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集合)《邊城》讀後感

讀後感5.03K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一定都收穫不少,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爲如何寫好讀後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邊城》讀後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集合)《邊城》讀後感

《邊城》讀後感1

《邊城》主要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在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邊,住着主人公翠翠和她爺爺老船伕。茶峒城裏有個船總叫順順,他有兩個兒子,老大叫天保,老二叫儺送。端午節翠翠去看龍舟賽,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儺送,儺送在翠翠的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時,儺送的兄長天保也喜歡上了翠翠,並提前託媒人提了親。天保告訴儺送一年前他就愛上了翠翠,而儺送告訴天保他兩年前就愛上了翠翠,天保聽了後也吃了一驚。然而此時,當地的團總以新磨坊爲陪嫁,想把女兒許配給儺送。而儺送寧肯繼承一條破船也要與翠翠成婚。兄弟倆沒有按照當地風俗以決鬥論勝負,而是採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達感情,讓翠翠自己從中選擇。儺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過弟弟,心灰意冷,斷然駕船遠行做生意。

碧溪邊只聽過一夜儺送的歌聲,後來,歌卻再沒有響起來。老船伕忍不住去問,本以爲是老大唱的,卻得知:唱歌人是儺送,老大講出實情後便去做生意。幾天後老船伕聽說老大坐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碼頭的船總順順因爲兒子天保的死對老船伕變得冷淡。船總順順不願意翠翠再做儺送的媳婦。老船伕只好鬱悶地回到家,翠翠問他,他也沒說起什麼。夜裏下了大雨,夾雜着嚇人的雷聲。第二天翠翠起來發現船已被沖走,屋後的白塔也沖塌了,翠翠去找爺爺卻發現老人已在雷聲將息時死去了……老軍人楊馬兵熱心地前來陪伴翠翠,也以渡船爲生,等待着儺送的歸來。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爲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作者推崇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邊城》讀後感2

《邊城》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爲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邊地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愛情悲劇,凸顯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與心靈的澄澈純淨。

《邊城》以清末時期的湘西茶峒地區爲背景,以“小溪”渡口爲起點,繞山岨流的溪水匯入茶峒大河,展開了曠野渡口少女“翠翠”與山城河街“天保”、“儺送”兄弟的動人愛情故事。沈從文先生極爲優美而流暢的語言文字,如詩如畫般描繪了白河沿岸恬靜幽美的山村,湘西邊城濃郁的風土民情:“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裏,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夏天則曬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褲,可做爲人家所在的旗幟。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處不朗然入目。黃泥的牆,烏黑的瓦……” 。這些充滿了自然真樸與生息傳神的描寫,給人以極美的享受。

隨着故事的展開,《邊城》描述了河街繁華祥和的碼頭市井,湘西淳樸厚道,善良篤信的世道民風。河街雖有“一營士兵駐老參將衙門”,有地方的“厘金局”,卻彷彿並不存在,林林琅琅“五百家”,各處是一片繁忙的勞作、古樸的店鋪、悠閒的生活景緻。“船來時,遠遠的就從對河灘上看着無數的縴夫……帶了細點心洋糖之類,攏岸時卻拿進城中來換錢的.。大人呢,孵一巢小雞,養兩隻豬,託下行船伕打副金耳環,帶兩丈官青布或一罈好醬油、一個雙料的美孚燈罩回來,便佔去了大部分作主婦的心了”,“永遠那麼渾厚……盡把自己的心緊緊縛在遠遠的一個人身上,做夢時,就總常常夢船攏了岸,一個人搖搖蕩蕩的從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邊跑來”。這些客觀生動的描寫,反映了沈先生鳳凰縣生活的深厚基礎,當年對“河街”生活細膩的觀察,對湘西民俗風情的諳熟,直觀與遐想的特寫抓住精彩的瞬間,給人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河街”上雖有三教九流,以及“縴夫” 、“船伕” 等生活在最低層的民衆,但做爲當年“新文化”的傑出作家,也許是爲了愛情主題,未提及階級對立或社會矛盾。

