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鴻門宴讀書心得8篇

讀後感1.88W

當我們有一些感想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鴻門宴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鴻門宴讀書心得8篇

鴻門宴讀書心得1

剛剛學完了《鴻門宴》一課,感受頗深,在此淺談幾句。

“鴻門宴”是個衆所周知的故事,也被作爲日常用語,廣爲流傳。在這個故事中,不只是描述了發生在劉邦、項羽間的一個故事,更是楚漢之爭的分水嶺,表現出劉邦、項羽的種種特點。“鴻門宴”上項羽的失敗令無數人惋惜,卻在其中有更多的歷史必然。

(一)項羽與劉邦的性格特點

項羽的.軍事實力比劉邦強得多,卻沒有在時期幹掉劉邦,後患無窮,這與他們的性格特點密切相關。

項羽不愧爲中國曆的軍事奇才,他帶領士兵們進入“反秦”的浪潮,“破釜沉舟”,九戰九捷,成就了奇蹟。但也正因爲這些,才使得他驕傲自大、草率魯莽。當和劉邦會面時沒有清醒的頭腦,被花言巧語所矇蔽,竟然供出了自己在劉邦內部的_細曹無傷;更是在宴會上沒有聽從范增的勸諫果斷的下達殺掉劉邦的命令,使其逃脫,成爲後患。

而劉邦恰好與項羽相反,他不但能虛心納諫、隨機應變,更重要的是善於用人。他好像有一種魔力一樣,能讓朋友與之同生共死,爲人忠誠。他對項伯就是一個再好但是的例子,能將項羽的叔父收買,他的“魔力”真是不小,這也使項莊刺殺劉邦的計劃不得成功的根本原因。

(二)相伯在“鴻門宴”中的作用與分析

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就應站在項羽一邊,而今卻與劉邦“約爲婚姻”,其中自有劉邦拉攏相伯之意,但相伯怎樣就不假思索的同意了呢?這不得不讓人懷疑。

但與歷史聯繫起來,這個事情就不難解釋了。相伯是項家僅存的元老之一,是與項羽競爭最有利的對手。而項羽勝利後,權力的分配出現了問題,使項伯感到不公,而劉邦未嘗不是一個強大的外援,那麼投靠劉邦也就不見怪了。

總之,“鴻門宴”的失敗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而是連環性的,值得我們細細研究。但項羽這個杯具對我們是個告誡。

真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爲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鴻門宴讀書心得2

今天晚上看了《鴻門宴》,英文名竟然是white vengeance。看來以後看片還是需要多多注意英文譯名,否則像上次那樣在飛機上對着屏幕發呆半天,實在是不知道IPMan(《葉問》)是啥片。

老實說,看《鴻門宴》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張涵予,因爲某人真的很像他,哈哈。而寫這篇影評呢,絕對不是因爲他,他還沒那麼大的魅力讓我如此煞費苦心的寫文章呢。唉,說白了,就是基於我前幾天制定的20xx年度計劃的其中一項:每個月看一部電影,並寫觀後感,且不少於1000字。以我廢話的能力,我堅信這個數字是不足爲懼滴。好吧,廢話不多說,進入正題。

首先,我不得不說的是,這還真的是爛片。《鴻門宴》這個是衆所周知的著名歷史事件,即便編劇要改成小說,改成《鴻門宴傳奇》,但是也不能這麼違背事實呀。看完後我的感覺就是,這部電影拍攝的是按照導遊或者是編劇理解的、想象的.、認爲的項羽設宴想要殺死劉邦的故事。撇開這個真實的歷史背景,影片其實還是很不錯的,但是錯就錯在用了這麼個歷史事件。歷史是你無法改變的,你只能盡力去展現其完整的一面,而不是這麼斷章取義,搞得這麼支離破碎。你可以拍一部發生在這麼宏偉背景下的一件小事,沒人會追究真假,可是偏偏把那些個不靠譜的事情安排在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上,難怪豆瓣上那些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會如此看不過,義憤填膺,寫個幾千字的文章來罵這一部電影了。

到處都是不符事實的片段:

