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參觀博物館有感集錦15篇

觀後感1.27W

當觀看完一部作品後,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爲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觀後感。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參觀博物館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觀博物館有感集錦15篇

參觀博物館有感1

今天我們小組組織參觀了魯迅博物館,出發前,我就已經激動萬分了。

其實很早就在課本上讀過魯迅的文章,但對於魯迅先生,更多的是在歷史教科書上的認識,知道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但終歸是課本上的認識,敬畏心十足。記得當時讀他的文章,有極大的震撼,但震撼之餘,就少了幾分平易感。

這一次去魯迅博物館,參觀了魯迅先生的故居,原來他們這般偉大的人物,也有生活的煙火氣,讓我從尊敬變成了熱愛。這段時間重複閱讀魯迅先生的文章,又多了一些思考。魯迅書寫的種種事物,反禮教、解剖國民性、提倡白話、反對強權等等,當時也有許多人在寫,但我唯獨對他的文章“情有獨鍾”。

通過這次參觀魯迅博物館,我對於他的小說集《吶喊》也有了新的認識,小說中所描繪孔乙己,華老栓等這些底層平凡的人物,因爲封建觀念戕害,或人的思想麻痹無知,或社會風氣腐朽敗壞,最終走向死滅的命運。這樣一個一個的故事揭露出當時的黑暗,也在不斷呼喚着人們覺醒。他們都在鐵屋子裏,面對着精神逐漸麻木的大衆,魯迅希望通過這些文章喚起這些沉睡的精神。

一個批判者,寫出力透紙背的文學,喚醒一個時代。

參觀博物館有感2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學校組織三至六年級的同學們去汽車博物館參觀。我們的心情無比激動,期待着揭開汽車博物館神祕的面紗。

到達汽車博物館,一進門,我們便看到了各式各樣,令人目不轉睛的汽車模型。我印象最深刻是蒸汽車展示。這些車的樣子十分簡陋,外型也不美觀,可當時製造它們的人們付出了很多心血,才創造出這樣古老而偉大的發明。看到這裏,我不禁聯想到,在那個技術落後的時代,能有這樣的發明,真是了不起啊!我們還參觀了一輛被拆分了的汽車,這輛車的結構碎片被細繩吊着,這樣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的內部結構。汽車零件多得數不清,有的大,有的小,有的圓,有的尖。平時我們看一輛汽車的外觀,會覺得很簡單,不就是安個外殼,裝幾個輪子,安幾扇窗,裝幾個燈嗎?誰知道它的內部結構竟然這麼複雜,真是讓我大開眼界。我四處參觀,應接不暇,不知不覺就到了集合時間,我們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汽車博物館。

這次的參觀,十分有趣,而且意義重大,教會了我許多道理和知識。我懂得了,不管在什麼地方,只要留心觀察身邊的一些細節,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參觀博物館有感3

今天我們步行去中國溼地博物館參觀。

快到博物館時,遠遠望去,便有一個鵝蛋形的玻璃建築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活像一頂星級大廚戴的廚師帽。那就是我們即將要參觀的中國溼地博物館。

大門前有一座小木橋,橋下流着淺淺的一層水,還有許多魚兒游來游去,水裏還立着幾個造型奇怪的石雕。再往前走,便可以看到一個小噴泉,小木橋下的水就是從那裏流出來的。

走進大門口,我們便來到了序廳,裏面有許多仿造的場景,如:有名的紅樹林、西西伯利亞泥碳溼地、南美亞馬遜河流溼地、非洲維多利亞湖泊溼地、澳大利亞大堡樵溼地的複製場景。

接着就是中國廳,廳內隨處都有玩遊戲的地方,不過這些遊戲可和普通遊戲不同,這些遊戲會讓你在趣味中學到一些大自然的知識。

再走進去便可以看到一些部落的介紹和相關資料,如:北美印地安人的圖騰、中國北方的魚皮部落等。再往裏走,便又是一個主題展廳:溼地與人類文明的起源。這裏介紹了榮成溼地等。再往裏走,我們便又到了一個主題展廳:遠古溼地·生命奇觀。這裏掛着許多在溼地拍的鳥的圖片,有各種各樣的伯勞鳥、體態優雅的中白鷺、犀鳥等很多非常少見的鳥類。

然後我們就來到了西溪廳,西溪廳裏介紹了許多事物,如:西溪捕魚、西溪民俗、西溪人家、柿基魚塘、農家烹飪、農家刮具。其中最另我感興趣的是農家烹飪,農家烹飪裏西溪溼地居民最拿手、做的最好吃的菜有4樣,分別是:魚頭豆腐湯、清湯魚圓、爆炒黃鱔、鹹肉蒸春筍。這些菜被罩在一個玻璃罩內,在玻璃罩上方用手觸摸每到菜,眼前的大屏幕就會出現每到菜的製作過程。

