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圍城讀後感(合集15篇)

觀後感2.82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圍城讀後感(合集15篇)

圍城讀後感1

頭一回讀《圍城》是八年級,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那時候我喜歡的是金庸。

第二回讀《圍城》是高一,看着看着睡着了,因爲覺得節奏太慢,不過就這麼迷迷糊糊的還倒也讀下來了。

這是第三回讀。好像還真發現他的高處了:恕我直言,自《圍城》以後的中國大陸的小說沒有能超過他的。

先講一個故事:說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爲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爲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爲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老師說:這就是“愛情”。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這是一個公式、定律,《圍城》裏的方鴻漸自然也可由此觀之。

方鴻漸就是唐曉芙那棵最大最金黃的麥穗,就是孫柔嘉那棵普普通通的樹。不過其實在方鴻漸眼中孫柔嘉也是那棵樹,但唐曉芙絕對是大麥穗。當然,也許唐曉芙並沒有覺得前面有棵好的麥穗,但總之是沒有摘成。最荒繆的是蘇文紈,她並不是真的愛方鴻漸,方鴻漸本也不愛她。可方鴻漸因爲她而失去了唐曉芙,因爲他認識了趙辛楣,因爲趙而去的三閭大學,因爲去三閭大學認識的孫柔嘉,——方鴻漸的婚姻還是拜她所賜呢。

在方鴻漸身邊的女人中,蘇文紈代表了女性的虛榮——她的所有活動都爲了這兩個字。蘇文紈是因爲虛榮所以親近、引逗、詆譭、嘲笑方鴻漸。她所作的一切都是基於“在人羣中我理所當然是焦點”這種大小姐思想。她之所以選擇方鴻漸也是認爲他軟弱,自己能控制住他。所以方鴻漸說“蘇小姐是理想的女朋友”——一個官府大小姐做自己的女朋友當然有面子,可也沒有誰會心甘情願接受這個大小姐脾氣的。

唐曉芙正是方鴻漸的心上人,方鴻漸對她的感情最純潔,兩個人本來是最理想的愛侶。可是,方鴻漸不幸被她表姐選中了——“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得到”。於是這一對就這麼不明不白地完了。

孫柔嘉在方鴻漸心目中只不過是“不討厭”。若依趙辛楣那句“經過長期苦旅行而彼此不討厭的人,纔可結交做朋友”來看倒是不錯,兩人充其量只是朋友。可沒想到這胖子接着發的那番先旅行後結婚的`“高論”竟成了讖語,這對先經過旅行的男女果然結婚了(雖然感情不是很好)。方鴻漸結婚的決定在我們看來好像沒必要,可是設身處地想:其實方鴻漸走的每一步都是當時唯一的途徑,等於是生活的必然造成方鴻漸荒謬的結果,這就是錢鍾書的手段高明之處了。

我以爲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如《抉擇》),第二等曰“批判”(如《傷痕》),更高曰“幽默”(如《鐘擺》),而獨以“荒謬”爲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爲何?因爲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爲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麼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且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讀後感2

初識《圍城》,是在八十年代末,只是聽說那句“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說結婚。這十分經典且很有嚼頭的話給了新婚的我徒增了許多恐懼。心中就有了嚮往,想看一看書中的觀點,但終沒能如願。又過了幾年我卻看到了我的偶像陳道明主演的同題電視劇。活靈活現的演技令我無比佩服,然終不過癮,想讀一讀原作的念頭越發強烈。後來藉助旗圖書館的朋友幾經周折,終於一氣呵成完成了夙願。這種讀書的念頭猶如作品的經歷一樣坎坎坷坷。那個時候正是我癡迷武功,大看而特看金庸、古龍、梁羽生的時候。但得到這本書後就閉門謝客,日日苦讀起來。也許真的是“書非借不能讀也”。一本好書也好,一部電視劇也好,在你未開始的時候總像是一段未開始的旅程,如果沒有劇透的話只能是隨意隨性罷了。但在一知半解之後對於好的作品會越發的渴求。在開讀《圍城》之時,只想知道書寫了婚姻中怎樣的困局。這半年在蟲友的影響下又讀了一遍原著,深感二十歲的《圍城》,和知天命的《圍城》果不相同。

方鴻漸——懦弱而虛榮。做事不踏實。悲劇的性格決定了悲劇的人生。總之是個令人同情的人物。當今社會上也能找到他的影子。鮑小姐:方鴻漸的第一個女朋友,在回國的船上認識的,熱戀之後又把方鴻漸甩了。這純粹是遊戲人生那夥的女人。蘇文紈:迷戀於方,方卻無動於衷。兀自的自作多情了一回。唐曉芙:方鴻漸曾經一見傾心的姑娘,天真,不世故,博學,優雅,大方又充滿女性美,機靈不失莊重。這應該是很多男人夢寐以求的佳偶吧,可是還是沒能和方鴻漸修成正果。孫柔嘉:方鴻漸本來對孫小姐印象非常非常之好的,她是一個很文靜的知識女性,雖不貌美但很有心計,最終方鴻漸還是和她步入殿堂,可結婚後他們意見分歧不斷地產生衝突。最後還是以離婚而告終。和唐曉芙熱戀的那短短的日子,方鴻漸還是真切感受到的幸福啊,這也是方鴻漸人生中唯一過的一段舒心日子。如果他們倆真的結合在一起,他們會幸福嗎?鮑小姐的引誘、蘇文紈的追求、唐曉芙的垂青和孫柔嘉的費盡心機,人生中受別人和命運的擺佈,幾乎沒有一件事順了自己的意願。他的人生就是一次旅行,撲面而來的風景讓你流連忘返,但最終發現這些美景都不是你想要的。也許人總是喜歡和陌生的人在一起纔有快感,纔有刺激。似乎這是人類的共性。對外界一些不太熟悉的人和物往往會心生愛慕。波濤洶涌澎湃之後,又會沒有了情趣或是心生厭倦。最終兵分兩路。再美麗的花都會有枯萎的時候。所以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還是有一定道理的。那麼愛情如何才能保鮮?我認爲:做好自己!無論是方鴻漸還是他身邊錯綜複雜的女人們。進取!永遠不要原地踏步。永遠不要停下進取的腳步。思想是沒有聲音的語言。用漂亮服飾包裹起來的外表,只會使眼前一亮,真正讓人心生敬愛的,是擁有一個用知識武裝起來的大腦。通過讀書使自己逐漸豐盈起來,這樣纔會創造一個又一個鮮活閃亮的自己,不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久之,其內涵使你氣質非凡,達到“腹有詩書氣自華”效果。既然衝進了城裏就要把這座城建設的富麗堂皇,到處瀰漫着芝蘭的書香。所以今看《圍城》絕不是“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那樣簡單啦。婚姻,一直都是個沉重的話題。它擔負着家庭、社會的多重責任。好好經營她,才能達到“相看兩不厭”的的佳境!“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髮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方鴻漸以這樣的觀念經營婚姻,註定他和誰生活在一起都不會是幸福的!曾無比的喜歡魯迅的辛辣。像是鋒利無比的匕首,一觸見血,給人一種鮮血淋漓的痛快;再看錢鍾書的書,好比是尖尖的長針,乍看之下,對患部似乎沒什麼用,但像鍼灸似地對準醫療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透,一疼之後便覺得舒暢無比,讓人被刺得心服口服。掩上書卷,自然對這位大家佩服的五體投地。

圍城讀後感3

說到《圍城》,看過的朋友第一反映,就會聯想到封面的一句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句話之所以成爲這本書的封面,是因爲在它內涵的道理。而這句話,就是這本書的主意精所在。“逃”和“衝”這兩個字,就會不自覺地聯想到生活……

