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蘇東坡傳》讀後感經典(13篇)

讀後感5.87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蘇東坡傳》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蘇東坡傳》讀後感經典(13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並沒有發現他有多麼多麼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並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於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老師說下週一律收齊。爲了屆時的作業,硬着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一目十行到後來廢寢忘食的細細去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蘇東坡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裏行間濃烈的發散着。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裏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x,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天下書”這是蘇軾用來自勉的詩句,有這樣的詩句作鋪墊,但在我們領教了蘇軾的天才和博學後,還是免不了的驚訝,隨即就是無法言喻的崇拜。官場上的蘇軾仍是一個智者,但卻不是一個勝者。在那個黨羽之爭那個膨脹的年代,兩黨之爭,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圓滑,多的是衝動和嫉惡如仇的正直,當然,爲了這種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沒有使他逃過一些牢獄之災。對於這些所謂“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於他這樣一個樂天派而言總是嗤之以鼻“如蠅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過多少蒼蠅之後,依舊我行我素,這樣的性格除了讓他自己大呼“我真是無可救藥”之外,也不免讓人察覺他的可愛。蘇軾是幸運的,有一個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處處幫助他的皇太后。這種幸運或許也是他晚年悲涼不幸命運的導火線。

蘇軾的晚年是寂寞的,“夜涼吹笛幹山月,路暗迷人白種花。棋罷不知人橫世。……”即使這樣,或許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他懂得知足常樂,他是滿足的。而喜歡蘇東坡的卻爲他暗暗不平,爲官清廉,爲百姓謀福謀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貧如洗。這是他的不幸?還是上天的一種公平。蘇東坡也許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蘇東坡的天性,而蘇東坡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別人耗盡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蘇東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來、不費半點功夫。

蘇東坡在宋詞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沒有人否認過,大家都對蘇東坡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體投地,即使李清照說蘇軾的詞不成調,也沒有律。可這些都不影響蘇東坡的地位。

蘇東坡是一個天才,是一個上下五千年纔出了一個的天才。引用別人對於蘇軾的評價結束我想說的話。 “每每讀到有關東坡的文字,心是淨的,也是靜的。東坡給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靈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一首詩正好作爲寫照: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東坡這樣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聖人的高遠。在浩瀚史卷中,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擁有豐富的一生?爲人處世有幾個能像他那樣曠達超然?領悟生命有幾個能有他的心智和性靈?檢索命運有幾個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他是一個偉人,留下了曠世奇才,體現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個凡人,任憑世俗塵埃掩蓋;蘇東坡是現時的石,後世的玉。”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2

今年國慶七天長假,奉老師之命借來厚厚一本林語堂的《蘇東坡傳》。本是是想草草讀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蘇東坡命運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對這位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產生了無限的敬意。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林語堂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的單純和摯真。他自稱“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蘇東坡的致命短處就是老向別人透露自己的心思,寫文章也是發揮自己的見解。他常以己度人,往往看不透別人的內心和本質,在賢妻王弗在世時,常能加以提醒,使蘇軾避免了許多錯誤。王弗仙逝後,影響了東坡一生的“烏臺詩案”與其性格有着必然聯繫。他心直口快,口不擇言,又憤世嫉俗,是非過於分明,在言語中,他隨時都能吐露真理,不論何事,只要是真,便值得說出口來,不會有太多顧忌,這性情直接制約了他的政治生命。然而,若沒有這份單純和摯真,又哪來的名垂千古、可親可愛又可敬的蘇東坡!一個人想法多了,難免變得複雜而事故,處世便沒有那種瀟灑與豪放,思想和文字上也難免患得患失,無法抒發本真,而文學甚至世間萬物的最高境界無法四字:返璞歸真。東坡做到了。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不拘小節的'醉態。他酒量甚淺,卻極爲好飲。他曾言“予飲酒終日,不過五合,天下之不能飲,無在予下者。然喜人飲酒,見客舉杯徐飲,則胸中爲之浩浩焉,落落焉,酣適之味乃過於客。閒居未嘗一日無客,客至未嘗不置酒,天下之好飲亦無在予上者。”他幾乎逢酒必醉,並以此作爲評價朋友的一個重要因素“常因既醉之適,方識此心之正”。醉態的東坡更爲有趣,往往倒地便睡,或偎依在朋友懷中,待天近黃昏,才踉蹌着回家。有心事的人從不敢酣醉,沒有那份無愧於天地的坦然,哪有醉態可掬的東坡居士。文人多好飲,酒能助其找到靈感,但誠如李白、蘇軾者,卻無幾人,李、蘇二人的酒量都很差,但正是這份鍾愛與坦蕩,纔有了萬古流芳的瑰寶。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入神。

東坡的魅力在於他強烈的好奇心。他擅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擅宋詩,與弟子黃庭堅並稱“蘇黃”;他擅宋詞,乃豪放詞派開山鼻祖;他擅書法,乃宋朝“蘇黃米蔡”四大書法家之首;他擅繪畫,與文同、李公麟、米芾並稱當時;他擅中藥,對藥材的瞭解更勝當時郎中;他擅煉丹,與沈括共著了《蘇沈良方》;他擅瑜珈,堪稱我國最早一批瑜珈習練者;他擅釀酒,精通各種釀酒技術;他擅工程,由他組織修建的“蘇堤”至今仍是杭州一大景觀……人,生命畢竟有限,在世一次,能有一項成就已屬難能可貴,而僅僅經歷65個春秋的蘇東坡卻將“全才”這詞語,無限放大到極致,堪稱前無古人後絕來者,這不僅源於他的天賦和才華,更源於那顆好奇心。好奇心每個人都有,蘇東坡的可貴在於他的好奇心並不是“三分鐘熱血”,而是發自內心的喜愛,所以他才能堅持下去,並且取得一定成績。也正是因爲對世間萬物的好奇心,才使得他對人生有着如此深刻的喜愛,才使他不至於如其他心靈脆弱的文人般消極避世、甚至自尋短見,纔有瞭如此多的經典傳世。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3

