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大家的收穫肯定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要怎麼寫好讀書筆記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歡迎閱讀與收藏。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

最近看了一本書,是遇見未知的自己,有點感悟。其實吧,人生來這個世上就是一個0,去世也是一個0,如果我們追求的東西,財富,權利,名聲,健康,情感,相乘的話最後還是一個0,生不能帶來,死不能帶去,很多東西是無法留住的,也沒有必要去挽留什麼!也許你會說,一個人的生命是享受一個過程,不是追求結果,只是在乎追求過程?

從過程中獲得所需要的感覺。我想沒關係,因爲我現在所做的是讓我的生活更好。但人一世僅僅爲了自己,爲了擺脫困境而努力讓自己成爲金錢的工具,這就得不償失了。

我不想呆在家鄉,因爲我每天看到的都是匆忙的人影,沒有笑容,沒有寧靜,有的只是車子的喧鳴和浮躁的人心,爲了所謂的而全家忙碌,朝六晚五,晚上也只有在網上排解各種憤慨,沒有內心真正的安寧,也就多了一個個現實中的奴隸和虛擬中的憤青。

尋覓自我是解救自身的良藥,爲什麼會有煩惱,那是你不能臣服於自己的情緒,不滿足感像餓狼吞噬着幸福感,當壞的情緒長久積壓內心,你的身體就已經習慣於這種分泌的物質,你的身體會渴求你有badmood,這又是件多可怕的東西。請先聯結一下你的身體,看它究竟需要什麼,只要你真心渴求,當你的磁力足夠強時,宇宙萬物都會幫你,這就是所謂的心想事成。

事實上,我的心情不好,我欠自己太多,我總是折磨自己,當我被擊中。還有所謂的愛青春期壓抑自己,爲了喜歡得人而瘋狂的不舒服,這些都換來了什麼?借酒澆愁,也是對自己的不愛惜,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希望看到這的朋友能珍愛自己,父母纔是你離不開的.靠山,全世界都拋棄了你,他們不會,有愛你的父母比什麼你愛的情人可靠的多。

現如今,分手不悲不喜,在一起就好好經營,單身就過好自己的生活。愛情變得越來越奢侈。開車追女孩子比開車更可靠。女生都喜歡高富帥,大部分也許高帥也能省去,富了自然就高帥了,人不可能不爲自己着想,優越的物質生活確實好於窮苦伶仃。

找男人是應該找“高富帥”,但一定要高於眼光,富於實踐,帥於素養。這種人精神財富無限,窮一時,不會窮一世,至於其中的奧妙自己探索吧!

對了,還說那本書,當然除了開頭是那本書一些內容,中間都是我說的。呵呵,有點不對題了。書中有個很好的例子,是說潛意識的。

人們明顯的意識是馬。那匹馬爲什麼轉來轉去走去停下來?因爲他臉上的繮繩很緊。控制馬的新郎是潛意識,占人體的95%。這纔是真正控制你行爲的因素。如果你問我如何理解潛意識,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做夢。如果你還記得清楚,想想它的象徵和隱喻吧!

還有馬伕有了,別忘了乘客,乘客要去的地方纔是最重要的吧?乘客就是真我,真我是什麼?——健康,喜悅和愛。

最後總結下,希望每個人能去尋覓真我,做一個幸福的人。快樂的人很簡單,良好的外部環境,對你有很好的影響,你就會快樂。可是你深處惡劣的環境中呢?

會不會歇斯底里了。從內心開始,從裏到外,去影響別人,不管你在哪裏,你都充滿了愛。晚安!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2

我是在20××年11月看的這本書,而當時正值自己情感的低谷期,情緒一直失落了幾個月,但是很恰巧地選擇讀了這本書(其實這本書我早就買了,就一直擱着沒看),然後將信將疑地按照書上的方法一步一步做着,然後我的情緒也慢慢樂觀起來,對情感的事情也慢慢看開,而且也藉由那件事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心智模式。因此這本書在我心中佔着不可取代的位置:它既是我學習心靈成長的啓蒙書,也是啓發我閱讀的起點,因爲從這次改變讓我明白:可能有些書你現在買回來了,或是別人推薦給你了,你並沒有去讀,但當你生命中出現改變,出現困惑,出現迷茫時,它會恰當地出現在你眼前,然後給你啓發,給你希望,並陪伴你走過一次次的蛻變,這便是閱讀的“緣分”---就像旅行一樣,你並不知道你會遇到什麼樣的書,但是你總會在下一個轉角,下一次閱讀中遇到適合你的書,而且不會僅是一次”偶遇“而已。

至今一年多時間裏,我一共讀了三遍這本書,每次都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收穫,但是每次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溫暖、熟悉、親切,彷彿和書中女主人公若菱每次去到老人的小屋一樣,感覺像是回到了家。因此我認爲這是一本有靈魂、有心靈的書,所以我也向身邊的許多朋友推薦它甚至在朋友生日時作爲禮物送給他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到他們。另外現在張德芬老師時隔兩年將在今年9月份推出新書《捨得讓你愛的人受苦》,現在噹噹和亞馬遜預售(廣告宣傳一下,呵呵)

整本書的內容我把它分爲三個部分:提出疑惑、分析疑惑和解決疑惑。在書中一開始老人便提出了以下幾個疑惑:

1)我是誰?

2)我們到底要什麼?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到底追求的是什麼?

3)什麼是”真我“?

4)我們爲什麼會失去與自我的聯接,不斷的遠離自己?