相信很多人最初都跟我一樣,在看到前100頁的時候,感覺看不懂,用了很多好像、好比、活像這樣比喻的詞和句子,看起來很累,沒多大興趣,不明白這本書怎麼就值得很多人的推薦。帶着好奇,帶着一些推薦人的讀後感,即使有種被劇透的感覺,但我相信,每個人對文字所表達出來的情感是不一樣的,自己對故事、情節、對話、語氣等等所感覺出來是不一樣的,所表達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帶着自我,就看到了大結局,結果發現後面的情節,後面的一些話,真的很應景、很精彩。初看時,只是停留在封面的表面,再看時,似乎懂得。初聽不識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於是,就有了接下來的介紹和讀後感……

生活,就像圍城,像方鴻漸那樣,都是城中人。方鴻漸缺乏信念,隨波逐流,工作也好,愛情也罷,都不如願。他了解自己,卻又無法直面自己。

方鴻漸一生中邂逅了四個女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當讀到方鴻漸和孫柔嘉倉促訂婚時,我才明白:如果說鮑小姐是當初不顧一切任性衝動愛上的初戀;蘇文紈就是暗戀自己卻又不得的人;那麼唐曉芙則是理想型,是內心真正所愛;孫柔嘉便是最後將將就就匆忙結成的伴侶。不禁唏噓:人吶,歷經太多,最終拜下陣來,不知道愛是什麼了。曾經,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愛蘇文紈,不愛她的.孤傲,不愛她的偏執,不愛她故耍心計,她的一切,都不愛。他愛唐曉芙的美麗,愛她的溫婉、伶俐、真摯。而對於孫柔嘉,方鴻漸理所當然認爲自己是愛她的,自己會爲了她吃醋,對,因爲愛她所以吃醋,一定是這樣,他心想。出於愛,應該訂婚,接下來理所當然要結婚,即使在婚後方鴻漸仍然想不明白失敗婚姻的源頭。

再看方鴻漸求職之路,留洋歸來,再有點金銀行老丈人的登報宣揚,“方博士”名聲大噪。但不管從方鴻漸之前在一所學校的演講的談吐,還是在三閭大學的授課,都可以看出方鴻漸其實只是空有留學名頭,並無真才實學,書中也並未清楚交代他留學到底所學什麼,連文憑也是買的。在方鴻漸求職過程中有一個穿針引線作用的人便是辛楣,兩人曾是敵對狀態,後在蘇文紈結婚後釋懷,成爲好友關係。方鴻漸的工作都是辛楣介紹的,就這樣被無形牽引。介紹去三閭大學做副教授,他去;婚後介紹去新聞社做事,他去;他和孫柔嘉鬧掰告訴他重慶可能爲他謀得一職位,他去。他似乎毫無主見,也身如浮萍,哪裏順水,便漂向哪裏。他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亦或是在經歷世間種種變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那就工作吧,錢總是要賺的,生活還得繼續,沒有錢哪裏都行不通,他可能這樣想。

書中,方鴻漸彷彿是社會中一個悲劇人物,婚姻和職業諸多不順。附錄中楊絳先生曾提到:方鴻漸取材於兩個人,一個志大才疏、滿腹牢騷;一個狂妄自大、自吹自唱。社會中這種性格的人不少,難道這樣性格的人就註定失敗嗎?我自認沒任何能力卻也滿腹牢騷,在讀完書時,我曾幻想自己就是書中的方鴻漸,想得發了神。我幻想自己以後的生活:職業上磕磕絆絆,勉強混得一口飯碗;經歷情場後,最終按父母意願介紹找個人勉強生活,爲柴米油鹽所奔波,爲閒人所事所勞累。我很不快樂,卻又依舊每天忙碌,只爲生活。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這些幻想看起來令人絕望又可怕。

可是,有些幻想生來就揹負着成爲現實的可能。我們得時刻警鐘長鳴,時刻問自己: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想要什麼樣的生活?不能因爲是世界這個樣子,就迫使自己也是這個樣子,最終妥協。我想,這便是圍城困不住的人吧。與君共勉。

我承諾:我是在讀了全書之後,認真寫下的感悟,不一定精彩,期待您的批評指正。

圍城讀後感4

錢鍾書先生寫此書,爲何取之名爲“圍城”,也許,是取之於蘇文紈說的一句話,“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痛並快樂着。不過,不是說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作爲主角的方鴻漸,海外留學歸來,“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頭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面對父親和丈人的壓力,良心和虛榮心在掙扎,希望在充斥着愚昧的小人物時代裏當個大人物,但又承受不了良心的折磨,從他買的那一刻開始,他已經踏入了自己設下的無形的圍城中。他努力地想衝出圍城,卻又在無形中撞入了另外一個圍城。在三閭大學任教中,領略了形形色色的各種人物,表面仁義但內心吝嗇的李梅亭,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高鬆年,溫柔中暗含計謀的孫柔嘉等等。在勾心鬥角的“城”中,方鴻漸感覺到自己壓抑的呼吸,以爲離開了三閭大學,就可以得到解脫,但最終也免不了衝進了家庭矛盾這座圍城。

在《圍城》一書中,無論是庸俗無爲的方鴻漸,還是聰明才智的蘇文紈,或許是機靈美麗的唐曉芙,思慮周密的孫柔嘉,他們始終都逃不出婚姻這一厚重的圍城。蘇文紈以爲自己能夠掌握方鴻漸的城堡,最後才知道自己一直是個門外人;方鴻漸和唐曉芙曾經都以爲彼此可以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愛巢,可是最後都因爲彼此間的誤解和懦弱,被迫關上了自己的大門;千方百計想和方鴻漸結婚的孫柔嘉,以爲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踏進他的城堡,卻發現自己一直都只在門外徘徊。方鴻漸身邊有太多太多的圍城了:父母有逃不出封建思想的圍城,丈人有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留學生有逃不出虛榮的圍城……也許,這一切一切都像那個“每小時只慢7分鐘”的祖傳老鍾,充滿無奈與蒼涼,時間落伍中無意地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傷感,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其實,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學習生活,做人處事,工作事業,愛情婚姻……我們都被一座座厚厚的圍城所包圍,永遠都逃不出生活給你的束縛和壓力,只能在無奈地徘徊着,走出一個門,可是你發現你也正在走入另一個門。即使我們有千萬個不願意,但是,生活並不由我們來選擇。複雜的社會裏,到處暗藏殺機,閃着刀光劍影,名和利侵佔了人們的生活,妒忌和仇恨腐蝕着人們的靈魂,彷彿污濁的空氣就這樣吞沒了我們的生命。於是,我們拼命掙扎,努力反抗,希望有一天可以衝出圍城,吮吸一口清新的空氣。但是,面對無盡的城門,我們的勇氣是那麼的渺小。生活本無出口,當你不斷地在奔跑,試圖找到那一縷清純的陽光,最後筋疲力盡時,你纔會發現,其實你一直都在原地。如果你始終固執地想衝出圍城,那麼,就意味着你只能愚昧地在原地等待滅亡到生命最後的`最後,就意味着你將失去生命中的價值。

只要我們活着,那我們就註定要被困於圍城之中。既然我們不能,也不可能逾越這樣的圍城,那爲什麼我們不好好地在裏面尋找屬於我們的生活意義呢?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充斥着明爭暗鬥,爾虞我詐的黑暗城堡。當代社會,處處存在競爭,存在蠻橫的權力,爲了謀取一個職位,一個權力而不擇手段,背叛愛情,出賣友情,甚至扼殺親情。生活的確是一座圍城,一座洋溢着溫馨幸福的親情,真誠信任的友情和純潔美麗的愛情的陽光之城。我們用沙記錄彼此之間的恩怨,用石刻錄互相之間的感激,在這裏,陌生的心會因爲信任而團結,會因爲愛而美麗。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一座可以共同經歷喜怒哀樂,共同分享甜酸苦辣的圍城。在這裏,每一次的成功和失敗,每一次的快樂和憂愁,都將構成生活中的一種色彩。當我們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當我們面對黑暗不再因爲恐懼而驚慌失措,當我們享受快樂不會得意忘形時,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壓力和束縛,而是人人嚮往的快樂和幸福。我們再也不會固執地想離開它,即使來來回回還是回到生命的原點,但我們畢竟笑過,哭過,探索過黑暗,也享受過陽光。這難道不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嗎?生活就像一面鏡子,面對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照出人性的醜惡和美麗,當醜惡被善美同化了,那麼,圍城之牆也將隨之消失。生活,就像一座圍城,既來之,則安之,我們要痛並快樂着!