1、劉邦取咸陽,張良也是勞苦功高,可是電影裏面卻是劉邦取下咸陽之後,蕭何請來張良商量餘下事宜。張良出現的時間點嚴重不對呀,你這樣會誤導很多小朋友的啦。

2、啥時候劉邦也和虞姬有這麼一段啦虞姬壓根兒就沒出現的必要嘛。項羽第一次與虞姬見面,沒說兩句就來一句:你喜歡我了嗎害我噗噗得笑出聲音來,這也太狗血了吧,什麼爛橋段呀。有必要這樣嗎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讓虞姬以項羽夫人身份出場呢。更扯的是,虞姬與項羽初次見面的那個場景,那個秦國將軍有坑吧。幹嘛非要人家脫-衣服,看看是秦國人還是楚國人呀,脫了衣服能看到個屁呀,難不成你還擔心虞姬身上刺青了,背上寫着:我愛楚國這個橋段真的是爛到爆了!3、范增是不是瞎子,我在看電影的時候不太清楚,後來一查,人家明明就好好的呀,雖然年紀大了,但也不至於就非得眼瞎吧,就是爲了後面下盲棋做準備可是人家張良在集市上與小市民下棋,不也是不看棋盤,自顧自地喝茶呢。不一定非要盲了纔可以下盲棋呀。而且一來就是五盤。太坑爹了,沒看見張良直冒汗呀。真是難爲人家了。着實不喜歡伴隨圍棋比賽出現的那些血腥鏡頭。

除去嚴重違背歷史事實這個致命點來說,這部電影也有不錯的地方。比如演員!雖然一個好端端的鴻門宴,硬是被搞成了一個天原杯,我表示不解。爲什麼我不表示憤怒呢是因爲我覺得張涵予和黃秋生演技太好了,整個片段,我都目不轉睛地盯着張涵予看,想到了以前他主演的那些片《集結號》、《風聲》。雖然吉凶難料,但是他堅毅的眼神總是令人覺得心安,無論如何,主人公總是能逢凶化吉。看完電影后,搜了一下張良這個人,這才知道他在鴻門宴這一歷史轉折點的重要性,他設計讓劉邦以最最最謙卑的姿態出現在項羽面前;“項莊舞劍志在沛公”,張良趕緊找來樊噲幫忙;藉口上茅廁,讓劉邦和蕭何趕緊回去,隻身一人忽悠項羽,令其卸下戒心。張良這腦袋真好使!張涵予飾演的張良真是太有男人味了,最喜歡智慧型的男人了!哈哈。

再來說點電影的其他部分:配樂很一般,感覺都不是很應景的說。該跌宕起伏的時候沒有跌宕起伏,都沒有那種蕩氣迴腸的感覺。

總體來說,這部電影呢,只能是衝着演員的表演去看,還是很不錯的。

鴻門宴讀書心得3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英雄被視爲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對象,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說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着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爲。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爲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這是他爲人的大人格,作爲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今天,劉邦一類的__詐虛僞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書心得4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成爲後人引用的佳話。如今,鴻門宴成了陰謀的代名詞。但是,裏邊的主要人物劉邦,司馬遷給出的筆墨甚少,更多的是從部下和項羽一方的博弈。後人給劉邦的評價更多的是虛假誠懇。

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的話,這樣的評價是不公平的。假如這天我們都如樊澮那樣的性情,恐怕這個世界早就打起來了。戰爭早已不知把這個地球整死幾回了。這也說明了說我們後人巴不得別人好的通病,人家劉邦一個平民百姓,憑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層、領導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隻能說是頭腦不想事。

細細揣摩一下鴻門宴中劉邦說的幾句話,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很簡潔。更注重把問題讓部下來回答,其實他自己早就明白該怎樣做了,這就是劉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話,難得糊塗,有點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來能夠了解部下所想的,二來能夠讓部下感覺到在上司的眼裏自己是存在的,若是採納了自己的意見就更高興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樣,你卻說出來了,時間久了那這部下肯定心裏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樂於把自己在別人的眼裏有種持久的存在感,因爲他們更偏向於不願意用邏輯思維來分析問題,越簡單越好。有時,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這都是一種尊重他人的表現,這是一個人心志成熟的表現。正所謂謊言有時也是美麗的。

