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其他

讀我們仨有感980字

其他9.5K

導讀:《我們仨》是楊絳在92歲時所著。該書以簡潔而沉重的語言,回憶了先後離她而去的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回憶一家三口那些快樂而艱難、愛與痛的日子。作者爲讀者講述了“我們仨”共同走過的一段悲愴而溫暖的旅程和一個人思念仨的悽美情思。爲我們表達的是:家庭是人生最好的庇護所。

讀我們仨有感980字
讀我們仨有感980字

看罷楊絳先生的《我們仨》,總覺得要寫下點什麼!不寫的話,就好像有一件心事沒去完成一樣,深夜也難以入睡!這就如同我每去一個地方,總要留下幾張照片,以證明我來過···

說實話,看先生的《我們仨》只花了我很少的時間!我是禮拜天去圖書館借的這部作品,昨晚深夜的時候就已經看完啦,而這一切只因我沉迷於先生的故事中,難以自拔!而在看完的那一刻,我卻有一股巨大的衝動,一定要寫一篇讀後感,一定要寫!所以說,在夕陽下沉的這個時候,我坐在窗戶邊寫下這篇讀後感!以證明看完這部作品後,我曾有這樣的感動,心悸有如此顫動過···

要我來說,先生的這部作品是談不上偉大的!因爲它畢竟只是一部甚爲簡單的回憶錄!或許用“動情”來形容更爲貼切!對,是這樣的,這是一部絕對的動情之作!是一位已達九十二歲高齡的老人,面對着喪夫逝女的巨大悲痛,在牀榻前完成的動情之作!先生以她那純樸的語言將讀者們拉入到她的生活中,感受她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所以在字裏行間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先生對逝去親人的無比追憶與懷念,甚至於爲之落淚!而就我個人而言,當讀到作品最後時,我彷彿感覺到先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趴在牀上不斷啼哭的嬰兒,她需要親人的懷抱,她需要親人的溫暖···任身邊的人在怎麼相勸,她卻始終啼哭着,因爲她太思念她的親人啦!是那種痛徹心扉的思念!所以我說,這部作品撞擊着讀者的心靈,澎湃着讀者的真情···

一對夫妻,一個女兒,構成了先生的一家!這確實是一個極爲普通的家庭!但是,這也是一個悲情的家庭!起先,我並不這麼覺得,只是在讀完整部作品後,我才發出這樣的慨嘆!我總結了一下,這種悲情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我該說,先生的一家始終顛沛流離,從國外輾轉到國內,而後在國內又不斷地移居,只是到先生年老時纔有了一個穩定的居所!是啊,先生家庭的這一路上,飽受了太多的心痠痛楚,而這又是常人所無法體諒的!第二,我該說,先生並沒有一個快樂的晚年!事實情況也確實是這樣的,當先生與丈夫錢鍾書還在世的時候,他們那被先生喻爲“此生唯一傑作”的可愛女兒便因病先離他們而去!一年後,丈夫錢鍾書又離先生而去!此後,在這個世上便徒留先生一人,孤獨地承受着失去親人的巨大悲痛!想想,一個年過九十的老人是如何一個人承受着這巨大的悲痛的!我們雖能想象的出,但我們絕不會理解出先生的痛楚!!!

細看書中,先生無比的懷念着自己的女兒!那書中所描寫的場景一一再現,讓我們感受着一個平凡母親對孩子的百般疼愛,看出一個可愛孩子對母親的萬般孝敬!而當女兒真的離自己而去時,先生便將對女兒的思念幻化成了這部作品!因爲在一開始,先生並沒有寫回憶錄的想法,反而是自己的.女兒在生病住院期間一直在寫着《我們仨》,只是後來女兒離去,先生爲完成女兒的這一心願才下筆寫這部回憶錄!而我們所要清楚知道的是,當時先生的身邊已沒有了女兒,沒有了丈夫,只先生自己···

我在想,先生寫這部回憶錄就只是爲了單純的表達對親人的思念嗎!想必沒這麼簡單吧!先生或許是在用她的方式叩問着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始終銘記一個永恆的話題:親情!是啊,偉大、無私的親情!先生的家庭是那麼的平凡,但爲何當我們這些讀者去拜讀時,仍會被深深地打動呢!我想,這是因爲在我們的心中,我們也一直懷有着一份親情!只是我們都太過於遺忘,只是在被別人感動時,我們纔想起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庭!人啊,爲何一定要這樣呢!難道一定要等到失去後才學會珍惜嗎???

最後,我得說明一下!先生的《我們仨》是指丈夫錢鍾書,女兒錢媛(先生與丈夫都叫女兒爲“阿圓”)還有先生自己楊絳!而我爲何要稱呼楊絳女士爲“先生”呢!其實是這樣的,我看完這部小說後,查閱了相關的資料,我看到很多的讀者都稱呼楊絳女士爲“先生”,想必都是爲了表達心中的那份崇敬之情吧!所以我也沿用着這個傳統,稱楊絳女士爲先生,同樣,也是爲了表達我的崇敬之情!還有,作品中有一段寫的極爲動情,也倍爲傷感,看到這段話時,我的心中卻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淒涼!

