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變形記讀書筆記(精選5篇)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變形記讀書筆記(精選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變形記讀書筆記(精選5篇)
  變形記讀書筆記1

卡夫卡的作品我讀得很少,只有一部長篇《城堡》和一本正在讀的短篇小說集,《變形記》就出自這本集子。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把《變形記》讀完一遍,儘管它的名字出現的頻率如此之高。人們大概對近在咫尺的東西都誤以爲唾手可得,所以懶得去得到了,就這樣我們錯過了很多。

卡夫卡的名聲和他的產量是不匹配的,他低產,平凡,是一個保險公司的職員,業餘寫作,籍籍無名。但靈魂的熱量與他的這些外部條件根本沒有關係,人的偉大與他自己以外的東西都沒有關係。

卡夫卡作品的魅力在於它的多義性和無限性,哪怕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學者也不會貿然說:“卡夫卡這部作品的主題是…”就算是我們聽出老繭的“異化論”也不能準確解釋他的作品,我們可以解釋的東西有很多,但無法解釋卡夫卡。男人一旦看透了一個女人,那女人便不再吸引他,我們永遠看不透卡夫卡,所以他永遠令我們心馳神往。

我對《變形記》有三個方向的理解,第一個理解承接上一段:世界是一個謎團。這句話出自改編自村上春樹《燒倉房》的韓國電影《燃燒》,無獨有偶的是電影想表達的也是《變形記》這種不可解性。格里高爾變成了一隻大甲蟲,他和他的父母都沒有去想爲什麼,而是迅速地投入到對新情況的應對之中,比如格里高爾吃什麼,如何爬行,家裏的生計怎麼解決等等,這在讀者看來是荒誕的,可卡夫卡寫得這麼一本正經,讓我們就像《皇帝的新衣》裏看皇帝遊行時的民衆一樣,噤若寒蟬。

《燃燒》則恰恰相反,影片提到說非洲有“little hungry”(小飢餓)和“great hungry”(大飢餓)的傳說,小飢餓者是肚子飢餓的人,他們尋找食物,大飢餓者是靈魂飢餓的人,他們尋找生存的意義。

《變形記》裏的所有人物都是小飢餓者,而《燃燒》的主人公都是大飢餓者。“世界是一個謎團”,前者只是處理它,後者則試圖解釋它。薩特在《存在與虛無》中也對這兩種人做過一些闡述,他認爲前者是具有“嚴肅精神”的人,這種人只服從於處境的壓力,把它當做理所當然;後者是具有反思精神的人,這種人面對世界和自我“在場”,從而使世界和自我在我面前顯現。

我的第二個方向的理解是:人是靠不住的。格里高爾變成大甲蟲之初,與他感情深厚的妹妹勇敢地承擔起了照顧他的工作,他的父母傷心難過,總是哭道:“他是我可憐的兒子啊!”但是長年累月,他們終於感到:這隻怪物不僅面目可憎,而且是他們生活悲慘的源泉。最後他們殺死(間接)了他,拋棄了他,並心滿意足地開始展望新的生活。比這種反轉更使人震驚的是格里高爾本人的反轉:他本來是個任勞任怨的推銷員,負擔着一家的生計並愛他們,但變成甲蟲之後他漸漸真的成了“只是”一隻甲蟲,先是他的胃口和視力發生變化,接着他迷戀起爬天花板的運動,希望家人把他臥室裏所有的傢俱統統搬出去,以爲他的爬行騰出空間,儘管他自己竭力想控制這種異化,但仍然力不從心。

人是靠不住的,我們不能理解任何人,包括至親,包括自己。

我的第三個方向的理解是它當做一則寓言並將其還原:格里高爾是一個工作壓力巨大並且任勞任怨的推銷員,養活着自己不勞而獲的父母和妹妹,有一天他因爲一個原因,決定不再做全家的提款機,他仍然愛他們,只是換了一種生活方式,起先家人還接納他,但終於忍無可忍,他本人也因自己脫離了主流社會和蛻變的失敗鬱鬱而終。

在對《變形記》的衆多理解中,這只是我的三種,而卡夫卡作品的魅力,不只在於它有多少個面目,而是它讓讀者看到自己的不同面目。在讀到《變形記》的最後,一家人如釋重負地去郊遊,妹妹舒展她充滿活力的身體,我也彷彿與他們一起吸到了新生活的氧氣而感到神清氣爽。

  變形記讀書筆記2

卡夫卡的《變形記》,描述了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情節,揭示人與人之間表面上親親熱熱,內心裏卻極爲孤獨和陌生的實質,

從書中,我感受到了兩點。

第一,人是自私的。但很多時候的自私都是單純的。

文中主要描述的是一家人,可是這一家人的聯繫程度在一個不可抗拒因素出現後,也慢慢疏遠,主要體現在對格雷高爾還是不是自己家人的矛盾和猶豫上,當家庭的頂樑柱格雷高爾變成一隻甲殼蟲後!

