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讀圍城有感(集合15篇)

觀後感3.21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圍城有感,歡迎大家分享。

讀圍城有感(集合15篇)

讀圍城有感1

我讀了錢仲書的大作<<圍城>>,雖然沒能看完,但對於裏面的好詞好句仍是尤新,把感悟寫在紙上與大家共享。

開頭主要講述主人公蘇小姐和方鴻漸做船回國,其中有兩段描寫外貌和心裏活動十分精彩的語句——皮膚在東方人眼裏算白,可惜着白色不頂新鮮,帶些乾澀,她去掉黑眼鏡,眉清目秀,只是嘴脣嫌薄,擦的口紅不夠豐厚。假使她從帆布靠椅上站起來會見身段瘦削,也許輪廓線條太硬,象方頭鋼筆畫成的。年齡看上去有二十五六歲,不過新派女人的年齡好比舊式女人合婚帖上的年庚,需要考訂,鴻漸心直跳起來,又給那腳步捺下去,彷彿一步一步都踏在心上,那腳步半路停止,心也給他踏住不敢動,好一會心被壓的不忍了,幸而那腳步繼續加快的走進來。以上描述看得出作者刻畫文章里人物非常細膩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

作者對於景色的描寫同樣十分精彩,有獨到之處——滿天的星又密又忙,它們無聲無息,而看來只覺得天上熱鬧。一梳月亮像形容未長成的女孩子,但見人已不再羞澀。小蟲瑣瑣屑屑地在夜談。不知那裏的蛙羣齊心協力地乾號,像聲浪給火煮得發沸。幾星螢火優遊來去,不像飛行,像在厚密的空氣裏漂浮。

這本書中還有許多精彩之筆,我要繼續的看完它。同時建議大家都去讀讀着本書吧!一定會有許多收穫的。

讀圍城有感2

在還沒有開始讀《圍城》時,《圍城》在早已聽身邊的人說它寫得怎麼怎麼的好,總是叫我有時間也去看一看,可謂是如雷貫耳啊。

《圍城》繞着主人公方鴻漸留學回國後所發生的一系列的故事而展開的,在此書中中方鴻漸是典型的知識分子,因爲他玩世不恭的形象,形成了他的“圍城”, 許多人都說方鴻漸不思進取,雖然他想要成功,想成爲一位名人,但他內心的惰性又決定了他的一生坎坷。

方鴻漸想要光耀門楣,於是就買了個,但是買了之後,他又覺有損道德,他的那種那種優柔寡斷,以及他做事猶豫不決,疑心過重的性格,導致了他要被圍城所困的悲慘結局。

方鴻漸留洋回國是多麼的春風得意,開始到了娶妻生子的時,他的那股傲氣已經是消磨殆盡了。從華麗走向了平淡,從少年才俊走成了凡夫俗子,邊成了圍城中的不幸者之一。然而他們走進的不僅僅是婚姻的圍城,更是人生的圍城。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存在着許多像方鴻漸一樣的人,而且大多數都是知識分子,他們總是在幻想着一些不切實際發事情,即使知道現實與夢想總是有差距的。一部好的小說是可以給予讀者啓迪,令人有所感悟的,而《圍城》就是其中的一部,它像是一面鏡子,讓讀着看清了人性的醜與惡,善與美。從而懂得思考和反省。《圍城》給告訴了我們一個真正的聰明人是怎樣看待人生的。圍在城中的人想跑出來,而城外的人想衝進去。

《圍城》的確是本好書,每一次讀它我都會有新的感受,好書也的確能讓我在忙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有一片閒暇的時光,讓自己緩解一下疲勞,使人在心靈上得到解放。

讀圍城有感3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圍繞婚姻之城、職業之城和人生定位與選擇之城所寫的,一本在今天看來仍然很有意義的書。看不看得懂和有沒有文化是兩個概念,如果在那種環境中生活過,換句話說,如果你是方鴻漸,即使你不識幾個字,你也能體會到書中的含義。

讀書有的時候和人的閱歷有很大關係。就像人們所說,讓沒上幼兒園的孩子背古詩,毫無意義,因爲他記住的就是符號,根本不明白其中的意思。

我們讀一本書也是這樣,今天讀的感受是這樣,過幾年後再讀它,又會有另外的感覺。十幾歲的人讀《紅樓夢》,和三十幾歲的人讀出的味道會大不相同。

看陳道明先生主演的《圍城》是在很多年前了,當時年齡小,就是看個熱鬧,覺得方鴻漸挺有意思,也沒理解作者有什麼深意。後來再讀才能理解作者諷刺意味下知識分子的茫然與不同人物所做的選擇。

