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1.83W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蘇東坡傳讀後感集錦1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1

從小就讀蘇東坡的詩,“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濤盡”的氣勢……無不流露出詩人的豪邁奔放。可我對蘇東坡的瞭解甚少,直至讀了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傳》,才明白蘇東坡原先是千古奇人。

蘇東坡既是虔誠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他始終富有青春活力。蘇東坡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僅有他自我品嚐。他一生爲官,一生清廉,與大政治家王安石鬥智鬥法。

他熱愛生活,在美食方面留下了“東坡肉”“東坡壺”以傳後世。東坡情感豐富,對其亡妻寄以青絲,在《朝雲墓誌銘》和《悼朝雲》一詩中表達了自我的傷痛。蘇東坡是剛直的,儘管有過數次因詩而被捕受審,但他仍不改犀利的詞風。他寫詩諷刺“羣鳥未可辨雌雄”,後又寫“猶誦賣青春”對官場榮耀表示鄙夷。他知己無數,兄弟情深,蘇東坡又是幸福的。

蘇東坡有一身浩然之氣,王安石變法出現了種種弊端,蘇東坡寫出了上神宗皇帝萬言書,包括他自我的政治哲學,也表現出他個人的氣質與風格,機智學問與大無畏精神。蘇東坡反對變法失敗被貶至杭州,他遠離了塵世的喧囂,迴歸與清純與空靈。他習慣了淡泊,他明白瞭如何應對困難。蘇東坡具備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超凡脫俗,剛正不阿,坦坦蕩蕩,使他任何環境中處之泰然,寵辱不驚。

蘇東坡的一生坎坷,但也是豁達的一生。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堅持樂觀,像他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

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先這些都是蘇東坡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2

據說這本蘇東坡傳是林語堂最得意的作品,然而讀起來並不像編年體的人物傳記,評論和文學性的描述更多些,彷彿是遠觀了蘇東坡。也許是因爲原著是英文版,最初是給外國人看的緣故吧。但總體來說,特別是進入書的後半部分,會漸進佳境,令讀者沉迷,你會發現,此書不遜色任何一部傳記。因爲林語堂也是蘇迷,文者相隔千年,亦同聲相求吧。

蘇東坡是世界上鳳毛麟角的天才,詩書畫文詞樣樣精絕。文是唐宋八大家,書法是宋四家,亦是文人畫的先驅。他的豪放詞,被世人形容是關西大漢,彈銅琵琶,執鐵棹板,歌大江東去。

然而細細了讀蘇東坡,他絕不止是這些巨大光環之下的大聖賢。他的靈魂和他的`才氣一樣令人萬分景仰,又萬分的望塵莫及。讀他的《東坡志林》,你屢屢會被逗的捧腹大笑,直呼妙極。他不僅會講段子,他會釀酒,會制墨,會烹飪,會瑜伽,會煉丹,會醫術。他無所不會。

當你細細了讀蘇東坡,他不止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他也有“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的感嘆,有“春色三分,兩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傷懷,也有“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的悽苦。他是除去聖人外衣的凡人。

詞與詩以及寫詩詞的人,均可以一讀再讀,一品再品。蘇軾說,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對於景仰他的讀者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蘇東坡傳讀後感3

《蘇東坡傳》是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的所作,該書以文獻資料爲基礎講訴了東坡顛沛流離又充滿瀟灑傳奇的一生。

提起東坡,想必大家都不會陌生。大多帶着親切會心一笑,隨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或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東坡的作品之中無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誠的本性,詼諧而有趣,文字間莫不真篤而誠懇,完全發乎內心。

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篇傳頌至今,廣爲人知。李白瀟灑自如,從心所欲,遨遊天地之間,不爲凡塵瑣事羈絆;杜甫憂國憂民,心懷天下,沉浮官場爭鬥,終身鬱鬱寡歡。李杜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態度,或太過不羈灑脫,或太過憂愁苦悶,只選其一,未免太過單一。而東坡恰好將這兩者合二爲一,他的一生既憂且樂,美痛兼具,此乃真正的快意人生。