我們雖然僅僅是從文字上了解湘西的那個遙遠的時代,未必真悟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但《邊城》卻是沈先生描述的類似於陶淵明筆下的現代“桃花源”,與當時“爭亂”的外世隔絕,從中不難看出沈從文先生對和諧美好社會的嚮往和追求。

總是不能完全表達出心裏所想的意思,寫了這麼多,大概還是有些偏差的。大概是那麼個一起吧。寫給自己。

《邊城》讀後感3

《邊城》蘊含着詩一般意境和韻味,作者不僅創造了詩一樣意境而且賦予作品中人物與景物以深厚象徵意味,集中了湘西秀美山水和淳樸情致。

《邊城》里人情亦如水,卻不是如水樣淡薄,而是一如湘西河川明澈純淨。在閱讀的時候我感受到了人性的芬芳。翠翠和爺爺一起守着渡船相依爲命彼此關懷,他是古代勞動人民代表,他善良、勤勞、樸實、憨厚、忠於職守,他對外孫女無私關愛,炎黃子孫得以繁衍血緣紐帶,從他身上我看到了中華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純樸人性之美。

翠翠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她那雙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以及她清澈純淨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溫柔恬靜,在情竇初開之後,便矢志不移,執着地追求愛情,癡情地等待着情人,不管他何時回來,也不管他能不能回來。那白塔綠水旁翠翠佇立遠望的身影,是如此的嬌豔燦爛!我雖理解儺送的出走,卻也不能釋懷他的出走,因着他的決定最後讓一個人的悲劇變成了三個人的悲劇!這不禁令我想起韋莊的那首《思帝鄉》:“春日遊。杏花吹滿頭。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擬將身嫁與,一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一寸相思一寸灰,翠翠的愛情不若詞中女子那般衝動熾烈,卻也分外耀眼,志不可奪。她一生都在用她那份脈脈的溫情守候一段飄渺的希望,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這段愛情,是如此可悲、可嘆、可敬 內容來自天下文學網

此外,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也鮮明可愛,躍然紙上。古樸厚道的老船工、豁達大度的天保、豪爽慷慨的順順、熱誠質樸的楊馬兵……他們都是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徵,都體現了理想人生的內涵。這裏的人們無不輕利重義、守信自約;酒家屠戶,來往是客,人人均有君子之風;“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較之講道理和羞恥的城中紳士還更可信任”。比起物慾橫流、紛繁複雜的社會,這裏儼然是一派桃源仙境,令人無限神往。

然而,《邊城》對於我,除了心靈和人性的迴歸感,更多的卻是,它將我帶回到童年的陽光裏去。那裏有我的爺爺,他給予我的愛濃的化不開也忘不掉,於是記憶當中,永遠抹不去的',那暖暖的感覺,隨着翠翠的一聲聲“爺爺”被觸動着。

讀完《邊城》,不能不被沈從文筆下湘西民族和整個中華民族美好的文化精神所打動。那幽碧的遠山、溪邊的白塔、翠綠的竹篁、質樸的百姓以及這美好的邊城所發生的那段愛與守候的故事,將永遠在我心中閃耀美好的人性光輝。

《邊城》讀後感4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優秀的抒發鄉土情懷的中篇小說。沈從文是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嶽煥,他一生寫下很多部小說和散文集,但是在他衆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佔據着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質,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爲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着靠擺渡爲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爲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自己對哥哥的死負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爲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着渡船,癡心地等着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其中人物主要是翠翠、爺爺、天保以及儺送。《邊城》寄託着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着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樸,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淨,也是爲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淨。《邊城》寫以歌求婚、兄弟讓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態和人生的方式,都隱含着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的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現代文明物慾氾濫的批判。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邊城》讀後感5

初讀《邊城》是在高中的時候了,而今再次拿起《邊城》,引星甩送時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邊城總是給人一種遙遠和神祕的感覺,沒有鮮明的人物,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甚至純真的愛情也是剛剛萌發,就在這平淡之中,一幅恬靜的湘西鳳凰古鎮生活畫面躍然紙上。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伕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裏愛的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裏的一切,卻又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着翠釋,但哥哥爲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大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放,在等着,等着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這是一個純樸,悲涼的愛情故事,充分展示了湘西的古老民俗與湘西人的善良,淳樸。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着人生,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着完美,而翠翠的無限等待又顯示着不完美。

