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爲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1

當前,我國正進行着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經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所以,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主角,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主角正發生着新的變化。學習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覆思考,故有感而發,作以隨筆。

一、善於吸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教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此刻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應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我,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爲。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我的教學實踐:今日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教師收穫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構成自我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着自我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纔不愧爲人師。

四、敢於探索——做創新型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爲一名創新型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於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歸國後,拒絕高官厚祿,創辦鄉村師範,他赤着腳,穿草鞋,與學生一齊種菜、施肥,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教育事業上。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2

一、促進者是從師生關係的角度提出來的。

傳統的教學難免會把教師個人的意志(或是出於學校、領導的意志)強加於學生身上,爲了達成某項既定的目標會毫不猶豫以不擇手段的方式來逼迫我們的學生完成任務。即使新的課程改革已經進行多年的今日,這種現象仍然存在。這樣的師生關係已經不能培養出當今社會急迫需要的創新型人才,我們陳舊的教育已經遠遠的跟不上趟了。

那麼如何把我們的學生培養成對社會有用的人才呢?教師不是上帝,創造不出天才,唯一能做的是在我們教學的過程中儘可能的幫組學生髮掘自身所蘊藏的無限的潛能,激活他們與生俱來的天賦,並積極引導他們走向自我完善與發展的成功之路,以此促使他們成長爲有獨特個性和健全人格能夠體現自我價值的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總是要敬小慎微,儘量不把自我個人的意志過多的強加在學生身上。換句話說,就是我們要引導和促進每一個不一樣的學生成爲他們應當成爲的“人才”。

二、研究者是從教學和研究的關係提出來的。

教師要想成爲學生好的促進者,自身的素養,尤其是自我專業的素養是要提高的。僅有自我站的高了,才能給低處的人予以正確的指引。做教師就必須時刻給自我充電,不斷更新自我,做到與時俱進。研究者就是讓自我像一個學生一樣對未知的東西進行深入的探究和總結,在這樣的研究過程中獲得新的理論成果,從而才能不斷推進我們的教學改革,使之我們的教學在研究中不斷提升,在提升中促進學生的發展,是我們的教學活動成爲師生共同發展的過程。其實對學生而言這也是一種“身教”。

三、建設者、開發者是從教學與課程關係提出的。

此刻課程體系中增加了校本課程,許多學校都自我編印了校本書籍。很多校本課的資料都很貼合當地的傳統和特色,或是貼合學校的實際需求。就我們體育學科來說,創編徒手操、自編舞蹈、武術套路、編寫校本書、廢舊器材的改造利用,遊戲的開發等都能體現出體育教師在對待體育課程的改革中是走在前面的。對我來說這方面是我異常欠缺的,另一個方面是這些好的東西實踐和推廣的人還太少。當我們真正成爲課程的開發者和建設者時,我們就會對我們的所教學的資料理解更深刻,剖析更全面,給學生帶去的.也將是更豐富的知識,更嚴密的邏輯,更貼合實際發展規律的教學。

四、開放的教師是從學校與社區關係而言的。

開放的教師從目前來說應當是很難做到的吧!雖然我們此刻學校體育場地是對外開放的,社會上的羣衆也都參與進來,可是真正參與的教師卻很少,或者說參與的教師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學校專職的體育教師一般都會是某個社區或俱樂部的教練,他們會組建社區的比賽團隊和另一個社區的團隊比賽,並構成一個慣例或一個聯賽。而我們此刻這樣的現象雖然有卻很少,規模也很小,參與的年齡很多也是集中在青少年和年輕人這個羣體。我們所帶出來的運動隊也都是學校與學校之間的比賽。在其它的空閒時間內,組織社區間的比賽機會是沒有的。也就是說,我們任然把體育教學當成教師的專職職業,只在課堂教授。我們並沒有把自我看成是一個開放的人,是社區的一員,也能夠參與到社區的活動中來,並能夠起到進取的推進作用。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3

本月我拜讀了朱慕菊教授的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走進新課程》一書,這是一本對新課程進行全面解讀的書。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將課改精神滲透到我的課堂中。讀完這本書以後,我的腦海裏不斷閃現出書中的點點滴滴,它們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對教學,對新課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真是受益匪淺。