父親:從回家後仍然穿着制服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要臉面的人,自己的兒子由可以說是家庭的驕傲變成了一隻可笑的甲殼蟲後,他是生氣的,甚至用蘋果扔他,但心中還是有些不捨,所以沒有主動說放棄他,從本質上,他對家庭的愛是霸道的,一些情況看還是有限的。

母親:文中可能看上去自私程度最少的人了,她愛自己的兒子,而且不願放棄,但她的性格更多的是懦弱和沒有主見,而且她的這種愛中更多帶有一些無知,是她沒有像格雷高爾的父親和妹妹一樣認爲他永遠是隻蟲子了,她還活在以前的世界中,認爲他有一天可以再變回人類,所以說她的這種所謂看上去不自私是建立在她認爲格雷高爾有可能變回人類他們還有可能變回以前的生活的基礎上的。

妹妹:這是一個塑造的最成功的形象,最初格雷高爾變成蟲子後她是最關心他的,可是也正是她第一個提出放棄格雷高爾,她內心也許掙扎沒幾天後就認定格雷高爾就是一隻蟲子了,而她照顧格雷高爾出於自己內心的一是她覺得該照顧他,二是她覺得自己成年了在家中能擔起一部分責任,她的這種照顧並不是純粹的對哥哥的愛,某個角度看是參雜着自私,從文中家裏來了房客在聽她拉小提琴的時候格雷高爾跑出來了,她委屈夾雜着憤怒,並且第一個提出放棄對格雷高爾的照顧中就可以看出。

我想這三個形象是再平凡不過的家庭中的形象了,這三種自私也是最常見也最不被人當作自私的自私了,這些看起來都是正常的,無害的,但是又都是那麼的傷害人——在格雷高爾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後。

第二,愛到底存不存在。

格雷高爾是很愛自己妹妹的,包括要爲她提供高昂的學費去音樂學院,包括其實她的小提琴拉的並不好但是他卻覺得很好聽並且很陶醉,妹妹對他也是最照顧的,從他變成了一隻甲殼蟲後便每天給他吃的,幫他打掃房間,他爲了不嚇到她便用毯子裹住自己的身體,起初我們看到的都是一副溫馨又悲慘的故事。

可是誰也想不到最後第一個提出放棄格雷高爾的正是妹妹,讓格雷高爾放棄活下去的想法的也是妹妹。我覺得卡夫卡並沒有想表達一種真正的愛該是怎麼樣,而是告訴我們這種我們平時見到的愛,在不可抗拒因素出現後,會毀掉一些東西。

我覺得給我最大的啓示就是人性有很多缺陷,儘管我們抱有美好的幻想,但當現實出現,也不要輕易去責怪和讚美它。

  變形記讀書筆記3

奧地利作家弗朗茨·卡夫卡,或許對於這個現今在中國和西方都已成傳奇的人物,這樣的前綴還是過於簡單。人們常談起的短篇小說大師,例如莫泊桑或契訶夫等,卡夫卡雖然不在其中,但在短篇小說的藝術成就上絕不遜色於以上任何一位。暑假的休閒時光中無聊想起高中語文老師推薦的他的小說《變形記》,莫名的勾起我的衝動,便上網購得一本,在電子化的現代,對於紙質的書本毫無抵抗力。那在一週的閱讀後,我完成了對這本說的體驗與收穫。不得不說收穫頗豐,所以便決定寫這篇讀書筆記。

