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彙編15篇

觀後感2.9W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蘇東坡傳》讀後感彙編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蘇東坡傳》是作者林語堂先生所作,初始稿爲英文,後經漢化翻譯引進回國內。林語堂先生一生致力於將中國國學經典通過英文的形式向世界進行推廣,是一位極具有傳奇色彩的文學大家。而著名的蘇東坡更是不復贅言,東坡先生一生坎坷卻極富樂天派,網上給其的評價是一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等等,可謂是全能至極。其實我們不難發現,例如牛頓、伽利略等在近代歷史上具有偉大貢獻的偉人,都不只是一面之雄,而都是兼具各家所長的多面手。因爲這展現出了他們人性中的不同側面,而這點東坡先生與他們是相通的。人物傳記不同於史書和民間小說,人物傳記類文體加入了作者個人對撰寫人物的理解和感悟,卻又相對於一般小說的架空編撰要更忠實於史料。因此,經過同樣多面的林語堂先生的再創作,《東坡傳》中的人物必定也會是更爲多面的。所以,今天在這裏要談論我對《東坡傳》的讀後感,我只能嘗試從其中選擇一個側面來加以說明。

蘇軾的作品集中,我一直最喜歡的是《定風波》和《臨江仙》,無論是“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還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大氣和飄渺,都是蘇軾在不同時期面對人生的態度。蘇軾一生起起伏伏,官場上的堅持自我導致他被多次流放。但蘇軾依舊是那個蘇軾,無論生活何等的不如意,卻依舊是樂觀灑脫如初。曾經有人這麼評價過他,在遇見同樣巨大的挫折時嗎,李白選擇一醉了之,白居易是一哭了之,陶淵明則是一走了之,只有蘇軾,蘇子,東坡先生,選擇一笑了之。所以,自古以來讀書人對文學大家各有偏愛,卻很少有人不佩服蘇軾的。

在蘇東坡一生的漂泊中,有一個不時出現、偶爾相伴的`神祕人物:神奇道士吳復古。此人行蹤不定、難以捉摸,但時常在關鍵時刻出現一下。有時覺得,他彷彿是另一個版本的蘇東坡,悠遊自在,仙風道骨。東坡先生與之出遊之時,飄飄乎如仙人獨立,晃晃乎渾然天外仿若一體。他的存在令人好奇,究竟是真有此人,還是他就是東坡先生精神上的寄託,意識外另一個自己?細細想來,如果蘇東坡生來是個隱士或者道士,是否還能依然如此令人着迷的魅力呢?自古以來超然世外的隱者數不勝數,但真正爲世人所記住的,缺如鳳毛麟角。

吳復古提醒了我們,蘇東坡一生其實從未真正忘卻營營、超然世外。我們知道他、記住他恰恰因爲他入世、鮮活、甚至飽受打擊的一面。我不知道蘇軾是否在他身上看到過“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自己,但我想他更有可能看到的是成爲不了吳復古的自己。以他的才華和影響力,他也許不能;但更有可能的是,他內心深處並不想。入世,出世本就在乎一念之間。吃吃喝喝與蒼生同樂,大概纔是他內心真正所向往的。

但無論後人如何評說,東坡先生依舊是那個文人史上具有着獨特魅力和傳奇色彩的人物。他可是那個竹杖芒鞋嬉笑怒罵間穿林赴雨的蓑衣竹翁,也是政壇上不願依附他人而鬱郁不得志的官吏,更是文壇上的一代巨擘,用自己的書法、文筆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文人墨客。從他的身上,人們看到的是他的才華橫溢以及被人欣賞的文人氣節。他的深情而不做作,悲情而不怨天尤人,更兼具歷經坎坷的人生經歷,或許這也正是他爲無數後世文人所喜愛的原因之一吧。

《蘇東坡傳》讀後感2

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是二十世紀中國四大傳記之一,(其他的三部爲梁啓超的《李鴻章轉》、朱潤東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20xx年的8月間,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讀完了這部400頁的書,速度有些太慢了,不過慢有慢的收穫,慢慢體會一代文豪的坎坷不平與起伏不定的一生會多一些感悟。我知道自己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去誇獎這樣的一位偉人的,只是佩服他無論官居一品還是被貶海南、黃州,甚至被捕入獄,無論富到錦衣玉食還是窮到用牙籤去剔羊骨縫中殘留的肉末,始終保持那種對生活的樂觀態度與人格精神的高傲,在幾千年的歷史的長河中能做到這樣的恐怕再無其二了。