宋朝中國歷史上文化最爲璀璨的一個年代,雖然它的軍事力量被後世所詬病,然而,我們不得否認,在這個時代,有帶太多文人留下了一篇篇閃耀後世的文章。而在宋朝的文化歷史上,有一個人是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的,那個人就是蘇軾。姑且不論蘇東坡的官場起伏,他在文人眼中的地位,遠非官場所能比,他是那個時代文人心中的一座高山,只能仰望,只能攀登,他在宋詞上的地位,就像李白在唐詩中的地位一樣。整個中華歷史上,李白和蘇軾就是兩座巨山矗立在無數人的心上讓人仰望。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這個朝代,婉約派盛行,人們習慣了溫柔似水的感覺,無論男女,追求的都是溫柔細膩,這在蘇東坡看來是一種病態,於是他奮然出世,他用氣勢恢宏的豪放詞一掃北宋文壇,與婉約派一決雌雄,爲柔弱的北宋注入了一股雄風,讓整個朝代,都有了一絲男子的剛硬。

蘇東坡是驕傲的,也是堅定的,就像他的詞一樣,永遠都是豪氣沖天,在宋朝的朝堂之上,他永遠都是不合羣的',他反對新黨的變法,也反對舊黨的全面否定,他不懂得委婉與變通,這是他的執拗,他堅持一條道走到黑,作爲朝堂之上特立獨行的一個人,站在了兩黨之外,於是就註定了他的官運起伏不定。他的一生多次遭貶,太多的地方留下了他的身影,他去了杭州,從此之後,他就成爲了杭州的蘇軾,他也在惠州待過,他也就成了惠州人心目中的蘇軾。他的一生,狂放不羈,起起落落,或許這對他是不幸的,但是我相信,對他去的地方的人來說,是幸運的,他每去一處,就造福四方,縱使他的官職一降再降,但是,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卻一升再升,這是蘇軾,一個詞傳千古,名流青史的聖人。

蘇軾的一生三起三落,一個不肯彎腰的文人在官場中遇到無數的陷害,然而,縱使被貶到偏遠地方,蘇軾也毫不氣餒,能力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他可以捐獻家財,爲鄉民鋪路搭橋,他掃除惡俗,給一個有一個的地方帶去仁政。蘇軾去那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會變得繁華,所以,當時的百姓都希望蘇軾再遭貶謫,希望可以被貶的他們那裏去。不得不說,百姓的願望就是這樣的淳樸與單純。長期以來,人們都以爲寫詞纔是蘇軾的主頁,縱觀蘇軾的歷程,我們發現,他是政治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人們更多的認爲蘇軾是個偉大的詞人,但是卻不清楚,寫詞作畫,只是蘇軾的副業,他的真正職業還是做官。我們看蘇軾官場起起伏伏,便覺得蘇軾的官做的並不大,這可能是因爲人們對蘇軾更多的關注是在他對詞的貢獻上面。

蘇軾的官做的最大的時候,距離宰相也只有半步之遙,如果不是慘遭小人陷害,蘇軾的後半生也不至於如此的顛沛流離了,或許就是這樣的生活,才讓蘇軾對生活有了更多的感悟吧,於是他從蘇軾變成了我們心中的蘇東坡,成爲了我們心中的東坡居士。然而,無論是在朝堂之上還是被貶遠方,他永遠都保持着“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態,最後被貶官,他已經到了退休的年紀了,然而他仍然不服老,他有所爲有所不爲,哪怕顛沛流離了一生,他也沒有改變自己的初衷。

蘇東坡牢牢地遵守着文人的最高精神準則,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樣的一個詩人,政治家,佛儒道兼修,使他永遠都是那麼瀟灑的活着。他狂放不羈,因爲他狂,所以遭人嫉恨,遭人誣陷,然而不管怎樣,他依舊我行我素,這或許就是我們心中的蘇東坡的,一個狂放不羈,一個樂觀向上的居士。這樣一個人,真想去看看他啊,此生能見蘇東坡,今生再也無憾也。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4

想替蘇東坡說一句話:“你可以改變我的處境,但卻左右不了我的心境。”

蘇東坡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年輕時沒好好學習。夫人生了長子蘇東坡後,他的態度才嚴肅起來,追悔韶光虛擲,痛自鞭策。

弟弟蘇子由沉穩、實際、拘謹、寡言,蘇東坡則輕快開闊、好辨、天真、不顧後果。因此謹慎的弟弟經常開導哥哥:不能輕信他人。

其實蘇東坡毫不恭維、仗義執言的性格特點才使他更富有魅力。

蘇東坡對他的弟子子由說:“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天下無一個不好人。”

蘇東坡的這種態度自然爲他招來了不少麻煩。

沈括,就是寫《夢溪筆談》的那位文人,逐條批註蘇東坡送給他的詩集,向皇帝告蘇東坡“詞皆訕懟”。真是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

蘇軾知道後不無調侃地說:“今後我的詩就不愁皇帝看不到了。”所以,這種性格使蘇東坡過得快樂,無所畏懼,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

談起蘇東坡的政治道路又不得不談起歐陽修。

當時蘇東坡的科舉主考官就是名聲大噪的歐陽修。

歐陽修閱卷時,誤以爲其中一張文采斐然的考卷是好友曾鞏所寫,爲避免閒話,特意將其設爲第二名。等榜單出來後,發現第二竟是蘇軾。

於是到處向人讚揚蘇東坡,並向自己的兒子感嘆道:“三十年之後,無人再談論老夫。”