再往裏走,便走到了中國廳的另一半,這裏又介紹了江西鄱陽湖沼澤、塔里木河湖陽林沼澤、新疆巴音布魯克沼澤、三江源沼澤、哈尼梯田沼澤。再往裏走,你就會看到整整一大面牆的稀有動物標本,如揚子鱷、麋鹿、棕熊、藏野驢……

遊玩了整個博物館,我們便到附近的草坪上去休息、吃東西、玩耍,直到下午2點多才步行回去。

啊!!!這次參觀真有趣,不但讓我十分快樂,而且還增長了不少有關大自然的知識。

參觀博物館有感4

星期六,爸爸帶我去參觀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我帶着無比好奇的心情來到了這裏。它坐落在鄭州市鄭東新區,在大門口迎接我們的是栩栩如生不用伸手就能吃到樹葉的一個巨型恐龍模型,爸爸拿着身份證取了兩張門票,我就急不可待地跑了進去。

展廳裏有地球廳、恐龍廳、生物演化廳等。我和爸爸先來到了地球廳,在地球廳裏我知道了奧妙無垠的宇宙和地球許多知識。宇宙大約形成於150億年前,在經歷了億萬年的時間之後形成了巨大的天體——星系、銀河系、太陽系等,他們和宇宙空間共同形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星空世界。我們永遠也無法找到宇宙的盡頭在哪裏。

恐龍廳是我最喜歡的展廳。這裏展示的是大家都非常喜愛的史前恐龍,它們地霸主恐龍、空中霸主翼龍、海洋霸主魚龍等,我還看到了世界最大的一窩恐龍蛋化石,亞洲體腔最大、最重的恐龍,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中國唯一的結節龍。之後又參觀了生物演化廳、古象廳、礦產資源廳等。

雖然這次參觀的時間很短,可是我的收穫卻很多,不僅增長了知識還開闊了自己的視野。同學們,有時間你們也可以來看看,我保證你也會喜歡的。

今天的第二節課,我們四年級前三個班去文化廣場參觀了博興縣博物館。

我們參觀的博物館內共有五個展館,第一個展館內陳列着線刻菩薩、武定五年碑、大業四年碑、線刻石獅……;第二個展館內陳列着地藏墓誌、門砧、石財神、翁仲……;第三個展館內有象牙化石、陶馬、陶俑、瓦當等等;第四個展館內有書籍、工藝品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最後一個展館陳列的是抗日戰爭以來的用過的武器、穿過的衣物等各種物品。

我們整個參觀的過程中,解說員都給我做了耐心、細緻的講解,時間過的真快,我們很快就參觀完了博物館。我們戀戀不捨的走出了博物館,但是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彷彿剛纔完成了一個歷史的穿越,從悠久的歷史有來到了繁華的世界。通過這次學校組織的參觀,我更加深入的瞭解了我們家鄉的歷史,更感受到家鄉悠久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激發了我學習的熱情和探索的勇氣。我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保護文物貨物文化遺產,使我們的文化和優良傳統一代代發揚下去,爲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雖然參觀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留給我思考和給我的力量是無限的,我會牢記歷史,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

參觀博物館有感5

開學典禮上,我參觀了自然博物館,看到了很多很多東西。

我走進了一個學習的世界。裏面有地球的生命,有昆蟲,還有蝴蝶。有很多很多的動物。動物有兩類:一類是生活在水裏,一類是生活在陸地上。

三樓有很多東西,比一樓和二樓還要多,讓我感受到了學習是多麼有趣。

二樓讓我感到很好奇。我走着走着,進入了一個門。發現了人類史前時代的動物,最早出現的是猛獁象。猛獁象滅絕後,是魚類。隨後進化到魚一樣的蜥蜴,然後慢慢地變成了人。

一樓讓我看到了國寶。在海里面的國寶——珊瑚。最值錢的是紅珊瑚。我看到了玻璃盒內的小魚和飄來飄去的活的珊瑚。我還看到了一種蟲子。這些蟲子每天吃掉大量的珊瑚,人類每天也摘掉了大量的珊瑚。珊瑚就變得越來越少了。

