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集錦15篇

讀後感1.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邊城讀後感集錦15篇

邊城讀後感1

我與邊城結緣是在語文課本上,雖說沒讀過全文,但僅僅節選的這一小節,就讓我感到自己彷彿成了小說中的人物,隨着故事的發展而情感波動。

這裏,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利益爭吵,沒有情敵間的怒目相向,沒有親人的反目成仇。有的只是人們的坦誠,寬容,有的只是被世間遺忘的熱情助人。茶峒——不屬於外面繁雜的世間,這兒是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坐看夕陽西下,雲捲雲舒,聆聽風撫過竹林留下的眷戀之音,鳥兒飛過河面的傾慕之聲。此地實屬神仙仙境啊!

人性該是這世上最美的東西。然而在物慾橫流的現代迷失森林裏,我們還保留多少真正的人性呢?它,纖塵不染,晶瑩剔透。可是,在大城市裏終日勞苦奔波的人們,卻沒有將它放在應該被保護的環境裏,任由它被塵埃所吞噬,所掩埋。誠信的埋沒滋生了欺詐,善良的喪失造就了邪惡,人性中太多美德被死死地壓在寶盒最底層。在被世界遺忘了的邊城裏,我找到了人性的歸宿。

湘西的山美,水美,人更美。邊城以其獨特的柔美養育了翠翠。這裏的山教會了她堅強,這裏的水賜予了她忍耐。初開的情竇。翠翠心裏喜憂參半。因爲她那純樸的心她無法拒絕大老,也無法想儺送表達愛意。一切因善而起。但正因爲善使得她上演了一出孤單悽苦的悲劇!先生以此爲結局,留給我們無盡的遐想。

看完,我就在想:我的匆匆,是否真的就只是徒勞?但不管怎樣,路依舊要走,生活依舊要過,不管悲慘與完美,我們都要走下去。花開花謝,潮起潮落,屬於我們的昨天已經隨風而逝,等待我們的明天正迎風而來……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有花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屬於我們自己的故事剛剛開始,我們既是主演又是編劇,股市的進程全由我們自己決定,人生路漫漫,趁現在,請記住,珍惜…

邊城讀後感2

看完沈從文的小說《邊城》,在讚歎作品的精妙華美之餘,一直在想作者究竟想寫出什麼?就象描摹一個人除了他(她)外部的健康、美麗之外,靈魂又是怎樣的呢?作品中的翠翠,一個小女孩,她簡單、善良、孝順、乖巧、勤勞、樸實、執拗、堅強、追求。但這還不夠,作品似乎還有更多的承載,更大的容量。在行雲流水的字裏行間,在巧奪天工的山水畫面,在栩栩如生的衆人相中,在恰似一臺恢宏大氣的舞臺藝術劇裏無不流淌着“忠孝禮義廉恥”這中國儒學的魂。

小黃狗對主人的忠,翠翠對外祖尐父的孝,茶峒小城人的溫良恭儉讓之禮,翠翠外祖父去世後,小城鄉親幾乎傾城出來幫助女孩發喪,辦完喪事後且留下了老馬兵繼續照料翠翠和渡船的義。

而廉恥便是:自尊、自信。翠翠拒絕了茶峒鄉親們的憐憫、同情,以爲外袓父守墳爲由,堅持繼續在茶峒小溪上一邊擺弄渡船爲鄉親們服務,一邊等待着她心上人的歸來,表現出一個山村鄉鎮女孩對人情、人性、愛情極其單純的執著的追求和極大的自尊與自信。

而這些,正是今天我們許多地方,許多人在不知不覺中缺失掉的!

邊城讀後感3

行盡鳳凰,我雖遇到了很多和翠翠一樣有着清澈眸子的當地女孩,卻沒有找到我想要找到的愛情最初最純淨的樣子。那些矢志不移的愛情故事似乎也只能存在於小說或者電視劇中了,物質建設的發達騰飛導致了精神世界的缺失,那些曾經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好象只是故事而已。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象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當我們身邊再也找不到如此純粹的感情時,我們又該何去何從呢?是堅守自己最初的信念還是在尋找的路上迷失,緣起緣滅之間又有幾人能堅守住自己的本心?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單純地等待。

邊城讀後感4

每個人都向往自已的居住的地方有一片一望無際的藍天,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一片充滿生機的大地,但很多在城鎮居住的人又希望自已能居住在農村,居住在一個簡單的世界裏。可能這就是作者寫作的思路吧!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