整本書的內容幾乎都是圍繞着這四個問題開展的,不過後面的內容則側重於回答第四個問題,可能是因爲前面三個問題偏哲學方向,回答起來比較難,容易給讀者的感覺晦澀難懂,而且這本書重在實踐操作,可以說是心靈脩行的”入門手冊“。

在分析疑惑部分中,老人畫出了一張圖圖,概括了我們失去自我,遠離自我的四個原因: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的阻礙。

1、身體的阻礙:

在我們出生的那一刻,一種無以名之的不安全感和分離感,就變成了一種存在性的焦慮,成爲了我們與自己的身體以及意識上的阻礙。因爲在媽媽的肚子裏,我們感覺和周圍的一切都是合一的,而從出生開始,我們會發現,肚子餓了會得不到東西吃,得需要自己哭或引起父母親的注意才能得到食物,慢慢地我們的意識開始誕生,開始意識到:自己與這個世界不再是一體的了。

隨着我們的發育成長,慢慢地會認爲身體是自己的一部分,是自己擁有的物品,是由自己的意識支配,同時大多數人在年輕時期由於身體機能和恢復力良好,很少能感受到身體的.不適和損耗,因此很少人會關注自己的身體,很少注意一些負面情緒的積累對身體的影響,除非當我們生病難受時纔會去關注照顧自己,否則平時很少去關注甚至是忽略身體發出的信號和感受。

2、情緒的阻礙:

我們每個人的情緒都是一種能量,會來也會走。那些被否定、被壓抑的情緒,像悲傷和恐懼,就滯留在我們的身體裏,這些能力,就稱爲”痛苦之身“。這個痛苦之身在我們的身體裏,是自成一格的一個能量場,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你產生的負面情緒作爲食物,如果你不餵養它,它就會自己製造一些事端來產生它所需要的情緒來維生,長期餵養下來就形成一種”情緒模式“。回想一下,你在生活常感受到的情緒是什麼呢?而且情緒,這種東西,你越排斥它,它就越不走,而且還會更強,畢竟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

3、思想的阻礙:

思想阻礙的形成比較,首先與家庭環境、父母教育以及學校教育有關。比如,父母教育我們要勇敢、獨立、聰明、能幹、誠實、溫柔等等,一旦我們表現出與之不符的特質,父母和身邊的人便會指責和批評我們,使我們產生了痛苦和愧疚感,爲了獲得他們的讚揚和逃避這些情緒的困擾,我們會壓抑這些特質,不讓它們表現出來,並使自己變得更完美。但是這樣只會讓我們離真實的自己更遠,因爲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的,那些不被允許的特質就是我們自己的特質,長期的壓抑它們只會使自己更加痛苦。(關於父母如何影響孩子的思想可以查看前天推送的文章---《父母是如何影響孩子的心智模式》,可通過查詢歷史消息查看)

其次思想的阻礙也與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比如,結束一段戀愛時,對方提出分手的理由是”性格不合“,”我配不上你“等等,這些理由在你眼裏只能是對方的藉口(實際上可能也是真正的理由,只是你沒有覺察出來),只是真正的理由對方沒有說出,於是你可能就會覺得是自身的原因---可能是自己不夠好,才造成這段感情的結束,因此你在自己身上貼上了”不夠好“的標籤,然後在以後的戀愛當中不斷去迎合對方的需求,不斷的表現自己的最好的一面,卻把自己的缺點隱藏起來。

再者,思想也與個人的經歷有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說的也是這個道理---由於每個人的經歷的不同,對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和看法,但是大多數人看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大多帶有片面性,這是偏見和誤解的來源。比如,今天遇見一位同事,跟他說話就繃着一張臉,感覺對你很厭惡,恨不得你趕緊離開他。如果碰到這種情況,有人會認爲是自己的原因,是不是自己說錯話了,有人則會認爲是不是對方遇上了什麼事,可能是家裏出了問題,可能是被領導批評了,也可能是感情出現問題了。

4、身份認同的阻礙:

在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的不同的角色,而且每個人爲了演好自己的角色都帶着面具去生活,這是因爲社會觀念,傳統觀念要求我們這麼做:面對父母,要做孝順的兒女;面對領導,要做順從的下屬;面對子女,要做耐心和寬容的父母......這並不是說這些要求不好,只是我們沒有必要迎合這些要求,迎合對方,因爲我們不是完人,我們只是我們自己。

其次對於財富、地位、榮耀、職務,許多人會把它們作爲自己的身份,代表自己。如果你問”你是誰?“,他們的回答就反應了他們有多少的身份認同。比如有人說,”我是XXXX公司的CEO“,“我是一個千萬富翁,有5套房,2套別墅、4輛跑車”,”我是李剛的兒子“.......這些身份的認同會在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會從我們身上消失,所以它們只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的附屬物,只是一個證明,並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

爲了衝破這四個方面的阻礙,書中的老人分別給出了行動措施:

1、關注自己的身體,跟身體聯接。

關注你的身體情況,觀察一些現在的你的感受是怎麼樣的,是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還是興奮,難以靜下心來,或是平靜安詳,看着我的文章想睡覺了?觀察一下你身體的哪個部位比較難受,隱隱作痛?觀察一下你的呼吸是平穩的,還是侷促的?.......只要你關注你的身體,它就會迴應你。而與自己身體聯接的方法,可以看昨天推送的文章《讓你的心平靜下來》(可通過查詢歷史消息查看)。

2、接納情緒,臣服事實。

負面的情緒往往和事情一同出現,並且是由事情激發。當你因爲一件事情的出現,而讓你產生負面的情緒時,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批判、不去評價、不去壓抑,這個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爲我們常常被情緒帶走,然後不斷產生負面的評價和思想,作用於自己活他人,產生級聯效應,不斷擴大。怎麼做到不批判,不評價、不壓抑呢?就是感受並經歷那些負面情緒,然後當你心中產生各種負面言論時,不去順從它們,延伸它們,就把它們當做是你不想接待但必須接待的人,然後讓它們在你的心中滯留一段時間,到時候它們自己就會走了。有的人則把負面情緒當舊有,”看到“它們,就請他們到內心裏坐坐,喝茶,然後就把它們涼在哪裏,自己該幹什麼就去幹什麼去了,毫不受影響。

而臣服事實,也是比較難做到的。所謂臣服就是接納事情的本來模樣,不管它多麼不是你想要的,和你預期多麼不符合,不管你多麼不甘心,它是怎樣就是怎樣。或許你會想着通過某種辦法去扭轉事情的局面,但是你越是這麼想,就越是無法接納事實,到時候即使有辦法,也會被你糟糕的狀態,負面的情緒而搞砸的。

