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我們仨》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我們仨》讀書筆記15篇

《我們仨》讀書筆記1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楊絳

對於失女喪父後的楊絳來說,家可能就是回憶和思念。回憶是動名詞,思念是現在將來進行時。

翻開書,合上書,我看見的,正如那些全家福照片一樣,是楊絳先生的青年、中年到老年以及他們仨的一生——相守相伴,相聚相散。

家,是心靈的港灣,是累了倦了想要去的地方,以至於楊絳先生在失去女兒後的那句:“不過,三里河的家已經不復是家,只是我的客棧了。”每每讀此,我只能無力地痛心,蒼白地悲涼。人走茶涼,曾經被楊絳視爲“終於有了一個家”的“家”已經不復存在。

楊絳在書中苦心經營的這個家,處處都是溫情溫馨。那細碎微小的愛讓人暖心,三心連一體,所以“我們仨兒是不尋常的偶遇。”“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簡簡單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千千萬萬個平凡之家,平凡而平淡之中,每個人都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正因爲這個樸實的家,“我們仨都沒有虛度此生,因爲是我們仨”。

回憶是美好的。“我們常一同背詩,我們發現,我們如果同把某一字忘了,左湊右湊湊不上,那個字準時全詩最欠妥貼的字;妥帖的字有黏性,忘不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藍天碧海終有涯,你我之情無時盡,楊絳先生將濃濃長思念,化作一字一句的《我們仨》。

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人生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人間果真是沒有永遠。他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已經不知不覺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楊絳

《我們仨》讀書筆記2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的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

本書分三個章節:

①我們倆都老了

②我們仨失散了

③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摘錄

1.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慮,人間也沒有永遠。

2.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

我們與世無求,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我們一同承擔,困難就不復困難;我們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

3.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4.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爲有我們仨。我們仨失散了,家就沒有了。剩下我一個人,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窮的羈旅倦客

5.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這我願意。送一程,說一聲再見,又能見到一面。離別拉得長,是增加痛苦還是減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遠,愈怕從此不見

6.這類的夢我又做過多次,夢境不同而情味總相似。往往是我們兩人從一個地方出來,他一晃眼不見了。我到處問詢,無人理我。我或是來回尋找,走入一連串的死衚衕,或獨在昏暗的車站等車,等那末一班車,車也總不來。夢中悽悽惶惶,好像只要能找到他,就能一同回家。

7.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我只能把我們一同生活的歲月,重溫一遍,和他們再聚聚

8.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9.人世間不會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幸福的生活”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10.現在我們三個失散了。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這個我,再也找不到他們了

11.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12.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13.他發願說:從今以後,咱們只有死別,不再生離

14.吃講究的飯,事實上只是吃菜,吃菜主要是點菜

15.選擇是一項特殊的本領,一眼看到全部,又從中選出最好的

16.唯有物都別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大到態人情的中之相

17.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

18.我們曾如此渴望命運的波瀾,到最後才發現: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競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後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係。

一個平和而恬淡的學者家庭,一個簡單而豐富的人生長夢: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們仨》讀書筆記3

按道理,《我們仨》是一本叫人看了悲傷的書,生離死別向來是個沉重的話題,但作者卻沒有悲慟的哭述,而是用平靜的筆娓娓道來,展現地更多的也是這個三口之家平凡生活中的縷縷溫情。

《我們仨》發表於20xx年,全書分爲三部,分別是“我們倆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第一部用簡短的兩頁講述了作者的揮之不去的夢,第二部完全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一家三口相依爲命的情感體驗,第三部則是作者婚姻63年來的回憶錄。作者高超的文字技術、寫作手法不必贅述,暫且想談談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一些感觸。

關於愛情:

楊絳與錢鍾書相識於1932年,初次見面,男方第一句話就是:“我沒有訂婚。”女方則緊張地回答:“我也沒有男朋友。”一見鍾情,羨煞旁人。

1935年結婚後錢鍾書帶着楊絳來到英國,兩人先後求學於牛津和巴黎大學。楊絳稱鍾書生活中“拙手笨腳”,來英國的第一天,錢鍾書就“吻”了牛津的地,磕掉了大半個門牙。在楊絳懷孕時,鍾書經常在家裏“幹壞事”,時不時打翻了墨水瓶,砸壞了檯燈,弄壞了門把手,而楊絳卻每次都回:“沒事,我會修。”在楊絳看來,錢鍾書身上那些缺點,都是細枝末節,無關緊要,他身上的優點卻是獨一無二,旁人無法取代的。她曾說“我最大的功勞,是保住了錢鍾書的淘氣和那一團癡氣。這是錢鍾書的最可貴處。他淘氣、天真,加上他過人的智慧,成了現在衆人心目中,博學而又風趣的錢鍾書。”

後來楊絳懷上了圓圓,鍾書知道後只一句:“我不要兒子,我要女兒——只要一個,像你的。”兩個人能夠一輩子顛沛流離,相守相助,或許正是懂得相互欣賞的緣故。多年前,楊絳讀到英國傳記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我見到她之前,從未想到要結婚;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也未想過要娶別的女人。”她把它念給錢鍾書聽,錢當即回說,“我和他一樣”,楊絳答,“我也一樣。”這是我聽過的最美的情話,許多人抱怨自己遇不到真愛,他們或許不是沒有遇見過心動,他們所期望的只是一種被堅定需要的感覺。

關於親情:

圓圓剛出生被抱出產房時,鍾書仔細看了又看,然後得意的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這是父親給她的歡迎詞。我很喜歡護士們給圓圓的稱呼“星海小姐”,因爲她出生時啼聲洪亮,大家便稱她“Misssing high”,也是對圓圓健康成長的寄託。圓圓很愛讀書,天資聰慧,跟父親很像,也始終跟父親最“哥們兒”,父女之間的互動也是一家人的樂趣所在。

楊絳和錢鍾書先後被革命羣衆“揪出來”,成了“牛鬼蛇神”。阿瑗寫了一張大字報與“牛鬼蛇神”的父母劃清界限,然後一言不發,從書包裏取出未完的針線活,爲媽媽做一套睡衣;又從書包裏取出一大包爸爸愛吃的夾心糖,她找出一個玻璃瓶子,把糖一顆顆剝去包糖的紙塞進瓶子裏。他們仨是一個整體,互相幫助,彼此依賴,誰也離不開誰,讀書筆記。只要三人在一起就充滿歡樂,只要三人在一起,生活再艱苦都有挺過去的理由。在錢媛去世前一兩個月,她還堅持病牀上寫着《我們仨》,她想把最珍貴的回憶留下,她想告告訴他的父母她有多愛他們。令人遺憾的是人世間沒有永遠,只有不盡的生離死別,我們能做的只有珍惜當下。

關於家國:

書中有句話讓我印象很深:“我們是倔強的中國老百姓,不願做外國人,我們並不敢爲自己樂觀,可是我們安靜的留在上海,靜待解放。”在中國局勢動盪之時就楊絳和錢鍾書便急忙的從英國趕回國,而此時的圓圓,才兩個月。

我們從來不唱愛國調,但卻默默地給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們仨》讀書筆記4

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想這種相似,就是央視主持人撒貝寧說的“精神上的門當戶對”吧,高山流水琴瑟和鳴需要一個詞“懂得”。《我們仨》中有一段我做了標識。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會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

這一段是最讓我感動的,看似樸素簡單的描述,可是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家庭真的是很難得。“推開家門,把世事紛擾關在門外”,儘管也會遇到各種的難題和麻煩,但這一家人聚在一起總是開心快樂的,彼此關心,一起玩樂,其樂融融。

楊絳在《我們仨》中講到:人間不會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雜着煩惱和憂鬱,人間也沒有永遠。是啊,這一家人也面臨好多苦惱,政治、疾病的襲擊,可是一家人在一起,相依相伴。擁有溫暖家庭生活的人始終是會更經得起生活的打壓的。

記得我準備結婚時,我身邊的一些大姐就開始傳授馴夫祕訣:“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你一定先拿住他,首先要沒收他的工資,每個月給一點零花錢,從經濟上管死他。”,聽得我心驚膽戰,怎麼感覺要上戰場似的。但我確實不懂這些招數。當時新婚的我感覺自己在智商情商上都被老公碾壓,很多社會上遇到的困惑我都很依靠他給我來解,所以我真的很戰戰兢兢我怎麼有能力管死對方,一想到“婚姻生活,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句話,我就趕緊想點別的。