她的感情悲劇能夠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能夠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感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而作者沈從文安排這樣的無限期待爲結局,也正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感情色彩。《邊城》是沈從文先生理想的夢境,他將對山水的熱愛化作文字融入夢境。茶峒自然風景清新雋秀,江水清麗綿延,江上的渡船每日運行於山水之間,儼然點綴了這如詩的夢。在這樣的夢境中,卻也有淡淡的憂愁。沈從文先生還說:“美的使人憂愁。”這或許也是一種美的境界。

《邊城》的景色是美的,美在景色的純淨。《邊城》裏的人是美的',美在人們的心靈。在這裏,我們看到的是人們的淳樸,勤儉和友善。《邊城》裏的情是美的,美在它的真,無論是親情,還是愛情。老人對外孫女翠翠的愛是醇厚的。他不只是作爲外公愛着翠翠,他還承擔了母親和父親的責任。他與翠翠之間的親情,讀着令人溫暖,卻又有着淡淡的憂傷。

再次讀起《邊城》,看着故事中儺送爲了親情而放下感情,難免會爲翠翠不值。親情固然重要,但爲了親情而放下感情,也是可悲的。而翠翠又在不明白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心力交瘁,之後在陪伴她的楊兵馬向她說明後,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爲她感到可惜和可悲。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的等待。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的心裏也有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不斷尋找,而不是無盡的等待。

《邊城》讀後感6

有一個地方,流水潺潺,炊煙裊裊,像極了陶淵明所向往的那個桃花源,而這,便是沈從文筆下,那一座純淨質樸的邊城。在白色恐怖、戰亂紛飛、硝煙瀰漫的那個年代,四處民不聊生,哀鴻遍野,但在沈從文筆下的茶峒,生活一片祥和,沒有那股銷煙,人們無憂無慮地生活,真誠質樸地交往,何其令人嚮往!

其中不得不談到天保、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故事,青山綠水小橋旁,一見傾心,日久生情,少男少女彼此間純純的愛戀,這該是多麼美好的一切!

然而最終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記憶裏:天保與儺送一個身亡,一個出走,外祖父也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死去,翠翠本該無憂無路,被百般呵護的人生,就這樣被命運捉弄,發生了一個又一個無奈的改變與轉折,令人可嘆又可惜。

沈從文其實並沒有故意鋪設哪個情節,他沒有設置扣人心絃的氛圍,沒有安排跌宕起伏的情節,他平緩而冷靜地陳述着,淡淡的語氣,卻更讓人心有感觸。其實我一直覺得,《邊城》應該是美好而淳樸的,畢竟如果沈從文想要在戰亂時代就寫出自己心中的桃花源,難道不應該是美好而歡喜的啊?

但在讀完後才發現,就是因爲這巧妙的設計,反而更令人覺得邊城的美好理應存在,人們更有可能可以追求得到,而不只是存在於作者的想象,令人可遠觀卻不可求。

在茶峒這座小城,簡單而質樸的故事,對於整個社會來說,或許根本起不了什麼風浪,但在那樣的.背景下,沈從文將此描述了出來,卻是令人心中大動,感觸良多。

我也想住在這樣一個小城,發生着自己平淡而真實的故事,演繹着自己平凡而溫馨的人生,這,便是我在讀完《邊城》之後,最強烈的念想了啊。

說到這裏,我不禁想說說自己的夢想。從很久以前,就有大人教導我們,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要時刻爭氣,要時刻努力,才能做到不辜負自己這一生,我對此不發表什麼看法。讀後感·人各有志,自長大以後,開明的父母已不再幹涉我的決定,他們尊重我的想法,對我也沒有所謂“望女成鳳”的要求,本該來說,我是輕鬆的,但是處在這樣境地的我,反而會有很多迷茫,射手座的人生信條一直都是開心就好,雖然經歷很多事讓我知道生活的菜米油鹽很現實,沒有經濟實力的人在談起風花雪月時是底氣不足的,說實話,我的眼界從來不算寬,我說是徘徊猶豫,其實心裏早有主意:我這一生所求,或許家人平安健康,生活不用大風大浪,平平淡淡就好了罷。

