他的職業靈魂便是育人。有的人認爲教育就是轉化優生,有的人認爲教育就是提高及格率,有的人認爲教育就是考上名校的指標,有的人認爲教育就是搞好成績!假設這些教育目標都達到了,那麼不及格的,沒有考上985、211的,不是優生的,這些學生反映的是教育的什麼呢?那這部分沒有達到所謂的教育目標的人是否要受到某種“優待”呢?

教育者面對的教育對象性格迥異,天賦亦然。正如世上沒有完全相同的一片葉子,受教育者在特定的評價標準體系裏又如何都會稱心如意呢?每個人自有每個人的出路,教育應該要爲學生提供更多的可能。

就像我們的學生當中,有的天資聰穎,學習能力快;而有的,稍微遲鈍,有點吃力。面對這不同層次的學生,教育者都要想方設法爲他們提供更多可能。讓他即使某一個方面薄弱,也可以健康、快樂的成長着!

在很多時候,對後進生的學生冷眼相待,對學習成績不佳的學生心灰意冷,對種種不如意的學生行爲的消極對待都是在剝奪學生更好成長的`可能性!每個人都可以有情緒,教育者更應該做一個優秀的情緒管理師!

或許是作爲一名新教師,或許是因爲我本身不會把學生分爲三六九等,我對自己所有的學生都一視同仁。即使始終不做作業的、調皮頑劣的,我都始終對他們懷抱着希望,我總是願意相信:下一次他們會更好的!我也願意相信,當下成績的不如意,也並不代表着永恆!

社會、學校、家庭,太急於給成長中的孩子下定論,貼標籤。有多少孩子都是沉淪於壞標籤中,既已定論,又何苦掙扎的消極避世態度。這些急功近利的行爲非但不能激勵學生知恥而後勇,卻恰恰讓這些標籤稱心如意。因爲比起撕掉標籤,接受這樣的標籤貌似更容易!

教育,應爲學生提供茁壯成長的養分,以及快樂成長的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扼殺他們成長的概率。教育,應爲處於其中的每個孩子提供更多向上的可能,那種可能不必人人雷同,但應是有的!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7

《什麼是教育》一書雖然只是一本小冊子,卻包含了雅斯貝爾斯最重要的觀點和論述.這也是因爲教育是一個核心問題.這本書據說可以看做是作者對德國教育的反思,同時我們可以一睹歐洲教育發展的一些脈絡,對照我國目前的教育現狀有啓發意義.作者以其專業角度對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理想、大學的本質、大學的理想做了簡單的闡述,並提出了大學改革的一些具體的措施,有一定借鑑意義.最後,作者貫穿全書的觀點是教員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係,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獨立自由個人意志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什麼是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論家們對教育有不同的說法,我最贊成的一種觀點,教育就是交往.在我國也一直承認的是暈種觀點.教育分爲哪些方面呢,從孩子一出重開始,當然也包括胎教,還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境教育等.教育形象的比喻就是讓一張白紙變成一張表格.裏面寫滿了子.裏面有塗改有錯誤.等待着你去修改和添加.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生活、爲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鍾啓泉:教育是奠定“學生髮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愛因斯坦:“什麼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麼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現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麼作用.

雅斯貝爾斯認爲:“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爲的規範、並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當然,作爲教育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爲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8

讀一本好書,就像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藉着4月23日世界世界讀書日到來的這個鍥機,再一次溫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是透過一個四年級國小生在十個月中所寫的日記內容,講述了包含同學之間的愛,姐弟之間的愛,子女與父母間的愛,師生之間的愛,對祖國的愛所有圍繞在身邊的愛。故事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簡單樸實的文字所描寫出的是極爲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雖然沒有初次拜讀時的淚花,但心靈上卻受到了更深的撞擊。亞米契斯用他細膩的筆觸體現出來的是近乎完美的愛。字裏行間,都抒發了作者本人對愛的理解。這種情感是普通的',也是不平凡的。散發出的一種深厚,濃郁的情感力量,使人猶如置身愛的海洋。

我讀了《愛的教育》後,最喜歡的是其中的一篇每月例話《少年筆耕》。

故事的主人公是個五年級的學生敘利亞,他爲了幫父親抄寫書件,連續三四個月都半夜悄悄起來,模仿父親的筆跡抄寫……因爲他的睡眠不足,學習成績越來越差,他的父親很失望,就叱罵敘利亞。但是敘利亞仍然半夜起來抄寫,直到有一天被父親發現……

我覺得敘利亞非常愛他的父親,他第一次幫中蛤爲了讓父親高興,免得父親認爲自己老了,眼睛花了。後來,他認爲這是他的義務,不做,就像偷了家進而的兩角錢似的。尤其是他成績不好,遭到父親責備,要是換了我,我一定會把真相說出來的。可是敘利亞想說,卻說不出來。他仍然半夜情不自禁地起來抄寫,他真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敘利亞對父親的愛,值得我們學習!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9