在現今的時代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顯得是那樣的陌生和功利。爲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捲入你爭我奪的潮流當中。在建築物空間越來越狹小的同時,人與人的心靈同樣顯得狹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與人來往的途徑是那樣的便捷,但人的溝通卻是那樣的艱難。一道牆,不單是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居住場所,也同時隔絕了人心靈的來往;一扇防盜門,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闖入,但同時也囚牢了自己與外界的聯絡。但是在邊城裏,到處都顯現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景象!這也是邊城最吸引我的地方。現在許多人都爲了利益生存,沒有了利益什麼事情都不答應。這也正是中國人從古到今的一個“陋習”吧。這也是爲什麼現在有這麼多貪官的原因。貪官們本來就是知識份子他們知道是違法的行爲,但是他們卻鋌而走險知法犯法。這都是“金錢”所驅動。又例如在現實生活中爲什麼有這麼多人販子專門去拐賣小孩去賣,他們明知到被人抓到會承受巨大的懲罰。但是他們也要去做這些作奸犯科的事情。這都是“金錢”所驅動。三字經裏也說過人之初,性本善。人本來都是純潔的善良的,但在當今世界許許多多的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利益的驅動。

所以,我是嚮往一個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的世界!大家一起行動起來吧,喚醒心中的“本性”,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簡單、淳樸、勤儉、友善、和平,更加的“美”!

邊城讀後感5

懷着一顆明朗、恬靜的心,我翻開了《邊城》,一本讚頌鄉土人情的中篇小說。情節也許並不吸引人,但書中所寫景物,着實讓人着迷。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廿丈,河牀爲大片石頭做成。靜靜的水即或伸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說一開始便描述瞭如此美景,引人入勝。而主人公翠翠就生長在這美麗的環境中。

文中所寫的自然風景,盡顯民風的淳樸。在這淳樸的民風中,翠翠單純、善良的特點依舊那麼引人注目。她好似一顆水晶,綻放出耀眼的光芒照亮過客。

翠翠自打出生就只有爺爺、小黃狗、渡船。作者用質樸的語言描繪了翠翠與爺爺平淡而孤獨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描寫了他們與自然共存、相適應的.生活。淳樸的民風、善良的本性,在清澈的河流、湛藍的天空、清爽的風完美的結合在一起,使人物善良的本性愈加突顯。

但文章在描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外,摻加了爺爺和翠翠生活中的淒涼。拿翠翠的愛情悲劇來說,翠翠夢幻般的愛情天使一般從天而降,卻在翠翠伸手去接住它的那一瞬間消失的無影無蹤。在這裏可以看到一個問題:人與人之間總是有隔閡的,不會有人做到完全將心掏給他人。這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悲哀之處。

總的來說,《邊城》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個沒官場腐朽、明爭暗鬥,沒有功成名就、利祿勢利的淨土,令人心馳神往。

回首看看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着金錢唯物主義。人們爲了一己之利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多少人都爲了那永不可能滿足的私慾喪失人性。與湘西比起來,完全就是地獄式的輪迴永不止息。貪婪的心隨着得到的越多而愈加貪婪,完全沒有了絲毫的淳樸。

身處在當今,如何去改變這種現狀?沒人知道,也許只能讓經驗與教訓,去帶回那些迷失在黑暗中的人。

邊城讀後感6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南一條官路。這條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爲‘茶峒’的小山城時,……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這就是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那個民風淳樸的邊城生活。

作者以極具詩畫風采的筆墨爲讀者描繪了“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憑水依山築城”的湘西美妙的山水人情。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個富有詩情畫意的地方居住一羣淳樸、世代忠厚、誠實的茶峒人。翠翠,天真無邪、聰明善良、美麗乖巧的茶峒山區女孩。翠翠的祖父,碧溪岨的渡船老人,不論晴雨,必守在船頭。

隨之,以翠翠情竇初開爲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的風土人情之美。在偶然的一次龍舟賽上遇到了勇敢、豪爽、熱情的二老儺送,使她悠然心動,儺送與其大哥天保同時喜歡上了這個天真的小女孩。雖然翠翠對儺送情有獨鍾卻與之被生生分離。但母親的愛情悲劇並未發生在翠翠身上。

兄弟二人用湘西特有的風俗——賽歌來進行公平競爭,在失敗後的一次坐船押運貨物出行途中,天保意外溺水身亡。儺送因此心懷愧疚而離家出走,不久後祖父又因爲過度擔心翠翠的未來而離開人世,留下翠翠獨自一人懷着對祖父的思念與大黃狗在渡船上等待着前途渺茫的愛情。