蘇軾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文學、書法、繪畫等各方面皆有很高的造詣。作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詞作上與同爲豪放派的辛棄疾,並稱“蘇辛”;詩作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蘇軾亦善書,爲“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的理念。

蘇軾的才情雖名聞天下,但他一生卷在政治旋渦之中,仕途上歷盡艱辛,烏臺詩案屢遭貶謫,然而他始終光風霽月,淡然處之,真乃“一蓑煙雨任平生”。

歲月如流沙,彈指間,韶華易逝。東坡就如一顆璀璨耀眼的明珠,永遠散發着光與熱,吸引我們去探尋他深厚的文學寶藏。

蘇東坡傳讀後感4

首先林語堂寫這本書肯定是下了一定的功夫的,從附錄裏這些資料的來源,可以知道他充分了解了他的詩集和文章

從小讀蘇軾的詩長大,一直對於這個人物非常好奇,對於宋朝年間的.一些事情也頗有興趣。

從這本書我瞭解到,蘇軾的人生是非常坎坷的,特別是他中年以後,一直過着顛沛流離,在一個地方待不了多久,不知道自己在這的日子什麼時候到頭。但是他還是能從當中找到趣味,以一種超脫,樂觀的精神狀態融入到他的作品以及爲人處世當中。

蘇軾當過很多地方的地方太守,而且當地的居民很喜歡這位太守。他很親民,常常請別人或去別人家吃飯喝酒談國事。他非常爲百姓着想,他整治西湖,在穀物歉收時,拼命爲百姓想辦法,多謀取一點糧食,即便這樣會讓那些小人更討厭他,但他還是義無反顧的做了。

同樣,他和他弟弟蘇轍的關係以及相處方式非常讓我羨慕。這樣一對兄弟,相處如此融洽,分別時格外的依依不捨。他們在官場上的立場相同,可以隨時爲對方付出一切。他們倆的性格截然不同,但相處時卻又如此融洽。在彼此遇到官場上的低谷時,會相互陪伴,相互幫助,相互安慰。每次蘇東坡寫完一首詩,總會把它第一個寄給他的弟弟子由,與他分享。

雖然在這本書中,有很多政治方面的,比較難理解,但是這本書確實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到了那個時代以及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還如此樂觀,還笑迎人生的這樣一位特別時期的偉大詩人!

蘇東坡傳讀後感5

我讀了《蘇東坡傳》這本書,這本書主要講了蘇東坡的童年到流放歲月的事。我給你們說說我最喜歡的一章吧!我最喜歡《蘇東坡傳》第一卷第三章《童年與青年》。

《童年與青年》大體內容是以前的學生要把整本書背下來,背書時不僅要背書的.內容、知識,連措辭也不可忽略。讀書刻苦的蘇東坡把整本書都抄了一遍,而且書沒加標點符號,要學生自己根據課文的意思加標點。我覺的如果想學的知識有用,把它學透就可以了,沒必要把整本書背下來,那個時代的教育方法有點不對,不過接下來幾條我很贊同,學東西就要學透,不能半懂不懂,糊里糊塗的學過去。 而且最後一條我非常贊同:讓學生自己加標點,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讀懂書,讀透書,更好的學以致用。

我還喜歡《王安石變法》這一章,這一章講到王安石定了一條“青苗法”,對窮人不利,而對朝廷很有利。蘇東坡爲了不讓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和司馬光等人一起阻止王安石變法,更讓皇帝禁用了這一法,蘇東坡讓老百姓受了益。我覺得蘇東坡很顧全大局,不僅顧着自己,還關照着老百姓,我很支持蘇東坡這種顧全大局的品質。同時我對王安石新定的法律很不贊同,爲了讓朝廷受益而不顧老百姓的安危。

