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一生》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讀後感2.9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生》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生》的讀後感範文(精選6篇)

  《一生》的讀後感1

看完了莫泊桑的《一生》,書得的最後說,人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麼好,也不像想的那麼壞。看完雅娜的一生,在青春的時候有太多的嚮往和憧憬,到頭來,生死,衰老,逝去的美好,最後的最後,只剩下好的壞的回憶。或許最後身邊連一個貼心的人都沒有。歲月就這樣在我們的身上劃過,像流星,像一場風暴。那麼生命的意義呢?似乎曾經的絢爛和輝煌,驚喜和悲愴,都不是重點。似乎平平淡淡纔是生活。我並不知道我的一生中會有什麼,會有什麼的事和人,會帶給我怎樣的改變和影響。我只求在生命的晚年,身邊會有老伴,或者是兒女,我不想和雅娜一樣,懷着哀愁度過餘年。而今,年少,想這些也不無不可,我慶幸,自己這麼走過的22年,現在的我挺好,我是一個能用心去讀生命的人,也希望最後能夠懂生活。其實不懂也無所謂!

我不會知道我的一生會怎麼過。但是,我會記住,人這一生,既不像想的那樣好,也不像想的那樣壞。以後,我不要再耽於幻想,也不用多愁善感。我要擁有的是有意義的人生,那就是做許多有意義的事。

  《一生》的讀後感2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糟。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着牙走了很長的路。——莫泊桑《一生》

去讀這本書源於偶然之間看到了這樣的一段引文,很有感觸,同時也很好奇怎樣的一生會讓作者有如此結論。莫泊桑1850年8月5日生於法國西北部諾曼底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莫泊桑出生不久,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父親侵吞了母親的財產,最後兩人婚姻關係徹底決裂,這或許是莫泊桑日後寫了大量以父母離異而造成家庭悲劇的短篇小說的原因。

《一生》是莫泊桑知名的長篇小說,風格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了描寫一位出身同樣是破落貴族的純潔天真、對生活充滿美好憧憬的少女雅娜嫁爲人婦後,歷盡滄桑,在對生活的失望中逐漸老去的過程。這一生被總結爲前面那段引文。

主人公雅娜,她家世不差,遇到了自己喜歡的人,也許覺得那就是她的真愛,便迫不及待地結婚。婚後,丈夫卻多次背叛自己。純真的主人公萬般沒有想到,也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雅娜逐漸變得消極,喪失了對生活的熱愛、對明天的希望。丈夫無法依靠,所幸還剩下兒子。於是兒子成了她唯一的希望,她把自己的深愛都給了兒子。如文中,“我的保爾,你就是我的希望,你能不能回來看看我。”而最後,她的老年生活卻是孤獨悲慘的。

小說中有這樣一個小情節讓我印象很深刻,老年的女主只能和使女一起依偎着生活,有一次她偶然翻出過往的日曆,一個人對着日曆想着以前發生了什麼,可除了她最初幾年的幸福時光,後面的日子卻都已經記不起來了,毫無痕跡的生活只留空白。

生活是什麼呢?在老人家眼裏是記憶的拼湊和對繼續生活下去的滿懷熱情吧。生活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那麼糟,希望失望都是並存着的吧。像女主人公就是不斷地在希望與失望之間反覆徘徊。對婚姻和愛情充滿希望,卻慘遭背叛,陰鬱度日,喪失希望。又重新在兒子即代表生機與活力的青年人身上尋找希望,又只得失望,孤苦度日。其實人也是,沒有你想的那麼好,也沒有你想的那麼壞,尊重與被尊重都是平等着的。

縱觀雅娜這一生,也許女權主義者會說她不夠自立自強,把希望寄託在他人身上,可只要還有希望就不是消極吧,或者其實是虛假積極也說不定,無從定義。我只覺得作者想寫出一個悲劇,卻又毫無保留地加了一點甜。

  《一生》的讀後感3

其實讀《一生》也不完全一定要有太多的感悟。

故事剛開始給我一種很唯美的感受,因爲主人公是一位充滿幻想的貴族女孩,這讓接下來的故事也更加明顯——她會和王子過上幸福的生活。但事實卻擺在她前面,她嫁給了她自認爲很完美很可愛的男人。但她錯了,錯的連她自己都要淡淡一笑。當然,失敗的婚姻,不可能有好的結果。也可以說:“她沒有教育好她的孩子!”也許她把孩子教育好會讓她一生的最後有些轉折,但事實是她沒有教育好她的孩子。迫使她自己把自己推上了絕境,到最後落得家產沒有,分文盡失。

這個故事給我最大的感悟應該是:婚姻、教育。有一個美滿的婚姻是必須的基礎,而不要被那些有的沒的所矇蔽,而是要用心靈去看。教育這個問題,不用說從人類進化後就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子孫後代懂得禮、孝。有很多中國家長不忍心讓孩子上幼兒園,寧可自己累,父母累,也要讓‘寶貝’留在家裏。那我恭喜您,您的孩子out了!其實我對人生起跑線的理解是:幼兒園。首先孩子就輸在了起跑線上,所以,家長們狠下心吧,讓孩子自己去闖!