圍城讀後感5

才明白什麼是緣分,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之前看《圍城》初章時並不覺得有啥意思,本意欲刪,好在堅持,這一堅持,就慢慢地有如磁鐵的正負極一般被吸引了。所以說堅持是一好事,會讓你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如果說剛開始是喜歡,那現在就是介於喜歡和愛之間。今天剛看完了這本書,直至幾秒前,還是越來越深,無法自拔的狀態,而現在已經遂漸清醒。所以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不過也可能是我中毒不深。

不說題外話,先來解釋下這個書名吧。“圍城,城外的人想要進去,城裏的人想要出去,婚姻也罷、事業也罷,人生的慾望大都如此。”正如這書名,充滿文學,而又富有哲理。它即是言情小說,又是文學小說,還是哲學小說,更是諷刺小說。

書中幾處精華:

一,方老(方鴻漸的父親)曾對兒子(方鴻漸)說過一句話:“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作爲當時吸收了外國先進思想的錢鍾書先生(此書作者),肯定是要對此唾之以鼻的,諷刺方老先生的愚腐封建思想。(啊,我也成批判對象了,其實我還是很認同這句話的。備註一下,這句話是引用先人的話,非錢鍾書之親口。)

二,“天下有2種人。譬如有一串葡萄在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引自外國文學)。”書中說:“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棵葡萄都是剩餘中最好的,另一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棵都是剩餘中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留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這就是學文學哲理的,能把人忽悠了都不自知。真不愧爲當世才子。到現在才知道,原來我也是樂觀的人哪!

(錢鍾書,生於1910年-卒於1998年。19歲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入校不久就名震校園,不僅因爲他數學只考了15分,更主要的是他的國文、英文水平高到讓同學拜服的`地步,其中英文更是獲得滿分,於1929年被清華大學外文系錄取,讀後感《讀現代小說《圍城》有感800字》。到清華後他的志願是:橫掃清華圖書館。他的中文造詣很深,又精於哲學及心理學,終日博覽中西新舊書籍。還在大學期間建立了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觀念,知識結構正式形成。因出衆的才華受到羅家倫、吳宓、葉公超等人的欣賞,被看作文學天才。)

當時看完這本書時,只覺得嘆息。這是一部悲劇,我相信同看這書的人,無不對書中的人物表示同情、憐憫。我想這樣的悲劇故事肯定在現實生活中已經被不停翻拍了。(這些問題都是真實存在的。同時也感嘆錢鍾書先生對生活如此看透,他是怎麼寫出這書的?)

戀愛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卻是兩個家庭的事。婚姻正是因爲摻雜了太多東西,所以變質了。柴米油鹽醋,人情世故禮物,無一不煽風點火。也正如書中所言,剛開始戀愛的兩人,總是收斂着性子,表現自己好的方面,而把壞的方面掩藏起來,戀愛使人盲目。等到結婚了,彼此雙方都毫無顧忌地放開性子了。都說婚姻是相互包容的,這樣背道而馳,豈有不分裂的道理?

喜歡結尾,不是因爲喜歡悲劇,只是太多的喜劇結尾讓人麻木,偶爾來下悲劇,換換鮮。現在在看電視劇版的《圍城》,哈哈。說實在的,還是小說寫得好。電視劇,呵呵,這太老了,1990年,我剛好出生啊,畫面不太高清啊。

我們常說,人即要有外在美,又要有內在美,那《圍城》就是內外兼修。言語幽默而不失優美(也有人說書中話語刻薄),冷嘲暗帶熱諷(用現在的話,罵人不帶髒字)。向已逝的錢鍾書老先生致敬!師範子弟,一向羨慕。

書中某幾處,還是覺得暗淡無光(赴湖南那段),是其不足,但仍不影響其價值。至少這是我看過的書中,最好的一本(是最好,不是最好看。這兩者完全不同)。這書的命運也很坎坷,好在後來文化自由暢通,得以重見天日。希望有更多的人來看這書!絕好推薦!國學經典。

圍城讀後感6

國慶長假期間,我上網閱讀了圍城這本書。讀完之後,我不得不對錢老先生的才學佩服的五體投地,圍城讓我思考頗多,感受頗深,或許是年齡的原因吧,我只能領略到皮毛,姑且在自己的文章裏寒暄幾句吧。

圍城描述了一個留洋生方鴻漸的回國生活。方鴻漸花着準丈人的錢,在國外消遣時光,打發日子,深知自己無才又無錢,沒有辦法只好回國慢慢找事做。在國內轉了一圈,才知道自己根本沒有什麼地位,背後又沒有什麼靠山。留洋才子的虛名很快被揭露,別人只覺得他是個外強中乾的草包。後來便事業不順,感情不順,生活落魄,窮困潦倒。但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有過抱負,也曾經爲了自己的理想慷慨激昂過。只是一次次失望的打擊,讓自己徹底的絕望,徹底喪失了曾經的鬥志與激情。錢老先生曾經在自己的文中說過,:“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子裏的鳥又想飛出去,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結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又想逃出來。”方鴻漸的生活也是這樣,他努力想衝破命運,確又被命運無情的拉回現實,圍城註定沒有結局。雖然圍城裏寫的是虛無縹緲的故事,但這些故事又是現實的見證。我發自內心的佩服作者的精彩的語言與才學,希望,失望,迭然而至,給人的還不如當初就沒有希望的好,我認爲“圍城”是這個意思:城裏的人想出來,而城外的人想進去。這是一種極其微妙的感覺,我們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抱有希望。做小孩時,總羨慕大人的無拘無束,希望自己快點長大;讀書時,總希望可以發生戰爭;做老師的總認爲老師工資低,工作量大,傷害身體等,希望可以成爲F官員;而像我父母這樣職業的人卻又總羨慕像老師的輕鬆沒有壓力,工作收入穩定。總而言之,人就總覺得自己乾的這份工作遠不如別人的好,認爲別人的薪水高又輕鬆,自己總比別人矮一大截。然而,讓你真正去體會別人的生活時,你又覺得並非一切都如你想的那樣。圍城所揭示的就是這個道理,城外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內好,城內的人覺得城外好,就像站在橋上看風景,橋東頭覺得橋西頭的風景美,橋西頭覺得橋東頭的風景雅。於是便盲目地嘗試,周而復始,仍然對其他人的充滿嚮往之情,覺得自己遠比不上。沒結婚的期盼結婚,結婚的又想恢復單身生活的無拘無束,所以社會上纔會有人結了離,離了結,拿婚姻當兒戲,註定沒有完美的結局。不光是婚姻,人活在世上,所經歷的'一切便是如此,盲目追求,發現不適合自己,放棄又繼續追求小時候父母便長教導我,人活在世,一定要有理想。人要有追求的目標纔會充實。當你的目標實現以後又會怎樣?是否會像當初自己期盼的那樣美好。當你擁有自己的目標好比“進城”,而實現自己的目標有又發現不如自己當初所希望的那樣美好,你會覺得以前的苦中帶甜,會變成現在的甜中帶苦,那樣你便不會想“出城”。“圍城,圍城”說白了就是自己不斷追求到手之後發現對成功的厭煩和不滿之間的矛盾,不斷反覆的轉換,重新追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經歷執着與動搖,滿意與厭煩等等。“圍城”即是人類的思想境界,精神境界提升了,人的品格也就昇華了。讀完圍城,關上屏幕,你會覺得眼前的境界都開闊了。大千世界,我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我們所追求和企盼的東西也許都是假的。那麼,我們辛苦的追求那些所謂虛假的東西會否有些太不值得?而其實事實卻不是這樣,人生的寶貴即在於此,在不斷追求與希望之中,我們經歷喜怒哀樂,追求越多,感受越多,這纔是人生的寶貴財富。不要幻想一個目標或幾個目標便可規劃一生,這是不現實的。