3、用你的耐心和行動慢慢化解。

思想上的阻礙是最難發現,也是最難解決的。因爲一個人很難對自己的思想繼續觀察,除非你學會反思自己,學會定靜觀察自己。思想的阻礙常常存在於我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爲模式裏,而且也與童年記憶有關。比如我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做事要求完美,並且要做到底,如果發現我做的不好,我就會失落和痛苦,覺得自己是一個Loser,而且一旦一件事無法完成或是看不到希望,我就會放棄。這樣的模式來源於父母對我的嚴格要求,在小時候我只有把一件事做好了,他們纔會表揚我,若是我做得不好,它們就會批評我,而如果我做得一般般,不好不壞,他們不會表揚我,只會要求我下次做得更好。所以爲了獲得他們的關注和表揚,我只能做得更好纔可以。這樣的思想長期下來就形成的思維和行爲的模式。

發現思想和行爲的模式必須得回到生活中,回想一下,讓你最痛苦的事情有哪些?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或共同點?爲什麼在面對這件事時,你會採取這種應對方式,而不是採取其他辦法呢?然後在日常生活中,觀察你的思維方式,看看自己的應對模式和習慣,或許你就能找得到了。如果你實在找不到,那麼可以求助心理諮詢師或相關專業人士。

4、“你是誰?&“這是必須的嗎?”

身份的認同比較好找,可以從“你是誰?“這個問題入手。在紙上寫下這個問題,然後回答,或是自問自答,看看自己怎麼回答,也可以在給別人介紹自己時,你是怎麼說的。

而對於一個身份的扮演,比如好媽媽,好職工,好伴侶等等,你問問自己”爲什麼要這樣做?“”這是必須的嗎?”如果我不這樣做,可能會造成什麼問題和狀況?“”最糟糕的情況,我能接受嗎?“如果你不必這樣表現自己,那麼我應該怎麼做才比較像自己呢?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3

最近在看生日時朋友送的一本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儘管暢銷,但我始終認爲這種心靈雞湯類的書目是紙上談兵,遠水解不了近渴。朋友也是出於好心,看我整日糾結又不知該如何救贖,所以買了這本書給我。

沉下心來,放下牴觸的情緒,其實書中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反思起來,自己身上也是少不了這樣那樣的毛病。但常常,我們因爲自卑或許是太在乎一直不願承認這樣的缺點。不面對,又怎能解決?所以,“臣服”是第一步。首先要承認那些已經發生的或無法改變的事實。比如,失戀。那個人就是不再愛你了,卻整日幻想對方會回頭,這樣不僅走不出失戀的陰影,反而會越陷越深,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夢裏不可自拔;比如,差強人意的成績單。不付出足夠努力,依舊白日夢似的想東想西,以爲睡一覺起來成績單就會A+一片。其實,承認自己有限的'實力,再加上必需的努力,即使成績不如自己的期待,也會無憾了,不是麼

未知的自己,未知的未來。有時會覺得迷茫,沒有安全感。其實,人生不就是探索和發現麼?你想要出國留學,想要去做志願者,想要去看看你未曾踏足的世界,不都是未知人生的一部分麼?這樣想來,是不是會安心一些。其實也不然。世俗的觀念,既定的套路,畢業,工作,結婚,生子,當你看到別人這樣按部就班的走下來,你是不是也會開始着急,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當你看到父母期盼孫子的眼神,你是不是會有一絲內疚?

有一位詩人說過,“你無法同時選擇兩條道路”。即使有不心甘,但是你選擇的這條道路必然有你割捨不掉的東西。不是有這麼一句話麼,只有把你必須走的路走完,你才能去走你想要走的路。

正如書中說說,每一次經歷都是給我們的禮物。在特定的時間,會有一些人的出現,讓你成長。有些人扮演的是紅臉,在寓教於樂中讓你懂得人生道理;有些人則充當了黑臉,讓你在痛苦中明白些什麼。經歷過,纔會懂得,纔會更加透徹。熬過去,纔會成長。才能夠以平靜豁達的心態去面對以後的種種。換做一年前的我,是斷不會有如今的平和。

有這樣一個問題,之前總是反覆的問自己。對待愛的兩種態度。其中一種是我愛你,不管你是否願意,我都想拼了命的跟你在一起,哪怕你不愛我也好。另一種則是我愛你,如果恰巧你也是愛我的,那麼我們剛剛好在一起,如果你有更好的選擇,那麼我會祝福你。那麼,這兩種愛哪一種更加深刻呢?我想要你幸福,可是你的幸福不是因爲我,我會很難過。我想要你幸福,不管因爲什麼,只要你幸福,我就幸福。

今天突然覺得,或許兩種愛是來自於人生的不同階段吧。不經事的我們往往會選擇第一種,愛情就是不顧一切的付出。當你在人生道路上走了一段,或許你就慢慢的傾向於第二種愛了。可以放手讓你去幸福的愛不是不夠堅定,不是倦怠,而是放開你,也是放開自己的豁達。

人生路漫漫,吾將上下而求索。何嘗不是呢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4

從心裏認識自己並學會和自己相處,並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本書開始講女主人由於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開車到山谷中,由於車沒有油無法行走,不得不尋找住宿的地方,就這樣和老人相遇,從而展開了奇怪的對話了。兩個人經過簡單的瞭解,老人知道了女主角。並和女主角展開了簡單的交流,並問女主角一個問題思考自己是誰,就是思考我是誰。

我們人類所受苦的根源就是來源於不清楚自己是誰,還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就像如果月亮代表我們真正的自己,而且他是無法用言語具體描述清楚的東西,那麼我們所有用語言去描述它嘗試它,指着月亮的手指不是真正的月亮。

爲什麼會覺得生活很難是因爲我們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有些人一直生活的很忙碌,卻到底都不知道自己爲什麼,爲了什麼、追求的是什麼。

是快樂嗎?既然快樂取決於外在的東西,那麼一旦那個令你快樂的事物,事物不存在了,你的快樂也就消失了,而喜悅不同,它有內向外的綻放,從你內心深處有然而生的,所以你一旦擁有了它,外界是奪不走的,只有我們的內心真正的快樂纔會快樂。