我很喜歡這裏。我很希望帶爸爸一起看。我非常喜歡自然博物館。我第一次來這裏,我很開心。

參觀博物館有感6

聽說上海博物館要從舊址搬走了,那裏有許多上海長大的80後的兒時的回憶,於是去匆匆重溫了一下,上海自然博物館有感。

西洋風格的老建築,門口的大石階,雖然規模不大,還被延安高架路蓋過了風頭,但也感覺得到一點紐約NMNH的氣質。門票多年以來都是5塊,算是最平民的豪華博物館了吧。

自然博物館自然是要看恐龍的。一進館,巨大的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就佔據這中央大廳的中央。雖然當時對這些大型食草蜥腳類復原的姿態與現在的認識有所不同,但這更留下了它在許多人心中的深刻印象。

馬門溪龍更可能的姿態是脖子和尾巴分別向前後平伸以保持身體平衡,尾巴不拖地,頭只是稍微揚起,不會因爲長脖子對位置太高的大腦造成供血不足。

當事人回憶:“我小時候真的被門口的那個東西(合川馬門溪龍 Mamenchisaurus hochuanensis) 嚇哭過,好多次……”

我表示我小時候每想到此貨總是在想吃合川桃片,於是這幾乎是我小時候說得最多的恐龍了。

馬門溪龍旁邊的傢伙是我們的本土劍龍:多棘沱江龍Tuojiangosaurus multispinus,同樣在川渝一帶出土,它有15對棘板,數目是已發現的劍龍科中最多的——當然這是博物館裏的說明介紹的,不知現在更新沒有。

這是被研究得最多的一種中國劍龍,還有一副化石在倫敦自然博物館。不過這些都已經是歷史的印記了,它們永遠也不會再復活,我們不過是在懷緬過去罷了!

一塊橫匾上懸掛在正門上方,七個大金字熠熠生輝,這高大的建築就是上海自然博物館。

十月十四日那天,我們由老師帶領到那兒去參觀,這次參觀真使我大飽眼福。

我們先參觀了古屍陳列室。古屍室裏,存放着一具具形態不同的古屍。我們分別參觀了新疆哈密、樓蘭等地的五具古屍。他們除了肉已乾癟,皮膚變成咖啡色以外,形態等都沒改變。聽講解員介紹,這些古屍很有研究價值。我想:這些古屍能夠完好地保存千百年直到現在,可真不容易!

走出古屍陳列室,我們又來到了一個特別寬敞的大廳,這個大廳大概有兩三層樓那麼高,大廳中央停放着四具恐龍化石,中間的一具最大,這具恐龍化石大約高二十二米,頭頸一直伸到大廳的天花板上。它的頭骨向上仰着,似乎在眺望遠方;胸骨一根根整整齊齊地排列在身體兩旁;臀骨呈扇形,朝兩邊張開;兩隻前肢高高騰起,腿骨有碗口那麼粗。遠遠望去,這頭恐龍化石就象一輛大吊車,聽別人說這隻恐龍名叫“馬門溪龍”,在大恐龍的兩旁還分別陳列着三隻小恐龍的化石。最前面一隻小恐龍名叫“沱江龍”,大恐龍後面的那隻叫“祿豐龍”,大恐龍旁邊的那隻叫“棘鼻青島龍”,這三隻小恐龍團團圍着大恐龍。這時,我彷彿看到“大恐龍帶着小恐龍一起出去尋食,它發現不遠處有一片樹林,就迫不及待地想跑過去,美餐一頓,小恐龍形影不離地跟着大恐龍向樹林跑去……”。

在恐龍旁邊還有一具黃河象的化石骨架,雖然它已經變成了化石,但是尊容如故。在這裏,我還詳細地瞭解到從猿到人的進化史。這時,集合的哨聲響了,我帶着美好的遐想離開了古生物陳列室。

接着我們又來到了二樓“無脊椎動物陳列室”,這裏幾乎是魚的天堂,大魚,小魚各種各樣,無所不有。但在這些魚中,給我印象最深是那條兇猛的鯊魚標本,人們常說它是海中一霸,今天一看,果然名不虛傳。只見這條鯊魚的身軀有二三米長,兩排鋒利的牙齒排列在那隻大嘴的上下,它的眼睛虎視眈眈,似乎又發現了什麼獵物。這時,我不禁自言自語地說:“鯊魚果然兇猛啊!”

走出無脊椎動物陳列室,我們又參觀了“哺乳動物”陳列室。在這裏我似乎感到自己走進了一個神奇的自然界:飛禽走獸都匯合到了一起,我還看到了龐大的海龜,珍貴的禽獸,美麗的鳥兒和巨大的鯨,最引入注目的要算一頭虎鯨標本了,它雖然沒有藍鯨那麼巨大,但它那比老虎還要兇猛盼樣子至今還歷歷在目。

不知不覺兩個多小時的參觀結束了,我們依依不捨地離開了自然博物館,在回家的路上,我覺得自己似乎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了一次,獲得了不少新知識,收穫真不少啊!

