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薦】朝花夕拾讀後感

觀後感4.3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讓我們好好寫份讀後感,把你的收穫和感想記錄下來吧。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朝花夕拾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薦】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讀後感1

在國慶的假期裏,我讀了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作家魯迅先生的代表作品——《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憶性散文集,原名爲《舊事重提》,本書比較完整的記錄了魯迅先生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經歷。《朝花夕拾》十篇散文表現了從清末到民初的社會生活風貌。雖然這是一部回憶性散文集,但是也表現了魯迅先生對黑暗現實的鬥爭性和思想性,蘊含着作者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執着態度。

《朝花夕拾》一書中共收錄了十篇散文,其中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二十四孝圖》、《阿長與山海經》等。其中我較爲喜愛的,還是那一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位日本教解刨學的先生,叫做藤野嚴九郎。這是一位留着八字須,戴着眼鏡,而且穿着十分隨意、邋遢的先生,但他卻是最使魯迅先生感激的。本文中一共寫了兩件事,一件是藤野先生認真的修改魯迅先生抄寫的講義,另一件是藤野先生耐心指出了魯迅先生繪製的解刨圖的錯誤。這樣的種種事件明顯地體現出了,藤野先生是一個偉大的,有高尚品質的人。因爲與其他人相比,藤野先生是一個毫無民族歧視的人。在當時,中國人是被人看不起的,日本的同學對待魯迅先生的態度是帶有歧視性的,但藤野先生卻沒有這麼做,他對待每一個學生都是一絲不苟的,不論是日本學生還是中國學生,他都是一視同仁,認真負責,關心每一個同學,沒有一絲一毫的偏見之心。他毫無他給予學生以鼓勵,以幫助,以不倦的教誨,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的學術傳給更多的人,讓自己的學術發展得更好。這恰恰更說明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一個真正的君子,這也是一種最難能可貴的精神和品質。

這部中國現代散文中的經典作品,這部魯迅先生的憶舊之作,文筆雋永,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

朝花夕拾讀後感2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舊事重提”,收錄了魯迅先生記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魯迅大量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首先使用了許多鮮亮的文字記敘在百草園無憂無慮的生活,接着再寫道“我”不得不告別百草園去三味書屋上學。前邊寫的百草園很好地反襯了後來在三味書屋讀書的乏味生活,體現了魯迅對舊社會私塾的不滿。在《藤野先生》中,魯迅日本的醫學導師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節的人,“這藤野先生,據說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時竟會忘記帶領結;冬天是一件舊?

外套,寒顫顫的……”。但藤野先生對工作是極其認真的,他把“我”的講義都用紅筆添改過了;血管移了一點位置也要指出。這個對比手法,較好地寫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寫出了魯迅對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孜孜不倦的教誨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這與日本學生對中國學生的輕蔑態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體現出藤野先生是個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實的語言,鮮活的人物形象,豐富而有內涵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願望。

雖然在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

我讀魯迅先生這些對童年回憶的散文,正如讀着發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熱愛自然,嚮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彷彿看到了幼年的魯迅,趁大人不注意,鑽進了百草園,他與昆蟲爲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書屋,雖然有壽先生的嚴厲教誨,卻仍耐不過學生們心中的孩子氣。??

一切感受都是那麼天真爛漫,令人回味,也學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鳴吧,因此我纔會那樣喜愛,尤其是作者以一個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讀起來讓人感到異常的親切,充滿激情。

朝花夕拾讀後感3

朝花夕拾,撿起的是枯萎。《朝花夕拾》一個多麼美倫美煥的名字,如此的詩意盎然如此的淡墨雅觀,讓人不禁想起那花開遍地的往事,恰有種淒涼委婉之中卻也不乏生機蓬勃之意。看過魯迅文章的人應該都有深切體會,他的文章讓人看後暢快淋漓,犀利的語句中不乏一份詼諧幽默。