世事多紛擾,願你獨守一方淨土,安靜而美好地過完,自己的一生。

《邊城》讀後感7

讀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不可避免地會聊起愛情這個話題。翠翠,儺送,天保的愛情用時下較俗的說法來形容,即三角愛情。我們看到了開頭與過程,卻沒有料到結尾。沒有一個人獲得圓滿的結局,而所有的愛情與淚水都化爲了翠翠無望的等候。溪邊那個坍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但翠翠走失的愛情還能回來嗎?誰也不知道。正如那個故事的悲傷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這樣的愛情也許悲傷,卻充斥着時下快餐愛情所沒有的純粹,真摯與執着,這或許是沈先生所要表達的。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更在當下,選擇成人之美,遠走他鄉;選擇一條渡船,捨棄一座碾坊;選擇執着等待,不論結果,是多麼不容易。沒有海誓山盟,沒有離經 叛道,沒有金錢的銅臭,有的只是茶垌這一方水土所孕育出的最原始的男女之情。

從情感的角度,除了愛情,爺孫倆的祖孫情,鄉親們的鄰里之情同樣是人性中的'閃光點。看完《邊城》,我對那個老人產生無限的敬意。他是忠誠正直的老船工,不貪客人的一分便宜;他是疼愛女兒的父親,儘管女兒未婚先孕,也沒有過分責備;他是守護孫女的堅強後盾,即使是生命的最後一刻,也爲翠翠遮風擋雨。這個老人用船漿擺渡他人,卻忘了擺渡自己,終是半生顛簸,操勞過度,在那個風雨之夜去了,徒留讀者的一片唏噓。幸運的是,這裏處處存在溫情。鄉親們在爺爺死後,熱心地給這個可憐的孤女提供幫助。船總順順派人幫忙料理後事,親自扛來一口袋米,一罈酒,一腿豬肉,事後也邀請翠

翠到自己家來住,等着儺送一回來就爲兩人準備婚事;城中的老道士也來盡義務辦理念經起水諸事;最後,曾暗戀翠翠母親的楊馬兵怕翠翠胡思亂想,決定在碧溪岨爲翠翠作伴,把一個一個日子過下去。 《邊城》中,沈從文以細膩的筆觸描繪出人性之美,給我們帶來一份久別的溫情與感動。每個人物的喜怒哀樂都以最直白,最原始的形態衝擊着我們的內心,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於人性。記得馬國福的一篇隨筆《防盜窗》,的確,在這個鋼筋水泥的城市裏,那一扇扇防盜窗不僅隔絕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在我們的內心上了一把鎖。隔着一扇窗與人交往,又如何感受得到人心的溫暖。此外,不得不提《邊城》裏的湘西茶垌,那是戰亂年代的世外桃源,是快餐時代的心靈淨土。

讀完《邊城》,我憧憬着那樣簡單,美好的生活:有一小溪,一白塔,一人家,家中有老人,女孩和黃狗,以及一羣相親相愛的鄰里;更爲那樣的愛情所感動:在夢裏,有一個人願意用歌聲托起你去懸崖半腰,摘下一大把虎耳草。即使所有的答案都會被等待的光陰所掩埋。

《邊城》讀後感8

在《邊城》中,作者沈從文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溼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爲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說,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爲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說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爲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9

當我初次讀到這本書時,樸實無華的風格和語言深深吸引了我。沒有繁瑣的辭藻,只有易懂的文字;沒有過於隱藏的心思,只有溢於言表的情感;沒有城市裏的危險,只有山村裏的安逸。但這些都是表面,文章美的背後也有着令人傷心的悲。

