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皮囊》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讀書筆記

《皮囊》讀書筆記1

其實現在很晚了,但是又急於分享今天的收穫。今天用零散的時間,讀完了《皮囊》,雖然很早之前就有人推薦給我,,,雖然讀過一些,但是可能年齡和經歷都沒到,於是就體會不到作者說的那些話,今天是真的明白了,很震撼的明白了。。

現在也不是很明白,爲啥他要花費這麼多的筆墨描述他的父親,可能“文展”和“厚朴”讓我覺得更加震撼吧。

現在其實很想把這篇文章全部都摘抄到這裏,但是這有什麼意義呢?可能同爲北漂,可能同是小鎮出身,可能我的成長也是階梯式的,所以我比那些城裏的孩子,多了一些---渾厚。

鄉村的國小,國中,縣城裏的高中,天津市的大學,北京的工作,每個階梯,每個成長,都是這麼有足跡,,,,即使這樣,我也覺得我和厚朴是這麼的相似,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我和這個社會的不融和。。

剛讀大學和工作不久的我很相似,總是在拼命感知人們希望聽到什麼,如何的譁衆取寵,說不出來的恐懼,沒有足夠的自信,也沒有足夠的技術功底,也沒有殷實的家底,,,發自內心的覺得自己矮人一頭,,現在回頭想,爲什麼這麼需要別人喜歡呢?大概是生存的本能吧。

北京牛人太多,於是很容易和荷爾蒙相互催化,給人帶來“世界確實無限展開”的那種眩暈感,這樣的地方,確實需要那種戰天鬥地的人,也需要出生牛犢不怕虎的年輕人。

時過境遷,或者說是年歲漸長,慢慢的也開始明白,能真實的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的抵達夢想的,不是不夠一切的投入,而是務實,謙卑,甚至是你自己都看不起的隱忍。這一點,不得不說,楊小眼做的挺好的。

其實,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我爲什麼這麼着急,倉促,同時又強烈而真摯的擁抱世界的想象。

《皮囊》讀書筆記2

囊是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由若干個生活中的小故事組成。在讀完其中的《阿小和阿小》後感觸頗深。故事的主人公爲兩個叫“阿小”的人,其中一個鎮裏的阿小,另一個則是香港阿小。鎮裏的阿小沉默寡言,他出生在漁民家庭,全家捕魚爲生,自己卻下決心長大絕不做漁民,要走出小鎮。然而,他讀書卻並不好,這讓他這種高傲的安靜,被理所當然的當作一種孤僻。另一個阿小,之所以被稱爲“香港阿小”是因爲他的父母在香港承包工程發了家,在移民去香港之前,他需要在小鎮的姑姑家寄居一段時間。在兩個“阿小”的腦海中都有那麼一個“遠方”,因此,他們似乎可以輕視周圍的一切,他們不屑於活在當下。對於香港阿小來說,香港是個更好的世界,他活在“去香港前準備”的生活裏。他經歷的一切都是過渡的,無論生活、友誼還是情感。他生活在奇怪的錯位中,他能夠接觸到這個世界最發達的東西帶給他的刺激與誘惑,肉身卻不得不安放於似乎落後於幾十年之久的鄉下。他肆無忌憚的消耗着眼下的時間,活在幻想之中。當他真正移民香港時,卻發現與那個想象中的“天堂”格格不入,在那個圈子裏,他被認爲是粗鄙的鄉下人,他依然是孤獨的。家庭遭遇變故後,親友紛紛離他而去,讓他感受到城市世態炎涼的一面。不能不承認,他們之於這座城市,只是再渺小不過的一分子,每天清晨醒來,乘坐擁擠的交通,到城市的各個角落扮演各自的角色,時間一到,又拖着疲憊的身體會到所謂的家,準備第二天的演出。與之相比,鎮裏阿小的命運似乎要好些,他曾經也有自己幻想的生活,他發誓自己絕不做漁民,重複父輩的工作。他曾經因能接觸到香港阿小的待見而驕傲,彷彿得到了重視,即便染上了種種惡習。他也曾因香港阿小的離去和不再聯繫而失落和傷心。他曾試圖抵抗生活,與父親大打出手,離家出走,留長髮,每天騎着摩托車狂飆,直到經歷一次嚴重車禍後,才安心的與父兄一起去捕魚,逐漸過上了正常人的生活,有自己的房子、妻子和兒子。

