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感

讀後感1.23W

書架上有一本線裝本的《金剛經、心經》的合印本,何時所得,來自哪裏,都記不清了。可能是去哪座廟宇時帶回來的。是刻板印刷字體很大,大概是便於持誦者捧在手中誦讀。閒來無事,就把它翻出來讀讀。《心經》的緣起是佛陀在靈鷲山中部,爲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修行般若波羅蜜多。舍利子就“空性”問題對觀自在菩薩提出疑問,觀自在菩薩一一予以解答而形成本經。《心經》的經文只有260字,其篇幅雖短,卻闡述了佛教的基本教理。提出瞭如五蘊、十二因緣、十八界、四締等理論,並囊括了大乘佛教的般若法門和緣起性空的`精義,爲衆生指出了成佛的道路,因此在佛教界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被認爲是成佛的寶典,佛門必讀的經典之一。其集合了《大般若經》的精華,指出了般若智慧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的奧義。

讀《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後感

《心經》中,最爲誦經者熟悉的名句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這幾句經文的基本含義是萬法皆空。色,在佛教教義中是指物質。色不異空,謂世間物質及其組成元素都沒有實體。空不異色,謂世間物質雖沒有實體,但仍然可以被感觸到。色即是空,謂空和色不可分離,物質因緣而生,沒有自性。空即是色,謂物質都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組合二成。簡而言之,這幾句經文的意思是:世間萬物萬象與空是相互關聯、不可分離的;而作爲萬物本性的空,也是以世間萬象表現出來的。因此世間萬物萬象的實質就是空,空的表象就是世間萬物。人的“受、想、行、識”也與色一樣,是空的表象而已。

佛經難懂,一是它是 以文言文表現的,二是它的專門術語與名相一般人很難理解。所以讀佛經就得利用佛像詞典。平常用的詞典有《佛學大辭典》、《佛像漢語詞典》、《佛經音義與漢語詞彙研究》。另外,看看高僧大德的佛經註疏,也能對經文加深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