這次讀完《我們仨》,我終於找到了新的體會,“好的婚姻生活,不是戰場,而是遊樂場。”

錢鍾書和女兒在家玩得不亦樂乎,“阿瑗站在牀和書桌間的夾道理,把爸爸攔在書桌和鋼琴之間,阿瑗得意的說“當場拿獲”。

八十四歲的錢鍾書要去“開會”,女兒還會編兒歌來給他壯膽“呼嚕呼嚕毛,我們的爸爸嚇不着”。

《我們仨》讀書筆記5

以前在微博上看到別人分享楊絳的文字,寫她與錢鍾書一同留學時的生活,記得有一件是寫她生完女兒還在醫院時,錢在探望時每次苦着臉說自己做了壞事,楊便說“不要緊”。洗墨水沾染的桌布、修檯燈、修門軸,錢深信不疑妻子的“不要緊”,而楊在回到寓所後,當真全都修好了。

當時看了好奇。前陣子再亞馬遜上看到《我們仨》,便買來讀。

“我們仨失散了”

古驛道、客棧、每夜行駛的船、從輕靈變得沉重的夢......在看這章時,我覺得自己像飄在雲霧裏,同楊一同在想,這是個夢罷,若是真的,怎能夜裏變成夢去看病了的阿圓,可夢裏又清晰的像真的一樣,連隔壁小馬伕婦的對話都一清二楚。直到再也看不見那葉小舟時,我才確信,這是個夢,如同書裏說的那樣“把一個小夢拉成一個萬里長夢”。她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地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走,讓她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這便是那個長達萬里的夢了。

從夢裏醒來,曾經三人生活的寓所從此成爲一個人的客棧。

“料量柴米學當家”

這是我讀來印象深刻的一句詩了,錢鍾書《槐聚詩存》一九五九年爲楊絳寫的詩裏說到“料量柴米學當家”,楊說自己無非是做預算然後到店裏訂貨而已,然而這段生活呈現在文字上,我卻覺得非常浪漫。

彼時兩人初到牛津,做了老金家的房客。然而老金家的伙食愈來愈糟,加之兩人生活在一間屋裏,楊愛惜時間,不願每每錢有訪客時“做賢妻”,故此萌生搬家的念頭。學當家便是搬家後的事了。

搬入新居後兩人自理伙食,到食品雜貨商店挑選訂貨,等送貨上門。一同“冒險”烹調,煮紅燒肉、站在電竈旁涮羊肉,頗有趣的是楊內行的剪活蝦的鬚鬚,卻又覺蝦痛的抽抽,想以後不吃蝦了。兩人玩着學做飯,從原始人的烹調走入文明階段。讀書筆記.而這其中楊頗有些得意的(我讀來的感受,不知用得意是否準確)描述了錢做的早餐,除了在大家庭裏有女傭照看飲食及錢生病時,在兩人一同生活的日子裏,早飯總是錢做給她吃,又香又濃的紅茶也總能喚起兩人最快樂的日子。

這段生活的描寫讀來輕鬆快活,而楊也在文中寫道:“這一學年,該是我生平最輕鬆快樂的一年,也是我最用功讀書的一年,除了想家想得苦,此外可說無憂無慮。”

時隔一年,我們家的我們仨依舊如從前。

《我們仨》讀書筆記6

“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三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非常快樂。”這就是楊絳先生一家的快樂觀,幸福感。

她們之所以快樂是因爲人很單純,生活的簡單,與世無爭,與人無爭;之所以幸福是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非常快樂;之所以甜蜜是因爲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通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媛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

“背啥背,這些都是生活中難免的,出點岔子就抱怨,心情不好,那一輩子有多少不如意的事,就每天心情不好,行李拿錯廢點事不是也回來了嗎?一定要想好的方面,把那些不痛快的事,一定要忘到九霄雲外,不要老在腦子裏想這些不愉快的事了,想想高興的事吧!