讀了《中國教師報》第398期教師節特別刊《教育是什麼》一文我心胸澎湃,深有感觸。

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師,是教育發展的根基。《教育是什麼》這篇*從教師、學校、課堂、區域四個部分論述教育的內涵。作爲一個從教已十三年的普通農村教師,我將從教師角色的塑造和理想課堂的構建兩個方面暢述自己的感想和看法。

一、教師角色的塑造。

教師是什麼?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似乎拔高了教師的形象,把教師神聖化了。教師是什麼?蠟燭?春蠶?在這種悲情的意象裏,教師被刻畫成默默耕耘的犧牲者,不求回報的奉獻者。教師是什麼?是我們通常大衆所講的“傳道、授業、解惑的教書匠”。這似乎又把教師庸俗化。那麼教師到底是什麼?我認爲教師是受社會委託從事教育活動,爲社會培養合格人材的專業人員,教師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決定了教師首先要有崇高的師德。“德高爲師”,在教育活動中,學生往往是“度德而師之”,教師只有具備了良好的道德修養,纔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好學生。其次,教師必須要有廣博的學識。 “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教師不僅要精通所授學科的專業知識,還應當更廣泛地學習和掌握相關學科的其他知識。再次,教師必須要有精湛的教學基本功,能夠熟練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完成教學任務。最後,教師還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因爲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民主意識有利於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係,使教師理解和尊重學生,使教師寬容和愛護學生,使教師賞識和讚美學生,使師生真誠互信。 教師是什麼?隨着時代的發展,我們教師不應只有悲情的“苦教”而能從教育教學中發現快樂,感受幸福;不應是深陷職業倦怠,而是常常被學生感動,被自己激勵。我們教師也應與時俱進,在教育學生的同時,也在發展成就自己。

那教師最能成就和發展自己的地方是哪呢?是課堂。

二、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

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要場所,課堂是師生生命的際遇空間,是師生思想和情感聚會的場所。作爲教師,我們有責任讓課堂高效起來。那麼如何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呢?首先,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體驗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作爲教育工作者,我們有責任在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提升整個民族的科技創新能力。

其次,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通過創設課堂趣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張揚學生的個性。

再次,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應逐步建立“民主、平等、互動、合作”爲特徵的新型和諧師生關係,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最後,我認爲構建理想高效的課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無論是導入、過渡還是提問、結尾都要注意藝術性。其目的在於更好地激勵和引導學生。

總之,理想高效的課堂應該創設一種平等、民主、安全、愉悅的課堂氣氛,應該由以知識中心、學科中心轉向以學生髮展爲中心,真正對知識、能力、態度進行有機的整合,因材施教,充分體現課堂的生活性、生命性和發展性。

理想高效課堂的構建需要教師付出自己的汗水,而學生健康成長更是需要教師付出心血。教育是什麼?教育在於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探索和全身心的踐行。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0

卡爾西奧多雅斯貝爾斯是二十世紀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神學家、精神病學家和等教育思想家。“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貝爾斯哲學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著名的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礎。雅氏的教育思想關注人與人之間靈魂的交流和生命的體悟,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價值和張揚,注重生命信仰與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對生命本原追問和超越的本真意義。他的教育思想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具有極大的啓示意義。

一、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本質的思考——人的靈魂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且明確地指出教育絕“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他在《什麼是教育》中反覆談及,“教育的過程首先是一個精神成長過程,然後才成爲科學獲知的一部分”,“創建學校的目的,是將歷史上人類的精神內涵轉化爲當下生氣勃勃的精神,並通過這一精神引導所有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術”,“我們要想振興,就必須讓教育的內涵超越實用的技術教育和宗教限制”,“專門技術訓練將人制造成最有用的工具”,雖然教育離不開知識,但真正的教育是用知識來充盈於人,服務於人,啓迪人心,而決非把人變成貫徹某種知識的工具。教育離不開必要的技術技能的訓練,但訓練是爲了涵養人的整體智慧,而不是把人當作訓練的機器,使訓練成爲與人的心靈隔離的異己的活動。儘管知識技能的傳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須超越於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頓人的心靈的高度。

雅斯貝爾斯把教育分成三個層次。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訓練是一種心靈相隔離的活動,教育則是人與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傳遞的活動,人與人的交往是雙方(我與你)的對話和敞亮,這種我與你的對話關係是人類歷史文化的核心”,真正的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是年輕人“與人格平等的求知識獲智慈的人進行富於愛心的交流”真正的教育是愛的教育,而絕不是“耳提而命”,不是役使,不是教訓,甚至也不是“塑造”,更不是任意的“改造”,必須是立足於人與人之間人格平等之上的交流、合作、共同參與、共同創造、共同分享。只有如此,教育才可能成爲人的靈魂的教育,教育中的啓發誘導纔有內在的基礎與可能。

