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觀後感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經典]

觀後感4.68K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總結呢?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經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

很少有人從一開始就能下定決心目標明確地去做什麼,甚至大多數人都是迷茫着迷茫着就順着時間的年輪走了下去,也可以賦予一個大衆詞彙——順其自然。就像主人公哈羅德,他一開始只是想去寄明信片,走着猶豫着迷茫着內心凌亂着,加油站女孩的隨意一段話,堅定了哈羅德的想法,他要救奎妮!他不是醫生,不是上帝,但是他的信念要救她!人啊,面對要離開的`人,總想着挽留,有時候對方留下來可能會很痛苦。

還好,最後,他們見到了,奎妮一直在等他,爲了等他,頑強地與病魔作鬥爭!而哈羅德一路徒步走來,不選擇任何交通工具,在我看來,可能一方面是延續奎妮的時間,一方面是在懺悔,在自我救贖。年紀大了,經歷也就多了,心結也就在所難免,有時候自己原諒自己才能讓自己心安理得。

對不起,讀到病牀上的奎妮,我不禁想到了我外婆,她去年冬月過世,走的時候是在醫院的病牀上,很安詳,氣若游絲,慢慢的……離開了。那天下了很大的雪,是第一場雪。

都說滿地白雪,是天地爲逝者戴孝。生前的大半年,外婆也是受了折磨,因爲捨不得放手,所以挽留。

家裏人會在她痛苦難過堅持不下去的時候喊醫生,然後給她輸一包血,外婆要難受好一陣子,才能適應新的外來的血,就這樣,快要支撐不下去了,輸血,隨着輸血帶來的不適,忍受,然後又快要支撐不下去了……如此輸了三次血。最後外婆也沒有權利說什麼,幾乎是把生死交給了家人,“家人”是不是聽起來像是很龐大的家族,外婆一生有六個孩子,重孫子都即將考大學了,然而“挽留”外婆的,或者說決定挽留或者不挽留的,是外公。我有好長一段時間覺得外婆還在。我沒有見到外婆的最後一面,又好像沒有那麼責怪自己,甚至覺得我沒有錯,但是我心裏一直都有一個位置,是外婆的,很想她,經常想。對外婆,我沒有心結。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2

一位65歲的老人,在人生的某一天收到20多年前好友奎尼得癌症的來信。震驚、悲痛、無法言喻的心情一直籠罩着他。在送回信的過程中,哈羅德遇到加油站女孩,從簡單的對話從中他受到啓發,在毫無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決定徒步到貝里克去看望自己的老友。這一路上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加入,有的人離開,最終只剩下他自己完成了內心的旅途。

哈羅德在旅途的過程中回憶起過往的所有事情:小時候母親的離開,與妻子相遇的過程,與好友奎尼工作的時光,與兒子相處中的摩擦,還有兒子去世後夫妻二人不願面對事實,並且因此產生隔閡......一開始,哈羅德是逃避這些令人悲傷到無法直視的現實的,而在旅途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之後,他慢慢打開心扉,坦然接受殘酷的現實。

哈羅德原本是個性格內向、孤僻的老人。旅途的開始,他不想與任何人有過多的`聯繫,不願多說話,到後來卻能和任何人侃侃而談,毫不膽怯。我想,這就是旅途最大的意義吧。朝着目標行走,無意識中改變了你的想法和行爲,改變了你看待這個世界的視角。在旅途中,你的目的地沒有改變,但是前往終點的過程卻潛移默化的改變了你,烙在你心靈深處,增加了生命的厚重。

在旅途過程中,哈羅德也幾次想過要放棄:覺得自己一定是瘋了,徒步根本到達不了目的地。可是,他還是堅持下來了。讓他堅持下來的不僅僅是身邊人的鼓勵,最重要的是他內心的信念!信念有多強,毅力就有多強。你有沒有信仰沒有關係,只要心存信念,意志堅定,就一定能完成一個人的朝聖。

我想,在我們生活中,也經常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難,而人的本能可能下意識地逃避,覺得逃避就可以躲開這些困難。可是困難就在你的眼前,你只能選擇主動地接受挑戰並且戰勝它。而在擊倒困難的過程中,那份不屈,那份堅毅,就已成爲你生命的一部分。就像書中所說的一句話:悲傷的最好狀態不是凝固,是融化。面對悲傷和困難,用強大的意志去克服它、融化它。紛紛萬事,直道而行。總有一天,你會發現那座阻擋你前進的冰山,融化成一條清澈的河流,帶你漂流到彼岸。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3

