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洪水氾濫之前觀後感

觀後感3.08W

《洪水氾濫之前》是費舍·史蒂芬斯執導的一部紀錄片,小李是電影的製片人之一。那麼這部影片講述了什麼呢?你有何觀後感?請閱讀以下文章,跟着本站小編一起來了解。

洪水氾濫之前觀後感

洪水氾濫之前觀後感

國際公法討論《巴黎協定》,因此老師讓我們看這部片子。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人類大量開採石油和煤炭資源,大量消費牛肉,導致CO2和CH4大量產出,全球氣溫升高,珊瑚礁大量死亡,北極冰川融化,洪水將臨。人類要遭受厄運。

整部片子也是圍繞着這一主題展開的。

如果之後老師要我們上臺發言說說觀後感,我想我會從如下兩個方面論述。

第一,化石能源使用的問題,隱約折射着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正如片中那位印度女士抨擊的,美國人自己過着奢侈浪費的生活,卻要印度中國這種發展中國家推廣太陽能風能,這不得不說是在混淆視聽。印度人中尚且有30%的人在用牛糞燒火做飯,因爲他們用不起國家供給的電。與其去苛責他們使用新能源緩解全球變暖危機,不如多想想美國人是如何消耗能源的,每個美國人可是消耗着平均可供22個印度人使用的能源啊,讓美國人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纔對。

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是中國印度這類發展中國家是否使用化石能源的兩難問題,是追求更好的生活和有限資源之間的矛盾。顯然這種選擇十分現實,在破壞環境跟保障生存之間,大多數人會選擇後者。

說點題外話,想起梁啓超在《我們究竟要不要愛國》這篇文章中說的,那些先進國家卻主張要警惕愛國主義的知識分子,本質擔憂的是愛國這一思想被人利用,成爲反對共和國的武器;而對於一個弱小的中國來說,如果像他們一樣主張反對愛國主義,那無異於白癡囈語,自尋死路,連共和國都沒有建立起來,這時候不主張愛國,那國家何來。在本片中,愛國主義就好像對於化石能源的消耗,發展完了的官老爺們自然可以主張去化石能源,但弱小的發展中國家,無疑還要堅持化石能源使用的。

第二,依靠道德去號召人們環保,畢竟不真實。

片中曼昆的採訪非常有意思。他說,相比較通過道德號召的方式告誡人們應當低碳生活,徵收碳排放稅其實是更好的方法。人們當然知道環保的重要性,但轉動鑰匙打開汽車引擎時,沒有幾個人會想起低碳生活的理念。人類短視的天性依舊不可能改變。只有把損害具體化到生活中的每個細節上,才能不斷給人刺激,讓人想起自己還有拯救環境這樣的宏大使命。並且當這種理念真的深入人心時候,大多數人的決定會進一步影響政治人物的態度。雖然問題依舊存在,徵收碳排放稅的同時,其他稅必然會減少,所以這不過是一種稅收轉移。

插一句,奧觀海同志關於同性戀婚姻的看法,真是打臉打的啪啪啪。可惜影響決策的從來就不是理論正確,而有着更多現實的考量,也無外乎被問到爲什麼現在不徵收稅時,他說politicians don't do what professors want them to do.

對於溫室氣體的問題。目前來看依舊是一個囚徒困境。

當大多數人都在走高耗能路線時,對於選擇低碳生活的人來說,他們是吃虧的。當大多數人都選擇低耗能,有人過高耗能的生活,他們對自我利益的犧牲又成了別人的福利。最後的均衡狀態就成了,各方爲了不吃虧,都選擇了高耗能的生活方式。

一種卑劣的想法是,儘管美國人過着高耗能的生活,從invisible truth到before the flood,他們依舊需要不斷鼓搗環保電影了,告誡全人類我們需要節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儘可能將全球變暖問題化解在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階段。這樣在別人犧牲時,他們才能獲取更多的好處。

就像之前流行的一個段子那樣,現在的狀態是,一羣人一起吃飯,先入座的大魚大肉吃了起來,後入座的剛吃沒幾口,先來的就說我們快沒錢了,大家節制一點。擺明欺負後入座的,欺負後發展起來的國家。但問題就在於,如果真的不顧全球氣候問題繼續大量使用化石能源,那麼環境惡化又將不可避免的危害全人類。

或許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但這畢竟是一個全人類共同需要面對的問題。

你當然可以說你完全不在意地球的未來,我死後哪怕洪水滔天。我似乎也找不出哪怕一條路徑來指責這種想法。

但就像奧觀海同志說的那樣,從總統的角度想他當然可以採納五角大樓的說法,全球變暖的後果,如果沿海居民開始移民,就不僅僅是環境問題,而是國家安全的問題;但或許也可以從這樣的思路來想:這個地球是我們從先輩那兒繼承過來的,將來我們也將把它交給我們的下一代。我希望人類的後代們能夠得到一個至少沒有變壞的世界,他們有權利享受人類世界的美好,他們有權利獲得這一切。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這部電影真的能夠影響到一些人,讓人們意識到這一點,那麼,就是有意義的。

洪水氾濫之前觀後感

最心酸的是太平洋上已經被淹沒的島國,他們對環境的傷害最小,卻收到了最大的傷害,人類無限制碳排放如同殺人的兇器!

最憤怒的是印尼的棕櫚油公司爲了種植棕櫚樹燒燬森林。這樣利慾薰心的公司,毫無對地球對人類的責任心!

最佩服的是Elon Musk,他說如果有一百座超級太陽能工廠,就可以提供世界上所有的能源。從他的眼神裏,我總能看到未來的樣子。

最欣慰的是人類在行動了,瑞典和丹麥將成爲不使用化石能源的國家。而我也相信,隨着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國家會減少乃至停止碳的排放。

無論承認與否,環境與氣候的變化正在發生,它們相互作用,不斷強化。我們真的應當行動起來了,因爲這是我們共同的責任!不要說爲了子孫,這是爲了我們自己。

洪水氾濫之前觀後感

整部片子就是環保片中的美國大片,你可以看到很多的明星大腕。這也奠定了這部片子的意義。

整部片子給人的感覺是小李子信服一個觀點,然後找了一大堆的現象和人來證明這個觀點。這樣明顯是不夠的,就像證明X<100,1-99試一遍是不行的。例如,科學家被迫害更像一面之詞,能源公司賄賂國會議員的金額,也沒有更多的證據來證明。小李子帶我們看到的環境破壞現象,這些問題一定就是全球變暖引起的嗎?作爲紀錄片有足夠的自由來提供信服的論據,但卻欲言又止,證據不足以支持結論,所以並不能讓人信服。從某些角度來看,紀錄片中,小李子所看到的或者想呈現的論據,是某些人想要小李子看到的。細思極恐!

當然,我信任科學,也敬佩小李子的責任感和勇氣,能跳出好萊塢的浮華來做這樣可能吃力不討好的工作,真的非常了不起。只是理性來分析,這部紀錄片並不是一部好的紀錄片,傳達了觀點,卻缺乏更深層次的論據。

看一下這樣的紀錄片也是有益處的,可以讓我們以名人的視角瞭解世界各地的一些人是如何看待全球變暖這個問題的,其他能影響世界的人又是在做出什麼樣的努力,不至於把眼光局囿於自己每天的今天吃什麼和明天買什麼。

這個紀錄片倒是讓我見識到埃隆馬斯克這個傢伙的人格魅力。只說了幾句話,有實有虛,有理有據,讓人信服,實在了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