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阿Q正傳》讀書筆記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最關鍵的讀書筆記不能忘了哦。怎樣寫讀書筆記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Q正傳》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正傳》讀書筆記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

魯迅,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阿q正傳讀書筆記200。他於1881年9月25日生於浙江紹興一個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裏,原名叫周樟壽,字豫才,18歲改名樹人。“魯迅”這個筆名是他在1918年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纔開始用的。

魯迅的小說數量不多,但質量很高。魯迅的小說思想深刻,技巧精練,不僅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學史上也是罕見的。《阿Q正傳》是魯迅小說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重要的傑作。它寫於1921年,最初分章發表於《晨報副鐫》,後收入《吶喊》。

《阿Q正傳》以辛亥革命前後的未莊爲歷史舞臺,以主人公阿Q的活動爲線索,以批判阿Q的病態心理精神勝利法爲重點來組織材料,讀書筆記大全《阿q正傳讀書筆記200》。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作者不但從中國的現實社會出發,以農民的實際生活爲基礎,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於辛亥革命這樣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設計未莊這樣一個閉塞落後的江南農村,作爲阿Q生活的典型環境。阿Q這個形象,既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阿Q正傳》是辛亥革命時期農村生活的一面鏡子,是舊中國勞動人民的奴隸生活的深刻寫照,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被壓迫歷史的縮影。

阿Q,上無片瓦,下無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穀祠裏,只靠給人家打短工來維持生計。在他身上,最顯著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自甘屈辱,自甘輕賤,而又自我解嘲,自我陶醉。他的“精神勝利法”在那個時代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不僅是阿Q這樣的下層農民所特有的,也反映出某些國民性。

當時的統治者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面對喪權辱國的形式,仍然自稱“天朝”,沉醉在“東方的精神文明”的安慰中,鼓吹中國文明“爲全球所仰望”,這不也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如出一轍嗎?再放眼今朝,社會在不斷地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可是仍然有許多的“阿Q”不學無術、遊手好閒,整天怨天尤人,不求上進,慢慢的墮落成爲社會負擔,這些人既可悲又可憐。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2

魯迅先生喜歡嬉笑怒罵,諷刺是他常用的寫作武器。這讓我覺得他是一個很刻薄的人。他的嘲諷用在那些不識時務的政治家身上比較貼切,而用在那些本應在世間受到憐憫的可憐兒身上就不盡人情了。看看魯迅先生寫的每個章節的標題:優勝紀略,戀愛的悲劇,從中興到末路,大團圓……讓人看了只能趕到無奈而又無力的微笑。

他是一件工具,在家務繁忙的時候,人們纔會想起他的存在,他是一個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社會最底層人物,他很可憐,但又不至於讓人們對他像對祥林嫂那般產生憐憫,因爲他也有可恨的一面。

他雖然會迫於生計去做短工,但也是得過且過,對於與他的命運那樣悲慘或比她更不幸的.人們他採取的是其它人對他採取的態度——侮辱、欺凌,是個典型的流氓混混,其實在我看來阿q是未莊所有人的縮影,又或者是當時中國社會的縮影:愚昧無知,階級思想嚴重,沒有人權意識,具有嘲笑別人的不幸從而達到自身心理平衡的精神勝利。但這又怪得了誰呢?當時的人們都沒有知識或思想上的覺悟作爲武器,來抵禦壓迫。

他是一個小丑,在人們空虛到百般無聊的時候,便去招惹他,將他僅有的自尊心都踩在了腳底下。俗話說,狗急也還會跳牆。阿q被羞辱後本能地與別人打了起來。他打不過而他也終究不是勇士,受了一肚子氣最後還是自取其辱。但他只是在形式上失敗了,在精神上,他還是個勝利者,以他的想法是: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這樣一句話就能讓他心滿意足地離開。

就是這樣一個讓人又憐又恨的人,因爲小事丟了工作,賠了自己所有的家當,唯唯諾諾地受擺佈,受壓迫,還能麻木到將變賣家當所剩的幾文錢拿去若無其事地喝酒。我真懷疑這個人到底有沒有靈魂!他除了本能地吃、喝、拉、撒外,過的日子都是糊里糊塗,後來,他到城裏作了賊,偷了小東西回到未莊,身價就一下子漲了不少,但好景不長,因爲參加了“革命”被捕,成了殺雞儆猴的替罪羊。但魯迅先生終究是睿智的,他將阿q的愚昧藉着去殺頭又深刻地,血淋淋地刻畫了一番。最精彩莫過於文章最後兩段,將民衆的麻木地平淡描述了一番。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3