去接受一些你不瞭解的東西,去爭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一些事。

——題記

《一個人的朝聖》講述了哈羅德在收到好友奎妮罹患癌症寫來的告別信後,決定獨自踏上一條漫長的朝聖之路。原因很複雜,他想散散心,他的內疚、自責促使他往遠方走去,但是,完成這87天、627里路的旅程,他憑藉的,是一個最重要的信念:只有他繼續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這件事多麼不可思議,僅僅是一個信念,支持他走了這麼久、這麼遠。其實,這也是哈羅德做出的一個嘗試,他不曾參加過朝聖,但是爲了老友,亦爲了自己,他決心完成一次偉大的徒步旅程。一開始,他只是簡單地想回復一封信然後寄出去,卻一步一步,邁向遠方。他沒有考慮過最終是否能到達,中途會發生什麼,需要準備什麼。他像一個離家出走的孩子,沒有顧慮,只因爲心中的一分信念,或許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點理性,多一點信念。

朝聖途中哈羅德也受過傷,他的腳也打起過水泡,他遇到了一條忠實的小狗、一位加油站的女孩和數不勝數的朝聖者。他沒有想過會遇見他們,和他們自然地交流,而他們甚至認識了還不到兩分鐘。但是他做到了,在一小段時間的驚訝之後,他坦然地接受了。一生一事無成、在釀酒廠裏默默辛勤工作的他,成爲了世界的焦點!而這,只源於他做出的一次嘗試。

在旅途中,哈羅德想了很多,他回憶起很多美好的事物,他嘗試着走進自己的內心,哪怕很艱難,哪怕過程很痛苦,他的這次朝聖,目的.地是自己的內心,去看奎妮只是一個逃避自己的方式,但在他逃避的過程中,他又找回了自己,他明白了自己,他讀懂了自己,並最終戰勝了自己。在妻子莫琳來找他時,他對妻子說:“我也想你,莫琳。但是,我這一輩子什麼都沒有,現在終於嘗試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這趟旅程,奎妮還在等,她對我有信心,你明白嗎?”或許這次嘗試會讓他失去很多,甚至失去家庭,但他義無反顧地走了下去。

於我們而言亦是如此,這世界上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地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這看似簡單的一件事,如果沒有第一步的嘗試,就什麼都不會有。不斷地嘗試吧,失敗了也沒有關係,只要試過,就有成功的希望!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4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名叫哈羅德的男人。在退休之後日復一日的平淡生活中,有一天,他意外收到了一封來自舊時同事的信,並通過信的內容得知,那位已有20年未見的善良的同事奎妮已經身患絕症,生命垂危。

主人公哈羅德本想回一封信表示慰問,但是卻在寄信的途中,因爲與一位加油站女工的談話,衝動的做下了一個決定,那就是他要步行穿越大半個英格蘭,到貝里克郡去看望奎妮。就這樣,一次漫長的甚至可以稱之爲“朝聖”的旅程就在倉促的決定下開始了。

羅德沒有專業的步行裝備、沒有地圖、沒帶手機,哈羅德的旅程在倉促的決定和不理解中開始,在回憶和現實交替、在時而懷疑自我、時而又充滿希望中向前。哈羅德的“朝聖”之路充滿了坎坷和挑戰,但是一次次他經受住了挑戰,克服了身體的不適、接受了好心人的'幫助,一次次在迷茫絕望中重拾堅定的信念。

如大家所願他最終成功了,歷經87天,橫跨大半個英格蘭,他見到了奎妮,儘管他的行爲並不能讓一個患了癌症的人起死回生,但他完成了對奎妮的承諾,獲得了妻子的理解,也完成了對自己的救贖。關於愛與信念,書中用並不華麗的辭藻描繪出一切,如此簡單樸素卻令人深深感動,人生的路只夠一個人走,從一個人到兩人一狗,到聲勢浩大的朝聖團,最後世界只剩一人的寧靜與超脫。

這一場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在心裏。哈羅德的這次遠行,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給予我們繼續前行的鼓勵,以及面對紛繁複雜的世界時堅守心靈土地的勇氣。我們的生活也不會永遠順風順水,有些夢想需要堅持很久纔能有所收穫。

