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觀後感2.7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育的細節》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1

最近,閱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一書。該書主要從教育教學的一些細節入手規範學生的行爲習慣,從而培養一批批有禮、有序、有理的學生。我也看了很多老師們在仔細研讀該書的基礎上,寫下的感受。它們抓住一個方面來重點剖析的真切生動的教學隨感。字裏行間透露出的是一種敬業,一份執着。下面我也談談讀了該書後的一些感受

古人說於細微處見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積月累、點滴成型的,細節在所有領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對人的活動,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樂的、幸福的,因爲他獨到的運用了他的55個細節教育學生,並取得了成功。 讀罷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個細節”,回味多多,其中體現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一、 愛心——教育的根本

因爲有愛,克拉克先生這樣解決了學生的麻煩,“當她對我撇嘴、翻白眼時,我用手把我所有的頭髮弄到頭頂,像魚一樣嘬着嘴脣,然後馬上對她翻白眼。安託肯娜當時像石頭一樣地定住了,我也確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鐘,然後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輕輕鬆鬆,沒有批評,沒有懲罰。

因爲愛之真切,克拉克先生認爲,“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的教學時光是快樂的,而且我現在也很難想象還有什麼比教書更有意思的事了。”“我感到很幸運,因爲我能爲孩子們工作。”

二、 責任心——教育的保障

克拉克先生在教書7年後的日記中寫到,“我無法入睡,明天是開學的第一天。現在是凌晨3:30,我心情緊張,難以入眠。即便睡着了,我也許還會繼續做夢。我夢見我不知把我們班丟到學校的什麼地方,找不着了……”

克拉克先生認爲,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盡精力的工作,無論多麼訓練有素、經驗豐富,也總會擔心,甚至害怕出現失誤,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爲世間責任最重的事情莫過於教育孩子。正好應證了中國的一句話,責任重於泰山啊。

三、 耐心——教育的策略

爲了訓練學生在書面回答問題是句子要寫完整,克拉克先生制定瞭如下計劃,“第一步,重複問題,並給出你的答案。第二步,給出你爲什麼這麼認爲的理由。第三步,支持你的答案。第四步,複述問題並下結論。”並根據上述要領,在做了大量的練習之後,不久學生們就可以寫出答案了,學生們學會了複述問題、得出結論、寫出支持答案的'論據、最後重複問題結尾。他甚至讓一年級的孩子都通過這樣的考試。

四、 細心——教育的技巧

從“回答大人的問話要有禮貌”到“盡你所能成爲最出色的人”的55個細節,細到學習的方方面面,細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細到行爲的方方面面……

克拉克先生用55個細節成功地教育了學生,儘管它們都是一些細節,不僅適用於孩子們,其中絕大部分都適合每一個人,從年輕人到老年人,從家庭主婦到醫生,從政治家到伺者,以及其他所有的人。

教育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素質直接關係到民族的強盛,如果我們教師都具有愛心、責任心、耐心、進取心、細心……我們不僅僅會收穫快樂幸福,我們的國家還會收穫嶄新的未來。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2

拜讀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感觸尤深。這部書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結集,“散發着親切的泥土氣息”。

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爲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讀完之後能明晰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師,感受一種“夢在遠方,路在腳下”的平靜和力量。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爲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爲中肯。

感觸最深的是書中《平等觀念在哪兒》一文,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一臉漠然或最多居高臨下地點點頭,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響學校在區裏、市裏的排名,卻可能給問好的學生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因爲這是讓學生忘不掉的細節;某數學老師偏愛某個學生(很不幸,剛好是個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卻讓其他學生都討厭她的課,班裏數學成績年級最差——這位老師可能絞盡腦汁也不會想到是這麼個原因。

《潤澤的座位》一文中,班級學生數爲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永通問過許多校長,竟問不出答案——校長哪有心思考慮這麼小的事……作者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他在那冷冷地說着,尤其是那篇《三個詞彙裏的學校文化》,那個轉自崔永元的關於貧困地區孩子沒見過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讓我笑出了眼淚,笑過之後,眼淚卻還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當下充滿“荒誕”的中國教育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