生活中有很多像文中兩個阿小這樣的人,他們都生活在“錯位”之中,生活在對未來的無盡想象之中,他們與現實的一切格格不入,腦海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可當願望破滅,他們又會陷入極度的痛苦。究其原因,生活的“錯位”源自對自己定位的錯誤,當一個人所擁有的資源不足(包括能力、金錢、權利等),卻有着遠超過自己能力範圍的“理想”時,他們會被“理想”所拖累,既丟掉了當下,又永遠不會達到想象中的“未來”。好比香港阿小,他們父母在香港做生意暴富,阿小會認爲小鎮裏已經容不下他,他屬於香港,像電影中一樣,打耳釘留長髮騎着摩托車在街上狂飆纔是他的生活。而事實證明,在香港生活遠沒有他想的那麼簡單,由於文化有限,他在香港的學校中被認爲是‘粗鄙“的鄉下人。由於能力有限,在父母這座靠山不在時,他已經無法維持原有的生活,最終淪落爲一名維修工。所有發生這些無關命運,而是生活在教阿小認清自己和他所在的世界。同樣地,小鎮的阿小也曾有過豪言壯志,但可惜能力不及,理想中的生活離他格外的遙遠,遠到看不到,摸不到,幾次打擊後,他放棄了抵抗,認清了自己,從此甘心捕魚,甘心在小鎮上生活,成家,立業。他很幸運,因爲他提早回到了實實在在的現實。

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高三的後半學期,整個學校像傳銷公司。老師整天說,別想着玩,想想未來住在大城市,行走在高樓大廈間,那裏纔好玩。他們偶爾還會距離:某某同學考上了北京的大學,然後,他就住在北京了,口氣篤定的好像王子工作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是一種很常見的“傳銷”,學校或家長會對孩子進行,給孩子一個定位,給他們描述一個美好的將來,直到孩子認爲那就是他應該去做的,那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可最終呢,有多少孩子最後發現那些並不是他們真正喜歡的,並不是適合他們的,因此而痛苦。大城市固然好,但不一定適合所有人。重要的,是認清自己,直到自己適合什麼、喜歡什麼,這樣才活的踏實,纔不會“錯位”。

《皮囊》讀書筆記3

當我看到他描寫父親時,從他父親離開,回來。留下。生病,鍛鍊到絕望再到離開,我瞬間淚崩了,一個真正寫過文字和感受過親情的人都知道,他是在深摳自己心上的文字,不經過深挖和對過往深刻的回憶和眷戀很難寫出這麼深刻動人心扉的文字。

他父親癱瘓時,他爲了能攢錢帶父親去美國看病,不停的工作,幾乎很少回家,直到父親不幸意外過世,他看到自己那張已經被父親摸的發白的照片,他後悔了,父親其實想要的其實是希望他能多回來陪伴他。

那一刻意識到了這句“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句話的真正含義,我們多少孩子打着爲了父母能有一個幸福安康的萬年,在外奔波忙碌常年不回家,其實父母要的不多,只想孩子能一年內多回家幾趟陪陪父母。

而不是等父母有一天離開了再去懊悔,爲什麼沒有在父母活着的時候好好珍惜。

《皮囊》讀書筆記4

生活需要一些無聊瑣事來填充時間上的每一個間隙,像是樹幹裏的一圈圈完整的年輪,新的記憶被包裹進來,舊的珍藏便更加充實。

儘管我知道人是否覺得無聊,取決於我們對生活的態度。當我開始意識到人是一種特別容易迷茫的動物時,時間已經不由分說地將我送入了新年的門檻。

電影、音樂和文字是我生活中三樣最樂於投入時間的愛好,在無聊的時候去看一部電影,去聽半小時的歌單,或者去寫上幾筆小心思。我樂衷於去做這樣的事,這能讓我不再擔心突如其來的無聊與孤寂。

說來慚愧,去年一年正兒八經看完的紙質書幾根手指頭就能數的過來,這是需要做檢討的。

之所以開始寫讀後感,是想要給自己安一扇除了電影之外的窗,窗口不需要太大,視野也不需要太遼闊。我只期望於這扇窗能夠讓我生活的節奏偶爾地慢下來,回過頭去觀察一些事,一些在我平凡的生活裏極少發生的,又或者是發生過但被我粗心地忽略的事。

我曾無比期待書裏的角色,它們的人生結局並不一定是圓滿的,但它們經歷的過程卻很充實。我也知道我們其實有機會成爲那樣的人,只是需要輪到我們做出選擇時,又不約而同地打起了退堂鼓。但我並不後悔以前所做的所有選擇,每個人承擔風險的能力不同,對於生活的追求方向也不盡相同。

