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故宮》觀後感13篇

觀後感2.71W

當認真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故宮》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故宮》觀後感13篇

《故宮》觀後感1

面對戰火

被迫離開家鄉

萬里奔馳

走上流亡之路

海角天涯

無處爲家

卻未放棄理想

十年戎馬

終回故國家鄉

巴山蜀水 高山險峻

都留下你的身影

歷經磨難終成正果

即使一路艱辛佈滿

時逢亂世

你卻挑起脊樑

用你獨特的文化內涵

抵抗者不義之士的侵略

你是力量

更是精神之矛

刺進積累已久的空洞

趕走百年曆史的塵埃

因爲有你

中華民族爲之自豪

海峽兩岸 淡淡鄉愁

因爲戰爭

你的身體被撕裂

但你何曾畏懼

跨過萬水千山

架起了溝通的橋樑

用你獨特的身姿

成爲交流的紐帶

因爲有你

祖國統一

指日可待

故宮的國寶

你的付出我們不會忘記

你的歷史

永遠受人敬仰

我愛你的精神

那種堅強不屈的精神

我愛你的堅強

那種自強不息的堅強

有你

我們前進更加自信

有你

我們更加有力量

我愛你

故宮的國寶

我永遠愛你

《故宮》觀後感2

現代社會正需要這種工匠精神,不只是修復舊器需要,發明製造新器也同樣需要。

不過劇中也展示了一些短板和侷限:

1、缺乏細緻、規範的修復操作流程和學習體系,這是香火幾乎斷絕的原因。

老師傅的手藝固然精湛,但希望能留下一套書面的、標準而系統的、可複製的操作規範守則,這樣才能讓修復文物的技藝“固定”住。師承的存在很合理,但是應當作爲“標準操作規範”的補充,“標準操作規範”是每個人應當掌握的基本。

2、缺乏大數據庫的支持,舉全國之力建立一個文物檔案數據庫,絕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第一集中爲了補全三彩馬胸口革帶的造型而實地參考讓我印象深刻。辛苦地實地考察倒是其次,我想的是,要是有全國聯網的大數據庫,所能瞭解到的革帶造型想必應是不能再豐富,參考的範圍也不能更廣闊,這對文物修復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將是N個級別的提升。

當然,若是建成這樣的數據庫,普通百姓也能(有償)瀏覽(其中觀賞性的部分)的話,對景點壓力的緩解、文物的保護將會無形地有利。

自豪之中也當有反思。

《故宮》觀後感3

我們今天來到了故宮,來參觀我國那輝煌的建築

進入故宮,我們不一會就來到了午門,以前午時三刻,當門問斬,就是在這裏“咔嚓”的。這個地方可不太好,趕緊往前走吧。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和門,也就是皇上平常上朝的地方。我發現,太和門前有一個大廣場,但寸草不生,我向導遊提出了我的疑問,導遊回答道:“那是因爲,古代皇上怕有刺客埋伏在樹上,於是下令太和門前的廣場不能種植物。”我又發現,這片廣場地面全是由石板建成的,我問導遊這是爲什麼?導遊對我說:“那是因爲,從外面攻進來刺殺皇上是根本不可能的,於是就想到挖地道,當然皇上早有防備,這些石板橫着7層,豎着8層,共有四、五米深,所以說這樣根本行不通。”再往裏走,就到太和殿了,就是我們常說的金鑾寶殿,這也是皇上上朝的地方,同學們就會問了:太和門不是上朝的地方麼?太和門是上小朝的地方,而太和殿是上大朝的地方,比如皇上登基、選太子、選王妃……

今天玩得真開心,過了一把皇上癮!

《故宮》觀後感4

文物其實跟人是一樣的,你看,我們從過去最早的`時候說,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塊破石頭,它有什麼德性啊,但是中國人就能從上面看出德性來。所以中國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個人一樣,他是用人的品格來要求這個椅子。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所以我跟你說,古代故宮的這些東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過程中,總是要把自己想辦法融到裏頭去。人在這個世上來了,走了一趟,雖然都想在世界上留點啥,覺得這樣自己纔有價值,很多人都一般認爲文物修復工作者是因爲把這個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價值,其實不見得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方面。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他上面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裏頭。文物是死的,要文物幹什麼,要文物的目的就是爲了要讓它傳播文化,對吧,不是說文物就是爲了保留一個物品放在那兒,那沒有什麼價值。

《故宮》觀後感5

當我邁進故宮大門那一刻,我覺得走進歲月深處了。故宮裏面所有的東西都有着不爲人知的故事,而我卻只想道出我看到珍妃井時的感慨。

珍妃井藏在一個小小的院子裏,我當時真怕它擠不下我們這麼多瘋狂的遊客。但實際上,我的擔心是多餘的。時光,讓那院落的不起眼的角落早已長出絲絲的雜草,那雕着花的窗子上落滿了灰塵,那美貌聰慧的女子徒然地留下了一段傳說……原來再熱鬧的地方再驚險的故事也擋不住時光的侵襲。珍妃的死,慈禧的殘忍,以及那段歲月中,我們的國家承載了多少驚濤駭浪?那天的我,站在那兒想,如果我悄悄地往那一口珍妃井裏看一眼,是否還能看見一個傷心的女子,在井下悽悽哭訴?又是否會看見,她在哭完之後宛然一笑,祝賀我不用生在如斯的年代,並擁有一個如此幸福的年少時光。

