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書筆記

散文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散文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翻開泛黃的書卷,彷彿踏上歷史的列車,和餘秋雨先生一起追尋歷史留下的 足跡…… 從《道士塔》的漫漫黃沙開篇,和着異鄉漂泊者的腳步聲結束,從兩千多年 前李冰的都江堰直讀到兩千年後非常時代的吳江船,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苦旅, 它涵蓋了太多,它承受了太多,它讓一顆不堪負重的心靈,只能用沉默的眼淚來 回答歷史上那些太多的委屈,痛苦與太多的無可奈何。

散文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腳深深的陷入黃沙之中,身後的腳印以被沒停過的風一遍又一遍地卷向四 處,不象那屈辱的歷史,任這漫天風沙吹了幾千年,也吹不走黃昏下,一個衣着 破舊的道士心滿意足的捂着被幾枚金幣塞滿的口袋, 恭維的目送幾個露出貪婪笑 容,拉着一車車敦煌石窟的寶藏心安理得消失在黃沙的邊緣那淒涼的景象;吹不 幹一個受盡屈辱的民族淌血的心。

告別沙漠,看看氣勢磅礴的都江堰。翻騰着的江水,迸濺出雪白的浪花。震 耳欲聾的'響聲蓋過了一切喧囂,使人完全沉浸於此。長城是中國的象徵,那蜿蜒 的城牆,象徵龍一般的中華民族。然而,同樣雄偉壯觀的都江堰呢?卻只是一處 名勝古蹟,僅供遊人欣賞。甚至連名勝古蹟也不是,只是祖國的大好河山。爲民 造福的李冰,或許早已被健忘的後人從記憶中刪除了。是啊!他沒有秦始皇的殘 暴,讓血腥瀰漫在人們的記憶中;沒有李白的浪漫,讓一首首詩深入人心;沒有 漢武帝的闊氣;甚至連王道士的迂腐,他,也沒有……他不是個有爭議的人物, 就像一張簡筆畫,即使這一刻你記住了,下一刻也會忘記。只是惶惶忽忽的記得 好象跟那個都江堰有什麼關係。

雄偉的氣勢, 不如嬌柔地美景。

江南小鎮或許能爲受傷的心靈找到一絲安慰。

於是,搖曳着小舟,盪漾在平靜的水面上。那如明鏡般的水面,映照着曾隱居在 這副風景畫畫中的隱士。那些經不起戰爭或政治迫害的文人。嫌廬山山高,怕華 山山險;恐長江浩蕩,懼西湖媚俗……於是就選擇了江南。“大隱隱於市”成爲 他們最好的藉口。但同時,他們的選擇亦是正確的,比起呈一時英勇,死的大義 凜然的人們,他們更冷靜明智;比起自以爲應變能力強,卻一失足成千古恨得人 們,他們更有自知之明。於是漾着小船,品着美酒,興致高了,寫一兩句小詩。

餘秋雨先生以他獨特的寫作魅力吸引着讀者,那是一種苦澀的回憶,焦灼後 的會心,冥思後的放鬆,蒼老後的年輕。

他也曾在本書中像許多知青學者樣深 情感嘆,但同樣的感嘆,出現在不同的地方,韻味也相差甚遠。正如他所說的一 樣“我也可以年輕”,他的人生是富有彈性的,他總是秉持着少年的激情,享受 着老年的清閒度過他充實的中年時光, 所以, 餘秋雨先生無論何時都是個混合體。

因此,他的文章,也永遠夾雜着不同感覺的口氣。如他對中國文化日益淪陷喪失 的悲傷感慨,就飽含了年輕人對不滿的辱罵,中年人對世事的無奈和老年人滄桑 的惋惜。

也許有些的觀覽完全無心,但撰成此書的靈感源頭絕對是有意的。很明顯, 他發現了中國歷史文化的塵封點。

在如今這個弘揚我國絢爛文明的蓬勃時代提出 這樣的悖論觀點,自然更引人注意深思。中國古老的文明曾在古代創造過盛世, 人們爲了保留住曾經繁華便將絢爛的文化代代相傳,陸續建造了莫高窟,都江堰 等大型建築,就連普通的牌坊,藏書樓也印有文化的痕跡。但人們的理想總是好 的,而歲月卻是逆人而行,變故也是層出不窮的,人們再想保存下來的東西到了 一定的極限還是會被時間沖走,雖然也有些是出於人爲,但歸根結底,還是源於 歷史的輪盤上的空白。

有些歷史塵埃的東西是留不住的, 不少學者在哀傷的挽回, 總痛心的活在不屬於他們的曾經,便永遠無法活着走出來。因此,“正視過往與 當下”,便是我從此書中悟出的一個當前重要的課題,我也同時認爲這是餘秋雨 先生的研究與警世主題。因爲,只有能真正認清歷史風雲的人才能在順應歷史車 輪的基礎上印出自己的車轍印。

抽一枝柳條,折一隻桃枝。品一杯清茶,看一本好書。

  散文文化苦旅讀書筆記

你漫步徜徉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和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可能有些地方我們不曾親臨,透過您對當地人、歷史、自然的渾沌交融,歷史的滄桑感和人生的滄桑感就會遍步全身,那些歷史好像親身經歷過,從而緊隨着的感動,嘆息。網遊名稱 比如說,我們飄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中擠出一聲久遠的口胃嘆。既羨慕沉睡在江底的閒散,有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慶幸楚國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嘆息淘淘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爲炎黃子孫而驕傲……這衆多的感慨,全是正因楚臣遇到了汨羅,就看到了汨羅,就想到了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因此能成爲我國的象徵,就是正因它一向肩負起了保衛國家的職責。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但是是一條長長的土堆而已。

文化之旅,在旅行中品位文化,昇華文化。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覺,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你即使來到有任何好處的景觀也只是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深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精神。

正如他在自序裏說的:“報紙上說我寫書寫得簡單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累活,一提筆就感覺到年歲陡增。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得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本書寫得的確不簡單,那慘白的洞窟展示着不堪回首的歷史,一個個文化遺址都是對“榮耀”與“恥辱”的詮釋。中國也不是往日的以“泱泱大國”自居的時代了。因此,讓我們欣然理解苦旅,選取苦旅,在苦旅中探尋,銘記我們該記住的,試讓敦煌的悲鳴停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