但人怕出名豬怕壯!後來蘇東坡的文章被指控爲對皇上不敬,那就是“文字獄”。

他差點因此丟了性命,“唐宋八大家”也差點變成了“唐宋七大家”。

在湖州的蘇東坡剛出獄,就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春天時,蘇東坡外出踏春,一眼瞧中了黃州城東那片荒蕪的坡地。於是開始了桃花源裏好耕田的農夫生活,並取了個拉風的名字“東坡居士”。

官場失意的蘇東坡在黃州迎來了文學成就的春天。每天沒事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遊覽。他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或許老天還沒有虐夠蘇東坡,接連而來的六道詔書又將蘇東坡越貶越遠,被貶到遙遠的海南儋州。結果蘇東坡在路上還給蘇轍寫信:

“他年誰做輿地志,海南萬里真吾鄉。”

我是真得由衷佩服蘇東坡,都被貶到全國各地,心態還是一如既往的豁達開朗!正是這豁達的心態,才使蘇東坡充滿人性的魅力。

蘇東坡一生飽經貶謫之苦,他是在承天寺夜遊的浪漫詩人,也是跟着心走的隨意詩人。遭遇並沒有使他憤世嫉俗,他的人性更溫和厚道,沒有變尖酸刻薄,不近人情。

人們不會去愛戴一個品行惡劣,但文字打動人心的作家。蘇東坡異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達樂觀的一生。

他那種身處逆境卻始終“成固欣然,敗亦可喜”的超然達觀,像他的詩詞一樣經萬古流不盡。

時勢造英雄。

蘇東坡之所以在中國文學史上經久不衰,多半是因他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造就他頗高的道德素質。

在被貶密州時,他寫出了公認最好的中秋詞。

正因爲蘇東坡的思想超於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脫穎而出。

最後,還是用林語堂先生的話做結尾吧:

“我們一直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爲人生活,這種思想和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型,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5

閱此傳前,蘇軾這個鼎鼎有名的名字,對我來說僅僅是文采出衆、逸興遄飛、的大文豪而已。身爲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固然精彩,他瀟灑的文筆所凝結而成的字符,當真可謂“一字千金”;然而,只有徹底地瞭解過他的身世之後,才能知道他的這份奔放豪邁,是與他豁達的人生觀息息相關的。

蘇軾的文學成就,衆人有目共睹,自不必多說,然而若只侷限於此,那未免過於狹隘了。他於宋朝歷史文化的貢獻,不止於延續了千百年的華夏詩詞源流;多才多藝的東坡,更於書畫上有過人的造詣,於政治上有獨到的見解;甚至是日常瑣碎的工作,他都有自己的創造發明。他不但是中華文壇上光照古今的恆星,還是一名評述價值觀的導師。

在他的生平中,我們所能體味到的除了“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廣闊胸懷,更有“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的人生覺悟。蘇軾的一生坎坷異常,收王安石“新政”的影響,蘇軾屢遭貶官。即使宿命如此,蘇軾依然不肯屈服,他大膽指出新政的不足之處,將其呈現於紙筆之中,他明知自己的這些舉措得不到任何的迴應,只會給自己招致禍端,卻仍然執着於自己的志向。他這麼做不是由於他冥頑不化,更不是他貪圖功名、覬覦朝廷的職位與俸祿,他是爲了黎民百姓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即使自己是“滄海之一粟”,東坡也要以正直率性的心態,面對這些崎嶇不平的道路,竭盡全力糾正這些謬誤。

隨着年齡的增長,那份年少輕狂的作爲,也逐漸收斂了起來,東坡開始感悟人生。他愛好廣泛,擅長廚藝,也會製藥,甚至是健身祕訣等也無所不窺。他身爲官吏,卻心向自然,“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大概說的就是他這樣心境超然的偉人吧。他樂於結交奇人文人,一同遊山玩水,盡享人生之樂趣。他的人性趨於溫和厚道,渾然一股浩然正氣之風;他以寫作爲樂,將世間煩惱盡皆忘去,獨留自己昇華的靈魂與己作伴。人生縱然不是一帆風順,但他卻視困難爲無物。正是這種坦蕩的胸懷,讓他安享晚年,終其傳奇的一生。

林語堂先生是我較爲敬佩的現代作家之一,他的文章總能帶給我迥乎不同的.體驗。寫《蘇東坡傳》,於他而言,似乎全憑興趣,但在這紙墨之中,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着他寫作的真情實感。林先生確實是感觸深刻,才能作出如此佳作。《蘇東坡傳》於人物傳記來說,它合乎歷史事實,真實可靠;於文學作品來說,林先生更是繪聲繪色地還原了東坡的生平,趣味性和故事性極強,確實給予了讀者不少的閱讀興趣。

即使是如此的傑作,也有不甚妥當之處。作者在論述王安石執政時期的那段文字中,不免有一些主觀意識過於強烈;事實上,王安石的政治策略並非一無是處,將其幾乎全盤否認,雖然暗含對主人公的維護傾向,但對歷史客觀角度來講,確有疏漏之處。

總之,林先生的這篇《蘇東坡傳》,向我們展現了一位我們耳熟能詳的歷史名人的生命歷程,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品味蘇軾的詩詞散文,也讓我們真切的體會到作者的切身情感,令我手不釋卷;同樣的,我也敬佩蘇軾這樣文采斐然而又胸襟寬廣的靈魂,他的人生經歷,似乎如同教科書一般,在指點着我們爲人處世之時該作出怎樣的抉擇,他教會了我們“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人生哲理。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6

