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通用15篇

觀後感3.72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圍城讀後感通用15篇

圍城讀後感1

印象中,好象有人說“《圍城》什麼都有,就是沒有小說!”。對於什麼是小說,怎樣才稱得上是小說,我不敢至喙,但我記得古人曾說過“文無定法”,不知“文”是否包括小說在內?就算不包括,套在小說上,行是不行?被譽爲現代文學奠基人的卡夫卡,在他的《變形記》開頭就是“一天早上,格里高從不安的夢中醒來,發現自已在牀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你看,小說,原來還可以這樣寫!

再往深一層想,也許這句許真的說對了,說《圍城》是一本小說,倒不如說是一本充滿睿智的書更適合。小說,一般都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但本不是所有的小說都能給人啓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圍城》就具有這樣一種“功能”,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什麼都有”,就算不能等同包羅萬有,但至小是能反映出人生百態。光停留在反映人生百態上面,也不失爲一部很好的作品,但還不算是智慧的書。智慧的'書,作者必須站在一定的高度上俯視人生,穿透種。種表象,直達人性和靈魂的深處,並能一針見血,入木三分地作展示,給人啓迪。我真的很驚詫,驚詫於錢先生有這種洞若觀火的本事,對人性的理解,人情百態的觀察,細膩和深刻得讓人難以致信。

這本書太好了!

圍城讀後感2

作者描繪出近代戰爭時期,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思想和行爲。諷刺意味濃厚。那句關於圍城的著名言論,婚姻就想圍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作者卻不僅僅在描寫婚姻的細節和其中的現實,也是道出了一個人的成長,獨立,品行,智商,情商,逆商。一個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家長有什麼樣的觀念,確實太影響孩子了。

方鴻漸與趙辛楣友情,方鴻漸與蘇文紈和唐曉芙、孫柔嘉戀情,方鴻漸與孫柔嘉的婚姻。

這裏最值得欣慰的是方鴻漸的.友情。但是會感到方的學無所成,沒有足夠的獨立自主。

方的戀情,我卻覺得跟現在有些戀情簡直就是一樣。三角戀,不喜歡,不拒絕,喜歡被人喜歡,吹捧的感覺。女人通過嬌柔造作來獲取男人的關心和愛護。男人也是基於基因屬性就要來保護女人。可是一味的通過做作和苦肉計來博愛,讓人一旦覺悟,就想遠離。被喜歡的有恃無恐。把握不好與異性的相處邊界,遲早要曲終人散。或許也不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婚姻,孫和方,在別人的起鬨下結了婚,結果婚前沒有了解清楚,結果婚後因爲種種問題弄的雞飛狗跳,爭吵不休。話說結婚後的一系列表現跟結婚前反差有些大,但是也可以憑藉自身的能力去調節好。雙方自己本身的不獨立,總要依附親戚家裏人。難免家長裏短,小事搞成大事。最終不可收拾。爭吵時的惡語相向。自己情緒的控制力。吵架時的相互人身攻擊,甚至對對方家人的攻擊。最終導致這場失敗的婚姻。

當看了這本書,或許會讓你對婚姻產生恐懼感。不想進入婚姻。

但是正是作者把這些婚姻中的問題解刨出來。讓我們來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以後纔不會重蹈覆轍。

不過,現在恐婚的因素也比較多,比如現實經濟等等,這裏算是一個因素吧。

圍城讀後感3

有一些流傳甚廣的經典作品,由於這樣那樣的緣由,形成了一種先入爲主的感知甚至偏見,那便幾乎再也不去閱讀或沒有意願閱讀了。直到一天,突然翻開,讀罷,發現全書所述所講與讀前印象完全風馬牛不相及,書的內容是那麼或深刻,或有趣,或文筆優美深厚,令人有一種深深的感知上的錯落感,也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老舍的《駱駝祥子》,和錢鍾書的這本《圍城》,帶給我的正是以上的種種感觸。

錢鍾書的這本書,文筆細膩精煉,對人物的刻畫和心理描寫十分突出,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便是錢老做比喻、打比方的深厚功力了,文中處處可見錢老那精妙絕倫的比喻了,令人十分歎服。