這樣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聽到,許多來諮詢的家長向我訴苦時,我發現他們說的也都是小事,而對這些小事我卻無能爲力。例如,孩子班裏新來了一位老師,來了十天還叫不出孩子們的名字;教師節那天,不諳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說,要去送禮物給新老師,班主任聽了臉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禮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訴媽媽,媽媽一夜未眠,倒不是爲禮物沒送出去,只爲孩子以後如何在這位老師“手下”學習、生活而擔憂。在書中作者指出;當前教育存在一些誤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着很深的共鳴。現在讀讀朱老師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學生內心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爲,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爲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爲常”“過有思考的較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3

閱讀朱老師的這部專著,是我們的學習任務。我一直是個乖巧的學生,好好讀了,再寫點,算是作業。

我理解的這本書的核心就是一句話:如何對治我們石化的觀念。文本敘述會有個視角或者叫切入點也可,此書定位在學校教育語境裏。

觀念石化絕對是一件壞事,會害自己。同時由於我們每個人都處在社會網的某個位置上,你的石化又會因爲你所站立的位置輻射出去而造成相應的危害。朱老師在教育言教育而已。沒有痛心疾首的呼籲,只有娓娓道來的.溫和的理性。

教會一個老師做老師的是學生,教會一個母親做母親的是孩子。大凡我們能以開放的心面對學生或者孩子這一面鏡子,從全面到具體,你會有不同層次的看見,而且看見會越來越多。譬如定睛凝視鏡子你會看見額頭被剛纔圓珠筆不慎滑過留下的一條線,擦拭。有看見就會有行動。這是自然的事。唯一怕的是我們不肯看不肯直面。

秋陽·創巴仁波切在闡述禪修概念的時候說:禪修表示自己面對現實的意願。我花了一年半的時間閱讀靈脩類書籍以及嘗試着在生活中貫徹,逐漸明白的所謂禪修不關宗教信仰,不是教會頑石,恰恰說的是我們如何活的問題。如何活?保持覺察的心,面對當下,直視自己心智的活動,觀念即在心智裏。

禪修既是一個決定,一個開始,也是無比漫長的過程。從不再逃避,回過頭來面對自己面對現實,禪修開始。然後看見心智裏無數的念頭如風起,如雲涌。有些來來去去,有些盤桓得久些,但總歸會消散會離開。但不止這些,遠遠不止,禪修就是面鏡子,僅僅是面鏡子,越看眼睛的透視力越好,越看見問題,不迴避去面對,解決一次就多增加了一點覺察力。僅此而已,僅此而已。禪修不是修仙成佛之路,只是不斷地和自己過不去。甚至沒有成爲更好的自己的許諾,別信張德芬的那套。沒有完滿,完滿在遠方。遠方,除了遙遠,還有什麼?

還是回到朱老師的這本書上。說教師和教育的事。很簡單,我們選擇教師這個行業,就將自己放在這個職業所有的關係網中。

首先整理,以求認識。師生關係,也即教和學的關係,是核心關係,至於其他關係不過是這組關係的派生。然後是一個恰好做了老師的人如何在這些關係中面對現實,修煉自己。克里希那穆提在《論關係》一書中曾強調了關係之於修煉的意義。我所認識的那些證悟了的人,沒有一個是避世的,反而活在最紅塵之中。而且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最初接觸但很快就拋掉的德芬,還是後來的江本勝、胡因夢、源淼、肯·威爾伯夫婦、榮格、希阿榮博堪布、沙吉難陀、索甲仁波切……叫得出或者已經叫不出名字的,有意思的是大家不約而同地走向了教育這一塊,不止學校教育。也就是創巴所說的造福衆生的大乘佛法的精神。而克里希那穆提更是連宗教佛法信仰都不提了的,他有個觀點是:教育就是解放心靈。教育工作者尤其不能是心靈禁錮之人。

朱老師敘述的就是心靈解放之途——保持對細節的覺察能力,同時迎來“非常開闊、非常美麗且大有可爲”的教育境況。

上述這些,就是我解讀的《教育的細節》的內容,拋磚,期待玉來。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4