人的生命是短暫的,當死亡來臨的時候,會把所有不能代表真正的我們的東西席捲於空而真正的你是不會隨時間甚至死亡而改變的,這個內在真我不會隨你的身體而生,也不會隨着死亡而消失,他可以觀察人世百態,欣賞日出月落雲起雲滅,而歲月的`流轉,環境的變遷都不會改變它。

如果一個人老帶着悲觀思考頻率,那麼就難怪有倒黴的事發生在他身上,如果你不能重複做某件事,從而從生理角度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長期且固定的聯繫,比方說,如果你每天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會每天都在重複那樣,將神經網絡接線和整合,這就變成那你的一個情緒模式。

我們自以爲可以操控我們的生活,做出自由的選擇,但實際上我們是一部自動化制約模式下的機器,很多時候身不由己對已經發生的事情重複,因爲任何程度任何形式的抗拒都是徒勞無公的,凡是你抗拒的都會持續,我們不知道一切問題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會由心轉地隨之改變。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5

我們的本質就是“愛,喜悅,平和”。

我非常贊同書中的觀點:“外面沒有別人,所有外在事物都是你內在投射出來的結果”。所以沒必要抱怨,沒必要怨恨,更沒必要與之對抗,因爲那些都是徒勞無益的。“凡事你抗拒的,都會持續”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他,並用一顆最平常的心去面對他,也許你釋然了,結果就會變的'沒那麼糟糕了...

“當你真心想要一樣東西的時候,你身上散發出來的就是會吸引那樣東西的那種振動頻率,然後全宇宙就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得到你想要的東西。”也許有的人會覺得這樣的說話有點牽強,但是我覺得說的很有道理,雖然我也算不上什麼有智慧,有境界的人,對事物的看法也沒達到那樣的高度。可是,我卻深有體會...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現在還沒有看完,不過在書中我確實感受到了許多,也學會很多。20xx年馬上就結束了,前段時間對於未來的規劃還是未知數,現在我腦中有了清晰的規劃,雖然未來的變數會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有很多,但是,我決定了,我就會努力朝着目標前進,即使這是一條曲折迂迴的道路,那我也不會後悔,我有勇氣選擇,我就有勇氣承擔一切後果!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6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

人生,是一條漫漫的道路,路的兩旁有着各色各樣美麗的風景,路的中間有時會出現險惡。人,行走在這條路上,無非就是想尋找這衆多美麗風景中的至美。同時,想盡一切辦法來化解旅途中的險惡~

然而,這條路上最美的風景究竟在何處,我們該如何去尋找,我們該如何去避開路上的硝煙炮彈。其實,我們所尋找的最美麗的風景,不過就是快樂。但真正的快樂並不是那麼容易找得到的。讀了《遇見未知的自己》,我瞭解到我們在尋找自己的人生,自己想要的快樂時,經常找錯方向了。因爲我們尋找的地方,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比較容易讓我們找到的東西,所以我們費勁地在別人身上,在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去尋求解答和快樂。但,結果卻是徒勞無功。原因就是:我們找錯了地方。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爲主角,經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世界,轉向我們的內心世界,進而發現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逐漸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自己思想和情緒的奴隸。所以,難怪我們無法獲得我們想要的人生。

現代社會,拜金風氣盛行,個人主義,權利主義層出不窮。爲何會有如此浮誇,奢靡的社會現象呢。歸根到底還不都是人們腦子裏那一股可怕金錢權欲觀主宰了人們的頭腦,這些人早已經被這種思想所束縛,成爲甘願被其奴役的奴隸。

人們所追求的權利,金錢等東西,最終目的還是在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可是,並不是每個人的這些追求都能夠實現。相反地,很多人的這些追求都落空了。這到底是爲什麼呢???這是讓很多人想不通的事情,明明自己付出了那麼多辛酸,那麼多汗水,可是最終還是一無所有。然而,你知道真正的原因麼?真正的原因是:你失落了真實的自己~

換句話說,就是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嗎?比方說:當你是一位學生時,你的學習是爲了什麼?是爲了考試嗎?是爲了對父母的承諾嗎?還是隻是爲了自己有個好的將來?如果答案是的話,那你就失落了真實的自己!再比方說,假如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是誰?你的回答會是什麼呢?是直接說你的名字嗎?是說你的職業,或你的興趣,愛好,出生地`````嗎?如果你的答案如此的話,那麼你真的失落了真實的自己了~

很多人,其實都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只是一味地隨波逐流。就是因爲這樣,這個社會纔會變得浮躁,人們無法確定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只會盲目從衆,急功近利。因此,也導致大部分人在面對現實人生的這種磨難時,無法忍受,自甘墮落!

《遇見未知的自己》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生命試煉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因力爭上游而汲汲營營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澹的躊躇關頭,面臨其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7

《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暢銷過百萬,華語世界第一部影響了數千萬人的身心靈成長小說。在出版5年後,即將以全新的姿態面世。更多心靈成長智慧和力量,幫助我們完美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本書藉由我們每天都可能遭遇到的種種事情,幫助我們看到主宰自己人生的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又如何在操控我們的身心。並以故事的形式來分享張德芬多年的心靈成長感悟,來幫助我們解除現有的人生模式,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從而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原本真實、快樂的自己!

張德芬,被譽爲華語世界首席身心靈暢銷書作家。着有身心靈三部曲《遇見未知的自己》《活出全新的`自己》《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及《重遇未知的自己:愛上生命中的不完美》,其作品一上市便躋身各大暢銷書排行榜前列,同時,翻譯了德國心靈導師艾克哈特?托爾的作品《新世界:靈性的覺醒》和加拿大知見心理學領袖克里斯多福?孟的《找回你的生命禮物》等。

人爲什麼總是感覺自己很累?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我爲什麼常常不快樂?我們又怎樣才能讓自己快樂起來?怎樣經營自己的婚姻?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這些問題,通過這本書,你都能找到自己心中的那個答案,生活無常,只有當你真正融入了這個社會圈子,你才能感覺到生命的可貴與精彩。這本新版的《遇見未知的自己》,除了印刷更加精美外,還加入了插畫家範薇的絕美作品。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8

爲什麼讀?

大概做了小一年的心理諮詢,這是心理老師送給我的一本書,想要我看看。也是因爲自己會過分附和外界,苦惱於爲何隱藏真實的自己而讀。當然也是想要了解自己,找到真實的自己。

講什麼了?