而對於教師而言,教育需要有信仰,沒有信仰的就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在這種教育中,教師的個人成就已經不重要,教師不是抱着投機的態度敷衍了事,而是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在爲人的教育服務。此外,教育要有虔誠之心,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

二、雅斯貝爾斯對教育方式的看法——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

雅斯貝爾斯認爲,迄今爲比已存在的教育方式有三種:一是經院式的教育。這種教育僅限於“傳授”知識,教師本人毫無創新精神,教材內容已成爲固定的形式。它的弊端就在於“人們把自己的思想歸屬於一個可以棲身其中的觀念體系,而泯滅自己鮮活的個性”。二是師徒式教育。這種教育的特色是完全以教師爲中心,教師的權威具有神奇的力量,學生對教師的愛戴帶有絕對服從的特點。這兩種教育的方式都扼殺了教育中的人(教師、學生)的個性,忘記了什麼是真正的教育。三是蘇格拉底式教育。雅斯貝爾斯很欣賞這種交往對話的方式。

雅斯貝爾斯認爲在蘇格拉底式的的教育中,教師和學生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師生都可自由思索,沒有固定的教學方式,教師運用“精神助產”方法,而不是強制性的灌輸,喚醒學生潛在的力量。激發學生對探索求知的責任感,使他們在探索中尋求自我永無比境的過程。對學生而言,由於這種教育是靠自己的努力逐步認識真理、探索道德的,因此他們所受的教育就不是單單地增加知識,更重要的是其整個精神得到生長。由此可見,蘇格拉底式教育適合全人的培養,應予提倡。可惜的是,經院式教育傳統在我們當下的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

三、雅斯貝爾斯對教育過程的詮釋——人與人的對話

雅斯貝爾斯關於教育過程的認識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理解:第一,教育是師生之間自由交往的過程。在書中,作者多次談到交往的重要性。他認爲,人都是自由的,但作爲個體的人的自由只有在同其它個人的交往中,並與其自由聯繫在一起才能實現,交往中雙方都是自由的個體。有了交往,“人就能通過教育既理解他人和歷史,也理解自己和現實,就不會成爲別人意志的工具”。而如果沒有交往,“任何中斷這種我和你的對話關係,均使人類萎縮”。而且在交往中,雙方(師生)“處一種身心敞放、相互完全平等的關係中”,沒有權威和中心的存在。爲此,雅氏特別推崇蘇格拉底的“催產術”教育原則,這一原則正是順應人的靈魂的需要,通過對話和反諷來喚醒學生內在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部產生一種自動的力量,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真理,雅氏認爲蘇格拉底的對話是一種深入靈魂深處的對話,“蘇格拉底主張經驗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師生共同子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相互幫助,互相促進師生在似是而非的自我理解中子找難題,在錯綜複雜的困惑中被迫去自我思考,教師指出尋求答案的方法,提出一連串的問題,而且不迴避答疑”。因此,對話不僅形成了師生交互性的關係,而且也使知識轉變爲學生個人的認識,使學生的精神受到對話的啓迪和引導。

第二,教育是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不只是獲得知識、技能的活動,而且是師生共同參與的精神生活。也就是說,教育過程首先是“個體精神成長的過程,然後才成爲科學獲知過程的”部分。因爲,“科學中根本不存在作爲立身之本和對終極價值叩問的東西,因此也就沒有絕對價值可言”。教育作爲整體精神成長的過程,是促進人的知、情、意統一發展的過程。

第三,教育是個體自我教育和自我實現的過程。雅斯貝爾斯十分強調學生的自我教育,“我認爲真正的教育就是自我教育”。 “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幫助個人自由地成爲他自己,而非強求。之所以重視自我教育,是因爲“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所以,在教育中,教育者的終極使命就是把受教育者引到自我教育的道路上去。

四、雅斯貝爾斯對教育內容的看法——從精神需要出發

雅斯貝爾斯認爲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發揮的引導作用,除了憑藉自身的精神力量,挑選合適的教育內容也是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還認爲“全部教育的關鍵在於選擇完美的教育內容和儘可能使學生之思不誤入歧途,而是導向事物的本源”。