“老師,我翻湯了”、“老師,我筷子壞了”,每當發生這種狀況的時候,有的孩子會立刻去拿抹布拖把、換筷子,有的孩子坐在那裏等老師幫忙。或者,班上孩子輪流做值日生時,有的孩子不需要老師提醒就把事情做好了,有的孩子在提醒下還做不好。我認爲這些現象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係。

讓孩子參與家務,其實也是父母給孩子的一種陪伴,並且是一種高質量的陪伴。因爲勞動會給親子雙方都帶來滋養,更會讓親子關係更加融洽。

皮皮一歲多的時候,他就開始跟着我一起洗衣服了,所謂的洗衣服,其實就是玩水、玩泡泡。實際上,我們兩個人一起洗衣服花費的時間要比我自己一個人洗衣服多的多。因爲我們常常把衣服都弄溼了,再換再洗。但是,在這過程中充滿了歡聲笑語,這是彌足珍貴的。

對孩子來說,廚房也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家裏的鍋碗瓢盆都是他的玩具,當然也闖過不少禍:廚房淹了、碗碎了、盤碎了、勺子弄斷了、有次還把我心愛的玻璃鍋蓋弄碎了……但是,我沒有阻止過他的.行爲,我認爲他是在學習,不是在搗亂,我相信,正確的引導會帶來更好的效果。小的時候,我保證他能碰到的東西都是安全的,可以任意探索,我們父母應該爲孩子準備一個自由地、安全地探索環境,而不是用“不可以”來制止孩子。

孩子都有好奇心,“不可以”只會激發孩子更濃厚的興趣。等皮皮長大一些,我就把他的專用刀子放在了他可以拿到的地方,我覺得與其阻止孩子玩刀,不如教他正確使用。現在,每天晚上他都自己削水果、切水果、擺盤,甚至還會幫我和他爸爸削好水果。我記得第一次在朋友圈裏發皮皮削的水果,點讚的人很多,但是擔憂的人更多,問題很一致:不怕削到手嗎?我可以很肯定地說:不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學習,一定會削到手。炒菜、煎雞蛋、洗碗、做蛋糕…….這些事我們都會一起去做,常常有人開玩笑的說我虐待兒童。真的是這樣嗎?我想肯定不是的。

除此以外,書房和皮皮的臥室是他的包乾區,我從來不插手這兩個房間的衛生工作。雖然有時也不夠乾淨整齊,但是我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爲,我要鍛鍊他的能力,讓他自己意識到房間需要收拾了。而一旦意識到了,結果絕對是讓我大吃一驚,也是欣慰無比,我再鼓勵一下,收拾房間的間隔時間越來越短。這不就達到了我的目的的了嗎?是不是要比家長跟着後面收拾,可能還會伴隨着抱怨:“哎呀,你的房間怎麼這麼亂?你就不知道收拾嗎?”好的多呢?

其實,孩子天生是愛勞動的,只要家長給孩子機會。但是,現在太多的家長在讓孩子勞動的事情上走向了極端。要麼什麼都不讓孩子做,要麼強迫孩子必須做,要麼金錢利誘孩子做,比如洗一個碗多少錢、洗一雙襪子多少錢,我認爲是不可取的。孩子是家裏的一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應該的,應該有這個責任。真正的勞動會讓孩子體驗到勞動的樂趣、成就感、價值感、責任感,家長只需要做好安全保障和榜樣引導。

最後,我分享一下蒙臺梭利的名言,她說過:“兒童對勞動從不厭倦。勞動使他們成長,讓他們更具有活力。兒童從不要求減輕他的勞動量,他喜歡獨自完成某件事。甚至可以這樣說,不勞動,兒童的活力就會走向衰竭。”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5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貌用語一直是我國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習慣用語。一個人是否有禮貌也是衡量一個人素質高低的一個標準。把學生培養成一個有知識懂禮儀的人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目標。可是在現在校園裏,總是會出現一些不講禮儀的學生。面對這些學生,我們總是教育他們要講禮貌。但是我們往往忽略瞭如何去教他們。前些天看了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個細節》感觸很深。該書主要從教育教學的一些細節入手規範學生的行爲習慣,從而培養一批批有禮、有序、有理的學生。古人說於細微處見精神,教育就是需要日積月累、點滴成型的,細節在所有領域都是重要的。教育是對人的活動,馬虎不得。克拉克先生是快樂的、幸福的,因爲他獨到的運用了他的55個細節教育學生,並取得了成功。讀罷克拉克先生的“教育的55個細節”,回味多多,其中體現出的用心,尤其重要。