我所期望的,是平安喜樂,很多理想更適合在面對流星雨和生日蛋糕時配合氣氛許願。誰都明白人生最大的艱難,不在於肉體的受苦,而在於精神上的修行。

這種信仰在我閱讀完蔡崇達先生的《皮囊》後便更加篤定了。

人的故事一旦被寫進書裏,那種關乎生命熱忱的儀式感便開始消磨了。除非是生平事蹟,否則看到印刷出來的那字裏行間的自己準會覺得疲憊和仿徨。那種被筆墨規則固定在紙張上的人生,是不會再有更多奇蹟可以期待了。但仿徨之後更多的便是心安,多幸運啊,跌跌撞撞的人生終於可以安穩下來,無論好事還是壞事,統統包裹起來書寫成文,捎帶着一些情緒,輕輕地拂過讀者的心頭。

若能博君一笑,便是分享中的一大樂事,若是把讀者感動得哭了,那也是書中角色人生的友誼延續。

《皮囊》裏講述了作者身邊很多人的故事,像塊石頭一樣堅硬的阿太,爲了父親爲了這個家堅持要修建房子的母親,與殘疾的身軀不斷作鬥爭的父親,還有張美麗、兩個阿小、文展、厚朴,那些神明,那個深邃廣闊的大海…

原以爲看一遍書,就能感同身受地過一遍書中人物的人生。現在看來,有太多的苦澀只有當事人才深有體會,而有太多的喜悅只憑我們的一絲遐想,就能醉倒在那金黃色的陽光與麥浪中。

書裏的天空底下,都是生命的熱忱氣。珍惜我愛與愛我之人,關心我想與想我之人,便是一種大大的理想與追求。

《皮囊》讀書筆記5

生活遠不止眼睛所及看到的這一副樣子……

我們的皮囊裹夾着我們的靈魂,靈魂揹着這副皮囊在行走,

這是一本適合在深夜一個人獨自閱讀的好書,而我利用一個零散時間堆砌而成的時間內閱讀完,無疑有太多浮躁,故而我想這是一些需要重讀一遍的好故事

那個最終湮沒在別人甚至自己父母口水中的張美麗;那個家境遭遇變故的香港阿小以及總在模仿渴望中的漁村阿小;所謂‘別人家孩子’的楷模人物天才文展;還有肆意張揚要過不一樣生活的厚朴……

曾經表面的繁華與光鮮往往最後只是換來一片唏噓,然而卻是我們普通人所希望皮囊能夠一直呈現的美麗樣子,而一時的失意與悲憤卻讓我們去經歷風吹雨打,打造的堅毅的皮囊往往更適宜我們靈魂的安放……

或許什麼樣的生活方式並不重要,痛苦或美滿,而靈魂的厚重與清澈才能給予我們最大的安心。太在意去膨脹這副臭皮囊生活往往越走越遠,而靈魂的酣暢淋漓與滿足往往才更容易遇見最真實的生活。

因爲,或許,是我們強加賦予了生活太多的意義,而生活原本的樣子就是平淡,一如朝陽的東昇西落,一如柳暗花明又一村……

《皮囊》讀書筆記6

初見書名是帶了有色眼鏡的。然而讀完前幾篇,就着實理解了“皮囊”二字的內在含義,也明白了序中所說“不要在公共場合讀它”的建議,因爲是真的.會控制不住,已經記不清多少次流淚。

作爲寫過260萬+字報道的記者,作者有着嫺熟的寫作技巧,但是在我看來絲毫不虛僞做作,相反卻總是直擊內心最柔軟最脆弱的部分。如果說前半部分是帶給我對親情的回憶,後半部分則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說實話,在一口氣讀完《皮囊》的某篇文章後,我真的沉在那個世界裏了。跑去廁所,靠着門,不願出來,不願見光,也不願說話。心想:活着到底是要追求什麼樣的生活呢?自己究竟想要什麼呢?當然,我自己也說不清楚。或許我像作者一樣,用“制高點”的眼光來審視身邊的人、身邊的世界,用一切可能的價值標準給他們一個評判;又或許我像文中的厚朴一樣,對這個世界有着無限的憧憬和仰望,但卻最終沒敢放出自己的光芒。更多的,我應該是遊走在這個世界的靈魂,瞭解人類的七情六慾和虛僞做作,不願與任何一種所謂“流派”有一樣的觀點或瓜葛,只願飄在半空,觀察、嘲笑、羨慕和悲傷,然後轉場離開。

