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6篇)

讀後感7.14K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千萬不能認爲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間失格的讀後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6篇)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1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這是我對於這本日本文學大師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人間失格》中印象最深的句子。

我終於還是鼓起勇氣提筆寫下這篇文字,爲什麼會用“鼓起勇氣”這樣令人怪異的詞?原因是太宰治先生在書中描繪的文字中的“喪”已經侵蝕了我,這種不可抗拒的感染力像毒在血液中迅速流淌,慢慢深入骨髓……

在一位摯友的推薦下我初次接觸了太宰治先生的書籍《人間失格》,我懷着淡然的心態開始讀這本書,卻以意猶未盡結尾。看似平淡的敘述中帶着魔力和侵蝕力,一點點打動我。

查閱了關於太宰治先生的資料,才知道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身豪門,一生立志文學,師從金伏鱒二等小說名家;大學時代曾積極投身於左翼運動,卻中途逃脫;生活放蕩不羈,卻熱衷於閱讀《聖經》;五度自殺,四度殉情未遂,三十九歲時與最後一位情人投水自盡。若是發生在當下的話怕是媒體們大肆炒作的素材了吧?《人間失格》是他的遺作,也是最被人知曉的作品。

回到書中的內容,作者以自傳的形式訴說了自己的人生軌跡,真實而又深刻。小說主人公葉藏酗酒,放逐自我,用藥物麻痹自我,自殺,輾轉於多個女人之間,藥物和酒精侵蝕了他的`身體和靈魂,他痛苦不堪,卻又無法掙脫。

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只是敘述自己的一生嗎?不是,是一種發自靈魂的的拷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是虛度光陰嗎?當然不是,但是這世上有很多人都在這麼做,活着的每一天彷彿機械般行進,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人生沒有活出該有的色彩,枯燥無味。等到躺在病牀上的最後一刻,回味起自己的人生,才恍然大悟,後悔莫及。

那些人是誰?可能是你身邊的人,也有可能是你自己。太宰治的《人間失格》直面的是人類共同面對的普遍課題,描寫了社會中概率越來越高的自閉者、叛逆者、邊緣者的悲劇。作品主人公就是這些人中的代表。葉藏若是處於當下,一旦試圖叛逆、忠實於自我地生活,那麼社會會越來越容不下他,他就會被異化成“人間失格者”。太宰治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會受世人稱讚,原因大概是悲哀的人都有葉藏的影子吧。他不斷引起人們的共鳴,殘酷地給予世人痛擊,甚至成爲了不少人的精神導師。

“因爲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淪中生出驕傲。因爲驕傲,所以不選擇生,所以拒斥粗鄙的樂觀主義”。他從掛着失真的笑討好所有人的童年,到掙扎於金錢與愛日漸倦怠而絕望的青年,葉藏於安樂時創作絕望之詩,於不如意時寫出生之喜悅,這樣的反差令人感到他的直率和悲哀。

心理學家榮格認爲,所有人內心的無意識深處都存在着一個“永遠的少年”。他不會老去,永遠不會長大成人,他是永遠的英雄,永遠的青春。他不會定型成某一特定角色,不被世俗束縛,會一直樂此不彼地追逐着自己的夢想,但卻沒有實現夢想的能力。這不是一種病態,它代表着所有人心中永不可及的“理想”。在這種意義上,人們把太宰治先生的文學稱爲永恆的“青春文學”。我們在他作品的主人公中發現了這一點,一個純真的“永遠的少年”帶來的心靈上的衝擊無可避免。他與這世界的人性的醜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打開了窺視人性的窗戶,從中看見自己的不足,他人的弊端,呼喚起心中一直藏起的膽戰和寒慄。

開頭的語句的確是我感觸最深刻的,我想作者能寫下如此篤定的肺腑之語必定是經歷了社會的險惡,人性的冷漠以及自我的摒棄吧。一個僅三十幾歲的人能看透這一切,用盡一生才學寫下不朽佳作,必定擁有着無與倫比的才學,這是太宰治先生的作品給我最大的驚喜。

