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詩經》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4.49K

讀完某一作品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後感記錄下呢?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詩經》讀後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詩經》讀後感(集錦15篇)

《詩經》讀後感1

??愛情,飽含着人間真情的至善至美。它的生命流程與人類歷史一樣深厚、一樣悠久。只要人類還在不斷髮展延續,愛情就將生生不息,連綿不絕。古往今來,愛情令多少人幸福歡暢,又使多少人爲之癲狂、痛苦、悲傷,因而也就成了千百年來古今中外名人雅士爭相吟誦的主題。愛情詩和愛情本身一樣,青春永駐,萬古常新,如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就是以愛情詩爲其最重要組成部分。《詩經》成書於春秋時期,距今約3000年了,它包括風、雅、頌三部分,共305篇,其中愛情詩就有80篇左右。這些愛情詩從文學的角度反映了周代社會男女交往的清純本色,表現出對生命本體的尊崇和對人的個體價值的強烈追求,爲中國古代文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烙印。

??《詩經》時代是中國人的孩童時光。《詩經》中的愛情詩熱烈而浪漫,清新而純淨,是心與心的交流,是情與情的`碰撞。它們展示給我們的是人類最純真、最淳樸、最自然、最浪漫、最美好的情感世界,這是沒有世俗的偏見,有的只是個體生命本能的情感流露。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的、真摯的、純粹的、沒有雜質,也沒有功利成分。《詩經》中的戀愛男女不會去考慮什麼地位、名分、金錢或者是社會輿論的譴責,他們只是帶着對愛的憧憬和渴望去尋覓生命中的另一半,然後相互試探,得到了愛的迴應之後,就有了幽期密約,有了錚錚誓言,從此夕陽下,他們如影相隨,共同品味愛情的甜蜜。他們攜手相伴,共同描繪未來的藍圖。這時的他們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那種熱烈的思念釀出的愛情篇章讓人不覺其苦,反覺甘之如飴。

??相愛的人因愛而結合,因結合而幸福,可是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既然相守是快樂的,分離必然是痛苦的,相思的幾多辛酸,幾多痛苦,幾多忐忑……是那樣的讓人黯然神傷。

??可以說,《詩經》裏的愛情詩,實際上就是表現了一種對愛的追尋過程,從懵懂愛到初戀、從熱戀到結婚、從分別到思念、從起風波到遭遺棄的婚姻生活的全過程,在《詩經》裏的愛情詩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苦。這些詩都帶着春秋時期我國早期社會先民們相對自由的生活痕跡,基本上比較完整地顯現出了愛情生活的真是面目。在《詩經》裏,愛的喧囂與深沉,愛的自信與懷疑,愛的和諧與錯亂……種種真摯的情感體驗,由字裏行間注入了我們的血脈,滋潤着我們的心田,美麗着我們的人生。《詩經》中這些來自遠古的愛情歌唱,在今天仍放射出迷人的性情魅力,他們是一首首歡暢流動的樂曲,天真淳樸,爛漫自由,琅琅上口,傳送不衰。

《詩經》讀後感2

我一直認爲古代的女子是何等的悲哀,每天被禁錮在閨房之內,只能對着藍天白雲發呆,望着窗外的春色唉聲嘆氣,因爲再美好的春天,再絢爛的風景終究不屬於她們,小小的三寸金成爲她們以夢爲馬,執劍行天涯的障礙;而正統社會要求的三從四德,女子五才便是德更是對他們精神的束縛;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更是從靈魂深處約束着他們。但《詩經·葛覃》卻讓我看到了她們別樣的生活。

雖不能像現代的女性一樣可以旅遊觀光,暢所欲言,在生活中與男性一爭高下,在社會中撐屬於自己的起半邊天,但是她們卻用自己豁達和樂觀,擁有了自己的雲淡風輕,看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雖然只能在田間地頭辛苦勞作,她們卻用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美景:"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萋萋。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其鳴喈喈。"

葛藤是如此綿長啊,蔓延在間的谷中,那繁茂的葉子一片青青。

谷間飛起美麗的黃鶯,它輕輕地降落在灌木林叢,婉轉的鳴叫聲這般動聽。

雖是朝夕相處的谷、間,常見的葛藤、黃鶯,卻在她們的眼中如此之美,她們通過自己的`慧眼,尋找到了生活中的詩情畫意,讓繁重的生活變得興趣盎然。正如藝術大師羅丹所說:"世界上並不缺少美,只缺少發現美的眼睛"這樣的慧眼是處於繁華都市,喧鬧社會中的我們所欠缺的。我們總是抱怨工作繁忙,想盡一切辦法放鬆。爲了找尋生活中的詩和遠方,我們不遠千里,欣賞名大川,大漠落日,最後卻發現看景不如聽景,眼前的美景只是徒增了我們的遺憾罷了。而詩中的她們卻用自己的樂觀,自己的豁達欣賞到了屬於自己的美景,這不正是我們要學習的嗎?

