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精選5篇)

讀後感3.1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你真的會寫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精選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精選5篇)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1

“誠信”是一個人幸福的基本保證,缺乏誠信的人很難取得別人的信任,也很難腳踏實地在社會上立足,故而也很難有真正的幸福。所以,“誠信”是我們父母培養孩子的重中之重。但實事求是地講,世界上沒有絕對不說謊的孩子。

那爲什麼孩子會說謊?如何避免孩子說謊?讓我們跟隨賈老師的智慧瞭解一二:

一、爲什麼孩子會說謊?

孩子說謊的原因大致可分爲兩種:一是成人世界的謊言誘導他們混淆了是非觀念;二是不切實際的讚揚和過度的懲罰使孩子把謊言當作工具。

我們先來看第一種:成人世界的謊言誘導他們混淆是非觀念。

賈老師用幾個生動的案例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思維模式和言談舉止下,潛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學會了說謊。

比如有些父母,爲了哄孩子,求得暫時的安寧,信口講出一些假話來哄騙孩子。“寶寶在奶奶家乖乖的,好好聽話,媽媽回來給你買奧特曼!”結果晚上回來接孩子時對孩子說:“真不巧,媽媽辦完事商場已經下班了,下次一定買給你。”其實,媽媽並沒有真的打算給孩子買玩具,她給孩子開出的是空頭支票。

再比如,有些家長出於工作和社交的需要,對別人說一些虛僞的話,這在家長眼中是社交的技巧,但於孩子而言,雖然沒有惡意,但是說多了,就會混淆孩子的是非觀念,久而久之,孩子也學會了圓滑和世故。

父母的品質對孩子的影響深遠,甚至是入木三分。虛情假意的父母培養不出誠實、坦蕩的孩子,信口雌黃、企圖用假話和藉口敷衍,欺騙孩子的父母也培養不出真誠、善良的孩子。

接下來我們看第二種:不切實際的讚揚和過度的懲罰使孩子把謊言當作工具。

賈老師通過講述兒子、女兒以及14歲說謊男孩的案例,從正反兩面對比呈現告訴我們:更多、更普遍的導致孩子說謊的直接原因,是孩子迫於家長的壓力而說謊。

這讓我也想到一個案例,8歲的小明數學考試連續兩次都是六七十分,爸爸很生氣,說再考不好就別回來了。結果很不幸,在又一次的考試中小明又沒有考好,而且更糟,居然沒及格。怎麼辦?爸爸說了,再考不好就不讓回家。於是小明做了一個驚人的舉動,把同桌的試卷偷偷地塞進了自己的書包,並把名字換成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爸爸能對孩子寬容一點,孩子無論如何是想不到用這樣的方式來欺騙父母的。如果每位家長都能充分理解孩子,理智、開明地對待孩子,凡事替孩子着想,善於和孩子同感共情,平靜接受孩子犯錯,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關愛,孩子根本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對家長說假話。

“理解、接納、體貼、尊重往往比批評、斥責、打罵、懲罰更有力量。前者維護了孩子的尊嚴,保全了孩子的面子,後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撕破了孩子的面子;前者具有建設性,後者極具破壞力;前者是醫治孩子心理頑疾的靈丹妙藥,後者是促進孩子問題進一步嚴重的催化劑。

二、如何避免孩子說謊?

第一,家長要以身作則,做一個誠實的人。對孩子、對其他人都應該光明磊落、坦誠相見、言而有信、信守諾言、不說假話、不講虛話,當好孩子的榜樣。

第二,父母發現孩子有說假話的傾向時,要認真反思自己。是不是你對孩子太嚴厲了?是不是你在孩子面前太強勢了?是不是你對孩子缺乏體貼了?讀書筆記。是不是你對孩子不夠理解,以致孩子對家長不信任、說話有顧忌?孩子撒謊大多是爲了逃避父母打罵、懲罰的不得已選擇,孩子措施是對家長錯誤家庭方式發出的警示信號。

第三,努力營造一個溫馨、和諧、輕鬆的家庭環境,讓孩子感到父母是最可依賴的人,讓孩子相信即使自己犯錯甚至闖禍,都不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第四,當孩子向父母說明事實真相時,不論他的錯誤性質有多嚴重、給家庭造成的損失有多大,家長都不要揪住這件事不放,不但不要懲罰孩子,還要肯定孩子做的對的地方。