參觀博物館有感7

身在成都已有數年,這卻是我第一次踏入博物館,久仰大名,卻不是特意爲它而來,而是源於偶然,恰巧該教育機構離它很近、恰巧它就在天府地鐵站附近。

踏入博物館之後,我的內心逐漸被征服了,若說在未去之前,我還覺得它並不重要。那麼去過之後,卻是真真覺得不枉此行。第一個映入眼簾的是被稱爲“九鬥碗”的場景。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帶着職業特有的動作被定格在生活化的場景裏。看着他們扎着時代特有的'髮型,臉上表情生動。旁邊大嬸笑盈盈的端着一罈酒邁步而出,小狗在地上翻找着食物,乾淨整潔的地面,讓它看上去頗爲失望。使人彷彿能瞬間回到那一時代,感受周邊的熱鬧和溫馨。

此時,作爲旁觀者內心升起羨慕與嚮往之情,可卻又轉念想到,這“九鬥碗”那可不是外婆那輩人最興的慶祝方式嗎?凡是誰家娶了親、生了子又或是過大壽,都會將全鄉人邀來,好好慶祝一番。小時候,外婆家節省,魚肉難以吃上幾回。那時生處其中的我,聽說哪天誰誰要請客,擺九鬥碗,喉嚨裏便已悄悄分泌出唾液。等上了桌,眼裏只有那一盆盆誘人的豐富菜餚,至於環境卻一點也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只覺得十分吵鬧。而等我稍微長大點,家裏條件慢慢好了,魚肉那些也不再是稀罕的美食,這時聽見“九鬥碗”這三個字,只覺得厭煩,感覺既不衛生,又鬧的人心煩。

然而此時,作爲旁觀者,我卻開始羨慕起了處於九鬥碗場景裏的人。我注意地上的小狗、注意端酒的大嬸,獨獨沒有留意桌上那一盆盆美味佳餚。我驚歎於現在技術的精湛,能完美的復原當時的畫面,卻沒想到我也曾處於畫中,也成作爲畫中人,構成該場景。

對啊,我也是數次親身經歷九鬥碗的人,卻並未品出絲毫美麗。然而在旁觀的角度下,在全局的角度下,我才慢慢品出了它的溫馨。細細看來,每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其實都是畫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包括在地上找吃食的那條小狗。如果拿走任何一個,都會覺得有所缺失。

我們常常感嘆如今社會太多人利益薰心,爲一張張紅綠紙片,丟掉本心,已沒有太多讓人留戀的事物。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難道我們這一時代的美好風景,需要在百年之後,擺上博物館,才能令後人所覺察嚮往嗎?

也許我們缺少的是全局觀。就像一幅由無數像素點組成的畫,若那像素點一輩子只聚焦於自己心中的苦與樂,周圍的一切將成爲盲點,他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幅畫有多美麗,他永遠也不會知道,原來自己也曾是這幅畫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活着真美好,你說是嗎?

參觀博物館有感8

今天是1月6日,我們三六班全體同學在老師和家長的帶領下,來到了自然博物館。

到了自然博物館,我們首先來到了二層的展廳。展廳裏有逼真的動物模型、綠色的‘植物世界’、動物奧妙、神奇的非洲,其中我印象最爲深刻的是動物的模型,逼真的獵豹、犀牛、長頸鹿……進去的時候,那些大型動物差點兒把我嚇一跳。

隨後,我們來到了地下一層,地下一層有一個恐龍公園和水生生物館,我最喜歡的是恐龍公園。雖然裏面的龍都是模型,按理說它應該是不會動的,但裏面不知裝了什麼東西,那些龍時而動,時而不動,真像活了一樣。

最後,我們到了一層,一層的館都跟動物有關,有無脊椎的、有爬行的、還有哺乳的,而且,我們還看見了恐龍的化石呢!那些骨頭不知是真是假,反正都用支架支着,免得掉下來。雖然沒有太多時間看名字,但那些骨頭還是給了我不少樂趣。

這次參觀不僅僅帶給我樂趣,還讓我瞭解了很多關於大自然的知識。

參觀博物館有感9

這個星期四,我們有幸去參觀了這座讓蘇州人引以爲豪的博物館。

走進大廳,透過平移門,便可看見一座創意山水園。這是一座將蘇州園林藝術與現代庭院設計融爲一體的創意山水園。園中鋪滿鵝卵石的小池塘和泰山石組成的假山相映成趣。加之小橋、亭臺、竹林等點綴其間,更有色彩斑斕的錦鯉嬉戲池中,令這座山水園古韻盎然中不失活力與生機。