如果說朱自清的文章像是上好的茅臺酒,那魯迅的文章就像是高純度的伏特加,辛辣過後便只是暢快了。

不能說《朝花夕拾》我看得有多透徹,我的文學水平並不高,我不會一字一詞的分析其中的各種因素、味道,我也不知道是否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我只知道這裏的每一篇文章都讓我有一種想要去挖掘的想法,想要去深入的思考其中的奧妙,它們神奇似得與我的心靈產生了共鳴,讓我身心都深深的陶醉其中,有一種被海南十月的海風浸泡過的美。我最敬佩魯迅先生的就是他在文章中曾說過:“我總要上下四方尋求,得到一種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

即使人死了真有靈魂,因這最惡的心,應該墮入地獄,也將就不改悔,總要先來詛咒一切反對白話,妨害白話者。”“只要對於白話來加以謀害者,都應該滅亡。”在那個語言、行動決不自由的時代,如此不顧一切的直抒胸臆,如此的呵斥那些古板不願創新的老文豪,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他如此說,便是爲了中華民族的發展,華夏文化的又一個質的變化,正是有了像魯迅這樣的人,如今的我們纔有了學習現代文的機會。這便是這本書的重要主題,即使回憶溫馨的過去,又是理性的批判着當時那個腐化的社會。要知道既要生存在那個被傳統封建束縛着身心的社會,又要保持着那樣的心態,是極不易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4

一個黑暗的時代,在文中透出,一個時代的飛躍,對比十分明顯,令我驚歎又感慨萬千。——題記

閱讀《朝花夕拾》,新中國成立以前的社會情景不禁浮現在我的腦海之中,其中《父親的病》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令我印象深刻。

《父親的病》中講述了魯迅先生的父親重病的時候,魯迅先生先後請了兩位“名醫”,可這兩位“名醫”並沒有真才實學,只看重錢財,根本沒有醫者應有的仁心。並且爲遮掩事實,故意開一些難找的藥,是不折不扣的`庸醫。

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教書先生,有問不答,只會上學生背不理解文章,並不會就體罰的教育制度令我十分討厭。體現出的是兒童人性的壓抑,好奇心的打擊和,知識的陳舊腐朽。孩子還沒有長大,就已經被摧殘,這是什麼社會?

以上二篇文章都可以體現出舊社會各個角度都十分不合理,都運用的是古代封建社會的制度與做法,使更多家庭受到重創。使像魯迅小時候一樣的兒童受苦受難。

而時光飛快,中國也在日新月異的飛快發展,與舊社會相比,醫與養育已經截然不同,醫生中不會再有庸醫,學習中也不會有舊社會時期,只會讓學生死記硬背的老師,不禁讓我感到幸福,在這背後也不可缺少像魯迅先生一樣的文學革命者。

《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髮出了很多情感中,令我感受最深就是對封建教育與醫的批判,時代的飛躍後,這已經不可能發生。我相信,這是魯迅先生想看到的。

一個時間的飛躍,兩個時代的對比,令我頗感幸福,與對舊社會人們的同情。

——後記

朝花夕拾讀後感5

我最喜歡的書叫《朝花夕拾》,它是魯迅先生的雜文集。

當我懷着好奇的心情打開這本書時,裏面的故事就深深的震撼了我:

曾經美麗、文靜、惹人喜歡的“豆腐西施”楊二嫂被一個幫會折騰的半死不活,唯有眼睛上的那一輪,能證明她還活着。

曾經那可愛的、淘氣的捕猹小英雄閏土,在十幾年後回到家鄉,卻變成了另一副模樣:又黑又瘦,那粗糙的手,上面還有一層厚厚的繭。見到“我”呀管叫少爺,再不像以前那樣稱兄道弟了。“我”和閏土之間似乎隔着一道無形的厚重的牆。

李偉森、柔石、胡也頻、馮鏗和殷夫,他們是幾個有才華的年輕作家,他們領悟到了社會的黑暗,投身革命事業,卻在幾年內,全被滿清政府逼死......

我體會到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與腐敗,才華橫溢的年輕人一個接一個地倒下,踩着那些人屍體的是貪污的官員、地主以及殘忍的清兵......那些爲振興中華而站起來的人在無情的刀槍面前倒下;那些爲私利而存在的人卻能活得很好,爲什麼?因爲民衆還未意識到:只有推翻滿清政府的統治,才能讓中國不再被外國欺負,才能讓中國邁進美好的明天!