人生就像剛學寫字一樣,需要一橫一豎將它寫完,一筆是勾勒不出一個完整的人生的。當然給自己制定目標實現時也未必和自己期盼的一樣,正因如此,人生才帶着神祕。如果一開始就知道結果那還有什麼意義可言。圍城是本好書,讀完此書你纔會覺得今生沒有白活,纔會明白我們爲什麼要義無反顧的追求與希望,因爲只有這樣,你纔會看到波瀾壯闊,纔會學到處變不驚!

圍城讀後感7

錢鍾書: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

代表作品:《圍城》《管錐編》《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

錢先生在文學研究和文學創作方面的卓越成就。特別是在科學地揚棄中國傳統文化和有選擇地借鑑外來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

《圍城》是一部風格獨特的現實主義諷刺長篇小說,也是一幅市井百態。它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近現代經典名著之一。當我在讀這部作品的時候,彷彿像品茗一樣,越品越有味道。作者通過回國、戀愛、找工作等一系列事件,用諷刺批判的筆風,一針見血地把人物的靈魂展現在我們面前。這部著作,令過來人的低徊低嘆,令少不更事的人悵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訴說着人生百態的笑面悲劇。

在我看這本書之前,我就在想:爲什麼作者會給這本書命名爲《圍城》?作者又想傳遞什麼樣的思想主題給讀者?圍城裏的人們又是以何種態度生活着。讀了這部作品後才知道,“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婚姻也好,事業也罷,每個人的一生都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複地做同一件事,自己找一個“牢籠”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更好,於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不斷地重複並樂此不疲。

愛情是讓我們每個人嚮往和追求的情感,併爲我們留下一生無法抹去的記憶,它留給我們的或喜或悲,我們都無法逃脫。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在三閭大學就讀期間,他認爲這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勾心鬥角、明爭暗鬥,無不讓人感到壓抑。然而,小說如此,現實生活中也確實是這樣。隨着社會激烈的競爭,人們壓力越來越大,有些人爲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不惜損害他人的利益爲代價。最讓人心痛的是,依靠關係走後門,讓原來有能力憑自己實力競爭的人落選。其實,社會只存在相對的公平,不存在絕對的公平,“現實很殘酷”想必每個人都有一定的體驗。在當時那個社會環境中,讓本性善良卻懦弱的方鴻漸不堪忍受。

當他離開學校回家時,面對的又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交織混雜在一起的大圍城中,這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掌控着。本性懦弱的方鴻漸只能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們的“施捨”,義無反顧地踏進愛情陷阱,又逢事業低谷。整部作品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露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都只是他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小說中說方鴻漸的婚姻就像一座圍城,他邁進了就想出來,沒進去之前卻拼命地想進去。這讓我想到有一句歌詞“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是啊,戀愛的時候,和對方在一起的每一刻都是甜的,愛情的味道就像一杯蜂蜜水,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似乎有一種力量在拉着你慢慢向它靠近。然而,婚姻是不一樣的,它不只是兩個人之間的事,它牽涉的太多太多,有人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註定把愛情葬送。我覺得這個觀點有一定的片面性,世間的婚姻有千萬種,要看兩人如何經營。《圍城》無疑是在告訴我們什麼纔是真正的生活,當兩個相愛的人在一起時,他們就希望組建一個家庭,尋找安全感。愛情與婚姻是不一樣的,婚姻是一個家庭,像一棵樹似的,它需要用信任、寬容去澆灌它,方能健康成長。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三十年代的那座圍城具體化,讓我們看到圍城之中的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那些描繪也讓我們意識到我們身邊同樣有一座圍城。當代社會,激烈的競爭,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明顯。其實,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個行爲都處於一座圍城中,我們要學會在其中如何生存,並始終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以至於爭取更好的結局。

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渾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個泥鰍或鱔魚,如果這個世界是一淌清水,我們就要學會做一條高貴的金魚。生活在這世間,我們無法撕掉時代爲我們貼上的標籤,也不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活着,就永遠處在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讀後感8

週一的早上,和往常一樣的休息日。窗外,依舊是重慶風格的濃郁天氣,而現在,陽光出來,霧散盡,這纔是拂曉吧!心境也變得更加清朗了。

之所以想寫一篇隨筆,是因爲自己有很久的時間沒有完整而認真的看完過一本書,對於自己來說,這是一件很慚愧的事。而在昨天半夜,終於花了三個月的零碎時間,看完了錢鍾書的《圍城》,故事的結尾其實非常平淡,僅僅是因爲方鴻漸和孫柔嘉的一次大吵,讓故事落幕,看似戛然而止,其實生活依然如此反覆繼續着,哪有什麼結局,除非等到一柸黃土灑下,你纔有資格拉下生活的帷幕,敲響屬於你生活的喪鐘。

楊絳先生說,不要試圖去揣摩《圍城》的用意,也不要去揣摩它的原型。是呀,有什麼好揣摩的呢,因爲這本來就是我們各自生活的原本模樣。每一部小說的原型都是來自於我們生活的本質,只是被作者用更誇張的方式演繹出來了。中間或許有發生過的,有作者期待發生的事,藉着這本書表現出來而已,看了快樂也好,悲傷也罷,能產生共鳴那也是屬於你自己的感悟,不代表任何人。作者願意把自己的經歷發酵成一杯美酒,供我們品嚐,本身就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了,我們只管享受就好罷。

看完書,合上後。不禁思考,愛情似乎遠沒有我們想象的美好,也許還帶着更多的腌臢和不堪。網絡社會,粉飾了太多了愛情,讓人不禁審視自己,審視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別人家的“老公、男朋友”都這麼好,再看看自己身邊這位,果斷想把他再塞入六道輪迴裏面重新做人。而我們沒看到的,都是別人不想讓你看到的那一面,我們看到的,都是別人想讓你豔羨的那一面。坦白地說,我很討厭書中的方鴻漸,他好面子、懦弱、沒有主見、依附於人、優柔寡斷……太多的缺點,放在任何一個女人身上,可能都不會欣賞他吧。