人一定要向積極的方面去想,樂觀的面對眼前和未來的事,千萬不要總生活在抱怨當中。”這是前幾天我愛人和兒子聊天說的話,聽來我也很受啓發。

簡單、積極、樂觀、知足我們的心情就愉快,我們幸福感就滿滿的,我們生活就過得快樂。

幸福、快樂與否是一種內心的感受,是一種自己情緒的支配。我們生活的煩惱大都來自於自己和別人的攀比心理。比工作好壞,比職位高低,比掙錢多少,比房子大小,比汽車檔次,比穿衣首飾,比孩子學習,比身材胖瘦,比個頭高低,比老公本事,比老婆漂亮,比……攀比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比的自卑,比的抱怨,比的嫉妒,比的煩惱,比的憂愁,比的痛苦。

不要和別人攀比,自己和自己比,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現在、今天的自己比過去、昨天的自己過的幸福、進步,我們應該知足感恩、快樂開心!現在、今天的自己和過去、昨天的自己比退步落後,說明自己的努力不夠,應該好好反省自己,檢查自己,加倍努力,更加勤奮,明天爭取超過今天的自己,相信明天一定會比今天更美好!

我們應該學習楊絳先生一家簡單的生活理念,知足常樂的積極心態,不攀比、不爭、不怨的處事方式,更要學習她們全家相知相伴,互助珍惜的親情恩愛。

比自己強的千千萬,不如自己的萬萬千,把複雜的生活過簡單,把困難艱辛的事情想樂觀,豁達積極,陽光向上。我就是我,走自己路,過自己的生活;不比不卑,知足感恩,互助友愛,珍惜生命,快樂幸福就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7

這個暑假,我讀了楊絳女士的《我們仨》、《洗澡》等一些著作。有一些感觸,寫在那裏,是一種總結,也算是一種回顧。

楊絳女士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是錢瑗女士的母親,《我們仨》就是她寫的他們家的一些故事。在這些故事裏,每句話,每個字,都透着濃濃的親情氣息。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資料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後面的資料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齊走過的最後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女士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一樣,前一段時光我看餘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後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羣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我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餘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女士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能夠成爲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女士卻能夠把它們串在一齊,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鍊。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裏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緻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資料我也比較喜歡,字裏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資料也算是配合了我的情緒,所以個性喜歡。

楊絳女士的書我還在找着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鍊卻是珍貴的。因爲許多人都對自我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鍊。

《我們仨》讀書筆記8

這本書最開始是在網上看到的,很多人都說這本書非常感人,於是我去學校圖書館找了,可是這本書並不能外借,我在圖書館看了大半本。這本書很薄也就一百來頁,剩下的是假期在網上找的盜版資源,但是感覺比紙質書差很多。

楊絳先生寫這本書的實話已經九十二歲高齡了,很難想象一個快百歲的老人突然遭遇女兒和丈夫的離世,內心是一種怎樣的悲痛。然而出乎我意料的是,整本書中並一味地表達喪夫喪女的痛苦,而是寫一家人之間溫情細節,着筆細膩,娓娓道來。有時候我會因爲他們說的一句話一個動作會心一笑,我並不懂什麼高深的寫作技巧,複雜的內涵蘊意,只是單純的因爲這一家人平淡的相處而感到溫馨親切。有時候會因爲他們的經歷和情緒而感到莫名的難過,看着錢媛在病牀上仍然執筆寫《我們仨》的目錄,記下與父母生活的點滴,讓我感受到濃烈的悲哀。看着楊絳與錢鍾書依偎在一起,這一刻沒有文學家沒有翻譯家,只有一對老夫妻,只有彼此的濃濃愛意。在這本書中沒有豪言壯語沒有心靈雞湯,它呈現給我們的只是一個簡單的三口之家,淡淡訴說着夫妻間的愛情,母女間的親情,以及家人離世後的種種掛念與不捨。