魯迅先生是先知先覺的,他敏銳地察覺到中國落後的根源:在列強的強大,更在於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的奴性。這種奴性,是臣民對皇帝的奴性,長此以往形成了軟弱可欺的劣性。近代史上多次割地賠款、多次一敗塗地,正是這個沉睡民族軟弱性的體現。魯迅選擇了“棄醫從文”,選擇了與黑暗的社會鬥爭,除了叫板滿清政府,還要喚醒麻木的數萬萬國民。

我要像魯迅先生一樣用知識、智慧去守護祖國,保衛祖國,振興祖國。所以,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讀書,爲自己,爲家人,爲祖國!

朝花夕拾讀後感6

《朝花夕拾》是魯迅唯一的散文集。文集生動地記錄了作者從童年到青年這段時期的讀書和生活經歷。《狗?貓?鼠》 記述了童年時對貓和鼠的好惡。《阿長與〈山海經〉》回憶了保姆長媽媽的淳樸善良。《二十四孝圖》對荒謬愚昧的封建孝道進行了抨擊。《五猖會》回顧了兒時一次看廟會的經歷。《無常》栩栩如生地描寫了鄉間迎神賽會時的活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回味了純真快樂的童年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日子。《父親的病》在 敘述父親生病長期治療的過程中,對庸醫誤人表示出了深深的憤慨。《瑣記》記述的是作者去南京讀書的經歷。《藤野先生》懷念日本留學期間的老師藤野,並記述了作者棄醫從文的經過。《範愛農》回憶和悼念了青年時代的摯友範愛農。

記得在看《藤野先生》一文時,我是弄不明白魯迅先生爲什麼似乎一直對日本人很友好。有本書上說,魯迅先生最後生病也請日本醫生給看病。我當時就犯糊塗,他就不怕日本醫生謀害他嗎?

當然很快這些問題被媽媽破解了。她說日本人也有許多像藤野先生那樣對中國人民很友好的。況且魯迅先生是1936年去世的,那時候日本還沒有正式侵略中國呢。但我還是覺得不滿意。畢竟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可是由來已久的呀。魯迅先生能連甲午海戰這麼大的戰事都不瞭解麼?就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日本侵略中國的圖 謀可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呀!那麼,魯迅先生爲什麼在文章中一直沒有反日的言論呢?反而向來對日本人流露出友好信賴的態度呢?這實在令人費解。

可我讀的魯迅的文章很有限呀,《社戲》與日本不沾邊,《孔乙已》更與日本無關聯。其它的,我就不得而知了。只有在以後的時間裏,多讀魯迅的文章了,瞭解魯迅文章中沒有明顯的反日言論的原因所在

朝花夕拾讀後感7

有一個人,他生活在動盪不安的年代,都沒有在那個腐朽冷漠的社會中隨波逐流,而是以筆爲武器,同整個封建社會鬥爭,他就是魯迅!有一本書,它反映了在那個社會麻木不仁的統治者和貪婪迂腐的國民,它就是《朝花夕拾》!這本書以作者年少時的經歷爲原型,回憶了他的童年師友以及辛亥革命前後中國的農村城鎮等,反映了當時社會時局的動盪,《朝花夕拾》讀後感700字。看似在寫回憶實則是想要喚醒當時的社會大衆。書中著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二十四孝圖》、《父親的病》、《藤野先生》《朝花夕拾》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無常》和《二十四孝圖》這兩個故事。《無常》中的無常是個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時候,看到母親哭死去的兒子那麼悲傷,決定放兒子“還陽半刻”,結果被頂頭上司閻王爺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憶無常的時候,通過無常和閻王爺這兩個人物的鮮明對比,諷刺了現實一些所謂的正人君子,所謂《二十四孝圖》是一本講中國古代二十四孝子故事的書,配有圖畫,主要目的是宣揚封建的孝道。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中,重點描寫了《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個故事時所引起的強烈反感,尤其是《郭巨埋兒》這個故事自己明明有些錢,確全給了自己的兄弟,後來窮得吃不起飯了,卻想到家裏的兒子會“搶”老母的食物即決定犧牲自己的小兒子,十分的迂腐,且多多少少有點盜世欺名之意,形象的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虛僞和殘酷。在這本書中,魯迅先生大量的使用了對比和諷刺的手法,用評定的語言,鮮明的人物形象,有趣的童年故事,抨擊了囚禁人的舊社會,體現了魯迅先生希望能讓人思想解放的願望。手捧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從字裏行間透露出年少輕狂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飄向了那份曾經屬於我們的消遣日子。