《皮囊》讀書筆記7

《皮囊》像是紀實文學,寫作者和周圍比較親近的人,讀的過程還是很震撼和感慨的。蔡崇達善於觀察人,挖掘和思考皮囊表面背後的人心,下筆比較狠,不虛僞,不做作,用最準確鋒利的詞彙去形容人性最本質的美麗與醜陋。這種深挖也包括對他自己。這裏有非常冷酷,不近人情,話糙理不糙的阿太;有面子勝於一切的母親的“從沒表達過,也不可能說出口的愛情”;有文弱書生的作者和滿口髒話,江湖老大,後癱瘓任性如孩子的父親之間細膩柔情的父子情深;有重症病房裏渴望生命,與死神角力的凝重,與機智幽默輕鬆(讀的時候笑出聲)的反差,以及聖誕節夜空綻放的最溫情的禮花;有作者發小、同學的故事,各種爲夢想的期許,與命運的抗爭…… 這些普普通通的人物都烙刻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題目是《皮囊》,作者更多的是在寫皮囊裏偶爾發出亮光的靈魂(心)。—小青龜

蔡崇達的《皮囊》,讓我看到了一副似變而非變的皮囊和在皮囊下那些活脫脫的現實中的人和心。看到了那些爲生計而掙扎的那代人(父親、母親爲代表),以及爲前途而奮鬥的年輕人(蔡本人),他們的生活狀況,愛恨離愁,生死觀想,喜怒哀樂,幸福時光,怏怏不悅,夭矯婆娑,日夜罔替,點滴接連。真實,切身,肯綮,刻骨,銘心……—老兔子

《皮囊》讀書筆記8

我所說的渾厚有個最簡單的解釋,從一個小鎮的生活再到一個縣城一個地級市一個大城市,這條鏈條下來,每一個層次的生活都不一樣,你經過對比對以往得更能理解而且吸收對現在的也更能知道自己所處的位置。而比起一生下來就在城市的孩子們,我們有太多他們覺得奇特和不可思議的故事了。之前小時候就這麼想過,國小在鄉鎮中學讀,中學在縣城讀,大學在省會讀,研究生來到了一線城市。想來,這便就是人生的軌跡吧,一步一步,慢慢晉升。內心的一點小目標終於得到滿足。其實,活着,有些目標是挺好的。

在我看來北京不是城市,而是“世界上最大的農村”,我現在住的地方是王府井旁邊的小衚衕,從大路走過來還是可以嚇唬人的流光溢彩,突然一拐就是吊嗓子的老大爺,開做茶館的四合院,蹲着吃東西的大媽,在路邊擺棋的老人,我會覺得這樣的地方有驚喜,因爲你不知道你拐得下一個彎會有什麼——因爲層次太多東西太雜。

其實,作者說的這樣的感覺我很有感觸,因爲作爲一個北方人,這樣的經歷還是很熟悉的,小時候的記憶仍然還是存在的吧。上海作爲一個金融中心,是一個年輕的城市,並不如北京那樣具有歷史厚重感,城市規劃好的,各種便利性,大大小小的商鋪和娛樂設施是吸引我們的地方。不過確實有機會想去北京去一下的。喜歡那裏的生活氣息吧。

再走幾步看看

當你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就再等等,讓時間給予最合適的選擇。

《皮囊》讀書筆記9

讀這本書的原因,是因爲看過一句很喜愛的話,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有一天,得知一本《皮囊》的書籍蠻火,我抱着好奇和期待看看它能詮釋如何不一樣的皮囊。

這不是勵志書籍,而是本剖析自我的書籍,它帶你用3個小時的時間領略着現實社會,領略着夢想不是口頭評說。這本書,不會像魯迅先生批判時代那麼尖銳和一針見血。它更像是一個老者娓娓道來着一生,這一生的平凡與不平凡,非常貼近生活,然後告訴你,孩子,夢想可以放下,你應該學會如何活的像自己。

書中我很喜歡的話之一:我應該看見更多的人。這是對路過生命的所有人最好的尊重,這也是和時間抗衡、試圖挽留住每個人唯一可行的努力。還是理解自己最好的方式——路過我們生命的每個人,都參與了我們,並最終構成了我們本身。

簡括:

一、它可以把現實用文字描摹的十分戳心

例:和世界上很多道理一樣,最危險的地方看上去都有最豐厚的回報。傍晚的暗礁總能聚攏大量的魚,只是潮水來得快且兇,浩浩蕩蕩而來,水波像一團又一團的擁抱把島礁抱住,如果沒能在這擁抱到來前逃離,就會被迴旋的水流裹住,吞噬在一點點攀爬的海平面裏。

二、有迷信,也有人吃人的社會

三、香港阿小和老家阿小,讓我們面對自己的醜陋和慾望。

①人因爲有勢力便學會了仗勢欺人

②在A地他是高富帥,在B地別人嘲笑他是鄉巴佬,地域歧視,如何解決和麪對?

