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

觀後感2.91W

當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後,這次觀看讓你有什麼體會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後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1

生命中的又一個時節不知不覺地過去了,而另一段時光也在不知不覺中悄然來臨。翻開《社戲》,那字裏行間所洋溢着的,是魯迅先生內心深處的只屬於童年的浪漫。

兒時故鄉的時光是充實的,也是值得憧憬的。在平橋村,先生可以免去陳腐的經書,享受着難得的無約束的自由,一起和小夥伴們親近大自然,"釣蝦"、"放牛"、"掘蚯蚓",相對於城鎮中那蒼白無味的枯燥而言,"我"的內心無疑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而真正值得魯迅先生懷念的,不是社戲本身,而是看戲過程中和小夥伴們結下的真摯友誼,那種淳樸,那種天真,那種情趣,那種自由,在先生看來是奢侈又遙遠的。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我想,先生之所以如此喜歡這片樂土,最大的原因無疑是這片樂土上最可愛的人、最自在的生活。

在先生眼裏,平橋村的每一個畫面都是一道獨一無二的風景線。"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我似乎能感受到那沉靜而自失的心,得到了久違的安寧。

農村,城市,這也許是先生眼中最遙遠的距離,它們看似很近,之間卻隔着一道永遠跨不過去的鴻溝。早晨,薄霧籠罩的田野,碧綠的豆麥,那微風拂過葉子的聲音,如銀鈴般清脆……先生一起去品讀優雅的江南水鄉所蘊含的馨香,是源於對童年的嚮往。

我很喜歡這種由內而發的文字,它給我的感覺就像貼着大地行走一般,混着泥土的氣息,真實。農村的普通和平凡在我們這些自幼在農村成長的孩子看來,是再熟悉不過的了。但或許是因爲生活背景的不同,使先生筆下的農村又別具風味。

童年的.一點一滴,都是特別美的夢,就像漫長的等待凝結成霜,就像久別的名字鐫刻成永恆。童年就是一束特別的光,它把屬於我們的生活點亮。正如德爾說過“回憶是憂傷的,期待是迷茫的。”

讀《社戲》,讀周樹人的童年回憶,同魯迅先生一起,在最珍貴的歲月裏,找到那些遺忘的,守望雖與現實的距離遙遠,但也只求在餘生留下一絲值得懷念的記憶。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2

培根說過:“讀書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讀魯迅的作品,一股超凡脫俗的正義感從骨子裏涌出,緩緩地,慢慢地浸入心田,細膩的筆尖下,人兒,物兒,躍然紙上。

《社戲》結構上渾然天成,給人震撼心靈的一擊。前一部分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部戲。在北京的戲院裏,辛亥革命之後了,領座的人還拖着很光大的辮子;“包座捧場”的舊俗依然盛行;由於售出的票比座位多,戲園裏人滿爲患,上演的節目則是宣傳封建節義的《目連救母》之類的舊戲。無怪乎“我”感到不快。魯迅竭力渲染了戲園裏的混亂、煩悶與令人窒息的氛圍。然後採用倒敘的手法寫“我”少年時代:“我確記得在野外看過的很好的戲”。他在回憶起兒時在外祖母家平橋村和小夥伴們看社戲的經歷,就津津樂道了。由於平橋村是一個“極偏僻”、“住戶不滿三十家”的小村莊的'緣故,這裏的人沒有受到多少等級觀念和宗法思想的束縛。魯迅是個小客人,因想看戲未能如願。孩子們都爲他分憂,共同設法,終於成行。路途中,夥伴們之間處處互相體貼,互相關照;歸程中餓了,他們又以羅漢豆相款待,有的還叫大家來“‘偷’自己家裏的”……存在於農民和農家子弟中間的民俗美,反映着他們的純淨與高潔。時間上前後前後相距二十餘年,心境卻迥然不同。作者在對比中揭露和鞭撻了國民性的弱點,讚美了淳樸的農村民俗。

魯迅的筆墨細膩地描繪了一幅幽美的鄉村視野圖。“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脊獸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文章中不乏這樣的筆墨,字裏行間散發着田野的美,自然的美,生命的美。像這樣的句語錯落無秩的點綴在文章中,似乎是一條線,又好像不是,着實體現出文章的建築美,文字美,意境美!