但偏偏幾個女人都爲他而動情,因爲人最先看到的都是對方身上的美好:熱情火辣的鮑小姐,端莊內斂的蘇文紈,甜美可人的唐曉芙都對方鴻漸青睞有加。就算在三閭大學時,他的前途已經快看不見希望了,孫柔嘉還想要“千方百計”的嫁給他……因爲,男人在任何女人面前都想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而女人在男人面前,更喜歡展現自己魅力無窮,你沒有理由不拜倒在我的'石榴裙下,可當成功吸引對方後,一切都變得那麼乏善可陳,如雞肋一般,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所以,方鴻漸能讓那幾位女性都對他產生青睞,原因是他最擅長曖昧而“不知自。”但其實他是知道的,他享受被別人崇拜、追逐的感覺,而卻不希望這種感覺被戳破,因爲沒有戳破的事情可以由得自己任意的想象,凡是事情成了定局,便沒有幻想的餘地了,一切也便不再抱有期待。而那幾位小姐迷戀方鴻漸的根本原因在於,不確定自己在他身上有沒有吸引力,所以“確定戀愛關係”纔是最好的說明,說明——你已經成功的被我吸引,掉入我的陷阱。但,女人一旦使出這招殺手鐗,便不再有退路,因爲,決定權已經到了對方的手裏,你只是被選擇和被評判的那一個。所以曖昧時期是最甜蜜的,因爲看到的都是美好,一旦要清楚地確定關係,你纔會看到你的那些“不欣賞”和“不確定”。

《圍城》裏面的愛情和婚姻並不美好,因爲我是一個讀者,不再是主角,我可以理性的審視。它讓我看到了人物最真實的內心想法,看到了他們暴露無遺的缺點。每一段看似美好的戀情後面,都有自己的小心思,只是,人,習慣沉浸在最初自己營造的美好氛圍當中,從而相信,繼而期待,想要跨入這座“城”,但“城”裏是怎樣,你沒見過。當真正見到那一刻,你又接受不了美好背後的醜陋,接受不了原來這座漂亮的城堡背後也有如此骯髒的死角。魚和熊掌怎可兼得?除非你上輩子拯救了地球!這時,你只看到了那些不美好,卻忘了這座城都已經被你佔領了。你已經走進“城”裏了。

只有走進,纔有親近;唯有親近,才能看清。可遠觀的那一朵花,永遠都不會是屬於你的那一朵花,不能踏入的“城”,永遠都不是你的“城”,它不屬於任何人,也可以屬於任何人。唯有你擁抱的,那纔是屬於自己的,哪怕有一些瑕疵,那也只是屬於你的標籤,別人無法看見!所以,珍惜身邊的那一位看似有些“醜陋”的城吧!

圍城讀後感9

說到《圍城》,不免要笑,這大概是學校佈置的而我唯一能看下去的課外書了,且邊看邊伴隨着笑聲連連。我有感,跟同桌發表議論說,這錢鍾書怎麼那麼刻薄啊,估計連張愛玲看了他也要慚愧了。結果同桌倒一本正經地分析道,此二人的刻薄根本是全然不同的。張大才女是自己就經歷了情場挫折,心冷,兩片薄脣也就更冷了,不免毒辣得直要將這人情世故剜了個盡,還得留着抹隔岸觀火、高姿態的淡笑,以標誌她老人家之旗幟分明。而錢鍾書,本人就是個徹頭徹尾的書呆子,一般這種看似木訥的人,反而能於不動聲色之間,把你說哪句話、幹哪件事之間潛意識轉過的念頭,不僅從大腦皮層裏挖出,且剖析個一乾二淨,叫你自個兒既是自慚形穢,又暗自納罕:這本來要帶到墳墓裏的念想呢,怎麼就給他知道了呢?

話是妙論,當下撫掌。我說不錯不錯,看不出來你小子也竟有毒舌的資質了。他竊喜,當着我只是呵呵呵呵。其實所謂毒舌,一言概之,一針見血罷了。能用一個字就能把對方氣得流鼻血,且聽着溫文爾雅與肉體戀愛毫無關聯的人,遠比囉裏囉嗦長篇大論卻抓不住半個重點的強得多。殺人不見血,劍下一點紅,這纔是境界了。故而說,寫這般繁複的.讀後感,倒不比直接在書的扉頁大筆一揮“某某在此留名”來得扼要。當然,話雖如此,作業還是要寫的,下面就來說各個具體人物。

方鴻漸。竊以爲楊絳女士在後記裏透露的資料很對,他的原型約莫就是錢鍾書大人。自然楊女士很狡猾地用“如果這個男孩肯說他就是趙辛楣,那麼錢鍾書也會說‘我就是方鴻漸’”這一語遮蔽過了。總感覺像對唐曉芙一般,作者對他,是隱含着某些偏愛和包容的。就像他本人的目光正透過這虛擬的人物含嘲帶諷地窺看世界而已。連方自身諸如懦弱之類的缺點,也幾乎可以看作是文人必不可少的自嘲。然而說句真話,我並不討厭他,甚至是帶着某種意義上的同情的。這倒跟批評家們的態度有所相悖。要知道這幫人一貫是根據什麼中心思想啦、積極意義啦,來取決自身好惡的。在我看來,他只是個凡人,和《雷雨》裏的周萍、或大名鼎鼎的張無忌一樣的凡人,甚或還可算是個聰明知趣的人物。即使是買“克萊登大學”的文憑,或失業後被孫柔嘉女士罵作“***”(懦夫),也是可以理解的嘛。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呢。但漸漸地,漸漸地,請你回味,這理解就讓人陡地心驚:方鴻漸,何嘗不是自己的寫照?我們都是在這般的對他人錙銖必究、對自己選擇原宥之間,渾渾噩噩地混到了現在。驀然譏笑中就摻了某種悲涼。

再說方大主角的三位女朋友(不必說,孫小姐已經成他的妻子了)。同學都說最喜歡的莫過於唐曉芙,我也是。她靈俏,聰明,適度的表面的天真,和伶俐的口齒,最關鍵的是:她是方始終都沒有得到的那個女人(他一度得到過蘇小姐的心靈,而孫柔嘉得到了他)。而我卻覺得一個細節是唐小姐尤爲真實的:她明明不曾愛過方鴻漸,可當他和她分手的時候猶是戀戀不捨的。很難想象如果方鴻漸在當時回過頭跟她癡纏呢?說不定就成事。呵,再聰明的女人,還是貪婪的啊。明知不是自己的茶,碰到面前也難免半推半就地小啜一口。

蘇文紈也很有趣。注意,我說的是有趣,而不是可愛。大約看過了書的女人都怕像她,可實際上卻又不知不覺做成了她。我有一同學,就說她和國中時語文女老師神似,聽了就笑,細想那細框眼鏡、那蒼白膚色,那清秀但似硬頭鋼筆勾勒出來的輪廓,尤其是那種新潮洋派林黛玉而矯情處猶有勝之的風格,何處不是相似的。想想就差忍住了沒對那位同學(她是女生)補上一句:你還是少說別人,提放着自己哪天也變成那樣吧。這不是刻薄,真的。她那恨不得方鴻漸、趙辛楣,都撲在她石榴裙下(當然,蘇小姐是不穿這樣俗豔的裙子的)的心理,和全天下女人,何嘗不是一樣的呢?然而蘇文紈不也是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方鴻漸被一個女人暗戀時內心既是暗爽、又故作流水無情的真實自我。大抵在戀愛一事上,不論男女內心的貪婪和表面的做作程度都是一樣的。想想,可笑,可嘆,可悲。

圍城讀後感10

“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是圍城中很有名的一句話。《圍城》不是一座緊閉的城池,他爲我們開了一扇窗,一扇可以讓我們窺見城裏人生活一角的窗。

《圍城》文字的經典是向來被人們傳誦的,那些有趣的,擁有諷刺意義的話語使《圍城》更添了一種滄桑與無奈,而那些惹人深思的經典語句,有時人有再讀一遍的興趣。所以就其文字而言,錢鍾書先生無疑是一個巨匠,當然,他本身就是一個絕代才子。而在《圍城》中我們讀出了他的無奈,他的無所適從,他的茫然。

方鴻漸是一扇窗,與其說是《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一方鴻漸爲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不如說是方鴻漸領我們看了當時知識分子的生活,所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方鴻漸就是那扇窗,我們正是通過方鴻漸的眼睛看到了圍城中的一角。但是方鴻漸不是一個簡單的旁觀者,他是當時的知識分子之一,他也參與到了《圍城》的遊戲當中,他的人生同樣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面對着一切,我們不禁會問:難道這就是國難當頭時作爲祖國的希望的熱血青年的行爲嗎?難道祖國的內憂外患只能作爲那些知識分子的敲門磚嗎?難道自私就是這些留學生學到的最大本領嗎?