所謂圍城,我的理解是,婚姻是一座圍城,工作是一座圍城,朋友是一座圍城,家庭是一座圍城,處處皆是圍城,有人的地方便有圍城,這世上的人,都逃不出圍城的圈圈。總結一句就是,人生就是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不過是人生的圈圈裏,對於不一樣人生的渴望和躁動罷了。

因此,不管你的圍城是痛苦,還是快樂,願意留在原地,還是渴求外面圍城的生活,我們都應當讓自己處於一種開放的狀態之下,只管去嘗試,只管去體驗,最終呢,套用沃爾什的觀點來說便是:經驗生命中的一切,最終成爲我們自己。

因爲,如果心裏沒有圍城,這個世界上便也不存在什麼圍城了。

圍城讀後感4

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在中外文學界都備受讚譽。其語言魅力及思想深度自然毋庸置疑。全文借用法語中的一個諺語——“城堡中的人想出去,而城堡外的人想進入城堡”來成就“圍城”這個象徵意義,而思想內涵也得以昇華。

對《圍城》裏女性形象的研究和探討似乎已經是老生常談。的確,在這部作品中,有姓有名,有姓無名或無姓無名的女性幾近60位之多。無論是其知性女性的現代意識、女性生活的悲劇根源等都始終是專家學者孜孜不倦探究的話題。在這裏,我想談談我自己的看法。

在我看來,錢老的《圍城》的確塑造了兩座無形的城——一座是“女人圍的城”,另外一座即是“圍女人的城”。

女人圍的城

所謂“女人圍的城”,從文字層面看,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是女人處在主動地位的。當西方的現代文化潮流以排山倒海之勢涌入中國,個性解放思潮和要求婚戀自由的吶喊,根本動搖了中國幾千年來的家庭觀念的`時候,《圍城》中的女子走出閨門出外謀職,對中國女性掙扎了數千年的傳統宿命進行了有力的回擊。她們與傳統女性截然不同的現代意識,使她們與那些刻板封閉的女性不同,從而圍成一座充滿誘惑的城池,誘捕着一個個自投羅網的男人。

那麼,《圍城》裏的女人又是擁有了怎樣的資本來建構讓男人飛蛾撲火的城呢?

我認爲最重要的是,她們腦子中的現代女性意識使她們懂得追求自己的愛情。

圍城讀後感5

時至今日,多數人已習慣於把“圍城”單純地解讀爲婚姻。實際上,《圍城》這部作品是一幅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視角下的社會畫卷,書中對人情世故的洞悉,衆生百態的描摹,對人的本性和出路的探討,都體現着作者絕倫的智慧和濃厚的幽默感。事業、婚姻、家庭都是此書探討的要素,若僅僅把《圍城》理解爲一部婚姻指南,未免有“管中窺豹”之嫌。

《圍城》的`內容包羅社會諸般、各色人等,每次重讀時,總能從中獲得新的體會。然而,本文能做到的也不過是“見其一斑”,撇開“圍城”的經典理論,試圖從另外角度來品讀這部著作。《圍城》的故事發生於抗戰時期,成書於1946年。然而其中反映的種種社會現象,刻畫的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雖時隔數十年,在當下依然有着強烈的現實意義,甚至與不少熱點暗相契合。

現下網絡流行各種“鄙視鏈”,譬如看英劇的鄙視看美劇的,看美劇的鄙視看韓劇的,看韓劇的鄙視看國產抗日劇的,諸如此類。其實這一提法的發源時間,也許比很多網友想象的更早—《圍城》中的詩人曹元朗瞧不起方鴻漸,便依循了這樣一條鄙視鏈:“在大學裏,理科學生瞧不起文科學生,外國語文系學生瞧不起中國文學系學生,中國文學系學生瞧不起哲學系學生,哲學系學生瞧不起社會學系學生,社會學系學生瞧不起教育系學生,教育系學生沒有誰可以給他們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這條存在於大學裏的鄙視鏈,到了二十一世紀大概仍然適用。或許是尋求優越感,又或許是“怒刷存在感”,總之某些思想並不一定隨着時代的變遷而進步,而是深深固化在整個族羣的血液當中,一直傳承下來。