蘇東坡這個大江東去,浪濤不盡的千古風流人物會永遠流傳在人們中間。

蘇東坡傳讀後感6

生活是一臺織布機,將困苦與幸福交錯排放,織出一張生活之網。看着那交叉產生的紋理,一個人的一生過去了。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就將那古老的布拆開,在那“回首向來蕭瑟處”的每一個交織點,看到的'是“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樂觀。一生從一個狀元落到天涯海角,一切都像被赤壁之水衝着前進的,泥濘雖多,但他踩在了上面,踏進文學。

在那一個下着大雨的日子,看着一隻只烏鴉叼走紙錢,留下的卻不是什麼絕望,而是一片樂觀。因爲當他說“死灰吹不起”時,就把自己吹起了。那些烏鴉是否是詩中的大力神。紙錢是否就是蘇東坡的青春,也無人知道。但無論如何,黃州就是他生命上的一條橫線,痛苦之線。

而蘇東坡一生,當然也有豎線,那中狀元的那一刻,那僅六個月的朝廷時光。烘出了那豎線,那歡樂之線。

歡樂與痛苦,才能織出一張生活之網。一個新中國,不就是經歷了許多恥辱之火的練就,才爬上了如今窗高臺,俯瞰世界。司馬遷也經歷了恥辱與皇帝的贊承,才飛進了二十四史。拿破崙是經歷了早年得意與晚年失意,才被人記住。一個完全成功者是與美相違的。網不堪後人一擊。就連蘇東坡政敵王安石也有晚年的“騎驢時代”。

蘇東坡的命運令我想起自己。上個學期銀獎沒考上,但媽媽鼓勵我說,只有把這當成一個檢查自己的機會,才能進步,我就用這個困難治“網”,取得了一些進步。

誠如林語堂先生所說,“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或許有人連記憶都不是,只是空虛。蘇東坡之所以能留下都是因爲那一張苦樂交加的網,網住了他的名字。

蘇東坡傳讀後感7

東坡仙中人,禪悅聊自適。——題記

我最喜歡的書,是《蘇東坡傳》;最敬佩的人,則莫過於蘇東坡了。他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細膩溫柔;有“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的桀驁不馴。

林語堂在《蘇東坡傳》中稱其爲“大自然的頑童”,蘇東坡正是因爲這股率性和倔勁,才讓他在什麼情況下都有着一顆樂觀的心。官場似海,變法派與保守派的鬥爭貫穿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性格,註定是處於浪尖之上。他的正直,他的.調侃,讓政敵們恨之入骨。

於是就變成了“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林語堂形容其爲“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百姓的朋友,巨儒的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厚道的法官”。或許正是因爲樂觀的性情,因此他受盡小人誹謗。他執行着佛教的思想去管理人民,他能毫無架子躺在菜田裏與農人談天說地。他縱情山水,但又同時裝點山水,於是便有了蘇堤。在坎坷的道路上,我沒有看到他的淚水,而是看到了坦然,淡然和心平氣和的喜悅。他說:“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林語堂在寫這本書時,並沒有將東坡的形象美化,而是如實敘寫,娓娓道來,偶爾還加以調侃。如蘇東坡長子出生時,他說,幸虧晚了一年,不然可就爲政敵們留下了一個把柄。另外,林語堂還引用了大量文史知識,讓讀者清楚,蘇東坡是在什麼樣的環境下做出這樣的抉擇的。

本書的趣味性也很強,作者儘量還原歷史,將場景描繪得栩栩如生。無論是幹勁十足的爲百姓謀福利,還是愜意的遊山玩水,令人神往。林語堂對蘇東坡獨特的理解,讓人加深了對蘇東坡的印象。

讀一本好書,如品一杯茗。雖只嘗一口,卻回味無窮。

蘇東坡傳讀後感8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自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詩句是中國古代大文豪蘇軾所寫的。可是你確定你很瞭解蘇軾嗎。