第五,當父母確信孩子說謊時,不要急於揭穿孩子的諾言,更不要把孩子推向難堪的境地。要冷靜分析孩子撒謊的原因,給孩子一定的空間,給孩子反思和彌補的機會。父母態度越平和,對孩子越尊重,孩子越能主動反思;父母態度越激烈,孩子越遮遮掩掩。要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父母的情緒反應上。

如果孩子沒打算說明事實真相,家長認爲確有必要澄清此事,也要在保護孩子自尊、給足孩子面子的前提下引導孩子把事情講明白。父母要讓孩子明白,父母針對的是這件事,而不是孩子本人,父母永遠是愛孩子的。孩子有了一家認識後,父母要及時給孩子臺階下,幫助孩子卸掉思想上的包袱。

最後,務必要給孩子肯定和鼓勵,讓孩子看到希望,使孩子增強信心,把消極因素轉化爲積極因素、轉化爲孩子成長的動力。

讀本篇文章,也讓我想到“三塊巧克力”的故事,寬容和理解往往比懲罰更加深刻,可參閱。

合理“懲罰”也是一種保護。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2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這本好爸爸賈容韜教子手記很實用,讀完讓我受益匪淺,作者以自己的兩個孩子爲例,詳細講解了教育孩子的方法,對於我們這些在外工作很少能和孩子在一起的初爲父母的人來說,實在是受益匪淺!

生活習慣決定學習習慣。生活習慣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教育無小事,生活即教育。不會生活的人,不可能會學習。生活習慣決定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決定學習成績。父母的生活習慣影響了孩子的生活習慣,這種因果關係可以列出下列的公式:父母生活習慣→孩子生活習慣→孩子學習習慣→孩子學習成績。

培養孩子讀書習慣。培養孩子讀書習慣的最好方法是家長首先養成讀書習慣,讓孩子喜歡學習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首先熱愛學習。有的家長吃一餐花掉數百元,買一套衣服上千元,一套化妝品需要一個月工資,眉頭不皺一下,而他們卻不捨得花幾十元買幾本書讀讀。好多家長並非買不起書,而是家長沒有這方面的觀念。作者在書中說道:“教育孩子是個系統工程,並不是給你支兩招就行了。正因爲你不讀書學習,沒有教育思想、缺乏教育藝術,你的孩子纔出現了問題。如果你固執己見,仍然不肯讀書學習、不改變觀念、不與時俱進,誰也救不了你的孩子。”多讀經典,少讀時尚。

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格。善良是立身之本。亞里士多德說:“行善的人生是有意義的人生,除非你善良否則你不可能快樂。”作者以五十餘年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我們留給孩子最大的精神財富應該是健全的人格,它比優良的學習成績重要得多。而健全人格的底線是善良,只有善良能給孩子帶來終生的幸福。我們一定要把孩子培養成善良的人無論他以後是大名鼎鼎的什麼家,還是默默無聞的普通勞動者,他都能憑着自己的善良去開創美好的未來

讀完這本書讓我感觸頗深,對於我這個寶爸來說領略了很多作者獨到的見識。關於孩子的教育千萬馬虎不得,想要改變孩子必須先從自身做起,以身作則先改變自己,爲孩子樹立榜樣!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3

寒假前的一個研討會上結識了賈容韜老師,他在積極推廣自己的教育方法,他倡導的“在愛中管教”的方法,與我提倡的“信念法”高度相似。

我把我寫的《你的思維決定一切》贈給了他,他也回贈我他寫的《家庭教育中國行》,賈老師的言行令人折服,書裏面的案例令人驚歎。

下面引用一個賈老師的案例:

某高一男學生在校多次打架,雖不是主要責任者,但其平時的惡劣表現(打架、曠課、逃學)令班主任和學生家長非常頭疼,因爲他總在班裏起鬨,影響大家學習。這次,學校下決心要開除他了。

他的媽媽得知後,到學校求爺爺告奶奶,賭咒發誓這是最後一次。學校見她可憐,就立下字句,再犯事一定不容,最後給了留校察看處分,以觀後效。

孩子媽媽也一籌莫展,孩子倒是老實了,從此上課天天睡覺,而下課就精神百倍,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呀,這時她向賈老師求助。