我們很多人在年少時,並不能理解父母爲什麼要那麼勤儉節約、那麼努力工作、那麼無私奉獻自己的青春養大我們,正所謂“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進入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猛然間就會淚流滿面,想起自己生父母的氣,和母親吵架、甚至發誓再也不回這個家。是多麼的可笑、多麼的幼稚,因爲再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像父母那樣愛我們。

一切的一切都因時間的改變而變的有所不同,所以,看不懂《圍城》和有沒有文化無關,因爲時間能讓你慢慢看懂一切。閱歷會讓你輕而易舉的理解書中道理。

讀圍城有感4

從生活中的細小事情入手,也能令人忍俊不禁,是因爲作者在生活中歷練,體味生活,鞭笞生活,從生活中看到人性的弱點、人生的真實,並透過生活掀開人生的面紗,用含蓄又不乏諷刺的筆調揭露客觀環境的無奈和人本身的猥瑣,給人以思想深層次的震撼與啓迪。

作者以圍城爲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遭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無疑都是在圍城內外反覆轉悠,這一切的經歷無非就是爲了說明婚姻像圍城,“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方鴻漸經歷戀愛又失戀,求職又降職,最終與孫柔嘉走進婚姻殿堂,然而結婚後兩人都發現對方有雙方婚前未發現的缺點,再加上生活瑣事,工作不順心,經濟尷尬等原因,婚姻陷入破裂,最終分道揚鑣,闡發結婚就如深陷圍城的道理。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翻版,絕對是現實又不新鮮的。退一萬步講,方鴻漸娶了孫柔嘉,到底不是自己的意中人,維持的婚姻不長久,可如果方鴻漸得償所願娶了意中人唐曉芙,圍城會不會牢不可破呢?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是意中人,且能夠共入圍城,也會發現‘‘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後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每個人在長大後都會追求自己認爲美滿的愛情,追求到了,又一無反顧的進入婚姻,然而真正尋找到理想的婚姻,維繫好婚姻,通過婚姻使愛情美滿,這樣的人幾乎少之又少。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正如楊絳所說,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現在我們是學生,應對着學業;成年後,參加工作,應對的是職場;等到有一天,我們墜入世俗去成就婚姻時,應對的是愛情。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循環,重複的做同一件事情,不同的是,個人的心態決定了這個循環是惡性還是良性。知足常樂者安於現狀,積極進取者奮發向上,然而一味厭棄自己的生活,空想不實際的事只會令自己陷入圍城。

其中也有經典語錄:

有人失戀了,會把他們的傷心立刻像叫化子的爛腿,血淋淋地公開展覽,博人憐憫,或者事過境遷,“像戰士的金瘡舊斑,脫衣指示,使人驚佩

我愛的人,我要能夠佔領他整個生命,他在碰見我以前,沒有過去,留着空白等待我

他引一句英國古話,說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蘇小姐道:‘法國也有這麼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

看完這一遍,我依舊是茫然的,一篇讀後感多有摘錄,以後有機會在閱一遍更好的領閱錢老的文筆精彩。對我來說大抵還是迷茫的,迷茫前段時間在幹什麼,與最初的計劃有些不符,做了當初堅決抵制的事,結果可想而知。說不上沉下去,也談不上走出來,再給你一次警醒,記住最初的道路。

讀圍城有感5

好俗的標題,不過就我的這一小點個人見解,也只能算是讀後感了,不管是從角度還是褒貶上講,都和那些大評論家們的觀點不同。

說句實話,看完《圍城》後心裏空蕩蕩的,還想有什麼東西切實存在過,現在卻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一片空白。我努力去尋找那些空白處透明腳印的主人,可是怎麼也沒有結果。我並不是讀每一本名著都這樣,只知道在合上《圍城》的那一剎那,內心充滿了讀完後的成就感和悵然若失的寂寞。

在讀《圍城》時,我總是覺得我和方鴻漸很像,明明只想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卻時刻受到時代和社會的束縛;明明不想傷害周圍的人,卻在無形中傷害了每一個;明明在時代背景下只想混混日子卻有時還存在一點點的正義感和良知。常常因爲做錯事想要懺悔和道歉,卻在後來默默騙自己,事情過去了就算了。唐小姐是小說中唯一沒有染上被嘲諷調侃意味的人物,他們之間的感情不摻雜任何的世俗的東西,可以說是給人新鮮純真的感覺,好像讓人們想起了年輕時的自己。原以爲他們可以經歷種種挫折然後在一起,但是沒有想到他們竟然如此輕鬆的就放棄了對方,就好像我也不能堅持我的所愛一樣,很難將自己喜歡的東西進行到底,最後被別人說成半途而廢的人。