四、大城市的繁華與寂寞

例:偌大的城市,充滿焦灼感的生活,每次走在地鐵擁擠的人羣裏,我總會覺得自己要被吞噬,覺得人怎麼都這麼渺小。而在小鎮,每個人都那麼複雜而有生趣,覺得人才像人。

五、如何面對自我缺陷

例:在我的記憶裏,少年時期的孩子最容易不自覺做的惡事,就是發現並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每個小孩一旦意識到自己某部分的缺失,總是要戰戰兢兢地小心隱藏着,生怕被髮掘、放大,甚至一輩子就被這個缺陷拖入一個死衚衕裏。我親眼見過,幾個有生理缺陷的小孩被嘲笑、邊緣化,而內心裏放棄對自己的想象,覺得自己只匹配更糟糕一點的生活,從此活成有缺陷的人生。

六、功利社會

《皮囊》讀書筆記10

好的作品總是能夠引起別人的共鳴,讓人深陷其中,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看見自己,看見讀者,看見更多人的心。我們總是把別人當成界限,去發現去尋找自己的不足,但是回過頭來,最喜歡的可能還是自己。

在書裏我很喜歡的一句話肉體是用來用的,而不是伺候的。就如同書名那樣,所有的市儈,世俗,人生百態都藏在人的皮囊之下,但是人爲了生存,還得努力的用肉體去支撐,去活着。爲了個人,爲了家庭,爲了活着的各種意義。不過從作者在父親病中所描寫的日子,真的讓人覺得生命無常,很是脆弱。且行且珍惜,珍惜身邊的每個親人和朋友,不做後悔之事!

讓我還能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厚積薄發的力量。雖然生活也並沒有故事裏的那樣慘烈,但是厚積薄發,思考過,實踐過,努力過纔是真切實際,學到的東西在任何時候都會是自己的武器。與其說機會運氣缺一不可,但是前提能走到這一步的時候,還是要有料,有底氣,有談資,更多的,我會鼓勵自己付諸實踐,因爲爲了讓我自己更好地展望未來,更大程度的發出光芒。

《皮囊》讀書筆記11

《皮囊》是蔡崇達先生的一部著作,我不知道“他”是應該被定位爲散文還是小說集,因爲他既具有小說裏那種令人好奇的、跌宕起伏的情節,也具有作者深厚感情的展現。

在我看來,這本書裏的每一則故事都是以一種平平淡淡的文筆寫出的,然而這裏面的感情,這裏面的滄桑都是毫無保留地展現在了我們的面前。

全書開篇故事就寫到阿太的生活觀:“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

這樣的生活觀作爲一個年輕的讀者,在我看來,在不明所以中帶着些難以言喻沉重......但是在看完全書之後又好像懂了一點:那是人生在世的一些無奈和阿太的超然,那是關乎生命的一種獨特見解,我想我可能還需要不少時間來體會。

下面讓我們來欣賞一下這些直擊內心的語句:

珊瑚—一隻珊瑚蟲拼命往上長,死了變成下一隻珊瑚蟲的房子,用以支持它繼續往上長。它們的生命堆疊在一起,物化成那層層疊疊的軀殼。

人活着就是爲了一口氣,這口氣比什麼都值得。

突然想起小時候喜歡躺在他肚皮上。這個想法讓我不由自主地躺到了那牀上,感覺父親的氣味把我包裹。

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

我投入到似乎都忘記,那終點註定是失敗,註定是一場無法承受的劇痛。

我可以看到,挫敗感從那一個個細微的點開始滋長,終於長成一支軍隊,一部分一部分攻陷他。但他假裝不知道。我們也假裝不知道

醫院一樓是門診大廳和停屍房。可以隨意打發的疾病,和已經被疾病廢棄的身體,比鄰而居。生和死同時在這層盛放。

一切輕薄得,好像從來沒發生過。

以上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還有更多的語句和故事等你自己去發現,去感受。

《皮囊》讀書筆記12

最近,看了蔡崇達的《皮囊》,順便上網找了他的資料,發現他有這樣一句名言:“走向自己的內心,是通往他人內心最快最本質的路徑”。我想,這應該是他在這本書中,勇於解剖自己,將成長經歷中的種種困苦、迷茫、不堪,都赤裸裸地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根本原因吧!