我每每捧讀《阿q正傳》一書,不禁思緒萬千,對魯迅的景仰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他給予所有讀者做人的標準,今特將滿腔悲憤擬信與主人——公阿q。

輾轉即秋。你之“大名”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那又成了平庸,不思進取,墮落的代名詞。依書中情景,阿q大師被污辱至今,竟還能若無其事,讓自己更加墮落,難道你的“阿q精神”如此超羣。

夜深了,月光皓潔,但心中卻有一層抹不掉的哀痛,你出身卑微無可厚非,便古往今來,此例數不勝數,回首“寒窗苦讀”之聖賢:張繼“囊螢映雪”,“懸樑刺股”,勤勉猶勝古;匡衡“鑿壁借光”,廢寢忘食,猶感世人,而你卻選擇了墮落,讓自己變得頹廢,麻木。被人痛扁,而自說佔了便宜。何爲自期期人,此矣。

回首往事不堪,展望未來幾分勝算。阿q,難道你願意如此既已,命運的事實並非不可改變,成敗得失仿如夢中驚鶴,何須慼慼然,茫茫然?人們都說逆境造就人才,爲何你卻願在逆境中沉淪,所謂:人生幾回傷往事,青山依舊枕寒流。子規夜半猶啼血,不信東風喚不回。”爲何大丈夫頂天立地的誓言,卻被你踩在腳下。

若不是你,也許我永不知世上墮落的極點是什麼。你揹負着“人不爲己,天株地滅”的.誓言,可到頭來收穫又在何處?颯颯秋風,吹不動你的墮落的心,它正搖曳於泥塗中。你足可稱庸碌無爲的名人。

告別輾轉即逝的秋季,冬伯伯帶怒顏來到人間,大街小巷皆是取暖之人,而你便身單薄,蜷縮在無人的角落,想着那件只換了短暫飽暖的破棉衣。爲何你願逆來順受,卻不給自己“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信念”。不管結果怎樣,做了就不會有遺憾。而你卻選擇踐踏自己的尊嚴,出賣自己的人格。當你蜷縮在一個無人的角落,心中有無想過什麼造就了這一切。是否致死不曾相信那悲慘的事實。至今,你的“精神”還被延用着,行容同你般頹廢之人。

阿q,若有來世,望你摒棄前嫌,重新做人,做個恆久不渝的人。

魯迅的《阿q正傳》我已經讀過許多次了,至今依然還沒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4

《阿Q正傳》是魯迅先生一生中創作的唯一一部中篇小說。小說以農村末莊爲背景,講述了一個流浪僱農-阿Q的故事。

阿Q在村莊中倍受冷眼,他被人欺負後,總有話語來安慰自己,這種精神被稱爲“阿Q精神”。這是這部中篇小說諷刺意味最能體現的,也是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的。 從作者的出發點來看待阿Q精神,這是人懦弱、虛僞的表現。阿Q每次受欺負後,他總是找到安慰自己的辦法。在一次醉酒後,阿Q說自己是本村名人趙太爺的本家,趙太爺聽說後打了阿Q的嘴巴。這件事卻因趙太爺的名氣在村裏流傳開來,阿Q因此出了名,即使是不好的事情,阿Q也得意了好久。被人打嘴巴本是一件羞恥的事情,阿Q卻覺得值得高興,因爲他出了風頭。這是盲目樂觀、不理智、不客觀的心理,這是中國人病態的表現,是中國社會的典型現象。 整部書中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魯迅先生改編的古代故事。魯迅先生在故事中融入了自己的觀點,加入了當時中國的時代元素。在《采薇》中,叔齊和伯夷在首陽山上不食周粟,只吃山上的薇菜。一日一位闊人家的婢女路過,對二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們吃的薇,難道不是聖上的嗎?”二人聽後不再食薇,二十多天以後被發現餓死在山洞中。婢女聽說二人的死訊不以爲然認爲自己不過是奚落了他們幾句,她們的脾氣不好,死了與自己無關,其他人竟紛紛信服,愛國忠烈叔齊,伯夷成了衆矢之的。魯迅先生選擇這段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冷漠自私,正是當時中國社會底層人民的真實寫照,古爲今用,魯迅先生的構思實在巧妙! 魯迅先生一直在尋找救國救民的出路,不管是赴日學醫,還是後來棄醫從文,他的愛國之心始終未變。“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爲孺子牛”是對他一生最好的詮釋。近當代中國,已有無數作家,評論家無數篇文章談及魯迅先生,因爲他是最偉大的“醫生”,他的文字化作鋒利的刀片,劃破國人心中的灰霾,他的精神猶如黑暗中的燈塔,指引中國文壇的前進方向。