我很喜歡錢鍾書的語言,從不弔書袋子,沒有半點浮誇風。用最樸實無華的語言寫出最貼近我們內心的東西,用最溫柔的話語批判周圍的人和社會上的事,有可能他經歷的比我們多,所以想到的比我們深刻。方鴻漸的一生就像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有些東西是註定的,有些東西是我們錯過的,肯能我們最後得到的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太多太多的人,而大部分都是過客,我們想留都留不住。就像是船隻,別人在我們的港口停留過,我們也在別人的港口停留過,可是這只是時間長多的問題,船不可能永遠停留在一個港口,我們終將離去,駛向遠方,雖然沒有人知道終點是什麼,但我還是前進了。

有可能你會認爲我這樣看待方和唐的愛情太過於庸俗、膚淺和幼稚,可能有些人說作者就是要營造出這樣的氣氛,讓人們感覺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但是我真的希望他們在一起,我不明白,爲什麼美好永遠只屬於片刻,而圍繞我們周圍更多的卻是生活的艱辛和無奈。也許會有人說這就是生活,但是我覺得這話只是一個世俗的人長期被生活壓迫所發出的嘆息。至於,爲什麼美好的東西總是留不住這個問題,沒有人能夠回答。

讀圍城有感6

說起《圍城》,便要提起這麼一句尤其著名的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不常常出現的後半句是這麼說的,“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

這句話本不是書裏的句子,是楊絳老先生提在扉頁上的,小說裏類似的話,其中一次是在次要人物討論婚姻時提到的,以對話形式出現,“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

國小高年級,學着別人,說爸媽的婚姻是愛情的墳墓,一點點激情和所謂的情慾都不見蹤影。小姨笑我只是個小孩子,什麼也不懂,不懂愛情,也不懂婚姻。

錢先生的手筆很是讓人看着歡喜,行走人間19年的靈魂,看不懂的東西太多了。如今聽方鴻漸娓娓道來,彷彿自己是個旁觀者,看一個傻小子揣一顆乾淨的心經受歷練。他所經歷的一切,也許今生有機會切身領教,也許是沒有這樣的機緣的。沒有固然是好的,但人生之味,單一便無趣,無趣便使人不易生出智慧;有也是好的,但糜爛之事,最好是觀察,不必一一經歷。

用錢先生的雜文觀察自己,用他的小說觀察人,是很有意思的體驗。《寫在人生邊上》裏他講到“快樂”,說人這一生,不過是“希望它來,希望它留,希望它再來”,就這樣賺着我們痛苦地過完了一生。但因爲人生裏有希望,有精神對於物質的勝利,所以人生並不痛苦。

此時的情況,是我們逃出圍城,又衝進圍城,再又衝進去又想逃出來,如是而已。一個又一個圍城,賺了我們一世的笑與淚。近來遇見一位,想過日子甚於戀愛的友人。年紀輕輕,卻好似已經疲於人事。方鴻漸和孫柔嘉的感情,是不是愛情,我仍待考證。讀後感·趙辛楣早說這女子所行之事,不過是拉攏來一個男人,要騙着你去陪着她過日子,方鴻漸不信,他不肯信,便不去考究,便不去想這一些事情。難得糊塗,是放在智慧的廕庇之下的。方鴻漸這般矇蔽雙眼和心靈,不值得被效仿。人這一生,自欺欺人被人欺的事情,還少麼?

方與孫的圍城之所破,看到小說後面已然是定局。這城池何時被攻破,如何被擊倒,不過是世間的緣與劫相交相斥的結果,已不再重要。

所以這書,極是省檢,一句結論也不肯拋給我,但他描寫的生活本身,“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7

從小就開始聽媽媽講對錢鍾書先生的《圍城》的評析,她曾經對我多次提過錢鍾書先生的一句經典名言:“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現在我長大了,終於開始認真讀《圍城》了。

作者錢鍾書在《圍城》初版的序言裏曾自述創作意圖說:“我想寫現代的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參照小說內容,可以看到,作者着意表現的是現代中國上層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主人公方鴻漸與幾位知識女性的情感、婚戀糾葛,再通過方鴻漸由上海到內地的一路上發生的故事,《圍城》以喜劇性的諷刺筆調,刻畫了抗戰環境下中國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彷徨和空虛。作者借小說人物之口解釋“圍城”的題義說:“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城裏的人想逃出來。”這句話在當今社會上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小說的整個情節,是知識界青年男女在愛情糾葛中的圍困與逃離,而在更深的層次上,則是表現一部分知識者陷人精神“圍城”的境遇。而這,正是《圍城》主題的深刻之處。

越讀《圍城》,就越覺得它更加深奧莫測,因爲它是通過故事情節,人物形象反映生活,表達思想,而且還能給人啓迪,能讓讀者省視自已的靈魂。它象一面鏡子,照鏡的不是人,是一個個赤裸的靈魂,映出了人性的種種美和醜!也許,這就是《圍城》能被萬人之傳誦的原因吧!