賈老師告訴她:“你先假設孩子在學校好好學習呢。”哈哈,假設,這太搞笑了。

賈老師接着說:“他一回家,你就說:回來啦,在學校學習很辛苦吧,在家多玩會兒吧,媽媽給你做好吃的。”

這位媽媽一聽就傻眼了,說:“不可能,他光在學校睡覺呢,一點都不學,這話我說不出口哇。”賈老師說,你先對鏡子練習,練好了說,天天說,就會有用。

死馬當活馬醫唄,這位母親就天天對着鏡子練習:“你回來啦,在學校學累了吧,在家多玩會兒吧,媽媽給你做好吃的,嗚嗚嗚嗚”,說着說着她哭了起來,因爲這太違背自己的內心了,說的話太不符合實際了,太假了。

但她天天練習,衝着鏡子練了一個月,終於能說出口了,能說順嘴了,下午放學他兒子一回來,她就低着頭(因爲她怕兒子看出心口不一的眼神兒)衝着兒子說:“你上學辛苦了,在家多玩一會兒吧,我去給你做好吃的。”

小淘氣多聰明啊,一眼就識破了,衝他媽媽說道:“你少來這套,我知道你心裏在想什麼。”也就是你愛說什麼說什麼,反正我回家就玩遊戲,唉,實驗第一天就這麼結束了。

此後的時間裏,這位母親天天這麼說,他兒子天天回來都能聽到這句話。她說了15天后,她自己的心理產生了變化,她後來說:“我越說越感覺是這麼回事,我兒子在學校就是好好學習的,他就是優秀學生。”我的媽呀,謊話說得自己都信了。

奇蹟發生在第xx天,她兒子竟然開始回家寫作業了。此後一段時間捷報頻傳,老師聯繫家長說“你兒子開始交作業了”、“交得越來越多了”、“不會的還知道問了”、“有幾科不低分了”、“小測驗竟然有及格的了”,幾個月後,這個小東西竟然在大考中奪得全班第一,真的成了其他學生的榜樣,真的成了優秀學生,全校都震驚了。

關鍵就在於媽媽的改變,她天天衝孩子唸叨那幾句,越說越像真的,說多了,孩子心理自然有了壓力,感覺自己再不加油學習就對不起自己媽媽的這幾句話。

這與我提倡的“信念法”的理念完全一致。學生都反映唸叨完目標的感覺:有勁兒了;不困了;有思路了;心能靜下來了;再玩有負罪感;一拿手機就感覺有事還沒幹完;感覺再玩就對不起自己;感覺有力量推着自己學習;感覺不想貧嘴了;感覺對不起家長;感覺對不起老師;不想玩遊戲了;有愧疚感,所以要好好學;感覺上課精神了;感覺效率提高了;感覺背東西快了;感覺有奔頭了……五花八門,要是心裏沒有目標,他們玩起來可帶勁兒了,哪裏有玩夠的時候,哪裏有什麼負罪感,高興、傻樂還來不及呢。

“強化目標……”是我們開學時主席臺大屏上的字,的確每個人都需要有目標。學生也需要學習目標,如果每個學生都有了學習目標,無論是像賈容韜老師這樣的,通過家長不斷地暗示、催眠、提醒,或是像我這“信念法”一樣積極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勵,都可以使學生自主創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4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站在孩子的高度思考:

在日常教育中,我們父母常常擺出家長作風,以“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多,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長”爲由,在孩子面前扮演上帝。我們認爲自己知道什麼東西是對孩子好的,什麼樣的路是適合孩子走的。故而以“過來人”自居,企圖用“愛”的名義來管教和操控孩子。

然,我們的“認爲”真的是正確的嗎?從其一生的角度來看,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對孩子最好的嗎?我們所謂的一些人生經驗,只是基於我們自身的生活經歷和體驗總結出來的主觀思想。以我們幾十年的人生經驗和知識架構來衡量和要求僅僅只有幾年或十幾年生活體驗的孩子理解、接受和認同,就有點“強詞奪理”。就像有的媽媽和我說的,“感覺自己說了一大堆道理,其實孩子根本不理解或者是根本不聽。”

要求、期望或所謂的負責,只是父母內在恐懼的替代物而已,任何企圖通過“控制”和“改變”孩子來達到讓孩子按照自己意願和設想走路的父母,都是不成熟的父母。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說的就是人際交往中的換位思考,放到家庭教育中的親子教育,就是將自己置身於孩子的立場和視角,去體驗孩子的內心感受,瞭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爲人父母者,一定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經常問問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父母怎麼和我說話?希望父母怎麼對待我?如果我是孩子,會不會爲有我這樣的父母而慶幸、而驕傲?當我們角色轉換,以孩子的目光來觀察自己、審視自己時,就會發現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怎麼做才叫做站在孩子的高度?