她們視夫爲天,卻又自強自立。"葛之覃兮,施於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爲絺爲綌,服之無斁。"蔓延在間的谷中的綿長的葛藤,在她們的手中千變萬化。把它割回煮在鍋中,然後根據自己的需要,或是織成細布,或是織成粗布,讓那萋萋滿谷的葛藤,幻化成一匹匹飄拂的葛布,做成自己和愛人喜歡的衣裳,穿着它真是其樂無窮。享受自己辛勤勞作帶的樂趣,是多麼的令人快慰和自豪啊!她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詩經·葛覃》爲古時的女子證言,她們的生活雖然單調,但仍然不缺乏色彩。正如我們常說:心中若有桃花,何處不是水雲間?現在如此,古時依舊。

《詩經》讀後感3

一個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件事莫過於情竇初開了。喜歡一個人,並追求她的感覺,應該正如《關雎》和《蒹葭》中描述的一般吧。“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那美麗的河岸邊啊,有一位賢淑的女子。她或許有着窈窕的身段,或許有一雙明眸善睞的眼睛,雖然知道追求她並不容易,可是我還是想試一試。這不正是我們喜歡一個人的時候的感覺嗎?或許她就是我們心中的白月光,有着美麗的外表和良好的品德。我們爲其傾心,爲其蹍轉反側,夜不能寐,用自己所有的能力和才智去討她歡心。正如張愛玲說的一般:“愛一個人,他就會變得很低很低,低得卑微在塵埃裏開出花來。”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是詩經《鄭風.風雨》中的詩句,講述了一位喜歡着心上人的女子,苦苦地在風雨中等候着他歸來的心境。這與我們在喜歡一個人時苦苦等候的心情何其相似!似乎見到他,心中也歡喜了起來,連天空也因爲他的到來而放晴,烏雲也因他而散開......這首詩爲我們生動而形象地描述了在等待心上人時,溫柔又美好的心境。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這是《國風.鄭風.子衿》中的詩句。也是我們在思念戀人時廣爲引用的句子。哀婉纏綿的訴說了女子對情郎的思念,甚至於連他衣服的顏色都記得。情深至此,令聽者嘆息,聞者動情。遠方的情郎啊,你爲何還未歸?你可否知道,我在爲你牽腸掛肚?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灼灼的桃花映照着新嫁娘通紅的嫁衣和嬌羞的臉頰,應該是女孩一生最美的.場景了吧。新娘出嫁,火紅熱烈的氣氛之下,是她對未來婚後生活的嚮往。出嫁,就意味着將自己的下半生與另一個人相互捆綁,榮辱與共,禍福齊度。而這首詩,也貼切地形容出了一個新嫁娘的心情,希望自己的品行能讓未來的公婆滿意,能有美滿的幸福生活和愛自己的丈夫......

詩經中的愛情往往是簡單而純粹的,不會穿摻雜過多的功利成分和目的性。他們不會考慮地位、名分、金錢,只是帶着對愛情的期盼,去熱烈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詩系情感,情於吾詩中。詩經總是能夠帶給我們不一樣的情感體驗,給予我們許多的新的領悟。我們應多多研讀詩經,養出自己的“詩心”。

《詩經》讀後感4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 “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 ”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

“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 ”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 ”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 ”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 ”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 ”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爲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

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裏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

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

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詩經》讀後感5

《詩經》帶給人一種古韻之美,她彷彿穿越了幾千年只爲來到我的身邊。《詩經》的很美,美在質樸的語言,美在對人世間美好情感的詮釋。她沒有太多的華麗詞藻,沒有庸俗之氣,她吸引我去領略那古樸而又優美的辭章,去感受那真摯而又深沉的美好。

在我的眼中,最美不過《詩經》,美在對生活的無比熱愛。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桃花開得紅豔似火,用來比喻女子的美麗。無論誰讀過之後,眼前便不由自主地浮現一個像桃花一樣鮮豔的女子形象。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的給人以照眼欲明的感受。細聲慢吟這名句,一種喜氣洋洋的氣氛充滿了字裏行間。嫩嫩的桃枝,鮮豔的桃花,姑娘今朝出嫁,把歡樂和美帶給她的婆家人。看啊,多麼美好的祝詞。這種情緒,這種祝賀,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民對生活的熱愛。在我看來,人只有對生活滿懷神情與熱愛,才能在紛繁的世間爲自己、爲別人帶來一份寧靜祥和的溫馨。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愛的幸福與美滿。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這句膾炙人口的詩句,說出了生死不分離,一同老去的相依相伴,多麼情意綿綿的佳句,體現了愛人之間一起白頭偕老的心願。表達的是對幸福與美滿的無比嚮往。和愛着自己的人共度一生,是一件多麼幸福美滿的事啊!“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倒了無數身在愛河的人們,渴望美滿愛情的人們把這詩句當成對另一半的山盟海誓。生生死死悲歡離合,我曾對你說過,我會牽着你的手,和你一同老去,永不分離。這是愛情的最高境界,與你平平淡淡度過一生。