當讀到方鴻漸的第三圈“圍城”——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時,我又被它震撼了:《圍城》中揭露的一面,竟然與當今社會的某些黑暗角落的情景極爲相似!他們也與《圍城》中的一面一樣,心狠手辣,心有城府!這下,我終於明白《圍城》的文學價值了!明白錢鍾書先生爲什麼會成爲中國現代文學大師了!

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呈現在讀者眼前,是那樣生動,豔活和逼真。《紅樓夢》描寫的不也是一個鐘鳴食之家的日常生活?可是它達到的藝術高度,卻是曠古煉今。表現生活的真實,卻又超過一般意義上的真實,上升到人性和世態的層次和高度上,正是一種高超的藝術!一種平常人難以掌握的藝術!

多看看《圍城》吧!它會令你受益不盡的。而這,就是我看完《圍城》的最深的感受!

讀圍城有感8

讀完《圍城》後,感受最強烈的便識作家亦諧亦莊、嬉笑調弄的筆觸,無怪乎楊絳說:《圍城》的作者呢,就是個‘癡氣’旺盛的鐘書。這樣的錢先生創造了一批癡氣旺盛的人物。

方鴻漸如一個趙辛楣,可謂是這本書中一個好人,一個成功的人。他本爲外交官署處長,又爲華美新聞政治編輯,後來被三閭大學聘做政治系主任,被解僱了仍能在重慶混的風生水起。這一切都離不開他的真才實學,處事圓滑。他待方鴻漸也很好,且爲人真誠。誤將方鴻漸當作情敵時,敵意醋意不加掩飾,不做笑面虎;誤會澄清後,把酒釋恩仇他唯一的能算得上缺點的,也是香港重逢蘇文紈時,面對方鴻漸的調侃,趙辛楣竟紅了臉,那張四川小姑娘的照片終歸是孫柔嘉,趙辛楣的。

忽然別轉臉,手帕按嘴,肩膀聳動,唏噓哭起來她有女孩的' 。在重慶,將要見蘇文紈時,她今天穿了件新衣服來的,膽子大壯,並且有點好奇進客堂以前,方鴻漸把草帽掛在架子上的時候,柔嘉打開手提袋,照了照鏡子。她也有女孩的虛榮心和醋意。她沒有什麼特點,不像蘇文紈才華橫溢,也不像唐曉芙天真率直,但這也是她最大的特點。

讓他來,我最喜歡小孩子。實是虛僞。背後編排唐小姐,三次電話欲阻唐小姐與方鴻漸見面,又掩飾事實;故意想看到兩個男人爭搶自己的場面,嚮往優越感,實是心機深沉。伸手讓柔嘉拉一拉,姿態就彷彿伸指頭到熱水裏去試試燙不燙,臉上的神情彷彿跟比柔嘉高出一個頭的人拉手,眼光超越柔嘉頭上。實是目中無人。

孫柔嘉和蘇文紈雖可以說是兩個極端,但她們仍有一個共同特點,即如此看來,方鴻漸作爲主人公不是沒有道理的,他的 那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着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讀圍城有感9

看完圍城,感覺自己對婚姻都沒有了期望。

錢鍾書的這本書,偶爾會有點壓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心情原因,還是自己對愛情的失望,以及對婚姻的失望的原因。

不過,錢鍾書的這種方式,有一部分詮釋了婚姻與愛情的區別,還有一些,是留洋的風氣與之後的無所作爲。

方鴻漸的愛情,一直都是無疾而終的,當時戀愛中的人們也許是愚不可及的,愛一個人,而另一個人並不愛,比如蘇文執對方鴻漸,比如趙辛楣對蘇文執。而他和唐曉芙算是情投意合,可是後來唐小姐給他的回信,因爲悲痛沒有即使發現,於是,錯過了。

姻緣,愛情,有時也會是將人玩弄於股掌之間。

還未談及結婚時,一切都是隱晦而美好的,可是,遇見婚姻,所有的一切幻象都破滅了。

開始的時候,孫柔嘉看起來人如其名,可是,婚後,任性嬌縱,是多少女人的真實寫照,總以爲拿捏的很好,感情和人都不會從指縫溜走,卻不想,被磨滅的不僅僅是情感中美好的一面,還有兩人的耐心與溫暖。