這本書以作者身邊人的故事爲主要內容,其中的人物大都充滿悲劇色彩,只有作者蔡崇達算是世俗意義上的成功者。

很多讀者評論,前幾篇寫作者親人的文章,非常細緻感人。但後幾篇寫朋友的文章看了讓人很不舒服,總感覺作者在朋友的故事中,透露出了一種成功者的沾沾自喜,甚至有一種小人得志的卑瑣和齷齪。

我對此很不認同。我在書中看到的作者只是一個被命運揠苗助長的早熟者。在面對偏癱父親和貧困家庭時,他茫然無措地被逼迫着向現實低頭,小心翼翼地算計着自己的人生,生怕走錯一步就會萬劫不復。

在命運面前,他只能用卑微的執着和隱忍與之博弈,結果他“成功”了,但他並沒能爲靈魂找到一條自由的出路。因爲他說,他並不知道要怎麼享受生活?他也不知道什麼纔是最應該珍惜和最珍貴的東西?

其實,作者的這些拷問,也是我們每個人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一、

阿太是書中第一個出場的人物,這是一個令人驚詫的老太太,她沒有文化,卻經常口出哲語。她99歲,但蒼老皮囊下包裹的卻是一個豁達、不屈的靈魂。

在作者的記憶裏,阿太是個心如堅石的老人。在女兒早逝時,她倔強地沒掉下一滴眼淚。在手指頭被切斷時,她表現得毫不在乎。但在她不慎摔倒,身體不能動彈時,她竟然哭了,因爲她認爲“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她覺得女兒的死亡,代表着靈魂掙脫了皮囊的束縛,迴歸了它輕盈的本質。而當她不能動時,她爲自己的生命被肉體拖住而感到悲傷。

這個智慧的老人,令我們這些整日爲滿足肉體慾望而奔波勞碌的現代人汗顏。

二、

在作者筆下,母親是一個充滿執念的女人,她柔弱的皮囊下,包裹着一個倔強的靈魂。

她在初嫁時,與丈夫一同許下了建新房的願望。爲了實現這個目標,她心甘情願地貢獻了自己的嫁妝;當丈夫不幸中風偏癱,家庭財務困難時,她寧願去撿爛菜葉餬口,也要將省吃儉用攢下的錢拿來建新房;當老房子面臨拆遷時,她仍執着地要進行房屋重建。儘管她明白,這種行爲徒勞無益,花掉的錢必將打水漂,卻依然不改初衷。

她好像一輩子都在爲建房子而活着,因爲她不服氣,她想用這種方式來維護殘疾丈夫的尊嚴,來保障這個貧困家庭在小鎮的地位。或許,她也是在用這種不可理喻的偏執表達着她的愛情宣言吧!

三、

父親的一生命運多舛,看起來像是個懦弱且無能的男人。

他年輕時因爲超生被開除了公職,在消沉了三年之後,去寧波當了海員,而後帶着掙來的錢,做過各種生意。中年時,他突然中風偏癱,將家庭的重擔推給了柔弱的妻子和年幼的兒子。

一開始,他充滿信心地試圖通過康復訓練來戰勝偏癱的身體,希望能重新掌控這具不聽使喚的皮囊。但慢慢地,他發現自己的肢體在進一步失控。他憤怒、恐懼、掙扎,最終他失敗了,他被皮囊困住了。於是,他放棄了,不再幻想重新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恰恰相反,他迅速地退化成了一個孩童,常常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來嘲笑自己的無能和失敗。

在與失控的皮囊搏鬥了8年後,他突然去世,但他的靈魂始終帶着些許不甘。最後,在神明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的靈魂終於得到了安息。

四、

張美麗是小鎮少年們的性啓蒙老師,但這具美麗的皮囊,卻承載了太多世俗的偏見和詆譭,最終脆弱的靈魂以自殺的方式脫離了皮囊的束縛。然而,她的靈魂並沒有得到世俗的諒解,她最終成了孤魂野鬼。