圍城讀後感6

再翻開《圍城》之前,我對這本書沒有什麼瞭解,甚至還以爲這是一本講打仗的書。我完全是經同學推薦纔買下來這本書。

國中語文老師講過,題目是一篇文章,一本書的靈魂。所以我便在閱讀的過程中尋找這本書的靈魂。

和其他所有書一樣,剛開始讀會有一種雲裏霧裏的感覺,而語言細膩,情節瑣碎的《圍城》更是將這種感覺推向了極致。我一度想扔掉這本書不看,但不知是什麼促使我看完了一整本書。

我對這“圍城”第一次有感覺是讀到方鴻漸和趙辛楣進入三閭大學遭遇各種人情世故,各種派系糾紛,各種明爭暗鬥後先後離開的情節時。在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入圍城裏面,而在圍城裏面的人想要出來。這個圍城,小一點說是三閭大學,大一點說是當時病態的官場,病態的社會。作者將方趙二人當初急切地想去就職與後來煩惱,失望地離開做了對比,辛辣地諷刺了當時這個社會的冷漠與無情。

這本書第二次給我圍城的感覺是鴻漸與柔嘉的婚姻。鴻漸愛柔嘉,柔嘉也愛鴻漸,他們都想邁入婚姻的殿堂,誰知事與願違,結婚後的甜蜜,兩人對愛情的嚮往,憧憬與期待都被時間的.洪流沖走,在柴米油鹽與日常瑣事中淹沒,消失的無影無蹤。最終鴻漸與柔嘉分開了,小說戛然而止。我覺得這本書中的第二個比較明顯圍城是婚姻,外面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

《圍城》對於一個十幾歲的中學生來說,想讀懂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裏面有很多內容也是晦澀難懂,並且夾雜着很多時代背景。

這本書可以從很多方面去分析,語言,人物形象都可以作爲切入點。在這裏我只是就題目淺談了一下自己的感受,如果過幾年有幸能重讀這本書,也許我會品味出更深的東西。

圍城讀後感7

全書最喜歡的人是趙辛眉,雖然一開始對他印象不好,但是讀着讀着卻發現他是一個情商很好,會辦事、果斷的一個人。

書中其他的人物呢,都感覺很虛假,戴着一層層面具,人前是一個樣,人後是一個樣,虛榮心面子作祟,這是讀前半段的感受。

後面呢,主要是方鴻漸回上海後發生的事情。鴻漸父親無能卻還要繼續維持自己以前大鄉紳的習氣,母親小氣對媳婦挑三揀四,兩個弟媳則勾心鬥角互相攀比,連帶着孩子也讓人覺得沒有教養。孫家則重男輕女,對女兒過於冷漠,完全不像孫當初口口聲聲喊的爸爸媽媽,唯一對她好的`姑姑也感覺是因爲孫對她言聽計從,彷彿她的寵物,書中並沒有讀出姑母對侄女的疼愛憐惜。

方孫兩人一開始在一起我就覺得不可思議,主要是方鴻漸太糊塗了,一時衝動便定下了自己的終身大事。方鴻漸對孫柔嘉不是愛,是男人對於柔弱女人的憐惜,是一種天性。

他倆結婚後,一天兩小吵三天一大吵,孫柔嘉心胸狹隘尖酸刻薄不識大體,方鴻漸志高氣短軟弱無能毫無主見一出錯就爲自己找理由,他倆婚後生活看得人頭痛。要不是孫柔嘉對方鴻漸還有愛,方鴻漸對女人的憐惜,他倆或許早就完了,但也可能一輩子這樣吵吵鬧鬧過下去,想想就讓人覺得無趣。

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從書裏找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書中人的生活於作者筆下戛然而止,真實的故事卻在現實輪番上演,正如書名圍城,生活是一座城,一代人葬於此,一代人生於此。

四星是給自己的,第一次讀圍城,總覺得讀得不夠透徹,可能是自己缺乏人生經歷吧!以後還要繼續讀下去。

圍城讀後感8

錢老的《圍城》是人生真實的生活狀態,書中的人物代表了我們大多數人,書中並沒有可歌可泣的愛情,沒有偉大的理想,但這就是我們的生活,這就是我們的人生,沒那麼好,也沒那麼糟。

