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白銀帝國觀後感1000字

觀後感1.47W
  白銀帝國觀後感

從片頭三爺(郭富城)對着天底下空曠的戈壁自問“天地這麼大,人這麼小,該如何安身”到電影結束時天成元打開地底下的銀窖救濟災民挖出書寫着“仁義”的卷軸,“仁義”作爲一條主題暗線一直埋藏在電影中,卻一直被主體的電影敘事排除在外。像《白銀帝國》這樣一部“史詩”電影,“仁義”這樣用道德掛帥的主題不要行不行?當然可以,只要電影真正傾向於“白銀”和“帝國”即可。而“仁義”最終還是被從地底下生拉硬拽出來了。除了像有人分析的那樣像郭臺銘這樣的新富階層爲了中和人們的仇富心理這種潛在的文化邏輯之外,電影主創們的心理邏輯是:越是仁義這樣崇高的道德字眼越能激發普通觀衆的情感,人們進入影院就是爲了體驗生活中無法體驗的東西,更何況,對於西方觀衆來說,他們對於中國的倫理有多少了解呢?除了在某本介紹中國文化的概要上隱約讀到的“仁義”二字。於是究竟在觀衆心中激起的情感是粗淺還是深刻,儒家的仁愛倫理與斤斤計較的商業理性之間到底能不能調和這些問題全部棄置不顧了,就像有些商業電影無論有沒有藝術性一定要冠之以“商業藝術片”一樣。

白銀帝國觀後感1000字

導演選擇以年度總結帳開始,把所有掌櫃聚在一起,這方法有點借鑑教父開?j,但運用得很成功,自邱掌櫃被罰開始一步步呈現出一個大商業機構的管理及運作模式。如股份制,掌櫃制等。尤其是大算盤那一段,使人覺得新奇趣味十足。雖然我不清楚當時記帳時否?需要使如此大算盤,但如此安排頗具戲味。同時逐步顯出各人性格,如邱掌櫃貪利,一爺仁慈,二爺魯莽,三爺消怠,四爺懦弱,張鐵林善用權術,戴掌櫃精練能幹。開篇的一連串事件,把天成元那種落後不近人情的規章顯露無遺,使人感到衰敗的裂縫隱隱若現。營造出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氛。這精彩開局近年國產片中難得一見。

《白銀帝國》宣稱爲“中國華爾街,再現晉商五百年傳奇”但縱觀全劇,除了感情戲著墨較重外,我認爲還有一致命弱點使這套戲成不了?正的傳奇片。這是對晉商經營技巧的描寫過於片面。全片大多是對天成元管理的縱向描寫,即張鐵林片中數次提及的駑人之術,但橫向關係卻鮮有著墨。只在救四媳婦時吩咐買個人情及運銀時與山賊互通聲氣這兩處略爲提及。生意的成功內部管理固爲重要,但若無穩妥人脈關係將會寸步行。或者是觸犯國內政治禁忌,但縱觀中外佳片,如《教父》中米高與議員在房內針鋒相對的密談,房外太太們談笑風生一段,又如《跛豪》中秋節拿著裝滿現金的月餅盒去送禮一段。至今令人回味。

儘管偶有亮點,但並不能掩蓋後半段劇情蒼白的硬傷,荒漠夜戰?狼一段,特技精彩稱得上國內一級水準。就劇情而言只是加強邱掌櫃叛變的反差。八國聯軍侵華,使票號生意大受損失,郭富城銳意求變,但亦不過是一大票號死前的迴光返照罷了。一元開戶,看上去讓人不知所謂。後半段郭富城高舉仁義大旗,並想借此營造出一商業人才形像,卻不料後半段之所以劇情單薄正因如此,仁義先行,劇情爲輔,顯得處處束手束腳,張力不足。本來當時社會,革命黨起義不斷,政局動盪。正是出英雄的好時機。這樣的背景劇情方面可雕琢之處甚多,偏偏編劇置之不顧,讓主角自說自話,顯示不出一種商界人才所有的大局觀。或者導演應該改下宣傳“中國仁愛街,山西商界孔子育成傳”。

