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讀後感3.08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1

成功對每一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追求的目標,不可能有人不渴望成功。但是成功對每一個人來說定義卻是不一樣的。因爲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信仰、需求等等都是不一樣的。而且成功對很多人來說,都觸手可及但是卻又很遙遠。

有的人說上天對自己不公平,不會達到自己預想的目標,所以自己不會成功;有的人說懷才不遇,沒有碰到適合自己的機會,無法大展身手,所以不會成功。還有的人說自己很成功,在事業上已經達到了巔峯,無人能夠超越。但是他的家庭卻認爲他並不成功。人人都渴望成功,這毋庸置疑,也無可非議。但是,透過時代的折光鏡,卻出現了巨大的反差,比如:言語上的巨人卻爲實踐上的矮子;財富上的富翁卻是精神上的乞兒;偶然的一躍龍門的卻在必然中銷聲匿跡……即便是成功者也同樣存在着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事例有很多,無法一一例舉。當然要說明的就只有一點,你追求的成功,是指什麼?

所以說在瞭解成功之前,人必須先要了解自己。當我們心平氣和地準備學習成功,努力去爭取做一個成功人士的時候,首要的任務是要客觀公正地評價自己。“我是誰?”“我的人生是爲了什麼?”“我爲什麼會痛苦?”“我的立身資本是什麼?”“我的弱點和缺點在哪裏?”

通過學習李踐老師的《做自己想做的人》這本書後,人生中的所有困頓、難題,頓時豁然開朗,迎韌而解。李踐先生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他在書中寫到:“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在這提倡終身學習,強調永續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大量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者不僅是“勤于思,敏於行”的人,而且還是深諳人生之“道”,事業之“道”的人,而這個“道”就是規律,就是知行合一。

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人,在一個極度平凡的崗位上做着普通的事情。但是我也有我的人生,也有我的追求,也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人的一生可能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一個人無論有多大的年齡,他真正的人生應該是從設定目標開始的。而人的一生又是有多個階段的,不同的階段,目標也不一樣。人生在世是多維度的,工作、學習、生活、人際關係各個方面都要有明確的目標。要做一個成功的人,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而目標的建立必須是可以量化,可以實施的。目標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有近期目標、遠期目標。正如我們的工作,它是一種需要,但工作絕不只是工作,更不是我爲單位幹活,單位付我一份報酬的等價交換。我們應該看到工資報酬以外的東西,在平凡的工作中享受服務,享受尊重,享受快樂,享受工作。這樣,才能成爲真正領悟成功和感受生活快樂的人。

通讀全書,我們會發現“最簡單的方法,纔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行動,纔是最有效的行動”之類的警句,讓人眼前一亮,直抵心底深處。在我眼裏,李踐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知行合一的實踐者。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世人:“成功並非一個虛幻的概念,它或許就是一種習慣、一個行動,隨時觸手可及。”

但是追求成功的路並非一帆風順,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面對不如意時,還要具備良好的心態,具有良好心態的人,纔會不斷地調節自己,化被動爲主動,變不利爲有利。如果不懂得調節自己的心態,任其自由發展下去,最終會氾濫成災。具有良好的心態的人,在生活中,面對喜怒哀樂,能夠泰然處之,沉着應付。做到寵辱不驚,臨危不亂。碰到高興事時,不會欣喜若狂,手舞足蹈,忘乎所以。遇到煩心事時,不會牢騷滿腹,心情沮喪,萎靡不振。良好的心態就似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的一株松樹,無論環境多麼險峻,始終不屈不撓,鬱鬱蔥蔥;良好的心態就似生長在冰天雪地裏的一朵雪蓮,無論環境多麼險惡,始終不畏風寒,傲然開放;良好的心態就似生長在茫茫戈壁上的一棵白楊,無論環境多麼惡劣,始終隨遇而安,枝繁葉茂。

所以,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不該因一次的失敗而輕言放棄,而應抱着一個好的心態去認真剖析;面度繁瑣的工作,要以積極地心態去面對;堅守自己的承諾和信念,做最好的自己,去追求成功。

成功的路上更離不開持續的、刻苦的學習,學習還要善於多問多思。學問學問,學貴在問。多問必定多獲。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問了而不去思,就難以在腦子裏留下東西,最終是學而無獲,或收效甚微。思的越多、越深就越有收穫。