進入展廳,我們首先來到“吳地遺珍”展館。透過那一件件質樸而又精巧的史前文物,我們感受到了吳地先民的勤勞與智慧。

隨後,我們步入“吳塔國寶”展館,講解員阿姨特意讓我們擡頭看穹頂。原來,貝老將這兩個展室的穹頂設計成了八角形,置身其間,猶如來到古塔之中。遊人在“塔”中欣賞寶物別有一番情趣。

跟隨着講解員,我們走進了其中的“寶藏虎丘”展廳中。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被陳列在展館中央的鎮館之寶所吸引。聽講解員阿姨說:“這是五代祕色瓷蓮花碗,是在虎丘塔中發現的。”阿姨又繼續說道:“同學們,你們看,它的盞託形狀如豆,束腰,圈足外撇,碗身外壁、盞托盤面和圈足均重飾蓮花,再仔細瞧瞧,它是不是很像一朵初放的蓮花呢?”我聽後,仔細瞧了瞧,咦,還果真如此,蓮花碗構思精巧,造型精緻,端莊有姿,恰如一朵盛開的蓮花。此碗細膩光滑,潤澤透明,如玉似冰。碗中無水,卻似盛着一碗清水般澄淨。怪不得它堪稱是件鎮館之寶哩!

跟隨着講解員,我們走進了其中的“塔放瑞光”展廳,只見一座光彩奪目的“寶塔”吸引的大家的眼球。走近一看,原來是發現於瑞光塔內的國寶級文物“真珠舍利寶幢”。它造型之優美、選材之名貴,工藝之精巧,舉世罕見。它的主體由楠木構成,上面裝飾了許多名貴的水晶、瑪瑙、琥珀等材料,僅珍珠就達三萬多顆,在燈光的照射下,整座寶幢顯得熠熠生輝,。寶幢上17座神像雕刻得惟妙惟肖,天王神態威嚴,天女婀娜多姿,護法八天神情嗔怒,祖師大德靜穆莊嚴,真是出神入化。

然後,我們來到“吳中風雅”展館,領略了歷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之後,走入宋畫齋。室內陳設着仿宋的傢俱與書畫,體現了“簡單、樸素、自然”的美麗。貝老匠心獨運,他要讓這間茅廬本身成爲展品,展示中國傳統的建築技藝。

聽講解員阿姨說,茅草屋頂的宋畫齋是一間復原的宋代民居廳堂。其建造方式完全模仿宋代民居,所有部件都採用卯榫結構,房屋中沒有一顆釘子。其地冕的鋪設也十分富有特點,先將四十多釐米高的大缸整齊地排列其間,缸與缸之間填上沙石,再鋪上厚實的方磚。這樣,就算外面下雨,裏面也不會潮溼。

走出宋畫齋,拾級而上,我們來到“吳門書畫”展廳。在這裏,我們有幸欣賞了歷代文人墨客的書畫精品。

博物館內的藏品十分豐富,“晨光熹微”中的史前陶器,“爭伯春秋”中的青銅器、玉器,“陶冶之爭”中的珍貴瓷器,“錦繡浮生”中的錦繡服飾都讓人大開眼界。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就像不斷進入不同的時空,讓人不由讚歎悠悠歷史,泱泱華夏文明。

參觀了蘇州博物館後,我不僅瞭解了人類文明的發展,瞭解我們祖先奮鬥的歷程,還讓我感受到了蘇州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

蘇州博物館是傳統的,又是現代的。她將精緻典雅的老蘇州和親和開放的新蘇州融爲一體。她是蘇州文化的精髓,是蘇州人的驕傲!

參觀博物館有感10

琳琅滿目的展品,寬闊的大展廳,如織的遊人,這就是起初印入我眼簾的大英博物館。

我們的行程是7月7日參觀大英博物館。這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圖書。在有限的兩小時中,我的目標就是參觀埃及館和中國館。

一路小跑後,我進入了中國館,剎那間我驚呆了——整個巨大的展廳裏都陳列着中國出土的文物,兵馬俑、敦煌壁畫和數不盡的玉器字畫。

一陣辛酸的感覺涌上心頭,這裏的展品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勝於首都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的總和。但這可是在異國他鄉啊!這麼多的珍寶在一次又一次的戰亂中淪落海外。作爲一箇中國人,這不禁令我感慨萬千。此刻,鴉片戰爭中的硝煙、八國聯軍的戰火,中華民族的恥辱歲月在我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