離開故宮,我不曾回頭,因爲我明白,那段歷史已經印記在我的心中了。

《故宮》觀後感6

這其實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後感。這本紀錄片力薦。

其實,“匠心”和“匠人”並不算新概念,只是覺得近年來重新被關注,又一次熱乎起來。這種“熱乎”正好說明了一種缺失——在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凡事都講究高效率,一切都變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靜靜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了,那些願意花時間、用雙手去打磨製作一件藝術品的心態顯得彌足珍貴。

這是目前爲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祕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紀錄長片總長三集,每集展現幾類關係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錶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爲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看完紀錄片,很想也去故宮修文物。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資質,心嚮往之。也許是希望,自己面對這樣一份工作,能夠沉下心來做一點事。

後來想明白,小到能夠靜下來寫文章,大到過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點“匠心”才行。

《故宮》觀後感7

到達北京的第二天,我們去了北京最具有歷史意義的兩個建築物——天安門和故宮。

我們先來到天安門,天安門位於北京市中心,面臨長安街。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在在天安門舉行。

接着,我們走過漢白玉的金水橋,來到了故宮。看過太多的明清古詩,我就好像進入了夢境。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紫禁城。故宮太雄偉、壯觀了,雖然它經歷六百年的歲月,依然給人一種逼人的皇家威嚴。我們通過瑞門、午門後,又走過內金水橋,眼前的大殿就是太和門,過了太和門,眼前是一個偌大的廣場,端坐着巍峨沉雄的太和殿——金鑾殿,它是明清兩朝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皇帝的龍椅高高地擺放在中間最高點,周圍寬敞的大廳就是古代羣臣跪拜的地方。我想幾百年前,這裏是何等的威風,沒想到幾百年後我們普通老百姓都可以在這裏遊覽。

接着,我們又來到故宮文物藏館——珍寶館和鐘錶館,看着這些價值連城的奇珍異寶,我感到晚清政府特別是慈禧太后的生活太奢侈了,怪不得會被八國聯軍入侵。不忘國恥。作爲國小生的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加強鍛鍊,爲祖國的明天時刻做好準備。

《故宮》觀後感8

一如央視以往的紀錄片水平,低沉磁性的旁白把故事嘮成家常,鏡頭遠遠的揚起下落,旁人眼裏不平凡的工作也朝九晚五的平凡如你我。

喜歡裏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精密卻謙遜的鐘表組,富於想象靈活的瓷器組,如織女一般的編織組,或是無處不在的木器組,無論是得心應手、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還是兢兢業業、誠懇努力的徒弟們,故宮的某些宮殿裏有這樣一羣人,他們習慣騎着自行車穿梭來往,他們敲打出牆的一枝紅杏共享着腳下皇城土地孕育的碩果,他們把生活過的很慢,似乎與北京這座快節奏的都市格格不入,但他們卻都享受着這種慢工出細活的緻密感。

他們在故宮修文物,縫縫補補的是歷史的足跡,敲敲打打的是生命的延續,延延綿綿一代代傳承的是工匠之魂。令人豔羨的工作地點,考驗耐心的工作內容,沒有簡單是不簡單的。至今都記得木雕佛像的禪機:文物乃死物,修補的不是其殘破的軀體,而是凝結在裏面匠人的精神,決定佛像面孔的不是條條羅列的精確尺寸標準,而是雕刻者的心。

幾隻御貓繞膝,幾株青草沒眼,與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明打照面兒,細數風流,人生不枉已矣!

《故宮》觀後感9

在微博上被安利,沒想到一個下午一口氣看完了三集。

閒暇時也喜歡逛逛博物館,雖然不免有走馬觀花、附庸風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銅、親切的木雕、樸拙的陶、精緻的瓷、飄逸的書、靈動的畫跳出歷史課本真切地呈現在眼前時,都會覺得捕捉到了歷史的餘香。以往也被展廳的設計、文物的鋪陳驚豔過,但是卻不知道一件文物在來到大衆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歷史的塵埃,才讓我們得以一窺她的魅力。在修復師用他的雙手吻醒她之前,她還一直都是個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物,我們的文化將無所依附,無法傳承,無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傳播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審美。文物修復師就是這些文物忠誠的守衛者,慈愛的守護者。今後再次參觀博物館時,我想我會對那些玻璃櫃裏的文物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願用心感受它們從容沉穩的呼吸吐納,我願靜靜聆聽他們講述的精彩故事。我會關心它在千百年間經歷了怎樣的戰火、硝煙、流離、輾轉,我會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護和細緻修復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煥發。