從魯迅先生的書中,我看到了麻木社會的縮影,看到了過去,以史爲鑑,才能更好的開創未來!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5

關於《阿Q正傳》這篇中國近代史上最負盛譽的中篇小說,我早就有所耳聞,但原先從未有機會拜讀過。直到六年前的'臘月,承蒙團縣委贈送一套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三卷集的《魯迅全集》,我才終於有幸全面瞭解、認識“魯迅”這位被國人讚譽爲“民族魂”的文學大家作品中的內在精神。

我在剛剛收到《魯迅全集》的第一時間裏,就急不可待的打開了厚厚的書本,懷着一種異常興奮和欣喜的心情首先讀完了《阿Q正傳》。對於魯迅的大名早已如雷罐耳,乍然來讀他的作品,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呢?因此,我讀得很仔細,一直在用心來品味作品中的.內在韻味。沒有停頓,我一口氣把這篇小說從頭讀到尾。只讀了一遍,我就已經深爲魯迅筆下的詼諧與辛辣而感染,深爲阿Q這位奴性十足和固有的習慣性而心酸和哀嘆!

在這幾年裏,《魯迅全集》已被我通讀了不下十數次,尤其是《阿Q正傳》,每讀完一次,都總會有意想不到的新收穫,新體會。

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是一種獨特的自我安慰方式,早已經成爲了文學史上的典型。足可見魯迅的獨具匠心、寓意深遠。小說的創作年代是滿清王朝剛剛覆滅不久,描繪的故事年代位於滿清王朝覆沒前夕,創作意圖是想對現實社會進行反思、解剖,尋找問題的根源。阿Q這個形象塑造得相當成功,相當有趣,也一針見血。可以想象得到,在那個混亂而又黑暗的環境裏,阿Q式的人物決不是單一的個體,趙家太爺也不是單一的個體,菜市口砍腦袋當然也是常有的事情。阿Q似乎已經成爲了中國人心中的一杆標尺,衡量着應該衡量的一切。阿Q身上所反映出的種種現象、世態炎涼正是那個年代真實的一面。

在阿Q的一生當中,始終孓然一人,無業遊民一個,依靠爲別人幹些體力活來勉強維持生計。他連一個真正意義上屬於自己的住處都沒有,只得苟安棲身於祠堂裏。就是在這樣的窘境裏,他也不得不常常爲窘境的不能維持而苦惱,爲別人擠佔了他的位置而角鬥。然而他的狀況卻並沒有因此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因爲角鬥中他並沒有真正獲得實質性的勝利,只是落魄後精神上的自以爲是罷了,以自我安慰。

阿Q頭上的癩瘡疤是最醒目的外在標誌,因此,他常常忌諱這忌諱那,卻又常常受到閒人們的譏笑和把玩。他雖然氣憤不過,卻不敢惹惱閒人們,只好用怒目而視來表達自己的不滿。然而,就是這樣的反應也同樣會遭到閒人們更大的羞辱與打擊——被譏笑者揪住黃辮子,在牆上狠狠碰幾個響頭。後來,當閒人們瞭解到了阿Q的思想後,便打過他之後還要逼着他說自己被人打或者兒子被老子打了。如此,閒人們纔會心滿意足地放開他。

阿Q的心情從來不會長時間一蹶不振,因爲他有一套精神上的勝利法用來調劑身心和安慰自己。他手裏不能有錢,因爲他好賭。在押寶時,就數他的嗓門最大聲音最響,但是最後他又總是輸的最慘的一個。沒有錢時倒乾脆,不會再賭了。靜不下來的他又開始爲別人着急起來,簡直就是杞人憂天。輸錢,他並不怎麼懊惱,若偶爾有幸能夠贏上那麼一回,倒反而失敗得一無所有。他的行狀總是與現實格格不入,處處相反,實在奇怪?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6