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該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助學生解惑、答疑,而且在這個儲備裏知識還應該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也要有水源。《新課程》要求我們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教師只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識得者。

它還告訴我們,作爲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學習方式,《走進新課程》中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在這裏,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點。傳統的學習,學生以被動的、接受式的學習方式爲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以講授爲主,很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的迅速以及知識獲得途徑的增多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因此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必然轉變爲以學生爲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他們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形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爲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形成教學特色。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4

《走進新課程》第五章中提到新課程的發展性評價的基本內涵以及實施發展性評價的提議。評價的根本目的在於促進發展以及評價資料綜合化、多樣化、多元化。實際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我們評價的資料包括什麼,評價的標準怎樣去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化的發展,以及用什麼樣的評價方法和手段。

1.過程性評價

學生的發展是一個過程,在我們的教學中促進學生的發展同樣也需要經歷一個過程。注重學生髮展過程的評價,關注學生的努力程度,在最終的'評價結果中,過程評價佔重要位置。例如在羽毛球發球的教學中能夠制定模塊的評價表,評價人能夠由教師、學生本人,小組組長或同伴來共同完成。

2.差異性評價

俗話說:一雙手,十個指頭伸出來有長短。當然在教學中我們應對的這麼多學生,用統一的標準來評價他們顯然不合理,在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差異主要由先天的身體條件、生長環境以及認知水準等差異引起的。而在我們的課堂中學生體能發展和技能學習的過程,只注重最終技能的掌握,這樣的評價是不完善的,我們課堂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一個學生的技能掌握程度,其本身的基礎不一樣,所收穫的也不一樣,對於任何一項技能或者一個動作,經過教學練習後所獲得的成果都是不相同,有的學生可能掌握動作的要領,有的學生掌握了動作的練習方法,有的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發展了自我體能,只要學生在課堂是有提高,有提高、有收穫對於我們的教學來說就是一個肯定。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5

本月我拜讀了朱慕菊教授的有關新課程改革的《走進新課程》一書,這是一本對新課程進行全面解讀的書。新的教育形式迫使我要更新教育理念,將課改精神滲透到我的課堂中。讀完這本書以後,我的腦海裏不斷閃現出書中的點點滴滴,它們震撼了我的思想,使我對教學,對新課程有了更清醒的認識。真是受益匪淺。

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當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忙學生解惑、答疑,並且在這個儲備裏知識還應當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當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教師不僅僅要有一桶水,並且也要有水源。《新課程》要求我們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教師僅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識得者。

它還告訴我們,作爲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學習方式,《走進新課程》中指出: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徵。在那裏,學習方式不是指具體的學習策略和方法,而是學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方面的基本特點。傳統的學習,學生以被動的、理解式的學習方式爲主,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其他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教師以講授爲主,很少讓學生經過自我的自主學習獲得知識、發展本事。

而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社會發展的迅速以及知識獲得途徑的`增多迫使我們不得不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現代教師最重要的不是教給學生知識,而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所以課堂中的學習方式也必然轉變爲以學生爲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先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構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他們學會學習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構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爲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構成教學特色。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6

《走進新課程》是朱慕菊教授主編的,是一本研究新課程方面的書籍,是一本對實施素質教育,進行課程改革的思考的書,是一本對自我的教育教學的反思。它告訴我們,對於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教師應當有足夠的知識儲備來幫忙學生解惑、答疑,並且在這個儲備裏知識還應當有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這說明教師要不斷的學習。它還告訴我們,作爲一名教師,要擁有足夠的知識,但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好的學習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方法才能學的快、學的好。掌握學習的方法,明白爲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教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學生成績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爲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大的缺陷。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向。作爲一名教師,應當認準自我的人生座標,找準自我的價值空間。並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把這些方向和價值觀傳給學生,才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比方向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爲教師,必須成爲學習者。教師僅有再度成爲學生,才能不斷以全新的觀點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