前幾天微信圈裏一千多年前的蘇東坡突然又火了起來,一羣國小生用大數據來研究蘇東坡,女兒也給我推薦了的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蘇東坡》,連着追完。蘇東坡的詩詞有名氣的.太多,當然也是非常喜歡的,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如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數不可數。但他的《臨江仙—夜歸臨皋》卻感受有些不同,這首詞是蘇東坡於謫居黃州時期所作的抒情之作,酒醉回家,家童酣睡不醒,自己倚杖聽江水逝去之聲,幻想着: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一直看到的介紹蘇東坡的文章裏都在說他的千古才情,他的樂觀的生活態度,與各個層次的人都能談的來的平和。但這首詞裏還是能感覺到酒後的蘇東坡發自內心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鬱悶,還有內心深處想要放棄又不捨的糾結。

歷代儒家文人大多數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爲己任,可惜與蘇東坡的同一時代的牛人實在太多,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個個都是頂級,政見不同時自然要有人承受委屈。蘇東坡的一生大部分時間在被貶謫之中度過,儘管他所到之處都像心安之處,表現出來樂觀豁達,但酒醉之後總會暴露出內心深處最本真的想法,這不會影響他成爲人們眼中的堅強豁達的蘇東坡。

原來,人最真實的想法是藏在醉酒後。

人的一生,怎會沒有挫折?最重要的是,在挫折時,是怨天尤人,萎靡不振,還是笑看風雲,繼續前行。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在人生的低谷,也的確需要安慰,需要指點,更需要引領。這個時候,讀讀蘇軾是最好不過了。我們雖然沒有他那樣的才情,但可以學一學他對生活的態度。人,本就是這大自然的一子,赤條條的來,也將赤條條的去,何不迎着這風雨,瀟灑而行呢。在蘇東坡留下的那麼多的詩詞中,我還是喜歡這一首: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們走出人生的困境,再來輕吟這句詞,必然淡淡一笑。也必然想到在風雨中吟嘯前行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讀後感3

林語堂先生所著的《蘇東坡傳》,是其閱讀大量史料,包括蘇東坡的札記、詩詞、私人書簡等後所著的傳記。翻開這本書,我聆聽着蘇子的腳步聲,細讀那些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曠世詩作,細品他憂患拂逆卻又不改其樂的傳奇一生。

我敬仰蘇東坡,因他無可比擬的曠世才華。他的詩,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激昂豪邁,有“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裝濃抹總相宜”的清新雅緻,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透過東坡,我觸碰到的是中國文人飄忽的衣袂,聆聽到的是中國文化舒緩的'脈動。

我敬仰蘇東坡,因他悲天憫人的浩然正氣。當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對,他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好友劉恕罷官出京時,他寫詩諷刺“羣烏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麥青青”,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之意。在杭州率領衆人疏通西湖,建立三塔,築建蘇堤。流落儋州時辦學堂,成爲儋州文化的傳播者。他悲天憫農,多次上書爲農民的疾苦大聲疾呼。他不伎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的經歷,但他仍然不改犀利詞風。

我敬仰蘇東坡,最因他無比樂觀的豁達心性。“成也其詩,敗也其詩”用在蘇東坡身上再恰當不過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開啓了他不斷被貶謫而顛沛流離的人生序幕,暮年投荒,他經受了無數的坎坷磨難。然而他仍然能夠用詼諧的語言總結自己,足見其胸襟之坦蕩。其中“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貶謫在這三州期間,是他政治上最爲失敗、生活上遭受苦難最多的時期,卻也是他文學創作的高峯時期,更是他人生精神昇華到極致對人生意義哲思體會最爲深刻的時期。正是因爲這個時期才成全了蘇軾的樂觀,成全了一種偉大的人格,一種進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最高精神境界。在密州,他寫出了公認爲最好的中秋詞《水調歌頭》,那動人的詞句和唯美的意境至今長盛不衰。他熱愛生活,自己研究烹飪之法、自己釀酒,僅在美食方面,就有軼事、傳說數樁。他更是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他在詩詞中,也多次提及美食——“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等等,不一而足。