從他對教育本質的認識出發,雅斯貝爾斯認爲人的精神發展有三個層次:對宇宙的認識、對生存自我的體驗和對上帝的領悟。

個體的人如想實現自我就必須實現三個超越:超越現象世界、超越生存自我和超越精神之我。實現這三個超越必須接受三方面的教育:科學教育、哲學教育和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的教育哲學體系中,關於學校教育內容的選擇就是以此爲依據的。科學教育是指對學生進行關於自然、社會認識的教育。通過它,使學生獲得關於世界的知識和自我生存所需要的智力和能力。它所涉及的內容相當廣泛,如人文、歷史、自然、科技等。哲學教育,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發展理智和獲得認識自身的能力。“哲理課.,使人瞭解思想論爭雙方的焦點所在,以及如何運思而使問題得以澄清”,至於宗教教育,雅斯貝爾斯認爲,對兒童來說,這筆精神財富將伴隨他們一生而受用無窮。因爲這是最終實現自我超越的`主要手段。當然,雅斯爾貝斯關於教育內容的認識,由於受其存在主義哲學思想的影響,未免失之偏頗。但從他這種認識中所體現出來的大教育觀,這種對教育本質的精神層面的追溯,的確引人深思。

我對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的看法——理想要帶動現實《什麼是教育》這本著作集中體現了雅斯貝爾斯的教育觀點,同時它也體現着現代西方教育思想發展的人本主義傾向。雅斯貝爾斯重視對“人”的培養,提倡整體教育、強調自我教育,倡導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注重在教育教學中運用反諷和精神助產的方法等等,從各個方面深入批判了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闡發了他個人的教育理想,這對將要走上教育崗位的我們上了深刻的一課,對我們日後的教學研究工作有極大的啓發和指導意義。 無庸質疑,雅氏的教育是理想化的;如果套用“馬克思”,這是“共產主義”的教育,書中闡述得透徹的教育理念,讓我憧憬:在一個高度文明的社會中,教育中的學校陶冶退居次要地位,社會陶冶和家庭陶冶變得重要起來。學校已經基本沒有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而是特色化專業化的、更像是研究進修機構的場所,是爲“找到了自己”的人們提供交流對話的場地。老師與老師,學生與老師,學生與學生,他們之間的界限已經淡化,所謂課堂是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溝通,人們都帶着滿腔的熱情專注於共同感興趣的事情。

在書中,雅氏將現代社會中存在的教育弊端揭露無遺,從絕對的高度對經院式教育和功利主義的教育狠狠地批判了一通,併爲我們指明瞭教育未來的方向。但是,必須承認教育作爲社會發展的產物和動力,既受到了社會的制約,又要不斷改善自身來適應社會形態並更好地促進社會發展。就中國而言,目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教育形態正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以輸送更多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對於地區貧富差距巨大,人口密度大且分佈集中不均勻,人們平均素質水平低下的中國,教育模式參差不齊——部分貧困地區甚至還沒有受教育的機會,而發達地區已經做到了素質教育;在這種狀況下,即使有再好的教育理念也必然落不到實處。社會是多元化的,教育這一維絕不能孤立而存在發展,我們不能否認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但也必須承認在現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中的教育不可能完美,我們只有認清現實、認清方向、找準方法,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地前行。雅氏的教育觀讓我們有了努力地方向和動力,現在更需要思考並解決、且更加有挑戰性的是實施方法和計劃。面對美好而遙不可及的理想,低頭看見殘酷殘忍的現實,我們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放正自己的態度。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1

剛開始看雅思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時,我感覺這本書的理論非常艱深難懂,一點都看不懂,可能也與我平時很少看教育理論方面的書有關。但是慢慢地讀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從這本書中感受到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本質、教育的目的等。雖然這本書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貝爾斯認爲教育的本質是精神的,而非物質的,是非物慾誘惑下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傳授、意志行爲的規範、並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並啓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爲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實踐和不斷嘗試。”

“教育活動關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以及人的內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認識和認識的堆積。”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纔會對教育產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對有用性世俗的追求。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纔會成爲精神瑰寶。”

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裏?簡直是太少了!大學聯考前我們會背詩,記得各個朝代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記得元素週期表,記得數學公式,記得各個省份的簡稱,但現在呢,我可以說我已經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識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一直只是在強迫寫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真正意義,很多隻是爲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觸及靈魂的教育才能長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人不只是經由生物的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爲人。人的教育重複出現在每一個人身上;在個人賴以生長的世界裏,通過父母和學校的有計劃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學習機構,做後將其一生的所見所聞與個人內心活動相結合,到此爲止,人的教育才成爲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藉助於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合爲一體的話,人就能夠真正成爲他自己。