主人公翠翠從小跟着外祖父生活,感情深厚,翠翠愛祖父,祖父也愛翠翠。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翠翠長大了,到了情竇初開的年紀,無意與二老儺送相遇,自此雙方心裏住着對方。兩人的愛情從翠翠對二老的思念開始,以翠翠的等待而延續。這期間又有無數的故事令人感嘆和悲傷:大老天保的提親、二老的唱山歌、大老的死、爺爺的死、二老的離去……兜兜轉轉只留得翠翠獨自一人,陪着翠翠的也就只有孤獨的等待了。在這樣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裏,充滿了許多的“錯誤”。

翠翠的出生是個美麗的“錯誤”。翠翠的母親是老撐渡人的女兒,父親是一名軍人。他們相繼逝去,去追尋他們的愛情,留的翠翠與老人、黃狗一起生活。翠翠生活在茶峒這個地方,有自然萬物養育着她。她,天真活潑,像一隻小獸物,不想殘忍的事,不發愁,不動氣。這樣的翠翠很受人喜愛。

翠翠的愛情是悽美的“錯誤”。在一次的端午節夜晚,十三歲的翠翠與二老儺送相遇。這是一場美麗的邂逅,兩個情竇初開的孩子第一次相遇,產生了奇妙的感覺。雖是小小的誤解,卻產生了美麗的火花。而後的節日裏,翠翠無不在思念着二老。她聽着別人對二老的婚事議論,心中的'醋味油然而生,心裏很不是滋味。她有着了十五歲少女應有的羞澀和煩惱,更是表達了自己內心的孤獨,以及一種心痛、不知所措的情感。

再後來,大老天保來到家中提親,爺爺遵從翠翠的意願,而翠翠一直在等待二老,所以一直沒有給大老迴應。直到後來,大老爲了成全弟弟和翠翠,獨自離開,而在下船時不幸淹壞了。自此後,二老出走,爺爺離世,翠翠悲痛欲絕,順順又想接翠翠到家,做二老的媳婦。可翠翠不認爲二老會娶自己,坐在溪邊等着二老回來。翠翠的內心更加孤獨了,在女孩子的青春年華里,她承受了不該承受的傷痛。但或許,這會讓她在以後的日子裏變的更加的堅強。

翠翠的等待是衷情的“錯誤”。自二老離開後,翠翠無時不刻地在等待着,等待着二老的迴歸,可誰都不知道二老的歸期。正如書中所說“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但至少,翠翠翹首以盼,還有個希望,儘管這個希望很渺茫……

風光鄉村,淳樸人家,崖畔白塔,過渡的老船伕,天真可愛的翠翠,勇敢樸實的天保儺送等,多麼美好的風景,多麼美好的人啊!書中如此,希望現實,更亦如此。

《邊城》讀後感10

幾千年來,自《桃花源記》後,遷客騷人從未停止對那個阡陌縱橫、雞犬相聞的桃源的追求,李白也曾說“分明感激眼前事,莫惜醉臥桃源東。”而我,有幸找到了真正屬於我自己的“世外桃源”——從沈從文先生的《邊城》一書中,多麼慶幸啊!

沈先生的本意並不在於要引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只是想借桃源上行七百里路碧溪岨的一個小城鎮爲背景,將當中幾個凡夫俗子,一個純真姑娘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份哀樂,爲人類的“愛”字作恰如其分的說明,表明“一種健康、優美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每次讀沈先生的文章,總是有種溫和的觸感和一種“家鄉的味道”。 “剪不斷,理還亂”的思鄉情早已深入骨髓。他的字裏行間無不充斥着絲絲鄉愁。戀一溪清泉,愛一艘渡船,看一座白塔……隨手一揮即成景,卻無處不撩撥着人的心絃;一點點的回憶,一幕幕的畫面,構成了《邊城》引人入勝的意境;一位老人,一個女孩,一條黃狗,即便是一個破碎的家庭也難捨這戀戀親情;而這交織的情,懵懂的心,單純的她不知是否能等回想等的人;茶峒的吊腳樓,大老和二老,癡情的歌,無情的結局,不知使多少人黯然淚下。