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誠然,蘇東坡爲中國文人留下了千古標杆,更爲世人留下了至情至性的靈魂。

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東坡傳》讀後感4

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把《蘇東坡傳》讀完了,原諒我的才疏學淺,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纔是這幾年的事情,所以也不敢誇誇其談,只是在不斷的提升自己,是自己成爲更好的自己。第一次聽說這本書是在公司的讀書會上,會議的章程中有一項是每人向大家推薦一本書,公司的一位領導爲我們推薦的就是林語堂所寫的《蘇東坡傳》,通過他的推薦,讓我瞭解了蘇軾不是我之前認爲的那個蘇軾——只是一個詩人,小時候對詩人這個概念很模糊,認爲詩人就是喝喝酒、寫寫詩,然後平時也沒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完全忽視了當時的科舉,他們也是爲政一方的政治人物。第二次接觸到《蘇東坡傳》是在看餘秋雨寫的《山居筆記》——蘇東坡的突圍,字裏行間秋雨先生對東坡先生很是佩服,佩服他衝出重重圍擋後坦然自若、淡泊靜定。

讀完全書,林語堂先生對東坡先生的概述很到位也很簡練,我自己也想不到能用什麼更簡單的文字來提升。林語堂先生說“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珈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癮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可是這些也許還不足以勾繪出蘇東坡的全貌。”寥寥數百字就把蘇東坡的一生所爲全部囊括,他最後纔是詩人,在詩人的身份之上東坡先生更是一個有所作爲、百姓信賴的從政者,是蘇子由的好哥哥,是朋友能夠推心置腹的知音。

林語堂對蘇東坡的喜愛溢於言表,全書讀下來每個字都透漏着這種喜愛,他喜歡蘇東坡的生活態度。蘇東坡坎坷一生,各處爲人民奔走,一個正正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的`人,無論多大的挫折,都改變不了他豁達、達觀、自得其樂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近乎高中狀元,沒考中的原因只是歐陽修誤以爲東坡的文章是自己的門生,爲了避嫌,將其評爲第二,不過這根本不足以遮蓋東坡在文學上鋒芒,歐陽修評價他的文章“喜極汗下,老夫當退讓此人,三十年後,無人再談論老夫”,要知道歐陽修在當時還是文學權威,門生遍地,同時歐陽修推薦蘇氏兄弟二人蔘加制策,宋仁宗看了兩兄弟的策論文章直呼“今天我已經給我的後代選了兩個宰相”,足以能證明東坡在文學方面的造詣。

東坡並沒有恃才傲物,他說自己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在他眼前沒有一個不是好人。同時他一直努力爲底層老百姓發聲,爲人民謀福祉,放到當代也是一個名聲很好的從政者,爲百姓建造醫院,改善飲水,疏通湖泊,被貶黃州後成立救兒會,一生功德無量,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描寫東坡先生再合適不過。

東坡先生也是個普通人,在深陷“烏臺詩案”,朝廷派人去抓捕他時,他也會害怕。他也會求“長生之道”,他所求之法不是強求,只是在修煉身心,她在惠州的書房叫“思無邪齋”,他相信純潔的思想纔是淳樸生活的基礎,這也是他一生所信奉的宗旨。

蘇東坡的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恃生而存,不隨死而亡。他的這股正氣,一直持續了一千多年,直到現在,我想我們就應該學習他的這種浩然之氣,縱使學不到這個高度,但起碼也應該有一身正氣。

《蘇東坡傳》讀後感5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蘇東坡傳林語堂讀後感。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東坡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東坡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 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爲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東坡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裏,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爲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東坡,唯有蘇東坡,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東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爲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着對蘇東坡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東坡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啓用的'以蘇東坡爲首的一批官員,誣陷爲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爲“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東坡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東坡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東坡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東坡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爲一個喜歡蘇東坡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東坡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東坡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6