我們都是夢想路上的朝聖者,每一條朝聖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我們生而不同,也必將與衆不同。只要你勇敢的邁出第一步,堅持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無論正在經歷什麼,都請不要輕言放棄,因爲從來沒有一種堅持會被辜負。願你的堅持,終將美好!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5

我在一個個人情緒比較低迷的春日早晨,打開這本書,期待在全新的文字和故事中,得到一些啓發,讓自己心靈得到一些安慰及安寧。

故事從一個平凡的早晨展開,一封突如其來的信掀動主人公哈羅德沉悶無聊的生活。來信人是二十年沒聯繫的,如今罹患癌症,去日無多的舊日好友。簡短回信,準備到街尾把信投出,哈羅德從掛衣鉤上取下防水外套出門的時候,恐怕自己也沒想到會由此而開啓一段改變他人生的旅程。

到街尾的郵箱時,他沒有做出那個簡單的動作,改變了主意,想多走一段路,把信投入下一個郵箱。後來,經過了一個又一個郵箱,他都沒有投信。卻有一個想法,逐漸在心裏清晰起來,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的前面,不停地行走,目的地是好友所在的,距離他五百多英里之外的療養院,他要步行去探望,希望她活下去,等待他的到來。

沒想到的是在故事的後期,從哈羅德給加油站女孩的信中得知的',他兒子戴維早在二十年前就因抑鬱症自縊身亡。沉浸在喪子之痛中無法自拔,相愛的妻子自此與他漸生隔閡,成了同一屋檐下的陌生人。一對悲傷的,責難了自己整整二十年的可憐人!

旅行的意義之一,應該就是在不同的環境中,靜下心來,換一個角度,審視自己,剖析自己吧。畢竟,對於大多數人來講,迷失太容易了。

在哈羅德行走的過程中,我不斷地想,他會在什麼樣的情景下見到老友。尤其是他的朝聖之旅被記者報道,之後陸續有一大堆追隨者之後。鎂光燈,鮮花,惹人淚水的擁抱,鼓舞人心的演講。千萬不要是這樣。

還好,最終繁華虛無散去。連那隻半路執意跟隨陪伴的小狗也找到新主人,主動離開。老友帶着笑容離世,哈羅德和妻子莫琳放下沉重往事,敞開在旅途中逐漸打開的心門,接納自己,接納對方。

被契機改變的人生。其實我覺得不應該稱之爲朝聖,更準確的,是一個人跳開慣常生活的圈子,破除身邊無形的壁壘後,對自我的認知,和往事的和解,真正意義上對別人的理解及包容。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6

我知道我現在的角色,也不敢再去奢求什麼,所以我保持沉默,什麼話都不說,徘徊是一種折磨,不如一笑而過,如果一個人哭了,兩個人都會快樂,我寧願換來三個人解脫,相信在你的世界,我只是個過客,從來沒有佔據太多,也願換來三個人好過。何流的單曲《也很值得》。

這首歌對奎妮的形容太貼切,她對哈羅德的愛不像張愛玲一樣卑微到塵埃裏,沒有大張旗鼓的主權宣誓,沒有非他不可非他不嫁的張揚。始終用第三人稱的筆調,來擁抱一段愛而不得的感情和一個愛而不能的人。喜歡上一個有婦之夫,卻從來不介入。自始至終爲他做很多事兒,在他面前隻字未提,默默的看着她難過,雖然喜怒哀樂都不爲“我”。

奎妮是自責的,其實戴維的自殺與她無關。一個任性自私的人隨意對個人生殺權的行駛,讓那些爲之牽連的人足以難過自責一輩子。奎妮的離開,他們不再聯繫。事物不總是以消失的方式結束,也不是總以突然出現的方式開始。你以爲會有一個時間說再見,但人們往往在你回過神來已經消失。時間的殘酷在於只要你稍一猶豫,分分鐘幫你決定結局。奎妮對哈羅德的愛,莫過於離開後,把一切活成哈羅德的樣子。

我跟奎妮一樣卻又不一樣,我跟有對象的.男生關係都比較好。我個人原因吧!覺得跟有女朋友的男生比較容易相處,這樣即可以驗證有純潔的友誼,又不會有來自外界各種流言蜚語。我能處理好跟有對象的異性的關係,和跟他對象的關係。大哥的女朋友從貴陽來,我跟大哥一起去找的房子,一起吃飯,走之前還去送。家門姐姐,跟他各種打鬧,開玩笑。雖然我沒見過他對象,但是應該不影響。家門姐姐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照顧,幫助。我們之間是可以不用謝謝這個詞的。方隊,他女朋友我認識只是不太熟,跟他卻有很多接觸,去山東看他,幫他募捐等等。我狀態不好,遇到坎兒了他拉我一把。不是患難之交,這些年打下的革命友誼卻點點可數。