翠翠的愛情故事最終以悲劇結尾。

“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此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西水流城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爲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是的,我們願意相信無論社會進步與否、亦或是退步,終究都無法改變一個人內心深處最樸實、美好的一面。

邊城讀後感7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爲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爲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說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人世就是這樣,自己造囚籠,關着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那這樣,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最讓人感動的是翠翠和爺爺的親情之愛,故事結尾,翠翠一邊接過爺爺的渡船,一邊在等待,都說她在等待儺送,而我認爲她也在等待爺爺,等待和爺爺共處的美好平靜地時光,爺爺也是她內心最深的牽掛。

故事結束了,但似乎有沒結束……

邊城讀後感8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在高中,借了同學的課外書來緩解學習的疲勞,原本浮躁的心竟也平靜下來。再次讀來又有不同的感受。

沈從文說過:我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在那個民風淳樸單純明瞭的邊陲小城裏,沒有紛擾繁雜的感情,愛與不愛一句話就說得清。因爲不愛,所以從容面對大老的上門提親;而聽着對面懸崖上二老要爲她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歌聲卻在睡夢中都感到甜蜜。那樣的世界,在素淡中自有明澈的光輝,質樸中自有蘊藉雋永之致,卻只能存在於過往,存在於夢中,存在於記憶,一去便永不再得。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每個人心裏都有個結局,而我但願儺送“明天”真的回來。

邊城讀後感9

沈從文的小說以恬靜的風格,小品散文的筆調,詩詞曲令的意境,描繪出湘西邊城的美麗風光。邊城裏的世界淳樸,良善,安靜,平和,人與人之間流淌着最樸素的情感。

我爲翠翠的單純可愛而產生觸動,“天真活潑,處處如一隻小獸。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到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隨時都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面前的人無心機後,就又從從容容的在水邊玩耍了”。在沈從文先生的筆下,一個受自然生養且教育的小姑娘形象便活靈活現起來。翠翠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生活是殘酷而又現實的,大老天保意外而亡,二老儺送又因大老的死產生了心結,爺爺因擔心翠翠的終身而病倒離世,三個深愛翠翠的人最終都離開了她。但是生活總歸要繼續,翠翠父親的同僚老馬兵伴着翠翠在碧溪岨住下。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

我爲那個淳樸的良善的世界而產生觸動,“不要哭了!不要哭了!聽我說,爺爺的心事我全都知道,一切有我;我會把你的事情安排的好好的,對得起你爺爺。我會安排,甚麼事都會。我要一個爺爺歡喜,你也歡喜的人來接收這隻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拼命。翠翠,你放心,一切有我!……”這些情真意切的話語和行爲在如今社會很是少見,正因爲人與人之間友善,信任的缺失,纔會渴望邊城裏所描述的小城,期待一切真善美的發生。

老船伕自知時日無多,拖着病弱的身子想爲翠翠找個終身依靠,卻受到儺送父子的冷遇,老船伕在那個雷雨之夜帶着滿心的不捨和擔憂悄然離世時,我的眼淚再也忍不住。

文章結尾,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作者似乎是想告訴我們,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讀後感10

走進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座白塔,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故事的開頭樸素又溫柔浪漫,小說裏描繪的湘西,風光秀麗,民風淳樸,儼然是一個世外桃源,邊城之美在裏面描繪得淋漓盡致。

如畫的山村,汩汩的小溪,沈從文先生以一種樸素,平和的文字,塑造一個個栩栩如生的形象。整個故事看起來像大段大段的沉默着的電影,沒有轟轟烈烈,沒有風起雲涌,只是用簡單文字勾勒出生命的理想之歌,看完整個故事,感受到的是意猶未盡的治癒。

翠翠和祖父祖孫倆的感情讓人羨慕,翠翠從出生開始就跟着祖父,對祖父百般依賴,跟着祖父撐渡船,翠翠天真可愛,勇敢活潑,可以說她是沈從文先生筆下愛與美的化身。自從翠翠母親去世後,祖父把翠翠撫養長大,十分疼愛翠翠,翠翠心情不好時給她唱山歌,帶她到鎮上玩,知道翠翠愛慕二佬,暗地裏想幫翠翠撮合。

大佬和二佬對於翠翠的愛慕是最純真美好卻又充滿遺憾的,大佬意外離世,二佬遠走高飛。殊不知,白塔邊上一個水靈靈的姑娘正摘着一大捧虎尾草盼着他回來。隨着老船伕祖父去世,白塔崩塌,故人還未歸,翠翠還在盼望。