縱觀張美麗短暫的一生,只因年輕時追逐愛情,未婚失身,後來又離了婚。所以,在小鎮人的眼中,她就成了被妖魔化的狐狸精。儘管她後來經商變成了企業家,但仍然被親人和鄰里視爲污染小鎮風氣的妖孽。

在自殺前,她跪在宗祠門口,對天發誓,自己沒有作孽,她只是把她覺得美的、對的、喜歡的,都做成生意。但沒有人相信,因爲人們只相信他們願意相信的東西。

這個美麗的女人到底只是個小鎮姑娘,骨子裏充滿了對傳統和權威的敬畏和順從。她沒有能力抵禦流言蜚語的侵蝕,最後,只能白白做了舊傳統和舊輿論的犧牲品。

五、

文展是一個降伏了“兔脣”生理缺陷的小鎮少年,是一個從九歲就開始整理自己的中國歷史大綱的“天才”,是一個爲鍛鍊領導能力,每天組織小夥伴開展各種集體活動的國中生。他從小就見識非凡,有明確的人生方向。他厭惡小鎮,渴望融入城市,爲此,他深謀遠慮地進行自己的人生規劃。

國中畢業後,他如願考上了重點中專,急迫地將戶口遷出了小鎮。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因爲兔脣,他在學校遭到了嘲笑。他的自尊心受到了打擊,一直試圖用衣錦還鄉的方式重建往日的自信和驕傲。但最終,他失敗了,只能無奈地迴歸小鎮,過上了普通人的庸常生活。

而與之對應的是,從小被他啓蒙的作者蔡崇達,卻在多年默默的堅持和隱忍中,慢慢過上了他規劃中應過的生活。當兩人再次相遇時,這個驕傲的男青年在長久沉默之後問道:“你說,憑什麼是你?爲什麼不是我?”

但不管有多少不甘,天才文展終究還是泯然衆人了。不知道是有缺陷的皮囊束縛了他的理想,還是對“天才”的執念讓他不合時宜,無法腳踏實地。

六、

這是一個將hope(希望)寫進名字的人,他活得張揚、隨性。當作者務實又緊張地訓練自己與真實世界的相處能力時,厚朴卻走了一條截然相反的道路。

他參加各種社團;打工賺錢組建樂隊,並取名“世界”;頻繁更換女友……他說他想嘗試世界的各種可能。

當圍繞在他身邊的人,逐漸明白了現實的意義,紛紛離開他,各自謀求前途之時,只有他還一直活在對夢想的虛幻想象中,肆意地揮霍自己的青春。

畢業前半年,不向現實低頭的厚朴被學校勒令休學,開始了四處流浪的生活。直到最後,沒有朋友收留了,才被他父親接了回去。在家人的幫助下,他變成了一個小村莊的教書先生。

但他那用想象喂大的過度膨脹的理想幻象,卻成了他腦中趕不走的怪獸,摧毀着他的肉身和靈魂。在飽受折磨之後,他用自殺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我不知道厚朴是不是因爲太純真,所以纔會與現實格格不入,最終活成了一個悲劇。但我很贊同作者的觀點:“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從書中或執拗、或虛妄、或務實的人物故事裏,我看到了每個人的不易和掙扎。在這本書的後記中,蔡崇達說,希望這本書能幫助或提醒讀者,“看見”自己,“看見”更多人。

其實,我們就像故事中的阿太、父母、張美麗、文展、厚朴、阿小等人一樣,都是帶着沉重皮囊在世間忙碌的靈魂。只不過有的人,爲了滿足肉身的各種理性和非理性的需求和慾望,不得不丟掉靈魂,甚至出賣靈魂,從此變成行屍走肉。而有的人,卻可以掙脫肉身的束縛,讓靈魂穿越時空,從此永垂不朽。

《皮囊》讀書筆記13

從開始看不進去到後來一口氣看完,還是書的魅力。很早之前就聽各種人推薦皮囊這本書,卻一直沒來的及看,沉不下浮躁的心。昨天有幸翻開了這本,並通讀全文。最大的感受就是並不是華麗的詞藻才吸引讀者,往往那種平淡而又真實的語言更爲戳心。