影片開場不凡,茫茫戈壁,碧空黃沙。郭富城飾演的康三爺獨立於天地之間。他那句“天地如此之大,人何以自處?”頗有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氣度,也爲電影奠定了全片的基調和思想主線,康三爺的一生其實都是在

完成這個追問。開篇這個場景也呼應了康家發跡的故事。康家的祖先原本是個駝夫,在大漠之中把自己最後的一口粥給了一個飢餓的陌生人,自己餓着度過了除夕夜。第二天醒來,陌生人留下了幾百兩銀子,這就是康家這個掌握着相當於國庫十分之一財富的龐大帝國之源。 這樣的一個家族故事的設定既符合全世界所有故事都有的“好人有好報”的路子,也符合晉商文化的根本。在當年的喬家大院宗祠裏,一直供着喬家祖先要飯的時候穿的乞丐服和打狗棒。喬家的打狗棒在《白銀帝國》裏變成了宗祠裏一直供着的一份帳單,康家人一直替那位當初贈錢給祖先的恩人記着賬,按照股份,這數百兩白銀到康三爺這代已近乎天文數字。最初的清貧不僅能愈發顯現出如今的榮耀,也讓子孫清楚地看到祖輩創業之艱辛,飲水思源,時刻不忘祖輩之苦。通常,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發跡了,纔會不羞於提及當年自己或祖輩之卑微,而如果依舊卑微的人則會想法設法去掩蓋。 無論是打狗棒或賬本,都是極具儀式性和象徵性的。而這種儀式感和神聖感從頭至尾貫穿在《白銀帝國》裏,特別是開篇年底結算分紅那段。康老太爺帶領衆人向關公上香,唸到“憫念先人,俯仰天地,至誠至信,大義參天”,這時候能清楚地感覺到,維繫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流暢運轉的,除了嚴密的運營體系,清晰的利益分配模式這些東西,更重要的還有內在的力量——儒家精神。儒家精神這個詞太龐大太繁雜,但於世俗層面簡而言之就倆字“仁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而這兩個字也是康家及康家所代表之晉商最核心的`價值觀和精神信仰。

當影片結尾,康三爺挖出祖上藏於地下的救命錢來還債的時候,看到祖先寫的“仁義”二字,他所做的一切都找到了精神上的依據和信仰上的承載。什麼是“仁義”,在我看來仁就是推及及人,博愛是謂仁,不僅想着自己也想着別人。義就是隻要覺得對,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也要去做,就像康三爺用自己全部家當來還債一樣。 電影裏的康三爺在很多地方應該都是以喬致庸爲原型的,包括他因爲幾個兄弟的變故而不得不承擔起家族大業,他對行業的革新等。姚樹華對這個人物的設置非常有趣,他身上有很明顯的俄狄浦斯式的悲劇性,與名分上爲自己母親的杜筠青之間的愛情是他一生最重要的東西,一如康老太爺所說,康家列祖列宗和上下幾百口人都比不上一個女人。最後康老太爺的出走其實也是他逼走的,暗合了弒父情結。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性還體現在一如影片開始他對自己生命價值的追問一樣,他的每一步都是被逼出來的,而非自己選擇。但導演又給了他另外一個東西,類似於“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強大精神力,知難而上,愈挫愈強,以及在嚴苛的父親管教下顯現出的獨立性,也就是康老太爺所謂的“殺氣”。這讓他成爲和父親不一樣的人。康三爺和杜筠青的愛情佔據了影片很大的篇幅,許多細節非常出色,也頗爲感人。

《白銀帝國》是部商業電影,就如晉商們的在商言商一樣,一定要拍的好看,讓觀衆接受,但從電影中可以看出《白銀帝國》的創造者用一種使命感來拍這部電影,通過電影讓觀衆瞭解晉商背後的文化,瞭解中國的儒家精神,這樣的態度讓人尊敬。在這個人心浮躁的時代,國人拼命在傳統文化中尋求精神慰藉,一羣所謂學者把儒家思想和典籍包裝成心靈雞湯販賣的時候,他們通過電影讓人真正感受到基於儒家思想的某種力量,哪怕只是一點點,也足以贏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