自從讀了林語堂先生寫的《蘇東坡傳》後,我才發現,世界上竟有如此豁達之人,而這人便是蘇東坡。

蘇東坡一生都在被貶,可是我們總能在他的詩中找到一些樂觀的詩句,比如《記承天寺夜遊》一文中的“月色入戶”,門都破舊的連月光都透進來了,可是蘇東坡接下來又寫了一句“欣然起行”。他真的是一位樂天到無可救藥的人,對此我是十分佩服。世上像其這樣的樂天派很少,因此這也是蘇東坡在歷史長河中永遠那麼光彩奪目的原因之一。於此,讀完了《蘇東坡傳》,看完了蘇軾的一生,我學到了兩個字:樂觀。

蘇家出了三個才子,稱爲“三蘇”:蘇洵、長子蘇軾、次子蘇轍。所以說“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我欣賞蘇東坡不僅僅因爲他樂觀,還因爲他是一位正直的詩人,他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亡俗不可醫。”由此可見,他很注重人品。當我們學蘇東坡寫的《記承天寺夜遊》時,爲“但少閒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閒人”找了幾個合適的諧音詞:賢人、嫌人、涎人、嫺人和銜人。蘇東坡雖然仕途歷盡艱辛,但也很會生活,做的了一手好菜,例如:東坡肉等等。而且他的生活有趣,寫文章也是文思泉涌,所以我們說失意的人有一個詩意的人生。

蘇軾歸隱於田園後,便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裏工作,自稱“東坡居士”。而這也正是“蘇東坡”這個稱謂的由來。林語堂先生與謝老師最喜愛的詩人便是蘇東坡,而我也體悟到了蘇東坡的與衆不同。當我們去閱讀他的詩作時,沒有苦澀的苦瓜汁,而是甜在心頭的通達樂觀。

林語堂筆下的蘇東坡,可謂是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林先生曾這樣評價過文壇的鉅子:“李白,一個文壇上的流星,再剎那之間壯觀驚人的閃耀之後,而自行燃燒消滅,正與雪萊相似。杜甫則酷似彌爾頓,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長者,學富而文工,以古樸之筆墨,寫豐厚之情思。而蘇東坡,則始終富有青春活力。他雖然飽經憂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趨溫厚和厚道,並沒變成尖酸刻薄。”

縱觀蘇軾的一生,在其才華畢露的背後,幾度升遷的辛酸卻只有他獨自品嚐。蘇東坡一生爲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的王安石鬥智鬥法。至於王安石的變法究竟是對是錯,我們暫且不管,但要和當朝的得寵人物、位高權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顆博大的心與善於剪除異己、心胸狹窄的小人相鬥,在封建的宋朝,也許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氣的。類比蘇子由——蘇東坡的同胞親弟,在才華上,可能不及蘇軾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當當,官職也扶搖直上,最終也能夠安享晚年。說道底,正是區別於蘇軾面對邪惡、面對錯誤,有敢於提出、敢於批評的態度。也許在蘇東坡看來,一己的私慾,是十分卑微的事情。而他的人生、他的奮鬥目標是定位在百姓生活上的,他的雙眼、他的內心更多關注的是百姓的愉悅和疾苦。正是因爲蘇東坡認爲變法脫離了實際,其與救百姓於水火的形勢發生了牴觸,他才反對到底,甚至於在自己管轄的州府裏,對於這些所謂的強國措施一概不理。蘇東坡決心爭論變法,可見他永不放棄的性格!

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而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7

從小就讀你的詩,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裏我看到了你的憂愁;“大江東去浪淘盡”又無不流露出你的豪邁奔放。知道了東坡肉與你的關係,我對你這個吃貨又增添了幾分好感。語文老師花了一堂課的時間來歌頌你這位魅力四射的男神,一代國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爲你作傳,甚至毫不掩飾地表露出對你的喜愛,稱你像“一陣清風”度過了一生。我喜歡一陣清風,而我也想進入那個一陣清風一樣度過了一生的人的世界,與你相遇,與你交談,陪你走過一個個春花秋月,你的確如清風一樣,清澈而又不失風度。

清——清鏡憐清影

很多人喜歡你的深厚,廣博,才智,而我喜歡你天真爛漫的赤子之心。你有時看似剛猛激烈,任性,放飛自我,但我想,你的心裏定有一個清澈的'明鏡照亮你清風一樣的影子。你不參與政治上的勾心鬥角與利害謀算,與他人格格不入,只是爲了守住自己內心的那份天真與淳樸。你的眸子定是如一潭清水般平靜,星辰般閃亮,純潔,你用你的純真與善良餵養了它。你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致於會招致何等後果,與自己有何利害,則一概置之度外了。這樣的隨心所欲,大無畏實在是難求了。你自稱生性急躁,遇有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你恨邪惡之事,但卻不恨邪惡之人。在你的眼中,世上沒有壞人,一切都很美好。你做你想做的事,你做工程,學瑜伽,煉仙丹,一生都在實踐你的理想,是浪漫主義與理想主義的結合體。我想,這便是爲什麼中國曆代都有這麼多人喜愛你的原因,你身上有着許多人都沒有的純真,在官場這個大染缸裏,你卻未沾染一絲晦氣,保持着生命的單純。浩然正氣,不依行而立,不恃刀而行,不隨死而亡矣。故在天爲星辰,在地爲河嶽,幽則爲鬼神,而明則復爲人。比禮之常,無足怪者。