講的是一個職場女性遇到了一個對世事和人生看的很透徹的老人,老人引導她發現自己。從而找尋自己的故事。

主角怎麼找到自己的?

循序漸進,通過自己的生活經歷+老人的提問引導,自己思考,再去見各種老人引薦已經成功找到自己的前輩,有普通人也有明星,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一些人生道理。這個期間去做了“橙子scholl”的“幻遊”,暢想了一下十年後的生活狀態,以終爲始,喚起動力,點“閱讀原文”有興趣可以去試試。

對我有幫助嗎??

有,給我幫助最大的應該是21小節情緒的部分,她提出了一種處理怒氣的方式,即,拎出感受發泄臣服於事實。書裏女人的老公外遇想要和她離婚。老人引導她想起這件事,並要她觀察身體不舒服的身體位置,並引導她把這股怒氣的力量向外發散出去,女人邊打邊回憶那些生氣的'場景,把怒氣全部釋放掉了。於是老人再要求她關注自己的身體,此時就舒服多了。

老人說,事實最大,人們難受的一個原因往往是抗拒事實,就好像是一直用頭在牆上撞。

當然,不要一上來就去關注事實,往往忽略情緒是不可取的,要有先有後,先關注身體和情緒然後纔是接受事實。

最大的收穫

看過後,來總結一下吧:要接受真實,並把想要的變成真的。因爲事實最大。

我們要做的其實是不受外部干擾的專心致志的去把我們想要的改變成事實。記得日本著名商業實業家稻盛和夫說過:工作即修行。當然說生活即修行也對,其實很多事情都可以以小見大,每成就一件事都是通過一件一件的小事堆積而成,知道這點在理性層面上促使我靜心做事,當然,偶像的力量也不容忽視,比如方大同自己成立公司以及他對待很多事情的態度也在這些日子裏給到我做了榜樣。

以上。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9

我今天給大家推薦的書籍是《遇見未知的自己》。

我最喜歡裏面的一句話:“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自己。”很多時候,我們更多地去關注別人,而這本書教會了我如何更好地認識自己。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們心情的陰晴圓缺總是被身邊的人或事所左右。是呀,周圍的人、事、景、物常常會在我們不同的想法下產生着不同地變化。其實不是他們在變,而是看的人在變。所以我們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憑藉着主觀想法去臆斷,要追根溯源,多想想藏在這個想法背後的原因。就像書中的老人所說的: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都是一個經過仔細包裝的禮物。只要我們願意面對它有時有點醜陋的包裝,帶着耐心和勇氣一點一點地拆開包裝的話,我們會驚喜地看到裏面珍藏的禮物。

顧城說:“一個誠實的人是從不面對選擇的,那條路會永遠清楚無二地呈現在你的面前,這和你的憧憬無關,就像你是一顆蘋果樹,你憧憬結橘子,但是你還是誠實地結出蘋果一樣。”這個“自己”不是你的願望,不是你的想象,不是吹來又吹散的風,他是大地,無論走到哪裏,做了什麼,都還在自己的生命中。我們堅持着固執的理想,保持着難填的匱乏感,牢記着那些撕扯神經的遺憾,也許所愛的已不是彼時的種種,但爲其付出的熱情,也將我們的生命堆疊得精彩豐饒。它們代表着對平凡的生活中的.一次次勇敢超越,就像一座神廟,即使荒蕪,仍是祭壇。某一天,我們站在某個路口,閉上眼睛,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方向。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講的就是這種頓悟,對自己的知曉與放下。摩訶迦葉見佛祖拈花不語,破顏微笑,那或有時,我們見到那另一個自己,也會有那樣的自在圓融吧。

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予自己的,別人給不了,也無法給予,不要找錯了方向。想要快樂,首先要平靜地接受生活中的不快樂,正視我們的不幸,學會“臣服”於所有已經發生的事,甘心地去接受,然後慢慢找到一條可以使自己喜悅的路,不在以前,只在當下。

當然,快樂不等於膚淺,恰恰相反,真正的幸福,來源於對生命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積極、樂觀、開朗、陽光、思考、執著,就是獲得人生幸福的必由之路。只不過,要有技巧,能夠使自己在恰當的時候,陷入沉思,又可以在恰當的時候,打開心懷,投入生活,變得真正的開心快樂。

“親愛的,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沒有人能知道自己最終會走到哪裏,但是總可以確定想去的方向。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面臨着其中許許多多的喜怒哀樂,唯有保持自己內心惜福感恩的心態,遇見最好的自己,一切纔會走向完美。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0

空閒之餘,隨手拿了一本書籍,看完幾篇文章,合起書時纔看到了書的名字《遇見未知的自己》。這個名字起的很有意義,單單一個書名,竟能夠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思。

著名藝人凌峯:“我們反求諸己,修心、正心、養心,纔能有好的心態。”這是一本有趣的小說,以每篇深入淺出的方式,表達生命成長的藍圖,摸索人生的階段。書能正己,看這本書的時候就像在照一面鏡子,在讀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自己。

老人一點也不在意若凌的'防備,笑着問:“你是誰?”

“我叫李若凌......”

“我在一家外企計算機公司上班,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

“我是一個苦命的人,從小父母離異,爲了脫離家庭,我早早結婚,卻久婚不孕。工作上老遇到小人,知心的朋友也沒有幾個......”

“我天生聰明伶俐、才華橫溢、相貌清秀、追求者衆!我是清華大學的高材生,收入豐厚,我老公......”

“我是一個身心靈的集合體!”