室友說三角關係中,不分先來後到,不被愛的那個人纔是小三。我肯定也贊同但不會這麼做,開始的初衷並非如此,本意也與之相去甚遠。哪些關係我能妥善處理,不會因爲一些無關痛癢的原因,放棄一段本可持續一生的友誼。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7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是在一家釀酒廠工作了四十多年的銷售代表,退休後的生活乏味沉悶。

一天,他接到了遠方自稱得了癌症的朋友的來信。這一消息如驚雷入耳,隨後,他告訴朋友:等我,我走過來……他堅信,只要他在走,他的朋友就會活下去。自此,他踏上了橫跨英格蘭的心路旅行。

不善言談的他、退休後活的了無生機的他路上遇到了美麗的風景,他惋惜以前爲何從未用心領略;後與所遇陌生人交談,緊張驚喜之餘他漸漸的開朗,他們友好的鼓勵使他遠行的信念也越加堅定。儘管每次他電話給妻子時,得到都是反對(他徒步穿越英格蘭),而這無疑也是他不願回頭的原因。

孤單的路上,拋棄了束縛他腳步的房屋與妻子,哈羅德讓往事徐徐展開:與痛苦的原生態家庭、中年喪子的悲痛與自責及從此以後妻子的形同陌路……相關的一切細節瑣事歷歷在目,他任由悔恨思念襲來。期間穿插着現實人際交往的溫暖:善良友好的人會收留他過夜、與他交心甚至吐露生活的心扉……於是,貌似萍水相逢的衆多兩段人生有了溫暖的交集與感動。哈羅德對自己已做的和未做到的過往漸漸感悟、釋懷……

而與哈羅德如同最熟悉的陌生人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幾年的妻子,在丈夫離開後抓狂、失落……,在無助的思念與掙扎中她翻索照片、兒子與丈夫的衣物回憶溫暖、卻又找到了自己無理抱怨的`自私與證據、理解了丈夫……她衝破了虛僞的自己:斗膽告訴鄰居丈夫出走的事實,她駕車追趕丈夫吐露心扉後又鼓勵他獨自前行……

哈羅德最終到達終點,完成了夙願,送走了二十幾年未見過面卻讓他無法忘懷的朋友。

再見妻子,二人終於都從生活的痛苦中脫胎換骨,一個過去會感覺索然無味的笑話讓二人久久開懷……那是他們找回了寬恕與愛的力量。

我不想說小說有多好,但與普通人生活的契合讓人感覺哈羅德猶如平庸的自己:某天發願要做件始終想做卻沒有勇氣去做的事。完成一次孤獨的朝聖。持久的循規蹈矩、一成不變從來就無法讓人得到滿足。也許一段獨處的時光最終能讓我們與一切做出階段性和解。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8

從學校畢業以後就很少再讀除專業書籍以外的書籍了,尤其是在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拿起紙質書本來閱讀的次數真是少之又少。前段時間認識了一位朋友,跟他聊天時他提到他平時很愛看書,而且看的都是紙質版的書,他說書本能使他浮躁的心靜下來,能讓他沉下心來思考,隨後他便把他最近在看的《一個人的朝聖》推薦給了我。

《一個人的朝聖》是英國作家雷秋·喬伊斯創作的長篇小說,書本的主人公是哈羅德·弗萊,一個在釀酒廠打工了四十年的六十歲老人,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退休時公司甚至連歡送會也沒有開。在他退休後的某天清晨他收到了身患癌症的老友奎妮的信,在震驚和悲痛的情況下,他寫了回信,但在寄信的過程中,他卻越走越遠,最後步行橫跨了整個英格蘭地區去看望病榻上喘息將死的老友,他堅信只要他走在去看望老友的路上,老友就有康復的希望。