“人間失格”中的“格”一詞我將之理解爲對待人生的態度,誰沒有過痛苦和折磨?人間失格者不論何時都會存在,只是存在皆有意義,不論何種際遇都必有其須經歷的因緣。與其凝望着深淵,不如懷抱溫柔,明媚地活着。這是最基本的積極處世之道。

生而爲人,實則我幸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2

每次翻閱這本書,撲面而來的是壓抑和撕心裂肺的源於作者的嘶吼。彷彿看見了作者將自己血淋淋都內心撕碎,縫進了字裏行間。整本書最爲痛苦的,並非身處地獄的純粹之痛,也不是獨居天堂的落寞之憂,更多的是在不斷尋找反思自己時的無可歸屬感。

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於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纔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

作者用荒誕的手法,透徹的刻畫了當時社會對於親情的漠視,家人之間的欺騙與虛僞,校園內的無聊與無越,社會的冷酷與欺詐。將愛與恨,痛苦與幸福二者融合而非放在對立面,將人間與失格、罪與罰的辯證置於文章的高潮。這種荒誕與現實的碰撞,給予讀者了痛擊心靈的一次莊嚴審問。

主人公葉藏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性人物,一個性格悲劇與命運悲劇的`融合體。整本書講述了葉藏的一生,相對於悲憫這個詞而言,貫穿全文的更多的是反思與尋找自我的過程。而反思所帶來的絕望纔是葉藏混混度日的原因。他既是個無賴,又是一個似神一樣純潔的好孩子。敏感脆弱的性格迫使了他努力迎合別人,也造就了帶着面具生存的結局,從一開始不被理解,到最後沒有歸宿被衆人恥笑都爲葉藏掛上了“異類”的代名詞,而這個代名詞深深的烙在了小葉藏的身上,使他不得不拖着沉重的腳銬,在這個社會裏選擇了極端的生活方式,走完他悲劇的一生。葉藏所恨,不過是這個時代對他深深的排斥,而葉藏所愛,也無非是對他的認可與瞭解。他迷過三個女人,並非同時能獻出一個物質的東西或者具有一個特殊的性格,而是擁有將他從人類與異物的邊緣扯回來的能力,防止他掉入墮落的深淵。

說到墮落,不得不提到的是葉藏的朋友掘木。掘木的出現是葉藏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是他帶領葉藏去了解所謂“吃喝嫖賭”,讓葉藏學會了在自我麻痹中抒發自己內心的苦悶。掘木本人也可以是名正言順的成爲一個“壞孩子”,可掘木溫柔的答謝媽媽做的年糕紅豆湯時,葉藏發現連最淘氣最浪蕩的掘木也有自己內心拼盡全力想去守護的的人時,他的“異類感”似乎將小葉藏吞沒了,而當良子因爲善良而被侵犯時,掘木的所做所爲更近一步的將葉藏擊垮。

葉藏所愛的三個女人也改變了葉藏的命運。第一個女人瞭解葉藏的痛苦,葉藏愛她委屈低微的樣子,因爲這種感覺讓葉藏揹負的異類感減輕;第二個女人愛葉藏愛的深沉,使其體會到愛的溫情,把葉藏從怪物與人的邊緣拉回;第三個女人至純至美,人畜無害的樣子讓葉藏體會到了天真的美麗,讓葉藏明白了自己仍有做人的資格。他們都給了葉藏尋找自己時一個方向,讓葉藏的異類感消減,給了他希望。而隨着葉藏逐漸對人間有所愛戀的時候,第一個女人與他自殺未果,他成了所有人指責的對象,第二個女人的女兒雖小卻從未接受他,因不忍心打擾她的幸福葉藏選擇離開,他再一次失去了光明,第三個女人正因她的潔白無瑕遭人玷污,葉藏開始尋找罪到極致的含義。這三起三落,猶如巨石一樣砸在葉藏的背上,讓葉藏感受到無法言喻的痛苦。