最美不過《詩經》,美在朋友的雋永深情。 “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匪報也,永以爲好也。 ”你將木瓜報贈子我,我就用瓊琚作爲回報。不是爲了答謝你,而是珍意情意永相好。朋友之間珍重彼此的.情意便是最高尚的情意,揭示了朋友之情的實質不是獲取,而是給予。禮尚往來,朋友之情才能保持下去。回報的東西價值要比受贈的東西大得多,這體現了人們的高尚情感,這種情感重的是心心相印的,是精神上的契合,因而回贈的東西價值的高低,則是對他人對自己情意的珍視。

《詩經》宛如一個端莊優雅的絕代佳人,從中華五千年的歷史向我們款款走來,讓我們去領會她那份獨特的美,使我們折服於這獨特的美。最美不過《詩經》,我甘願傾倒於美的《詩經》。

《詩經》讀後感6

最美不過詩經。

相比於唐詩宋詞奢華雕砌的韻律和儀仗,詩經裏的句子給人更多的是未經雕琢的真實感與衝擊感。就好像唐詩是精雕細琢的窗櫺檐角,滿是技巧,儀態萬千;而詩經則是一方古樸的石階,蒼涼的站在那裏上千年。從刀耕火種,坎坎伐檀的時代裏走來,滄海桑田,時間的屠刀亦無法磨滅的是屬於詩經的最古老的魅力。

“蒹葭蒼蒼,白露爲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初讀詩經,便是從這首《蒹葭》開始的。主人公輾轉難寐,夙夜思念追求着自己心愛的姑娘,此刻,那一方溯洄曲折的'河水也好似一座可以通往意中人的石橋,什麼也不能阻擋主人公的腳步了。此情此意,純樸真摯,令人不得不爲之動容,也讓我們從平庸瑣屑的世俗之中思考着現如今我們缺少的那份純樸的情感,這便是詩經所帶給我的最初的悸動。

孔子曰:“不學詩,無以言”。《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計305篇,分爲風、雅、頌三部分。詩之風,或潑辣,或諷刺,或含蓄,或蘊藉,純樸真摯,生趣盎然;詩之雅,或幽怨,或鏗鏘,或清雅,或柔潤,言盡意遠,激盪心靈;詩之頌,或肅穆,或雄健,或虔誠,或謙恭,迴旋跌宕,意蘊無窮。

作爲中國古典文學的源頭之一,《詩經》如同黃河一般,在這片華夏大地上流轉延伸了上千年,不僅澆灌培育了世世代代的文人墨客,也浸潤着數千年來不同階層之人的心田,在文學史和文化史產生着深遠的影響。源於歌謠,卻又不止於歌謠,因此,《詩經》被認爲是中國古典文學之巔。

而今,在這個社會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都走得太快了,以至於在步履匆匆中遺失了原本屬於我們最初的那份純淨。言情小說、修仙小說各種網絡文學氾濫,試問,讀之又有何價值?在金錢至上的物質社會裏,還有多少人如詩經裏的男女般勇敢追求自己的真愛?是啊,如今我們沒有了沉重的徭役和賦役,沒有了統治階級的剝削與壓迫,我們甚至可以跨域空間和時間,不必如《蒹葭》裏的男主人公般跨越山河險阻苦苦追尋,也不必像《卷耳》裏的女主人公般隔卻萬水千山對遠征的丈夫思念成河,我們都不用了。可是,燈紅酒綠、車水馬龍裏,你是否還記得自己最初的信仰,它是否還被你所虔誠地信奉着?抑或是,它已經在觥籌交錯間,隨着碰撞的酒杯聲一起遺落和破碎?

你,還在嗎?