好友的癌症給了哈德巨大的衝擊,他本可以按照平常該做的事一樣僅僅是回一封信,但當他經過一個又一個郵筒時,他彷彿看到了人生一個又一個方向標,平凡的人也可以做不平凡的事,有些毫無道理的事,趁着人生還正好,真是應該好好冒險一把,否則人生又有什麼意義呢?就像書中所說生活離平淡無奇有多遙遠,就可以在多短的一瞬間不復從前。哈德的人生幾乎完全是平淡的,和妻子不好不壞的相處,過着不好不壞的日子,可就是這樣的生活,使他竟然在一瞬間做出了一個充滿勇氣的決定,這個決定甚至看起來很可笑,我們不正也如書中的哈德一樣過着平淡無奇,不好不壞的生活嗎?高額的'房價,高強度的工作,快節奏的生活,讓成年人覺得活的越來越艱辛,也總會在生活的壓力下不斷妥協,生活的艱辛讓我們對夢想追求的腳步也不斷的在退縮。星辰大海需要門票,詩和遠方路費很貴,可詩和遠方是我們的精神支撐啊,如若詩和遠方的追求都沒有了,那人生又有何意義?願不管在哪個年齡段我們都有書中哈德那樣說走就走的勇氣,更要努力去奮鬥有說走就走的能力,讓人生不留遺憾。願我們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遍歷山河,仍覺人間值得。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9

“你還以爲走路是世上是最簡單的事情呢?只不過是把一隻腳放在另一隻腳前面,這些原本是本能的事情實際上做起來有多困難。而吃,吃也是一樣的。說話也是。還有愛。這些東西都可以很難……”

60歲,87天,627英里!一個叫哈羅德弗萊的花甲老頭兒徒步穿越了整個英格蘭,只爲拯救一個多年未見的病危的同事和故友(奎妮)。其中無關信仰,只爲承諾。

哈羅德這一生彷彿都在等待做這件事。從金斯布里奇到貝里克,其中不僅僅是地理空間上的穿越,更是他在用心靈和回憶丈量着自己的人生。小時候他被母親拋棄,中年又遭遇失去兒子的痛苦,飽嘗妻子的冷漠埋怨;退休時還僅僅是個酒廠的銷售代表,無人送別……在很多人眼中,他的'人生是失敗、淒涼的。這場看似不可能走完的朝聖之路,哈羅德用幾近“瘋狂”的演繹完成了心中的救贖。

當他在路上時,他與他的妻子疏離了二十年的情感慢慢復甦,故事背後的真相也被一點點揭開。也許只有讓身體放歸大自然時,心靈更容易找到最原始最本真的記憶,更容易從逝去的歲月中尋回隱匿的自我。那些甜蜜還帶着青澀的懷念,那些沾着悔恨和遺憾的羈絆,還有那些快樂而又唯美的曾經……那些一點一滴存在,在黑夜與孤獨中無處躲避。

在哈羅德蹣跚前行的背影中,那普通人身上的渺小和偉大,在蕾秋安靜又細膩的文字裏慢慢舒展開來,一點一點地撞擊着靈魂深處的東西,那些蟄伏已久的思緒漸漸奔涌,那顆日漸麻木的心也開始悸動。以爲是最簡單的事情,開始之後原來是困難重重。以爲是困難重重,到最後是輕而易舉;以爲可以在時間的沖刷下忘卻,卻發現無法逃避。以爲痛苦再也不能夠解脫,堅冰卻已在不經意間慢慢融化……

在故事的結尾,當奎妮那張畸形得只剩下半邊的眼睛流下眼淚的那一刻,當哈羅德和莫琳兩隻手再次牽起時的那一刻,我彷彿察覺到,人生本身就是一種絕症,至死方休。彷彿只有站在人生的末尾、時光的盡頭,才能看清先前所發生的一切。然而,在被所謂的命運捕獲之前,我們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

與其一直糾結着,不如趁着現在,跟隨着哈羅德的腳步,在笑淚交織之中,回過頭面對自己的生命和摯愛的人,像這樣走下去!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0

這本小說出自戲劇作家之手,但是它卻並不注重戲劇張力,故事簡單人物平凡,打動人心的是字裏行間的安靜和細膩,就像春天的第一場雨,秋天將落未落的葉,就像該書的宣傳語:“有關自我發現、愛的迴歸、日常生活的信念以及萬物之美”。哈羅德只是一個普通人,他的錯誤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可能會犯的錯。