教育幫助個人自己的成爲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上大學之後,我非常渴望自由,極其反感被逼迫。喜歡上的課我會很認真聽,不喜歡的或者沒意思的課我不會逃課,但是會在下面玩手機,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學學的是什麼?爲什麼我常常感覺不到學習的熱情和意義呢?我想因爲我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學習,我想成爲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內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從別人。我們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原創的,可是很多人最終成爲盜版,看到別人去考證我們也去考,看到別人參加某個協會我們也去參加,其實有多少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呢。很多人被壓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從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義的事。我們接受教育是爲了更好地發展自己,讓自己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掘,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義。上大學我學得最認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個學科,而是一項體育運動---輪滑。輪滑是我從小就想學的東西,可一直沒有機會,上大學看到有輪滑協會我馬上就加入了。在學滑輪的過程我滑倒了無數次,也比別人學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樂,因爲這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是我喜歡做的事。當學會輪滑後我常常會自己在校園裏滑,那是我放鬆自己的一種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感到開心,那件事也才賦予你真正的意義。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2

《什麼是教育》這本書,令我感觸最深的是第七章“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中的“愛在教學和學習中的首要地位”這部分內容。

“我們是隨隨便便地使用“愛”這個字、沒有什麼嚴肅的意圖嗎?我不敢肯定。我覺得我們的意思是我們感到與那些自己承認喜愛的東西很親近。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認同它們。我們擁有它們,它們變成“我們的”,我們贊成的東西。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這些形式的情感減少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分離,它們將兩者緊密聯繫起來,這正是教育的主要目標。…….

在理想的條件下,以這樣或者那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愛的情感啊觸動了我們教育經驗的所有組件。它附着在了人、正在研究的材料和整體的經驗本身。另外,對於學生和老師,它都發揮了一樣的作用,或者可以發揮一樣的作用。沒有多種形式的情感表達,教育會失去其很多的吸引力,它的終極意義會被剝奪。…… 教師顯然不僅僅可以喜愛個別學生,在工作的其他方面,他們也會有類似的感受,無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情感。在最基本的分類下,單個教師喜愛的主要有她所教的人、所教的內容和所教的方式。當然,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對三個方面都有同樣的熱情,但是,這一令人愉悅的安排不會總是出現,他可能愛其中的一個方面更甚於其他兩個方面,這些差異會影響他選擇成爲的教師類型。

……當然,我們想要的是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這一點恐怕並不是能夠實現,但是,它是一項工作標準。 ……在教育中,愛扮演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對於教師和學生均是如此。正是愛的膠水將事物粘在一起,讓他們凝聚在一處。這就是說,如果教學無法在教師所鍾愛的某些方面給他們帶來深深的滿足,那麼,教學根本無法進行。規則很簡單:如果你不愛教學的任何一面,那麼,就早日脫身。

……什麼是教育的底線?這正是我們所得出的一個結論,即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之所以如此是因爲它的目標是改善。它試圖讓接觸它的每個人,老師以及學生,比現在更好。放眼全球,它盡力讓世界變成一個更好的地方。它的任務是無盡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但還有另外一個原因,那就是每一代新人都可以自由的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擴張”…….”

在這部分,菲利普.W.傑克森提出,教育的理想狀態,是教師不僅僅要喜愛她所教的人,即學生;還要喜愛她所教的內容,還要喜愛她所教的方式。也就是,我們想要對教學各個方面熱愛程度都相當高的教師。雖然不總是能實現,但是,可以作爲一項工作標準,來衡量教師的工作狀態。

一、要愛學生。

記得有一次聽專家講座,那個專家反覆強調,“教育其實很簡單:一腔真愛,一份寬容,如此而已。”我以爲,真愛是土壤,寬容是營養,學生就像自然界中生長的萬物,有了適宜的土壤和充足的營養,沒有不成才的理由。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己獨特的潛質,因材施教,也要因材評價,即有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和評價標準。

最基本的愛,應該是把孩子們當作活生生的人來看待,讓校園裏充滿民主、平等、自由,讓學生在校園裏自由呼吸,從而到達心靈之花自由開放的生命田園。真愛學生,我以爲至少要做到幾點:

1、把每個學生都當成自己的孩子,而不僅僅是培養對象,服務對象。

學會欣賞學生,盡力找到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不以成績、性格、聽話等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從而給於恩寵或歧視的待遇。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給予他們親人之愛,寬容、理解。反思自己曾經的行爲,因爲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說錯一句話、遲到、打鬧、看小說等大動干戈,甚至體罰學生。現在想來,對於學生的這些懲罰,不僅顯得自己小氣,也顯得在教育上的無能。任何問題都不能通過訓斥、體罰等暴力方式得到根本的解決,而這樣做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來愛。

2、對學生的愛,要深沉、豐富、持久。

愛得深沉,是指爲學生的發展看得遠,不能鼠目寸光、急功近利。愛得豐富,指嘗試各種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愛讀書、讀懂書,而又不僅限於讀書。愛得持久,指持之以恆的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每個環節,學生的努力、進步、創新,還有失誤、落後、挫折等,都予以關注。