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如果我是孩子,如果是我的孩子。這是我校著名班主任老師黃老師的一句話。一句話點出了做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要對孩子充滿愛心,就象愛自己,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克拉克老師在書中寫到的一些做法也體現了這一精神。,“當她對我撇嘴、翻白眼時,我用手把我所有的頭髮弄到頭頂,像魚一樣嘬着嘴脣,然後馬上對她翻白眼。安託肯娜當時像石頭一樣地定住了,我也確實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她呆呆地看了我一分鐘,然後我笑了,她也笑了,接着我們一起大笑起來。

”克拉克老師這個時候,站在孩子的角度,用孩子的方法來給孩子建議,看似稚嫩的做法,卻透露出他別具匠心的教學藝術。

對學生要有責任心。教育工作是一份容不得半點馬虎的工作,但也是一個很容易“對付”的工作。我們對學生的教育影響的.是許多學生的一生,面對這樣一個神聖的任務,我們不能對工作有半點的懈怠。克拉克先生認爲,和孩子打交道是一件耗盡精力的工作,無論多麼訓練有素、經驗豐富,也總會擔心,甚至害怕出現失誤,這一點不難理解,因爲世間責任最重的事情莫過於教育孩子。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教育工作中只有懷着一顆負責任的心,才能真正做好工作,對得起這些孩子們。

對學生要有耐心。許多時候,老師會對學生提出的幼稚的問題感覺很不耐煩,“這個你也不會呀”“你怎麼這麼笨”“你上課的時候聽什麼了”這些語句可能隨口而出。這些話語老師可能沒有什麼感覺。但是對於學生可能是毀滅性的打擊,也許下次他(她)有問題的時候就再也不敢來找老師了,因爲他怕捱罵。許多學生可能在學生時代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克拉克老師不但要求自己耐心,更是在日常教育中,訓練自己的學生也學會對別人耐心。對你的同學對你的朋友對你的父母乃至對所有的人都要耐心。

《教育的55個細節》裏面的每一條都是那麼平常的事情,但卻是我們在日常的教育中往往忽視的事情。仔細的閱讀了《教育的55個細節》,感覺是在照鏡子,照出了自己許多平時工作中的不足與疏忽,感覺《教育的55個細節》是燈塔,爲我們指明瞭方向。感覺《教育的55個細節》是冬天的陽光,溫暖了我的心房。在以後的工作中,要更加註意工作的細微之處,這樣不僅僅會收穫快樂幸福,我們的國家還會收穫嶄新的未來。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6

我讀完朱永通老師的《教育的細節》,感受到朱老師偉岸的身軀內藏了一顆敏感細膩的心。《教育的細節》中有許多處說出了我的心聲,說出了我想表達卻表達不清的東西,引起我極大的共鳴。爲此我做了大量的摘錄,比如:“學校的風格是一種說不出的味道,一個人的品位就是這種味道長時間培養起來的。有時候,一所學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學生的記憶裏嵌留一輩子。”“任何一所學校的細節,都不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聯繫。看一所學校是否有人文氣息,不用去琢磨那些貼在牆上給人看的.標語或理念,也不用費心去加減乘除一個個考覈指標的得分,有時一個細節,就足以說明問題了。”

前段時間,電視劇《太陽的後裔》成爲熱門話題,劇中傳遞了許多正能量的東西。劇中有一個細節對我觸動很大,就是餘震發生時,年輕的李醫生爲保全自己撇開一時半會兒也救不了的傷員而逃離廢墟。事後這件事一直折磨着他的內心,在地震過後他不僅沒有向家人報平安,連即將臨盆的妻子都沒有聯繫,他一臉愁苦抑鬱地不斷投入更危險的工作,在工作中尋找救贖,直到那位傷員原諒了他,他才解脫,心靈如釋重負,微笑重返臉龐。這個細節沒有明顯的說教,而是通過人物的自責、內省、自救而詮釋人生的意義。正如《教育的細節》中所說:“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爲常的教育行爲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在我看來,與其整日期盼外在強有力的制度變革來改變一切,不如向內求和向外做,秉持一釐米之變的信念和行動。”一部充滿正能量的電視劇可以贏得那麼高的點擊率,對年輕人的影響那麼大,不得不讓身爲教育者的我們反思:對孩子的道德教育應該如何進行纔有效?