在路的彼端,在時光的盡頭,在人生的末尾,拂去歲月的蒙塵,那一點一滴的遺憾,正是普通人的渺小與孤獨牽引我內心的溫柔。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的行爲後來引起了公衆的關注,很多人蔘與了進來,然而沒有人知道哈羅德走路去看奎妮的原因。是愛情故事,或是奇蹟,是善舉,甚至是勇氣?都只是憑空猜測,哈羅德瞭然於心的事實和他人自以爲了解的情況大相徑庭。哈羅德的妻子莫琳,她起初很憤恨,事實上因爲兒子戴維的死亡,她已經恨了哈羅德很多年,而隨着哈羅德的突然離去,莫琳痛苦、迷惘、掙扎,她第一次試着站在哈羅德的角度看問題,小說最後一段:“兩個身影就這樣拉着對方的手,站在海邊,在笑聲中搖晃。”莫琳仍然不明白哈羅德這一趟徒步旅行的原因。但是這有什麼要緊呢,這並不妨礙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在最內在的精神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愛並不能消除這種孤獨,但正因爲由己及人地領悟到了這種孤獨,我們內心纔會對別人充滿最真摯的愛。”“世上有多少個朝聖者,就會有多少條朝聖路。每一條朝聖的路都是朝聖者自己走出來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只要你的確走在自己的朝聖路上,你其實並不孤獨。”這兩句話同樣出自周國平散文。不同國家的作者,不同體裁的文章,不同文化的背景,卻不約而同地給讀者傳達了同樣的理念。這就是文學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普世價值。我們都是靠自己孤獨的朝聖加入人類的精神傳統,而我們其實不孤獨。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1

斷斷續續半年了,《一個人的朝聖》還沒有看完,不知道臉上擺出個什麼表情合適呢?新的一年應該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2018年確實很特殊,其實發生了很多事,讓我的精神有點跟不上。所以在工作穩定之後有些懈怠了,整天就是什麼都不好好幹,就想着放假偷懶,不過也給自己設下了deadline,半年休息,休息過後,生活迴歸正軌。昨天就是最後期限了,把所有的事情收個尾,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利落轉身跟2018年say拜拜。感慨完之後,繼續進行讀書感悟。

其實在讀到後半段的時候,我突然有些不明白這個書要表達的到底是什麼了,有些摸不着頭腦。前期哈羅德是自己孤身一人,在與自己相處的時候,他反思了自己過去的生活,心裏也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我原本以爲他會一直這樣走下去,就像一種自我救贖一樣,在旅途中慢慢看清生活的本質,讓自己的心更加堅定,可是,劇情卻沒有這樣發展。他的事蹟被報道出來,有了一批自以爲很酷的人加入了他所謂的朝聖道路,他的`妻子莫琳也在鄰居的幫助下,追上了在路上的哈羅德。到這兒我就開始迷惑了,一個人的朝聖重點難道不是在一個人嗎?,現在這些同伴的意義是什麼呢?至少我現在是沒明白,可能要繼續讀下去纔能有新的感悟吧。

這也是名著迷人的地方,只有反覆品讀,琢磨,才能每次都有新發現吧。可是我最大的缺點也在這兒,不走回頭路,看過的書不會看第二遍,去過的景點基本也不會重複,連上學時的同桌都不能重複第二次 所以我做事總是淺嘗輒止。我現在的生活之所以還算順遂,應該得益於國中的博覽羣書,國中進入青春期之後,就變成了寡言少語的小啞巴了,每次寒暑假在家都是看書,各種名著,小說 ,甚至連成語大全也看了一遍,在此後的生活中,至少是語文學習上沒有吃過虧。這些年,尤其是這兩年,不願意靜下心去讀書了,願意看一些快食類的資訊,文章,性子也有些浮躁了。

當然要做出改變,過程會很艱辛,可是現在的樣子,不是我當初許願要長成的模樣,我一直都希望自己變成一個端莊大度,淡定從容的人,就我目前的瞭解,只有讀書能辦到。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2

《一個人的朝聖》給我印象深刻,沒想到還有第二部,蠻好的。

作者用奎妮的視角來寫這本書,開始我以爲不好看,中間也想過棄文。但是聯想看第一本的感受,我堅持看完了。而看完後回頭去思考的時候,才發覺這本書的美好所在。

奎妮愛的真的卑微呀。哈羅德不是多麼厲害的人物,只是啤酒廠一個普通員工。她自始至終都沒有對他說出她的愛。然而他的兒子戴維和老婆一眼就洞察了她的祕密。

戴維的死,其實是必然的悲劇。奎妮做出了努力,去幫助過他。然而戴維依舊因爲抑鬱,最後自殺在家裏的花園裏。

奎妮爲了幫哈羅德保住工作辭職。最後在海邊懸崖峭壁上定居,並且精心創作了一個美麗的花園。花園裏種着花朵,還有象徵哈羅德和戴維等人的木頭人。有石頭貝殼做的院牆,有海藻貝殼做的裝飾等等。

