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熱門】《刀鋒》讀後感3篇

讀後感4.36K

讀完某一作品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刀鋒》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熱門】《刀鋒》讀後感3篇

《刀鋒》讀後感1

越過刀鋒實屬不易,因而智者們常說救贖之路充滿艱辛。

——題記

“這本書其實並不能算小說,它所記敘的都是真實的故事,沒有什麼離奇的情節,結局也很平淡。”毛姆在《刀鋒》的開頭如是寫道。他說的沒錯,這是一本並不那麼常規的“小說”,以作者本人的回憶作爲視角,只是爲了講述一個朋友的故事,但恰因這種“打破常規的平淡”,這本書煥發出了獨有的輝光。

如果要概括《刀鋒》的情節,那麼得到的結果會顯得相當乏味:美國青年拉里從戰場歸來,大戰中親眼目睹戰友的死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觸動,他因此放棄了體面的工作和富足的生活,獨自尋找生命的意義。劇情看起來樸實無華,但實際閱讀起來卻頗有趣味,毛姆用平實的筆法,旁觀者的視角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將不同時期發生在拉里身上的故事完美地串聯起來,使得本來平淡的情節有了可讀性。

本書的大部分情節都採用轉述的表達方法,讀者對拉里經歷的瞭解,往往通過作者與他人的對話,以及作者與拉里聊天時他的回憶。獨特的敘事手法令拉里始終保持着一種神祕感,而他的行爲更是與常人迥乎不同,頗有幾分超然。例如:拉里離開美國去往希臘,每日去大學聽課,去圖書館學習希臘語和拉丁文,閱讀哲學書籍,自己只是住在一個破舊的小旅館裏,他的未婚妻伊莎貝爾前往希臘勸說他回美國接受收入豐厚的工作好好生活,他卻希望伊莎貝爾和自己一起享受這裏的生活,最終兩人不歡而散;拉里在希臘住了幾年後又前往印度,追隨當地的苦行僧和大師們,在山坡上紮營居住,每日思考探討問題,鍛鍊自己的精神;他還在德國的鄉間徒步旅行,在煤礦工作,去農場幫傭。拉里的一切做法看起來都是那麼不同尋常,但讀者又能從其中隱約體會到他對自我價值的追尋和思想的不斷昇華。拉里的行爲沒有特殊的意義,只是他探尋自己生命價值的方式,故事的最後,他感到自己領悟了生命的真諦,選擇放棄所有財產,回到美國做一份卡車司機之類的普通工作。

全書一直在積極使用對比的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隨拉里一同思考。例如,拉里未婚妻的舅舅艾略特,就是一個熱心於世俗名利的人,他結識名流、參與社交、用大量精力打扮自己、花費大量金錢謀取貴族的虛名……他的一切行爲都是爲了不斷擴大影響力,立足上流社會,最可悲又有幾分滑稽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躺在病牀上的他還惦記着某位夫人舉辦的名流聚會,爲自己沒有收到請帖而耿耿於懷。艾略特對名利的'熱情與執着與拉里對實現個人價值的追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更令我們思考:我們所追求的真的是我們想要的嗎?生命的真正價值究竟是什麼?沒錯,拉里是找到了答案,但他的答案書中並未正面提及,也並不適用於所有人,讀者要自己探求。

書中最打動人的地方,在於其中的人物不是扁平而單一的臉譜,而是立體化的,同一個人可以兼具不同的特質,例如拉里雖然決心孑然一身,尋找生命的價值,但在與未婚妻分手時仍然感到痛苦和迷茫;艾略特雖然熱心名利,但卻極爲重視親情,在侄女夫婦二人因經濟危機陷入困境時立刻伸出援手;拉里的未婚妻伊莎貝爾本來是一個陽光開朗的女孩,在和拉里分道揚鑣,與另一個追求者結婚許多年後仍然放不下對拉里的感情,最終因爲嫉妒而故意算計即將與拉里結婚的索菲,間接導致了她的死亡。有血有肉的人物更充滿真實感,正因如此,書中各個人物命運和際遇的變化才更讓人唏噓不已。

毛姆爲這本書起名爲“刀鋒”,對此有許多不同的理解,在我看來,這寓示着對自己心靈的探索正像在刀鋒上前行,危機四伏,稍有不慎便會從兩邊摔落,偏離目標。正如本書中的各位人物,不同的目標和選擇,或是前行道路上的一步偏差,就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結果。如何界定生命的真正價值,如何在心靈的刀鋒上行走,這可能正是毛姆希望讀者思考並回答的,值得我們去追尋答案的問題。