“皮囊有心”是的,不管這具皮囊是什麼質地,它包裹着一顆心。心醒着,皮囊就會被照亮。人們總是爲了這副皮囊而做一些違背本心的事情,殊不知這副皮囊下的本心纔是真實的自己。我們生活的世界,有很多人爲了伺候皮囊而活着,凡事都要爲自己的這副皮囊着想,而他人看到的,也只是這個人的皮囊而已。就像張美麗,我敬她是個奇女子,若不是小鎮的輿論一次次將她推向風口浪尖,她不至於落的如此下場。活在這副皮囊之下,就註定了要有“人言可畏”的恐懼與壓力感。世事弄人,自古與衆不同的事物就會變成衆矢之的。可嘆可泣。

其實書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世人只看到了他們想要呈現給觀衆的樣子,而非真實的自己。皮囊之下,纔是本心。爲什麼要被肉體束縛呢?在意世人的眼光從而導致無法做真實的自己?自己的奇特想法或許在別人眼中像“怪物”一樣?其實不然,人們總是慣性的排斥和自己與衆不同的事物出現,因爲它打破了現有的平衡。不去接受新鮮事物,永遠呆在自己的舒適區裏,這樣的人註定一生平庸。

生活就像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去,裏面的人想出來。正如書裏寫的身邊的朋友都一心想離開這個養育自己的小鎮,去大城市生活。然而,大城市的喧囂與小鎮人的安逸格格不入,所以我們學着僞裝,學着市儈,學着像大城市人一樣生活,彷彿在證明自己,你看啊,我也是大城市的人了。一次次洗刷身上小鎮的印記,其實就是在一次次的逃避那個真實的你。

皮囊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伺候的。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別讓肉體再折騰它的魂靈。

《皮囊》讀書筆記14

是順着李敬澤的序開始讀的。序寫得好,尤其是捕捉到的失父的傷心,竟然也成了我全書閱讀的惟一淚點。我知道,共鳴應歸功於作者的喚醒,這是一部不想讓人們遺忘過去的書,它也許達到了本應的目的,其暢銷程度或許堪比對岸的吳念真,二者有某些的共通,比如都是生者對逝者的追述,但也有明顯的不同:吳念真的文字感受不到價值評判,但《皮囊》有,讀罷會覺得心裏的那種不好受,不是因爲情節的,而是因爲人性的。它只是在重複着每個人都有的人性的弱點,不僅是人性的,還有文化的。

它理所當然地接受了中國文化中剿滅人之快樂的“無物之陣”,魯迅在創造這個概念的時候,描摹了一個想衝出鐵屋的人,他把投槍擲向了所有他能看到的“敵人”,然而他所看到的不過是幻像,他一個也殺不死,最後倒下的只是他自己。然而那些敢拿起投槍的人是錯的嗎?如果世間給他一點溫暖,又會是怎樣的一種可能。可惜這本書的意義表達比“死”還冰冷,起碼給我的是這種感受。於是回想起路遙爲什麼偉大?因爲他描摹的人生再悲傷,還是能夠感覺到他那顆暖的心。

《皮囊》讀書筆記15

一開始的一章《皮囊》就讓我有種新的想法,有種靈肉可以分離的感覺,這是一種全新的感覺。

以前包括看一些冥想的書,還是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向內求,但是阿太給人的感覺就是可以跳出身體之外審視自己,這又是另一種體驗,值得去嘗試,與身體拉開一定的距離。《殘疾》講真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好幾次我都看着看着就陷入自己的思維了,首先看到作者父親殘疾的時候我想到的是餘華的《活着》這本書,也是給我很壓抑的感覺,可能這種感覺讓我把這兩本書聯想到了一起,最近身邊的好多事也浮現出來,各種的不幸,深深地無力感,我也曾像坐着母親那樣"虔誠"的求過神明,原諒我打引號,因爲我確實是一個雖然相信宗教信仰力量但是更信科學的無神論者,但是那種尋求最後一根依賴的稻草的感覺我能理解,走投無路的無力感。後面作者分享了他與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玩伴或者說朋友的故事,我很同意的一點就是期望值不要設的太高,有野心固然帶來前進的衝勁和動力,但是也得有摔下來減震的海綿墊子,不然真的摔得疼,可能還疼得受不了,還有一點作者也是和我的做法很像,不抽菸,不喝酒,同樣的理由,不允許存在讓自己上癮,能束縛住自己的東西,所以不學抽菸,不學喝酒,總算看到一個和自己理由相同的人了。

最後,每個人生活的世界就是他眼中的世界和他想像的世界的集合,正是這種多樣性構成了世界的多元和多彩,無論是彩色還是灰色,甚至是黑色,都是生活和世界的顏色,參差多態乃幸福本源。

標籤:讀書筆記 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