若進行一個誇張的比喻那麼我不禁聯想到了深淵。對於葉藏來說,他既不像凝望深淵的人所有的恐懼,也不像掉落深淵的人所體驗的絕望的悲愴。更多的,葉藏就像是那個深淵一樣。更多的複雜的心情,更在於無法將自己與世人融合,對自己的無限未知所帶來的恐懼。在他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下,我們卻仍能看到一個積極向上,陽光的男孩。葉藏似一個漂泊的旅客,路過無數的人,卻始終未找到自己的渡口。他的一生並非救贖,更不是所爲厭世,最多的是理解自己,自渡的過程。從深深的不屬於這個世界,到之後去嘗試理解世間這個詞的含義,再到最後一切的崩塌。這一切的一切,歸根與身處人間與失格的泥潭卻無法自拔,世人與異類的定義中迷失。

有一句話久久在我腦海浮現:“生之爲人,我很抱歉。”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3

高三那年讀了太宰治的人間失格,有的只是無處安置的憤怒。丑角不能夠贏得別人的信任,也不能使他人真正快樂;對拒絕別人懷有恐懼;極端消極避退美好的可能;每個故事只是剛剛開始就沒了下文;沒有目標和希望,悲觀,頹廢,絕望,生無可戀等等讓我對其感到厭惡。

半年後對傳統文化不再感興趣的我卻也不再討厭人間失格,因對其產生了同理心。時代的車輪從未像現在這樣走得如此迅速,我們大多數人都在持續焦慮,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自然挫折也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它會讓我們產生強烈的自卑感,最終忍不住自暴自棄,於是抑鬱的人變的越來越多也變得再正常不過。

葉藏把自己裝進殼子,形成了一個封閉的自我,與現實徹底割裂,他渴望愛,渴望幸福,也試圖去尋找愛,尋找幸福,但每一次愛和幸福出現,他又開始逃避,甚至自我毀滅,一步步走向悲劇的深淵。結尾的時候作者借金橋小酒吧的老闆娘之口概括了葉藏:我們認識的小葉個性率真,幽默風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個神一樣的好孩子,前者是指世人眼中的印象,後者纔是原本真實的。就像心理學家榮格所說,所有人內心的無意識深處都存在着一個永遠的少年原型。葉藏不就是一個充滿理想的',永遠的少年嗎?他對幸福人生懦弱但執着的追求,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內心深處那個充滿恐懼,又渴望實現的自我呢。

時間再過去半年,我注意到了生而爲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於是我意識到了他的罪惡感大多來自於社會道德。比如他在社會中扮演的兒子這個角色,他的父親對養兒防老這個概念不是很強烈,但很在意個人意志及榮譽的延續。他完全沒有盡到該有的責任,毫無疑問他是體制內的失敗品。所以一直以來,他不得不害怕自己家庭背叛他,逃避他,甚至批判他,事實也確實如此,只是他到最後也依舊留戀和依賴。

世間不過只是人與人之間的爭鬥而已。如果沒有枯木引導葉藏進入深淵,葉藏會不會過上幸福的生活呢?我想不會,他花一生也難以治癒自己的童年。他不信任別人,也沒有成全過自己。他內心空虛,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界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他只需要被人拉一把就會跌入深淵,獲得救贖卻要走很遠的路,事實上他算不上不幸,只不過談不上幸福罷了。

故事的最後,他說一切都會過去。這句話莫名刺痛了我。27歲的葉藏頭髮花白,看起來已經是四五十歲的樣子,寒冬來臨,坐着烤火的時候臉上也沒有任何表情,詭異的模樣比死人的面相還要難看,似乎他坐在火盆邊伸手烤火的間隙,生命就會自然消亡一樣。從瘋人院出來的他在世人的眼裏已經失去了做人的資格。瘋人自古有之,但隨着現代精神病學的誕生,尤其是隨着佛洛依德學說的推廣,我們開始把瘋狂的人看作是有精神疾病的人。於是,瘋子成了正常,理性和秩序的反面,是需要被規訓被懲罰被治療的人。其實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礙,但這要跟誰去說呢?過去的路黯然無光,未來也難以被照亮。