一場奇怪的對話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1

這是一本典型的心靈成長類書籍。它在身、心、靈的某些層面,給了讀者很多具體可行的建議。這和我之前看的時間管理入門書《小強升職記》,如出一轍。整本書,都是一個主人公去詢問,去實踐,去思考,去獲得。。。

書中開篇就帶我們認識了,“我是誰”?這是一個終極命題,沒有完全正確的答案模版。就好比前幾年,白巖鬆來重慶籤售《白說》時說的:北大保安就有思想。你如果想要進北大。他就會問你,你是誰?你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這幾個問題,很簡單。但是富含深厚的哲理。在明朝著作《西遊記》中,描寫唐僧就很明顯。“貧僧從東土大唐而來,要前往西天取經,路過此地,想借宿一晚。”這句話,就寫出,我是誰,我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

書中寫到謙卑和感恩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事實中,唐僧做得也很好。我也在學習如何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感恩。

書中拋出一個問題,“我們追求的到底是什麼?什麼纔是世界上所有人都想要的東西”。

我相信會有很多人回答道:財富、權利、健康、愛和快樂。

其實,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最終目的,就是追求喜悅與內心的和平。喜悅,是自身由內向外的'感覺。而快樂,是某個特定的情節,是由外部因素產生的。所以,喜悅比快樂更值得。

現代社會的戀愛,結婚。已經不那麼單純了。各種相親節目層出不窮、花式秀恩愛。but,很多人都沒理解到,沒結婚,只有一個家;結了婚,卻一下子有了三個家:你家,我家,我們家。

或許還是相同的一些人,當上父母之後,以愛之名,讓孩子爲他們而活,而不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生命歷程。很多父母管教小孩,督促小孩要守規矩、用功讀書,有多少是摻雜了怕小孩出去丟自己的臉(怕人家說你教的孩子怎麼這麼沒教養)的成分,或是希望、期待孩子能爲他們的ego帶來光榮,甚至是將自己對未來無名、未知的恐懼投射在孩子身上。最後,痛苦的還是孩子。

書中的若菱就像是我們的一個影子,透過她,我們的很多行爲都被投射了出來。

簡單來說,就是普遍的社會病:職場的欺騙、金錢的墮落、疾病的擔憂、婚姻的背叛、朋友的冷漠等等。

我們完全可以說,生活中的我們就是書中的若菱。與之不同的是,若菱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指引她方向的智慧老人。而在當下,又有多少人清楚地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智慧老人告訴若菱一個概念,世上只有三件事:你的事,我的事,老天的事。

我們要做的,就是臣服於現在,好好接受這一切。然後儘自己的可能,去改變自己能改變的!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2

我遇到了一個不知名的範文

我沒有引起太多的興趣,因爲我認爲這只是一本很普通的關於激發心理學的書。

大學畢業後,我很少有機會安靜地坐下來看書。不是我沒有時間,而是我沒有心情。就像手裏拿着一瓶酒,細細品味,提神醒腦。校園裏已經有好幾個月的讀書潮了,整個校園都沉浸在書海中。

我慢慢地讀了這本書,發現它與我過去接觸過的書大不相同。

《遇見未知的自己》一書主要圍繞女主人公白領李若琳和睿智老人之間的對話展開,揭示了人類心靈的奧祕。本書突破了大多數傳統書籍在這方面對心理理論知識的直接闡述,採用講故識的方式,引導讀者逐漸進入作者的視角,進而進入自己內心的真實自我。

女主人公李若靈的一生是不幸的。雖然她外表漂亮,在公司裏有重要地位,生活質量高,但她並不快樂。因爲婚後多年不孕,她總是被婆婆和嫂子取笑,丈夫也不理解她。

在公司裏,也有少數人作弊。自殺的想法一直在她腦海中閃現。與丈夫吵架離家出走後,她遇到了一位老人。

與老人交流智慧後,她終於找到了人生的價值和方向。

你是誰?這是老人第一次見到李若菱時問的第一個問題,“我叫李若菱!”!

“那不是我問的。這個名字只是一個代號。”我在一家外國公司的計算機公司工作,我是負責軟件產品的營銷經理。

這也不意味着你是誰。如果你換了工作,難道你不想改變“你是誰”的內容嗎?很多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

我們很多人每天都不快樂,即使我們有很多財富、金錢和美貌。我們所有痛苦的根源是,我們盲目地依附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人,認爲我們是財富、金錢和美麗的代表。我們在找什麼?

世界上每個人都想要什麼?我們總是觀察和模仿別人,但是我們忘記了我們最想要的。大多數時候,我們大多數人尋找的地方似乎更容易找到我們需要的東西,所以我們試圖在別人的身體和這個外在的物質世界中找到解決方案和幸福。

結果是徒勞的,主要是因爲我們看錯了方向,看錯了地方。

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我們中的許多人每天都戴着許多面具,換着面具。最後,我們失去了真正的自我。當我們逐漸將目光從外在世界轉向內在世界時,我們會悲哀地發現,我們中的許多人並不是我們生活的主人,甚至更糟。

我們是思想和情感的奴隸,這些思想和情感一直束縛着我們,使我們生活在不幸之中。我們應該給自己一個與內心情感交流的機會,看看自己真正需要什麼,生活在**。我們的每個對象實際上都是“李若靈”。

我們困惑了,我們徘徊了,但是請給自己一個機會與“智者”對話。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3

慣用着微博,博客一直荒着。但總有時候,心理有很多話想說,無法縮減到那幾十個字之內。

最近,見到一個進取心被保護的很好,又不斷內省進步的同學,對我有所觸動。於是拿起去年三八節和今年三八節送給自己的十幾本書,開始補課閱讀。攤在手邊桌上的,是那本張德芬的《遇見未知的自己》。

這本書的排版裝潢很像隨手翻看的速食書籍,排版稀疏還有一些插畫,雖然很多好評但起初並沒有當回事。這些年,因爲生育和身體的不順心,情緒管理一直有問題,嚴重的時候做過心理諮詢,也閱讀過不少心理學和認知方面的書籍,大悟也有,感動也有,不懂也有,常常在浩瀚的文字中,抓緊那幾句救命的稻草,時間過去也就淡忘。

這本書我在牀上花了3個小時一口氣讀完,完全不顧作者的看並停下來思考的建議。因爲,這本書貫穿了一種內觀的`精神,系統地串聯起這些年給我幫助和感動的若干教義和書籍,幫我將這些知識和感受形成了一張網絡:包括心理醫生關於病痛與能量流動的解釋,關於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處理;包括吸引力法則;包括活在當下的“正念”療法;前輩說的“接受”事實;包括破除抑鬱者的自動思維模式;包括看到一半覺得晦澀的肯·威爾伯的《超越死亡-恩寵與勇氣》中關於我與我的情緒、慾望、思想、感覺的區別。謝謝《遇見未知的自己》這本書的作者,用循序漸進的敘述,形象的圖解將這無數身心修煉的基本理論闡述的如此係統、形象、易於理解且便於練習。