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之前,他想起來戀愛與結婚,覺得和一個人平平淡淡結婚不失爲最好的方式,感覺美好,不會有轟轟烈烈,也不會像戀愛般揪心。

再怎樣轟轟烈烈的愛情,都比不過平淡無奇的生活,尤其是大家庭的生活。

所以說,愛情不比婚姻,愛情是兩個人的事,而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情。

愛情,婚姻,不過爾爾,就如那句話,婚姻,就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而裏面的人想出去。

讀圍城有感10

每個人都想獲得自己人生的自主權,想掐住命運的咽喉,去擊敗自己的宿命,但是大文學家錢鍾書筆下的方鴻漸在自己的人生裏,卻彷彿走入了一座又一座圍城之中,在城中漸漸扭曲了自己,變成了一個悲哀的存在。從“克萊登大學”到蘇文紈、唐曉芙,再到“情敵”趙辛楣、妻子孫柔嘉,這一座座“圍城”使他失去了對未來的希望,最終也不知自己應該走向何方。“沒有夢,也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品。”在失去柔嘉之後,萬念俱灰的他走向麻木,喪失了生命最基礎的感覺,更不用說對未來的憧憬。讀完《圍城》,我進入了作者作品內部,試着去體味那一種深沉的悲哀。

從全書第一章,主人公坐船回到家鄉江南某鎮的1937年開始,《圍城》主人公方鴻漸做的事幾乎沒有一件是成功的。可以說,他不過是個一個庸常的讀書人。他的特點是平庸,而他的悲劇也來源於他自身的平庸。鴻漸軟弱,被動而無能。他的“軟弱”體現在在他放棄了愛慕自己的蘇文紈,卻沒有也不會勇敢地追求自己深愛的唐曉芙,“被動”表現在在當他去三閭大學教書卻在“信任危機”出現後沒有堅持自我,而是被動挨打,最終遭到衆人排擠,含恨離去。至於“無能”,最好的體現就是他在香港成婚後沒能“鎮住”自己的妻子,柔嘉不滿意方家的“古板”,最終一氣之下選擇獨自離開。他的性格弱點,爲最終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在生活的圍城裏,方鴻漸的無助和悽惶,和賈寶玉簡直如出一轍。“世上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的賈寶玉在大觀園裏也是這般的軟弱。他愛着黛玉,又不能與她長相廝守;他不愛官場,最終又和賈蘭一起“金榜題名”。這兩人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又在現實的阻力之下選擇了屈服。他們的經歷雖不甚相似,但他們的性格卻同樣令人感嘆。大觀園固然是圍城,《圍城》裏的世界又何嘗不是圍城呢?

當然,《圍城》畢竟是一部小說。方鴻漸的軟弱、被動無疑是作者在文中努力刻畫的,但作者寫作本書的本意是批駁一種異化人性的狀態,而不是這個時代這種狀態下具體的幾個人。全文主要講述一種在生活的特殊情況下人性的扭曲,和這種扭曲之下每一個人內心的悲哀。不論是蘇小姐的“冷豔”,孫小姐的極具心機,李梅亭等人的狡詐陰險,唐曉芙接近完美卻沒能與鴻漸走到一起,還是鴻漸自身的軟弱無能,都是作者內心想表達的“悲哀的世界”的一部分。

人說《圍城》是新版《儒林外史》,我不反對,或許這就是這個“圍城世界”的真正悲哀吧。

作爲民國第一才子,錢鍾書薄薄的《圍城》描繪了一個真實、扭曲而悲哀的世界。它帶給我們的是一種感嘆,一種奇想。它與其說是一篇愛情小說,不如說是一篇講述倫理,哲學,世界觀的鉅著,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

讀圍城有感11

上世紀80年代讀過錢鍾書長篇小說《圍城》,那時年輕,對這部不朽之作認識還是很膚淺,那麼多年過去了,小說中的故事、人物都已經記不清了。還記得幾句經典:“婚姻是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有了門,我們可以出去;有了窗,我們可以不必出去。”。去年拜讀了楊絳作品《將飲茶》,其中寫了錢鍾書《圍城》的寫作過程,又勾起了我對這部小說的興趣,利用春節長假重新讀了一遍。

小說中的人物方鴻漸、趙辛楣、蘇文紈、孫柔嘉、韓學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讓人印象深刻。雖然小說背景是上世紀30年代,當下的生活、職場卻都能找到他們的影子。特別是當年知識分子的這些特質,在現在的所謂白領階層同樣存在,時間跨越久遠但傳遞的內涵同樣吻合當下時代的內心世界。