賈老師用兩個小遊戲,詳細的闡明瞭站在孩子的高度,就是要從內心伏下身子,用孩子的視角觀察世界、體驗世界,用孩子的心來感受世界;進而更加準確地理解孩子的意圖和感受。也只有理解了孩子,我們才具備了教育孩子的前提和資格。

影響孩子的“黃金法則”:

引言部分:“黃金法則”的核心是,當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被父母影響,家庭教育成功機會就大大增加了。

不露痕跡,藏鋒有術,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永遠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當孩子沒有意識到自己在被父母影響,家庭教育成功機會就大大增加了。就好比一則廣告,使我們對一款產品或一種理念產生好感,又察覺不到它在操縱我們,這纔是頂級的廣告。

本小節,賈老師以一個真實的案例給我們詳細的敘述了“黃金法則”的核心與功效。

韓女士的兒子游戲基本處於失控狀態,成績直線下滑。針對這個案例,賈老師給韓女士提出兩點建議:

第一,表現出對孩子學習的淡然、超然。在孩子面前不談學習,不對孩子進行學習說教。只管自己沉下心來學習,給孩子做好表率就行了。

第二,對孩子玩遊戲,不僅不表現出反感,還要表現出興趣,甚至可以鼓勵孩子玩,最低標準是不干涉、不限制。

事實上也是如些,家長越在學習上和孩子過多的糾纏,孩子越會在學習上掉鏈子;當家長將目光抽離出來,轉到自身的學習提升上時,孩子也就卸掉了心中的對抗,承擔起了他的職責;當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心甘情願地讓他玩遊戲時,孩子也就放下了追求挑戰刺激的心理,慢慢減少遊戲的時間;就像賈老師說的:“教育孩子,其實就兩件事,一是增長智慧,二是提高德行。”父母的品德是孩子成長的軟環境,對孩子最有說服力的教育是父母完美的人格形象。當韓女士潛心學習,不斷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時候,其散發出來的人格力量是無比強大的,甚至是無堅不摧的。

父母如何做人,決定了孩子如何爲人;父母怎樣做事,決定了孩子怎樣做事。在賈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在韓女士的持續努力下,韓女士的兒子實現了從一個網癮少年到同時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皇家建築學院等六所世界名校錄取的華麗轉身。所以,對孩子的教育在於父母的修爲,在於潛移默化的薰陶。

  《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讀後感5

孩子的成長,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者共同作用的結果。這其中,家庭教育最爲重要。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始終陪伴孩子成長的教師,家長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責任人。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親子關係、對家庭的依戀程度,直接影響着他的成長。孩子出現的各種問題,基本上都可以在家長的身上找到蹤跡。

(一)

賈容韜,原來是自己創辦的企業的負責人,工作上做的有聲有色。但在十二年前,他遭遇了一次人生的重大危機。兒子沉溺網絡遊戲,學習成績倒數第一,數次參與打羣架,兩次被學校勸退;他的家庭也瀕於解體,夫妻由長期背靠背到要離婚的地步;他的身體也亮了黃牌——患上了比較嚴重的神經官能症。在深入反思的基礎上,賈容韜做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定:關掉自己辛苦打拼建立起來的企業,專心陪伴孩子讀書。

這絕對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賈容韜義無反顧。他意識到,沒有比家庭、比孩子的成長更爲重要的事情。孩子出現的問題,根源在家庭。是因爲自己做父親不合格、家庭不和睦才導致了孩子的逆反,通過沉溺網絡、打羣架等方式來表達對家庭的不滿;是因爲自己不懂教育、用錯誤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才把孩子推向了這一步。