故事的結尾是讓人惋惜的,白塔重新建起,茶峒的溪水緩緩流淌,渡船接過來來回回的客人,虎耳草在歌聲中給予翠翠多少幻想,一切恍然未變卻物是人非。整個故事於平淡寧和中起筆,於餘韻未盡中消散,邊城之美貫穿其中,沈從文先生並沒有寫二佬是否歸來,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冷月光,籠罩着邊城朦朦朧朧的婉約美。

邊城的美不是一眼驚豔之美,而像一杯香茗,越品越有味道,它沉澱的,是喧囂浮世沒有的桃源之美,從頭到尾是優雅的基調,讓人感覺很舒服,我有幸與這種美邂逅。

邊城讀後感11

《邊城》讓人們走進淳樸、善良的勞動人民,去聆聽他們內心深處發出的生命的聲音。

湘西,鍾靈毓秀之地,就在這兒,我相信也只能在這兒:一條小溪,一戶人家,一條黃狗,一個老人,以及——由的最澄澈水才能孕育出來女孩翠翠。翠翠從小與祖父生活在一起,時間飛逝,她已從一個襁褓中的嬰兒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少女。她是祖父的心頭肉,渡船的祖父也是她生活的全部依靠,無論雨晴必守在船頭的老船伕,渡船時彎腰弓背的老人,這些,都被翠翠一雙美麗的大眼睛看在眼裏。在岸上睡着的祖父,翠翠不忍心叫起,便自己載着河對岸的客人,履行着祖父的職責。翠翠心裏的聲音,唸叨着祖父的平安與健康。淳樸、善良的本性使她作爲祖父身邊唯一的親人,將這些年來祖父給予她的恩情償還。

作爲一個普通的女孩,她的心裏也有對愛情的願景,天保二老是她的意中人,在同樣喜歡翠翠的天保大老出水禍死後,二老選擇了逃避,遠走他鄉,只留翠翠在溪邊等候,小說的最後寫道:“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翠翠是否等到二老回來的結局,只能在人們心中圓,但我們又能聽見翠翠心中最真切、最簡單的盼望二老歸來的聲音。

邊城讀後感12

正如前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初讀《邊城》時,的確沒有弄懂從文先生所要表達的感受,對所寫之事也沒有一個很清楚的條理,便對此文沒有太大的興趣,甚至有點枯躁之感。但硬着頭皮讀過兩、三遍後,我卻喜歡上了它,對自己說:再看一遍吧,再看一遍吧!於是又捧起書,迴歸沈先生筆下的邊城。

《邊城》作爲一部中篇小說,帶給我最美的體驗和感受就是小說最後留下的無盡遐想,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透過書中的文字,進入書中,扮演我們想要扮演的角色,逐一走過他的經歷,並且繼續向前走,這給了我們每個人當作者的機會,從這個意義來看,《邊城》是一幅未完成的畫作,是一幅未創作完的詩,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寫下去。

在故事的徐徐發展中,沈從文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似乎並不是那麼美滿的結局“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了!”

讀到這裏,我不禁十分好奇,那個翠翠深深牽掛的儺送,到底有沒有回來。如果他回來了,那麼他們兩個人還會在一起嗎?如果他們在一起了,兩人是會選擇忘卻過去的一切重新開始,還是會把誤會深埋心底讓它滋長髮酵,腐蝕他們的愛情?如果儺送沒有回來,翠翠是會一直等下去,還是會另嫁他人。我不知道,試想過無數種可能,卻依舊是覺得不夠滿意。也許,只有留下這麼一個懸念,留下一個苦苦等待的女孩剪影,纔會讓我們有所期待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是《邊城》的結尾,作者並未直接點明翠翠最後會如何,而是留下遐想,令讀者回味,大體上講,這個故事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前的邊城是美好的,翠翠與祖父在臨溪的白塔下渡船,無拘無束的生活,而儺送則與他的大哥在端午節上捉鴨子,他們過着如童話般美好的生活。

邊城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是從讀《邊城》開始的,讀着讀着,內心不由地發出一聲感慨,世間萬物不就是這樣嗎?