在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他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拜倫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鬥那種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

說道底,在於蘇軾面對,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是富貴榮華,安寵榮辱在他看來,只不過是一己的私慾,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雙眼,更多關注的是他們的愉悅或是疾苦。只要他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與救百姓於水火發生了牴觸,他就要反對到底,甚至於在他管轄的州府裏,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他概不搭理。

作者曾經也這樣描述過:“一個高明的政客必然要精通一條藝術手法:那就是要多說話,但內容必須空洞。”這很好理解,如果你的存在不會對那些帶頭人物有所威脅,那你就不會引來不必要的麻煩。“高明的官員永遠不說出什麼,但只要否認。高明的官員必須深有休養,長於說‘無可奉告’‘閣下聽說,誠然不錯!’這樣便大有前途了。第二條,他必須討好朋友。第三條,當特別提防開罪他人。守口如瓶,低聲而斯文,使人高興的竊竊私語,早晚會積勞成疾,因公殉職。”作者說這就是朋黨之爭時政治之中的規則。

顯然,蘇軾已一一犯規了,但這並不是他不明白這些“祕訣”,實是因爲他的本性就是如此,他的本性就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更何況這些本性是值得歌頌的。蘇軾就是要做到說話做事都要對得起天地良心。當朝雲產下一個男嬰之時,蘇軾也曾寫到:“惟願我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也許他知道,這許許多多的災禍,全是由於他的才智。但我想,這更是因爲他本性中的明辨是非,實事求是到死都未曾泯滅呀!

雖然蘇軾的人生道路上有許多的泥濘,可從他的詩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見聞中能夠發現,他的人生態度是樂觀,是積極向上的。即使是雙足深陷的時候,他依舊能唱着小調,邀上三五個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爲妓nv提詩,他和和尚趣談,他爲百姓求雨,他四處遊歷。蘇東坡的詩詞良篇裏,他即能寫出赤壁賦這樣恢弘的文章,也能寫出“天涯何處無芳草”這樣富有深遠意義的詩句。

拿林語堂做結時的話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話說就是:蘇東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氣,必當永存。

《蘇東坡傳》讀後感7

《蘇東坡傳》是林語堂先生衆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認爲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們細細品味的,只有這樣才能知道其中的精華。就如同一壺好茶,需要我們坐下來好好的去品嚐,才能讀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純美,讓人留連忘返。一直都知道蘇東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寫的詩一樣的豪邁、大氣凜然。當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歡他。

蘇軾以他坦蕩的胸懷, 盡情的享受人生,不懼權貴;他敢於說:“我做華堂上,不該麋鹿姿。”,他敢對天子說:“我豈犬馬哉,從君求帷傘?”,他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水旱殺人,百倍於虎;人畏催欠,甚於乾旱……是常有二十萬餘虎狼散在民間,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剛因詩文而遭逢牢獄之災,詩人的身份已融於蘇東坡的血液深處,釋放的.當天,他又寫了兩首詩,詩裏說:“塞上縱歸他日馬,城東不鬥少年雞。”,而另一首詩裏嵌有“竊祿”,意爲自己無才爲官,但“竊祿”一詞卻源於一份寫給曹操的信件,寫完這首詩,蘇軾自己也擲筆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藥!”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爲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爲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爲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爲貶謫爲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纔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一代大師終於還是走了,走在了北歸途中,但即是面對死亡,他走的依然坦然,可以笑羅什的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來生。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者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8

說起蘇東坡,大家的第一印象必定是“豪放”二字。這從他的詞中不難發現。但讀過林語堂老先生的《蘇東坡傳》後,我對蘇東坡又有了新的認識。

林語堂老先生用了極爲簡潔的語言概括了蘇東坡的一生。從童年的書海生活到青年出入仕途,到中年的宦海沉浮,再到晚年的.遷謫,讓我們看到不同時期的東坡的傳奇經歷。

但正像林語堂稱其爲樂天派一樣,似乎是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使蘇東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在他的一生裏,蘇軾永遠自由自在,正如他的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擊,在他眼中似乎就從未發生過,他所關心的,只有民生,即使在貶謫之地,他的政績依然出類拔萃。