《刀鋒》讀後感2

毛姆的小說,這是我讀完的第一本;之前覺得小說要讀原版,不然不夠原汁原味,於是買了月亮和六便士,但是並沒有開始讀。

刀鋒的筆觸很自然,不與優美、幽默或冷峻等鮮明的特色掛鉤。但是書中的人物倒是特色鮮明,而且會猜測究竟這些人在生活中有怎樣的際遇和未來,是那種平淡卻自有趣味的一種。這種感覺和拉里有點像。

拉里全稱是勞倫斯達雷爾,無父無母,由父親的好朋友收養大,年少對飛行感興趣,後來真的參軍參加空戰,目睹好友之死,回到美國,對於生活有了許多不同的認知,便也沒有再循規蹈矩,追求一種正常或成功的生活。

拉里都幹什麼啦?很顯然讀了很多書,看了很多哲學書,神祕主義和宗教的書籍,還做了很多閒晃的事情,比如發呆、和各色人等聊天,下煤窯,農場做工,船員渡海,印度修行,可能後來還去了美國做汽車修理工或長途汽車司機。

我在幾個場合很能感同身受,比如拉里和伊莎貝爾攤牌的時候,伊莎貝爾是很喜歡拉里的,因爲他很多地方符合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想往:包括對愛情的想象,認爲拉里有潛力成爲一個成功人士,以及相信與拉里的婚姻會成爲讓人羨慕的對象。所以,拉里表示要認真閒晃的時候,伊莎貝爾應當就害怕了,這種前景自然是不可接受的。兩個人都很好,也都很清醒和理性,既然是無法同行的.人,分手確實是很好的選擇。

拉里後來遇到了不少別的女人,對於性和女人,抱有一種超然的態度,沒有沉迷也沒有拒絕,只是這是他對人生還有真理或者梵這究極本質的探索的一部分,或者說一段插曲。拉里對錢,認爲是工具和負擔,在去美國前和毛姆的交談中,拉里確乎已經要散盡家財。

拉里對於生活的態度,是一種非理性的,不追求通常意義現世幸福的態度,不隨大流。對於生活,書中艾略特費心鑽營,爲了躋身上流社會汲汲營營,到死也沒有放鬆,但是確乎死的很體面。伊麗莎白對於拉里仍然有想法,但是拉里心裏自然是沒有同樣想法的。格林是個沒有特色的好人,是個好父親和好丈夫,也是個好的職業投資人,但是毛姆對他的描述約等於背景板。從現實來看,每個人的生活都千絲萬縷,究竟自己想要什麼,經歷何種生活,也都是無法立刻有一個清晰答案的,但是若干次選擇,一段時間的積累,總會對於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有一個漸漸清晰的答案。

我也曾經很癡迷一個問題,生活有什麼意義呢?拉里很認真跟隨某哥老會長老,某印度教高人修行,研讀了無數著作,並自費寫書,我覺得拉里和自己和生活都和解了。拉里是一個勇敢而純粹的人,沒有沿襲某些固有掛念,傳統,沒有被某些慾望或野心驅使,只是憑藉自己的興趣,理性或者靈魂,來感知世界和自身。我覺得拉里去美國的時候,已經40歲,是否已經完全明白了自己或者世界呢?我想是的,他無須再尋找,雖然他還會繼續尋找。但是他走遍了那麼多地方,見到了那麼多人,想過了那麼多問題,他感受到了一種靈性充滿,天人合一的滿足,也明白生活中的細枝末節。他不把生活的平凡看做難以承受的痛苦,,也沒有認爲吃不飽飯,疾病,或者貧窮是多麼難以忍受的境遇,是一個純然的勇敢的真摯的人。

我有時候會想,我該怎麼養育自己的子女,我一方面會認真希望,他或她會像拉里一樣,用心感受,體會感悟生命,然後做好自己就好;另一方面會焦躁恐慌,好像有一個巨大的齒輪推動社會朝向某個既定目標前進,而自己只能走的快一點,再快一點。縱然明白擔心無用,但是想想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總覺得生活不像一場光榮的冒險,而是漫長又短暫的征戰。當然,生活並非只有一個面向,工作,金錢,婚姻,社交禮儀,自有其寶貴价值,是需要舒服且勇敢且坦然面對的。