讀了《蘇東坡傳》我才知道我對他的瞭解太淺了。

蘇軾是宋代赫赫有名的文學家,政治家,書畫家,美食家不僅如此他還煉丹藥,修煉瑜伽術……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至今流傳的古詩名句很多都是出自他的。例如“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是爲他弟弟所寫的,整首詩無處不透露出他對弟弟蘇轍的思念,可見蘇軾的重情重義。蘇軾的詞恰似北宋詞壇的一陣清風,既影響了當代,又爲詞體的發展開拓了道路。蘇軾詞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不僅用來寫愛情、離別、旅遊等,還用來描繪農村生活、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他用筆刻畫出鮮明的人物形象以寄託自己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但蘇軾詞真正的黃金時段是在他被貶的時候。

烏臺詩案,是北宋年間的一場文字獄,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並將蘇軾被抓進烏臺,被關進監獄,之後僥倖被放出的蘇軾開始了“被貶生涯”。

在被貶的這段歲月中蘇軾領略了很多事,這也促使他的寫作風格出現變化。如“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倆者耳。”表達了自己想報效祖國的心裏,又同時安慰自己雖然被貶,但能賞到如此美好的風景是隻有像他現在的一樣的閒人才能欣賞得到。

書中也提到過蘇東坡詩的受歡迎程度,當時的皇帝和皇后可是把蘇東坡的詩當寶貝一樣,總是第一時間弄到最新的蘇東坡的詩,可見這也是爲何,之後皇后幫助東坡。

總的來說,正是因爲東坡先生的所作所爲,才使得他的一生再也不平淡無奇。

蘇東坡傳讀後感9

看完王水照老師的這本《蘇軾傳》,感慨良多。東坡是中國文人中我非常喜愛的,可以說是最喜愛的一位,此次翻開這本傳記,自然主要是因爲對傳主的愛戴,當然和優秀的文筆也是分不開的。

那是一個初秋的早上,和煦的陽光灑滿屋內,我從朋友的書袋內掏出這本書,赫然三個雋秀的字映入眼簾:蘇軾傳。樸素而清新淡雅的封面,良好的印刷,最重要的'着者深厚的功力均深得我心,加上傳主是我最喜歡的一代文豪,於是迫不及待地打開一睹爲快。可以說書沒有讓我失望,我是一個隊文字相當敏感的人,文字的質量會大大影響我對一書的愛惡,而此書於文字之流暢優美來說絕對是上乘之作,行雲流水般的文筆娓娓道出東坡傳奇的一生,跟隨着着者的腳步,我彷彿進入了那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川蜀大地,看到了穩健自信的明允公,樂善好施的程夫人,還有可愛的蘇軾蘇轍兄弟……我渴望看到的情節書中幾乎沒有遺漏,蘇軾考進士、任徐州、杭州知州,烏臺詩案,貶官黃州,寫下一首首驚天地泣鬼神的詩詞,一篇篇流芳百世萬古不朽的美文,一頁頁通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的丹青墨寶……書中既有對人物生平流暢而傳奇的敘述,精彩動人,跌宕起伏,又有對東坡詩文書畫的專業性評論,高見迭出,雲霞滿紙,着實令人大呼過癮,十分解渴。換句話說,這是一部能讓外行看夠熱鬧,讓內行看夠門道的大書好傳。

蘇東坡傳讀後感10

讀完《蘇東坡傳》,在看到結尾處的“萬古不朽”時,心中覺得悵然若失,竟真的有些捨不得,明明知道他早已作古,奇怪的是我到現在才真正認識他,並努力透過書去解他,但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

每個人的年少都懷着雄心壯志,可世事無情,夢想總被“雨打風吹去”。蘇軾說“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但“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不如“身長健,但優遊卒歲,且鬥樽前”。

宦海沉浮,幾近顛沛流離,最讓我爲之欽佩的是蘇軾他的恬淡自足,似乎到哪兒都是家鄉,一副鄉土派頭,融于山水之間。

一杯茶,一幅遠山的畫,一個美好的夢想,就不難感受到蘇軾爲之推崇,並躬行實踐的清歡。

一本書講述一個生命,這個生命其實又活,並隨着每一個讀者的.閱讀一次一次上演他的人生舞臺劇,我們也隨着他的心情跌宕起伏,感受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當豪情經過磨練,漸漸轉爲平實,一顆心安靜下來,開始着細小處爲民造福,蘇軾處處爲民請命,囤積糧食,以抵災荒。久旱降雨,他比誰都高興,一州一民是他不可割捨的責任。