奎妮得了癌症,用最後生命有限的時間給哈羅德寫信,對於一個連進食都困難的人來說這種近乎自虐的寫信就像一種生命的燃燒。她娓娓道來那些哈羅德不知道的關於戴維的事情,她祈求着實際上不存在也不需要的原諒。

這種卑微的愛,讓人動容。

在垂垂老矣之時,在每一天幾乎都有身邊的病人離開之時,她勇敢的堅定的活着等待着。這大概也是一種朝聖吧。

不知道爲什麼,看這本書,我沒有掉眼淚。不是因爲這本書不感人,也許是因爲這本書裏的人物太堅強。堅強到讓人心疼卻不悲傷。

奎妮的.愛是卑微的,但是也是偉大的。其偉大在於,她僅僅是愛着,沒有任何索取,不求任何回報。而戴維,那個聰明的孩子,一直在索取卻沒有付出。對立的極端,反差的殘酷。

奎妮的離開是必然的。因爲她註定是不屬於這樣一個平凡的哈羅德。可以說哈羅德配不上這樣的奎妮。她是一個悲慘的女人,經歷了感情的失敗,然而她勇敢的去愛,哪怕這份愛只屬於她自己。

對於奎妮的愛,開始我是不屑一顧的。默默單戀一個普通的已婚老男人哈羅德,好像挺沒出息的。看完整本書後,我才覺得奎妮的愛讓人敬佩。因爲卑微到塵埃裏的愛,被她小心翼翼的藏着,這份守口如瓶就讓人心生敬佩。

最後的奎妮終於活着等到了哈羅德,了不起。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3

《一個人的朝聖》故事的梗概是:哈羅德收到一封年輕時女同事奎妮的來信,得知其病重,將不久於人世。哈羅德內心十分悲傷,一番和加油站女孩意外的對話,讓這個老人決定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步行跨越大半個英國去看望奎妮。在老人獨自困難前行的過程中,遇見了形形色色的人,同時回憶了許多關於因抑鬱而自殺的兒子戴維及妻子莫林以及小時候的往事。在哈羅德獨自走完這一段旅程之後,妻子莫林對於戴維的往事也放下了許多,兩人最後能夠鼓起勇氣,理解孩子已經離去的事實。

朝聖是一個人前往自己信仰的聖地或其他重要地點的旅程,具有重大道德和靈性好處。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無宗教信仰,交流障礙,甚至不明白如何表達對兒子的愛,穿着一雙帆船鞋,一件防水夾克。什麼都沒有準備,就憑着自己強烈的意念,走路87天,627公里,難以想象。我很欽佩哈羅德的勇氣和毅力。以前我一向覺得,沒有信仰就很難完成很多事,沒有偉大的.夢想,就很難到達遠方。看完這本書,原先沒有信仰也能夠走完一個人的朝聖之路,沒有偉大的夢想,依舊能夠依靠強大的信念到達你想抵達的地方,或許那不是成功的山頂,但那卻是你的精神故園。

關於愛與信念以及萬物,作者用並不華麗的辭藻去表達和描繪,簡單樸素卻令人深深感動,人生的路只夠一個人走,從一個人到兩人,到聲勢浩大的朝聖團,最後世界只剩一人的寧靜與超脫。

我覺得生命當中有很多旁人不能理解的堅持,看似是固執、偏執,甚至毫無意義。但在當事人的眼中,那高於一切。所以,學會理解,學會寬容,我們的生活會更幸福。一個人的朝聖,與其說走在路上,不如說走到心中,面對一些我們不敢面對或不願面對的凡塵俗世,只有勇敢面對才能打開心結,最終獲得理解、獲得幸福。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4

很久了,沒有完整地讀過一本書,直到這次,讀《一個人的朝聖》,然後竟然想寫點什麼!