讀完小說你會發現你也有方鴻漸的影子,雖然有才氣但不算優秀。你的人生經歷或許有相似之處,你也許也遇到過鮑小姐這樣的豔遇,你看到了自己相似的影子。方鴻漸能夠討女人喜歡,卻膽小怕事,難有擔當。職場上能力一般,勉強應付,與人爭鬥又缺少膽識,只能自己生悶氣。放不下面子去溜鬚拍馬,討不了前丈人、丈母的歡心,也處理不好現夫人家族長輩的關係。還好遇到了自認爲同病相憐的趙辛楣幫忙,才勉強有個營生的去處。遇到波折自己又無法處理,弄的生活一團糟。

趙辛楣這樣的人現實生活中較少,是作者創造的一個比較理想化的人物,生活中應該是二個人的複合體,通常我們都希望能夠遇到貴人相助的事情發生。不過曾經是情敵也太戲劇化,也只能在小說中才是這樣。

蘇文紈這樣的美女加才女你一定也遇到過,只是你不夠高富帥才無法讓她愛上你。“那時候蘇小姐把自己的愛情看得太名貴了,不肯隨便施與。現在呢,宛如做了好衣服,捨不得穿,鎖在箱裏,過一兩年忽然發現這衣服的樣子和花色都不時髦了,有些自悵自悔。”。很多年過去了,當你再一次遇到她時,你忽然發現她也會變得俗不可耐,讓你大倒胃口。

孫柔嘉這樣的女人是生活中遇到最多的,不漂亮也不難看,普通大學畢業,家境一般,有點小心機,職場上這種女人人緣較好。這樣的人往往最能夠成爲你的老婆,有時既讓你喜歡也會讓你討厭的女人。但是你的老婆又不像她,一定懂得收放自如,“作”得恰到好處,否則也會一拍兩散。當然關鍵你比方鴻漸能幹,也有安撫女人的本事,所以你們纔會相伴幾十年。

韓學愈這樣的人職場上其實很多,只是你周圍的這種人讀了《圍城》之後絕不會自己對號入座,因爲這種人從來不自己照鏡子,總是把鏡子對着別人照。小說中的他因爲博士文憑是買來的,老婆也是假冒美國籍的白俄羅斯人。讀後感·他生怕被方鴻漸揭穿而用盡手段,“一張文憑彷彿有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的功用,可以遮羞包醜;小小一張方紙能把一個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蓋起來。”當下職場上你遇到的人也許同樣懷着某種自卑,臉上又表現的特別自大,成了你的“人生的刺,就在這裏,留戀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戀的東西。”。

小說描寫的圍城包括愛情、婚姻、家庭及職場。人人都有“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的感嘆,找不到圍城的大門,你的人生將會是不如意的,就如同小說的結尾,你的生活會亂作一團。

年輕時第一次讀《圍城》心是抽緊的,因爲不知道如何找到圍城的大門,找到了也不知道打開大門的密碼。

“我們對採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有很可能想象它是分外的甜。”,“天下只有兩種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好的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人應該悲觀,因爲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現在才明白,其實這就是圍城的大門,而且沒有密碼。

讀圍城有感12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說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嘆、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說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充斥着爾虞我詐、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屈服於這隻手,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指示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爲罷了。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

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爲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民國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懷舊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批判當時之人或頑固不化或崇洋媚外的種種行爲,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束縛,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爲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爲都處於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爲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讀圍城有感13

書頁片片流逝,嘻笑怒罵,猶在耳邊。

“婚姻就像金籠,外面的鳥想飛進去,裏面的鳥想飛出來。”恍惚間,聽見書低吟淺唱。

噢,這就是這篇小說的根源吧。澆着它,便出現了個方鴻漸,在蘇小姐,唐小姐和孫小姐間碾轉反覆,被愛,痛澆得溼透。

但他依舊追逐,那理想中的美滿——那個渡金描鳳的籠子——卻在精巧玲瓏的籠門搭扣“啪嗒”合上時,後悔莫及。

耳邊隱約又響起牆上那口跟不上時間的老鍾沉悶的敲擊聲,正“當、當、當、當、當、當”地嘲笑那個躺在牀上,黯然神傷的人。

鳥兒掙扎着要出去,羽毛凋零散亂。

但,我想說,鳥兒,你爲何一定要選擇痛苦呢?

這既然就是你所追逐的,何不坦然面對?

我們在自己的道路上,有那麼多想得到的東西——金錢,名譽,愛情——這是在我們心中被神化的東西。

我們努力追逐。可有一天,我們逐到了,卻像文中的人物,沉入無垠的金籠。

但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雖然我有了束縛,但請不要忘記最初的心願——感到了金錢的疲累,爲何不想想自己給後代營造了怎樣好的環境,感到了名譽的負擔,爲何不想想自己曾獲過多少甜蜜……我們明明得到那麼多,又爲何悲傷!