接下來淺顯的總結一下對這本書理解,錢老的文筆功底深厚,書中有很多諷刺的內容,有很多真實的東西,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書中的主角方鴻漸可以說一生碌碌無爲,但卻嚐遍人生百態。一開始與鮑小姐的相遇,邂逅,後來與蘇文紈的感情糾葛,還有個不打不相識的摯友趙辛楣,更是有個一見鍾情,愛而不得的唐曉芙,最後被千方百計讓其步入婚姻生活(圍城)的孫柔嘉,以及一直被迫更換工作的經歷這些都匯聚成了平凡、真實、不甘、卻又無可奈何的人生。究竟是好是壞每個人有不同的感受,也許我們要做的更多的.是,做好自己、活在當下,既來之則安之,過好自己的生活。

最後再說一下我對婚姻的看法,其實婚姻裏相互有所需求,才能構成最牢固的婚姻。婚姻是兩個人的事,需要相互理解、尊重,需要共同成長。要相信家和萬事興,夫妻同心,相親相愛才能有精力去做別的事情。所以不管男人女人結婚後一定要把對方放到第一位,子女第二、父母第三,只有夫妻關係好了孩子纔會開心,父母纔會安心。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閱世長松下,讀書秋樹根。 雖解書中事,猶難世上真。

圍城讀後感9

早就知道《圍城》是一部現代文學經典小說,說的是有關男女婚姻的事,書中最經典的就是那句“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裏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第一次瞭解《圍城》,知道有這麼一本書,知道中國文學史上有位叫錢鍾書的作家,是大哥推薦了錢鍾書的《圍城》,其他的就不怎麼記得了。不知那時是因爲什麼原因竟然未讀。現在想來真是可惜啊!說到錢鍾書,我覺得有點對不起他老人家,因爲我一直把他和錢學森搞混淆。現在想起來覺得當時是多麼的幼稚和無知,一位是當代著名的學者,作家,而一位是”導彈之父“,著名科學家。

我一向不太喜歡讀長篇小說,這也許跟我的性格有關係,總覺得太長了,沒耐心看下去,平時也只看些短篇或微型小說。這可能與我經常喜歡寫些東西有關,我寫的最多的莫過於一些心情雜文了。我想當初,如果多看些書,尤其是那些經典名著,那時我的作文修爲可能更高一些。我一直不看長篇小說,直到這個暑假,恰好妹妹從學校帶了本《圍城》,我空閒之餘就拜讀起幾年前本該早就讀了的《圍城》,並一口氣讀完了。其實上網的.時候,曾看過《圍城》,那時也只是在上網時斷斷續續讀過,不過不知怎麼,也不知爲什麼,後來就沒有讀下去,所以直到這個暑假我不算真正讀過一部小說。儘管以前也曾翻閱過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如梭的《懺悔錄》、錢鍾書的《圍城》,但我以爲這個暑假所讀的《圍城》,纔是我真正意義上讀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美永存!

圍城讀後感10

《圍城》這本書,讀過很多遍,書中的時代背景與作者都處於上世紀初,跨越近百年的作品,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精彩。在這段特殊時期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錢鍾書先生似乎早就預言到了今天這番景象,特地將“圍城”作爲書題。其實,哪有什麼預言,只不過是天道有常,生於新學和舊學相碰撞的時代,錢鍾書先生沒有完全拋棄舊學而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兩種不同思想的交匯,將這個時代的變化與所見所聞記錄在書中,小說的.矛盾衝突、角色的刻畫,有諷刺,也有思考,一切應當從根源去追溯。

中國之所以成爲一個文明古國,幾千年來經久不衰,不被滅亡,倫常纔是根本。中國古代有五種人倫關係和言行準則分別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與忠、孝、悌、忍、善。所以無論哪朝哪代,人們如何生活,恪守五倫關係謹言慎行,時時反省,尊崇自然之道,持一顆恭敬心,謙卑爲懷,都不會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和文化的傳承。《圍城》中新思想代替了舊思想,隨新思想而來的,也有畸形的各種觀念。婚姻、工作、友情、親情與傳統背道而馳,是傳統不適應新的社會了嗎?不是,是人心變了。

