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集合)《長恨歌》讀後感

讀後感1.32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長恨歌》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集合)《長恨歌》讀後感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仙遊時而作。古今中外,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時,心中難免有些感慨。在這個時候作者官任縣令,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充滿了抱負,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思想“兼濟天下”那麼成爲了主導地位,和杜甫詩歌有一脈這承,他認爲詩歌應該干預社會,干預政治,主張“文章和爲時而着,歌詩和爲事而作。”當時作者以前年過中旬,作品中形成了挖苦風格。作品都是以民衆民生爲題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諷喻傾向性。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爲題材,通過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夢想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對他現實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表揚。

本文以《長恨歌》爲題目的原因是因爲唐玄宗重色傾國,他製造了安史之亂,安使之亂給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苦難,得到了人民的憤怒,但是對愛情的癡情,專一所導致的愛情悲劇,自古以來,英雄和美女有很大關聯,何況一個現實的當局者。所以作者寫這首詩歌時的思想是雙面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諷喻,又有對唐明皇愛情悲劇的同情。

《長恨歌》前半局部採用了寫實手法,挖苦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開頭第一句就說明了這個觀點,爲下文做了鋪墊,在到“楊貴妃”的君王側,在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爲安史之亂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從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的必然性。這裏作者對唐明皇給予了極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的同時,對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以及他對愛情專一大加表揚。是誰種下的種子,誰就是承當自己所造成的後果。現實就是給予他的報應,長恨歌的正文在後半局部,作者寫唐明皇在賜死楊貴妃之時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痛苦。

以愛情悲劇爲線索,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對現實遭遇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表揚。

“春風桃李花開日,秋雨梧桐落葉時。西宮南內多秋草,落葉滿階紅不掃。”吹落的梧桐葉,勾起綿綿長恨。

一個是重色輕國的君王,一個是嬌媚恃寵的妃子。雲鬢花顏,芙蓉暖帳,曾經鑄就了一段刻骨銘心的不倫之戀。自古君王迷色誤國,愛江山更愛美人,只可惜李隆基生不逢時,安史之亂,六軍不發,君臣出逃,情急之下,只有以楊貴妃的死換得蒼生性命。西南路上,悲涼秋景,馬嵬坡生死離別,無邊落木蕭蕭下,香銷玉隕。長恨啊!爲國之君,身不由己,不忍割愛卻又欲救不得,“血淚相和流”是那沒完沒了的恨。蜀地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後睹物思人,白日傷情夜難眠,朝思暮想不復返。纏綿悱惻的思念之情,蕩氣迴腸。真切的酸楚愁慘,夢中的“悠悠生死別經年”是那動人心魄的恨。

行宮月色,夜雨鈴聲,蕭條衰敗,落葉有情。上天入地,蓬萊仙境,含情凝睇,梨花帶雨。拖物寄詞,重申前誓,七七相會,比翼連枝,此情此恨,了無絕期。

曾經甜蜜的愛情如流星,閃過瞬間的美麗。吹落的梧桐葉,從高高的枝頭掉下。從枝頭到樹根,從完美到消滅。也許李隆根本不該爲大唐天子。一個貧民百姓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白頭偕老,又有誰會橫加阻攔呢?或者李隆基不是貪圖享受的酒色之徒,楊貴妃也不是個好玩的女子,又哪裏會有六軍不發,馬前死呢?既然是一國之君,就要以江山爲重,社稷爲大,否則到頭來只會陪了夫人又折兵。

其實,身爲天子也有致命的無奈與遺憾。江山,美人不可兼得,成全了一面總還有另一面讓自己心痛啊!落葉梧桐,此情難了,此恨難消。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爲她的小說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