我想,如今的社會有多少人抱怨這抱怨那,不如擡起頭多看看身邊的美好事物。人總要經過許許多多的磨練,重要的是自己的生活態度。

蘇東坡傳讀後感11

接連三天,閱讀《蘇東坡傳》。印象中,這是一本失而復得的書。還是剛畢業時,愛書的當時還讀中學的兄弟買了這本書,送給了我。而當時,恰好有同學到家玩。於是,在同樣愛書的我這裏借書閱讀,似乎也成了她進步的表現。

於是,每想起那同學,《蘇東坡傳》也就條件反射般地在眼前。好幾次與她聚首,沒有說起那本書。但蘇東坡情節,還是時時影響着我。

《蘇東坡傳》,能夠了解宋朝那個朝代歷史的書,能夠找到那個朝代許多智者,知道他們許多事情的書,一位大家寫的不朽的書。

蘇東坡還有一段流放歲月,最遠到過當今海南。當時的海南可不是經濟特區,而是一個鳥不生蛋的荒島,極爲落後。可他絲毫沒有怨言,儼然是個“樂天派”。雖然苦,卻也落得個清閒,“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文學家們這樣評價蘇東坡:

“善談吐,遊蹤甚廣。天生聰慧,對佛理一觸即通。”——林語堂

“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爲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趙翼

“三代以下詩人,無過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無文學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王國維

“以詩書禮樂之教轉化其風俗,變化其人心,聽書聲之琅琅,絃歌四起,不獨‘千山動鱗甲,萬谷酣笙鍾’,闢南荒之詩境也。”——王國憲

“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闢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燮星期

從中我們看到這樣一個真實的'蘇東坡——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悲天憫人的道德家;黎明百姓的好朋友。

蘇東坡傳讀後感12

如今,當提到蘇東坡時,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他是宋代一位偉大的詩人和散文作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然而他不僅詩作得好,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書法家。但相比之下,蘇軾更爲著名。

蘇東坡生於宋仁宗景佑三年,卒於徽宗建中靖國元年。他在北宋最好的皇帝當政期間長大,在一個心地善良但野心勃勃的皇帝在爲期間做官,在一個十八歲的呆子榮登王位之時遭受貶謫。所以讀《蘇東坡傳》同時也是在瞭解關於北宋盛衰的一部史詩。提到蘇東坡,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和他有很大關係的人王安石。衆所周知,王安石是當時很著名的詩人,而且還是蘇東坡政治上的對頭。在當時的腐朽政治之下,王安石爲了實施自己那套社會改革新法而不擇手段,將倡異議之人全予罷黜。然而廣事宣傳新政的結果卻是:在五穀豐登的年月,農民的'生活卻苦不堪言,他們爲了躲避官兵的追殺不得不逃離鄉里。然而蘇東坡只能爲他們呼天求救,但是卻無法一施援手。由此可見,當時淳儒賢臣遭到迫害、小人當政的朝廷是多麼可怕啊!

蘇東坡之所以在歷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是由於他詩文書畫上的卓絕之美。蘇東坡很巧妙地描寫了他自己的爲文之道,其行止如“行雲流水”。也許,用“能使讀者快樂”六字來評價蘇東坡的作品最恰當不過了。

蘇東坡傳讀後感13

《蘇東坡傳》主要講:蘇東坡從小聰明,21歲就中了進士。他寫的詩一向樂觀曠達,就連皇上看了,也驚得忘記吃飯。可是,就因爲蘇東坡的詩好,受到了他人的誣陷,被關進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舉辦大型活動時被放了出來。之後蘇東坡被分別貶到密州、徐州、黃州、常州等地區做官,一聲歷經了無數風雨,可蘇東坡還是樂觀、曠達對待。至今,蘇東坡這個名字永遠留在我們的記憶中。