在方鴻漸的生活中出現過許多有代表意義的人物,不能不說的一個便是蘇文紈,這個在別人眼中能幹、溫柔的博士生。她的精明能幹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她的才智是以其自身利益爲前提的。人性本自私,她要自私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並且是在祖國急需人才的情況下,這種過分追求自身利益的做法無疑會讓我們覺得很失望。還有她對於愛情的功利性的理解也似乎讓我們汗顏。

李梅亭理所當然地成爲了第二個,“僞君子”這個稱號放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了。他的自私是小說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看點,他優秀的經濟頭腦恐怕和 美國的某位領導有的一拼,這樣的一個人卻成爲了一個優秀的教授無疑是教育界的悲哀。

小說中能讓我們稍稍感到欣慰的恐怕就只有趙辛楣了。他是一個很會交際的少爺,走到哪裏都能吃得開,並且對於時局的預測有其自己的高見,而且往往能爲自己找到一條最合適的道路。相對於李梅亭、高鬆年的虛僞,陸子瀟的故作深沉,韓學愈的“用心良苦”,蘇文紈的極富城府,趙辛楣可以算的上是個正義之士,一個熱血青年了。他不像方鴻漸,只是一個剛回國的新手,他在國內泡了好幾年,也磨了好幾年,對於國內各界的內幕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摸透了那些人的脾氣,知道怎樣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實現自己。從他自願去當一個偏遠地區的老師這一行爲,我們便可以感受到他身上的正氣,至於說他是由於愛情失利,一時衝動,我想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的,但是他選擇去任教,而不是一些更輕鬆的`、更體面的事情來看他仍是一個有良好品格的人。他對方鴻漸的義氣深重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柔嘉對他的評價似乎也有道理,但在我看來他對方鴻漸的情誼是真的。否則也無需對方鴻漸這樣一個沒有靠山,沒有實力,不懂在上流社會奔走的人多次幫助。如果僅僅是爲了看鴻漸的笑話,早該看夠了;如果是爲了多條後路,那鴻漸沒權沒勢更沒財,根本沒什麼好依靠的。

《圍城》裏鉤心鬥角,我們城外的看客倒是看的清清楚楚,給那些滑稽可笑的情節弄得很不是滋味。但誰又能說我們不在一座城內呢?方鴻漸用他的眼光看走過他生命中的每一個人,而我們則借方鴻漸的眼睛去瞧那百味人生,去審視那人生大戲中每一個人的是非得失,而這些角色包括方鴻漸在內。而當我們在解讀這部作品時,我們又在揣測錢鍾書先生的心理種種,這很像卞之琳《斷章》中寫的: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錢鍾書先生的這部作品中也有類似的一句話:“拍馬屁跟談戀愛一樣,不容許有第三者冷眼旁觀。”

圍城讀後感1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爲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爲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圍城讀後感12

心圍在城中,不知是不知自己被圍困了,還是不願知自己被圍困,抑或是不願走出這困心的圍城。四四方方牆,天空便小了。

方鴻漸,一個留洋回來的僞博士。傳統而封建的朽木爲骨,卻被西方文明刷了層白漆的棟樑之才,上層知識分子。隨着興趣寥寥上幾節課,待錢財花盡了,便揣着一張假的文憑,回鄉光耀門楣。方鴻漸並不笨,有幾分小聰明。他給人印象性子溫和,偶爾會說幾句俏皮話,不惹人厭。做事優柔寡斷,想將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但又非長袖善舞之輩。

回國的船上,他的故事由此鋪展開。

起初對方鴻漸並沒什麼好感,與鮑小姐的真實相比,他倒給人分“既想當婊,又想立牌坊”的印象。一面怪着鮑小姐行爲不檢點,一面又爲她的調情而興奮。

緋霞色抹胸,海藍色貼肉短褲,鏤空白皮鞋裏露出的塗得鮮紅的指甲。皮膚暗而不黑,豐脣大眼。與鮑小姐形成鮮明對比的,便是冷若冰霜的蘇文紈。眉清目秀,白膚薄脣,典型的東方美人。穿着講究斯文的衣服,身上攤着一本小說。看着太陽鏡,也難掩面上孤芳自賞的神色。

看着滿船的人,她覺得也只有那方鴻漸配與她說句話。偏偏方鴻漸與她最看不入眼的鮑小姐打得火熱。她既是氣這方鴻漸看上行爲不檢的鮑小姐,又是醋意萌生。免不得,幾句冷言冷語諷刺。但是,這裏心有不甘,與下船後方鴻漸的幾分主動,卻發生了化學反應。讓這清高的蘇小姐對他生了情愫。

其實我並不太理解蘇小姐爲什麼會喜歡方鴻漸。但有時候就是那麼巧合,方鴻漸無心一句俏皮話“要奉陪你,就怕沒福氣呀,沒資格呀”,促成了兩人進一步相識。他的話也並無不對,蘇小姐心高氣傲,實在難以接近。但蘇文紈內心依舊渴望愛情,只是被世俗與自身認知所束縛。

方鴻漸在日後的相處中,卻對唐曉芙情有獨鍾。唐曉芙聰明,但不會太過聰明。引人注意,卻不鋒芒畢露。在這摩登的文明社會裏,不受任何沾染。比起蘇文紈這樣的女子,想來多數男子更鐘情唐曉芙吧。錢老毫不掩飾自己對這個女子的喜愛,最終不讓她和方鴻漸在一起,想必也是爲了將她的美好長存吧。看似柔順的孫柔嘉,用着心思,嫁給了方鴻漸。最後的相處,還不是將自己那點美好摧毀的乾淨。而唐曉芙則如“窗前的月光”、“心口的硃砂痣”,在無論多久之後,再被方鴻漸想起,都是錯過的風景。最美的風景總在岔開的另一條路上,最好的人總是錯肩而過的`那位。

但是對於趙辛楣錯過蘇文紈,我倒並不可惜。趙辛楣是《圍城》中我最喜歡的人物,簡單而真實,單純執着如孩童。起初,毫不掩飾對假想情敵的敵意,堅守自己認定的愛情。而後,與方鴻漸難兄難弟相稱,一路相扶相持。他沒有方鴻漸的敏感多疑,沒有李梅亭的算計貪婪,沒有顧爾謙的諂媚逢迎。如果夜訪汪夫人是他的污點,那我看到更多的是他仍愛着蘇文紈的執着。他只是想多看看這個與蘇文紈神似的女子,並非有非分之想。

在三閭大學之中,上至校長、下至教授助理,勾心鬥角,弄得學校是烏煙瘴氣。趙辛楣在其中,更顯得過於透明,而格格不入。他沒有曲意逢迎的念頭,更沒有道人是非的雅興。本想來教書、順便治治情傷,但三閭大學實非良地。他的離開,不是被迫,反而是必然。