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實際工作中,把讀書和教書結合起來,創新教、創新讀、創新用,在用中創新。教書和讀書生活,我們要做創新型教師,應當具有無私奉獻的師魂,誠實正直的師德,全面發展的師觀,愛崗敬業的精神,教書育人的師能,嚴謹求實的師風,並且還應具有開拓進取的銳氣。

《走進新課程》要求我們教師要常讀書和常思考,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教育目標由原先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構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其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爲他們學會學習和構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教師教學要以人爲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教學的重點要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爲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需要我們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依據;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如何構成的規律上,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進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了知識,又增了才幹。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採用以探究、研討爲主的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勇於創新,構成教學特色。同時在新課程改革中,學生由單一的聽教師傳授知識轉向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注重照本宣科的舊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用於此刻的課堂了,回想我近幾年的教學方法,愕然發現填鴨式、灌輸式都不貼合新課程理念。學生也不再僅滿足於聽教師講課了,他們在學習上有更多自我的想法,所以我們必須改變自我教師的主角,是該讓學生自我成爲學習主導者的時候了。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7

今天我把《走進新課程》這一書看完了,合上書仍覺得意猶未盡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也在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中看到過關於課堂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可是更多的流於理論上的說教,讓人無法真正瞭解課堂教學的有關細節的琢磨與把握。

讀了該書,尤如在我爲師的道路上亮起一盞明燈,的確是受益匪淺。以下就自己所讀的關於教學的方面談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關於授課,在看這部分內容前,想當然的認爲這絕非難事,應該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授課自己還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模糊,而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教師的任務導向應該是爲學生提供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而不應該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內容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內容在時間上有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內容,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係非常密切,即使教師講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學生沒有集中注意力去認真學的話,教師做的也是無用功。

對照書中的內容結合自己的實踐,我覺得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反應,恰當的時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對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評價。

二是要在平時要有對課堂紀律的一個嚴格要求,禁止出現那些講話、睡覺等影響課堂教學的行爲出現。

當然在運用教師的強制力的同時,不能忽視跟學生的感性交流,爲教學贏得一個相互尊重的的環境與氛圍。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斷的得到成功的證明,必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接上來的學習中他們會更有熱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而且易於取得好成績,心理學上稱之爲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和建立。相反,他們總是遇到失敗的情況的話,則會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嚴重的會讓他們喪失取得好成績的信心,和學習興趣。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8

暑期中,我認真學習了《走進新課程》一書。這本書猶如一股和煦的春風,將新課程的理念吹進我的心裏。細細閱讀《走進新課程》,它的全新的課堂教學思想使我震撼。在新課程的教學理念中,教師作爲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角正在轉變,取而代之的是教師成爲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學生學習的合作伙伴。課堂教學再也不是教師在上邊講,學生在下邊聽的死氣沉沉的模式,取而代之的將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在對新課程理念擊節叫好的同時,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深感到轉變教育觀念的迫切。

此刻,學校部分年級的學科已經使用了新課程教材。那麼,在拿到新教材的同時,我們必須在心裏問自我一聲:我準備好了嗎我應當怎樣做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新一輪課程改革決不僅僅是換一套教科書,而是一場教育觀念的更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一場涉及到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日常學校管理等全方位的變革。作爲教師,尤其是像我有着幾十年教學經歷的老教師,原先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已經根深蒂固,要想改變,確實難上加難;可是不改變傳統的教學手段,就必定會被改革的浪潮所淹沒。與其消極等待,不如變“被動爲主動”,拿出“壯士斷臂”的氣概來,努力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實現自我的專業發展。

以前,在我的教學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識、教參意識,以綱爲綱,以本爲本,眼睛盯着知識點,強調的是標準答案,應對的是統一考試,可謂是駕輕就熟,得心應手。此刻新課程要求教師要具有課程意識、學生意識、開放意識、問題意識。強調“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從學生的經驗出發,教學要向兒童的生活世界迴歸。教學方式由被動的理解式轉向探究性學習、自主合作學習。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把教科書裏的知識轉化爲問題,引導學生探究,幫忙學生自我建構知識。新課程最大的變化是知識的呈現方式多樣,並且有可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不僅僅教材是開放的,教學方式也是開放的。正如蔣鳴和教授在我校報告中提出教學中的“留白”,給學生留下思考的餘地,同時也給教師留下了發揮無限智慧和創造力的空間。而在這個空間裏,教師該做些什麼呢這是一道新的課題。這對我今後教學的挑戰也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實施新課程,教師不僅僅要“”,還要“充電”。