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在釀酒廠幹了四十年的銷售代表,既無朋友,也無敵人,一輩子小心冀冀地爲人,在妻子的眼裏,他既不是一個稱職的丈夫,更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然後這一切抱怨積累到他們唯一的兒子自殺時到達頂點,然後,他們分居了,夫妻疏離,形同陌路。直到有一天,哈里德收到了那封遠方的來信,他唯一曾經的老友奎妮身患癌症,寫信告別。故事就從這裏開始了,一個人的`朝聖就從這裏開始了。

如果沒有奎妮的那封告別信,也許哈里德的一生就這樣在和妻子感情的日漸疏遠中過去了,但不幸的是奎妮竟然身患癌症,震驚悲痛之餘的哈里德終於坐不住了,他要徒步去看望奎妮,他要讓奎妮相信:只要他走,老友就會活下去。從此之後,1個人,87天,627英里,哈里德就這樣走了下去,沒有好的裝備好的鞋子,沒有手機,甚至沒有銀行卡,但他終於完成了這偉大的一個人的朝聖,他終於做到了成爲一名優秀的父親,雖然兒子已經不在人世,但在他的心目中,兒子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他們;終於他再次讓妻子相信自己是一名最出色的丈夫,他們的愛情迴歸了。

很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和這麼些年的原因並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爲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爲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有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是啊,我們有時候對於身邊的人習以爲常,沒有覺得兩個人在一起是多麼的來之不易,甚至會挑剔對方的諸多缺點,但一旦那個人,如果你身邊的那個人突然就走了的話你纔會發現原來你們彼此是多麼的不捨,原來你們彼此是如此的誰也離不開誰,如此的相愛!

一個人的朝聖,哈里德帶給我們的不止是徒步627英里沿途收穫的感動,不止是對兒子對妻子那深深的愛,還有對友情的執着,對信念的執着,所以,無論任何時候請相信自己相信愛!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15

因磨難而緊閉的心扉,盛裝日益乾枯的靈魂,無助間,期盼甘潤之露,等待叩響之聲。渾噩於冥冥,終消殞,而殆盡,是未知寂寞的歸宿;及其緘默於黯淡,卻漸漸體察心路孤獨,尋得明澈之鑰,一方天地已被自己叩開。陷於人生泥沼,歲月蹉跎,掙扎消弭,一個由六旬軀殼包裹的靈魂。無神雙目收到貝里克友人的來信,承載塵封記憶,奎妮開啓了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追隨朦朧本心指引,恍然間已徒步踏上回憶之行,心路之旅,空留妻子莫琳不知所措。細薄的帆布鞋,重複將一腳簡單移至另一腳前,千篇一律卻愈發沉重,六百二十七裏,心潮卻是洶涌澎湃。心靈的留聲機,重述童年,喚起母親離別時的惘然若失;記憶的幻燈片,記錄兒子的.自殺,涌上泣不成聲,觸及妻子的絕望,懊悔無及。曾責怪自己,但一味等待救贖,實永駐麻木。終於寄望奎妮,卻又在朝聖路上,瞭然孤獨,重獲新生。

“要真正地注視,必須一個人走路。”龍應臺熱愛與風景間的單獨私會,深諳素淡間纔可微笑審視,孤獨中才能蘊藉雋永。哈羅德一個人的朝聖所泛起陣陣漣漪,僅在寂寥靜謐中,無所流連時分,才能讓心靈震撼激盪,至此叩開心扉。始覺,心路必定屬於孤獨,孤獨沉澱自我救贖。“鬱孤臺上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勞碌無爲的煎熬,歧路悔恨的折磨,於無常人生俯拾皆是。前者消磨毅力,後者吞噬希望,心靈若是不堪重負,便任由黑暗蔓延,行屍走肉亦或墮落深淵,埋怨生憎恨,而瘋狂報復無所不至,帶來生命厄運般終焉。實在無人料及病牀上奎妮已相貌非人,奄奄一息。讀來下一塞,滿是沉痛,不安。深感結局於哈羅德,於這位悔恨萬分而虔誠的朝聖者,實在不公。然而哈羅德會感動於熹微晨光已然將奎妮呈現面前,感動於緊握奎妮病態般瘦弱的小手,而曲折與悔恨曾被麻木囚禁,經八十七天的肆虐,竟釋然。再度擡頭,與莫琳相執手,笑容瀰漫。

一個人的朝聖讀後感:僅有獨自跋涉,才能在緘默中排卻喧囂,重新發掘生命中點滴情愫。有的路,只能一個人走。於此路彼端,步入時光盡頭、人生末尾,拂去歲月蒙塵,歷經心路孤獨,則又是一番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