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皮囊》讀後感

讀後感1.82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皮囊》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皮囊》讀後感

在書店兜轉了大約兩三圈後,終於是被《皮囊》這樣的書名吸引了去,我想我讀書也許是爲了尋找些感人肺腑而直擊心底的共鳴,但看到最直面也無需過多解釋的“皮囊”,不禁好奇它會訴說如何的故事。當我從書中的末尾走出來後,回憶起的竟不是過程中耐人尋味的種種言語,而是恍然大悟般令人覺着舒坦——當人們過於想實現自身的靈魂時,又總在不經意間意識到皮囊的重量,它是讓別人發覺精神的首要,又是與自我調解相處的必然。

【一、脫離生命】

也許大多孩童藉着洋溢的青春總認爲生命足夠的漫長,死亡於他們而言無非是遙遠而悲傷的。我還小時,爺爺就常跟我說:“我老了,就快走了”,然而那時他的身子卻是分明地硬朗,他能頂着烈陽在滾燙的地面上走好遠的路,汗珠肆無忌憚地攀上他的前額,他揮起毛巾用力就往臉上糊去,再過一會兒便不見那粗曠的呼吸聲。

我那時不明白老一輩談論起生死時爲何總是一派悠然的模樣,只好不知所措地安慰道:“不會走的。”再到後來,柺杖被爺爺顫巍巍地扶在手心……輪椅被爺爺笨拙地操控前進……厚實的衣服裹着他萎縮的身軀……腦海裏住着讓他難以入眠的病魔。也許是因爲經歷了太多的艱辛纔會渴望輕快的魂魄,所以有時也會想要逃離皮囊,也會想要脫離生命。

我想起書中的阿太、書中的父親,“從此之後,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人的一生總想爲自己的理想,或者說是崇高的靈魂交代些成果。碌碌無爲不會有成果,而此時的皮囊宛如被麻木着伺候;摸爬滾打不一定會有成果,但至少證明了皮囊是實實在在拿來用的。書中的父親即便是常年的打拼,卻也被一瞬的疾病困擾地束手無策,但他並非失去了動力,因爲憤憤不平這身皮囊將家庭拖垮,纔在那樣狂妄的暴風雨中奮力模糊這樣的事實。

“颱風就是這樣,來之前一點聲息都沒有,到來的時候就鋪天蓋地。”我問自己,要在如何傷痕累累的皮囊之下才能看到一個人的靈魂?也許就在鋪天蓋地之後吧,在成爲卸下防備而徹底痛哭的普通人之後,這個人的靈魂便能從皮囊的傷口中釋然地抽離了出來,直到最後脫離了生命的.纏繞,它便完完全全地暴露在你的眼前,讓你震撼又感動。

【二、不再交集的朋友】

還記得自己曾在高二那個時段深深的厭惡過自己,因爲內心油然而生的一種虛榮感,這讓我總是對身邊的同學大放熱情,大約這也是關於我社交態度的一個轉折點。即便是一時的狂熱也避免不了短暫的窘況,時而在過道碰見曾經的同班同學,內心就會有一段掙扎的聲音告訴我究竟要不要上前打聲招呼,然而思緒總是在未下定論前,我們早已擦肩而過了。

後來入了高三便變得有些沉默不語,但起初對於坐在我身旁的一位復讀生同桌倒也熱情。有一回我又在神遊,她便推了下我的手肘提醒我專心些,那時候我告訴她:“將來有機會的話,我想出本書。”她聽後意味深長的向我笑,我知道那不是無奈或者不認可的笑容,而是她希望我能先去奔赴當前的目標,於是只好迴應我這不失禮貌而又無從肯定的微笑。至少,這沒讓我失了信心。

再過幾日,我將自己原創的一首古詩給後桌的女同學看,當她將自己內心的想法緩緩道來時,我簡直激動的不行,而後我又羞赧地跟她說:“我以後想要寫一本書。”不過我沒料到的是,這換來的只有她尷尬且敷衍的一句:“呃,好啊,你加油。”她的眼睛彎曲着眯成兩條縫,這次我看不懂她眼神裏的意味。此時我才察覺到原來我是這樣迫切的想要得到一份肯定,這頓時讓我明白了我們之間的差距在於哪裏。

她名列前茅,而我偶爾墊過底。自那以後,我終於收心好好學習了。也是自那以後,我的所有文章只成了屬於自己的祕密。

迴歸書中,我便想起在文末出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倘若要說在《皮囊》這本書裏看到了如何與自己相似的地方,那麼我想我應當就是“厚朴”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寧願悄然地進行自己的熱愛,也不願聲勢浩大的再來一場躁動的宣揚。也許“厚朴”是不甘曾經的認可變成了死寂的平息,而我則是害怕渺小的理想會被微弱的自尊心消磨殆盡。