風——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

我記得,你的眉眼總是帶着笑意的,最愛的也還是你爽朗的笑聲。你的笑是一種自得其樂的笑,在流放到嶺南後又至海南的悲慘日子裏,你總不願讓現實去破壞自己的詩性。初到嶺南,言萬戶皆春死,還戲稱,不久雞犬識東坡。及至海南,面對惡劣的生存條件,仍然覺得有所給予。詩人一般都極富生活情調,你也深諳此道。在惠州修放生池,建朝雲堂,即使身無分文,也樂善好施。你認爲,解脫之道在於自然,在不知善而知善,還與人研製釀酒,制墨,日子清貧卻充實。

你的笑還包含着一種不與人斤斤計較的笑,朝廷的官員爲了針對你,拿你的文章骨頭裏挑刺。你顯然沒與他們計較,還寫出“何日遣馮唐”,話中毫無歸罪之意,一笑了之。

你的笑是苦中作樂,也是自得其樂,是大度也是善良。世界以痛吻你,你卻報之以笑。西風多少恨,吹不散你眉彎的笑意,吹不碎你苦中作樂的情懷。身處逆境也不覺痛苦,腳踏荊棘也不覺悲涼,始終保持樂觀,像你的詩詞一樣千載有餘情。細讀“大江東去浪淘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原來這些都是你樂觀的態度和別樣的人生哲理。

清風徐來,心中陰霾已散,從此替天放晴。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8

說起蘇東坡,我想到的總是那個着一身素衣獨立江邊,鬚髮盡飄,沉浸於月光朦朧之中的遺世獨立的蘇東坡。有人說他是孤獨的,但在我看來,他似那顆被除名的冥王星,在脫離了太陽系之後做回了自己,在遼闊高遠的宇宙中以自己的姿態自在獨行。

蘇東坡在公元一零三六年出生於四川眉山,在中國文學史上,眉山以傑出的文學世家蘇家而出了名。流傳的“眉山出三蘇,草木爲之枯”道出了百姓對蘇家發自肺腑的喜愛。東坡之父蘇洵、之弟蘇轍,父子三人佔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三人皆才華橫溢,在後來的'所經之處,都是令人追慕附庸的對象。東坡一家,尤其東坡之祖父,實在是嗜酒成性,最具豪放純厚的真性情。他可以因爲東坡叔父高中而酩酊之際騎驢進城,他可以因爲厭惡一尊神像而在大醉之下將其摔得粉碎。蘇東坡可能正是將祖父這種身心深厚、氣度開闊的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對於東坡激烈、嫉惡如仇的晚年時的性格,正如其父當時對豪門挑戰的性格表達。

縱觀蘇東坡的一生,謫遷是他政治生活的主旋律。在我看來,他不是在謫遷之地,就是在去往謫遷之地的途上,始終顛沛流離。由他自己的話來概述“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除此之外,還有其它所至之地。自王安石變法,東坡與其政見不同,後離開京城到杭州做通判時起,東坡先後因爲被小人污衊詩詞內容有不正之風、捲入新舊黨派之爭、政見不合而分別被貶至黃州、惠州、儋州。在東坡的一生中,母親、父親先後離世,王弗、朝雲這兩任妻子也離他而云,在人生的路途中跋山涉水,所至之處皆以爲家,歷遍大半個中國,可謂嚐盡人間百態。

而我所敬佩蘇東坡的,是他在所到之處都能引起百姓的無限喜愛。他在杭州治理西湖,更有“三潭印月”、“蘇堤春曉”,他自掏腰包建“安樂坊”醫院爲人治病,他修繕官舍、幫助太學生,也因治饑荒無果而自怨。在廣州之時,他“依然故我”,享受清風與明月,自在生活。同時,他在儋州之時帶着開鑿水井、開辦學堂,百姓越來越發喜愛他。這正表現了東坡的儒家濟世情懷。

在我看來,東坡也是深情之人。他與弟弟子由感情深厚。子由沉穩、拘謹、寡言,而東坡輕快、天真、不計後果,二者政治看法不同,但立場相同,感情更是深厚。在兄長受冤入獄,子由上書爲兄長辯解,東坡更是寫出“與君世世結兄弟”“但願人長久”等詩表達兄弟情誼。對於東坡之妻,他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朝雲,他說“惟有朝雲識我”,也在亡妻之際發出“十年生死兩茫茫”的悲愴之情思,甚至誓言“生則同室,死則同穴”。

東坡覺得他的一生只是一站一站地往前走,經歷了命運的榮枯盛衰,變得無憂無懼,心中一片安謐寧靜。年輕時與山神吵架、向雨神祈雨,不怕一切鬼神,甚至做起了中邪人的“驅魔師”。可能是在一次一次的經歷之後,他對人生有了不一樣的看法。晚年時他開始熱愛自然,開始發出了“十年舊夢寄西風,此去真爲舍田翁”(《歸宜興留題竹西寺》)的對田園的嚮往。也許是真正釋放出了本性,他按自己的意願做起了自由獨行者,真正優哉遊哉去了。所以他的詩詞由早年中含有的諷刺、憤怒之感逐漸變得寬容、溫暖,甚至將陶潛視爲自己的偶像,想歸隱於山水之間了。他看似孤獨,但卻是在真正做自己。

王安石說:“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是的,他是蘇東坡,是那個始終富有活力的蘇東坡,也是始終已見的蘇東坡。不論如何,他以古樸之筆,書寫了自己較爲華麗的一生,也在自由的宇宙之中發出了屬於自己的光輝。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9