讀《詩經》,使人在物慾橫流的世界裏獲得寧靜,讓人感受着來自華夏古老大地上的無窮魅力,“最美不過詩經”,而那些氾濫的“文學”,亦不過爾爾。惟願我中華的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源遠流長,故仿詩經一首,聊以記之。

《凱風》——凱風自南,吹吾棘心。瓊瑰睍睆,古韻長慉。吾自黽勉,待君棲遲。

《詩經》讀後感7

這是一篇痛徹心扉的悼亡詩。在距今二千多年前的遙遠的一天,一個男子,一位丈夫,雙手顫抖地捧着妻子留下的綠色衣物,失聲痛哭,夫妻相處時的生活細節,隨着哭聲,伴着淚水在眼前重現,蔓延開來。一切都是那麼清晰,似乎觸手可及,可是一切又是那麼遙遠,馬上消失在茫茫人海里。妻子精心縫製的衣物還在,可是縫製之人卻已香消玉殞,天人永隔。那一聲聲“綠兮衣兮”的長嘆,溼潤了古往今來多少多少雙眼睛啊!

“生同衾,死同穴”是古代從一而終觀念束縛下絕大多數夫妻的生活理想,即使生不能同生,死也要同眠。而今,丈夫雖在,妻子卻長眠於地下。曾經那“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如何兌現呢?知心話兒與誰言?唯有睹物思人罷了。

所以,這裏的“綠衣”,不只是妻子縫製的衣物,也是妻子的象徵。它承載夫妻二人相親相愛的歲月,承載着這對柴米夫妻的庸常而又甜蜜的生活瞬間。

“綠兮衣兮,綠衣黃裏。心之憂兮,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兮,曷維其亡!”

“綠兮衣兮”一詠三嘆,迴腸蕩氣,似是深情的丈夫在呼喚自己心愛的妻子,思念着自己的妻子。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面子黃色的裏子,心憂傷啊心憂傷,什麼時候才能止住我不憂傷!綠衣裳啊綠衣裳,綠色的上衣黃色的下衣,愁腸百轉心千結,何時才能忘掉這憂傷?望着這精心縫製的綠衣,上面的每一絲、每一縷,都滿載夫妻間的濃情蜜意,上面的每一針、每一線都記錄着夫妻間深深愛戀。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賢良的妻子呢?

手把故妻所作的衣物翻裏翻面地看,那絲絲縷縷,針針線線都滿含深意——每一針都飽含着妻子對他的深切的.關心和愛。由此,他想到妻子平時對他在一些事情上的規勸,使他避免了不少過失。

“綠兮絲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無訧兮。”所謂的家有賢妻,夫不遭橫禍,大抵如此吧。我怎能不思念我那賢良的妻子呢?

而今在瑟瑟秋風中,我只能看着妻子縫製的衣物,睹物思人。“絺兮綌兮,悽其以風。我思古人,實獲我心。”回想以前,我的衣食住行,都有妻子精心安排,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何等的愜意,安然。現在,在蕭瑟秋風的侵襲下,我凍得瑟瑟發抖,這纔想起來該換上厚衣服了,於是,翻箱倒櫃,來尋找合適的衣物。看到故妻生前所縫製的衣物,不由得悲從中來,嚎啕大哭。如果賢妻尚在,我的生活怎會這樣,叫我如何不思念體貼入微的她呢?

故去的愛人永遠居住在我們內心深處最柔軟的地方,伴隨着“綠兮衣兮”的長嘆,我合上了書,但是那深深的思念,滿滿的眷戀卻久久揮之不去。

《詩經》讀後感8

教學目的

一、瞭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二、學習兩首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復唱的章法。

三、體會兩首詩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

教學設想

一、學詩重在熟讀背誦,一定要加強朗讀教學,讓學生在反覆吟唱中和藝術美。

二、兩首詩表現手法同中有異,可作比較式講解。

教學時數 2教時

教學過程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學習《伐檀》,重點體味古代奴隸們在對奴隸主貴族不勞而獲的強烈的責問和諷刺中所流露的憤懣不平的情緒。學習“興”的用法及重章復唱的章法。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 新課

高二時,我們學習過一個詩歌單元,從形式看,除了毛澤東同志的《詩二首》外,其餘的都是新詩。新詩是現代詩歌的主流。新詩反映新生活,表現新的思想感情,形式上採用白話,打破了舊體格律的束縛,自由靈活,易學易懂。毛澤東同志在50年代初寫給《詩刊》主編臧克家的信中指出,要學好舊詩,因爲新詩是從舊詩發展來的。我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星漢燦爛,《詩經》、《楚辭》,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發展史上一座又一座不朽的豐碑。

現在,我們就從我國古代詩歌的源頭——《詩經》學起,先學第1首:《伐檀》(板書)

二、疏通課文。

1.《詩經》簡介。

(1)《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500年間的.詩歌,共305篇。先秦時代通稱爲《詩》或《詩三百》。(板書)漢代以後儒家奉爲經典,才稱爲《詩經》。

(2)《詩經》按樂曲分爲“風”、“雅”、“頌”三部分。(板書)“風”指“十五國風”,即指當時15個王國的詩歌,絕大部分是民間歌謠,是《詩經》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部分;“雅”是朝廷樂曲,有“大雅”和“小雅”;“頌”是宗廟祭祀的樂曲,有“周頌”、“魯頌”、“商頌”。“雅”和“頌”,都是統治階級在特定場合所用的樂歌。