朝花夕拾讀後感8

第一次接觸魯迅先生的作品是在國小的語文課本上,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卻是國中課本上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內容豐富,生動有趣。出自回憶性散文集《朝花夕拾》。

魯迅是位在世界文壇上都有名氣的大作家,我一直擔心自己讀不懂他的書,但對童年美好向往的我,還是迫不及待的翻開書。

魯迅那個年代的平民老百姓的孩子從小就要受苦受難,相比之下,我們簡直是被寵壞的孩子!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我們住在高高的樓房裏,穿着舒適的棉衣,各種家電使我們冬天不覺得冷,夏天不覺得熱,平時上上網,打打遊戲機……但是一想到百草園,我們的生活真是毫無樂趣可言啊!沒聽說過“叫天子”、“張飛鳥”,也不知道什麼油蛉……更別說“拍雪人”了。

小時候我又很多親密的小夥伴,幾乎每天都要聚在一起你追我趕,講笑話和鬼故事。後來,我們都上了中學,只有在早晨上學時才偶爾見上一面,最好的就是打個招呼,多數都是當沒看見。想到這裏,誰會不心痛呢?

魯迅先生十分熱愛大自然,在書塾那種嚴肅、古板的環境中,儘管只有一個小花園可以休閒作樂,不及百草園,但也給了魯迅先生難得的快樂。

以前,我去農村的奶奶家玩耍,農村的環境我並不喜歡。上坡有大片大片的田野,種着玉米、大豆、花生、土豆和地瓜。農民夫妻在莊稼地裏辛苦地工作。奶奶總會帶我去田野玩耍,我一步一步地在石子路和土地之間的路牙上,架起雙臂,搖搖晃晃地跟在奶奶身後。奶奶經常會抓來些知了、蟈蟈或者螞蚱,養在罐子裏,可有趣了。科技水平當然不及遊樂場,但也是我童年生活的美好回憶。現在生活忙碌了,學習加緊了。假期裏上不完的輔導班,使我接到奶奶打來的電話的機率高了不知多少倍,聽着奶奶那滄桑的聲音,有時隱隱聽到爺爺咳嗽,我常常潸然淚下。

現在的我經常望着天空,聽着樓上小玩伴的鋼琴聲,感受着一個個黑白琴鍵的高低起伏,合上書,閉上雙眼,浮現出魯迅爺爺慈祥的面容,幻想着,我還是一個孩子。

朝花夕拾讀後感9

魯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屬於散文。《朝花夕拾》就像是魯迅先生的個人生活編年史。裏面記錄着魯迅先生生活的一些很精彩、很有意義的片段!

《朝花夕拾》,富有者豐富的情感以及對於某一些事物的看法。一篇篇文章中所運用的修辭手法,讓人感覺所描寫的事物更加生動真實。整本書由內而外散發出了一種童年時代的天真之氣!

我從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魯迅先生那清晰、明瞭、簡潔的寫作手法。魯迅先生用他那獨特的筆調,記敘了他的生活片段、展現了家鄉的風土人情、抒發了對親朋好友的摯誠懷念,還很深刻的給予現實社會思考。

魯迅先生在寫到美好回憶的同時,也寫出了對封建社會的批判性審視。所以,《朝花夕拾》是一本蘊含着特殊韻味的散文集。

讓我印象比較深刻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另一篇則是《二十四孝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喜歡魯迅先生在開篇不久,所運用的種種修辭手法:擬人、比喻,以及排比,運用的一位自然靈活。在用了諸多修辭手法的一段中,描寫出了“百草園”的許多事物。精彩的修辭,使魯迅先生小時候的樂園變得活靈活現。