其實剛看這本書的時候是有些看不懂的,裏面總是夢境與現實不斷切換,讓我分不清到底是夢境還是現實。慢慢看下去,我才發現原來那不是夢境,那是真實發生的事,只是楊絳先生以做夢的形式講述了親人的離世。以一種虛幻的手法讓我們看到死亡。我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是不忍心的,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在經歷了這麼大的悲痛後,盡然還要寫出一本書來,難道不是傷上加傷嗎。但當我真的看過這本書後,才發現並不單描述喪失親人的悲痛,而是寫了很多親人在世時的溫暖回憶,這也許是一種紀念與祝福吧,把和丈夫女兒相處的細節記錄下來。雖然他們已經離去,但是有關他們的記憶不會逝去,會永遠留在楊絳先生的回憶裏。

這本書的後記裏還有許多錢媛小時候寫的信、簡筆畫,還有錢媛生前爲母親《我們仨》寫的目錄。有些字跡不清晰,內容也很簡單,但是看着這些他們留下的東西,我感觸良深。人活在世,並不一定要留下什麼供世人談說的曠世美名,而是要留下一些有意義的東西,讓人紀念的東西。

看這本書的時候其實總體感覺淡淡的,所有的感觸都是在全書讀完後纔有的。雖然不能說因爲一本書而看透生命的意義,也能從這本書中讀到自己的感悟。我並沒有因爲它看破生死,但它的可貴就是在於讓人能夠重視和尊重生命。我想一個人如果能像楊絳那樣淡定從容,那麼死亡就不會那麼可怕,離去何不是又一次相聚的開始。在以後的日子裏,我會珍惜時間,珍惜每認識的一個人,感謝生命中路過的每一個人。

《我們仨》讀書筆記9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這本書爲我們平靜地講訴着一個家庭的故事,兩個人,三個人,一個人,最後他們都“回家”了……

先生的文章,情感總是平和的,我很是喜歡;先生的爲人更是讓人肅然起敬,我很是佩服;先生的愛情,更是讓人羨慕。

老爺子和先生於二十四五歲結婚後,直到一九九七年老爺子去世,他們一同度過了六十四載的時光。過去人的愛情總是含蓄的,書中從未提及過“愛”字,但無一不傳遞着“愛”,他們之間的愛,是相依相伴,是互相懂得,“鍾書常自嘆拙手笨腳,我只知道他不會蝴蝶結,分不清左腳右腳,拿筷子只會像小孩那樣一把抓。我並不知道其它地方是怎樣的笨,怎樣的拙”、“能和鍾書對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棄鍾書刻薄了。我們餓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這些無不透露着,先生對老爺子做人做事的懂得,欣賞他所擅長的事情,理解他所不擅長的,甚至偶爾他做下所不擅長的事兒,她便會大加讚賞,由衷的開心。誰不愛這樣的女人呢?這樣的愛,是自由,是包容,是理解,是尊重。這樣的尊重還體現在他們有矛盾的時候,“我們講定,以後不妨各持異議,不必求同,遇事兩人商量。”在教育女兒方面,他們也秉持着這樣的理念,“孩子自己決定,不予干涉”,這樣開明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一位優秀的女兒。

她這麼說,“我們這個家,很樸素;我們仨個人,很單純。我們與世無爭,與人無爭,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難,鍾書總和我一同承當,困難就不復困難;還有個阿瑗相伴相助,不論什麼苦澀艱辛的事,都能變得甜潤。我們稍有一點快樂,也會變得非常快樂。所以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這就是,我們仨的意義。

說幾點,自己額外的思考:

1、他們當年便能出國深造,而,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中的大多數依舊沒有能力出去。錢鍾書和楊絳均出生書香門第,在他們家族中成材成器的兄弟姐妹、叔伯姨舅很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想要達到他們這樣的成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縱向看看,還是有些感觸的。

2、假使他們倆要爲了生活奔波勞碌,會不會還是如此的平和、謙虛,甚至擁有較高的人格魅力呢?當然,這只是個假設,我想說明,一個人的品性和他的生活狀況有一定的關係,但至於有多大,還是不知道。像,《走在人生邊上》所說的那樣,人是有肉體和靈魂構成的,生活是由物質和精神構成的,提升自己的物質能力和精神水平、靈魂深度,同樣的重要。

觀別人的一生,矯情點說,像自己活了一次,或許對生活能更理解些,更從容些。願此刻的自己和此時的你都能安然幸福。

《我們仨》讀書筆記10

我喜歡一切樸實的又略帶些格調的東西。所以書店裏看到這本書,就喜歡上了封皮的設計。然後看了幾頁,決定帶回家。書不厚,但是內容充實。每天翻一點,沒幾天也就翻完了。

內容和封皮,表裏如一。一家人的故事,一家人的苦樂,一家人的生死離別。昨晚看完最後幾頁,心中傷感,緬懷整夜。

看了書的人,大抵跟我一樣,總有觸慟,一是爲這故事本身,二是惦念着楊先生她老人家。心裏都想着,她在重揀石子的時候,切莫心神勞累,萬望一切安好!