終於,我有一種豁然開朗的輕鬆。我可以開始回顧我學到的,接受自己,放下對童年不安全感的回顧和執着,內觀“真我”與身體、情緒、思想和身份認同的區別和聯繫,臣服於事實,接下來我要學習疏導情緒的能量,觀察“胜肽”帶來的老問題,並放下對當一個“可憐的,需要關心的”小孩的需要,擴展5%的意識,阻止潛意識將我的人生帶入自動運行的預定模式;放下對親人無謂的擔心,以感恩的心態試驗吸引力法則的能量震動;保持好奇心和想象力,要勇敢,並在人生的任何時候都敢於行動。

雖然根據測算,我可能還是一個體質調體力欠缺的人,有一般程度的強迫傾向,中度的抑鬱和嚴重的焦慮傾向,但我已接受,這就是我的身體,這就是無數人生事實造就的我的性格和情緒特徵。但這些我看到的缺點和問題,並不是真正的我,因爲看到和感知,我已與他們分離,我接受並允許他們存在,並且放下對他們的需要。

不執着迷信,不急功近利,我,正走在聯接真我的路上……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4

最近看了張德芬的暢銷書——《遇見未知的自己》。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先看了作者寫的序——你想要的人生,文章以一位都市白領階級的女性爲主角,經由每天都可能遭遇的種種事件,逐漸把眼光從外在的世界轉向我們內在的世界,進而發先我們大多數人竟然都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更糟的是我們是思想和情緒的奴隸。一個不經遇的機會下遇到一位老者,老者就像一位智者,女主人公在一位老者的指引下,改善內在的狀態,進而改變了外在的世界。最終尋得內心的平和,就像春繭破繭而出,迎風飛揚。

在書中我看到很多熟悉的觀點,也看到很多耳目一新的觀點,我挺喜歡這本書的,應該說我喜歡這類書——“心靈雞湯”類的勵志書籍,人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讀的時候總有一種熱情澎湃的感覺。其實我知道就算我不能像若菱那樣真正地從思想、情緒和身體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但讀完後就有一種如浴春風的感覺,思緒不再是剪不斷,理還亂。

在讀這本書前,我就明白了這樣的一個道理:生命來無影去無蹤,無法臆測也難以捉摸,無論身處力爭上游的快跑階段,或逢人生變故減速慢行的彷徨時刻,或是看盡千山萬水絢麗歸於平淡的躊躇關頭,都會遇到悲歡離合喜怒哀樂,但卻從來沒有去深究人爲什麼會有那些情緒,那就好比是知道了機器是怎樣運轉卻不知道原理。

讀了這本書後,我知道了人喜怒哀樂的源頭,知道了我們要什麼,我覺得書裏說的很正確,人類所追求的東西,像權利啦,財富啦,健康啦,最終的目的還是追求喜悅和內心的和平。書裏展開了很多人生的課題和智慧,在這裏我們見證了這些智慧的正要性和實用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點是,書中一直在強調尋找真實的自我,確實我相信大多數人對於“我是誰”這個問題的回答都停留在名字這個代號上,我也是這樣認爲的,我很少去認識真我是怎樣的,事實上每當我想去想這個問題的時候內心是茫然的,就連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怎樣的,我發現認清自我也是一件很難的事。

正如書中所說那有一個很長的過程,外在環境影響着我們的內心世界,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讓我們容易失落真實的自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的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我們的東西。在我讀書的城市,那是一個節奏步劃都很快的城市,稍不留神就會被落下,那裏交通格外擁擠,速食店到處都是,人人都生活在名利角逐戰中,是一個躁動的城市,真的是:忙碌,忙碌,每個人都忙碌;追求,追求,每個人都追求。

爲了生活,爲了夢想,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在演戲,扮演好員工,好朋友,好妻子,好媳婦,好父母,甚至是好人!有些是心甘情願的,能夠從中獲得快樂,然而在不願意的時候,爲了演好這些戲份,我們每個人都要因時因地的戴上一些面具,正是這些面具遮住了真實的自我。當然還有我們那種小我的虛榮心也會讓我們失落自我。然而也不是說生活在這樣的.社會就很難找會真我了,書中介紹了一些實用性和靈性的生活指南,我們可以通過觀察我們周圍朋友,同事來初步認識自我,因爲我們周圍吸引來的人和事物,他們的思想和情感帶着一定的能量震動和我們的震動頻率相近。

雖然這本書我只看了兩遍,還沒完全融會貫通,也沒進行什麼具體的實踐,但我真的體會到了他能淨化心靈,安撫浮躁,悲觀和慾望,他將深奧的人生哲理簡單敘述,將修行理念溶於其中,比起禪宗佛學等等思想顯得有些粗淺,但更好讓人感悟理解。他教會我,當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時,唯有抱持觀照內心並惜福感恩的心態,一切的真相纔會自動還原水落石出。

心境決定人生,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的盲點無法透析,有太多的情緒無法調節,我們蜂擁着學最熱門的技能、找最賺錢的工作、報考最時髦的學科……我們總是希望以最快捷的手段實現我們的夢想。但生活永遠不會和我們想象的一樣,所以我們要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來舒緩殘酷的現實帶來的壞情緒。

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改掉惰性與私心,珍惜時間和理想,告別庸俗、浮躁,堅持信念,永遠追求,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經常審視自己,自己給自己上課,自己給自己打分,尋求真我,解放自我。有時間休閒時不妨靜下心來認真讀書,讀一些關乎身心靈成長的書,修心,養心,正心。

遇見未知自己讀書筆記15

《遇見未知的自己》是教師閱讀推薦書目中唯一的一本小說,可以把它當做一本有趣的小說讀,也可以當做一本生活指南細細品味。讀的時候聯想到自己的經歷,聯繫到自己的困惑深入思考下去,對自己尋找未來的路徑有一些啓迪。細看封三美女張德芬的照片,你會相信這是一個45歲的女人嗎?簡直就是一個剛剛走出校門的小女生。這時你也許會相信改變自己的心態,輕鬆地去活可以抗拒歲月對一個人,特別是一個女人容顏的改變,進而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活出別樣的自己。