上回說了阿Q既可氣還可恨又可笑,這天我讀了《阿Q正傳》的第六章,“從中興到末路”。

這章講了:阿Q剛從城裏回到未莊,卻一言不發。天快黑了。他穿着新棉襖,走進櫃檯,從腰間抓了一大把銅的和銀的,說,打酒來!阿Q給掌櫃說,他去城裏了。然後,全村人都明白了。他給白老爺幫忙。他似乎對城裏人不太滿意。阿Q開始表演殺革命黨,嚇得王胡和別人好幾天都不敢走近他身邊。阿Q從城裏帶回許多舊東西,鄒七嫂、趙太爺都想要,阿Q卻說“沒有、沒有,只剩門幕了”,他只好把門幕賣給了有權有勢的趙太爺。阿Q的態度讓秀才、鄒七嫂十分氣憤,然而,鄒七嫂將阿Q的可疑之點傳了出去,從此,村人對他的敬畏忽而變相了。

我最喜歡文中描述阿Q吹噓、炫耀,不知羞恥地表演殺革命黨那一段了:“‘你們可看見過殺頭麼?’阿Q說‘咳,好看。殺革命黨。唉,好看,好看。’他搖了搖頭,將唾沫飛在正對面的趙司晨臉上。這一節,聽的人都凜然了。但阿Q又四面一看,忽然揚起右手,照着伸長脖子聽的出神的王胡的後項窩上直劈下去道:‘嚓!’王胡嚇了一跳,同時電光石火似地趕快縮回了頭,而聽的人悚然而且欣然了。從此,王胡和其他的人再也不敢走近阿Q身邊了。”因爲作者用不一樣的手法把這一段寫的淋漓精緻,讓人讀了還想再讀一遍,還把阿Q的炫耀、自作聰明寫了出來,所以我喜歡這一段。我想:阿Q不明白革命黨是幫窮人解除困難,是讓受壓迫的農民能夠解放出來,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而慘遭殺害的吧!我真爲阿Q的無知而感到氣憤、也深深爲當時民衆的愚昧而感到難過!這一段也充分說明了當時的革命者脫離了人民羣衆,革命思想不能爲民衆真正所理解,生活在最低層的.、受壓迫的、沒有進過城的農民以能看到殺害革命黨爲榮,並深深理解了魯迅先生當時的哀痛與喚醒民衆的強烈心聲!

我真想看到最後,最後的情節肯定很精彩,如果還想之後看的話,請期盼下一篇《阿Q正傳》第七章讀後感(五)《革命》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7

這本書在好久之前就讀過了,文中阿Q這一人物一直印在我的腦海。

阿Q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是一個僱農,只靠打工度日。社會的沉重和剝削,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常用“法”來進行自我撫慰,自欺欺人。被別人打時,他說:“是打老子”,用這種方式自我麻痹。

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家,享有名聲、地位——但他在人們心中永遠是卑微的、微缺乏道的。《阿Q正傳》向我們展現了辛亥前後的一個畸形的中國社會和一羣畸形的中真面貌。阿Q是辛亥時期的農民典型,社會地位低下,受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他身上有農民的`優點——“真能幹”。他身上又有農民的弱點:主觀、愚蠢、封建。

現在我們已經遠離阿Q的那個時代了,但阿Q的“法”依然被現在的人使用着。依然像阿Q一樣自己麻痹自己,逃避困難。

阿Q精神雖然可笑又頑固,但不能不說,它依然存在於每個人的心裏。

阿Q的一生是笑料的,未免可憐,卻不值得可憐!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8

一、女性觀

自古就有“紅顏禍水”之說,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兩個:要麼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麼是破國亡家的狐狸精。大抵前者多用於詩詞,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論時則是後者的一套論調了,“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爲紅顏”啊!男人對女人,一面是輕蔑,一面是追求,連屈辱不堪的阿Q面對靜修庵裏的尼姑也是或“唾罵”,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頭皮”並說着下流話,但同時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對女人的無限聯想並出現了對吳媽的調戲。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是奴隸,當男人也成爲奴隸的時候,女人便成爲物品,連人也稱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二、傳統習慣