(3)《詩經》形式多爲四言一句,隔句用韻,常以重章疊句加強抒情效果。它的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三種。(板書)“賦”者,“鋪陳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鋪敘陳述;“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即比喻;“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即先描寫他種事物以引起下面的正題。

《詩經》讀後感9

叩開詩詞的門扉,走入《詩經》的世界,我第一次領略到“枕上詩書閒處好,門前風景雨來佳”的空靈境界,明白了“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還應擁有詩情畫意的世界”這句話的含義,感受到傳承了五千年的華夏文明的魅力。

《詩經》之美在於靜。它不同於現代作家所描繪的喧囂都市。它的世界安寧祥和,拂去歷史的塵埃,依然可以窺見詩中那個有着潺潺流水,暖暖斜陽,徐徐清風和裊裊炊煙的年代,恍然間,透過單純的詩句,在你的心田緩緩開出一朵學名“靜好”的花。

《詩經》之美在於情。“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少年驚鴻一瞥後,道出的青澀愛戀,是長河裏始終飄搖的瑰麗詩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在最美的時光裏,遇到對的人的堅貞愛情,是攜手一生的誓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是看到心愛之人身披嫁衣的欣喜若狂,正是因爲海底月是天上月,眼前人是心上人,纔會覺得她豔麗無雙。《詩經》中的愛情令多少情人羨慕不已,而大抵只有詩詞才能描繪出這般深情繾綣的愛情。

《詩經》之美在於隨。縱觀全書,沒有作繭自縛的宗教信仰,沒有涼薄自利的思想觀念,更沒有硝煙四起的戰爭。這裏只有着隨性瀟灑的華夏先民和怡然自得的生活,就像傳說中的世外桃源,寧靜悠遠。

《詩經》是華夏千年文化所沉澱的精華,無論何時都帶着驚心動魄的美。讓人不得不感嘆華夏文明的魅力。

華夏傳統文明有着上千年曆史,底蘊深厚,源遠流長,並在自身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取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不斷改進,形成了獨樹一幟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令世界爲之側目。

儘管中華文化十分優秀,卻依然不被許多人理解,尤其是青少年。記得在一次閱讀課上,我看《詩經》正入迷,忍不住輕笑出聲,引得同桌好奇地湊過來,她掃了一眼便道:“這什麼呀?亂七八糟的。”我不着痕跡地掠過她手中的言情書,笑着說:“沒什麼,一本很有名的書,而且挺有意思的。”她不屑地朝我手中的書瞥了一眼,順帶附贈了一個看異類的眼神給我,才轉回身去。我啞然失笑,心中有幾分悲涼。

這件事讓我第一次真切認識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一件多麼迫切的事,這需要讓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少年,真正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肩負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

《詩經》讀後感10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倫這三個古國的文明早已衰落並消失,只有古中國的文明保留了下來,並得到了發展,在經過長期的歷史積後澱形成了今天的中華文化,因此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在這無邊的中華文化大海中,有一顆金子之重在閃閃發光,不曾黯淡,那就是——《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經總集。現存的《詩經》共收錄詩歌305篇,包括西周初年都春秋中葉共500餘年的名歌和朝廟樂章,傳統上分爲風、雅、頌三類。西周到春秋中葉的民風較爲開放,人們一般都用詩歌直白的表達自己最真實的情感,因此從《詩經》中可以窺得當時的民風民情。其中最爲人們所喜歡的是他的愛情詩。

《關雎》是爲人們所主旨的一首詩,“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女子是青年的好妻子,爲此青年“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結果“求之不得,寤寐思服”、“輾轉反側”。這首是描述了一個男子爲追求心愛美好的女子使勁渾身解數,表達了男女之間最爲純潔的愛情。類似表達純潔愛情的詩歌還有《靜女》、《木瓜》等,當然愛情不都是美好的,因此也有《氓》這類的怨婦詩。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歸,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這幾句詩出自《采薇》。男子很早就去戍邊守關,邊關的軍旅生活是艱苦的,性命沒有保障、生活條件差這些都是其次,更爲難過的是無邊無際的孤獨,在邊關沒人慰問、沒人關心、沒有家人的消息,心是空的!等到終於可以回家時,一切已經物是人非,自己也不再年輕,心情是沉重的,開頭的幾句試形容的就是他的心情。這首詩寫出了廣大將士戍邊的辛酸。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這幾句詩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們都出自《鹿鳴》。《鹿鳴》是一首燕饗詩,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嘉賓或君主表達自己的熱情和謝意,以及向人示好,暗示自己的忠誠。因此詩也是一種政治工具。