生活處處是圍城,城在心中,看不到摸不着,城中不乏誘惑、機遇等等。做好抉擇很重要,心中有愛,選擇善良;心存惡念,選擇邪惡。不被物慾迷惑、不被恐懼嚇到、不被謠言支配,心存善念一片祥和,哪有什麼圍城。

也許世間永遠不會變的如此的美好,但心中的理想卻從未破滅。最後,請再次拿起這本書,在書中找到自我,讓思想飄向那遠方。

圍城讀後感11

知道圍城是很早很早以前,我以爲自己已經看過了,後面才發現搞混了…。

一開始不是特別能理解他們四個人的感情,後面他們幾個去三閭大學的時候才慢慢有所體會,難怪說裏面可以找到每個人自己的影子,因爲確實就是我們身邊我們自己可能說過的話做過的事生過的氣,不曾想有人雖然沒有這樣的經歷,卻創造了這麼貼近生活事實的小說…

時代在變化在進步在變遷,但是男女之情好像不管什麼時候都是相通的。孫還沒得到方的時候使勁的`展現自己好的一面,嬌羞柔弱小鳥依人,可是,當真的成爲方夫人的時候呢,原形畢露,鋒芒相對,脣槍舌戰…。各種不堪入耳的話以及女人的那種作還有小肚雞腸都展現的淋漓盡致…。所以感覺她變爲了祥林嫂,並且還不自知。角色也沒有轉變過來,無論家長裏短多小的事都要告知姑姑或者傭人,不懂得給人臺階下,也不知道給自己男人面子,總是說特別難入耳的一些話,所以方娶了她,是她的悲哀……

其他的人,也都各有各的特色,無論怎麼樣,婚姻是一場修行,是一場旅行,是一場學習的過程,我們都是第一次爲人妻爲人君,所以彼此理解包容關愛,纔可以讓婚姻得以維繫下去…

不要羨慕別人,做好自己,就好了……圍城既然已經進來,就應該是用盡全力讓這個家更幸福而努力!

圍城讀後感12

月初,在書店看到了錢鍾書的《圍城》。想起讀大學時,漢語言老師說過:錢鍾書先生是一個厲害之人,他可以過目不忘,他的書也是非常值得一看。於是買了來。

《圍城》小說以主人公方鴻漸的事業,愛情,婚姻,家庭爲線索,講述了方鴻漸的一些生活瑣事,正是這些生活瑣事,或荒誕,或悲喜,深刻刻畫了一些舊中國知識分子的基本根性:懦弱,自私,功利和欺騙性。主人公方鴻漸也成爲一類人的符號——舊中國知識分子。比如:方鴻漸剛剛回國的時候,被邀請爲學生們作演講,誰知他的出國留學沒有學到半點知識,正像錢鍾書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無用之人,學不了土木工程,在大學裏從社會學系就轉到了哲學系,最後又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他也只是個出國鍍金的人罷了。沒有真才實學的他亂講一氣,因爲他講到了鴉片,梅毒,所以學生們倒很愛聽,只是對那些士大夫們,那些正襟危坐的人,覺得他是胡鬧,對於真正的學者來看,等於非常淺薄的皮毛只談。錢鍾書先生把他當時的.窘態描寫得淋漓盡致,讓我們在可笑的故事情節中體會到中國舊知識分子的無能,虛僞。如此的一個大悲涼,如何去表達,抒發,如何讓讀者樂意接受,這是最難的問題。然而,錢鍾書先生做到了。它用讀者樂意接受的語言來敘述一個故事,用一個讀者樂意接受的故事來表達他內心的無奈,失望和對種種事物的大悲涼。我想,這也是我們在讀完《圍城》之後,在語言表達上最應該學習的地方——用他人最願意接受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種種情懷。