《二十四孝圖》,我喜歡魯迅先生運用的諷刺與批判的藝術手法。這“二十四孝”中,有:孝感動天、清嘗湯藥,百里負米、蘆衣順母、鹿乳奉親、戲綵娛親、賣身葬父等二十四孝。因爲“孝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而這一篇,又重點的講到了孝道,所以我格外喜歡這一篇文章——《二十四孝圖》。

總體來說,《朝花夕拾》是一本好書!雖然很難讀透其中的道理,但是值得一讀!因爲這是一本蘊藏着深刻韻味的書籍

朝花夕拾讀後感10

課本里經常出現魯迅先生的文章,它們都出自《朝花夕拾》這本散文集,所以這個暑假我讀了這本書。

《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就是作者追懷青年時代的往事的收錄。既描述了他對童年生活的回憶和對師友的懷念,又真實地書寫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前後作者從農村到城鎮、從家庭到社會、從國內到國外所經歷的種種生活。也寫了許多關於兒童時代的趣事。魯迅先生小時候的生活,彷彿與我們此刻的生活有些不一樣。魯迅在自家的百草園中與昆蟲做伴,上學後在書塾的後院裏嬉戲,這讓我們也能從中體會到當時生活的歡樂

《朝花夕拾》中,給我影響很深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阿長是魯迅家給他請的保姆,這個鄉下人的要求很多,生活很不檢點:總之在私底下對別人指指點點;給魯迅講長毛的故事來嚇唬他;還害死了魯迅的隱鼠;睡覺擺人字形,差不多要要霸佔整張牀鋪……但就是這樣的阿長卻給魯迅買了他最想要的《山海經》,滿足了他的願望。

這本書她甚至不認得是什麼名字,卻趁回家的時候買了。這使魯迅對她的不滿全都消除了。因爲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魯迅寫了這篇文章,表達出自我對阿長的感激與懷念。

一個孩子因爲一本書就滿足了,他的這份童心與天真在此刻可能很少見了。此刻的孩子們不知什麼時候變得很成熟,成人的世界吞噬了他們。父母的職位,家庭的富裕程度成了他們炫耀的資本。看到別人有好東西而自我沒有,就會向父母伸手要,好與別人攀比。每週的零花錢一個比一個多,花起錢來絕不遲疑……這些孩子們卻沒有想過父母賺錢是多麼的不容易,每週的零花錢是父母在崗位上辛苦工作的來的。我們要做的是關心父母,而不是向他們索要東西。當我們換位思考時,會發現自我做了多麼不該做的事啊。

所以我們還是保留一份童真,不與別人攀比,做好自我該做的事,我們童年的回憶將會是完美歡樂的。

朝花夕拾讀後感11

《狗貓鼠》這篇文章表達了魯迅對狗、貓、鼠三種動物的看法。他仇貓,也要打“落水狗”,喜歡的是家中吃墨的隱鼠。

魯迅也不喜歡貓,覺得它以大欺小,還慢慢折磨弱者,覺得他因能力而故作媚態,還發出讓人厭惡的嚎叫。魯迅這樣一說,也確實讓人厭惡。

但在我的生活,中我對狗、貓、鼠卻有不同的看法。我一向認爲狗調皮、機靈、忠誠、可靠。雖然有時看着有點兒傻氣,卻是人類的好夥伴。貓呢,她靈活、可愛、有着強烈的好奇心。雖然有時有點兒調皮、愛鬥、卻不至於暴力。老鼠呢,我對它充滿着心理陰影。有一次我上閣樓時,它正好爬過我的腳,我給嚇了個半死。老鼠對我來說特別神祕。

八年級:魯逸絲

一開始讀到狗貓鼠這篇文章,有許多段落都讓我感覺晦澀難懂。我只好就我明白的段落來講講我的讀後感了。

魯迅不喜歡狗,覺得他愚蠢、沒見識。在《自然史底國民童話》中動物們說象弓着背,狗就傻里傻氣的說弓着背的貓就是象,着實傻到沒底。

魯迅倒是喜歡那弱小的小隱鼠。覺得他可憐、靈活、嬌小、可愛。在魯迅的筆下,確實是只有趣的小寵物呢!