但當我來到埃及館時,眼前的一切讓我思緒萬千,一言難盡,對埃及這個古老的國度的痛苦感同身受,佔了博物館西側三層樓的展廳裏陳列着數萬件埃及文物:羅塞塔石碑、胡安二世石像、圖坦卡蒙木乃伊等都展示在醒目的位置。它們默默地靜立在如潮的遊人中,彷彿在向人們訴說着自己顛沛流離的故事。

中國作爲一個文明古國,雖然沒有斷代,但是戰爭依舊奪走了許多珍貴的文物。自二十一世紀以來,中國國力不斷強大,從阻止鼠兔首拍賣一事上就顯示了中國人對本國曆史的重視和逐漸提高的國際地位。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中國人能擁有像大英博物館一樣舉世聞名的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有感11

在這陽光明媚的星期四,我們四年級的全體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太倉博物館參觀。

來到博物館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頂“大帽子”,看它多麼巍峨,多麼壯麗啊!來到博物館裏,一位講解員帶領我們來到了三樓。一進展廳,講解員帶我們直接來到了一個名叫“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紋大盤”面前,這個大盤的周圍有着許多花的樣子,看上去十分和諧。講解員說,這是明代的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帶回來的材料,後來人們將它做成了一個大盤。

來到四樓,一股濃濃的古木味撲鼻而來,我彷彿也置身於這各色古香之中。聽講解員說:太倉已有一個觸目驚心的歷史數字,4500年!又過了2500年,太倉有了個小村落,650年前的太倉已成了風調雨順的風水寶地。因此太倉成了皇家的糧倉,故名“太倉”。“鄭和下西洋”“天妃宮”“六國碼頭”都是太倉歷史的驕傲。至今,太倉保存着3座偉大之橋:洲橋、周涇橋、皋橋。3座歷史之橋,居然就在我們身邊,怎能不振奮人心呢!

我們又看了歷代書畫,那裏不僅有唐朝四大名家的曠世書法。更爲人愛的是那一幅幅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畫,最令人難忘的當然是大名赫赫的《菊圖》。瞧!那一朵朵逼真的菊花,簡直是一張黑白照片,讓人飄飄欲仙。更讓我越加覺得,太倉,一個多麼美麗的的地方,她慈母般的哺育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大天才”、“大文豪”。

回到學校的路上,我在想:如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小水滴,那就讓我們把小水滴的匯成大海,將太倉的明天建設的更美好。

參觀博物館有感12

20xx年3月7日到區博物館參觀,看到了上至商周下及明清的出土文物。展覽的品種繁多,有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

其中,印象最深的要數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劍身一尺來長,其造型大致均爲寬窄寬窄結構,看過關於兵馬俑的研究的電影《復活的軍團》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防振結構。青銅劍由於青銅本身的屬性很容易被折斷,鑄造使用寬窄寬窄的防振結構可以延長銅劍的壽命,同時可以增強他的殺傷力。於是不得不感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偉大智慧,在當時的生產力條件下,能讓青銅劍的優點發揮到極致。

再次給我予震撼的便是在家鄉西林出土的西漢時期的銅鼓。鼓身遍爲青銅鑄造,直徑約爲一米,由上鼓和下鼓兩個部分構成。上鼓和下鼓分別爲鼓身的上部和下部,上部和下部合起來便是完整的鼓身。鼓面繪有精緻的圖紋,至今仍清晰可見。關於銅鼓的功用,據說是用來盛放古代句町國國王屍骸的,因爲銅鼓出土時鼓內盛放有人的骸骨。那何以見得這骸骨便是國王的呢?據導遊解釋,西漢時期鑄造青銅價格還比較昂貴,鑄造這麼精美銅鼓的花費一定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一般人根本沒有辦法支付,平民死只有用陶瓷罐盛放,故推斷爲國王等貴族的屍骸。利用銅鼓盛放屍骸這種現象在全世界範圍內雖非絕無僅有,但亦是鳳毛麟角。銅鼓和銅鼓葬是我國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其源地便是中國,便是廣西,便是西林。西林素有“銅棺銅鼓之鄉”的美稱。於是思緒便飛到那個歷史上閃亮的句町王國。