一方水土一方人,鳳凰的從文,鳳凰的人。如果不是懷着對生養他的家鄉的厚厚之情,拳拳之心,怎能寫出如此打動人的文字呢?沈從文已經不是在寫作,只是在寫實,因爲在他的心中那就是最美的田園,心靈的歸宿,是值得用生命守護的地方。也許只要你是愛家的、戀家的人,都會在書中找到一個似曾相識的自己,和一段不可能忘卻的記憶。

《邊城》就像是一片世外桃源,是我心底最後的寧靜。無論我身處何地,都帶着這份清純的回憶。它改變了我,改變了我對人生的考量,一路行來,當緩緩行進,心存一份清純;它教我做人,洗去浮躁,靜靜觀視,心有一處平靜。它改變了我對未來的臆想,去學習尋找,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人生;去學會選擇,在你我需要選擇的時候。沈先生給我們留下的`不只是白紙黑墨,而是永遠都無法品完的一種思想。

鳳凰之水,不及九寨;鳳凰之城,不及烏鎮。 然而鳳凰之美,不侷限 於風光,更在於沈從文先生賦予它的一個無比淳樸的,自由的,溢滿了生命力的靈魂。正是這一種靈魂吸引着無數人去探尋。清清平平,也許這就是“桃源”的最好解釋,簡單地說——悟懂了桃源的含義也就找到了自己心中的世外桃源。

寫到這,我不覺已與沈先生一起,一同看着那撐船的祖父和伶俐的小黃狗,依靠在那平靜的茶侗之鄉水邊的吊腳樓上陪翠翠等她要等的人……

《邊城》讀後感11

昨晚看完了《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我生活在今日——一個能夠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我也成爲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

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應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

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爲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我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我把握的了的幸福?——最終,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能夠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是的,誰能把握自我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爲,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

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爲想到了翠翠。

《邊城》讀後感12

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讚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爲的高尚和靈魂的美。

《邊城》塑造的主人公渡船少女翠翠,是純潔美麗的化身,是《邊城》美好的靈魂:爺爺老船伕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爲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爲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悽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前清解甲流落軍官順順憑着一些積蓄經營木船,事業興旺發達,又因大方灑脫,仗義慷慨,誠信公道,被衆舉爲掌水碼頭一方豪傑紳士。

他的兩個兒子大老和二老受父親江湖風範教育薰陶,在浪裏行船摔打錘鍊,皆成爲江湖岳雲式聰明英俊少年。在渡溪或逮鴨的競技後,兄弟二人心中都是與翠翠一見鍾情,深深愛上了美麗的翠翠,二老儺送爲追求翠翠寧可要條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 。大老天保在與翠翠提親的一次次混沌不清的馬路 ,車路推辭中,決不放棄對美的追求,執着的兄弟二人互明心事後,毅然甘願站在月夜山崖上爲翠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

《邊城》是一幕愛情的`悲劇,看似文字輕鬆酣暢的流淌,實則筆墨濃暈幽幽的凝重,她的感人正是愛情悲劇的美麗。沈先生筆下的妙齡翠翠,細膩的再現了一個少女春情朦朧的心裏變化,生動的刻畫了少女羞澀的恍惚與冷漠。

由於從未有過母愛和做爲女性的涉世,心理孤獨的翠翠面對癡心愛情不知所措,一次次含蓄埋沒,躲避推脫,終於憂鬱等待竟是一場悲劇。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天保在漩渦中溺水身亡,儺送悲痛之際又不願接受家中新碾坊的催逼,去了遙遠的桃源地方。

在這令人心碎的時刻,爺爺在吃了掌水碼頭一悶拳的怨恨後,那個暴雨雷鳴的夜晚,碧溪岨的白塔終於倒塌,翠翠唯一的親人,辛勞一生的老船伕在睡夢中帶着憂慮和期待撒手西去。翠翠在楊馬兵等人述說中,明白了一切,她痛哭了一個晚上,可是那如歌的歲月似白河流水滔滔而去。