孟子曾經說過,人要有“浩然之氣”,如果你是正確的,那麼,要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而蘇東坡一生都追求着這樣的浩然正氣,他不偏執,不狹隘,在王安石一黨掌權時,在各地都積極推行新法時,蘇東坡和他的一干朋友,站出來指責新政,結果被貶謫;而在新法被全面廢除時,他依舊沒有嚴格執行,他留下了他認爲對百姓有利的新法,被京中新貴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於舊黨和新黨之間,因而再度自求外調,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在那裏,他過得依然很愜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雲這樣的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蘇東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記遊松風亭》裏寫道:“此間有什麼歇不得處!”要登亭子,亭子還在遠處,人卻已累極,蘇東坡卻忽然想到,爲什麼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處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裏去呢?有了這樣的心境,他才能縱情山水之間,不以爲貶謫爲憂。有了這樣的心境,即使在窮山惡水的嶺南,依舊可以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有了這樣的心境,他纔可以在瘴氣重重的海外,完成了《論語》、《尚書》、《易經》的註解。

他可以是秉性難改的樂天派。面對政治上的打壓迫害,他一笑而過。

他可以是個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甚至於不小心諷刺到他人,自己卻依然樂在其中。

他可以是個看清世間的哲學家,月光下的的漫步亦可以啓迪他的哲理。

他是偉大的書法家,是正義凜然的法官,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

他不得不被世人所敬佩。宋朝皇帝雖有愛才之心,就連後宮皇太后都欣賞東坡的爲人和文彩,但時運不濟,命途多舛,蘇東坡還是屢遭貶官。不過他的一句話說得好:“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好一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敢問當今這世間有誰能如蘇東坡一般無所畏懼,如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不無緣故。

佛教的否定人生能讓你堅持本心,不爲他人所動搖。

儒家的正視人生能給你面對苦難的勇氣,敢於一搏。

道家的簡化人生能讓你看淡一切,逍遙自在,無爲而治。

這些不正是蘇東坡爲世人所留的巨大財富嗎?

《蘇東坡傳》讀後感9

看完以後,感覺跟以前看的林語堂的大家文筆不太一樣,可能是翻譯的問題,生硬,好多地方語句不太通順,連南嶽華山這種低級錯誤都會出現了,比如,“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爲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這樣的句子比比皆是,感覺好像是英文直接翻譯過來的,嚴重影響閱讀體驗。

還有,個人以爲叫傳記之名,應儘量客觀公正,不偏不倚,最好不要摻雜個人的感情色彩,以主觀色彩選取對自己觀點有利的史料來證明自己的觀點,這個容易誤導讀者。

作者對王安石似乎懷有某種偏見,對他的大段描寫有失偏頗。把王安石描寫成了大肆打擊異己,不擇手段的政客。我覺得王安石與司馬光兩人都爲公心,有理想,只是政見不同,德行操守毫無瑕疵,毋庸置疑。貶低一個來突出另一個有失偏頗。

任何一個作家要爲蘇東坡這麼一個大衆熟知的文人做傳記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從被貶杭州開始,作者漸漸的剖析了蘇東坡的詩書畫,這一段個人很喜歡。

每到一個地方總能率性而爲,找到自得其樂的'方式,不怨天尤人,積極融入其中,真是天生的樂天派。疏通河道,建造蘇堤,改造西湖,釀各種酒,幽默詼諧,賑濟災民,建立醫院等等。

與退休後的王安石談詩論道,對待迫害他的章淳也最終是寬容豁達的態度。與子由之間的兄弟情令人感動。

“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釀酒的實驗者,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他這六十四年的一生,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被貶謫的路上,湖州,杭州,黃州,海南都留下了他深深地印記,也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詞,他也許就是我們所說的認清生活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的人。

他代表了中國古代文人的風骨,是無數文人士大夫所崇拜的偶像,真正做到了處廟堂之高憂其民,處江湖之遠而憂其君,有偉大的人格和品格,坦然面對,淡然處之,詩詞書畫建築水利農耕菜餚瑜伽醫藥涉獵廣泛,流傳至今,影響深遠。

“浩然之氣,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獄,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此理之常,無足怪者。”

在逆境中不意志消沉,保持一份樂觀的天性不易,花開花落,雲捲雲舒,自然灑脫,沒有這份心境,哪能融儒釋道三家思想於一身呢?