在我看來,這趙辛楣不知比方鴻漸好多少倍,偏偏蘇文紈不中意。如果蘇文紈一氣之下與趙辛楣結婚,而不是那個曹元朗,她是否不會變成後來那個精明刻薄的曹太太?還是無論嫁了誰,她都是那樣的曹太太?“婚姻是一座圍城,裏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圍城中的蘇文紈是不是和趙辛楣一直深愛的判若兩人?就像孫柔嘉,就像方鴻漸。

戰火紛飛的年代,變的是戰局,不變的是人心。留洋回來的人受人敬仰,開口都不離西方的思想文化。彷彿中國的東西便是流感,一碰便會傳染。上層知識分子一面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在,一面又被傳統觀念所束縛。方鴻漸一面勸說父母支持孫柔嘉外出工作,自己卻走不出女子理應在家相夫教子的念頭。在這個時期,沒有真正治學之人,沒有支持人們的信念。所有人在中西兩方思想的罅隙裏生存,伸手不見五指。你有你的迂腐,我有我的先進。可是根骨中的舊觀念,就像一隻無形的手,從家族中、從社會中、從自己內心深處攀伸出來,捂住口鼻,讓人窒息。

想進城的人,想出城的人,都圍着城牆,孤獨而絕望。

圍城讀後感13

我年齡當好,不大不小,我覺得人生最如意的就是在恰當的時候,讀到一本好書,2篇讀後感。而且書的作者每天只寫500字,當年沈從文在北京和老舍住在一起,他倆早晨起來寫小說,上午過去時,老舍8000有餘,沈從文800字不足,就是質量與數量的差距,但我覺的錢鍾書在生活中就是一個喜歡拿他那些天馬行空,旁徵博引的諷刺嬉笑世人,這老頭並不壞,但絕對帥!不動筆則已,一動筆則天性大發,聰明外溢,非揮動起批判的武器,發揮"自家的意思"不可。這使錢鍾書根本不能成爲一位專已守殘的經生式的陋儒,而必然地成爲一位神彩飛揚的高明智者的通人。這話說有些高調,我估計他錢老人家聽了有些不好意思,也好把《魔鬼夜訪錢鍾書先生》,地獄使者拿來詢問。你魔鬼到我書房一遊,覺的寒顫,魔鬼說剛在別家辦完喜宴,途中路過你處燈火明亮,見你在寫《管錐編》於是就過來問問,你我一見,不用拘謹可推心置腹的談談,再加上我也是你的讀者,我更是瞭解,他們的命在我手裏。《聖經》中提到過我,你雖然已死,但雖死猶生,然後魔鬼對我說:"我知道他霸氣外露,《傅雷家書》傅雷夫婦提到過他,人家自稱和錢鍾書比,是牆洞裏的小老鼠。你是年輕人,由此覺悟,我必將讓你陽壽延長,但已死的人,必不可活。我汗顏!……聽了後大爲感慨,這個白日夢做的真不錯。

說說《圍城》我慚愧,我有點提年輕人傷心,他們覺得文學晦澀,覺得文學枯燥,都不罵教育從中作梗,不罵有教學沒靈魂,不罵有大學沒大師,不罵有教導員沒教育家。天天《回家的誘惑》,男的帥,女的美,吃飽了沒事幹……

書上說:"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一個男人人生中預見四個女人,四段戀情,一個真心朋友。不愛的愛了,該喜歡的放棄了,婚姻勉強的撮合了,最後殘破的婚姻。自己上大街上散步,大鐘敲了五下……不許語言,深於一切言語,深於一切啼笑。

方鴻漸開始喜歡鮑小姐,鮑小姐人無才,比的是勾住男人的心,蘇文執看的的起色,礙於情面嘴上不說,女人之間相互作勢,發揮肢體和中國旁敲側擊的語言,鞭策餘人,女人的戰鬥爲了男人,男人成了工具,也成的愛物。輕易得手,鮑小姐嫌棄他,下船就把鴻漸給踢了,中國自有女子無才便是德之說,說男人的'要想管住女人,必須是碩士對付博士,鴻漸雙博士學位,家裏意見對於鴻漸說要娶個學歷比自己低的,蘇小姐學歷太高,玩不過她,鴻漸無奈……去相親,那家女兒嬌小玲瓏,父親是在美國做生意的暴發戶,開口就是:"Hello!Doctor方,鴻漸了在歐洲代慣了,覺得歐洲的法語,英語和美國的英語不通,幼女的父親瞧不起歐洲的貨,覺得美國博士就是要比歐洲博士要強,他覺得美國有黃金,美國的貨好。這暴發戶,發音不是太準"very well"發音好似""Vurry wul".會讀書的人看別人讀的書,便知道這個女人的品味……一大推《西風》《莎士比亞全集》《家庭佈置學》《居里夫人》《我國與民》《亂世佳人》

鴻漸對《怎樣去獲得丈夫而且守住他》特感情去,好像楊柏的《醜柄的中國人》名字吸引人--書上說:"對男人該溫柔甜蜜,才能在他心的深處留下好印象。"

不知道這個作者出嫁了沒,內容充滿諷刺。

男人選擇一多,變想腳踏兩隻船,乾媽罵鴻漸:"真沒看出來,你這種人也是別人嘴裏你搶我奪的一塊肥肉。"體面上愛着蘇小姐,自己卻愛着蘇小姐的妹妹唐曉芙,最後被拆穿,情以何堪……礙於情面去三閭大學,"政治避難"學校院長高鬆年,善於調製人際關係,正事處理不大,關係第一,提拔鴻漸的死對頭趙興梅。鴻漸又在學校認識比自己小的孫柔嘉,最後結婚,家庭關係,夫妻關係處理不當,自己挽回不了面子,與李梅亭的關係不頂當年。大晚上到孤街上散心,人生悲傷的不成樣子……結了婚想離婚,沒結婚的像結婚。進去想出來,出來想進去。婚姻職業亦是如此……

圍城讀後感14

“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這是《圍城》中我記憶很深的一句話,最近我讀完了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這是一部長篇小說,也是一部諷刺小說,小說講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經歷,寫了他的事業,它的婚姻。

《圍城》諷刺了那些爲了功名利祿失去了初心,爲了給父母一個交待做假的人。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出國留學,他卻不懂的上進,豐富自己的學識,整天混混沌沌,到了要回國的時候,自己還拿不到學位,爲了給父母一個交待,資助自己的周家交待,花錢買了一個克萊登大學的博士學位,以此給親人一個交待。回國後的`他受到了親人的迎接,還得到了記者的訪問,他上了報紙,家裏的人都很高興,只有他自己心裏一陣擔憂,自己的學位是花錢買的,怕自己被人知道了底細,害怕不安。他被自己的虛榮圍了起來,在這個城中,他想衝出去,又畏懼別人的看法,虛名,無才,吹捧,讓他不敢衝出城,他只能接受別人的羨慕。他圍了第一座城,城中只有他自己。

回國後的方鴻漸,去拜訪了資助自己留學的周家老丈人和太太,方鴻漸原本是要和周家的女兒結婚的,周家的女兒因病過世,這件婚事就此了結,方鴻漸本不想和周家女兒結婚,曾給父親寫過解約書,父親寫信痛罵他一頓,被嚇壞了,忙寫信解釋,從這裏我覺的方鴻漸是一個沒有主見,膽小怕事的人,寫解約書的想法來自一時興起,而沒有經過認真考慮,在收到父親對自己的痛罵信時又變的唯唯諾諾,沒有原則。來到丈人家,丈人給方鴻漸找工作,在點金銀行做事,自己不願做個小職員,又因沒有辦法,只能堅持下去,後來和丈人家鬧了矛盾,回了家。