3、用學生需要的方式去愛。

“恨鐵不成鋼”的憤怒,是格式化的愛;“嚴厲嚴肅嚴格”的管教,是近乎抽象的愛;“母雞呵護小雞”式的愛,是操心過度。這些都不是學生內心裏真正需要的愛。先了解學生,再理解學生,有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方式,指導他們慢慢成長。

寫到這裏,感觸更真更深,又想到小峯同學。他是我的一個學生。當時他是辦公室的常客,常常被老師狠狠地呵斥。這時候的他,像一隻可憐的小雞,縮着肩,滿臉的眼淚和鼻涕。想來,我好像也沒有爲他刻意做過什麼。只是在佈置作業的時候,給他的作業少一些簡單一點;其他老師罰他補作業的時候,找個板凳讓他坐下而不是趴着寫;在他上課不帶課本的時候,拿自己的課本給他看;在他與同學打架臉上受傷的時候,給他貼上一片創可貼。除了這些,我真的.想不到爲他做了什麼,但是,這些,他一直都記得。初四畢業,他去了技校,臨走時要了我的號碼,但一直很少聯繫,我的好友裏也沒有他。

前年他畢業參加工作,第一次QQ聊天告訴我這個消息,我才依稀想起這個孩子。以後就偶爾打個電話,節日裏發個短信,一直惦記着我這位並不重視他的老師。所以,我想,每個孩子都是向善的,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關注。也許他永遠達不到我們眼裏的“優秀”,但只要給他尊重和信任,他也會和別的孩子一樣快樂的成長,而不是畏首畏尾,卑微的長大。當我們教師俯下身,世界會在淚光中微笑!

或許我們無力承擔起改變每一個孩子命運的重擔,但至少可以儘可能把對孩子的傷害降到最低;或許我們無法改變其他同事對學生的時間壓榨和冷酷粗暴,但至少可以向學生傳遞自己對他們的關愛與溫暖。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句理解的話,需要的,不是什麼人力物力財力,需要的,是我們的心力。當一個孩子感受到來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時候,也就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開始的時候,也就是一個人的心智自覺開啓的時候。一個孩子對一門課程的喜愛,有時並不是基於課程本身的什麼價值,而很可能是些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十分微小的細節,當孩子從細微之處感受到了老師真誠的愛,當孩子同樣愛上了自己的老師,也就是孩子熱愛這門學科,熱愛學習的開始。

我們大多數教師,這些都能夠想得到,甚至思考得更爲深遠。但真正的操作起來,總會有這樣那樣的誤區和極端。融洽的氛圍,和諧的人際關係,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寬容、仁愛,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長的最適宜的土壤,失去了它們,任何教育都將是徒勞的。在我們教師能有權掌控的範圍內,要做到盡力而爲,問心無愧——爲了心中的良好教育。

良好的教育到底是什麼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索和答案,也許我們很難給予它一個周全的描述,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如果一個人從來沒有感受過人性光輝的沐浴,從來沒有走進過一個豐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從來沒有讀到過一本令他(她)激動不已、百讀不厭的讀物,從來沒有苦苦地思索過某一個問題;如果從來沒有一個令他(她)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活動領域,從來沒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和體驗;如果從來沒有對自然界的多樣與和諧產生過深深的敬畏,從來沒有對人類創造的燦爛文化發出過由衷的讚歎……那麼,他(她)就沒有受到過真正的、良好的教育。

對於所有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人們,大概都不難達成這樣的共識:不論是家人之間的純美的至愛親情,還是親朋故交這間誠摯的友誼,也不論是師生之間的傾情給予,還是陌生人之間默默無言的相互關愛,都能給我們的心靈以溫暖的慰藉,給平淡的日子以清新明麗的感動。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而“凡是教師缺乏愛的地方,無論品格還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發展”。沒有任何真正的教育是可以建立在輕蔑與敵視之上的,也沒有任何一種真正的教育可以依靠懲罰與制裁來實現。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與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於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於無言的感動之中。讓年輕一代在人性的光輝裏,擁有一個關懷的人生,這應是良好教育努力達成的一個目的。

二、愛所教的內容。

愛自己的專業,忠於職守,樂於奉獻,對所教的內容感興趣,勤學習、樂思索、勇探究,敢創新。用一顆真誠的心對待自己所教的知識,用一顆進取的心對待所從事的職業,耐得住寂寞,經得住誘惑,執着的堅持。