正如作者說的,“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眼前一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不羈的形象緩緩的向我走來……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軾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軾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爲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軾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裏,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爲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軾,唯有蘇軾,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軾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爲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着對蘇軾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軾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啓用的以蘇軾爲首的一批官員,**爲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爲“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軾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軾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軾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軾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爲一個喜歡蘇軾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軾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軾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回想我對蘇軾的記憶,從國小開始就開始接觸他,中學時期更多的詩詞,說起來人人會唱的《但願人長久》……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宋代的著名書法家、畫家。除此之外,大概就是九年級那年一位講作文的語文老師的講述了吧。老師非常喜歡蘇軾,仔細的講述了蘇軾的生平,講到最後竟聲淚俱下,讓人動容,給我很深的印象。然而,以後想想也並沒有什麼實感。

這次看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頗有感觸。爲東坡瀟灑之詩詞所傾倒,爲東坡人生之坎坷而嘆息,爲東坡不羈之情懷而欽佩,爲東坡之真性情而感動。林語堂先生形容東坡爲:“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大書法家,創新的畫家,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酒仙,厚道的法官,以爲在政治上專唱反調的人,一個月夜的徘徊者,一個詩人,一個小丑。”所有這些都可以和東坡一生的軌跡吻合。在這所有中,我覺得真性情的樂天派最能形容東坡。他是那種心中有感觸不得不吐之爲快的人,因此後代有了無數的好詩詞,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誹謗,但也不知“悔改”情動嘴開,自己也說“我真是不可救藥”;他是那種遊離在入世和出世之間的人,從年輕時的積極入世爲官,到幾經升遷貶職最後只想卸甲歸田,他執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職的一方爲百姓造福也爲自己修煉;他是那個一生都不缺乏聲譽的人,既以此享過好處同時也牽累過不少人,然而卻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裏同農人談天說地縱使農人並不知道他在說什麼;他是那個縱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縱情山水的同時也裝點山水,這便有了蘇堤,品酒之時也嘗試釀酒,雖然只是在釀酒過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個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淚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每到一處地方,他都與自然融合與當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個翛然落拓的浪漫主義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遊,在月下飲酒賦詩;他是那個深得幾代皇后喜愛的詩人,讓我對這幾位女性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是一個胸懷寬廣如海的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觸,其實都能是一個真性情的表現吧--只有最純真、最率性、最真實的人才能如此的可愛、如此的瀟灑、如此的熱愛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動。從東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種愛、喜悅、快樂、平和的力量,從他的詩中,從他的經歷中散發出來。我彷佛可以看到他舉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鋤頭快樂的耕耘並自比陶潛。在人的一生中,總要有幾個精神偶像的,蘇東坡就應該是其中一個。在面對人生的坎坷的時候,我們自己的態度很重要,是笑對苦難呢?還是一蹶不振?有的時候是我們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開,不能釋懷,不能真真實實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難,讓暴風雨來的更猛烈些吧!只有這樣,才能感受到生活賦予我們的是什麼,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從今天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予生”。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澱,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髮張揚着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遊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儘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於後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陌上花開,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年,悼念亡妻悽婉哀傷。流光退卻,華髮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更是遍佈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雲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爲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爲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工作以來,尤其結婚生子之後,很少有時間讀書,此次教研組安排讀書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我本來想草草看完,想着無非就是一本人物傳記而已,但是,讀完以後,腦海中蘇東坡泰然自若的形象卻怎麼也抹不掉。我承認,我被這樣一個純粹的人觸動了。

簡單來說,《蘇東坡傳》一書中林語堂先生詳盡地介紹了歷經磨難的蘇東坡的一生。說蘇東坡歷經磨難真的一點也不爲過,因爲他的一生大半都過着顛沛流離的生活。正當盛年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往杭州任通判,從此開始了他的貶謫的生活,按時間順序,蘇東坡接連被貶到密州、徐州、湖州、黃州、登州、穎州、揚州、定州、惠州、英州、儋州等地方。