“從來如此,便對麼?”作者借阿Q這一人物對這個問題作了闡釋。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莊老例的,他都認爲是錯的,阿Q的邏輯是墨守成規,反對變革,排斥異己。凡有變化的,他都要加以排斥。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對象;而假洋鬼子進洋學堂,剪掉長辮子自然也是異端,因而成爲他最厭惡的一個人;因城裏人將長凳稱爲條凳、煎魚用蔥絲不合未莊老例而不滿意;對革命他一向就是“深惡而痛絕之”的。

傳統有精華與糟粕之分,習慣有好壞之別。尊老子幼,文明禮貌,艱苦樸素,勤儉節約,這些都是好傳統、好習慣,值得發揚光大;至於女人纏足,男人腦後留條長辮子,雖是傳統習慣,則不是什麼好習慣,確確實實是有弊無利。

三、革命觀

阿Q的革命暢想曲——報私仇、分財物、討老婆,這些是他的自我設計,是他對革命的理解,也是他嚮往革命的目的。對“威福、子女、玉帛”(權力、女人、金錢)的追求反映了農民爲了“生存和生活”的合理要求,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大小丈夫”們的最高理想。因此,我們可以想見:即使阿Q成了“革命”政權的領導者,他也將只會以自己爲核心重新建立起一個新的未莊封建等級社會,這也是歷代農民起義的'結果。

四、奴隸性

魯迅對國民精神弱點批判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奴性人格的批判,作品主人公阿Q是一個雙重性格的奴性人物。“見了狼,自己就成爲羊;見了羊,自己又變成狼”,這是阿Q性格中最爲突出的一面。在“假洋鬼子”、趙太爺這些“狼”面前,阿Q表現出空前的軟弱,乖乖地做“羊”了,任其欺辱。在王胡面前,阿Q雖然不甚服氣,並試圖獲得勝利,然而,在王胡真的動了氣同他打起來的時候,他又軟下來了,“君子動口不動手”,這是弱者的哲學,也是由狼變羊過程中的心理安慰。阿Q式的人物,就是這樣一種兩面人:“他們是羊,同時也是兇獸。”

五、看客態度

魯迅在一系列小說中描寫了神情麻木不覺醒的看客形象:《藥》、《示衆》裏鑑賞殺人場面時,“一堆人”“竭力伸長了脖子”“嘴張得很大”;《孔乙己》中酒客們取笑孔乙己寫“回”字、偷書被打;《祝福》中魯鎮上的人們拿祥林嫂額上的傷疤、阿毛被狼叼走做笑料;而“阿Q十分得意的笑”着調戲小尼姑時,“酒店裏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未莊的人們十分“欣然”地聽阿Q講殺革命黨的事,阿Q遊街示衆時“兩旁是許多張着嘴的看客”,看客們露出“閃閃的像兩顆鬼火”的狼一樣的眼睛。

一部偉大的作品,總是超越時空而魅力不朽。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是對我們民族國民性的自我批判,是對人性弱點的大暴露,是現實生活中人們自我審視的一面明鏡。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9

阿Q,從名字上來看,是個個體;從精神上來看,卻是個羣體。而且這個羣體還不小,就是人類。

幸而《阿Q正傳》裏的阿Q只是個無名小卒,倘若他有錢,又倘若他有勢,那就不再是悲喜劇,而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

然而現實就是這麼殘酷,阿Q影射的恰恰都不是小人物,大搞優勝記略的頑固派,掩耳盜鈴的保守派,當局者迷的'革命派,哪一派也掀得起點風浪來,你推我搡間,要了些人命也是常事。

苦的是人民,又假使小人物變成大人物,大人物又變成了小人物,那阿Q就會成爲另一個趙太爺,趙太爺便成了另一個阿Q。世間也不過還是如此,受苦的又是老百姓。

在不斷的循環交替中,總是甩不掉一個阿Q,有階級就有阿Q。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0

《呼喊》小說集是宏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魯迅先生的作品。讀過那麼多的文學作品,《呼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後蕩氣迴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裏,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裏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呼喊。可是,最爲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志氣發出這樣的呼喊!狂人是華蜜的,因爲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纔有權利擁有純淨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 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特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多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