現在我開始關注意識形態對個體的影響。將自己置身事外的感覺就像在空中鳥瞰在十字路口行走的自己一樣。人間失格所講述的故事主要發生在1930年期間,當時日本整個國家社會處於一種迷茫的狀態,冷漠的家庭和動盪的社會,讓葉藏過早的認識了是人的本性,並對這種本性產生了深深的絕望,他擁有極強的自尊心,追求內心深處的至善至美,但又太容易受傷。敏感的神經使其逐漸封閉自己的內心,於是他失去了愛的能力。

但當我用這種方式對自身進行思考的時候總感覺不對,似乎有個聲音告訴我:個人永遠不可能將自己對文化的認知同塑造自身的文化的意識形態對話,有關這方面的思考不過是自身的偏見而已。我無意褻瀆你的感情,但也許你的記憶有所偏差。

人間失格促進了我對美的認知,雖說認知也存在階段性,我現在對線性時間中對過去存在的事物的認知也許和以後有所不同。但當下感覺得到的極美之物在這一個階段裏不由分說地主宰了我。令我全身心地感動,所以它應該是我終身的神祇。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4

今天看完了太宰治的小說《人間失格》,好多人說這本書極其壓抑,所以做好了心理準備,剛開始看還覺得興致勃勃。一個敏感聰慧又與衆不同的年輕人,犀利地冷眼旁觀周遭的人們和他們虛僞的生活。他反覆訴說他對人類的恐懼,因爲他們不敢面對慘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鮮血,他們虛僞敷衍,他們自欺欺人,他們不敢面對人生的殘酷真相。而我們這位一直清醒面對殘酷真相的主人公,他超脫世俗又僞裝入世,但難免突破常規、逸出塵外,最終落魄潦倒、爲世不容而收場。看到後來,就覺得揮之不去的壓抑了。

這究竟是誰的失敗?是世俗的狹隘難容,還是個人的狷狂墮落?原來想當然以爲,作者在控訴這個“吃人”的社會,就像被我們“深度解讀”的'魯迅小說《狂人日記》,總是披着鞭撻封建社會的光榮戰袍。想想,這個世界的確夠庸俗夠偏狹夠虛僞夠勢利,對與衆不同的人尤其缺乏包容和關愛。

就像主人公的父親,他無暇顧及這個特殊的孩子身上某些幽微細膩的心思,一旦這些東西發酵釀成災禍,觸犯了他的既定規則,他可以非常決絕。主人公在經歷墮落的深淵和災難的磨礪後,得知父親去世,卻是最讓他靈魂震顫的時刻。其實,父親一直都是他的心中的精神紐帶,曾經覺得是捆綁束縛,後來發現是維繫牽掛。再是與衆不同的人,也是渴望被這個世界接納包容理解的,也許與衆不同並不是他們自己能夠選擇的,或者他們內心並不允許並自己泯然衆人,又或者像主人公既是天意也是人爲。

他其實很可憐,他天然對人類很失望恐懼,卻強力僞裝搞笑嬉戲,他有親人但沒有親切,有玩伴卻沒有友誼,有戀人卻沒有愛情,他真的很孤獨。他也渴望父愛,渴望友誼,渴望愛情,但是他其實一無所有。與女人徒然糾纏,只不過招致災禍連連;與玩伴終日廝混,卻換來落魄時冷眼相看。主人公看盡人間冷暖,他其實早已瞭然於心,不過是尚存一絲希望,眼睜睜看着這希望的火星漸漸熄滅,他的痛苦也與日俱增。父親的死亡,是精神紐帶徹底斷裂,也是最後一顆火星黯然。從此,人間失格,人間世太複雜殘酷,他由此喪失了做人的資格。