《詩經》中還有其他主題,在此就比一一舉例列舉。《詩經》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還是歷史、社會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義,是中華文化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孔子曾經說過,“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教育部門應該把,《詩經》中更多的詩

歌以各種形式編入教材,讓學生們從國小習,讓他們充分了解其中深刻的思想性,提高學生們的思想深度。

《詩經》讀後感11

周代,禮教初設,古風猶存,青年男女的自由戀愛尚少禁忌,所謂:“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周禮。媒氏》)在《詩經》中有許多男女戀情詩,而戀人之歌,多集於《國風》。國是地區、方城之意,風即指音樂曲調,“國風”即各地區的樂調。《國風》取材於各地的民間歌曲,反映了當時各地的民俗風情。而男女戀情,人之天性,所以在《國風》中也頗多涉及。

《詩經》第一首便是以愛情爲題材的詩歌《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詩經》以《關雎》爲始篇,列來衆多注家的評價多爲淑女以配君子,說明在我國古代愛情便成爲了詩歌的重要主題之一。

《毛詩。大序》中說“詩者,志之所至也。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詩歌由內心的感發所產生,而愛情是人類最純真的感情表露,也是最值得用詩歌來歌頌的。《詩經》中的愛情詩類型多種多樣,涉及到愛情的酸酸甜甜:有寫幽會親暱的《邶風。靜女》,有寫情侶春遊的歡快的《鄭風。溱洧》,有寫兩情野合歡娛的《召南。野有死》,有寫飽含思念的《王風。采葛》,有寫情女想情郎的《鄭風。子衿》,有寫情侶鬧彆扭的《鄭風。狡童》,有寫意中人不可求空餘恨的《周南。漢廣》,有寫表現意中人難以親近的《秦風。蒹葭》,有寫失戀苦澀的《召南。江有汜》,有寫遭到家長干涉的《鄭風。將仲子》,還有反抗家長干涉的《王風。大車》。從以上的這些列舉中我們可以看出,《詩經》中的愛情詩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愛情生活的幸福快樂與挫折痛哭,在閱讀中我們能夠體會出詩歌中充滿坦誠、真摯的感情。

在愛情詩歌中很多是用女性的口吻來寫的,她們對於愛情的.追求是大膽的而且熱烈的,這也許是因爲那時古樸的民風使然吧。如《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豈無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思我,豈無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讀後給人一種民生純樸的感覺,《詩經》裏這一篇僅用短短几句對話,便把情人相戲的情景淋漓盡致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除了以女性口吻來寫的以外,以男性口吻來寫的詩也很能體現女性在戀愛中開愛的情趣。如《邶風。靜女》這首詩便以男子的口吻寫幽期密約的樂趣: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躑躅。

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

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美之爲美,美人之貽。

《詩經》讀後感12

淡淡的書香,古樸的氣質,隨着手中的書頁慢慢增厚,我宛若見到了午後那溫暖的陽光,輕搖的柳條,還有山坡邊的輕聲吟唱。《詩經》,沒有波瀾壯闊的詞彙,也沒有萬分柔弱的語句,在我眼中,他是午後那溫暖的陽光,是那輕拂的柳葉,是那低聲的吟唱。他雖有槍林彈雨般的烽火,卻抹滅了那一份尖銳;雖有小橋流水般的溫情,缺淡去了那一份嬌柔。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同時也是我國實現主義文學的源頭。明人方孝孺早就說過:“能探《風》《雅》無窮意,始是乾坤絕妙辭。”近人梁啓超則認爲:“現存先秦古籍,真贗雜糅,幾乎無一書無問題;其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者,《詩經》其首也。”誠如胡適所言:“《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位置,誰都知道,他是世界上最古的有價值的一部文學著作,這是全世界公認的。”由此可見,《詩經》不僅對後世文學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具有不可代替的崇高地位,而且也是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中最可信賴的物化形態之一。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句表現了一個青年男子思念心中愛慕少女,睡夢中都渴望與她結成伴侶的熾熱情感。聞一多《風詩類鈔》說:“《關雎》,女子採荇於河濱,君子見而悅之。”“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這是一首女子出嫁的頌歌。方玉潤《詩經原始》曰:“此詩氣體稍輕,故不得與《關雎》並,次《螽斯》後,別爲一樂可也。然以如花勝玉之子,而宜室宜家。可謂德色雙美,豔稱一時。”

輕輕翻着一篇篇美文,轉眼間,眼前不再僅是那濃濃的'親情,甜美的愛情,字裏行間透露着一股股對時事的評價,對社會的批判,以及對那統治者壓榨的嘆息——

“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此詩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不堪忍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嚮往理想社會的強烈願望。《毛詩序》曰:“《碩鼠》,刺重斂也。國人刺其君重斂,蠶食於民,不修其政,貪而畏人若大鼠也。”“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爲!……”此詩斥責衛國統治者不守禮法,厚顏無恥。

篇篇詩詞,書寫了代代歷史;句句佳話,表達了人民的嚮往。

《詩經》,一本永不磨滅的書,一份淵遠流長的情。他用那動聽的歌喉,唱出了一份真情,一份樸素。他,擁有着一份典雅,一份美麗,一份清新,是天空中那潔白、輕柔的雲,在人們的心中輕輕飄蕩!