劉邦登位後總結到: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論撫慰百姓供應糧草,我又不如蕭何;論領兵百萬,決戰沙場,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發揮他們的才幹,這纔是我們取勝的真正原因。至於項羽,他只有范增一個人可用,但又對他猜疑,這是他最後失敗的原因。

劉邦的智慧,這個布衣將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讀的懂,這位真正好處上的大皇帝,能夠說是有好多值得我們後人來學習的。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採取休養生息,注重發展經濟的基本國策,這也是漢王朝爲什麼能夠持久400多年。外國史學家給出的評價是世界主義統治者。

有人說,劉邦狠,其實,此刻的哪個高層不是狠主角。記得小時候,村裏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願的,並且有幾家還是釘子戶,到最後,村幹部就強行拆了,當然也得罪這幾家人了,但是義無反顧,最後路通了,十好幾年了,路還好好的,當別的村裏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時,看到自己門前的泊油路時,都不說話了。當時,就有人說:幸虧那個誰了。人就是這樣的,既然選取把擔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擔,擔子越大,意味着承擔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項羽的敗局,從鴻門宴一開始就已經體現了,劉邦的假意歉意,卻得到項羽的答覆是: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所言。先不去論項羽的自負、婦人之仁、殺人成性、殘暴、不仁義等等,就這一點就能夠定性了項羽是鴻門宴的失敗者,更是定性了楚漢相爭的結局。

鴻門宴讀書心得5

昔“氣吞殘虜破釜沉舟”,終虞姬自刎烏江邊,霸王掩面,烏江江水浪滔天。今又品一場《鴻門宴》,憶壯士當年稱豪傑。

古往今來,成王敗寇,但對我而言,西楚霸王項羽在與劉邦的楚漢之爭中,卻是王一般的“寇”。

《鴻門宴》的背景是項羽大破秦軍。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項羽惱火萬分,便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聞聽此訊,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暗中告知項羽劉邦想要在關中稱王。項羽得知後怒髮衝冠,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面臨如此險境,劉邦採用張良計策,赴鴻門謙卑地面見項羽,以求化險爲夷。

一開篇,文章就以曹無傷的告密點燃了導火索,然後以項羽亞父范增的一番分析揭露了劉邦的勃勃野心,同時力主進攻。爾後,輪到項伯出場。他本是項羽一方,卻不顧集體利益出賣項羽。也許項伯“素善留侯張良”,爲報其救命之恩,可見他重情義。但他爲了個人利益而缺乏遠見是否也爲項羽的敗“營造”了一個重要因素呢?後來的篇目便是圍繞項羽與劉邦的矛盾不斷激化,表面卻又風平浪靜。其中最搶眼的鏡頭莫過於項莊舞劍和壓軸出場的樊噲了。這位勇士有膽有識、忠心耿耿,不僅是一介勇夫,更有着過人的機智。寥寥幾句,擲地有聲,斬釘截鐵,不愧被項羽贊爲“壯士”。

當然,這出大戲的結尾還是以劉邦的狡猾出逃告終。

項羽也被亞父斥責:“豎子!”

如今的放虎歸山,也爲項羽後來的悲慘結局埋下伏筆。可是回首項羽的所有作爲,難道不算一位俠義心腸的豪傑嗎?

他縱然剛愎自用、高高在上,把劉邦安排在次座;他縱然任人唯親,對報信的項伯置之不理;他縱然有婦人之仁,不願殺出賣自己的項伯……可仔細品讀他的一生,卻淋漓盡致地展現出古人崇尚的一個字——“義”!

他不理范增暗示,不忍殺劉邦,或許他認爲劉邦是來謝罪的,勝之不武。同樣是面對告密者,劉邦“力誅殺”,項羽卻置之不顧;面對樊噲的無理闖入,他禮賢下士地稱其爲“壯士”,賜其“彘肩”。他的太多細節,令人感動而又扼腕!他的“義”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倫理觀念,是一種骨氣。不同的社會時代背景,不同的`階級身份,“義”的內涵本不相同。中庸有云:“義者,宜也。”可見古人何其重道義!

許多人說,劉邦臉皮厚心腸黑,而項羽正好相反,最終能不敗給老謀深算的劉邦嗎?因爲項羽重情義,不會像劉邦一樣,爲了皇帝的寶座,不顧家人至親,此可謂冷血痛心!