學生的成長是如此的美妙和神奇,它不僅愉悅着教師的心靈、推動着學生自己的發展,也帶給家長們信心和希望。學生是成全和成就教師的貴人。所以我特別認同永通老師所說的:“好的教育,一定是讓人如沐春風的情感教育。教育的人間情懷,勝過無數的教科書和僵硬的規章制度。它是教育者伴隨自身的生存狀態而來的人生體驗和生命感悟,是教育彌足珍貴的精神資源。”

《教育的細節》是一本好讀的書,符合崇尚簡單質樸的我的胃口。書中無論理和例都通俗易懂,很接地氣。看得出身爲編輯的作者是真正熱愛教育,真正走進了學校、走近了教師,不僅爲中國教育的前途憂心忡忡,也設身處地地在爲教師的發展着想。如同他在書中所寫:“事實上,在今天中國僵硬的教育體制下,不管是誰,都只能在體制的隙縫間做一些細小的嘗試和努力。如果你想跟遊戲規則說‘不’,爭取一點個人自由呼吸的空間,結果可想而知:你必須付出巨大的代價。正因此,那些穿越俗世利益的拒絕聲,自然多了些許悲壯美。”經典的教育範例值得教師和教育管理者反覆咀嚼和回味。知微見著,守正待時。本書中,作者精心選擇的範例,無論從教育性、哲理性、典型性等方面來看都堪稱經典,相信閱讀此書的每一個讀者都會從書中得到啓發,激起對教育現狀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的反思。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7

利用寒假時間拜讀了朱永通先生新作《教育的細節》,感觸尤深。這部書是深入教育現場多年觀察和思考的結集,“散發着親切的泥土氣息”。這部作品是一個獨立教育研究者在常識的框架內的平實述說,說出了教育的本質,是以敏銳的眼光,透視了教育行爲中的真善美和虛假醜。讀完之後能明晰什麼是好的教育,什麼是好的學校,什麼是好的教師,感受一種“夢在遠方,路在腳下”的平靜和力量。整本書沒有高深的理論,拋卻新潮的術語,矚目於教育的小事、細節,帶你抵達教育現場,爲教育做最真實、深刻的“側寫”——這些書評都極爲中肯。感觸最深的是書中《平等觀念在哪兒》一文,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一臉漠然或最多居高臨下地點點頭,是不是小事?小到不可能影響學校在區裏、市裏的排名,卻可能給學生留下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因爲這是讓學生忘不掉的細節;某數學老師偏愛某個學生(很不幸,剛好是個富豪家庭的孩子)也是小事,卻讓其他學生都討厭她的課,班裏數學成績年級最差——這位老師可能絞盡腦汁也不會想到是這麼個原因。《潤澤的座位》一文中,班級學生數爲奇數時,怎麼安排那一個單獨的座位,永通問過許多校長,竟問不出答案——校長哪有心思考慮這麼小的事……作者不動聲色地真實記錄這些年他在教育界的所見所聞,他在那冷冷地說着,尤其是那篇《三個詞彙裏的.學校文化》,那個轉自崔永元的關於貧困地區孩子沒見過足球、清洗足球的故事,讓我笑出了眼淚,笑過之後,眼淚卻還止不住地往下流——在當下充滿“荒誕”的中國教育場,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太多。這樣的事情我也常常看到、聽到,許多來諮詢的家長向我訴苦時,我發現他們說的也都是小事,而對這些小事我卻無能爲力。例如,孩子班裏新來了一位老師,來了十天還叫不出孩子們的名字;教師節那天,不諳世事的孩子毫不遮掩地向班主任說,要去送禮物給新老師,班主任聽了臉一沉,居然不同意孩子去送禮物。晚上孩子把事情告訴媽媽,媽媽一夜未眠,倒不是爲禮物沒送出去,只爲孩子以後如何在這位老師“手下”學習、生活而擔憂。