出門在外求學,每當提及家鄉,我的內心總是一種隱隱的痛。在外人看來,家鄉永遠是原始和野蠻的代名詞——包括我自己也曾這樣認爲。那是一片荒蠻的土地,窮山惡水。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窮山惡水養刁民”,家鄉的人受教育程度有限,故相比之下較不講理,兼之好事。據說某地的工廠拒收家鄉的男性民工。這也是我心頭的痛楚之一。住在這裏的人世代自給自足;那是封閉在羣山懷抱裏一座小村莊,僅有一條泥濘不堪的“公路”與外界相通。這樣的一條路,來往的車輛便順理成章的少,於是每當放假回家,等車,坐車便成爲了我心頭不可磨滅的痛。就這樣,在衆人面前,我羞於提及自己的家鄉……

站在銅鼓面前,我不停的思想着,原來家鄉曾經也用有過這麼一段輝煌的文明。緊接着,一種自豪感油然而生,於是我在衆人面前大膽的站了出來——我就是銅鼓衣鉢子孫。如今,家鄉日漸發生改變,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祝願家鄉的明天更加美好。我愛我的家鄉。

參觀博物館有感13

這週五,陳老師帶我們去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看了李山作品展。

剛進到館內,我就嚇了一大跳:在大廳裏,有許許多多的半身人和半身蜻蜓的組合做成的模型,栩栩如生,就像真的一樣。但我很奇怪,爲什麼要用蜻蜓來做實驗呢?過了會兒,嚮導阿姨說明了原因:因爲蜻蜓是一種很古老的動物。所以才用蜻蜓來做實驗。我猜想,作者李山是想這樣表達人和自然的共生與和諧吧。

更令我們大開眼界的是,在二樓我們看見了許多被改造過的昆蟲,甚至看見了dna。

在三樓,李山的畫令人眼花繚亂:有的是人,不過很奇怪,上面佈滿了昆蟲;有的是動物;有的還看上去好像什麼都不是。你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才能跟上畫家的奇思異想。

參觀的最後一個環節,我們來到一個小屋裏,裏面都是各種各樣的印刷工具。有一位阿姨介紹說:“這是用來印出圖案的工具。”我滿懷好奇地嘗試着用這個工具印出了一幅圖片,我驚奇地發現這是一個身上佈滿了昆蟲的人。不過因用力太重,我印出來的圖案差不多是全班最黑的。而且,我還發現,染料還有一股巧克力味呢!

你說李山的作品有不有趣?這是我迄今參觀過的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藝術展。

參觀博物館有感14

10月2日,我和我的好朋友席關承一起去參觀碑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半池。爲什麼是半圓形的池子呢?原來,孔子曾說知識的路是沒有盡頭的,學無止境,所以半池不是一個整圓而是兩個半圓。在碑林裏,我看到了刻在石碑上的我國著名書法大師王羲之的字,他的字猶如戰場上打仗的招式一般,每一筆都鏗鏘有力,又剛柔並濟。要不是石碑上罩着玻璃,我真想親手在石碑上臨摹一下王羲之的字,想感受一下他當時寫字是的力道與瀟灑。隨後,我又來到了歐陽詢的皇甫誕碑前,我激動萬分。因爲歐陽詢是我非常喜歡的書法家,我也在課外練習寫毛筆字,練得就是歐陽詢的歐體字。這次來到碑林,看到刻有他的字的石碑,他的字寫的鋒棱外露,字形瘦長,使人感受到他的書法險峻、勁峭,讓我對學習書法更有動力,更有目標。我一定也要練得一手好字。

我和席關承還參觀瞭如何將書法作品拓到石碑上的工藝。從洗碑到貼宣紙,然後刷平宣紙,用母子拓包沾墨,上墨,到揭宣紙,晾乾,最少要七八道工序。石碑隨着拓碑的次數增多會有磨損,但給我們後人學習書法,貢獻了巨大的力量。

碑林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學瑰寶,裏面有歷代書法大師的驚世之作。我以後一定要刻苦練習書法,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好好的繼承下來。

參觀博物館有感15

前段時間,在好朋友的推薦下,陪同她一塊兒從湖北一路自駕過來廣漢,她說她唯一有興趣的地方就是三星堆了,在她看來感到很神祕的地方,她是真的很期待。

這是我第一次,可以說到目前爲止第一次,進到一個收費的博物館,也是第一次請這麼高收費的短暫且不細膩的解說(當然,也是在朋友的期待下很樂意地安排瞭解說帶領着我們),還令我不禁想到了很多年前去參觀莫高窟的時候,有講解員帶領的感覺是很不錯的。

三星堆遺址博物館全程下來大概沒用多久的時間,共參觀了不太大的兩個館。講解結束後我們的感覺挺不好的,也可以說在整個過程中,我都基本上在一邊自己看文字介紹,同時斷斷續續聽解說員另外一邊的講解。內容的主要部分是帶你看出土的物品並解釋(參雜了猜測、神話渲染)物品上的一些細節。