其實讀《一生》也不完全沒有感悟,以上就是我的感悟。

  《一生》的讀後感4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名著對生活更是有不可忽視的力量。當我拿到這本名著——《一生》時,隨着故事的發展我便被帶入了這個故事。

其作者時19世紀法國文壇上的一顆巨星:莫泊桑,他的作品構思巧妙,文筆簡練,故事情節跌宕起伏,膾炙人口,《一生》便是發表於1883年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傑作,至少,它的基調是現實主義。”周國強如是寫道,莫泊桑敬業的精神體現在了作品中:他是在身體受到惡疾的折磨,靈魂受着巨大痛苦的煎熬,在凡人無法忍受的情況下,創造出了文學史上的輝煌,給人類留下珍貴的精神財富。作者對各種貴族典型的刻畫,從外貌到內心,無不惟妙惟肖,入木三分。

小說中有萬股維持封建權勢,自封爲諾曼底貴族之首,作威作福的庫特里埃;有不問世事,沉湎於漁獵,尚屬正直的福爾維爾;還有擁有美麗幻想,離開了僕人卻一無生活能力的雅娜;有做投機生意,不走正道而落得身敗名裂的保爾。

小說無情地揭露和抨擊了當時的宗教界,小說中的兩個典型“神職人員”——畢柯神甫和托爾比亞克神甫,老神甫由於經歷過大革命的風暴,變得十分奸猾,當已經完全和丈夫分開的雅娜跟他說起她想再要一個孩子時,他卻說戒律完全許可,算不得違背。而當雅娜含淚分辯說她並沒有他隱含的那個意思時,他卻一個哈哈便掩飾過去了。他還爲未婚先孕的女孩找丈夫。可是新神甫與老神甫性格相反,他有變態心理,因此仇恨一切愛情,生命。他看到男女戀愛就生氣,非要驅散而後快,他甚至殘忍地掄起雨傘死勁兒地打正在分娩的母狗,他被鏈子拴着無法逃避。他打斷了雨傘後甚至居然站在狗的身上跺,最後一隻小狗被他踩了出來。狂怒的男爵給了他一個耳光,把他扔到大路上。男爵去世後,他還利用手中的職權阻止屍體進入教堂,葬入公墓。實際上,他還企圖復辟,朝思暮想回復他們失去的天堂。

而當地的農民,他們善良又可愛,他們也無知又愚昧。他們通過不再去聽彌撒反對兇殘,不通人性的神甫,責備雅娜不送她的兒子保爾去初領聖體。相反的是,他們的行爲往往取決於金錢,利益的多少,就像勒柯克答應要娶蘿莎麗是因爲有一座莊園的陪嫁;雅娜受債務所迫賣掉這幢和她一輩子經歷息息相關的楊樹堡莊園,他們對她就沒有以前那樣的尊敬了。

純潔無知的雅娜因爲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裏,她美麗的幻想便一一破滅,而《一生》所描述的正式這些幻想一個個破滅的過程。“這是年輕的夢和殘酷的現實的矛盾,生與死的矛盾。”周國強先生認爲作者在這本小說中還懷有一絲希望,這絲希望在蘿莎麗身上,她就像雅娜的守護神,在雅娜最艱難的時候救了她,這便是人性友善沒有完全泯滅的表現。

19世紀還未出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21世紀已經出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19世紀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的,沒有做到的,到我們便要努力實現,做到愛國,關注國家有關事項,做到敬業,用心做好手頭上的,遇到的事,做到誠信,與他人相處時誠實以待,做到友善,不欺負他人,主動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當然國家,社會也不能鬆懈。

讀《一生》,我懂了:想要阻止黑暗社會的重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實行,懷着善良,感恩的心對待他人,回報社會。

  《一生》的讀後感5

《一生》主要記敘了主人公雅達從一位天真·活潑·幻想崇拜愛情的少女蛻變爲成熟·睿智·淡定·容忍的少婦,到最後老化爲白髮盈把老婦人的曲折故事。全方面的展現了人得成長曆程還有關於人性道德倫理的探討。朱連少爵的風流以及善變·僞裝,親阿姆的善良仁慈,以及羅莉莎的背叛,當然還有兒子保爾的叛逆。這就足以改變她的一生。

朱連子爵帶給她華麗得如同童話般的愛情,在撕下僞裝後,愛的影痕跡竟像從來未曾擁有過,不得不讓人心生悲哀。讓讀者質問真愛到底存不存在?然而莫泊桑卻沒在文中對此直接作出回答,但在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他對真愛的一種呼喚與渴望。

愛情的分量在小說中所佔的比例是很少的,只是在雅達婚前婚後對愛情做過一些直接的描敘。貫穿全文討論的是關於肉體慾望的探討。雅達在婚變後,心生對“性”的厭惡,覺得它很骯髒。然而即使雅達厭惡,但卻不得不從事性行爲,因爲她想要一個女兒,出於對兒子的愛,處於害怕兒子一個人玩耍的孤單,所以她是強迫自己的。但莫泊桑的思想不僅侷限在這一淺層次的表面行爲,而是將其引申到一個人生的高層次上:有些事,有些人,我們討厭面對,但卻不得不去面對,因爲這是職責。