在書中作者指出;當前教育存在一些誤區。比如,無視過程,無視原理,無視他人的情感和感受,遇事不及思索,甚至隨心所欲”。於一些隨意的教育細節中滅失了學生的天知,我與此有着很深的共鳴。現在讀讀朱老師的作品,我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也體現了很多老師,平時對一些教育細節的忽視,其中包括對學生內心的仔細觀察,漸漸的導致自己累積了一些教育的“惡習”,生出許多“反教育”的行爲,滅失學生的天性,這其實是極爲可怕的,教育方式方法的選擇很多時候取決於對細節的觀察與領悟!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共五輯——“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爲常”“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文字雖很樸實,卻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確實是一本教育界的好書。

《教育的細節》讀後感8

讀了朱永通《教育的細節》一書,這本書從五個部分敘述分別是“活在觀念裏”、“守住教育的重心”、“一釐米之變”、“教育中的習以爲常”和“過有思考的教書生活”,文字樸實、真摯。正如網絡評論的那樣“能穿透靈魂、體現育人智慧”,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有價值值得閱讀的好書。其中的點點滴滴的生活事例給這本教育學專著贏來了很多的吸引力,讓工作在教育一線的我產生種種共鳴,作者對我們教育一線中看似平常的現象的深度解讀讓人敬佩,更受其感染願做那個1釐米的改變者。

在看到《一釐米之變》這一章節時,前引中的這幾句話覺得說得特別好:堅持一釐米之變,即從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小如一釐米的改變,如果它挑戰了習以爲常的教育行爲中反教育的“習慣無意識”,積少成多,就能引發更多更大的改變。

就拿這次準備迎接鎮江體質抽測來說,開始是爲了提高整體成績而對每一個同學,每一項素質,加大運動量,持之以恆的練習。本來學生的體質提高就靠學校幾節體育課,並不能改變多少境況。但經過一個多月的練習下來,學生的各項身體素質大多得到了明顯的進步。並且學生看到了自己的進步,也樂於去鍛鍊,去改變自己。我作爲一名體育教師,也力求從我能改變的地方開始,一釐米一釐米地努力去改變。

教育改革悠悠萬難,細思量,並非“頂層設計”不夠美妙,亦非推廣力度跟不上,而是再鏗鏘的改革步伐,幾無例外要止步於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常聽人說,我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就改變自己。事實上,改變自己,也就間接改變了這個世界,因爲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世界的一分子。但改變自己,談何容易!每個人都活在觀念性的“習慣無意識”裏,對太多太快的改變,有平天生的恐懼感,抵制是出於自我保護的必然反應。

所以,古人概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好在是“難移”,而非不能移。古人所嘆之“難”,一則難在看見自已需要改變的.地方,這需要自覺和反思;二則難在找到改變自已的恰當方式,這需要智慧和堅持。作爲整日忙碌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線教師,能在一地雞毛式的工作中,覺察到一個個看似很小的教育行爲,可點滴積累並逐步成爲難解的大問題,對於我個人只是努力去改變自己,期待今天邁出的一小步,明天可以收穫一片藍天。

《潤澤的座位》,讓我知道不讓任何一個學生在我們的目光之外成爲“邊緣人”“局外人”,應成爲每一個教師的基本素質一,一個老師最難做到的事情,並非獲得多高的職稱、多大的榮譽,而是如何做到對人性充分的關注、理解和呵護,並幾十年如一日在“瑣細”的工作中爲每一個孩子的未來累積美好的態度。雖然體育教學提倡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但現實很難做到這一點。

通過這本書的閱讀,我感觸頗深。我在體育課的隊形中試着一節課身材高的在前,下一節課身材矮的在前。讓他們感覺到老師是重視他們兩頭的,雖然是這個簡單的隊形變換,學生感到很開心。這或許就是細節的力量。

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我將不斷探索,不斷學習,不忽視教育的細節。

標籤:讀後感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