全書以冬天的雨夜,在荒郊野外的山區,一個沒有手機、沒有汽油的孤單白領階層的女性,在自怨自艾時恰逢老人爲故事的開始。隨即引出老人的提問:“你是誰?”讓人逐步地去理解“小我”與“真我”。

是啊,現在有多少人不知道“真我”是誰?總是把外在的條件,或者自己的一個身份,一個理解的角度等一些外在的只是表示自己的東西理解爲自己。爲去追求我們所定義的某個身份,總是在不知某個時候失落了真是的自己。爲什麼我們總是不快樂?爲什麼我們不能擁有想要的生活?我們總是在做我們自己思想的奴隸。

就像書上說的警示的句子“我們人所有受苦的根源就是來自於不清楚自己是誰,而盲目地去攀附追求那些不能代表的東西”;“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現,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敗。這些外在的東西絲毫動搖不到那個內在的真我,看清小我的虛假認同”“痛苦是你創造出來的,應爲那個是你對事情的解釋”。

我是誰呢?我們可以通過比較“快樂”與“喜悅”有所發現。快樂是短暫的“快之樂”,稍縱即逝,我們尋找快樂往往是向外界去尋覓,比如有人喜歡購物逛街,滿足自己的物慾,但這種快樂是短暫的,慾望滿足了又有新的慾望膨脹,正所謂慾壑難填。有人喜歡聚在一起搓麻將、打撲克,玩的時候是興奮,不過這只是短暫的精神麻醉,曲終人散後是更多的孤寂與空虛。所以我們要尋找喜悅要向內去尋覓,去關注自己的內心,關注自己的靈魂。從內心發出歡喜心,微笑着面對生活中的人和事,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生命的每一天,那麼你會倍感輕鬆。向內尋找你會逐漸地瞭解我是誰,我想要的到底是什麼,我離我的真我到底有多遠的距離,我真正渴求的是什麼。

我們的思想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但是我們的身體和呼吸永遠是當下的。活在當下,讓自己的身體與心靈聯接起來就從吃飯睡覺開始。吃飯和睡覺是生命中的兩件大事。吃飯就吃飯,把飯吃飽,別老是憂心忡忡,總想着沒有做完的工作。以莊重、感恩的心情捧起手中的飯碗,細細咀嚼,慢慢品味,生活的滋味就在吃飯的過程裏了。睡覺就睡覺,把覺睡好,可以擁有充沛的精力面對全新的一天。我的奶奶在世的時候就說:“力氣是個寶,晚上去了早上到”,這就是睡覺休息的`神奇功效。一夜睡不好,十夜補不了。睡覺時氣定神閒,甭胡思亂想。擁有你所擁有的,享受你所享受的。一般人只能做到前者,只有智者才能擁有後者的追求。

“欲速則不達”。放慢生活的腳步吧!生活如此美妙,請關注此刻。過去與未來都屬渺茫,只有此刻真實,抓住此刻,用心吃飯,用心睡覺,同樣以細膩的心思用心做事,要用心,但永遠不要操心。時風來哉,種子自然會破土而出,長成挺拔的參天大樹,耐心地等待,時機成熟,所有的期盼自然水到渠成,所有我們應該遠離浮躁與焦慮,取而代之的是學會安靜、寧靜與平靜。

隨着女主角生活上的衝擊和起伏,以及配角的經歷我成長理性的帶着我們從身心靈三個方面去探討,研究“真我”幫助我們從思想,情緒和身體中解放出來。“如果你不斷重複做某些事在生理學上來說我們某些神經細胞之間就會建立起來長期且固定的關係,比方說,如果你每天都生氣,感到挫折,每天都悲慘痛苦……那麼你就每天都在重複地爲那張神經網絡連接線和整合,這就是變成了你的情緒模式。”教我們如何去操作我們的身心;感受我們的潛意識;擺脫我們的情緒;檢視我們的思想。逐漸的揭開層層包裹的同心圓,找到“真我”和我們的本質“愛,喜悅,和平”

愛過,痛過,哭過之後,學會臣服當下。這話好像是對我說的,要試着活在當下,臣服所有已經發生的事情。就像書中的那句“凡是你所抗拒的,都會持續”事實擺在那裏我們所有的抗拒都是徒勞,同時還要臣服我們對事件衍生的負面情緒。就像老人的那句“這些負面的情緒就像黑暗一樣,你驅散不走他們的。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帶進光來,光出現了,黑暗就消融了,這是千古不變的定律。”但願我們都像春蠶破繭而出。開始就是未來!我的同事王寶坤幾年之前就對我說:“不完美才是人生”。過分追求完美,事事苛求完美,受傷的必然是自己。我們必須適應社會,不可能讓社會來適應你。我們首先要做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對於可能改變的事情嘗試着去努力。做到做不到那是另外一回事。

最喜歡書中的一段話:“記得,每個發生在你身上的事件都是一個禮物,只是有的禮物包裝得很難看,讓我們心懷怨憤或是心存恐懼。所以,它可以是一個災難,也可以是一個禮物。如果你能帶着信心,給它一點時間,耐心細心地拆開這個慘不忍睹的外殼包裝,你會享受到它內在蘊含着豐盛美好,而且是精心爲你量身打造的禮物。所以,雖然現在我們正在低谷,請你開始感恩,因爲我們已經開始拆開那個禮物了,請讓我們繼續勇敢的、樂觀的去面對,我們會看到那個不一樣的驚喜!”

沒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也沒有道理可以徹底讓我們覺悟。因爲這個相對的世界沒有絕對的道理。但是,我會把這本書比作靈脩地圖,只是每個人可能選擇不同的主幹道。而它讓我在心靈成長的路上又有了新的進步,去讓我開始真正的關心自己,並且學會如何真正的關心自己。它教給了我不同的思考方法,對心靈有益,可以療傷,可以勵志,可以讓人沉靜下來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