他說,搞笑是他對人類“最後的求愛”,後來搞笑僞裝已經失效,沒有了對人類的求愛,他開始自暴自棄、沉湎酒色、自甘墮落。他的悲劇,未嘗不是緣於一次比一次更深的墮落和失足後無法挽回的悲哀。他是赤裸裸的失敗者。如果沒有那麼墮落那麼失敗,他也可以繼續學着僞裝繼續苟活,就像現實中的我們一樣。既然,他用“人間失格”那麼慘烈的方式證明了自己失敗,無非是想警醒我們這些依然自欺欺人苟且偷生的人類,至少想一想,到底如何做一個真正的人?

太宰治人間失格作品讀後感5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被推崇到很高的地位,閒下來去看了看這本著作。驚訝的發現才255餘頁,居然不是冗長的故事,倒是讓我更能靜心讀下去。

不過一個下午便看完了整本書,大概不同階級的人看這本書會有非常不一樣的感受。阿葉的愁苦,是在家庭富足,揮霍享樂之後帶來的精神上的虛無。而我們,大多是平凡衆生,爲生活焦慮,幾乎沒有閒暇的時光去思考自己真正人生的定義。

對於前半部分的阿葉,我生不出多少的共感。只覺得是生活的安逸造就了他不識人間疾苦,煩惱着不知所謂的事情。越往後看,逐漸理解,我們沒有辦法拿自身的經歷去評價別人的苦痛。爲生活也好,爲身體也好,爲與這世界格格不入也好,都是苦痛,沒有一種苦痛是更加高尚的,對於當事人來說,每一種都能讓他生出放棄生命的想法來。

看完全書,我感覺到的阿葉至少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頭子,然後他不過活了二十七載。精神上與這現實世界的格格不入,讓他少年白頭,用菸酒女人麻痹自己,自身也不能分清是真心亦或是假意。我不經爲這種人生感到悲痛,他們實實在在應該是自由的大師,卻被污濁冰冷的現實桎梏,變爲水溝裏的臭石頭,眼看着自己污濁。這種痛苦,比死亡來的可怕。

又想到現在幾乎是個精神世界覺醒的時代,無數人在重複着這種痛苦。爲社會感到悲哀。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5

初讀太宰治,還是在高中的時候,在此之前我便常聽摯友談起這位作家,終於在某日試後的清晨,尋得機會從書架中抽出《人間失格》,翻開了第一頁。

從扉頁,再到後記,我沉浸在太宰治所描繪的世界中:啞然、沉默,以致讀後只得深吸一口氣,以期沖淡腦海裏所呈現的複雜想象。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我的目光不知又怎的移向了扉頁處的評述。在未閱之時,看到這句話的我實有一種妄意曲解後的戲謔感。但就在此刻,屏息過後,我卻一點也說不出話了。

輕輕闔上書頁,腦海裏依然放映着葉藏的故事,其影像隨時間幾經更迭,又慢慢放緩,到最後也只是留下幾幅墨黑布底的悽靜畫像,我靜靜地看着大腦裏所呈現出的最後畫像,只恨自己不曾學過畫畫,未能把這圖影展繪出來。

人間失格,貼切之際,又直擊靈魂。自始至終,葉藏的悲慘似乎未曾有過薄淡,甚至愈演愈烈,其主人公總是在每個看似偶然的抉擇之時,迎受着命運對他開的一個又一個玩笑。在我看來,他內心深處的澄澈與其略失靈動的心靈柔韌度,是使其錯失佳運,步步失格的主要原因。寫至此處,腦海裏不禁再一次浮現出關於葉藏的畫面:襯衫破亂的葉藏,正歪着脖子盯着連月光都被屏蔽的小窗,其眼神中的絕望要遠遠多於疲倦。