以前,教學中的知識點都會在教科書中反映出來,教師只要把這些知識點講深、講透就能夠了。此刻,新課程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教科書的難度降低了,但看似要求低了,知識面加寬了,這對我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們該怎樣辦如果我們仍舊像以前那樣依靠教本、依靠教參,那將寸步難行。所以,我,我們就要不斷學習,使自身知識儲備能適應這一變化,能滿足學生的需求,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的一道難題。我長期教語文,自然對語文教學比較關注。此刻新語文教材厚了許多,閱讀量翻了幾倍,60%以上的選文都是新的。那麼語文課怎樣上這是語文教師遇到的一大難題。應對這些變化,必須豐富自我的知識儲備,拓展自我的學科知識,很多閱讀相關書籍,才能從容駕馭日益開放的`課堂。

過去我們上課,更多地依靠“教參”,如今的“教參”有了很大的變化,已經不能拿來直接上課,教參中除了案例,絕大部分是啓發教師的思維,給教師一個思索創造的空間。這讓教師在感到沒了框框的同時,也感到了壓力和拓展知識的自我需求。新課程爲教師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供給了保證,教材不僅僅成爲作者、編者、教師、學生之間共同對話的文本,並且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可見,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過去,一個好的教師與知識面沒有太大的關係,只要敬業,愛學生,備課認真,表達有條理,指導考試有辦法,就是不錯的教師,許多地方對教師的考覈和錄用標準就是這些。但在新課程的環境下,教師必須要有寬闊的知識面,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要學會整合。課改,對我們每一位教師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對每一位教師都是一種挑戰,但也是發展的機遇。

我雖然從教幾十年,有較爲豐富的教學經驗,可是對於新課程的理念還是十分缺乏的。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像年輕人學習,揚棄陳舊的教學觀念,努力學習新課程理念,努力學習信息技術,使自我在“二期課改”的浪潮中自由翱翔。勝利必定屬於那些進取準備好的教師,但願自我是這樣的教師。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9

當前,我國正進行着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這一場變革的核心任務是促進每一個學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其根本途徑是通過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來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爲學生構建一個自主、體驗、探究、合作、交往的學習平臺。這對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習慣、教學方式、現有的知識儲備、信息技術等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要求教師改變教學模式,轉變傳統角色,否則,將會在課程改革中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角色正發生着新的變化。學習了《走進新課程》這本書,對如何做新時期的教師進行了反覆思考,故有感而發,作以隨筆。

一、善於吸收——做學習型教師 新課程標準提倡學科綜合,要求教師開發課程資源,每位老師都會體會到知識的睏乏。現在的課堂是開放的,無法預見的,面對學生的暢所欲“問”,怎樣對答如流?所以,新課改要求我們終身學習,做學習型的`教師,不斷更新教育理念,不斷充實自己,不斷超越自我,改變並完善教育教學行爲。

二、長於研究——做反思型教師 從先進的教育理念到課堂的實踐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一個不斷研究、不斷嘗試、不斷反思和不斷實踐的過程,心得體會《《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上完課後,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今天這節課,學生收穫了沒有,老師收穫了沒有,課的哪一個環節處理得特棒,哪一個環節還有待提高,篇幅不限,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實用就行。如果教師能做到長此以往、堅持不懈,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形成自己個性的教育教學風格,每節課都會有新意,有亮點。

三、勇於奉獻——做敬業教師 敬業精神是對教師最重要的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教育工作當作職業來看,更要把它當作事業從事,以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去奉獻着自己的愛心、真心、熱心,讓每個學生得到最好的發展,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這纔不愧爲人師。

