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感

讀後感2.27W

今天,接到一位老同學的電話,他和我說起有關縣裏一文化團體的重要活動事宜,並邀請我參加。我婉言謝絕了。因爲,這件事於我已經沒有任何關係了。所做的一切都是過去時,那一頁早已經翻過去了,收藏在塵封的記憶裏了。在通話中他提到了“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吃水不忘打井人”等等。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有感

放下電話,我浮想聯翩。前人種樹,後人乘涼。這是人們常說的一句俗語。也是世間事物發展的規律。仔細查閱,原來這句話的出處是道家哲學。道教在依據“天道循環說”的哲學基礎上,根據老子“道設生以賞善,設死以威惡”的教義思想,提出“承負”說作爲自己的報應觀,並用以解釋自然和社會上的各種因果報應現象。《太平經》是最早對承負思想做出較爲系統闡述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對承負說有兩種解釋:其一,人世間的承負,把今人受到的福禍歸結爲祖先的善惡,祖先積德行善,澤被子孫後代,祖先有過失或作惡多端,其惡果於後代子孫。其二,自然、社會的承負,順“道”而行,自然、社會就昌盛發達;違“道”而行,自然、社會就衰敗枯萎。其“承負說的核心內容是將天道、地道、人道置於“承者爲前,負者爲後”的循環邏輯發展之中,用天道、地道來論證人道。任何自然、社會現象都蘊涵在“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前人惹禍,後人遭殃”的承負結局之中。

其實仔細想想,我們每個人都是在乘先人栽樹留下的陰涼,都是在吃着先人種下的果實,都是在先人開拓的道路上行走。我們從小到大,從青年到老年,每一步的成長都離不開先人的指點,離不開先人夯實的基礎,在先人總結的經驗教訓中汲取智慧和技巧,少走彎路,快步前進。只有這樣,事業才能健康發展,社會才能不斷進步。懂得了這個道理,就會對於自己的工作有一種責任感,在其位謀其政,儘自己所能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圖名利,不圖回報。即使有一天離開工作崗位,回首往事,問心無愧。當看到自己曾經關注和投入的事業發展壯大時只有一種感覺,欣慰!

試想,當我們走在當年自己親手栽下的樹蔭下,當我們摘下紅紅的果子品嚐時,當我們看到滿眼爛漫的鮮花時,是什麼心情呢?是欣賞,是分享,是知足。因爲,當年挖土栽樹,是爲了將來枝繁葉茂;當年灌水施肥,是爲了將來鮮花盛開;當年剪枝捉蟲,是爲了早日結出豐碩的果實。

今天,我看見了昔日羸弱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昔日慘淡經營的事業已走出縣門,走向全國;昔日靠面子集資維持的門面已由財政撥款,在省市搞展出,結集出版書籍,成爲縣裏具有實力的名片之一。

我徜徉在綠蔭覆蓋的小城,呼吸着新鮮的空氣,聞花香,聽鳥鳴,看果實累累高掛枝頭,心中瀰漫着一種幸福的`味道,是欣喜,是享受,是甘甜。爲家鄉的文化繁榮而歡呼,爲家鄉的文化事業快速發展而雀躍,爲家鄉的知名度不斷提高而欣喜,更爲那些孜孜不倦,執着追求,傾心創作的才子、才女們能在一個寬鬆祥和的環境裏揮毫潑墨,書寫心靈之美,描繪人生藍圖,實現自己的價值而歡欣鼓舞。

“吃水不忘挖井人”,這句話暖人心。其實,我們不是偉人,也不是英雄,只一個普通的人,一個平凡的人,只爲了一個最樸實的心願,做點兒好事、實事,對得起自己的初衷,對得起自己的內心,對得起父老鄉親,足矣。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無愧於心,無愧於先人,無愧於後人,足矣。

時間如白駒過隙,須臾間十年、幾十年過去了,我們的足跡早已被沙塵掩埋,我們的過去早已成爲歷史,我們人生的日曆早已翻開新的一頁。在融入平民生活的人海里,有人還記得你的名字,親熱地向你揮手,問好,足矣。

願我們都潛心做好種樹人,留得綠蔭給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