如果說要總結她說了什麼,能肯定的是出土物品都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至今屬於什麼文明來源不詳。對於你的疑惑和提問,有些也接不上來的話,就會說些類似見仁見智的話。

或者解說員的工作本身就是解釋物品的大小,出土時期、再對細節做一些分說,參入一點神話色彩渲染一下。那歷史呢?它是歷史啊……

要說三星堆本身就有太多的未解之處,也還不能證實,是可以理解解說員解釋不了研究學者們都沒有辦法證明的問題的,但並未能把它體現出來。起碼的嚴謹是需要的,對於存在爭議的問題是有必要將兩種觀點甚至是有三種觀點的都一起攤開來,以讓人們去有思考空間,而不是因爲單一的誤導或是不嚴謹不全面地解說,弄混了大家對歷史的認識。

解說祭祀圖騰,把所有東西都統統丟給了神祕與崇拜,在講解內容上佔比過大,讓胡編亂造(指的是莫須有的神話)來添油加醋一番的感覺。整個歐亞大陸文明起源,哪一個不是與祭祀、神話、宗教…息息相關,更可以說是影響甚大,這並非三星堆的特例。

我們是非專業研究人員,聽完解說後真的挺一頭霧水,是真的難以記住。是我對它並不敏銳,在我的腦子裏並沒有其他的圖騰記憶做參照對比,以便於加深對飛鳥、神樹的與衆不同的印象,我並沒有…

所以幾百塊錢的流水線,就單純地給你講了一通物品的造型像什麼,用來幹什麼…這真的達到了博物館應該帶來的效果?(這也是普遍問題,介紹出土物品都以考古人員的視角來介紹,我想了想,是不是從宏觀角度來剖析才更容易領會到“獨特”)

聽聞推出來源埃及或印度的猜想(不是解說員提的,朋友在此之前瞭解了一下),這個我個人也想參與這個推測中表示不支持。

古代文明的起源說法也不是完全確定的,但大部分都相信是獨立起源,中國由於所處地理位置當時可以說是封閉的,其他地區文明更迭散聚的時候,它在獨自發展,與其他文明建立聯繫也是相對較晚的。中國文明能是唯一一個最獨特悠久且延續至今的歷史文明也是有原因的。

儘管在商朝甲骨文此前沒有系統的文字,但出土的青銅及物品也說明了文化流通的存在,中國內部之間並不是完全封閉的。那它的消亡我就理解的比較粗暴簡單了。雅利安文明的消失目前爲止不也只是大部分權威學者認同的猜測嗎,始終沒有充分足夠的證據來證實。但由於中國的人口與文明的穩定,很容易就同化掉其他小型的地區文明,就像入侵的蠻族那般,所以我的大膽猜想,要麼它成爲了中國文明母體一部分被同化了,要麼出於某些原因消失了(地震?天災?至少它是否能構成文明仍然沒辦法證實,不單單是存在爭議)

既然博物館景區主張無法進行解釋,部分風格獨特的物品也沒有參考,都只是靠推測,還在研究…等營造它的神祕感,講解卻沒有在它與中國文明的普遍認知鮮明對比上做解釋,突出它的不同之處(聽朋友介紹的都比解說員清楚)

出了展館,我們看到了地上有太極的圖案,真讓我們匪夷所思。於是我做了點了解,網傳說是來源於並未證實的一件物品,那這就更拉垮了。至少從頭開始都沒有說清楚三星堆遺址在整個考古界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也沒說明白目前哪些被證實,哪些存在不同的說法,都有哪些說法?三星堆遺址能否被成功認爲是文明,對於中華文明起源的說法影響?

繼續說太極圖。古蜀到底有沒有成熟的文字是沒有確切的答案的,不像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以及商朝甲骨文的表象文字,沒有足夠的證據以支撐。如果它只是圖形,而沒有被證實爲文字,博物館解說員也沒有提出來說清楚,只能誤解成那些就是古蜀文字,一錘子坐實了研究和考古學者們都沒結論的問題。

參觀完以後,朋友真的很失望,就是應了那句期待越大失望越大?說它是差的博物館,和收費當然有點關係,門票和高價解說員並沒有帶來等價值的效果,並且糊弄的成分足夠讓我們膛目結舌,一直吐槽和差評了。

博物館在外觀建設上是上了檯面的,可內在就很虛了,相比後來去的四川省博,那省博的專題以及內容做的還是好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