有人這樣說,即使懷揣甚大的熱情去閱讀卡夫卡的作品,他還是毫不留情地將其澆滅。確實卡夫卡的敘述語言簡單平實,但層次交叉,結構複雜,初讀之,覺得其枯燥無味。細細品讀,會發現他寫作的奇妙之處,即使它既無像莫泊桑作品那般精心的情節安排;又沒有像契訶夫文章那樣令人難忘的幽默諷刺;甚至於“大衆文學”那些令人難忘的對話也沒有。但是卡夫卡的創作從不是爲了某些人,他的心裏沒有讀者,他只是靠着他的感覺去追尋自己想要的東西。這種創作其實是會受到人們所鄙夷的,我也會這樣想,但直至後來對卡夫卡有一定了解後,才明白正是因爲他拋開了一切融入創作,讓創作如劉宇所說成了“一種生活的狀態”,讓創作成爲與內心自我交流的方式,讓創作成爲與外部世界抗衡的手段,正因如此,才讓本已厭倦不已的讀者有欲罷不能地讀下去,期待新的東西出現,最終找到與心靈的共振之處。正如餘華所說:“內心的不安和閱讀的不知所措困擾着人們。在卡夫卡的作品中,沒有人們已經習慣的文學出路,或者說其他的出路也沒有,人們只能留下來,儘管這地方根本不是天堂,而且更像是地獄,人們仍要留下來。”他的作品是寓言式結構,卻不予以一目瞭然的說明,這通常是會讓一部作品招致破壞的。但《變形記》卻沒有,儘管中外多少研究卡夫卡者對這部作品所表達的核心內容有諸多解釋,卻讓《變形記》從更大層面上詮釋了更多的內容,抓住更多人的心,更使其揚名至今。

讓我們回到書中內容來,小說《變形記》內容十分簡單,講述了主人公格雷高爾一天起牀發現自己竟變成一隻巨大的甲蟲,從而招致一系列麻煩與家人最後無法容忍的悲劇,終因長期不食而死去。可以有這樣的疑問,是寓言,還是夢魘?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主人公究竟是一隻大甲蟲,還是格里高爾?書中這樣寫道“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卡夫卡小說《變形記》的開始就是如此的直接,直接得讓我沒有準備思考的時間。這樣的開始讓我有些難受,就像千斤巨石壓在身上,拘束、壓抑、扭曲,種種感覺把人捆住了,周身動彈不得。它不給讀者任何前因做鋪墊,不以何等驚歎語氣表示其事件的奇異性,平靜的海面下卻有着令人感到萬般恐懼的暗涌存在。接下來更甚是稀奇,主人公對自己的變形卻無太大反應,卻將“上班遲到”當成頭等災難。設想一下,無論是誰突然間變成了一個異類,首先擔心的莫不是自己丑陋的外表以及周身人所射出的種種目光?主人公如此不關心,從一定細膩角度是可以窺見其對自己變形後的模樣並不是很陌生,只是變形這一事件來得過於突然。格雷高爾所擔心的,是自己離不了牀上不了班,丟了工作沒了與家人共食的飯碗。從其自身的態度,我們可以解讀到一點關於變形的含義。變形已經讓人感到命運的無常和不可預料。可變形後家人對待格里高爾的厭惡和冷漠,更讓人感到心寒,因爲親人之間的關係竟然只能是用

金錢和物質來作爲媒介,即使是血脈相連也不能保證親情的堅不可摧!這也是《變形記》要回答的,如果人變成甲蟲,那麼它還有生存的'權利和價值嗎?他還是一個人嗎?回答恐怕是否定的,他已經不再能爲這個家庭帶來財富,不能承擔他的責任,甚至不再能說話,他只能默默的傾聽,羞怯的張望等待着家人對它的判決。它的家人最後再也不能承受這種沉重的壓力和打擊,而打算把它拋棄,而它提前的夭亡,也解除了家人最後的顧慮和心理負擔。沒有人爲它唱一首輓歌,沒有人記得它曾經是一個人。現實就是這樣無情,即使是人間的至愛,最真切的親情也無法挽回一個人的沉淪。人生活在世上,無法承擔作爲人的義務時,也同時失去了他作爲人的權利,即使他曾獲得家人最初的同情,但最終將被無情遺棄,這不是個別家庭的冷漠,而是人性一次真正的裸露。