讀我們仨有感980字

不知怎的,讀楊絳女士的文章,總有種平凡普通的味道……

學過《老王》,楊絳筆下的一個老實的三輪車伕老王,懂得感恩,懂得報答,在病危時刻,看到的不是躺在病牀上安度晚年,而是用最終要報答大家的信念支撐着自己,給作者送來了雞蛋和香油。可是作者會錯了意,留下的,只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的人的愧怍。

看了《我們仨》這本書,我感受到的除了對作者文采的敬佩,更多的,是對那種懷念柔和、平靜的那種舒適的遐想。

剛開始,我看不懂這本書表達的是什麼,準確來說,是對其中那個“夢”似懂非懂,在這本書中,我分不清哪些是夢裏,哪些是在現實生活中,它讓我感到一片茫然。後來才知道,這是一家人親情的訴說與回憶。從懵懂突然感到了溫馨,是那麼突然與迅速。

懷念與回憶中,作者沒有用筆尖表達出那種悲傷,也沒有對一些令人自豪的往事表現出激動昂揚,只是用緩和的語氣,緩緩訴說着一家三口的生活,平凡、溫暖。

這本書看上去很厚,可是句子很簡短,訴說很自然,而更多的,是他們一家三口美好的照片,有隨着時間的推逝,一家人模樣的變化,也有三個人工作,各不相擾,鍾書正在添補他的華氏大辭典三個人的認真與對工作的目標與追求,夫妻倆互相幫助對方理髮的溫馨場面,讓人感動萬分。這只是一些生活照,甚至還是沒有色彩的照片,但是聞到的,不僅是書香,還有甜蜜的味道和溫馨的感覺。

作者追求的沒有那種壯志凜然,也沒有那種激烈奮鬥,而她更多的,是細節中表現出的星星點點,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片段,在我們眼中,只是家庭中的理所當然,也可能只是生活料理中的小佐料,但是在作者筆下,這些似乎都成了生活料理中不可缺少的大材料。她的素材就像貝殼中的生命體,當沙子進入時,它會用割傷自己的代價來不斷地磨練這顆沙子,讓它成爲一顆珍貴的鑽石,而自己卻漸漸淹沒在大海中。

楊絳女士在這本書中,她沒有去評價自己的生活與家庭,也沒有去講道理,只是像講故事一樣講着講着,似乎這個故事一直在演着,沒有盡頭……她後來在幕後爲她的丈夫錢鍾書默默奉獻着,她就像那個貝殼,慢慢被淹沒。這也說明了她對這個家的那份真摯感情。

讀了《我們仨》,是對現在生活的滿足,更是對那種平凡的味道的流連忘返……

讀我們仨有感980字

在這個乍暖還寒的時候,手裏捧着《我們仨》,它似一股暖流,帶來別緻的溫暖,讓我感受到“我們仨”的真摯感情.

《我們仨》是楊絳先生晚年回憶與錢鍾書,錢瑗的生活.楊絳先生以92歲的高齡用心記敘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們倆老了》;第二部分《我們仨失散了》,寫的是錢鍾書父女倆先後辭世的那幾年,雖然父女倆分隔兩地,但八十多歲的楊絳女士依然奉獻自己餘熱,維持一個家庭的溫暖.但畢竟錢瑗的疾病以及錢鍾書先生受到各種打壓,家變成了客棧,溫馨不再,讓讀者感同身受;第三部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娓娓道來的是一個家庭最普通最平凡的一個個日子,筆觸是平緩的,溫暖而洋溢着淡然的味道,樸實的文筆,真摯流露.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這一句平實的話語,卻讓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份厚重的愛與刻骨銘心的思念.

“我們仨”——是天下家庭中最常見的人物組合,也是天下最平淡無奇的組合,但錢鍾書先生的家,卻如楊絳先生說“我們仨是不尋常的遇合”,他們的生和死、喜與悲、離與都充滿了尋常人家所不易見到至真至純和溫馨.楊絳先生平靜地敘述他們在牛津、巴黎、上海、北京的日子,寫錢璦的兒時趣事和成年後的經歷,寫歷次運動給他們家庭帶來的衝擊,寫他們仨的聚散無常,生離死別,讓我彷彿能親身體驗到他們三人的天倫之樂和未泯童心.雖然歷經滄桑,但他們始終相濡以沫,儘管我們仨最終分開了,卻難以割斷摯情真愛,家的意義在這本書中得到了最盡情的闡釋.

書中最後又說:“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作‘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 家在哪裏,我不知道,我還在尋覓歸途.” 路在何方,家在何處?願楊絳先生在這尋尋覓覓中永遠懷着我們仨這份曾經的幸福.

在路上,我們不會再迷茫.心在哪裏,家,就在哪裏.

標籤:我們仨 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