面對無恥政客的陷害,蘇軾不屑反駁,只是泰然處之,奔赴一個接一個的流放地。儘管遭遇如此多的不公,他卻沒有因此頹廢,正是在被流放的這些年裏,他寫出了一篇又一篇千古傳誦的名篇。在密州,他寫出了《水調歌頭》這樣的千古名篇,在文化荒漠的南方,他看到的是“嶺南萬戶皆春色”,感受到的是“雞犬識東坡”,希望可以“不辭長做嶺南人”,即使是溼熱的海南,他也爲“唯有一幸,無甚療也”而倍感欣慰。“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雖然是讚歌女柔奴,其實更是在自嘲。在黃州時,蘇軾仍能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的傳世之作。甚至,在生命的最後,蘇東坡還不忘調侃“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畢業工作結婚這兩年,我需要自己承擔責任,照顧一家的生活起居,忽然發現原來生活本身其實就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能夠平平淡淡守護一份簡單的小幸福也是需要付出很多努力的,更不要說想要真真切切爲了自己心中的希冀去做一點事情,更是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倘若努力的去付出卻因爲一些無端的中傷而終止,這樣的挫折放在我這裏,我估計怎麼都做不到如此灑脫的吧!但是,蘇軾沒有意難平,蘇軾泰然自若,恰似徹悟了一般。蘇軾的`偉大就在這裏,因爲他就是一個純粹的人,純粹到面對中傷不去辯解,純粹到只關注自己的追求,純粹到毫無私心!這份灑脫,這份隨性,這份坦然,古往今來少有人能比擬,真的值得人敬佩。

前段時間看了《銀河補習班》,片子中的馬皓文也是一個純粹的人,明明是一個令人尊敬的建築師,卻因爲別人的錯誤而鋃鐺入獄,從而錯過了兒子成長的重要階段。就算是出獄了,他還要因爲這件事情不能有好的發展,爲了兒子的成績,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他從未放棄,一次次嘗試,一次次努力。影片中的馬皓文和蘇軾一樣,都是一個被現實社會排擠的人,也都是一個被時間承認的人,更都是一個純粹的人!

當今社會,面對家庭,面對工作,面對社會,每個人面臨的誘惑很多,可以選擇的機會也很多,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因爲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而改變一些東西,或者放棄一些東西,如何才能堅守本心,做自己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蘇軾和馬皓文能夠堅持做一個純粹的人,最終被時間承認,這種樂觀豁達的人生哲學,值得我們去深思。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形象中的蘇東坡是個豪爽,曠達而又不失儒雅的文人,他在前史上留下了不行磨滅的榮光印記,直到現在,人們還銘記取她,我曾去過他的家園眉山,眉山許多的地名都是以他的姓名命名的,不得不說,他是如此耀眼。但是或許我對他的瞭解仍是太限制了,只停留在這些外表的形象上,最近讀了《蘇東坡傳》才知道人們愛他,愛的是他的真摯。

他有志向,赤壁之下他嘆大江東去,貶謫江城時他期盼“西北望,射天狼”,他期望與周瑜一較高下,夢想有孫權的驍勇,即使是君王也不支持他,他也勇於在朝政上屢次與王安石爭辯,致使屢次貶謫,但是這一點歷來沒變。

他有仁慈,他花了終身的'積儲買了幢房子,而在遇見一位由於兒子好賭而失去了房子的老婆婆,又得知自己買下的就是老婆婆的房子時二話不說把房子送還了回去;他在揚州觀察,發現大衆顛沛流離,寫了封信給太后,細論處理的辦法,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衆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提出:“以全國言之,常有二十餘萬虎狼散在民間,大衆何由安生?朝廷仁政何由得成乎?”總算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蘇東坡所催請各點,朝廷正式公佈實施;他終身屢次被貶謫,其間對他虐待最深的莫過於章敦這個人,比及蘇東坡總算得以北歸,章敦被貶嶺南,原以爲他會報復章敦,章敦的兒子也這樣想,連夜寫信給東坡,信中期期艾艾的向東坡求情,可在東坡的回信中,不只把章敦當作朋友,還因傳聞章敦沉痾把各種攝生的辦法告知章敦的兒子,而章敦兒子不知道的是,此刻東坡也是身患沉痾,不久行將離世,在沉痾時能這麼坦白的回信,這般胸襟仁慈,在幾千年的傳統文人也中鮮少見到。