我們能夠知道,因爲在他的潛意識裏,他厭惡自身,根本不願再繼續以前的生活和工作,艱難的生存處境早已壓得他無處可逃:當他早早趕來取訂單的時候老闆們才吃早飯;公司祕書時刻監督着每一個員工的行動,兩個小時不上班就找上門去,醫生也會說你好吃懶做;每天4點鐘就得起牀趕火車,成年累月在外奔波,飲食惡劣,友情淡薄。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人逐漸變得麻木異化成爲“非人”,他對外部世界已無能爲力,沒有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爲此他不得不選擇一條逃脫的路,這就是“變形”。與其說是社會讓他“變形”,不如說是他自己選擇了“變形”。擺脫自己的人形,逃離人的世界,從人變爲非人——大甲蟲,這對格里高爾而言完全是爲了不再繼續昨天的噩夢。於是,格里高爾異化了。相對溫暖的家庭尚且如此,社會恐怕對這種個體的不幸遭遇會更加殘忍,他們會把他送進實驗室,每天對他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而且會引起無數的眼睛好奇地逼視他,無數張嘴巴無休止的討論他,他生命的每一秒種將暴露在慘白的燈光下,直到他死去還要被製成標本供後人研究。他作爲人的資格和尊嚴被完全忽視了,沒人在乎他心裏的感受,羣體只在乎他們的好奇心可以獲得滿足,他們擁有作爲幸運者的活生生的見證。這其實是現代人的悲劇,或許卡夫卡也看到了這一點。猶如許許多多學術研究的說法,卡夫卡究其一生都是孤獨的存在,但筆者認爲這未免太過極端,卡夫卡正是瞭解到因孤獨而不被理解,因不被理解而披上虛浮外套,因虛僞的存在而繼續不被理解的孤獨,這種循環其本身就是可悲的,所以我們看到《變形記》中格雷高爾即使是在變形的後依舊沒有放棄爭取家人的理解與關懷。故事最後也證明了他獲得了成功——在格雷高爾死後,家人趕走了對自我形態下的格雷高爾一直很不尊重的房客與老媽子,並且決定請假一天,三人出去好好走走。結尾描寫了溫暖美好的景緻以及相應的家庭其樂融融的景象,而非以悲劇式的結尾對格雷高爾的死煽情不已,這也從另一個層面上表現出人與人間並非存在着智慧博士觀點中所說的“完全理解的不可能性”。

無處可逃,就是《變形記》給我們所展示的金錢社會下普通人們的絕望處境。作爲人形時過着沒有人格尊嚴的生活,變形爲甲蟲後更是加速自身的滅亡。或許在金錢至上的社會裏,形體的泯滅纔是最終的解脫、纔是最好的出路吧!在這裏,只想問:“大甲蟲,你還有眼淚嗎?”這或許也是我們現代人帶着面具行走於不同場合的原因。因爲一旦顯露出真實的自我——也是擁有許多爲人所不喜得如巨蟲班的醜陋自我——就會招致厭惡乃至唾棄作嘔。

卡夫卡自己也在日記中寫道:“我在自己的家中,在那些最好、最親愛的人們中間比陌生人還陌生”。這並非抱怨與親人的隔膜,而是在“最好、最親愛的人們中間”他依然孤獨,這讓他絕望,就像是扒開現實假象變形的格雷高爾,始終得不到家人的接受。

其實,這樣的“變形”在現實生活中又何嘗沒有呢?當今社會巨大的競爭壓力,容易讓人產生對人生的倦怠和對前途的失望。有多少人曾經有過或者正有着類似格里高爾的“潛意識”啊!一條寵物狗尚能住高樓、坐名車,享受到VIP的待遇,同時又還有多少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仍在貧困線上掙扎着生活,感嘆還是狗狗活得瀟灑!於是乎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報名參加唱歌比賽的選拔,爲的就是有朝一日可以實現自己的明星夢,過“人上人”的生活,期盼着“灰姑娘”的故事再次重演。這究竟是夢想還是幻想,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卡夫卡確實絲毫不爲某些人創作,而是關注自我,關注筆下人物命運映射出的自己。可他連自己的偉大也不明瞭,在他那個幽閉的世界裏,他關注的正是全人類的生存狀態。

  變形記讀書筆記4

“一天早晨,格里高爾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牀上變成了一隻巨大的甲蟲。”若是在上高中之前,看到這樣的開篇,我定會覺得作者開門見山的手法的確留下了不少懸念。但是作爲大學生的我總認爲它有些突兀和荒誕了。

就是從這天馬行空的文字中,我讀出了人性的懦弱、變質的親情和慘淡現實的社會。當變成甲蟲後,格里高爾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樣子是否能被他人接受,不是自己的生活會不會發生變化,而是該怎樣起牀去上班、該怎樣向上級解釋遲到的原因、會不會因爲下崗而影響到父親的債務。

失業在家,格里高爾過着甲蟲生活。但是,他爲家庭經濟狀況焦慮,還想着給妹妹實現“美夢”。他想着,父親老了,母親生病,妹妹還只有17歲。他一聽到家人出去做工掙錢,就“羞赧和傷心得渾身燥熱”。他“受到了自責和憂愁的壓抑”,“最後在絕望中,他覺得整個房間已經開始繞着他旋轉起來,便掉下來摔在那張大桌子的中央”。

他的善良讓人感動的同時,也令人同情。要受過怎樣壓迫的人,骨子裏纔會有如此懦弱的性子?