事業上,因蘇小姐,方鴻漸結識了趙幸楣,起初趙幸楣,以爲方鴻漸是自己的情敵,對方鴻漸懷有敵意,後來,蘇小姐個和曹先生結婚,趙幸楣才放下了自己的敵意,和方鴻漸做了朋友,幫助方鴻漸,介紹方鴻漸到三閭大學教書,把他介紹給自己的朋友等,而方鴻漸一直心安理得的接受趙幸楣的幫助,在三閭大學,方鴻漸是醜惡的,不甘爲副教授,還對趙幸楣有怨氣,上課沒有學識服人,被學生呈公呈趕走,變的憤怒。後來離開了三閭大學,回到了上海。進了一家報館工作,在面對趙幸楣的邀請,有想去重慶找趙幸楣,得他的幫助,後來沒了報館的工作。在事業上,方鴻漸一值沒有自己的想法,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點金銀行的職員,教書,辦報紙,這些工作都是別人給方鴻漸解紹的。到了故事結尾,方鴻漸還想着得到趙幸楣的幫助去重慶發展。方鴻漸給自己又圍了一座城,這座城是事業上的,自己沒有主見,被圍在城中,想出有不敢出。

方鴻漸的一生遇到了4個女人,鮑小姐,蘇小姐,唐曉芙,孫柔嘉。方鴻漸被鮑小姐欺騙了感情,變的傷心,蘇小姐是自己的大學同學,沒有愛慕之意,只有對唐曉芙展開了追求,又不敢直言表白,後來斷了聯繫。而孫柔嘉最後和方鴻漸結了婚,孫柔嘉溫柔體貼但工於心計,面對方鴻漸二奶奶三奶奶的作爲,生氣和方鴻漸鬧彆扭。婚後的方鴻漸是不開心的,和妻子吵架,妻子的姑母又不喜歡自己,方鴻漸就越不樂意了。生活的壓力讓方鴻漸無所適從。故事結尾是方鴻漸和妻子吵完架,妻子回了家,自己一個人在家中,父親送的那隻老鍾發出噹噹噹的聲音。凌晨方鴻漸一人走在回父親家的路上,心裏想着要待柔嘉好…………

婚姻上方鴻漸又給自己圍了一座城,這城中方鴻漸想出去走又不敢出去。

也許人生就是這樣,一座城接一座城,讓你的心力憔悴。事業,婚姻,家庭,朋友,這些都是一座城。讀了這部小說我明白了,只有真才實學纔是硬道理,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則,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人云亦云,在家庭中,要演好自己的角色,做該做的事。

圍城也許圍住了當下的我們,用心去生活,你會發現生活的美。

圍城讀後感15

早就聽說《圍城》的深奧,之前也看過一些評論,簡介,這次,爲了滿足好奇,也爲了揭開那種種神祕感。讀罷《圍城》,現將感想寫一下。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也是一本睿智的書,在作者幽默的語言中,是他深刻的洞睿和見地。

“圍在城中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大抵如此,”此一番話,道破了人性的弱點,在弱點的支配下,許多的鬧劇便一幕幕展開了,在大笑之餘,是否懷有一份感傷?

方鴻漸,作爲故事的中心,當然,代表着當時的諸多“知識分子”,志大才疏,長滿腹牢騷,狂妄自大,愛自吹自唱。從他的眼裏看世界,從他的心裏感受世界,從他的輾轉之中,憂喜哀樂,而最後“萬念俱滅的回到蕭條破碎”的家,是他的不幸,還是人的不幸。而當我們沉思之時,或許,時間又在某個輪迴的路口靜候我們失足。

在回國路上,在孫太太與蘇小姐不冷不熱的交談中,暗含的是“老實人的惡毒”,虛僞的待人,同仇敵愾的指責別人,總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而鮑小姐作爲一個“風流未婚妻”似乎對方鴻漸有一種難以抵擋的引誘力。船近岸時,這段“糊塗情債”總可以有個收場,而總免不了給人一種“鮑魚之肆”的噁心與厭惡。

蘇小姐在文中與鴻漸是含糊不清的'關係,遠沒有作者所說“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無論彼此距離怎麼近,拉得怎麼長,終合不攏來成爲一體."般單純。下船時,阿劉吐出的那一口濃濃的唾沫,足見鄙夷。而後來,兩人在月亮下做的“傻事”,料想蘇小姐的滿懷希望換來的卻是他愛另一個人的拒絕,不禁讓我爲他——不,是他們嘆息。

唐曉芙,可能是鴻漸真正愛的人——她使他拒絕了蘇小姐。而唐小姐作爲蘇小姐的表妹,在聽表姐的“訴苦”之後,對鴻漸的話“方先生人聰明,一場逢場作戲,可是我們這種笨蛋把你開的玩笑都得認真。”是鴻漸絕望的明白,沒有解釋,轉身離開。當唐小姐“看的心溶化成苦水”想挽留時,他卻又戲劇般離開了。愛的人不能在一起,或許是可以避免“圍城”的苦果,但畢竟是傷心的。

離開“傷心地”,一行五人由上海輾轉至三閭大學,鴻漸,年楣兩人同命相連,顯得格外要好,有發展了一些“結婚後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感慨。

在三閭大學,真可謂是看盡世態炎涼。在這裏,竟遇到了道貌岸然的韓學愈,從此他的生活便被韓學愈干擾。而方鴻漸自認爲“老實人吃的虧,騙子被揭破的恥辱,這兩種相反的痛苦,自己居然一箭雙鵰得兼備了。”是自嘲,而相比下,韓學愈更顯醜陋了。他對學生的認識可謂一針見血,“這些學生一方面盲目的可憐,一方面眼光精準得可怕,他們的讚美,未必盡然,有時竟上人家的當;但是他們的毀罵,等於世界末日的最後審判。”毫無上訴重申的餘地。“哼,人當然不過如此。什麼領導,什麼教授。全是“惺惺作態”,“勢利眼”,而不過是走以下形式,糊弄下“老實人”。

一切機關裏,上司駕馭下屬,全用“西洋人趕走驢子”的技巧。他厭煩了虛僞的大學。孫小姐由於巧合與方鴻漸訂婚,結婚,共同離開三閭大學。兩人算是患難與共,通道湖南又同回上海。她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特長,可也不笨;不是沒人,可也不醜;沒什麼興趣,卻有自己的主張,她毫無興趣卻很有打算。兩人回到上海後,彼此心裏都不舒服,孫小姐看不慣婆家弟妹的粗俗,放先生看不慣岳母家人的搬弄是非,而根源無非是兩家人對彼此的經濟狀況不滿,終於,在一次次的誤會與爭吵中,兩人的關係走到了盡頭。

孫小姐於鴻漸的經歷,可以正好點名“圍城”的傷痛。兩個人天地極其狹小,只侷限在圍城內外,兩人的自由也是有限的,只能從城外擠入成立或是從城內衝向城外。兩人的經歷代表了芸芸知識分子間很典型的夫婦。

當祖傳的老鍾從容的敲響,在夜深人靜時一一細數往事,又有多少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而言語不足,啼笑皆非了。

與辛辣的諷刺中,是否可以嚮往美好的生活?“城裏”或“城外”的人能否恪守自己的感覺?但願在廣漠澎湃的黑暗處,懷着明天的光芒似的希望。

標籤:讀後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