三、愛所教的方式

享受你的課堂,“生命的閃光莫過於站在課堂上面對幾十雙眼睛的時候。”以享受的態度對待教學,心靈就會充滿着明媚的陽光,迴響着和諧的音樂,體驗着詩意的靈感;以享受的眼光走進課堂,課前有一種期待,課中有一種滿足,課後有一種留戀。教師享受自己的課堂,讓學生享受教育的幸福! 最後,引用本書中的一句話,也是菲利普.W.傑克森最本質的觀點,“教育基本上是一項道德事業。”我想說,教育本身就是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3

坦白地說,沒讀這本書以前,我還不瞭解什麼是教育;當認真讀完後,我很羞愧,現在纔對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則是我對這本書以及對教育的一些膚淺的見解。

這本書試圖通過選擇當代各學科的知識來回答頭等重要的問題,介紹了有關教育的種種。這本書的作者雅斯貝爾斯所認爲的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通過培養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爲了達到這種教育,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談談學生,學生本人必須有爲自己而學的意識,尤其是大學,它要求具有無止境的求知慾,但只有出於自願,認知才成爲可能。可如今,“人們習慣快速地瀏覽,喜歡看簡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夠引起人們沉思和反省的對象,而是那些人們即刻知道轉背又忘的東西”。學習是自己的,我們大學生學的不僅是專業知識,更是要養成思考的習慣,並保持科學的思維方式。“誰要是隻知道結果,而不知推導的方法,那麼他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堆死知識。”

接着談談教師,作者認爲具有獨立見解和追求的教師最受歡迎。國小教育則要求基礎教育,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基礎教育,樹立百年樹人的觀念。教育與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能隨時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且具備愛心和責任心,明確教育與技能訓練的區別。對待學生,則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由,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動機。

還有就是學校,社會的問題。如今的現狀是大多數人不經推敲,只爲眼前這樣或那樣的一時需要去思考,而將重要的東西置之不顧,各學校爲爭奪學生數目而展開激戰,爲追求升學率而採用應試教育,嘴上卻提倡素質教育。學校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有權威,而當權威高於自由,教育效果不會好,只有當權威和自由完美統一時纔可以,而這隻出現在國家發展的鼎盛時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我們傾向於爲弱智之人開設輔導班以及對白癡進行特殊教育,但卻沒有爲天賦極高的人設置天才班與天才教育。要知道“並不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學到教育的真正內涵,許多人淺嘗輒止,僅僅是學到了膚淺、皮毛的東西”。是的,這一點我自己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我也只是淺嘗輒止,爲此作爲一個大三學生,我想我應該重視學習,重視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記硬學了。

而要做到這點,按書上所說,我們應該去學習歷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給了我們參考,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我們能尋求答案。“割斷歷史,從一個空洞的人的觀念裏是不可能產出新的人道主義的'。”作者就主張把中國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義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發展成爲帶有各種不同歷史背景的一種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義。缺少歷史,人無異於野蠻人。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音樂來教育人。藝術的欣賞也是一種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記得有一位教師給國小生上課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給孩子們傾聽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心靜了學習就容易了。我們也需要時常淨化自己的靈魂。

作者提到,人的迴歸,纔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當下我們的教育也在經歷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這個原因罷!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離教育的本質,漸漸的爲技能訓練佔優勢,爲實用佔優勢,到最後我們得到不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憐的發達的專業技巧。教育的不成功會帶來災難性後果,而且會在以後的幾十年顯現並一直要影響很久,等到那時候我們纔有所行動則太遲了!

但我們必須清楚教育並非萬能,也並非無用。我們要正確對待教育,我們接受教育最終是爲了自我教育,具有永無止境的求知慾,對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想,我知道關於教育,不是僅看一本書就能通透理解這個名詞的,作爲一個未來的可能教育者,更應該多涉獵此方面的書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4

女兒高中畢業時,成爲耶魯大學當年在中國大陸錄取的兩名全額獎學金獲得者之一。媒體報道後,引發一衆熟人朋友前來淘取“捷徑”,我們因此彷彿籠罩金光,自以爲在子女教育方面有了一點點話語權,從此開始關注國內有關教育的理論與實踐!

然而,自《哈佛女孩劉亦婷》始,聽了很多以槍眼爲中心畫靶子而自稱神槍手的故事,其言雖諄諄,聞之卻藐藐。直至近日獲沈思先生所著《教育是什麼》,纔有披沙瀝金而眼前一亮之感。

在《教育是什麼》一書中,作者以“轉變思想、釋放人性”爲基點,提出物質形態人與精神形態人的新概念,揭示精神形態人在從慾望到情感再到思想的心力增長過程中,因與處於道、術、器不同水準的教育環境互動,而呈現出個體人被文化而文明萬千差異化結果的客觀規律。

當今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均可滿足孩子作爲物質形態人的成長需求。但絕大多數的中國家庭和學校與社會環境,卻不能提供孩子作爲精神形態人心力增長的必要充分營養。聯想國人從“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誤區開始,歷經十二年不容子女有絲毫思想空間耳提面命的嚴酷督促,到大學聯考時迷信穿旗袍可“旗開得勝”的愚昧,不禁掩卷嘆息:育人何其難啊!