我想魯迅的想法也不會與我相差太多,他爲何對貓、狗如此厭惡,又對鼠如此喜愛呢?仔細看看才發現:這文章多處提到了人。細細琢磨,才明白了魯迅先生的比喻。那貓不就是愛持槍凌弱的人嗎?狗不就是自以爲學識淵博的“富有指導青年責任”的前輩之流嗎?那弱小的鼠正是社會上那些受人欺凌的人民。這篇文章正是魯迅對欺壓、誤導者的不滿,對苦難人民的憐憫與關懷的表現哪!

朝花夕拾讀後感12

手捧着膾炙人口的鉅作——《朝花夕拾》,擦拭上面久矣的塵埃,輕輕翻閱起來。

這是魯迅先生在風燭殘年的歲月中寫下的。老了,累了,倦了,品味起年少的童真,想必也不再是年輕的滋味了吧?

魯迅先生的童年也並不乏味,他雖是鄉下人,卻可以隨城裏人一同上學;它有趣味橫生的百草園;他在雪地捕鳥;他在上課時偷偷畫畫。似乎魯迅的童年是在一首圓舞曲中結束的。“枯燥,乏味”則是魯迅先生對書屋最好的詮釋。稍稍偷懶一會兒,就會被壽鏡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裏去了?”喊回來。從這本《朝花夕拾》裏散透出的天真爛漫,似乎感染了我,讓我看到自己童年的光輝事蹟。

小時候,我經常坐在外婆家的河岸邊,看見古老的大橋下邊,向着我游來一隻只小鴨,歪着腦袋,掰着手指數“一隻,兩隻,三隻,五隻……”;喜歡把外婆洗好的衣服丟進髒水盆,想到這兒,心中有些竊喜,似乎是一個小陰謀得逞了。

魯迅先生的童年趣味橫生,而魯迅先生的中年更是爲國奉獻。他非常具有戰鬥精神,他用他的一支筆與敵人進行戰鬥,他創作了大量作品,如小說集《吶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詩集《野草》;他還翻譯了許多外國文學家的作品,如蘇聯作家法捷耶夫的長篇小說《毀滅》,還有《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等。魯迅先生,是我們“民族的脊樑”,以筆作槍,寫出了舊中國的弊端。如今的我們,應該好好學習,爲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發努力。獨酌花酒釋胸竹寒衣不勝暑朝花夕拾誰歸屬甜酸鹹辣苦看過的回憶錄,大都是風花月殘、捕風捉影的閒情逸致,倒沒見過這夕拾的朝花也別有風味,也是,百味不離其宗,朝花夕拾一樣豔。

朝花夕拾讀後感13

說到《朝花夕拾》人們便會想到魯迅。那我先來介紹一下魯迅。

魯迅,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中國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其 代表作有《狂人日記》,《吶喊》,《彷徨》,論文集《墳》,雜文集《熱風》,《華蓋集》等,被後人稱爲民族魂。郁達夫是這樣形容魯迅的文字的:“魯迅的文 體簡練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要之點,抓住之後,只消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

《朝花夕拾》中那幾篇描寫人的文章, 我是比較喜歡的。首先,這些文章的內容比較吸引我,因爲我喜歡看到各色各樣的人,再加上魯迅那種輕鬆而生動的語言,讀着讀着,你彷彿就看到那個人從書中走 出來就站在你面前一樣,向你展示那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如《阿長與山海經》,描寫的是魯迅家的保姆阿長。文章生動地塑造了一個非常典型的舊時中國農村勞動婦 女形象。有人比喻這篇文章是魯迅從記憶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異常鮮美的“朝花”。的確,對於這個婦女,魯迅不但沒有避諱寫出她的美與醜,反而是懷着真摯的感 情懷念她的一切。不論魯迅對她是佩服、厭煩、喜歡或是討厭,字裏行間都流露出他的感情。而且我還發現,這個“長媽媽”跟我們讀過的文章中的“孔已己”很相 似,同是舊中國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們的名字,都是已經被人遺忘了的,而外號也是隨便起的。可悲的人啊!