陪伴孩子讀書,給賈容韜留下了大量可以支配的時間,他將這些實踐充分利用起來,進行廣泛的閱讀,惡補各種教育知識,不停地汲取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也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了徹底的改變。首先讓自己具有同理心,面對孩子出現的任何問題,都不採取暴力的態度去應對,而是設身處地去體諒孩子的心情,對他的行爲表示理解;其次,將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和自己的言行對應起來,分析哪些是由於自己沒有起到榜樣的作用而導致孩子出現問題,並真誠地和孩子溝通、道歉;再次,用正確的言行去感染和影響孩子。他堅持每天花大量的時間讀書,在不斷汲取書中精華豐富自己內心世界的同時,也注意在家庭中的環境營造,讓孩子慢慢喜歡上閱讀,通過閱讀這根紐帶將孩子的心收回來;另外,始終保持和學校老師的溝通的交流,發自內心地感謝教師對孩子付出的努力,虛心向老師請教教育孩子的方法……

賈容韜的心思沒有白費。他的愛人首先被感動,主動幫助他料理好家庭中的各種事物,以便留出更多的時間用於學習和研究;孩子被父親脫胎換骨般的轉變所折服,在溝通理解的基礎上,逐漸體會到了家的溫暖、父母的真愛,不再跑出去泡網吧了,學習成績也穩步提升;他轉變孩子的經驗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大家在向他豎大拇指的同時,不斷有人拖兒帶女地來找他諮詢教育的良方。

改變自己的意義,賈容韜體會最深。他說:“由於自己的教育觀念陳舊落後,所以要改變;由於自己的德行不足以影響孩子,所以要改變;由於自身素質不能適應孩子成長之需要,所以要改變;由於自己的人生鏈條還有許多薄弱環節,所以要改變。”通過內外兼修,通過紮紮實實提升自我,賈容韜收穫了人生的全面豐收。事實最能讓人信服,改變前後兩重天。一個曾經倒數第一的孩子考上了重點大學;一個瀕於解體的家庭成了“模範家庭”;一個差點崩潰的父親成了著名的家教專家。

(二)

馬克思說:“你可以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影響孩子,可最好的方法還是你的行爲。”

賈容韜在瞭解到孩子沉溺於網吧之中時,也想很多的父母一樣滿腔怒火,不僅在家裏進行教育,還跑到學校裏教育孩子,曾發生過兩人在操場上你追我趕、全校師生一起看“風景”的情景。但這樣並沒有讓他的兒子有所收斂,反而變本加厲,我在網吧裏徹夜不歸。

正是一次次類似的失敗的教育經歷,讓賈容韜意識到,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纔有可能改變孩子。於是,他開始嘗試從一個權威性的喜歡自己說了算的家長向民主性的家庭成員方向轉變,從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傳統向尊重孩子的人格方向轉變,從每天忙於工作和應酬向堅持閱讀和寫作的方向轉變。賈容韜的這些轉變孩子都看在眼裏,自然也會隨之發生轉變了。

西方哲學界有一個非常著名的“吸引力法則”,其核心內容是:你關注什麼、關心什麼,就能把什麼吸引到你的周圍;你在乎什麼、聚焦什麼,就最有可能得到什麼。對一個家庭來說,如果你將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爲頭等大事,放在最爲重要的位置上,就應該傾盡全力來關注孩子的教育。在孩子的成長和你個人的發展出現矛盾衝突的時候,首先確保孩子的成長;在自己的意見和孩子的意見不一致的時候,能夠平心靜氣地聽取孩子的想法。在家庭生活中營造出學習型家庭的濃郁氛圍,爲孩子創造良好的環境。

現在又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並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有的將養育的重擔交給了自己的父母或者保姆,有的寄希望於學校對孩子的教育,有的幾乎不學習育兒的相關知識,有的還將諸多不良的生活方式帶給了自己的孩子。當自己沒有用心關注孩子的成長的時候,你就很難能得到一個健康活潑的孩子。

根深蒂固的中國式傳統思想對家長的行爲、孩子的教育影響都很大。在中國人的觀念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財產,父母對其享有絕對的支配權;在美國人的觀念中,孩子是社會的獨立的人,父母只是受政府的委託履行養育的責任。正是因爲自認爲對孩子有絕對的支配權,所以就會有家庭暴力的行爲存在,就會有父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行爲出現,就會有家長不斷逼迫孩子的現象出現……