一隻蘋果砸在背上,身受重傷,格里高爾終於被妹妹厭棄。妹妹一再說“我們必須設法擺脫它”。格里高爾“懷着深情和愛意回憶他的一家人。他認爲自己必須離開這裏,他的這個意見也許比他妹妹的意見還堅決呢”。格里高爾異常冷靜,他在絕望而又平和的心境中死去。面對變形,面對親人厭棄,面對死亡,格里高爾驚慌、痛苦、絕望,最終平靜地死去。從這一點看,他還是一個清醒、堅強的人。

終日生活在暗無天日的小房間內,父母和妹妹先後對他失去耐心,他痛苦、無助、迷茫、孤獨,他被世界拋棄了。於是,他也拋棄了世界。

格里高爾的死無疑是一種解脫。他的家人“得救”了,他們再也不會看到這隻可怕的甲蟲。而他自己也不用再爲妹妹的夢想、父親的債務和一家人的生活內疚。這是“皆大歡喜”的結局,家人們爲了慶祝他的死而出門旅遊。在資本主義社會,在機器生產和生存競爭的高壓下,人被異化爲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現實世界,現實世界容納不了人。格里高爾變成甲蟲,這也是一種象徵,象徵人的異化,人性異化,人際關係異化。在金錢和私利面前,小說表現了兩種異化:格里高爾的異化,人變成甲蟲,本性也變了,從掙錢還清父債、爭取獨立自由變爲安於甲蟲生活的自輕自賤;以妹妹爲代表的親人異化,親情變成仇情,善良變成冷酷。小說正是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

  變形記讀書筆記5

《變形記》是卡夫卡的代表性作品,也是西方現代派文學的經典之作。《變形記》中對人與人關係的描寫,尤其寫格里高爾在父親的公司破產、全家處於困頓的境況下,去當旅行推銷員,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在家裏是受到尊重和愛戴的。當一個人被人依賴時,他與別人的關係自然會處於正常狀態。但格里高爾一朝成了大甲蟲,父子關係、母子關係、兄妹關係突然間發生了180度的轉變,顯示出一幅極端自私、冷漠、殘酷、無法溝通的可怕圖景,親情、倫理之情蕩然無存。

結尾格里高爾在掙扎中死去了,生活又變回了原來的模樣。格里高爾,不過是薩姆沙一家生活中慢慢劃過的一道流星……

在讀完了《變形記》之後,我最深刻的感受是人與人之間赤裸裸的利益關係。親情的力量遠遠不如利益的驅使下人性的各種需求大。且不說格里高爾剛變成甲蟲時父親的憎恨和母親的冷淡,因爲在那時他還有小妹的關心和照拂。這無疑是他所忍受着的充斥着非人的待遇和歧視的悲慘生活中唯一一抹足以支撐他挺下去的溫暖陽光。格里高爾無疑是一個有極大責任感和包容心的人。他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擔,卻因爲變成甲蟲而受到一系列他所珍愛和呵護的家人加諸於自身的苦痛。但他卻依然設生處地地爲他們着想,爲他們的所作所爲尋找讓自己可以寬恕的理由。但那彌足珍貴的兄妹情卻在妹妹的自私和時間的催磨中漸漸變味,最後消失殆盡。他的世界從此再也沒有可以支撐下去的信念,於是他死了,如秋雨後零落成泥的枯葉。

19世紀的作家一般是從社會人的角度去揭示、批判具體的社會問題和社會現象。而卡夫卡這些現代派作家,則是從個人的、人性的角度去揭示和否定整個社會,目標是籠統的、抽象的、全面的。這就比現實主義作家的揭露更加尖銳、徹底。正如中國的俗話所說:久病無孝子。而變形記的成就則更是因爲它所體現的時代意義。

在卡夫卡冷漠的筆下所呈現的灰黑色的世界裏,資本主義腐朽的精神內核已經不知不覺滲透到人性的各個角落。它從表現這一個方面來說,沒有《歐也妮.葛朗臺》如此鮮活的辛辣諷刺,卻在閱讀的過程中已經隱晦又“隨風潛入夜”般的絲絲透入骨髓。格里高爾深沉的哀怨凝結在他們最後發現它時眼前乾癟的甲蟲屍體,又在文末“他的妹妹第一個跳起來,舒展她充滿青春活力的身體”中化爲一聲無聲的太息。

人性的扭曲和分崩離析由於想象而有了成長的空間。這部象徵主義的小說構得相當完美。讀完《變形記》,心情有難以抑制的壓抑,但卻沒有噴薄而出的怒意。它透過字裏行間所滲透出的,只屬於卡夫卡的精神內核,讓我們更深的瞭解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更清晰的剝離出人性的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