給我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農家子弟雙喜,阿發以及六一公公。迅哥兒能看到戲要歸功於雙喜。起先母親不同意,大家都還在遲疑中,雙喜便大聲地說到:“我寫包票!船又大,迅哥兒向來不亂跑,我們又都是識水性的!”列出一條條足以讓人放心的理由。看戲時,雙喜的品評都是孩子氣的,天真可愛;在老旦冗長乏味的唱聲中,孩子們哈欠連連。他當機立斷,“怕他會唱到天明還不完,還是我們走的好罷。”這足以凸顯出雙喜頗受孩子們的擁戴。他不僅體察人意,聰明有主見,而且有指揮若定的才幹。阿發的形象也令人難以忘懷。在孩子們決定“偷”豆宴客後,他上岸“往來的摸了一回”才“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大的多呢’。”僅此一件事,凸顯了他誠摯無私的品格,純潔坦蕩的心地。歸程的時候,“和開船的時候一樣踊躍,三四人徑奔船尾,撥了篙,點退幾丈,迴轉船頭,架起櫓,罵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進了”一系列嫺熟的動作展示了農家小夥勤勞勇敢的品格。

最挑逗便是六一公公了。大夥兒顧慮用了六一公公的柴和鹽,“這老頭子很細心,一定要知道的,會罵的”。料想,六一公公賣豆回來言語竟十分和藹“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罷?又不肯好好摘,踏壞了不少?”最出人意料的是得知請迅哥兒客時,還感激起來,將大拇指一翹,得意地說道:“這真是大市鎮出來的讀過書的人才識貨”,還送了些給迅哥兒母親。魯迅將六一公公欺軟怕硬,勢力的形象刻畫的栩栩如生。“但我吃了豆,卻並沒有昨夜的那麼好”,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傲氣油然而生。

《社戲》中,魯迅的筆墨流露出一種溫厚,喜悅的情感,“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也沒有那夜的好豆——也不在看到了那夜似的好戲了!”在封建惡俗盛行,人心麻木的環境中,對自由,純真,愛的嚮往是魯迅童年的心聲,更是無數處於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的心聲!

筆點陰陽,墨指乾坤。讀《社戲》,品人生,看社會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3

“真的,一直到現在,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一捧普通到滿田遍野的羅漢豆,一場無趣到令人哈欠連連的社戲,爲何能令魯迅先生惦念一輩子呢?

“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見臺上一個黑的長鬍子的背上插上四張旗,捏着長槍,和一羣赤膊的人打仗。”

“我最願意看的`是一個人蒙了白布,兩手在頭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頭的蛇精,其次是套了黃布衣跳老虎。”……

作者對社戲場面的這幾處描寫,非常質樸,近乎平淡,但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難以忘懷。

我一直在想,魯迅先生爲何對社戲如此懷戀?難道是社戲真的“好看”?縱觀全文,我們會發現,魯迅先生真正懷戀的絕不只是平橋村的社戲,還有童年時期那羣可愛的小夥伴兒和那些淳樸善良的村民,更有鄉下那種快樂無憂的生活與那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童年,總是那麼美好,也總是那麼短暫!

仔細想想,我的童年裏似乎也有這種雖平凡卻快樂的經歷呢——在我小時候,學校附近的不遠處也有個戲臺,雖然比較普通,也少爲人知,但卻同樣給我帶來了許許多多童年的樂趣。這個小小的戲臺是室內的,僅僅不到九平米,幕布也是沾了不少灰塵的、破了許多洞的紅絨布。至於道具什麼的,就更不用提了。

那兒上演的常常是秦腔,抑或晉劇,偶爾也會有一些說不上名字的雜牌劇,但無論怎樣,唱起來都是那麼高亢,那麼激昂。每次鑼鼓響起,我便飛奔而去,在稀疏的人羣裏,鑽來鑽去,總想找到一個最佳的位置,一飽眼福。

現在回想起來,我依舊不知道他們嘴裏唱的究竟是什麼,但我當時卻常常被感動得淚流滿面。腦海中,船形鞋裏剛烈而又溫柔的腳步,總是搖搖晃晃;褪了色但卻不沾任何塵埃的衣衫,總是起落飛揚;或嫵媚或凝重的眼神,總是攝人魂魄……如今,統統成了回不去的過往。

時代變遷,滄海桑田,曾經男女老少熱捧的戲臺,如今卻像秋後的草木般蕭條。除了幾位老人偶爾光臨之外,幾乎再無人問津。

如今讀到《社戲》,想起童年,怎能不唏噓感嘆!唯有懂得珍惜,纔不致將來日日嘆惋那回不去的每一天!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4

《社戲》這篇文章只是單純的記錄了一個孩子的童年生活,每樣事物都充滿着屬於自己的回憶,充滿着喜怒哀樂。講的是魯迅小時候隨母親回外祖母家,與那裏的小朋友釣魚、放牛,一起玩耍,覺得這是片“樂土”。到了該看社戲的那天,由於叫不到船,所以他很傷心。但朋友們卻想到了八叔的航船,便一起划船去看社戲。魯迅和朋友們看了一會兒,雖然很有意思,但有些犯困。於是,他們坐着船回去。在途中,孩子們偷了阿發和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吃。不料六一公公並沒有責罵,反而誇獎迅哥,有見識,並送他一些豆子吃。