第二次讀林語堂著的《蘇東坡傳》,心中的慨嘆又多幾分。細究蘇東坡其人其事,覺得在品性上我與他有相通之處。他若遇不愜心意之事,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我也經常因心直口快,傷別人而不自知;他待人親切熱情,慷慨厚道,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覺得自己富比王侯,我也真誠與人交往,大方率直,對金錢淡漠,重精神而輕物質;他快樂時很難說不快樂,不快樂時也很難作出快樂狀,我也將喜怒哀樂寫在臉上,從來不做違心之舉;他不能忘情於綠水青山,總喜歡讓自然之魅力浸潤他的心神,我也喜流連於萬壑千巖之間,在韶光美景中煥發我的身心;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不好人,我也只重視別人的閃光處,常忽略他人之不足,處處能包容人;他能在每一逆境中安然度過,依然不忘享受生活,我也能面對挫折時不言失敗,不計個人得失,依然心存感激熱愛生活;他能在作品中流露本性,真篤而誠懇,發乎內心,我也能自得其樂,字字從真純的心肺間流出------

但是蘇東坡,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他是天地間的鳳毛麟角,他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他本人心智上才華的卓越是不可以預測的,我之所以大言不慚,與東坡自比,不過是仰其鼻息的自我陶醉罷。

記得七年前有一段時間沉浸於臨蘇東坡之書,本科自考畢業論文選題爲《從蘇軾的書帖題跋中解讀蘇軾的審美傾向》。於是乎,日讀其詩文,夜臨其書帖,東坡居然入我夢來。時至今日此時,我依然能真切地再現當時的夢境:在黃昏的海灘邊,海浪溫柔地拍打着岸邊的礁石,海邊停泊着一艘小船,而我是這船上即將遠行的客人。當我向遠處的村莊投去深情的一瞥權作告別時,暮色中一位高顴美髯的老者正向我走來,他揮手示意要我留步。他說一些祝我旅途順利的吉語,我也望他珍重,最後他拿出一塊絲帛,正面是他託我帶給他兒子的一封家書,反面則是一片豐收在望的桔園,枝上黃澄澄的橘子殷實得可愛。

依依話別之後,船漸行漸遠,在揮手的瞬間,我看到他的袖口上繡着“東坡”二字,他不就是我仰慕之至的大詩人嗎?他不就是我傾倒萬分的文壇巨匠嗎?我心一急,腳一蹬,行------醒後的惆悵延續很久,與東坡的`對唔實在太倉促,望其再度入夢的願望也終未能實現,而對其才情的迷戀卻渙渙如流水般一發不可收拾。林語堂曾說,“他的精神在下一輩子則可成爲天上的星,地上的河。”是的,他應該是化作星星在星際間遨遊,這最符合他的個性。我喜歡望星空,因爲我覺得這浩瀚中,必定有一顆是東坡。雖然他居無定所,逍遙於太空,但他肯定是最耀眼的一顆,我想我能看到他,因爲我分明看到他那雙亦莊亦諧、天真爛漫的眼睛,那張洋溢着樂觀閃爍着智慧的我熟悉的臉。我喜歡望月,尤其是十五的圓月,因爲我總覺得當東坡將人間之月演繹得如此動人如此完美之後,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對他情有獨鍾呢》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對他魂縈夢牽呢?除非我們的思想已凍結,我們的感情已麻木,我們的生命已終止。

寫到此處,步出陽臺,擡望眼,一彎娥眉掛於天邊,夜空星疏點點,西邊有一耀星,最似東坡容顏,若是有知,可否再入夢來?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0

20世紀四大傳記(梁啓超的《李鴻章傳》,朱東潤的《張居正大傳》,吳晗的《朱元璋傳》以及林語堂的《蘇東坡傳》),讀來風格各異,但最酣暢淋漓的莫過於《蘇東坡傳》。我一直覺得,雖然遠隔千年,在文人氣質上,林語堂與蘇軾的同聲相求,卻絲毫不因時光的阻隔而淡去。中華文化傳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見一斑。

我對蘇軾的偏愛,是從讀他的作品開始的,豪放如《念奴嬌赤壁懷古》,深情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豁達如《赤壁賦》,閒雅如《記承天寺夜遊》……從文字而想見其爲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蘇軾的文學造詣固然是驚採絕豔,但在泱泱五千年的歷史裏,才華洋溢的不知其幾。司馬遷的史書爲無韻之離騷,曹操的詩古直悲涼,江淹的賦文錯彩鏤金,柳永的詞纏綿綣繾……然而蘇軾,唯有蘇軾,才讓我在欣賞其才華之外,產生感情上的依附。

蘇軾的一生,起伏跌宕,幾經沉浮。他少年得志,鮮衣怒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領袖歐陽修,下至庶民,對他無一不欣賞推崇,愛護有加;他爲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後,杭州的蘇堤,仍在見證和訴說着對蘇軾的留戀。向太后當政期間,他得到重用,位居龍圖閣大學士,奔走於四方,紓解新政給百姓帶來的疾苦。

然而政壇多風雨,如果說王安石的改革派與蘇軾之間的分歧,僅僅是政見之不同,那麼王安石之後,所謂“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對待異己者的迫害,已經遠遠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們捏造莫須有的罪名,製造“烏臺詩案”,更甚者,將元佑年間覆被啓用的以蘇軾爲首的一批官員,**爲國之妖孽,將他們的姓名,鐫刻在碑石上,欲將他們生生世世,釘在“恥辱”柱上,是爲“元佑黨人碑”也。其後蘇軾被一貶再貶,從嶺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邁而疲憊的身軀。

無論是榮居高位,還是落魄南荒,蘇軾給後人的印象,或瀟灑出塵,或安靜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當他冥想過去,也就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甚至在海南時,居無安身之處,病無可醫之藥,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的氣魄。短短的六十多年,榮耀時不盛氣凌人,艱辛時沒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對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來自於精神上的擊節和共鳴。

總結而言,蘇軾的氣質,有儒家的“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的勇者無懼,有道家任真自然、騁目遊懷的順從天道,還有佛家“和光同塵,與俗俯仰”的自得。這是文人的理想狀態,然而能夠真正身體力行者,幾千年來,又能有幾人?