《刀鋒》讀後感3

毛姆是一流的小說家(部分時候是)。刀鋒是一流的小說。

鑑於對作家這個詞的狹隘認知,我還是很難把他叫做作家——像巴爾扎克、福樓拜、卡夫卡、卡爾維諾這樣的纔是作家,因爲他們故事講得沒那麼好,講的時候還夾帶私貨。毛姆相對就要敬業很多,故事從來不拖泥帶水,每一點情節的發展都直奔中心,且很有趣的是,毛姆的小說一般沒什麼特別崇高的中心,所以讀起來特別愉快而不用多想。

在毛姆的長篇小說裏,推薦他的《刀鋒》,這個敘述像刀鋒一樣犀利的小說,按照某文化人所說,如果沒有在第六章瞎扯什麼印度宗教東方哲學,那簡直堪稱完美。《月亮與六便士》故事足夠戲劇,但敘述還沒有犀利到讓人讚歎的程度,《人性的枷鎖》則略顯囉嗦,雖然也有一些片段能看到毛姆熟悉的犀利的筆鋒。然而這畢竟是半自傳的小說,我們不能責備一個老人家在回憶自己人生的時候偶爾忘情。

短篇差不多都很精彩,情節在儘可能合理的前提下做出了最大的延伸,這其中最漂亮的當屬《獅皮》,雖然整篇都是在挖苦一個人畜無害的可憐女人——但是很不幸,毛姆挖苦得十分精彩,就算你心懷憐憫,還是會忍不住笑出來,同時慶幸他沒有挖苦你。

不過毛姆雖然小說漂亮,但他未必是你願意認識的人。這個表面上彬彬有禮暗地裏高貴冷豔的中年男人,還總是被證明有高貴冷豔的資本,他的每一句恰如其分而富有教養的話都像是對對方無懈可擊的優越和嘲弄。可是毛姆的高貴冷豔甚至已經到了這樣的程度——大概和錢鍾書有點像——他太聰明瞭,就算嘲弄了其他人,那也只是順帶而已。

在某篇忘記了名字的短篇裏,當有人懷疑作者“我”和人私奔,“我”像是無心地輕描淡寫一句“我恰好有了家室”——在毛姆的短篇裏,多數都是以第一視角敘述,但“我”也不會有什麼心理描寫,不過只是給讀者講故事的另一個角色。這個“我”的'每一句話都冷淡、禮貌、無懈可擊,不多的話裏往往有有“恰好”這個詞,彷彿生活本身是不值得傾注感情的,大家都不過是命運的弄兒,人生只是“恰好”如此。但“我”又絕不是悲觀頹廢,相反還樂在其中,如果考慮到生活有時候確實難以捉摸,所以這有趣的態度也未必不可取——但前提是,你得像毛姆那樣聰明。

毛姆除了小說還寫了很多東西,像戲劇——但是由於缺乏足夠形象的想象力,我一直不會看劇本,所以這個略過——隨筆和書評。毛姆寫了一些關於小說技法的隨筆,很意外的是,這些隨筆一點也不無聊,但是看了之後讓人略沮喪——以前看他的小說的感覺,原來都被他自己總結出來了。隨筆中所提到技法和思想,每一點都在他的短篇小說裏得到了充分體現,所以看了他的小說再看隨筆,時不時會有恍然大悟的感覺。

毛姆寫了十個作家和他們代表作的書評,然而並不都十分高明。這些書評基本的模式是,先八卦一段作家的成長史和情感史,讓你知道他們其實和我們一樣——說不定還更加,猥瑣市儈什麼的——然後從自己的小說敘述的方式來評論作品的得失。

是的,那些小說沒有幾部能像毛姆筆法的犀利,甚至情節上也會有不合常理的地方,感情也不盡高尚。

毛姆的小說讓人看到一個精彩的舞臺,偉大的作品則讓人看到一個世界。

《安娜·卡列尼娜》、《人間喜劇》、《紅與黑》、《包法利夫人》、《卡拉馬佐夫兄弟》這樣的作品是,《刀鋒》雖然是極好的小說,但不能稱的上偉大。毛姆的小說雖然往往體現了複雜的人性,但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樣的作家對人性的探討不同,毛姆只是讓讀者觀看——所以他不愧是傑出的劇作家——自己不加褒貶,也不會深刻探討,他只是剋制地把故事敘述,讓讀者看到話劇一樣的情節衝突,獲得單純的閱讀的愉悅。

在這一點上嘛,毛姆的短篇可以看做是精彩的故事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