《詩經》讀後感13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時間如一條白練,把幾千年前的情懷延續至今。無論是幾千年前還是現在,最純樸,最乾淨的依舊是愛情。他不加任何修飾,只是發自人類內心最深處的一種情感而已。

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熱戀中的情人纏綿恩愛,無不希望朝夕廝守,所謂,“樂哉新相知,悠哉生相離”,只是短暫的分別對他和她都十分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不是虛僞的表演,是來自內心最真實的感受。相戀相思人人都有過,人人都會經歷,簡單的十幾個字,便將相思之苦表達的飽滿而又空洞。且不說古人有這種相思情節,在當今社會也不乏。着眼於二十一世紀,熱戀期的男女恨不得時時刻刻黏在一起,一刻鐘看不見對方便十分想念,關注他所有的動態,生怕錯過關於他的消息。而采葛中反覆吟誦一日不見,重疊中只換了幾個字,更是把懷念情人愈來愈強的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了。“一日不見,如隔三秋。”便由此而來。

褰裳,即提起下衣,簡單的一個動作蘊含的是壓抑許久的情愫。詞中的女孩說,你如果愛我,便提起下衣,過河來找我吧,不要怕河水冷,心中的熱情足以將冰冷的河水溫暖;你若不思念我,還會有別人思念我,不缺你一個人。三言兩語便將女主人公潑辣爽朗的音容笑貌,曠達自然的愛情觀活脫脫地表現出來了。可能許多女孩子羨慕詞中女主人公有如此曠達的心境,可她也只是個女孩,並未看輕愛情,倘若真的被心上人拋棄,也未必能做到詩中所說的那樣曠達,但這種建立在自信自強上的愛情觀以及縱遭挫折也不頹喪的意氣,卻是頗能警醒溺於情者,給傷於愛者治癒。這自信自強的愛情觀,也正是現代女性需要悟出的道理。

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男女平等實現了,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一面演變,但爲愛所傷,爲情所困的女孩卻越來越多,似乎沒有了心上人的陪伴,便沒有了生活的`意義。爲什麼呢?因爲男孩變得輕浮了嗎?不!大多女孩將所有的賭注都放在了心上人身上,沒有給自己留一絲後路。當今社會的現狀是,男主外,女主內,在觀念固化後,這似乎已經成爲了一種理所應當,女人就應當在廚房和孩子之間打轉嗎?不!從未有如此規定,古有巾幗英雄花木蘭,今有科研巨人彭新華,這些足以說明女兒身不比男子差。而在愛情中,女人有了自己的事業才能保留自尊和自信,纔有日後生活中的底氣。

放眼大學校園,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靜心研讀詩經,默默努力,把自己變優秀,期待與更優秀的人相遇。願更多的同學可以如詩經中的女孩一樣灑脫自信,與我攜手共同努力吧!

《詩經》讀後感14

呦呦叫的小鹿們在野地裏邊吃艾蒿,一邊相互呼應。人們也在一片琴瑟鼓笙中,一邊宴飲,一邊招呼嘉賓。這是《鹿鳴》給我們展現出來的一片熱鬧卻一片典雅中和的氣象。

《鹿鳴》作爲一首經典的宴飲詩篇,頌揚禮樂精神,但是並不在意對具體綱紀的強調,擺脫了對維繫一個王朝政治各項法則的陳說,迴歸到了宴飲本身應有的安詳和快樂。而這種安詳和快樂,正是由宗族的團結支持,必要的武力支撐,以每一個參與者的品德支持形成的。宴會上的琴瑟合鳴,營造出一種熱烈和睦的氣氛,烘托出參與宴飲主賓都是高尚文雅之人。着意對一種生活境界的.歌唱,而這種超越的生活境界就是禮樂和諧,人們世世代代不斷追求的理想。

宴飲是一種儀式。無論是交往、酬謝、慶賀,還是喜事、喪事,純粹滿足我們生理需求的吃喝已不十分重要。而突出的是,這種吃喝這種所特定形式表達的意義。人的飲食與動物的飲食之所以有不同,就在於它已不單是爲了延續肉體生命的必需。