有一次,蘇東坡被關進大牢後,他告訴兒子:以後送飯時,有菜有肉是沒事,如果送魚,就是要砍頭了。有一次,兒子有事,讓一位朋友給蘇東坡送飯。卻忘記告訴朋友別送魚。朋友爲了讓蘇東坡吃好點,送了一條魚。蘇東坡一看,以爲要砍頭了。可他也沒有驚嚇無比。還是一副樂觀的心態。這一點我很佩服他。遇到什麼事都有平靜的心態。我真不知道他怎麼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會發火、着急。不知怎麼辦纔好。所以,我想學習蘇東坡的樂觀曠達。

想變得樂觀曠達,就要做對比。有一次,放長假時,作業特別多,我擔心寫不完,一回來就生氣,發火,不想寫作業。結果,開學的頭一天才把作業寫完。可是,如果樂觀曠達,作業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馬上寫作業,一天盡力而爲,能寫多少寫多少,開學總能寫完。這樣,心裏又高興,又能快快寫完作業。多好呀!所以,我要變成樂觀曠達的人。

其實,我現在已經開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說:當《青鳥》童話劇導演很難。但我還是堅持走了下來,也沒一句怨言。我爲我的進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後能更加變得樂觀和曠達。蘇東坡這個名字我一生也不會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蘇東坡傳讀後感14

第一次翻開這本書,真的是毫無頭緒,而且也讀下去,便將它暫時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蘇東坡,我渴望瞭解他,於是再次翻開了這本《蘇東坡傳》。

蘇東坡的這一輩子可謂是吃了不少的苦頭,所以我稱他爲“苦了一輩子的詩人”。但是儘管生活困苦,他總是豁達樂觀,所以他那無人能敵的陽光心態也是拜吃了太多苦頭所賜。

在1036年12月19日,這位偉大的詩人誕生了。蘇軾在他十歲時,已能寫出出奇的詩句。而他的父親蘇洵進京趕考,結果名落孫山。蘇洵敗在了需要有相當的藝術情緒的做詩上,這一點蘇東坡比他強。果然是“青出於藍勝於藍”啊!

在蘇軾與蘇澈剛二十有餘時,和父親已是朝廷命官。只是,這時的蘇東坡初入官場,還不夠成熟老練,他的`妻子幫了他不少忙。蘇夫人能夠看出別人的短處,蘇東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對蘇東坡的忠言他也聽。蘇夫人或許是參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蘇東坡這位偉大的詩人,最令人喜歡的一點便是樂觀。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蘇東坡不順眼的人十分煩惱,他們竟也無奈蘇東坡。當蘇東坡只剩間破房子時,卻更加逍遙自在了。蘇東坡寫的小短文《記承天寺夜遊》給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話爲“月色入戶”,可見房子之破,連月光都投進來了。可下一句爲“欣然起行”,蘇東坡竟滿心歡喜,像老朋友來家坐坐一樣,起了牀,踏着月色,找好友張懷民去了。所以你看,這位詩人多麼獨特!

蘇軾,讓我叫一聲你的名字,儘管你如曇花一現,但你留給我們的記憶與回憶,不會淹沒在時間大海里,你將永遠住在人民心中,這朵美麗的花將永不凋零。

蘇東坡傳讀後感15

讀了林語堂老師的《蘇東坡傳》,不禁想起蘇東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蘇東坡的一生,飽經憂患,幾經沉浮,但蘇東坡人性更趨溫和厚道,過得快樂,無所畏懼。蘇東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駕馭自己心靈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學造詣,敢做敢爲的正直作風,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造就了一個萬古不朽的偉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蘇東坡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極令大衆傾心仰慕的偉大文人,這不僅是基於他的詩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於他總是英勇地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張的滿腔正氣,在苦難中尋找樂趣的罕見本領,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心靈的喜悅和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東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