家庭暴力包括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身體上的暴力是一時的,心靈上的暴力則影響人的一生。如果有人拿小刀在孩子身上劃出一道印,即使沒有出血,家長也會和他急,甚至會和他拼命。但令人痛心的是,不少家長天天往孩子心上捅刀子,自己卻麻木不仁,熟視無睹。這是一種冷暴力,對孩子的摧殘更加嚴重。

很多家長常犯的錯誤是:主觀臆斷,以己度人。以自己的人生經驗衡量孩子,以自己的知識結構要求孩子。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認爲自己吃過的鹽比孩子吃過的飯多,自己走過的橋比孩子走過的路多,按照自己所設計的路線去走纔是最佳的方案,從來不聽孩子的想法。但家長沒想明白,孩子在心裏不服氣的情況下,是不願意就範的。這就像一隻皮球,拍打的時候越用力,反彈的就越高。

學習,是孩子自覺自願的行動,在他人強怕的前提下是很難學好的。可很多家長就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千方百計敦促孩子好好學習,結果又常常令家長大失所望。這是因爲家長的教導、告誡加進了強制的成分,包含了“任務”的因素。孩子們把學習當作爲父母完成的“任務”,產生了一定的“苦役感”,學習起來就沒有那麼甘心情願了。

(三)

家庭教育還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就是將孩子的學習放在最爲重要的位置,只要學習好,其他一切都好說,而不重視孩子生活習慣的培養。

在陪伴孩子學習期間,賈容韜關注到了孩子那一派髒亂差的房間:髒襪子、髒鞋、髒衣服堆在牆角散發着怪味,各種食品袋隨處可見,變質方便麪放在鞋櫃上,發黴小食品躺在窗臺上,長毛的飲料放在桌子上,乾癟的水果丟在臺燈旁……兒子房間裏的凌亂現象和他的學習有沒有內在的聯繫呢?賈容韜產生了疑問。

帶着這個問題,他拜訪了多位心理學家,瞭解思維模式和行爲習慣方面的知識,也讀了不少文章,尋求家庭教育專家的高見。他意識到,正是兒子的不良生活習慣影響到了他的學習習慣,將隨意、粗糙的生活態度遷移到了學習上。而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正是自己平時家庭生活不檢點的結果。

賈容韜意識到,生活習慣教育是真正的素質教育。更是愛心、感恩心的教育,意志力的教育,責任心的教育,自信心的教育,是動手能力、創造力的教育。生活習慣決定學習習慣,學習習慣是生活習慣的映射。同時,生活習慣也直接影響着學習習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前提。

賈容韜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將自己的臥室、家裏的房間打掃的乾乾淨淨,同時也將孩子的房間整理的整整齊齊。在賈容韜堅持不懈的努力下,兒子逐漸有了生活習慣方面的意識,吃過飯知道及時將碗筷送回廚房,牀上的被子疊的有模有樣,一些家務活也經常能幫着做一些。隨着孩子生活習慣的一步步改善,她的學習能力也不斷提高,這爲他參加大學聯考時取得好成績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賈容韜由此給出了習慣培養的因果關係:父母生活習慣→孩子生活習慣→孩子學習習慣→孩子學習成績。陶行知始終倡導的生活教育理論,就是在強調生活習慣的養成呢。

(四)

賈容韜說:“會怪怪自己,不會怪怪孩子。只要父母真正能守住自己的心,孩子的心就不會走遠。家庭教育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能從父母身上找到原因,都是父母德行不夠,智慧欠缺,說話藝術不高所致。只要父母真正理解孩子、善待孩子,孩子都會以懂事和進步來回報父母。”

在《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這本書中,賈容韜主要講了以下幾方面的內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家長怎麼改變才能教出好孩子;告訴讀者怎麼戒除網癮、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教育孩子的智慧、怎樣培養孩子的好品格。限於篇幅,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賈容韜是一個意志堅定的人,在面對一個幾乎無可救藥的問題孩子時,能夠痛下決心,以堅如磐石的信念,選擇了一條拯救孩子和自我拯救之路,繼而又走上了一條拯救他人的事業之路。天下的父母實在太多,但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的決心和定力?

在改變自己時,他收穫的不僅僅是家庭和孩子!

標籤:讀後感 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