正如魯迅所說,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而葉藏的悲劇,潛藏極致之美,那是一種純粹。當葉藏在餐桌上倍受折磨地忍受那段寂靜如禮教儀式的用餐時間,當葉藏努力取寵旁人來獲取微許的安全感之時;當葉藏一次又一次地失控於注射,看着自己早衰的面孔之時。可葉藏依舊活着,只是他也在不斷地憎恨自己,看着自己慢慢慢慢地撕碎自己身上可撕碎的,僅餘的那一點點美好。可撕碎自我的,當然不單單是他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來講,他的所作所爲,總是不偏不倚地與其特性相契合,而悲劇,只像是一個冰冷的程序代碼,默默執行着,被時間一點點浸潤,一點點消磨,撕碎至撕毀,乃至人間失格。

可倘若《人間失格》僅僅只是把悲劇演繹至極致,那嚴格來講,此作還不足以被稱敘爲經典,真正令人震撼的,其實是太宰治這本帶有自傳屬性的小說,卻又把筆觸之冷靜與藝術之美平衡到一種極其自洽的境界。我不清楚太宰治在創作之時的心境,可幾乎所有的文字工作者其實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當一篇文章大面積談涉自身的時候,其實無異於主治醫生把平日裏對向他人的手術刀划向了自己,這,實在是一項需要勇氣與智慧的複雜工程。同時,不論是電影還是小說,代入感和畫面感都真正難能可貴,而太宰治冷靜的筆觸,無疑是讀者們享受畫面感的最大福音。但小說之所以不同於通俗劇本,便是其覆蓋精準的藝術美感,這種美感,經手於太宰治細膩的內心,才真正令人讀之舒愜,才能夠於悲劇中嗅出那份純粹的美感。

太宰治的悲劇縱然純粹,可悲劇的背後,其實是生機。葉藏的人生自然令人惋惜。可結果之悲,並不等同於過程之蒼白。實際上,葉藏幾乎從來沒有在行爲上表現出厭世之感,也正是因爲葉藏內心深處的“求生欲“,纔有其不斷掙扎的經歷,但由於他內心深處的澄澈與其匱乏靈動的心靈柔韌度所致使的難以調和的矛盾,使得他不斷陷入人生的怪圈,演繹悲劇。

所以,悲劇在形式上當然與消極這一類詞彙聯繫緊密,可正是由於其內核中有向上向善的一面,在經過現實的.落差之後,纔會有所謂悲劇的形成。進道若退,夷道若纇,說的便是這個理。同時,這個世界上恐怕鮮有人願意主動接受悲劇。可我們也確實從葉藏的人生歷程中感受到了怪圈的存在,感受到其命運的推動力在路徑上一脈相承的特性,但是葉藏未曾發覺,自然也就無從更改。所以閱讀本書的一個極其重要乃至在人生道路上都有指導意義的收穫便是瞭解到自知的重要性,即自知者明,通俗來講,便是“只怕自己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對於好的作品,讀與思,缺一不可。悲劇中可不單單隻有消極與悲寂。

太宰治冷靜卻又不乏生機的筆觸,純粹而又細膩的悲劇美感,同時於悲劇中辯證地思考哲理。我能有幸讀到《人間失格》,實在是一種精神上的飽足。

人間失格的讀後感6

“人,是不會在握拳的同時還笑得出來的,只有猴子纔會。”因爲在知乎上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勾起了我對《人間失格》這本書的好奇心,恰逢某平臺打折,就買了一本回家試着讀了一點。寫這些文字其實嚴格意義來講,稱不上讀後感,因爲書剛到手,只讀完了序章和第一章而已,但是作者字裏行間透露出的矛盾、糾結似乎與我十分契合,許多想法一點點的冒了出來,不寫些什麼的話,今天晚上怕是不能安然入睡了。

“我這一生,盡是可恥之事。”

一上來第一句就雷的我體無完膚,雖然讀書之前,就對作者“自我墮落、字字泣血”有些心理準備,但沒想到第一句還是讓我大呼無聲,黑暗中的檯燈下,我竟不自覺的口看舌燥,趕緊喝了一大杯熱水,自我安慰道“壓壓驚!”