育人難,難就難在包括學校、社會、父母的人性教育思想形成難!在“器”、“術”類教育環境中,常見表現爲:

一曰“器”。家長、學校強調“師長之尊”,奉教學大綱爲圭臬,凡事以孩子是否“聽話守紀”爲準,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培養千篇一律的“復讀機”,而非具鮮活情感、思想的`人。

二曰“術”。家長、學校以“傳道,授業,解惑” 之師自居,將孩子置於從屬地位,上課滿堂灌,作業一大堆。儘管以愛的名義耗費精力傾注心血,卻難獲取孩子的高分成績、優良品行。

在此“器”、“術”類教育環境中,要想取得良好的子女教育成果何其難?而若首先由家長“轉變思想、釋放人性”,則可掌握如沈思先生所述人性教育思想,抵達“道”之境界。舉“道”之綱,自能張“器”、“術”之目,獲取教育的豐碩成果。

回顧小女的成長曆程,夫人循循善誘,有效激發孩子強烈的求知慾釋放其人性能量,爲其作爲精神形態人提供了充足的心力增長動力,可謂抓住了“悟道”之綱而呈現出與沈思先生所述教育規律高度吻合的結果。小女從小到大,一直處於“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積極狀態。這種從小被自然灌溉,被人文浸潤,被書香薰染的孩子,心中自有大世界,當然能在耶魯大學和美國職場這類超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嶄露頭角。

由此可見,育人難,難在“悟道”。若能用心“悟道”,創造能充分釋放子女人性能量的家庭教育環境,則何愁育人難?

什麼是教育讀書心得15

早就聽說《愛的教育》是一本深受啓發的好書,我在暑假裏用平時積攢的零花錢買下了這一本讓我夢寐以求的書。

回到家,我就坐在椅子上,孜孜不倦地拜讀起來。我彷彿至身於這本書的情節中去,周圍的世界對我來說好像消失了一樣。其中《我的母親》這一篇使我受益匪淺,這是安利柯的父親寫給安利柯的一封信,讀着,讀着,我的心不由得沉重起來。“你要記住,母愛是人類最神聖的愛,賤踏它的人會受到唾棄,無論一個人他多麼有成就,只要他傷害了他的母親,使母親痛苦,他就是最卑鄙的人。”

讀着這一段段的文字,我爲安利柯感到幸運,因爲他有一個這麼優秀的父親指導着他,教育着他,同時我也爲自己感到很慚愧,我何嘗不是一個讓母親既傷心又痛心的安利柯呢?是的,我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

在家裏,我就像個“小皇帝”,媽媽就好像是專門伺候我的保姆,媽媽照顧我就好像是她應盡的職責。“媽,我餓了。”媽媽就拿來好吃的放在我邊上。“媽,我渴。”媽媽就起身給我去端水。我時常對自己說要懂事,要好好珍惜這種“特權”。

有次,媽媽拿來了我不愛吃的餅乾,我忘了自己以前諾言,就衝着媽媽吼了起來:“我不要吃這種,你又不是不知道。”吼完就把餅乾甩在了地上,這時我看見媽媽邊往地上撿餅乾,邊用一種狠狠的眼神瞪了我一下,我知道我把媽媽惹火了。

我害怕媽媽發火時候那兇巴巴的眼神,就像要把我“吃掉”一樣。說是遲,那是快,我馬上蹲下去和媽媽一起撿餅乾,一邊說:“媽媽,我錯了,我不該這樣對您。”媽媽用溫柔的口氣對我說:“你要記住,要想別人對你好,至少你得尊重別人。”聽了媽媽語重心長的話,回想起一段段的文字後,就好像給我的心靈來了次洗禮,讓我陰暗的心靈頓時感到陽光起來。

雨天,我經常在上學的路上看到媽媽牽着孩子的手,揹着沉重書包,不顧一切地爲孩子打着傘,全然不顧自己被雨淋得溼透……是的,所有的母親都願意爲孩子遮擋所有的.風雨,這就是母愛,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我的媽媽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這時,我感受到了母愛真的是那麼的偉大,我真想一下子撲到媽媽的懷裏,請求媽媽的原諒。媽媽,我拿什麼來奉獻給您呢?我一遍遍地追問自己。我會做個好孩子,好好學習,用優秀的成績來回報您對我的愛!

標籤:讀書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