這是一篇以湘西邊城一個有山有水,世外桃源的地方爲背景的愛情,親情故事,那裏風景優美,民風純樸。主人公脆脆,和祖父一起渡船過日,後來愛上了順順的次子儺送,而儺送的各個天保又愛上了催催,作爲兄長,天保選擇遠走他鄉去做生意,卻不幸遇難,天保的遇難,讓儺送在手足親情面前,暫時放下了愛情……

沈從文先生用手裏的筆,在樹上寫盡了世間的愛,親情,友情,手足情,愛情……都說翠翠是愛的女兒,也是大自然的女兒,那沈從文就是描繪愛的人。通過這本書,通過翠翠純樸的愛,表達出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從而體會出作者追求人世間的善良和美好,一個平靜,充滿愛的世間,而不是一個動盪的世界。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爲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讀後感14

“邊城”意指什麼?從字面意思來說,它是邊境的城市,就是樸實,安寧的村莊。但從沈從文先生的角度去看,這,就是他對生活的態度。具體是怎樣的態度呢?隨我去品味沈先生的語句吧!

“他們的生活那麼同一般社會遙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的生活裏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個身心爲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沈先生的文筆從來都是這樣唯美、簡潔。無需過多裝飾,寥寥幾語就把田間人民對“愛”字的看法描述出來:雖然他們離現代社會太過遙遠,可能體會不了城市人民的做法,可兩邊在愛情的收穫方面,會被相同的物質所互相結合,令兩個互不關聯的事物變得相似起來。他們都會爲愛癡迷,爲愛瘋狂。

再看看現實生活。當今社會,大傢伙對愛的理解已然變了味。舉個例子:你若對我不離不棄,我便對你生死相依。本就不該如此。爲什麼呢?這句話所在的基礎是“你”對我不離不棄,我“才”對你生死相依。這聽起來很覺着自私:憑什麼我先對你好後你纔對我好?!是的,爲什麼我們不能做個“傻漢”,讓對方單方面地浸在我的愛之中?自己愛的人幸福,當然你也會幸福。可能有人會說你癡,但他絕不會嘲笑你;可能有人覺得你傻,但他也會效仿你,因爲你的做法鐵定會羨煞旁人。

“琉璃般透明純粹,美得讓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最後再用沈先生的話,點明當今“愛情”的性質。畢竟只有珍惜的,纔是珍貴的;唯有珍貴的,你纔會去珍惜。即使他的文章最後都哀婉悽美,但這卻最使人銘記簡單而又說不通的道理。

邊城讀後感15

最近我讀了沈從文先生的代表作《邊城》,大爲折服。他筆下的那個湘西邊鎮深深地吸引着我。

小說的開頭就向我們展現了一片寧靜自然的鄉村景象,沈先生把湘西小鎮茶峒上老艄公祖孫相依爲命的平凡生活婉婉道來。主人公翠翠是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是湘西山水孕育出的美麗精靈,她天真純情,善良羞澀,對美好的生活和愛情有着渴望和嚮往。她就是邊城的象徵。翠翠與爺爺的至深親情,翠翠與儺送朦朧無果的愛情,天保與儺送間的手足深情,祖孫二人與村裏人之間和諧融洽的鄉鄰關係……共同勾劃出了純樸的風土人情。

在沈從文的筆下,這是一個用人性描繪起來的瑰麗而溫馨的世界,這裏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個人身上所煥生的人性美、人情美營造了這個世界,這裏看不到邪惡、奸詐和貪慾;這裏有貧富區分和社會地位高低的差別,但他們都相親相愛、互幫互助;這裏也有矛盾,但那決不是善與惡的衝突,小說的結局是悲的,可是不是險惡奸邪所爲。在一首清澈、美麗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園牧歌中,爲人類的愛做了恰如其分的說明。在這樣一篇美麗的文字之中,我們更能感受到一種似乎已爲我們所陌生的自然、優美、健康的人性,那種如大自然本身一樣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實的人生形式。

讀着它的時候,心是寧靜的,靈魂是清澈的,感動的心是真切的痛,卻又是飽含着最深的嚮往。在這個生活節奏極快,思想劇烈碰撞的年代,人與人的關係越來越脆弱、越來越緊張,愛情,缺少婉轉;相親相愛,也帶着目的,抱着想法。突然很傷感,現代人真的就聰明就快了了嗎,沒有。科技可以加速我們的交往,卻淡去了我們的相互珍惜的感情,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悲哀麼?

作者將小說人物、主題、背景融合得恰到好處。既表現了湘西淳樸的民風,又寫出了人在現實生活中的悲憫與無奈。

沈從文用自己獨特的風格——樸素、平淡、抒情,靜默地抒發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對鄉土的深情,對生命的無限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