圍城讀後感13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偉大的人爲什麼偉大?因爲,你是跪着看他們的,你跪着,別人自然比你高大了,因爲你只想當一個汲取者而不是一個創造者,所以作者站在一定的高度俯視着人生,毫不掩飾地揭露出人性的弱點、生活的真實性,併入木三分地撕開來並加以展示,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爲學生,婚姻並不是我應當去討論的話題。《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實的生活。每個人從懂事的那天起就開始追逐自己認爲理想的愛情,當追到的時候又在爲愛情尋找一個理想的婚姻,而真正都做到的人寥寥無幾。其實生活已經教給我們一個規律:婚姻是隨機的!結婚就像圍城,有的人想進去,進去的人想出來!當愛情被歲月侵蝕,成爲生活的一部分,這時的愛情已經昇華爲親情了。

當然,你可以說,我說的.這些少兒不宜,我說了,我也只是一個學生,我只是在說這部書,以及我的一些看法。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的重複並樂此不疲。

圍城,是婚姻,也是人生生活中的圍城太多了……“婚姻就像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嗯,錢鍾書先生不愧爲大師。

圍城讀後感14

《圍城》一書只是一些由作者瑣碎的見識和經歷”拼湊”成的瑣碎的情節。就一般而言,情節瑣碎的書必然要有絕佳的言語表達才能成爲一本成功的作品。鍾書君的《圍城》果真是把語言運用到了登峯造極的境界。因此,讀《圍城》不能像讀一般小說那樣只注重情節而忽視語言了,如果那樣的話,《圍城》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義。我覺得《圍城》裏面的精言妙語是這部小說的最成功之處,也是最值得賞析的地方。

這本書的比喻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不禁一一勾勒品讀。《圍城》中的妙喻有兩種,一是真實的寫景寫事物的形象比喻,讀來令人舒暢,感覺恰到好處。二是抽象的思維和感覺運用具體的物象來比喻,讀來讓人覺得新奇,玄妙!

又如開篇一段中“夜彷彿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陽晚霞隱褪後的夜色也帶着酡紅。”這一句話比喻與擬人混用了整體流暢自然而不帶任何矯飾,這也是我說的第一種比喻,書中很是常見,更常見的'是第二種比喻,也是全書中的亮點。

如“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裏的砂礫或者出骨魚片裏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沙礫和魚刺所傷之痛的比喻既生動又準確。來看這一初更妙的,鴻漸去趙辛楣的洋式公寓,“沒進門就聽見公寓裏好象正在開無線電,播送風行一時的《春之戀歌》,空氣給那位萬衆傾倒的國產女明星的尖聲撕割得七零八落——————那女明星的嬌聲尖銳裏含着渾濁,一大半像鼻子裏哼出來的,又膩又粘又軟弱無力,個鼻子的主產品鼻涕具有同樣品性”。哈哈,女明星被這一比,真是體無完膚香消玉殞了。錢先生慣用這種裸露的不留情面的如剛針一般的諷刺。

真是語言犀利,諷刺尖露,詼諧幽默,妙語連篇!

圍城讀後感15

一本好書是經得起時間的磨礪的,《圍城》就是那本經得起時間磨礪的好書,它於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後到現在,一直受到讀者們的喜愛。《圍城》這本書我也是剛剛讀完不久,但我對這本書的感受特別深。

本書以方鴻漸爲線索,來表現世間百態。人物的描寫十分的精緻,不同的羣體表現出不一樣的爲人處世的方法,很具有諷刺意義。我們都是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我們都活在“圍城”裏,同時又活在“圍城”外。永遠達不到的是目標,永遠滿足不了的是慾望。我相信我們每一次讀它的感覺是不一樣的,五年後看它是新的,十年後看它還是新的,一百年後看依然是新的。《圍城》就是如此。

楊絳先生其實早已概括出了《圍城》的精髓: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當我們上國小,上中學的時候,我們都盼望着上大學,因爲上了大學就沒有人逼着我們去做作業了;就沒有人阻止我們幹着幹那了;我們會有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做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歡的異性交往;我們還可以去我們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誘惑誘使着我們快點長大。可是當我們真正上了大學,我們才領悟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入學的新鮮感過後,我們開始變得越來越頹廢了,我們開始上課玩手機,逃課,整天把自己關在宿舍裏打遊戲,宿舍門都不想邁出一步,漸漸地我們迷失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