四、敢於探索——做創新型教師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 首先,要有高尚的人格。作爲一名創新型教師要能夠安貧樂教,甘於奉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留美歸國後,拒絕高官厚祿,創辦鄉村師範,他赤着腳,穿草鞋,與學生一起種菜、施肥,把每一分錢都用在教育事業上。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10

今日我把《走進新課程》這一書看完了,合上書仍覺得意猶未盡深有感觸,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以前也在相關的教育教學書籍中看到過關於課堂教學方面的理論知識,強調教學的藝術性,課堂教學的效率問題,可是更多的流於理論上的說教,讓人無法真正瞭解課堂教學的有關細節的琢磨與把握。

讀了該書,尤如在我爲師的道路上亮起一盞明燈,的確是受益匪淺。以下就自我所讀的關於教學的方面談談自我的理解和感受關於授課,在看這部分資料前,想當然的認爲這絕非難事,應當容易做到。看過書之後才清楚要做到授課自我還有很大差距。

一方面,由於對教材的熟悉程度存在欠缺,那麼在授課的過程中重點和難點並不突出,對此講解的`還不夠充分模糊,並且對於教學中所採用的教學手段過於單調,沒有很好地運用比如舉例、圖解、示範等方法;另一方面,沒有很好地去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和理解本事,這樣使得所提出的問題缺乏足夠的針對性。無論是課堂提問還是規律性的檢查作業在弄清學生是否掌握了與任務相關的先前知識方面做的都不夠好。

教師的任務導向應當是爲學生供給較多的機會去學習那些將要評估的材料,而不應當把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與教學資料無關的事情上,對教學中可能發生的影響教學的事件有一個預測和行之有效的處理方法。對授課資料在時間上有做出合理安排,這樣才能夠充分有效的傳授教學資料,使得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有價值有意義的知識。學生的注意力與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關係十分密切,即使教師講解的再精彩再投入,而學生沒有集中注意力去認真學的話,教師做的也是無用功。

對照書中的資料結合自我的實踐,我覺得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一是要在講解知識的同時關注學生的反應,恰當的時候提出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並對其回答更多的作出肯定的評價。

二是要在平時要有對課堂紀律的一個嚴格要求,禁止出現那些講話、睡覺等影響課堂教學的行爲出現。

當然在運用教師的強制力的同時,不能忽視跟學生的感性交流,爲教學贏得一個相互尊重的的環境與氛圍。學生在學習中如果不斷的得到成功的證明,必然會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在接上來的學習中他們會更有熱情更有全心的投入到學習中去,並且易於取得好成績,心理學上稱之爲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和建立。相反,他們總是遇到失敗的情景的話,則會影響到他們的自信心,嚴重的會讓他們喪失取得好成績的信心,和學習興趣。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11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我們自我也要學會與其他教師合作。有這樣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叫做(天堂和地獄)。據說,有一個天真的小孩子不知天堂和地獄爲何物,便去請教一位哲學家。哲學家把孩子領到一個很深很深池子旁。小孩子看到,池子旁坐着一羣瘦骨嶙峋的老人,老人們用很長很長的勺子在池中舀肉湯喝,從湯中吸取營養以維持生命。哲學家告訴孩子:這便是地獄。緊之後,孩子又跟隨哲學家來到另一個地方。同樣的'池子,同樣的肉湯,同樣是人,但天堂與地獄有天壤之別,差異何在呢?原先,地獄裏的人老死不相往來,自我舀湯自我喝,費時費力,營養不足,精神疲憊。天堂則相反,你舀湯給我喝,我舀湯給你喝,省時又省力,營養充分,身體健康。

更重要的是,天堂那種“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際關係使人精神愉悅。故事分明告訴我們:地獄充滿自私,天堂充滿友愛。惡性的嫉妒源於極端化的自私,而極端化的自私只能通往地獄之門,要想擺脫惡性的.嫉妒,走出地獄,就要擁有“合作”這張通往天堂的“綠卡”。應當看到,當今社會不僅僅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更是一個合作的社會,單打獨鬥已經難於在社會上立足,強調團結協作是21世紀對每一個人的要求。有專家指出:21世紀的成功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善於與他人合作的人。我們要培養學生與人合作的精神,自我也要學會與人合作。因爲“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12