多少人爲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傑爲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人日記》後其次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爲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爲生活所迫也當起“樑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倖免於難,這是多麼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爲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魯迅《俄文譯本<阿q正傳>序》),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困難,充溢衝突。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夜郎自大;對權勢者有着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峻影響。但作爲他的主要性格特徵的是他的“精神成功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成功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成功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悽慘地位並沉溺到更爲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並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裏,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酷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爲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呼喊》小說集的呼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呼喊吧!都來抗拒吧!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1

魯迅先生是我國宏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爲世人留下了很多精神佳作。《阿Q正傳》便是其中的一篇。我興趣盎然地翻開書,起先走進阿Q這個悲劇人物的內心世界。

魯迅筆下的阿Q,受到以趙太爺爲代表的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低下,生活境遇非常悽慘。在他的身上有中國舊式農夫安守本分,任勞任怨的優點,也有思想保守、認知愚昧、意識狹隘的缺點。

阿Q是千千萬萬貧苦大衆中的一員,他對革命的相識模糊,直到辛亥革命風起雲涌,他望見趙太爺等一干欺軟怕硬的封建統治者威嚴掃地後,才起先憧憬革命,但他在思想上並沒有真正相識革命的意義,並接着用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成功法”來勸慰自己,根本不承認自己迷信,沉醉於幻想的自尊中,或通過轉嫁屈辱而得到心理上的滿意,自輕自賤。當這些都沒用時,就自欺欺人,把失敗變爲精神上的虛幻成功。這一點,阿Q至死都沒有醒悟。魯迅先生借阿Q的“精神成功法”,批判了那個時代在思想上沒有覺悟的中國人,認爲這是中華民族覺醒與振興的最大障礙之一。

阿Q想參與革命,卻不得其所,反而成爲革命黨和封建勢力妥協的犧牲品,被送上了斷頭臺,落了個“大團聚”的下場。阿Q的下場,正如辛亥革命的'結局;阿Q本身的悲劇,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劇。小說正是通過阿Q的結局,深刻的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這場轟轟烈烈的革命最終導致失敗的一個重要緣由就是沒有充分發動和依靠農夫羣衆。

讀完《阿Q正傳》後,我的思緒彷彿回到了清朝末年,我看到了當時農夫羣衆悽慘的生活景象;看到了革命黨人前赴後繼衝鋒向前的壯烈場面;還看到了一部分像阿Q這樣沒有覺醒的中國人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2

《阿Q正傳》是魯迅的一部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十分的短,但從幾個方面寫出了當時我們國人的靈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於投機取巧,自高自大,狡猾。

阿Q是一個落後的僱農。作爲一個落後的流浪的僱農。他的個性是十分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僅與趙太爺迥然不一樣,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想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着“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遊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爲一個流浪僱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當然,阿Q也有一些流氣,但這除了社會的影響以外,就應說主要是受了壓迫的'結果。這些地方都很簡單,也很明顯,一般人也都承認的。一個難於解決的問題是:阿Q是一個農民,但阿Q精神卻是一個消極的可恥的現象,就應如何理解呢?這確實是一個矛盾。要很好的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爲要從當時的現實社會和阿Q本身以及它們彼此之間的關係上去找答案。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期望大家能批評!!《阿Q正傳》讀完了,《阿Q正傳》的形象便印在我的心中。《阿Q正傳》是一個被那個時代所拋棄的人,他一無所有,只靠打工度日。儘管他“真能做”,但社會的沉重壓迫和剝削,使他時時處於生命危機,受盡欺凌。他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渾渾噩噩,苟且偷生。被別人打時,他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他的“精神勝利法”可謂天下第一。

阿Q是悲哀的。他並不懶惰,他是靠自我的勞動獲得食物的;阿Q也有夢想,他想有一個家,享有名聲、有地位——但他在別人的心中永遠是卑賤、微不足道的。

此刻,我們已經遠離阿Q那個時代了,但他那種“精神勝利法”似乎依然可行。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3

魯迅這個名字想必大家一定聽說過,他是中國偉大的文學家,他的作品也家喻戶曉。他的作品對我們有着深刻的影響,想必這也是他在文壇永不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他的文章思想深邃,形象典型,風格獨特,充滿着強烈的人文主義色彩和民主憂患意識,蘊含着一種深情而熱切的希望與召喚,深刻地影響着我們這個民族的精神與文化。