我們的童年漸行漸遠,留下的是一個美麗的回憶。《朝花夕拾》,去領略一下魯迅的童年,慢慢體會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兒吧。瑣碎的記憶在《朝花夕拾》中重現,不一樣的年代,一樣的快樂,童年,惹人懷念啊。

朝花夕拾讀後感14

這個作品記述了魯迅先生童年時的生活及青年時的求學歷程,追憶那些難於忘懷的人和事。

在這十篇散文中,我對《二十四孝圖》感觸最穩深刻。

當在第一纔看到這個題目時,我有很想看看這個二十四孝圖,我想看看這二十四個小子是怎樣實行自我的孝道,那場面必須很令人感動吧。真應了“不看不明白,一看嚇一跳”了,讀完《二十四孝圖》後我一點兒也沒覺得感動,取而代之的而是氣憤,難道這個就是所謂的孝道?從中我沒有看到“孝”這個字,這壓根兒就是摧殘,他們不顧兒童的性命,將“肉麻當作趣味”,“以不情爲倫紀,誣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這就是孝?錯,大錯特錯。這是他們藉着孝來實現自我的一己私念罷了。可見,這摧殘性命的“孝”是多麼可怕啊。一個個多麼無辜的性命就這麼的沒了。

我很慶幸沒有生活在那個社會裏,我有愛我的爸爸和媽媽,他們是寧可吃點苦也有讓我過得好點。我很感激他們,我會多理解他們的辛苦,儘量不讓他們多爲我操心,這就是我對他們的孝,這孝是愛,而不是摧殘。

雖然那個時代殘酷,那也並不代表我們此刻這個社會就是好的。那些幫忙他人的人反而變成可傷害他人的人,這讓許多人熱愛幫忙的這顆心都逐漸消失了。更可惡的是,有些人爲了錢,做一些傷害他人傷害社會的事。更有一些人,爲了自我的利益隨意把別人踩在腳下,任意的玩弄。每個社會都有不一樣的現狀,單憑一個人的力量是改變不了的,他們有他們的生存方式。種種與此,都證明了我們大家還需努力,我們新一代的青少年要努力爭取改變這不好的現狀。

作爲新一代青年,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好好學習,報效祖國,爲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祖國更加完美而努力。

朝花夕拾讀後感15

《朝花夕拾》這本書,充分的表現了魯迅爺爺對當年那個封建制半殖民地社會的嘲諷,也使我從中得到了許多啓示和啓發。

一點,一點,一點點地看完了《朝花夕拾》,連串的時間,連串的記憶真想把魯迅爺爺的記憶當做自我的。整本書的語言異常簡練,字裏行間又不乏魯迅爺爺對那個半殖民地封建社會的無盡嘲諷。

整本書共有十篇文章組成,其中及有寫人也有敘事的,囊括了魯迅爺爺的童年少年以及青年時期的生活。其中令我映象最深的還是《父親的病》了

《父親的病》這篇散文我讀過幾遍,在不一樣時刻總有不一樣的見解。因爲庸醫的誤診,父親的病越來越重,最終不治身亡。在《朝花夕拾》裏讀到了青年的魯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氣。《父親的病》裏寫到,在父親因庸醫愚昧而去世後,爲避開那無聊的流言,也爲了母親,魯迅毅然到陌生的他鄉求學。在日本留學時,爲了救國圖存,毅然謝絕了藤野先生的極力挽留,又放棄自我的專業,孤獨地投入艱難的文藝運動,雖然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輕描淡寫,可是蘊藏在字裏行間的那股無形的愛國熱情,把每一位讀者的心都點燃了,這是在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覺。

而魯迅用諷刺的筆調寫了庸醫誤人。以兩個“名醫”的藥引一個比一個獨特,表現了某些中醫的故作高深,經過他們的相繼藉故辭去,證明父親的病一步步惡化。經過家庭的變故表達了對庸醫誤人的深切的痛恨,在感嘆中讓人體會人生的傷悲。

在現代,雖沒有了那時封建的中醫思想及怪異的“藥”來故弄玄虛,但庸醫和名醫的字眼不斷出此刻我們眼前,“以藥養醫”的故事仍然不斷在上演。

《朝花夕拾》這本書,充分的表現了魯迅爺爺對當年那個封建制半殖民地社會的嘲諷,也使我從中得到了許多啓示和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