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們不可分離的伴侶和導師。”上週末,我閱讀了《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這本書,體會很多。此刻,我僅就“致力於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這個話題來談談自我的感受。

學習方式較之於學習方法是更爲上位的東西,它不僅僅包括相對的學習方法,並且涉及學習習慣、學習意識、學習態度、學習品質等心理因素和心靈力量。所以,學習方式的轉變對促進學生髮展更具有戰略性的意義。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當前推進素質教育的形勢下具有異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單一、被動和陳舊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爲影響素質教育在課堂教學中推進的一大障礙。試想,如果一個在學校中度過九年或十二年學習生活的.孩子,整天處於被動應付、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複之中,對於所學資料總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麼,我們怎樣能夠想象和指望他成爲一個高素質的人呢?在他的一生中,如何能夠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本事?所以,引導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顯得尤爲重要。

那麼,轉變學習方式究竟意味着什麼呢?我覺得能夠從以下幾方面來理解。

首先,傳統的學習方式是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依靠性上,從而導致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的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的過程。

其次,學生的學習方式一般有理解和發現兩種。它們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彼此也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但傳統的學習方式過分強調理解與掌握,冷落和忽視發現與探究。這種學習窒息人的思維和智力,摧殘人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它不僅僅不能促進學生髮展,反而成爲學生髮展的阻力。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狀態,把學習過程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爲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再次,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本事爲主要目的。在平時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於動手、勤於實踐的意識和習慣,切實提高學生的動手本事、實踐本事。

然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爲了每一位孩子的發展”,需要我們全體教師攜起手來共同努力!

《走進新課程》讀書筆記13

《走進新課程》這一書看完了,合上書仍覺得意猶未盡深有感觸,於是把我的感想寫了下來。

一、學習方式的轉變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關鍵,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富有個性的學習。

轉變學習方式,要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爲主要目的。換句話說,要構建旨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習方式及其對應的教學方法,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的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讚賞學生獨特性與富有個性的理解與表達。要積極引導學生從事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

由此可見,轉變學習方式實質上是教育價值觀、人才觀和培養模式的變革。課程改革,要改的不是內容本身,而是我們的教學觀念、教學方式,要變的是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爲主動的學習方式,要學生在探究和發現中去學習,從而形成一種自主學習能力。

二、評價方式的轉變

新課程評價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僅僅關注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的獲得情況,更關注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及相應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適合時代進步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識、有能力、有紀律的創新型人才。也就是說,評價學生的方式應該多元化,更能反映學生學習全過程。

雖然有極個別的學生狀態不太理想,但是從整體上來看,他們在本質上並不壞,這是大多數老師都承認的事實。那麼爲什麼我們還經常聽到老師們報怨我們的學生呢?我想這其中有一個觀念的問題,有一個衡量學生的標準問題。我們的老師,大多還是以學習成績去衡量學生,這是問題的關鍵。我們有很多老師在這一點上觀念依然是陳舊的,依然是抱着“唯分數論”的觀點。

應該說,學生的天職就是學習,這是沒錯的,可是這個學習不僅僅包含文化知識,它更應該包含學習做人。而我們的老師卻只是以其中的一點——分數,去要求學生,衡量學生。有的老師開玩笑說:“學生怎麼了?我們不就學習不好嗎?你幹嘛還老盯着我們的學習呀?”我想這很說明問題。如果一位教師真的爲學生着想,真的站在“爲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的角度去想問題,那麼,他關注的就不僅僅是學生的學習成績,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學生的品德養成教育,更應注重的是學生的做人教育。教育到底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不能不是每一個人思考的問題,尤其是作爲教師的我們。

校長有一句話說得好,“課改課改,其實要改的不是課程本身,而是教育者本身,是教育工作者頭腦中的陳舊觀念”,而這最根本的一點,我想就是我們的育人觀念,我們到底要培養什麼樣的人。希望藉着這次課改,能真正地轉變“唯考試論”“唯升學論”的觀念,真正實現教書育人的教育的本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