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

讀後感1.99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培根論讀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1

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時代,讀書還象以前那麼重要嗎?我和很多同學都對這個問題感到迷惘,但前幾天爸爸給我閱讀並部分講解了《培根論讀書》這篇文章,我的思想變了,我的觀點也變了,我覺得讀書非常重要,而且今後我要真正做到多讀書。

這篇文章寫到,讀書的目的是爲了認識事物原理。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學習數學使人精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

人高尚,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互聯網是我們獲取信息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互聯網代替不了讀書。讀書可以充實我們的思想,可以豐富我們的情感,可以教給我們本領,可以糾正我們的過失,在書籍中,你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原本是如此地美好。

也許有人會說,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闆,大富翁都不讀書,不是照樣發大財、賺大錢?那麼,我們讀書又有什麼意義呢?我認爲:此話差矣,的的確確,現實社會中,有許多的大老闆、大富翁不讀書卻發了大財,賺了大錢,但是,我們也應該反思一下,在我國的衆多私人企業中,有多少能夠與世界著名的大公司、大企業相提並論呢?相反,在我國短命、失敗的私人企業多的不可勝數,我們的大老闆、大富翁,他們所缺乏的是什麼呢?據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時來讀書,世界首富都如此重視讀書,更何況我們這些離世界富豪相差很遠、很遠的人呢,我們有什麼理由輕視讀書呢?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讀書人,死讀書,不解決實際問題,成了書呆子,這樣的讀書,不是我們所要提倡的。我認爲,與其說不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一味地死讀書,還不如不讀書的好。正確的讀書方法,也許應該是,在思想上要重視讀書,要在有選擇的前堤下讀好書,多讀史、讀詩、讀哲理、學習數學……同時我們也要勇敢地走出書本,勇於在實踐中,去探索、去發現,去解決實際的問題,只有這樣,我們讀書的價值才能得到真正的體現。才能讓我們更明智,更聰慧,更精密,更深刻……我們的讀書行爲才能真正得到社會的認可!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2

談這本書感想,個人感覺我必須說說培根本人背景、所處時代、他的地位。培根,1951年出生於一個官宦之家,父親尼古拉。培根是伊麗落白女王的掌璽大臣,母親是文藝復興時代一位博學多才的貴族婦女,有這樣的家庭背景和社會關係,再加上才華出從,培根本人已是1584年入國會,1596年被伊麗莎白女王任命爲特別顧問,1617年被任名爲掌璽大臣,1621年捲入受賄案被捕,1626年因風寒去逝。如些顯赫的人生背景,我們可以感覺到,怎本書的出發點與目的,個人感覺裏面談到國家與政治的.隨笑,都不是我喜歡的文章,大多數文章都是以國家利益爲衆的前提來寫,所有的思想都是爲了國家,爲了女王,我個人比較喜歡從人性本生來寫事的書;

本書不喜歡有三,一是基於培根的背景,所處時代,當時所處地位,寫本書的基調,都是爲了國家,把女王利益高於一切的基調;二是培根本人已是律師職業,職業和權位使然,需然環環緊扣,所有文字都是在找證據一樣;三是文中太多的小論題,都是在談大道理,教人如何爲國,出發點是爲國家上層人士,與如現實的生活相距甚遠,我更喜歡發自普通人心底的書籍,描述人心靈的故事。

當然本書肯定是好書,喜歡有三,一是裏面有很多文章,如談天性,談膽大、談愛性……等等都是我喜歡的內容,特別是談天性一文,讓我感觸頗深,對小孩的培訓上有了全新的認識,特別是最後一句很是有道理——“人的天性不生香卉,便長野草,所以讓他適時地給前者澆水,將後者剷除”。二是這本書是本偉大的書,特別是對於青少年時期小孩子,我個人感覺就是必讀,對青少年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裏面很多好文章甚或可讓小孩熟記於心,教與他們做人的道理,指明方向;三是全文都是激勵爲主的文章,有很多可細細品味的哲理性語句,當認爲生活對自已不公,受盡折磨時可是療傷的哲理文字。

並且可以肯定,他絕不是一個依仗家庭而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在他的隨筆集中可以看出,他對《聖經》是很有研究的,或許可以對其中的篇章信手拈來(雖然一些片段出現了錯誤);他對歷史深感興趣,對於歷朝各代的王侯將相之事如數家珍;至於希臘神話更是融匯在各篇隨筆之中,着實使文章顯得生動有趣。

培根論讀書讀後感3

人是經驗主義的,從過往經歷中總結規律、吸取教訓,從而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但並非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們親身經歷過後才能夠明白,並非只有直接經驗可以給我們啓發,我們可以通過間接經驗爲基礎來學習。例如看別人怎麼做自己學着做,比如看書上怎麼說自己學着來……書本,應當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我們都知道開卷有益,但如何讓這個“益處”真正得到發揮,還在於如何讀書。

培根告訴我們“明智之士用讀書”,“用書之智不在書中,而在書外”,關鍵在於“用”。讀書的關鍵在於將理論運用於實踐當中,用經驗加以證明和鞏固,所謂活學活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照本宣科,那是讀死書、死讀書。要讓書本上的知識“活”起來,真正爲自己所用,就應當讓自己“活”起來,在現實生活中靈活運用和掌握,消化吸收爲自己的.經驗,由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爲自己的思想。

讀書時要心懷敬意,“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也不能心懷迷信,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一本書代表的是一位作者的觀點,讀書,就如同與這位作者做心靈和思想上的交流,我們可以贊同他的說法,也可以否定他的理論。讀書的目的不是要與作者展開辯論、爭個勝負,讀書的目的只在於交流中,我們能夠得到感悟、啓發思維、有所收益。

做讀書筆記對加深理解記憶有很大的幫助,這點,我感觸頗深、受益良多。

當你在浩瀚書海當中無從選擇之時,可以選擇讀好書、讀經典。個人以爲,這個好書的標準,不能以市場銷量爲準,也莫以書評宣傳爲準;沒有把握時,以時間做爲標尺,是選擇的最好標準。一本書能流傳幾千年而仍然被傳閱拜讀,必定有其魅力所在。

而具體是什麼類型的書籍,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而定。讀什麼樣的書,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凡有所學,皆成性格”。譬如原本就是自卑退縮的人,不願面對現實,若還沉浸在虛無幻想的書籍當中,看似尋求到一絲安慰,實際卻是讓自己更加脫離現實生活,愈發與這個社會脫節。再譬如心懷仇恨,讀些血腥暴力的書籍,在文字中刀光劍影,似乎很是暢快,但過後呢?心中無愛,如何感受幸福快樂?

因此,一本書對你是否有益,不在於此時此刻是否讓你感覺好受些,更在於對你今後發展是否有益,對你的身心健康是否有利。

開卷有益,這是亙古不變的真理。但如果讓讀書有益於自己,只在於如何讀書,讀怎樣的書,以及讀書之後如何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