書的作者林語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愛的.作家之一。他在《京華煙雲》裏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蘭這對父女,也是中華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踐行者。在傳記中,林語堂對蘇軾給予了無上的讚譽。作爲一個喜歡蘇軾的讀者,讀到這樣的書,自然如遇知己。不過也正是由於他對蘇軾的欣賞,所以對當時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書中散發出強烈的厭惡感。甚至將一篇攻擊王安石的僞作《辯奸論》算在蘇軾的父親蘇轍身上,連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聲的罪名。我對王安石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但對於改革者,無論其最終結果如何,我都認爲,至少他是時代的勇者。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1

起初拿到這本薄薄300多頁的《蘇東坡傳》,粗略的翻翻,並沒有發現他有多麼多麼的吸引人。認認真真地開始看起來,也被林語堂那些看起來略微費力的文字加上並不能太多的情節弄得昏昏欲睡。於是這本書就一直“束之高閣”,直到快要開學時。於是硬着頭皮開始飛速的看了起來。

從一開始的細細慢讀,才發現吸引我的是蘇東坡的那種大者所擁有的智慧,他那時間和空間都無法阻擋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語堂那種平實的筆調,讓這種魅力在字裏行間濃烈的發散着。比起看書時候的萬千思緒,真正到下筆卻不知道怎樣去描繪這樣一個高大的人。林語堂的序裏是這樣寫的“蘇東坡是個秉性難改的樂天派,是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畫家,是偉大的書法家,是工程師,是假道學的反對派,是瑜伽術的修煉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祕書,是飲酒成癖者,是心腸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堅持己見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詩人,是生性詼諧愛開玩笑的人……”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天才的豐富感、變化感和幽默感,智能優異,心靈卻像天真的小孩。

“竹杖芒鞋,一蓑煙雨任平生”。透過這句詩,我看到了一位飽經憂患的老人,在風雨人生中不屈不撓、堅毅前行的身影,這是我感受到的蘇東坡人格最有魅力的地方之一。蘇東坡的.一生,充滿了極度的戲劇色彩,是苦與樂並存的一生。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再不過如此了。他才氣橫溢,一生爲官,但不斷陷入政治漩渦和黨派鬥爭,幾度升遷、貶謫,從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執政28年,被貶謫12年。最高官職與宰相職位僅一步之遙,期間也因“烏臺詩案”險些喪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瓊崖島,最終病死在返回中原的途中。但他一身正氣,爲官清廉,執政以“民爲邦本”,處處念及老百姓的苦憂,爲老百姓造福謀福利,致力於興修水利、種茶、治病、扶貧濟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的愛戴與擁護。

在蘇軾的身上,體現出了讀書人的天性。學而優則仕,又因爲書生本性遭受排斥和貶謫。值得慶幸的是,對讀書人最寬容的年代讓蘇東坡趕上了。北宋一百多年,沒有因爲文字的緣故殺過一個讀書人。幾千年的中國,還沒有哪個政府心胸有這麼博大。雖然蘇東坡命運坎坷,幾次被貶至荒域,他自己也曾發牢騷:“人生糊塗識字始”。但總的說來,北宋的讀書人還是幸運的,也是敢說話的,人文之盛,春秋戰國以來就數這個年代。

蘇東坡留給後人的不僅僅是他的詩詞書畫,還有名動天下的蘇堤,甚至人人喜歡的東坡肉。蘇東坡是個幽默的人,他說:”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兒。在我眼中天下沒有一個不是好人。“我不想討論這裏面的哲學意味,因爲我相信,蘇軾是出自真性情,而不是假道學,否則他就不會得罪理學家程頤。蘇東坡一直堅守着自己的道德地線,並始終懷着一顆悲天憫人的赤子之心。

林語堂是這樣結尾的:“在讀《蘇東坡傳》時,我們一直在追隨觀察一個具有偉大思想,偉大心靈的偉人生活,這種思想與心靈,不過在這個人間世上偶然成形,曇花一現而已。蘇東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個記憶。但是他留給我們的,是他那心靈的喜悅,是他那思想的快樂,這纔是萬古不朽的。”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2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歷史在浩蕩的長河中一點一點沉澱,當我們回首去聆聽和撫摸這塵封記憶時,卻總有那麼一個名字,在浩瀚的歷史天空中,響徹迴盪……

“休言萬事轉頭空,未轉頭時皆夢。”往事如煙,逝水流年,唐朝宋代,騷人墨客,浩繁如星辰,照耀神州,有李杜蘇辛,正如“光焰萬丈長。”唐詩宋詞對中華文化影響巨大。深邃如江海,高妙如山川。李太白的雲帆點綴了滄海之水;辛棄疾的醉眼迷離了刀光劍影;陸游的夢鄉迴盪着鐵騎錚錚;蘇東坡的華髮張揚着少年意氣。

林語堂,一代國學大師,是一位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外的中國作家,也是集語言學家、哲學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知名學者。由他所著的《蘇東坡傳》,顧名思義,講述的.是東坡傳奇的一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縱觀蘇軾一生,可謂造化弄人,屢遭波折。年少成名,曾經廟堂之高,也曾遊放嶺南,一身才華,卻起伏坎坷。儘管人生盡是不如意,可蘇軾沒有自怨自艾,他苦中作樂,興趣廣泛,親近自然。擅長詩詞、文賦、書法、作畫,甚至是烹飪,以至於後來的“東坡肉”聲名遠揚,流傳至今。