《故宮》觀後感10

養心殿是故宮裏我最感興趣的一座宮殿,因爲相比中軸線白玉臺上宮殿的大氣磅礴,以及後宮宮殿羣的神祕幽禁,養心殿更加樸素踏實,有更多生活的痕跡。這次能夠勘測重修,一方面顯示出養心殿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養心殿的現狀亟待修整。很期待4、5年後煥然一新的養心殿。到那時,無論是在線的資料還是身臨其境,養心殿都將會以一個嶄新的面貌呈現在眼前。

至於影片本身,短短的三十多分鐘更像是在平實交代殿中文物如何拆除轉運,好像是一部介紹故宮博物院工作的廣告片。但是故宮本身是一座神奇的城,宮牆裏的時間都躲進了樑柱磚縫裏,好似冬眠。宮城裏就算每天遊人如織,也依然難以打破玻璃窗裏面凝滯的時間。在養心殿裏,百年來積攢的浮塵也是文物。這是玩笑,但也隱隱透露着對這一偉大空間的感慨。百年來的養心殿,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時間膠囊,安靜保存着裏面的物品器具,乃至於空氣光線。這次殿中一應物品器具都搬離轉運,養心殿終於迎來了一次痛快的深呼吸。作爲一座古老而重要的建築,這何其幸運。而我們有幸能窺見這一珍貴的瞬間,亦何其幸運。

《故宮》觀後感11

這羣神祕又發光的人。明明手中每天都在穿過千年;但當某位師傅騎着自行車,穿過層層紅牆到外面只爲偷閒抽根菸時,衆人打杏兒時,和着陽光喂着“御貓”時,偶有閒暇彈着吉他聊着天兒時,饒有興致地介紹院子裏種的各種花草時,你又是否能想象他每天的日常呢?這種反差本身就是一場偉大而奇妙的相遇。完全意想不到的風格,很燃很純粹。你一定會愛上這種意想不到的平實和有趣,處處透着熱忱與從容,想走近,想走進。

旺盛生命力,他們與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傳統技法和陳舊的工具更飽含傳承的溫度。他們對於古物的意義絕不僅僅在於修復。世世代代傳承千年的修復師們與手中的文物永遠在進行着一次穿越時代的對話,這是一場奇幻的相遇,註定的相知。

3集實在不過癮,想必只是皮毛。但也足夠撩撥很多人爲之着迷,豔羨。慢慢意識到他們在怎樣生活,誰在守護着故宮,故宮又因何在傳承。

《故宮》觀後感12

宏偉壯觀的故宮博物院是世界聞名的皇家建築羣之一。

走進添愛們,經過端門,午門,就來到太和門,一座高大的宮殿展現在我的眼前,這就是皇上辦公的太和殿,經過太和殿就來到中和殿,過了中和殿就是保和殿。每個殿都有硃紅的宮牆和大門,屋頂上蓋的是黃色的琉璃瓦。過了保和殿,再拐個彎,就看到一個小門,進了門,向右看,就看見九龍壁,九龍壁上刻着九條龍,它們的顏色分別是白,藍,黃,黑四種,它們的外形各異,沒有哪兩條是相同的。過了九龍壁,再從左邊小門進去,就來到鐘錶室。當我進入鐘錶室時,我不禁愕然,分明是來到鐘的王國,鐘的海洋,大大小小的古鐘鱗次櫛比,琳琅滿目,有紅木人物風扇鍾,銅鍍金綠鯊魚皮天文鐘,銅壺滴漏,硬木雕花自名鍾等,一共有鐘錶1000多種。過了鐘錶室,轉個圈兒就來到御花園,御花園景色美麗,四季都有花開,這一種花還沒有謝,那一種又開了。花園中間有個假山,在四周小草的掩映下,假山更漂亮了。

故宮博物院到處有漂亮的景色,說也說不盡,希望有機會你去細細賞玩

《故宮》觀後感13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北京故宮裏的文物,也見識到了那些在故宮裏修文物的師傅們的高超修復技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豐富,也體會到了這些師傅們的艱辛。

紀錄片裏的王津叔叔告訴我們:“想要修復好一件物品,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顆平靜的心會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就只能轉行了。”接着說:“其次就是要有興趣,你對這個工作要是有興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你一定會做的非常好!”又說:“但是有些古代遺產會有破損,而大部分的也都是孤品,所以不好修復。”王津叔叔一次又一次地補充道。

王津叔叔修復過許多古代鍾,也參加過許多關於鐘的拍賣會,一次一次的……反反覆覆,修復鐘的經驗也就增多。現在的人,有多少都是因爲沒有耐心而打破自己的堅持,有多少是因爲偷懶而沒有做到當初的誓言。而王津叔叔就是因爲一直堅持,從沒有放棄過而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下去,中華民族將會變得更強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王津叔叔學習,不僅能堅持自己的工作,還能爲祖國做出貢獻。

標籤:觀後感 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