《我們仨》讀書筆記11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讀完最後一句,掩卷,嘆息,繼而陷入縹緲的沉思。樸素的文字下,是一位淡泊的老人歷經滄桑後無聲的探尋,是生命寧靜而無聲息地流逝。

從“我們倆老了”到“我們仨失散了”,再到“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在楊先生一貫平實而溫婉的文字中,“我們仨”一生相依相守的苦難和美麗都靜靜道來。漂泊、戰爭、分離、貧窮、動亂,如此紛難的人生裏,一家人互爲依靠,在歷史車輪無情而又苦難的傾軋下,依然保持着對生活的樂觀。他們並不是在寬容苦難,而根本上就是淡漠着苦難,所以他們如此幸福地相守,在楊先生清新雋雅的筆下,生活裏的幽默和生氣如此自然地躍然紙上,讓人讀來時而顰眉時而微笑時而沉思時而嚮往。

寫求學牛津時,租房做飯,黃昏時兩人總牽着手出去探險等,充滿了少女般幸福甜美的記憶;寫生下圓圓後,錢鍾書燉了雞湯,還剝了碧綠的嫩蠶豆瓣,煮在湯裏,盛在碗裏,端給楊絳吃,“錢家的人若知道他們的‘大阿官’能這般伺候產婦,不知該多麼驚奇”,行文裏又充滿了爲人妻的自得和驕傲;而圓圓所印象的“精赤人人”一身打扮叫人想到《圍城》裏的鮑小姐,便又忍俊不禁了。

經了一天繁瑣的工作,在安靜的深夜,捧着《我們仨》讀來,就似一位孺慕的孩子靜靜聆聽着九十多高齡的楊先生輕述人生往事,內心深處的熨貼和舒服簡直無可再提。楊先生的文字,含蓄節制清新溫婉,蘊涵着深邃的人生感悟和人文厚重,小小的細節裏所飽含的愛和關懷,也讓我一再感動至含淚。比起現在某些“作家”動不動就要怎樣的叫喊啊快感啊文字裏充斥赤裸的感官刺激和浮躁的煽情來,《我們仨》就如清涼的泉水在這個夏天給我們以閱讀和感動的快樂。

最後,還想提一提三聯出的這個版本。非常喜歡這本書的版式設計,第一次拿到時就被打動了。封面是素雅的淺咖啡色,細條直紋,手感極佳,帶點深厚而莊重的時間感,書名是楊絳先生手書的“我們仨”,深咖啡色,整個感覺渾然一體。書裏面還附錄了不少錢鍾書、楊絳和女兒錢媛的相片和手跡。

這是本絕對值得細心閱讀的書,也是本值得收藏的書。

《我們仨》讀書筆記12

歲月難掩風華,且以優雅過一生。來來往往,形形色色的人,有人羨慕林徽因的才氣,有人着眼於張愛玲的率真,垂涎於蕭紅的洛神之名。

在我這,我愛的是不曾位列“民國四大才女”的楊絳。提到楊絳有人可能第一反應就是,哦……楊絳啊,就是《圍城》作者錢鍾書的妻子。可是她頭頂的光華是不能被人忽視的。楊絳先生畢業於蘇州東吳大學,清華大學研究生,先後前往英國牛津大學和法國巴黎大學進修,