蘇東坡幾乎無一不精,無一不能,在中華文化史上,蘇東坡無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林語堂評價說:“蘇東坡在中國歷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則是由於他對自己的主張原則,始終堅定而不移,二則由於他詩文書畫藝術上的卓絕之美。”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陌上花開,蝶霞飛遲,昔人已改,江山猶是。是時,摯愛的元配夫人已與他生死兩隔數年,悼念亡妻悽婉哀傷。流光退卻,華髮漸升,涼月墮江。子瞻至情至信,一生交友無數,知己更是遍佈天下,兄弟情深意厚,妻子關愛有加,他的一生,似一陣清風。

人生給每個文人的似乎都是一場盛大的疼痛,元豐二年,烏臺詩案,子瞻首歷人生黑暗,於生死間來去幾番,仕途終不得圓滿。子瞻仕情漸疏,於坡地開墾,補貼家用。東坡之號,自此而始。“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這是何等坦然!宦海沉浮,直面挫折;“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蕭且須行?”這是何等灑脫!昂然挺立,捋須而笑。官場失意,政治低迷,子瞻淡定吟詠間,深刻的憂傷日漸明媚,子瞻懂得放——放生離死別于山水之間,愁苦與大江俱東,被浪淘盡;放官場浮雲于田園之中,三百顆荔枝入口,失意消亡於嶺南。將滿未滿又如何?如此豁然心境,使蘇軾之月昭質未損,熠熠生輝。

林語堂稱東坡爲樂天派。似乎是沒有什麼可以使東坡真正止步不前,有所畏懼的。他敢於說:“我坐華堂上,不該麋鹿姿。”敢於向帝王直言陳述:“苛政猛於虎。”林語堂評價說:“他的一生是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正是因爲東坡的性格樂觀豁達,豪放不羈,他的詩詞奔放靈動。“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詩詞的背後是詩人廣袤千里的闊達胸襟。在面對人生中一座難以翻越的高山,一個個大雨磅礴的日子時,該如何度過低潮期,我想東坡給了我最好的答案。

蘇軾的光芒,大概只有朔望之月最適合,將滿不滿,昭質未損,既曄然而明朗,又淡然而溫柔。繁華邊際,清輝蔓延。

《蘇東坡傳》讀後感 篇13

他是這樣一個人,本性自由,卻深陷官場糾葛一生;喜好名山大川,卻迫不得已四處安家;他身居侍郎之職,卻主動請辭調離;貶於荒野域外,卻依舊笑對人生;他一生相伴兩人,卻與最愛之人無緣相守;自比陶潛隱世,卻爲世人所聞。

他以詞著稱,和詩仙李太白一樣,是中國文學史上劃時代的人物。他同時又是中國公共醫療事業的開創先驅,是中國南派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是一位縝密的工程設計者,精明的國民經濟觀察家,業餘的釀酒師傅、制墨者、煉丹術士以及美食家。

他的天才在那個時代無人能及,因爲這份天才,敬仰和尊重,他一生朋友無數,同樣因爲這份天才,嫉妒和恐懼,他始終被政敵所擾。

從鷹擊長空壯志滿懷到身心空明皈依佛門,他只在世六十二年,卻傳世千秋。不僅僅因爲他的詩詞,更因爲他不朽的精神。

他究竟還有什麼,不爲所知?

他便是蘇東坡。

蘇軾被被貶到雷州半島的惠州,當時屬於尚待開發之地,然而蘇軾在這裏還是找到了自己的樂趣。曾記載,蘇軾嘗試着自己釀製桂酒,一邊釀,一邊品,以至於醉倒在地,一個年過半百的老頑童躍然紙上。這種頑皮的天性似乎源於其祖父,那個同樣戲謔的老頑童。而他的弟弟蘇子由,似乎更多的`繼承了父親蘇洵的內斂與嚴謹。不過有這等的才華,恐怕蘇軾想藏也是藏不住的。

世人更多看到的是蘇軾的才華和令人恐懼的樂觀豁達,他曾說過:“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他的快樂無人能及。但是或許更少人知道,這樣一位大詞人於政治上的剛正不阿,以及因此遭受的懲罰。就好像貝多芬失去聽力卻依舊寫出了傳世名曲,實屬不易一般,遭受如此對待(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懲罰,被貶最遠行至海南,還包括一直排擠他最嚴重的人,其實是他青年時的好友這樣的內心打擊,以及自己的政治抱負落空,眼看一批名臣巨擎被流放,朝廷小人當道的痛心),蘇軾卻依然保持了內心的平靜與豁達,更讓人感嘆。

拋開林語堂對於王安石當政後對蘇軾排擠的描寫與評價,蘇東坡確實不適合身居過高的職位,不是他沒有這個能力,在杭州他早已證明了自己是一位思行合一的優秀官員,只是蘇軾太不懂得如何處理官場中的人際關係了。身居地方,他爲一方之職兼具文學首輔的威名,自然意氣風發左右逢源,況且有主政的太后支持,杭州在他制任期間,按照我們現在的說法,屬於經濟文化取得了飛速的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改善。然而身居侍郎高位之時,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便體現了出來,不懂得利用皇帝,而僅僅寄希望於呼籲,這是萬萬不行的。太后去世後,精明的小人們馬上打擊了他。

幸好我們的大文豪是爲開朗樂觀的人,否則我們可能也體會不到那麼多優美的詩詞和散文了。

摘錄一《記承天寺夜遊》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逐步至天承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明空,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閒人如吾二人耳。

表意,中國文學,繪畫以及書法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