如果說一生中我們所遇到的那些深刻而又不得錯過的朋友都是一盞明燈的話,那麼這盞明燈應是我那復讀的同桌了。畢業後我們沒再進行絲毫的聯繫,也許我們彼此的心裏都一致的認爲,“路往前走,沒必要聯絡這短暫感動的友誼”。我時而會想起她,至少她確實讓我明白了書中那句話——“最離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築素材就是一個個庸常而枯燥的努力”,一時的熱血沸騰反而更輕易沖淡最初執拗的決心。

【三、火車將開往哪裏】

依昔記得乘坐放學時回家的那班公交,是我高三時期最輕鬆的十幾分鍾。有時候就望着窗外的車水馬龍沉思,不再去埋怨這條顛簸的道路怎麼修了又修,不再去煩悶前方的哪個路口堵了又堵,因爲無論此刻發生了任何的喧囂,它們都完全地不屬於我。

好似成爲一位漂泊在外的旅客,望着窗外呼嘯而過的山巒和建築,時而感嘆熾熱火紅的夕陽,時而捕捉寬闊靜謐的海面,“快速的一切都可以成爲風景,無論對當事者多麼驚心動魄”。可不就是如此嗎?那時迫於父母對我莫大的期望還有好幾次深夜裏的爭吵,我在被窩裏悶聲哭泣,反覆地告訴自己——以後一定要去個好遠的地方。

我想到了我從小生長的深圳,大概正是因爲深圳翻新的太快反而讓我越發地想逃離,儘管我回頭看曾經路過的風景,可很快又會被另一番新的景象佔據腦海,我想深圳本身就是一列火車,而我是困在車上的旅客。

我感同身受於書中的一段話:“生長在城市環境裏的人,除了維護秩序或者反抗秩序,似乎也難接受第二層次的思維了。”我意識到自己被牽着鼻子帶往這列火車時,我想的卻不是破門而出,而是盡力用拼搏的成果換取在另一個站點下車的機會,我無法毫無規劃的隨意下站,我當然明白我沒有這種闖蕩的膽量,更是因爲我也明白,當前的社會已然少有這樣的資本再去提供給具有這種勇氣的人了。

我一直認爲我是不喜歡深圳的,直到我去了廣州的大學反而更加篤定了這個想法。羊城的氣息會瀰漫在陳年老舊的巷子裏,飯店的嘈雜聲往往是它經年不衰的標誌,還有老人對於食早茶的滿足和悠閒,這裏有着真實而令人不失所望的煙火氣,從每一條巷子、每一句粵語裏都能感受到。

但很快我就意識到,我擁有這樣的喜愛僅僅是因爲我是一名旅客,倘若問我是否願意長期在廣州定居,我定然不會爽口答應。再後來有一位朋友收到了去深圳面試的簡歷,他面露難色的躊躇着,我問他:“深圳怎麼了?不也是一線城市麼。”他倒不屑:“深圳有什麼好的。”我的心裏頓時不是滋味,也是自那時起,我才發覺了深圳帶給我的底氣都是來自於——那是我生長的地方,也許廣州能讓我感慨萬千這方水土悠久的歷史,但深圳的發展也是伴着我在成長的途中變得成熟。

火車將開往哪裏?我得不到答案。也許正是因爲日子無法回頭,過往的雲煙很快散去,窗外的景物也總是應接不暇的出現,而這些不會重複的新鮮反而構造了我本身。我唯一清楚的是:深圳不是我的家,但我會永遠成爲在這片區域常遊的旅客。

正如黑狗達熱愛他的泉州那般,他貪戀那裏無序的車與行人,欣賞那裏粗糙的舊房屋,習慣着那裏低陋的家鄉習俗,因爲那是生他的地方。而我遵守着這裏行爲的規矩,眼花繚亂於這些相似的高樓大廈,努力適應這裏不停變革的政策,因爲這是生我的地方。我寧願用着一絲微薄的愛意去維護着它。

我想,每個人對於生來的地方所能擁有的愛,其實在落地的那刻起就給予了命中註定的份量,不管最終我們是否選擇留下,不管它到底會不會成爲歸來時的家。

記憶在很多時候並沒有想象中那樣永恆,它會在歲月的流逝中悄然被帶走一部分,而作者將那些殘餘的碎片在《皮囊》當中盡力拼湊,最終完成了他的挽留亦是告別。我很感動於這本書能帶我在不同的篇章裏“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這每一份有血有肉的皮囊之下訴說的又是如何豐富的世界。不可否認我們的本質是那麼的一致,同書中所說:“如果有心,便能通過這共通的部分,最終看見彼此,映照出彼此,溫暖彼此。”而這,又何嘗不是生而爲人所享有的某種幸運。

望爾有話說:說起來有些慚愧,因爲已經很久沒有按照約定的時間去更新了,所以直接打個預防針吧,以後就隨緣更了(流汗……)會盡量在1號和15號這兩個時間段更,也很感動大家沒取關我,超級筆芯!然後就是我的公衆號開不了留言功能,所以大家有話跟我說的可以直接私聊,留下了難過的淚水。

標籤:讀後感 皮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