“人不吃飯就會死,所以必須勞動、吃飯——對我來說,再也沒有比這更讓我覺得艱澀難懂、更具有脅迫感的話了。”

我在這句話上停留了許久,開始費解,後來有點理解,當我第四遍、第五遍仔細咀嚼這一句話的時候,竟然冒出了後脊背發涼的“同感”之感。是我一直有這樣的感覺,還是隻是因爲這句話才突然有的這樣的想法?我竟然可以理解這句子中的感情麼?破折號以前,大家都是這樣的說的啊,破折號以後,我曾經也有過同樣的想法吧,我怎麼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呢。後邊作者關於災禍、揹負的語言我卻並沒有像這樣的觸動,並沒有嘗試思考、理解別人的痛苦與幸福的行爲,大概是因爲我單單釐清自身的喜怒哀樂就已經筋疲力盡了吧。

“那是我對人類最後的求愛。”

作者說對人類極度恐懼,卻無論如何也無法對人類死心,所以用滑稽的言行來討好別人,這句話,絕望中的那一絲不切實際的希望,使絕望更加的絕望。“表面上,我總是笑臉相迎,可心裏頭,卻總是拼死拼活,以高難度的動作汗流浹背地爲人類提供最周詳的服務。”雖然我極力的想認爲,我並不是這樣的,但是內心的聲音一遍遍的嘶吼,這不就是你這個虛僞的人類麼,總是一副樂天派的表現,竭盡全力符合大衆心目中“積極、樂觀、向上”的描述,卻在一個人的時候,偷偷在同樣陰暗的檯燈下,纔敢轉過身看看如下水道一般陰暗的內心。還有更讓人噁心的感覺麼?(沒準這就是我爲什麼對下水道里溼了毛的老鼠那麼恐懼的真正原因吧。苦笑。)“不知從何時起,我成了一個不能說半句真話的孩子。”謊言纔是對陰暗最好的保護。

“面對世人,我總是害怕的發抖。對於同樣爲人的自己的言行,更是毫無自信。我將懊惱暗藏於心,一味地掩蓋自己的憂鬱和敏感,竭力把自己僞裝成純真無邪的樂天派,逐漸將自己塑造成一個滑稽逗樂的怪人。”

矛盾、糾結,內心與現實的衝突,無奈的逃避,後邊關於滑稽行爲的描寫越是輕快,我就越是能體會到那深入骨髓的無可奈何與絕望,“怎樣都好,只要能讓他們發笑就好。”來自靈魂深處的祈求,面對強大的“人類”,無能爲力,只能用虛僞的滑稽隱藏內心的恐懼,面對我的滑稽行爲,不論是大哥“語氣中滿是疼愛”還是父親“在玩具店裏笑了半天的'”滿意,都讓我覺得作者的世界,是那麼的冰冷、寂靜、孤獨。像我一樣。

“近乎完美的矇騙衆人。”

這句多少有斷章取義的嫌疑,但是這句話也是對我觸動比較大的,近乎完美的矇騙,未必不是一種真實,從某個角度看,最終被矇騙的,或許並不是衆人,而是內心中在陰暗角落裏蜷縮的自己,越是活成了人們期待看到的樣子,就越是壓縮內心光亮的範圍,角落變得更加狹窄,無法容身,陰暗變得更加陰暗,無法視物,直到矇騙被戳破,那時的情景,就像作者寫的“我稍加想象,已戰慄不已。”

“即是說,對女人而言,我是個能對戀愛祕密守口如瓶的男子。”

作者說他“隱忍不言的孤獨氣息”是他頻頻被女人趁虛而入的誘因之一,對於此,報以極大的疑惑,完全不能理解,反覆咀嚼思考也沒有一絲困惑消除。或許繼續讀下去會有變化,但是今天晚上,不適合再看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