所以說成功與公平關係不大,我們不能把公平看成是絕對的,因爲所有的東西都是相對的,公平也是相對的。要求天下皆公平,是癡人的夢想。不必爲不公平而憤憤不平,最重要的是今天努力的心態和行動。你很有才華,卻沒有施展,爲此懷才不遇,並且天天怨天怨地,這有什麼用呢?反而會使心情更糟。人生的目標確定容易實現難,但如果不去行動。那麼連實現的可能也不會有。沒有行動的人只是在做白日夢,所以心動不如行動,勇於邁出行動的第一步,你成功的機會就會提高,而光想不做,那你將永遠沒有實現計劃的可能。

其實成功就是一種心態,一種習慣,是人思考的一種模式,是人生活的一種方式。然而有時候,我們卻要把成功看成是一個理由,因爲你認定了這是你必然要去做的。人生的路程距離很短,但是路卻會無限拓寬。你會發現,成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所以,成功不是你想不想,也絕不是你要不要,而是你必需要做的。爲了責任,爲了理想,爲了信念,去努力,去奮鬥,直達成功。

  《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2

從哈爾濱回來的機場上,我們實在是太無聊了,就在機場的小書店裏逛了逛,這裏的東西都很貴,媽媽見這些書很有意義,不怕昂貴的價格,給我買了《做自己想做的人》這套書。

這套書中講述了很多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讓我深受啓發。但最讓我過目不忘的是《方向不對努力白費》這個故事。一位英國科學家約翰法伯曾做了一個實驗,把幾隻毛毛蟲頭尾相接地放在花盆的邊緣,圍成一圈。因爲毛毛蟲有一種“跟隨者”的習性,所以毛毛蟲會一直跟着前面的走。他們繞着花盆跑了幾天幾夜,對花盆中的食物卻“視”而不見。最終因飢餓和筋疲力盡而死去。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沒有目標的人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們不是在人間行走,而是隨波逐流。在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中,每一個人都要有自己的創新,善於思考分析問題,不能盲目地跟從別人,才能不斷地進步。

  《做自己想做的人》讀後感3

當今時代,是一個風雲激盪、機會頻生的時代;也是一個奇蹟迭出、創意無限的時代;在這種競爭的時代中,人類也毫不例外地遵循着達爾文提出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在沉浮迭蕩的起伏中,時代也註定會造就出一個個渴望成功人的心態。於是乎,也就有了對成功之路的空前求索。

人人都渴望成功,這毋庸置疑,也無可非議。但是,透過時代的折光鏡,縱使是成功者,卻有多人存在還處於病態,比如:或爲言語上的巨人爲實踐上的矮子;或曾泡沫化般崛起卻在瞬間蒸發;或爲財富上的富翁卻是精神上的乞兒;或爲偶然中一躍龍門,卻在必然中銷聲匿跡……

成功的標誌是什麼?成功有無必然性?成功的必然之路在哪裏?讀李踐先生新著《做自己想做的人》,頓覺眼前一亮,大有茅塞頓開之感。

李踐先生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典範。作爲企業家,在短短三四年時間裏,這位年輕人把一個小小廣告公司先做成雲南省最有影響的廣告企業集團,後又昇華爲頗具高科技背景的公司。作爲跆拳道高手,他把這個“道”字算是發揮到極致。他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參悟精奧,從哲學的層面上尋覓到不少指導企業甚至人生的奧祕真諦。

“交換一個蘋果,各得一個蘋果;交換一種思想,各得兩種思想。”這應該也算是我們讀書修身活動的初衷。在這提倡終身學習,強調永續創新的知識經濟時代,大量事實告訴我們,真正的成功者不僅是“勤于思,敏於行”的人,而且還是深諳人生之“道”,事業之“道”的人,而這個“道”就是規律,就是知行合一。

爲此,我可以負責任地說,欲圖成功者,此書是不可多得的良師!其價值就在於它的實踐性和操作性,把成功的知識和方法,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既可用於個人實踐讓你天天都有體驗成功,又可用於企業經營管理而形成獨樹一幟的“成功管理模式”。

下面幾點,是我讀罷此書後偶有拾趣,想與大家共同探討並與在座各位共勉之處,亦即成功的三個必要條件:

1、決心做一個成功的人。

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夢想。這個夢,與生命同在。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慾望。人爲成功而來,也爲成功而活。絕大多數人能堅韌不拔地走完人生歷程,就是因爲有成功的渴望始終存在。我們把它稱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責任也好,任務也好,總有期盼和牽掛,總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則心有不甘,難以暝目。成功意味着富足、健康、幸福、快樂、力量……在人類社會裏,這些東西總能獲得最多的尊重和讚美。人人追求成功。

普天之下,貧富貴賤,有誰會站出來說,我不想成功,我不願成功?但即使這樣,也並不等於每一個人都能成功,因爲這只是成功的自然條件,這如同人與生俱來的食色慾望一樣,是人本源的部分,成功的願望也是一樣。僅此而已,並不能使自己駕馭於成功之路,試想倘若如此,恐怕世界上的每一個生理正常的人都會成功。成功,還需要有爲成功而去付出的決心。這倒讓我想起很小的時候母親經常告誡我的一句話:無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長志。想要成功,決心是首要條件,因爲成功之路不會無緣無故的爲一些好高騖遠之輩、不思進取之流大開方便之門。有很多成功人士往往是經歷了人生的苦辣酸甜、世態炎涼之後,才痛下決心,最終跨入成功的大門。

2、堅韌不拔的毅力

說到這一點,倒使我想起許多年前看過的一項科學實驗:這項實驗的目的是研究跳蚤跳躍的適應性的。研究人員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後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總是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

最後,玻璃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科學家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了“爬蚤”了。跳蚤變成了“爬蚤”,並非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於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在於,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了。玻璃罩已經罩在了潛意識裏,罩在了心靈上。行動的慾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實際上,很多人的遭遇與此極爲相似。在成長的過程中,遭受外界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於是奮發向上的熱情、慾望被“自我”壓制封殺,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激勵。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爲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不敢拼搏,不思進取的精神面貌。在生活中,也就表現爲隨波逐流,因此,與生俱來的成功火種也過早的熄滅了。這也就給了我們一個啓示:若想成功,光是有不怕碰壁的`勇氣還不夠,還要有不怕碰壁的耐力和韌性。也就是成功的毅力。

3、學習成功的方法。

凡事都要講求個方法,方法得當,事半功倍。成功之路的探索也是一樣。人人都渴望少走彎路,當你可以花十年、二十年,甚至窮盡畢生的精力和時間,自己才慢慢地摸索成功之道,但那畢竟不是最好的方法。而成功的方法,最好就是向成功人士學習。在我們周圍,有很多成功的人士,他們或許是業務上的骨幹,或許是科研上的精英,或許是企業的總裁,也或許是政府的機要。在這些我們可以接觸到的人的身上,都可以折射出許多成功人的質理。所謂質,即成功人的內因、根據;所謂理,即成功人的外因和條件。質理結合,才能成功,而我們自己,要結合自己的質與理,找出差距,完善自身。成功人士,沒有“一刀切”的統一模式,我們也可根據自己特長的不同,或靠聰慧敏銳、或靠發明創造、或靠遠見卓識、或靠應變能力、或靠勇猛精進,或靠能言善說,總之,必須揚長避短,看準自己的才能,取得成功。另外,所謂成功人士,還必須具備一些必要的素質:如對待成功的積極心態、嚴格的時間觀念和孜孜不倦的創新精神。箇中道理,我想我不必細說。這些都是在現代社會工作生活中所應必備的。

最簡單的方法,纔是最好的方法;最直接的行動,纔是最有效的行動。中國人不是缺少成功,而是缺少行動,時代呼喚行動。爲此,把這本書作爲“行動成功學”最簡單直接的解釋就是:追求成功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追求成功。

任何一次卓有成效的學習創新,無不遵循着“心態、目標、時間管理和行動”的法則。同時,隨着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追求最高層次的需求——自我實現成功,因此未來的教育和學習,一定期會注重“心態”的教育學習。注重“行動能力”的教育學習和注重“求知創新”的教育學習。還等什麼呢?馬上做,現在就做。從“此人、此時、此地”開始吧!

踏上成功之階,拾級而上——心態是成功的基礎,目標是成功的方向,時間是成功的效率,方法是成功的捷徑,毅力是成功的動力,行動是成功的保證,創造是永續成功的源泉。

最後,我要說,成功不是一個點,而是由無數個點組成的完整的生命歷程。所以,無論是探索成功的人,渴求成功的人,還是已經成功的人,未來,都還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路要走。我們也許不能主宰這段路的長度,但我們,或許可以拓寬這段路的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