我一直在想《圍城》的一個結尾,我想方先生應該離開孫小姐,然後在一個舞會或一個村路上再遇見唐小姐。

生活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面。

但現在,我改變主意了——一個不懂得在困境中尋覓幸福的人在哪兒也不會快樂。

我只能默默祈禱:方鴻漸,希望你在去重慶的路上能找到金籠的出口。

出口在心裏。

籠中的鳥兒,請徹夜歡唱……

讀圍城有感14

在現實生活中,別說夫妻雙方的父母彼此看不上各自的家庭,導致婚姻中的這一對夫妻註定要經常因彼此的父母而鬧矛盾。就算是,夫妻雙方的父母看得上彼此的家庭,滿意兒女各自的另一半,夫妻間也會或多或少因父母間的一些其他問題導致意見不和引發爭執。而所有的爭執都是一時上頭,氣頭上不管不顧,一吐爲快,過後又會有些懊惱與後悔。

但,很少有人會留意,原本的不快,通過作者的解讀,竟發現,原來婚姻中美好的片段不僅僅是甜蜜或溫馨的時刻,還有無處發泄的分擔。亦或是原本婚姻和生活中最讓人討厭的爭吵,竟然因爲有另一半的存在,而讓無處的發泄有了具體的目標。

我們會有多少,因工作中的矛盾受了委屈,會將這份本不應該帶到家庭裏的問題,情不自禁的亦或光明正大的拋給另一半,讓另一半感到莫名其妙,覺得你不可理喻的呢?

想必仔細觀察,會數不勝數。時間久了,積累多了,嚴重的就會疲憊,從而形同陌路。

但,如果我們都可以有作者這般的思路,雖然我們受了委屈也或因對方受了委屈,無奈只得在彼此身上出氣時,與此同時也會想到受了氣還會因有個另一半充當出氣筒而欣慰的話,是不是我們的爭執就會減緩、減弱而終止呢?這樣,又怎會讓婚姻走到形同陌路呢?

正如作者說,沒有另一半時,你受了氣,只能悶在心裏,不能隨意發泄,誰都不是你的出氣筒。但,當有了另一半就不同了,你對任何人發脾氣都不能像對另一半那樣痛快。父母兄弟不用說,朋友要絕交,就連用人都要罷工。而只有另一半接受這個受氣的程度就像荷馬史詩裏封神的皮袋,容量最大。畢竟還有一紙婚約,會受一定的約束。

在婚姻的過程中,男女雙方如文中的類比。彷彿彼此在搶一條繩子,盡力各拉一頭,繩子迸直欲斷的時候,就需要有個人湊上幾步,讓這繩子鬆軟下來。

生活裏的矛盾都是一時上頭,婚姻剛剛開始時,還會要求不要留有隔夜仇,有什麼問題再晚也要解決。這也讓我想起了我和大叔,在我們相識兩年左右的時候。有一次鬧了小矛盾,他就秉承着有矛盾不過夜的想法。他在晚上十一點多下班後,馬上處理我倆白天的矛盾。結果這個電話一打就是兩個小時,他生生的從公司步行走到家樓下,小十公里的路程。

隨着婚姻時間越來越久,「漸漸吵架的餘仇,要隔一天才會消失,甚至不了了之,沒講和就講話。」現在,每每看着晚年的父母,在餐桌上或是沙發邊,因爲一些小事情拌拌嘴,反倒覺得是一種小美好。

正如文末,作者對筆下主人公一次鬥口後的描寫。柔嘉半認真半開玩笑地說:“你發起脾氣來就像野獸咬人,不但不講理,並且沒有情分。你雖然是大兒子,我看你的父親母親並不怎樣溺愛你,爲什麼這樣任性?鴻漸抱愧地笑。他剛纔相罵贏了,勝利使他寬大,不必還敬說:“丈人丈母重男輕女,並不寶貝你,可是你也夠難服侍。”這就是婚姻的真實。

這段文字中的幾處類比,讓我感受到了爭執背後的婚姻狀態。比如,將起初時的隨吵隨好,比作富人家的飯菜,不留過夜的。這的確就是情感剛剛開始,或是步入婚姻時間不久時的行爲。將方鴻漸發起脾氣來比作野獸咬人,不但不講理,並且沒有情分。這就是婚姻中發生矛盾,產生激烈爭執時,失去理智的樣子。把吵架後的疲乏和空虛,比作戲散場和酒醒後的心理。讓我深刻感受到了婚姻中無謂的行爲帶來的對時間的褻瀆。之所以說得這麼嚴重,是因爲現在的自己才意識到時間的寶貴。