《邊城》的結尾也揮灑的十分悲壯幽深,意境深沉: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

《邊城》讀後感13

初讀《邊城》,未覺其中苦味;再讀《邊城》,不禁潸然淚下。

一條窄窄的渡船,一方圮坍的白塔,一位風燭殘年的老人,一個出落得亭亭玉立的翠翠,一隻黃狗,還有那江流竹排上意氣風發的天保,龍舟中生龍活虎的儺送……這沈從文先生筆下的邊城,仿若那陶潛的世外桃源般處處洋溢着淳樸真摯的氣息,惹人心生神往。

湘西的生活無疑是清苦而艱辛的。沈先生一句話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對一片土地的熱愛,是懂得它的殘酷以後去心疼那背後醉人的風光。

那個遠在湘西邊境的小鎮,那個美麗的世外桃源,那個像湘水一樣溫婉清澈,彷彿不食人間煙火的妙齡翠翠卻遭遇了一場似乎未曾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的纏綿愛戀。正值醉人年華,美麗的翠翠情竇初開,那份青澀,那份膽怯,那份愛慕,恰如人間的尤物,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天不順人意,山崖上再也聽不到天保和儺送兄弟月夜的山歌,大老溺死在湍急的漩渦之中,二老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哥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之父親的反對,他毅然離家出走。

翠翠心中的儺送,那個美麗如岳雲般的男子,那個唱歌又軟又纏綿的二老,無人知曉他何時會回到茶峒,來劃那隻老渡船,來給生如觀音樣子的翠翠唱那三年六個月的山歌,黃昏時來陪翠翠坐在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陽烘成桃花色的薄雲,聽那杜鵑叫個不息,嗅那草木的味道……

翠翠再也沒有在夢裏聽到過讓自己的靈魂爲之浮起來了的美妙歌聲。更令人心碎的是,與翠翠相依爲命,形影不離的老船伕也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撒手人寰,碧溪岨的白塔塌了,小溪邊那隻方頭的渡船也沒了,茶峒中彷彿只留下了一個孤獨的翠翠。

直到最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哭的苦澀而又無奈。

爺爺再也不會回來了……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翠翠心中那個心心念唸的人,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中爲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青年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先生在文中寫道:“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伕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自己卻成爲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楊馬兵對於翠翠母親的愛戀化作了一堆子虛烏有的泡沫,翠翠母親隨了那自己愛慕的軍人一起共赴黃泉,而留下的翠翠同那美麗的儺送卻同樣也是愛而不得。

《邊城》讀後感14

小小的山城,青山翠竹,古樸的吊腳樓,聳立的白塔。《邊城》的開篇便引領着我進入湘西綺麗的風光中,沈從文的小說總是給人以自然、民風和人性的美。

白塔下的祖孫倆和黃狗生活在邊城依山傍水、遠離塵囂,如夢境般的世外之境,一條小溪伴隨着自然的生命,循環不息。女主人公翠翠是《邊城》中一個迷人的形象,茶峒的青山綠水帶給她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給了她不世故的赤心;酉水、小船載滿了她那少女的悠悠歲月。同樣依託於大自然的老船伕忠厚老實,幾十年如一日地守着渡船,渡人而不計報酬。正是如此,老船伕獲得了人們對他的關愛,這種超脫金錢利益的鄉鄰之情是罕見的,但在文中卻並未有不真實的表現。沈從文通過這種感情揭示了人物身上所蘊含的美好人性,這樣的生活一如茶峒的黃昏醉人、美麗和平靜。

沈從文在《湘西散記》中曾說,“我們用什麼方法,就可以使這些人們心中感覺一種對明天的惶恐,且放棄過去對自然和平的態度,重新來一股勁,用劃龍船的方式活下去?”在《邊城》中,沈從文同樣在端午節上用了較多筆墨,翠翠也是在這樣熱鬧的端午節萌發了朦朧的愛情,也像划龍舟一樣對它堅持着。而老船伕則被翠翠父母私情不容而自盡的往事糾纏着,翠翠母親的死一直是老人心裏的隱痛,爲了不使翠翠重蹈覆轍,無意中爲孫女的婚事設置了障礙。在同樣溫柔、美麗、平靜的黃昏下,以前純真無憂的少女因婚戀的挫折痛苦着,黃昏也因人的心境變得淒涼。