小說寫的是“我”小時候在外祖母家和小朋友們一起去鄰村看社戲的情景,處處洋溢着夏天的溫馨,一切讓人覺得那麼和諧,自然,充滿生趣。魯迅先生的社戲,我看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東西,作者通過對童趣事的回憶讚美農民的善良與高尚。

我也喜歡文章中所提到的小朋友們。如雙喜是小搭檔中“最聰慧的”,彷彿小搭檔的小首領普通,他的性情也體現得最爲凸起:二心細如髮,土頭土腦,當“我”看不可戲,“急得要哭”時,雙喜即刻能想出“好主見”,而且能舉出讓“外祖母和母親也置信”的理由;鐵頭老生夜晚不翻斤斗,“我”很絕望、雙喜又用“誰肯顯本事給白地看”來撫慰“我”,體現了大哥般的關愛;他能做決定,當老旦唱個沒完沒了,各人都曾經厭倦但又欠好說歸去的時分,又是他發起回家;回程時去偷阿發家的豆,雙喜後又勸阻各人“再多偷,倘給阿發的娘曉得是要哭罵的”,闡明他長於爲別人着想。孩子們之間的友情最單純,沒有任何污點,只是一張透明的紙。那種童年的感覺,我們到底已經遺忘了多久?

我覺得這篇文章雖然對於景緻的描寫並不多,但是儘管少,分量卻很重。在讀了這篇文章關於景緻的'描寫過後,才真的感受到“身臨其境”的感覺。“那聲音大概是橫笛,宛轉,悠揚,使我的心也沉靜,然而又自失起來,覺得要和他彌散在含着的豆麥蘊藻之香的夜氣裏。”在整篇文章的景緻描寫中,我最欣賞的就是這一句話。因爲只有這句話能讓我想象那沉靜以及自失的心,並且讓我也似乎“聞”到了豆麥蘊藻之香,那種感覺實在很真實。

我想我現在可能只能以一個讀者的身份來敘述我的感受,我的看法。但是,經過學習瞭解再加上讀完他的其他作品後,我更能感受到魯迅深厚的文學功底。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在色彩、氣味和聲響等方面,把優美的字句運用得淋漓盡致。他把划船時的情景,社戲的場面,偷豆子的鏡頭,描寫得極具畫面感。比如“這一次船頭的激水聲更其響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條大白魚揹着一羣孩子在浪花裏躥,連夜漁的幾個老漁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彩起來”這句,把航船形象地比喻爲大白魚,傳神地給讀者呈現孩子們划船的情形,具有深厚的文學魅力。

觀看《社戲》的優秀觀後感800字5

魯迅先生用他那純樸卻又引人深思的獨特語言,爲我們描述了一段江南水鄉的童年生活經歷,充斥着生活之美。

首先是景美。在行船的途中,“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散發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裏。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踊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江南水鄉,美麗而又富饒,江河湖水如絲帶般纏繞着她,她也融入了水中,如水般柔軟。美麗景色出發美好心情,美好心情生出美妙感想,將這都記錄下來,便是美之佳作了。

其次是戲美。雖然文中直接描寫社戲的語句並不多,也沒有什麼表現讚美、喜愛的句子,但中國上百年來沉澱下來的戲劇藝術,還是在文中有了較多的體現。能連翻八十四個筋斗的鐵頭老生、背上插着四張旗的武老生,還有咿咿呀呀唱着的小旦。中華民族瑰麗的文化財富,在魯迅等人的傳播下,一定能夠繼續發揚光大!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便是人美。魯迅的文章一向充滿着人性美,總有幾個個性鮮明的人物值得我們細細品味。比如雙喜,他一眼便看出底細,大聲叫着“寫包票”,爲魯迅爭取到了看戲的機會。他划船的技術也是十分嫺熟的,一會兒便領着孩子們到了戲臺。雙喜機靈而又調皮,卻也十分“講義氣”,對待朋友特別真誠。比如母親,在“我”因不能去看戲而不開心,外祖母因“我”不開心而氣惱時,母親一面竭力的囑咐“我”,還一面不停的寬慰外祖母。母親是最辛苦的,她承擔着承前啓後的重大責任,既要教育好孩子,又要贍養好老人。她的壓力是最大的,她卻是那麼的勤勞能幹,我們一定要體諒父母。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生活,將來到了母親這個位置上時,才能盡好自己的`責任。再比如六一公公,讀到偷羅漢豆那兒時,本以爲他是個吝嗇的鐵公雞,當讀到後面六一公公問“我”豆好不好吃,在得到肯定回答後眉開眼笑大聲誇獎時,我才發現他是一個多麼大度的慈祥老人。他親切的叫雙喜“小鬼”,更反映了他與孩子們的融洽關係,他看着“我”說“請客?——這是應該的”更反映了他的熱情好客。

仔細觀察,認真品味,其美就蘊含在生活中。生活中的美是永不敗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