在我讀過《阿Q正傳》之後發現,他的文章正是有着這種特點。他把目光集中到了社會的最底層,描寫這些底層人民的日常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從魯迅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在那個封建落後的時代,底層的勞動人民是何等的辛苦。他們必須起早貪黑,日日夜夜地工作,還不一定都夠讓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吃飽穿暖。封建的政治制度,使人們遵守這樣那樣不合理的規矩。他的作品流露出他對民主生存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渴望,和對生活在封建勢力重壓下的農民及知識分子“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關懷。

生活在那個時代,魯迅於上下求索的彷徨中發出的一聲振聾發聵的吶喊,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發人深省。它劃破了冷暗的夜空吹響了向封建社會宣戰的號角,祛除了人們精神上的癇疾,審視了人們麻木的思想,帶領我們衝破這茫茫黑暗。

魯迅衆多的小說中,我還是最喜歡《阿Q正傳》,它不同於其他作品那麼哀重,它有着它獨特的幽默和灑脫,但不得否認的是,作品的靈魂依舊隱藏着魯迅固有悲涼。

《阿Q正傳》中有許多細節描寫,讓我覺得非常好,魯迅良好地寫作經驗使這些描寫十分生動傳神。例如:“阿Q伏下去,使盡了平生的'力氣畫圓圈,他生怕被人笑話,立志要畫得圓,但是可惡的筆不但很沉重,並且不聽話,剛剛一抖一抖的幾乎要合縫,卻又向外一聳,畫成瓜子模樣了。”

《社戲》中的童真趣也令我感到十分有趣。書中魯迅和兒時的夥伴一起看社戲,偷豆子這些事情,也使我回憶起了兒時關於我自己的童真童趣。

在我小的時候爺爺經常看報紙,每天午休過後,爺爺都會坐在院裏的搖椅上看報紙。而我就總是在一旁偷偷觀察着爺爺。爺爺戴着老花鏡,坐在搖椅上,陽光灑下來,椅子一晃一晃的,爺爺的白鬍子在陽光下也彷彿鍍上了一層金。我望着爺爺的樣子,突然也很嚮往。想像爺爺那樣坐在搖椅上,一晃一晃地帶着眼鏡看報紙。

所以第二天我早早就吃完飯,跑到院子裏,爬上爺爺的搖椅,坐在那裏沐浴着陽光,我拿起一旁桌子上擺放的眼鏡就開始往眼睛上戴,一開始怎麼也戴不上,好不容易戴上了,怎麼什麼也看不清啊,而且頭還感覺暈暈的,我趕緊將眼鏡拿下來,嘴裏嘟噥着:“什麼啊,一點兒也不好玩。”隨後,我便躺在搖椅上,一晃一晃地睡着了。孰不知這一幕早已落入了爺爺的眼睛,他的眼裏則洋溢着地對我無盡的寵愛與無可奈何。

兒時是快樂的,那時我們無憂無慮,不用想那麼多的事情,也不用去爲自己的生活所煩惱。但長大以後我們所要考慮的事情也就多了,我們要爲我們的未來規劃,我們要去走一條什麼樣的道路,我們以後要過什麼樣的生活,想要獲得更好的物質條件,現在的我們就必須好好學習。只有努力學習,才能使自己以後的生活更好,才能使自己的祖國變得更加強大,而不是像小說中寫的那樣懦弱,任人欺凌。

魯迅的書中,有好多爲生活拼搏的,那些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真實寫照,十分悲慘但卻又無比真實。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許多,同時也讀懂了許多。我們如果想要未來過得更好現在就必須用汗水和鮮血去開闢那充滿着荊棘的成功之路。

《阿Q正傳》讀書筆記 篇14

我們不能說,自我安慰是一種過錯,任何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因爲唯有此自己的生命對於別人纔是一種有價值的存在。當我們從別人那裏的不到時,也就只能自己給自己了。

但是,我們必須清楚:自我安慰的終極目的.並非是從打擊中假想別人成爲你攻擊的對象或是手下敗將,而是因此獲得信心,獲得力量,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去走好下面的人生道路。

標籤:讀書筆記 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