老船伕的生命終將走向盡頭,在沈從文筆下,我們感受着他的掙扎,在層層絕望後面探出一點希望,又害怕揭曉的是更徹底的絕望。終於,黃昏下翠翠的念頭變成了殘酷的現實,翠翠無望的婚事使老船伕痛苦至極,在絕望中倒下了。一陣雷雨過後,船被沖走了,屋後的白塔崩塌了,老船伕在翠翠的生命中永遠地消失了。

曾經的祖孫倆,一座白塔,一條黃狗,一隻渡船變成了翠翠獨自一人在悲痛中等待着她那如螢火班微弱的愛情。其實,《邊城》中一隻都潛藏着一種憂傷的情調。整個故事如夢一般,卻實則爲夢的彼岸,是現實的.,殘酷的。

在許多膾炙人口的悲劇中,認爲常爲善惡對立的雙方,他們互相沖突着,搏殺着,最終使許多有價值的生命犧牲。《邊城》卻並非如此,文中的人物都是屬於美的,善的一方,他們之間的矛盾並不尖銳,反而十分碰巧的都源於誤會,而這卻仍舊傷害着文中的每一個人。

《邊城》是一首美麗淒涼的樂曲,它彈奏出翠翠的愛情悲劇與老船伕的離去,讓人深深的感受着那圍繞着茶峒的悲傷。

《邊城》讀後感15

昨晚看完了沈從文的《邊城》,說不出的感覺,心裏好像有點堵。慶幸自己生活在今天一個可以不必再壓抑情感、不再那麼緩慢的時代。當然,也被文中秀美、恬靜的自然風光和純樸的民風所深深吸引,仿若自己也成爲邊城的一員,呼吸着那裏純淨的空氣。其實,瞭解一個社會的生存狀況,從男女之間的婚戀關係中最可明晰,雖呈現的是男女間的關係,可暴露的卻是整個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道德的狀況。男女間那源於自然的神祕吸引,中間隔着整整一部人類的艱辛歷史。

美麗的邊城,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實還是一個人性受束縛程度較低的環境,可是,我們依然從生活在那裏的人們身上感受到深刻的歷史痕跡。那已經深植於中國人血脈中的痕跡。翠翠,一個青澀、情竇初開的女孩兒,她的羞澀是自然的、不做作的,但卻是中國幾千年道德、文化在每一個女人血液中的沉澱。是的,是經濟文化的產物,而非原初性的;是屬於東方的,而非人性的;是人類社會的.產物,而非動物的本能。是的,那深刻在女性血脈中的面對男性的自卑,那壓抑真實感情、等待幸福降臨的被動,都是人類幾千年歷史所賦予女性的性別特質。那位深愛着孫女、渴望孫女能夠得到幸福的善良、可愛的老船伕,亦無法跨越歷史和時代所賦予他的侷限性。爲了孫女的親事,他內心所呈現出的渴望、焦慮、自尊、自卑、掩飾、吞吞吐吐、欲說還休、矛盾、掙扎。是那樣令人痛心和無奈。是的,他豈是在與自己的內心鬥爭?他是在與整整一部人類歷史較量,他怎能超越時代給孫女一份自己把握的了的幸福?最後,老船伕帶着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其實,這豈是發生在一個邊城的故事?這難道不是中國幾千年來天天在發生的故事?那坐在溪邊高巖上默想的又豈是翠翠?那難道不是千百年來無數渴望幸福的女人?

誰能把握自己的幸福?誰又能跨越歷史享有不受時代束縛的幸福?男人與女人的真正相遇,中間真的是隔着千山萬水、隔着一部厚重而艱難的人類成長史。可那樣的一天真的值得期待、值得嚮往,因爲,那是人性真正解放的日子,那是人類走出歷史陰影的日子,那是人類不僅在物質上也是在精神上真正豐盈的日子。儘管路還很長,但值得人類不竭地追求和嚮往。忽然就被那些大膽直白的、洋溢着青春喜悅的男孩、女孩,男人、女人間那一點不古典、一點不含蓄的“我愛你”深深打動!竟至要流淚了,因爲我想到了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