曾任北京大學文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的研究員,作家,評論家,翻譯家。《唐吉訶德》譯文是公認最佳譯作,並作爲禮物被開國元勳鄧小平贈予西班牙國王。九十年代後,丈夫錢鍾書和獨女錢媛先後去世,楊絳先生隨即將自己與丈夫錢鍾書的稿費與版稅捐贈給母校清華大學,隱入深居,基本封筆。20xx年,《我們仨》問世,這本書以夢幻文學的方式記錄了錢鍾書和錢媛生前最後的時光,以及夫婦二人青年時同遊歐洲以及建國之後的一些事件。乾淨明晰,無陰無晴,是這個人,也是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在《我們仨》中,楊絳先生這樣說到“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楊絳先生的晚年平平淡淡但不乏味,面對好奇者的詢問她一如既往的微笑,在我看來,楊絳先生雖沒有“四大才女”的頭銜,沒有“洛神之名”,但似乎這樣的狀態纔是她要的,她愛的。錢鍾書在《圍城》中有這樣一句話:他說的“讓她三分”,不是“三分流水七分塵”的三分;而是天下只有三分月色的三分。且以優雅過一生是楊絳先生的人,“不着一字,盡得風流”是楊絳先生的文。

《我們仨》讀書筆記13

這是一本非常熱門的書籍,書友對本書都用盡各種讚美之詞,讀來深受感動。這跟楊絳先生的文字細膩樸實有關,也因爲他們仨的家人相處之道讓我們嚮往和羨慕,更是因爲他們的故事離我們很近,像是身邊的老奶奶跟你口述一段往事。

生與死,是一個永遠訴說不完的故事。有生就有死,死而復生,生生不息。人總有離去的那一天,從生到死,短短几十年,家人永遠是最重要的一環。我們仨亦師亦友,亦家人亦朋友,堪稱典範。只要我們仨在一起,我們永遠在一起進步,總能找到生活的樂趣。面對死亡,面對白髮人送黑髮人的痛苦,用再悲傷的文字去描述都不過份,但在楊先生的文字中,我們看到的分明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樂觀豁達和坦然面對。但這樣的坦然,留給讀者的卻是深深的爲你心痛,多希望你能用文字把心中那份常人都能感受的到的痛苦描述出來,讓我們替你一起分擔。

夫妻,父女,母女是家庭關係中很重要的組成部分,不管是哪種關係,要想處理得當,都需要很深的智慧。對於夫妻關係,他們是遇上見你之前我沒有想過結婚,遇見你之後我沒有想過跟其他人結婚,多浪漫的情話。他們的生活不是沒有摩擦,而是兩個人懂得包容,欣賞對方的優點,共同學習進步,多找生活中的樂趣,自然兩個人相敬如賓。對於父女和母女,他們沒有重男輕女,沒有因爲自己是長輩就不高高在上,而是與她朋友般相處。

本書要推薦作爲家庭讀本,供家長孩子一起閱讀,一起成長。

《我們仨》讀書筆記14

“ 這世上,最讓人惆悵的事莫過於,你曾經經歷的蓊鬱蔥蘢,都被時光的那隻小手,拂得乾乾淨淨,煙塵也沒留下一粒。某一天,你試圖循着從前的路,想走回去,卻早已物是人非。風還在吹,水還在流,你卻找不到你的過往了,彷彿你從未出現過。天地迢遙,山水長渺,你想憑弔,也無所附麗了。”出自丁立梅散文的這一段文字,讓我想起了楊絳先生的《我們仨》一書。我猜測,這就是楊絳先生寫下《我們仨》的原因。

“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溫馨單純的學者家庭”是對《我們仨》這本書最好的概括。讀《我們仨》時,總會感到親切而又溫暖,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楊絳先生對過往歲月的追憶與懷念。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楊絳先生的文字更是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可以像“我覺着我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飽含着熱淚的眼睛”一樣生動形象;也可以像“我們夫婦常把日常的感受,當作美酒般淺斟低酌,細細品嚐。這種感覺值得品嚐,因爲憂患孕育智慧”一樣富有哲理。

而《我們仨》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還是這個溫馨的家庭。乖巧懂事、聰明能幹的阿園,和藹可親、學富五車的父母,構成了一個普通卻又獨一無二的三口之家。我認爲,一家人幸福快樂地生活在一起,便是最大的幸福。楊絳先生在書中記錄的日常瑣碎,其實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是存在的,他們如同血液,和着生命一起奔流。

我相信,楊絳先生在面對女兒和丈夫的相繼離世時,心中充滿了痛苦與悲傷。但她選擇好好活下來,並以思念爲筆,寫下了感人的《我們仨》。錢鍾書曾贊楊絳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這絕對是有依據的,我單單從《我們仨》一書中就看到了一個善良體貼、富有智慧的楊絳先生的形象。亦想起楊絳先生的一句話:“你的問題是書讀得太少而想得太多。”多麼睿智的一句話!