當我讀到這個類比時,沉思了很久。想象着自己剛剛看過一部電影或是追了一部劇,在過程中的沉迷,隨着劇情心情也跟着跌宕起伏。那一時的心情愉悅或傷悲,隨劇終而停止。當曲終人散,回到現實。回顧那虛無縹緲的一切,只會讓自己更加的空虛,痛恨自己又一次虛度了時間。當我這樣沉思後,才讓我真正意識到,婚姻中爭吵是多麼的沒有養分。

作者還把孫柔嘉承受的氣量比作荷馬史詩裏封神的氣袋,也隱含說明了一個人對待婚姻的容量。將婚姻比作一條繩子,這更是婚姻的一種經營方式,要鬆弛有度。

很多時候,閱讀就是一帶而過,讀過就過了。尤其是虛構類的小說,很難再靜下心來思考。我恰恰是因爲記錄《圍城》中的類比,讓閱讀變得很慢。再結合笑來老師教的閱讀的方法,以及自己對寫作的喜歡。花了大量的時間,嘗試着走進作者的腦子裏,體會文字背後的深刻寓意,學着與他溝通。從而,從智者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及婚姻本身,也學着經營、修正自己的婚姻。

感謝閱讀帶給我的力量與美好!

讀圍城有感15

人生是座被圍困的城堡,許多人想要超脫其外,獲得真正的自由,不過這很難。理想、事業、婚姻,在一定程度上都被許多無形的力量圍困起來,讓你無法從中脫身。我覺得這便是小說想要傳達給我們的思想。

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是一個海歸,一個單純的年輕人,他起初在那名義上的岳父的銀行裏任職,因爲想要擺脫喪妻的痛苦和來自岳父的壓力,他從上海輾轉來到三閭大學任教,不過大學教授與校長之間潛在的利益關係,又迫使他離開了三閭大學,心甘情願地走進了與孫柔嘉的婚姻圍城之中,最後也落了個不歡而散的結果。他不斷地從一個“圍城”進入另一個“圍城”,或者說他從未走出過圍城,最終也在圍城中迷失了自己,陷入了難醒的夢。

究其原因,我覺得與主人公的性格密切相關。方鴻漸性格單純,不諳世事,渴望得到浪漫的愛情,是一個典型的傻小子,他遇事被動,不願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空學了滿腦子的知識,卻是個百無一用的書生。

故事的結局是個悲劇,方鴻漸陷入了婚姻的痛苦中無法自拔,蘇文紈從一個優雅秀氣的女子變成了庸脂俗粉,孫柔嘉也悲傷離去。他們所追求的理想、事業、愛情都在這圍城中慢慢沉澱,沉澱成最現實的、無法反抗的、無意識的流俗。這也是最令讀者感到絕望的。

正如小說中的一個比喻,快樂猶如哄騙小孩子吃藥的方糖,騙你喝下人生之苦水。作者認同的似乎是人生本來就是座“圍城”,快樂也只是在這絕望之都裏唯一能撫慰心靈的一劑麻藥而已。

誠然,人生匆匆幾十載,我們被限制在這有限的生命和空間之中,那些世上紛繁複雜的關係也如負在我們背上的蝸牛殼,我們極力擺脫卻又不得不依賴它,任它使你的腳步變得沉重,最後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軟弱藏在其中,受它的保護。這也就是莊子所說的“猶有所待”吧。

劍客手中的劍限制了他的招式,心中的劍限制了他的境界。我們用以滿足自己的手段也把自己困在人生的圍城之中。隨着年歲的增長,外界的物質也逐漸侵蝕着人們內心的靈魂,人們已經很難相信人類與生俱來的精神力量,也就失去了走出圍城的指引。霍金曾說,他雖居於果殼之中,卻自以爲是無限宇宙之王。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主人公安迪在逃出監獄後說,希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作爲空間中的物質的我們雖然被更多的物質所制約着,但我們的思想卻是無法被禁錮的,哪怕是一副皮囊或是一座監獄。

我無法準確定義錢老所說的“圍城”到底是什麼,不過我並不想知道。我只想在剩餘的人生中,心中少些困擾,自在逍遙最好。

《圍城》是一部名著,對它的寓意的解讀早有定論,小作者讀後有一些相同的感悟,但又不侷限於此,無論是對小說的主人公方鴻漸的性格和命運的認識,還是對小說的主題的分析,都有屬於自己的個性化解讀,本文語言也很有個性色彩,純熟的文字傳遞着比較成熟的思想,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作品的深入思考。

標籤:有感 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