最令人感動的還是雅達的父親,一位真正的男兒,教誨女人成長,做人,面世。一個人擔當起了家裏的重任。思想的超前釀就樂他的品格與堅守,莫泊桑極力的歌頌這個人物,在這個人物身上從滿了善良,仁慈,光明,正義。

雅達的母親一個被病魔纏身的女人,內心中全是往昔的回憶,她那個木匣子裏,裝着年輕時與情人寫的信件。然而母親是雅達精神上的支柱,當母親去世時,雅達體驗了生死離別的痛苦。

最讓我感慨的是,當雅達搬到新居,在收拾雜物的時候翻出了以前的日曆,看着日曆回想起從前的一點一滴。往事終究是風,抓不住,光陰似那水中寒月,清麗惹人,但還是幻影。

生與死在文中體現的很尖銳,究竟何爲生,何爲死?當雅達發現自己的丈夫朱連睡在女傭的牀上的時候,她的心在頃刻間破碎,直至無法修復。在跑到懸崖邊上是,本想跳海自盡,但她卻恍然大悟,自己死後父親和母親的生活又該將怎樣繼續。她找到了她活下去了理由,當她得知自己懷有身孕後,那種生的慾望更加強烈。只有在死的邊緣徘徊過的.人,才知道生之歡樂,生之喜悅。

雅達的一生,是那麼悲哀,那麼美麗的一生。人的一生有無數次的蛻變,有無數的跌倒,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就是對生命喪失了信心,擁有對生的信心,你就會擁有活下去的理由。

母愛也是文中極力讚揚的。雅達對待自己的兒子百般寵愛,導致他去賭博,簽下一屁股債後,雅達傾家蕩產得還清。應該說這是一種溺愛,是母愛的失調。

生活,正如開題所說,生活並不是我們想象中那麼美好,但它卻也不那麼糟糕!

  《一生》的讀後感6

《一生》是莫泊桑的著名作品。女主人公約娜出生在19世紀中期法國的一個貴族家庭,是父母的獨生女兒。她的父母從她一生下來就對她寄予了厚望,希望她一生幸福美滿。父母爲了培養她,從她懂事起就把她送進了條件優越的教會女子學校,在那裏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不僅懂得了許多知識,教會的特殊職能還賦予了她一副善良的心腸。她優秀的品質就像她美麗的容貌一樣,受到了和她接觸過的每一個人的稱讚。約娜帶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對幸福的渴望踏進生活,但她的一生卻是傷心絕望的一生。作爲少女,她幻想忠貞的愛情,最終還是插在了牛糞上;作爲妻子,她幻想幸福的家庭,但她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丈夫的欺騙;作爲女兒,她敬愛她的父母,幻想他們是最敦厚而有德性的長者,但是她後來發現他們也都各自有自己荒唐的經歷;最後,作爲母親,她把希望全部寄託在兒子身上,夢想自己的兒子能成爲一個偉大的人物,但結果她的兒子保爾沉溺妓女、揮霍無度卻弄得她幾乎傾家蕩產。

這個當年充滿了天真、歡樂和幻想的美麗少女最後竟變成了一個意志薄弱對一切都已麻木了的老婦人,全仗着她舊時的使女羅莎麗的照顧,才得以苟延殘喘地度過餘生。作者的意圖很明顯,他想說明人生終究是空虛的、無意義的,人的命運不可能不是孤獨的、不幸的和悲慘的。帶有強烈的宿命主義和悲觀主義觀點。小說的結尾部分有一段值得一提的描寫。那是一個飄着雪花的冬日的下午,傭人羅莎麗趕着馬車載着約娜在破敗的莊園裏閒逛,光禿禿的樹木靜靜地肅立在道路的兩旁。約娜望着漫天的雪花若有所思地對使女喃喃自語說道:“我的命,我的命怎麼這麼苦呢?”羅莎麗低頭趕着馬車,在思考着怎麼回答她的提問,半天她絮絮地說道:“夫人,如果你像我一樣每天不得不爲一片餬口的麪包而奔走忙碌,你也許就不會這麼想了。”這個回答等於是答非所問,也等於沒有回答,她只是闡述了一種現象。以一個使女的水平是絕對回答不出約娜爲什麼命那麼苦的,她只能以自己的切身經歷回答到這種程度了。其實,不僅女傭人回答不出,就連小說的作者莫泊桑也回答不出,他不過也是借小說人物之口說出了自己對人生迷茫的心情。

小說結尾處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人生從來不象意想中那麼好,也不象意想中的那麼壞。”也許,生活就如此:幸福總是短暫的,而且往往是人們受自身夢想的欺騙時才感到幸福;痛苦卻是無限的,因爲現實永遠不象人們想象那麼美好。所以拋開作者虛無悲觀的人生態度外,我們的積極意義上的理解應該是:對待生活既不能有太多幻想,也不能完全不抱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