從古到今,宴飲在中國從來都同文化有密切的聯繫,人們賦予它特定的內涵,用它表達某種意義。儘管宴飲作爲一種儀式,它的地位卻沒有祭祀那麼正式和莊重,但宴飲卻是祭禮無法替代的。如果說祭託是以莊重方式進行的儀式,那麼宴飲則是以輕鬆方式進行的儀式。

人們在觥籌交錯、大快朵頤、笙歌樂舞之中,製造出爲了一種輕鬆快樂的氣氛,來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人們借了飲酒吃肉這一機會,突破平時的社會規範的約束,暫時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閡,放鬆平日裏緊張的情緒,讓受到壓抑的精神和肉體得到解放。這就是爲什麼人們聚會通常選擇聚餐作爲更進一步的溝通一個重要途徑。聚餐中輕鬆氣氛,更讓每一個人都融入其中,取得生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在這個過程中,宴飲便達到了人自身精神與生理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的理想。

據文獻記載,周代各種典禮都離不開樂器的伴奏,詩篇《鹿鳴》歌唱伴奏這現象,更體現和諧這一概念。“鼓瑟吹笙”音樂對人們精神振奮,爲宴飲更添愉快氣氛,再加上適度飲酒對神經的放鬆,人與人之間超越了等級的隔閡,個人更容易融入羣體中,這個和諧的環境使每一個都沉醉在精神的共鳴之中。通過以上的品讀,《鹿鳴》所體現的和諧和理想之道對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仍然有很大的啓示。正如美國人赫伯特所指出那樣,“精神不再是一種受到利益影響的外在存在;恰恰是在禮儀之中,精神得以生動表現並獲得它最大的靈性。”我覺得,這也能對《鹿鳴》解讀中,道出這首宴飲詩歌的精髓。

《詩經》讀後感15

連續兩個晚上趕着看完了這本《最美不過詩經2》,詩經中的男女,不管如何戀愛,最終只有一個目的:結婚,這說明《詩經》中男女愛情的專一。如果兩個人分開了,就想念着要在一起,如果在一起了,就祈禱着永不要分開。他們可以一見鍾情,馬上就結合,比如《野草 蔓草》中的男子,行走在春天的田野上,迎面碰到一位素不相識的姑娘。他被姑娘的外貌美迷住了,於是,他大膽地向姑娘求愛,並同她結爲伴侶。《周南 關雎》就是一首熾熱感人的情歌。一位男子愛上了一位美麗的姑娘,醒時夢中不能忘懷,而又無法追求到。面對悠悠的河水,目迎水流中浮動的荇菜,姑娘美麗的身影時時閃現在眼前,這更增添了他的痛苦,以致出現了幻覺,彷彿和那個姑娘結成了情侶,共同享受着協諧歡樂的婚後生活。“風雨悽悽,雞鳴喈喈。既見君子,雲胡不夷?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雲胡不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雲胡不喜?”這首詩寫的是一個女子在家盼望丈夫,結果丈夫真的回來了,女子非常高興,以至於連身上的疾病都好了。戀愛中的男女,大概看到愛人出現在自己身邊,都是快樂無比的。

追求愛情,千年如斯。但對於追求愛情的男女來講,要做到“自由和專一”的'統一確實難上加難。頑強的追求婚姻愛情自由,寧肯以死殉情,表達了古代男女在愛情受到阻撓時的極端痛苦和要求自主婚姻的強烈願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甚至在愛人不幸辭世後,他們仍牢記舊情,希望在另一個世界裏繼續相愛。《綠衣》中的一位男子,沉痛的悼念逝去的妻子。夫妻情投意合,相親相愛,如今妻子不在人世了,他感到失去妻子的痛苦,永遠也不會完結。他看到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是妻子親手縫製,他想到自己一有什麼差錯,是妻子在身邊好言相勸。

《詩經》的單純與樸素,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範本。《邶風 靜女》描寫男女約會:“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悅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爲美,美人之貽。”一個男子在城中的一個角落等待自己的戀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戀人來了,送給他彤管、茅荑,他愛不釋手,並不是這禮物有什麼特別,而是因爲是美人所贈,主人公的感情表現得細膩真摯。表現了男子對於愛情的甜蜜和酸澀總之,從《詩經》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愛情觀:勇敢追求愛情,對愛情的熱切渴望與追求表現坦白直率;追求戀愛自由、要求自主婚姻;崇尚忠貞不渝的愛情;對愛情有着癡迷、執着的追求;天真純樸,爛漫自由,熱烈而浪漫,對愛情的自由和專一。

《詩經》給我們展示了人類美好、純真的情感世界,折射出了古代那純正、健康的愛情觀,爲我們現代人提供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