他有真摯,蘇東坡把人人當好人,還好有他的妻子王弗看管他。蘇東坡做了官今後家裏面常常來朋友訪問他。王弗就常常躲在這個屏風後邊兒細細地聽。有一天一個來訪者走了,王弗從這個屏風後邊出來就跟他說:“你費那麼多功夫跟他說話幹什麼?他僅僅留神聽你要說什麼,好說話投合你的意思。”這件作業不只體現出蘇東坡妻子的才智精明,一起也體現出他自己爲人處世方面的“不老練”。這方面蘇東坡或許永久也無法老練起來,由於那正是他品格中真摯仁慈的一面,無法改動。

他有豁達,蘇東坡被貶謫到我國本鄉之外的瓊崖海島,當地無醫無藥,他告知朋友說:“每念京城無數人喪生於醫生之手,予頗自幸虧。”當他被貶官黃州時,朝雲生了—個兒子讓他題詩,他嬉戲道:“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生,惟願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這就是實在的他,現在覺得蘇東坡是那麼可敬,他少了分文人的傲氣,卻多了分爲人臣的傲骨,少了分踏實,多了分坦白,不妄自菲薄,不屈服於命運,當然,也具有着曠達的胸襟,正是他種種真性情的作業纔會被世人敬重了千年,正如《蘇東坡傳》所說:“一說到蘇東坡,在我國總會引起人親熱敬仰的淺笑。”我信任,即使再過千年,他也仍是會這麼耀眼。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的單純和摯真。他自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致命短處就是老向別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寫文章也是發揮自己的見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別人的內心和本質,在賢妻王弗在世時,常能加以提醒,使蘇軾避免了許多錯誤。王弗仙逝後,影響了東坡一生的“烏臺詩案”與其性格有着必然聯繫。他心直口快,口不擇言,又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在言語中,他隨時都能吐露真理,不論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說出口來,不會有太多顧忌,這性情直接制約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沒有這份單純和摯真,又哪來的名垂千古、可親可愛又可敬的蘇東坡!一個人想法多了,難免變得複雜而事故,處世便沒有那種瀟灑與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難免患得患失,無法抒發本真,而文學甚至世間萬物的最高境界無法四字:返璞歸真。東坡做到了。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不拘小節的醉態。他酒量甚淺,卻極爲好飲。他曾言“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飲,則胸中爲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他幾乎逢酒必醉,並以此作爲評價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醉態的東坡更爲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懷中,待天近黃昏,才踉蹌着回家。有心事的'人從不敢酣醉,沒有那份無愧於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態可掬的東坡居士。文人多好飲,酒能助其找到靈感,但誠如李白、蘇軾者,卻無幾人,李、蘇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這份鍾愛與坦蕩,纔有了萬古流芳的瑰寶。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入神。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強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詩,與弟子黃庭堅並稱“蘇黃”;他擅宋詞,乃豪放詞派開山鼻祖;他擅書法,乃宋朝“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首;他擅繪畫,與文同、李公麟、米芾並稱當時;他擅中藥,對藥材的瞭解更勝當時郎中;他擅煉丹,與沈括共著了《蘇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稱我國最早一批瑜珈習練者;他擅釀酒,精通各種釀酒技術;他擅工程,由他組織修建的“蘇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觀……人,生命畢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項成就已屬難能可貴,而僅僅經歷65個春秋的蘇東坡卻將“全才”這詞語,無限放大到極致,堪稱前無古人後絕來者,這不僅源於他的天賦和才華,更源於那顆好奇心。好奇心每個人都有,蘇東坡的可貴在於他的好奇心並不是“三分鐘熱血”,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他才能堅持下去,並且取得一定成績。也正是因爲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對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愛,才使他不至於如其他心靈脆弱的文人般消極避世、甚至自尋短見,纔有瞭如此多的經典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