看《我們仨》一書,讓我不由得想起了我自己。我家住在六樓,每天中午上樓時,都能聞到每一層樓裏不一樣的飯菜香,這樣凡塵中的幸福,不遙遠。進家門後,媽媽會爲我端上美味的菜餚,在我吃完飯後,她會催促我去午休。每天晚上下晚自習後,爸爸都會在路口等着我,本來就很短的一段距離,因爲爸爸的等待而又縮短了幾分。在媽媽的絮叨中,在爸爸的等待中,都包含着對我深深的愛,這一切,我都知曉。父母的恩情,做兒女的永遠報答不完。我希望自己能像錢瑗那樣,能幹而堅強,能在父母老去後,用自己的肩膀撐起整個家庭。

曾經我想過一個問題:這凡塵到底有什麼可留戀的?原來,正是自己的家人啊!他們是我最深的羈絆。死去,也就成了一件讓人格外恐懼的事情。

“人世間沒有小說或童話故事那樣的結局:‘從此,他們永遠快快活活地一起過日子。’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夾帶着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纔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處。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一書的結尾處這樣總結道。這正是一個百歲老人一生的閱歷所化爲的箋言,這值得我們每個人牢記。

最後,願楊絳先生一路走好。在天國,“我們仨”再次團聚了。

《我們仨》讀書筆記15

如果說,要我推薦一本回憶錄給你,我想楊絳先生的《我們仨》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很早以前就曾聽說過這本書,卻沒找到機會品讀它,便一直惦記着。這個暑假,當我有了充足的時間來閱讀《我們仨》時,我終於明白爲什麼大家都稱楊絳先生這一家三口會是最幸福的一家人。

《我們仨》這本書是楊絳先生在女兒錢媛和丈夫錢鍾書相繼去世後完成的,其中記載了一家人生活的點點滴滴,有一家人的合照,有圓圓從國外寄回的信,有錢老先生寫的詩……一家人的所經歷的笑與淚都被記錄着,都被懷念着,九十二歲高齡的楊絳先生寫下了這本書,書中最後的一個章節是“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是呀,楊絳先生定是惦念極了丈夫和女兒。

楊絳先生筆下的錢老先生是個頂有趣的人。聽別人說,他一輩子都分不清左右腳,六十歲了才學會擦火柴。當楊絳先生在醫院生小孩時,他委屈巴巴地跑去醫院說自己在家裏“幹了點壞事”——不小心打翻了墨水染了鄰居家的桌布,還弄壞了檯燈……像個小孩一樣認錯。楊絳先生也沒有責怪他,問清楚情況後,只是說了句“不要緊,我會處理好的”,而錢老先生對這句“不要緊”深信不疑。

這一家三口與尋常百姓家不同,一家團聚其樂融融的場面對他們而言簡直就是奢望。三人三地,聚少離多,那時的通訊不似現在這般便捷,大多是要通過寫信交流的。但是他們卻是無比幸福的一家,因爲他們都有着共同的價值觀,共同的愛好,甚至是不約而同地理解與包容彼此……光是這幾點就已經是很多家庭難以做到的了。

楊絳先生說,她常常會做一個夢,一個十里長夢,一個老人的夢。每當從夢中驚醒,她看着身旁恬睡的丈夫,方纔反應過來只是做了個夢。楊絳先生會向丈夫抱怨在夢中的他沒有等她,可錢老先生說他也常常會做這樣的夢。讀完《我們仨》這本書,有時我也常常會想,我的父母會不會也做過類似這樣的夢呢?又或者當某一天我老了,我會不會也會做這樣的夢呢?可是越是往這方面想卻越不敢想了,可能我在害怕着那一天的到來吧!不過我也明白,時間從來不會停下腳步去等待任何一個人,我更希望的是能珍惜眼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