許多字畫中,項羽被塑造成一個身材臃腫、大腹便便,身邊歌姬衆多,過着燈紅酒綠生活的一代昏君,而我心目中的項羽,他一襲白氅,瀟灑不羈。他常手執一卷兵書,又或與絕色美人虞姬撫琴、賞月、品香茗,又或坐在中軍帳中,指揮百萬雄師英勇抗戰,光線反射在他耀眼的鎧甲上,泛着不屬於凡人的光澤。廣袖一揮間指揮千軍萬馬,颯爽英姿間襯眉宇英氣。

易安居士贊你:“生當作人傑,死亦爲鬼雄。”劉邦做他的皇帝,你當你的英雄,我會永遠銘記你的光輝歲月。你,“項籍,下相人也”;你,“籍曰:‘彼可取而代也’”。你,“籍長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氣過人”。你,“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此刻,楚歌四面震耳膜,壯士嘆息悲憤逝。懷着無限的不甘與悲憤,一代天驕西楚霸王,沉入滾滾烏江水,同時也湮沒在滔滔歷史長河中。那一個個無人能及的神話,氣壓萬夫的英雄項羽伴隨着金戈鐵馬的鏗鏘聲與孤傲不羈的悲憤嘆息聲,成就了中國史冊上雖褪色泛黃、卻仍是濃墨重彩的一筆!

鴻門宴讀書心得6

這天我讀了史記裏的《鴻門宴》。

戰國時期,趙國被圍,曾幾次向楚軍請求救援,爲此,楚懷王將軍隊分爲兩支:一支命宋義位上將軍,向北進兵救趙;一支由沛公劉邦率領,向西進軍關中。楚懷王與諸將相約,誰先進入函谷關,平定關中,就讓誰在關中稱王。

諸將大多認爲西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路上都有秦軍把守,而在剿滅陳勝之後,就很少吃敗仗了。只有項羽因痛恨秦軍擊敗了項梁,願意和劉邦西進入關。因爲項羽性情殘暴只要他經過的地方,無不慘敗毀損,於是諸侯決定只派劉邦率軍西進。

劉邦奉楚懷王之命,率軍西進,路上收集了陳勝、項梁的.一些散兵來壯大自己的隊伍,等到該攻打宛城的時候,宛城的陳恢爲了不讓自己的城池受到攻打,就給劉邦的隊伍出了一個計謀,宛城向劉邦的軍隊投降,身下的幾個城池就會開門迎接劉邦,並且不損一兵一馬,劉邦一一照做。

到了函谷關以後,劉邦本來不想佔函谷關爲己有,想等其他諸侯來了,在商討以後的事,但是有人向劉邦獻計:秦地物產豐富,地理形勢又好,如果其他諸侯來了,能讓給您嗎?劉邦覺得這很有道理,就一一照做了。

一個月後,項羽率領諸侯西進,到達函谷關,發現關門閉關,又聽說劉邦一佔爲己有,豈能不怒,就率兵準備攻打下來,但是劉邦的兵只有十萬,而項羽的兵有四十萬,實力十分懸殊,張良聽說了以後,就連忙讓項伯來,對他說:“劉邦不敢違背項王!”項伯回答說:“明天你們必須要早點來給項王道歉啊。”

第二天一大早,劉邦只帶了一百多人來見項羽,給項羽賠罪,項羽的心腸軟,就答應了,便說:“你可明白給你出計謀的人是曹無傷的手下嗎?”劉邦便答;“是他呀,我回去必須好好懲治他!”兩個人談得十分和諧。但是那個范增就想借機會殺了劉邦,就自稱助興舞劍,項伯見狀況不妙,就拔起劍與范增對劍,項伯用身體擋住劉邦,沒有機會讓范增下手,劉邦見形勢不妙,就帶着樊噲、夏侯嬰、蔡強、紀信等四人抄小路回到了軍營後,立刻誅殺了曹無傷。

這篇史記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殺人不心不可有,防狼之心不可無,我們要多動動腦子。

鴻門宴讀書心得7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北風蕭瑟,英雄末路,《垓下歌》用短短四句詩唱出了讓無數人嘆惋的悲歌。那麼又是什麼樣的人,將力能扛鼎,氣壯山河的項羽,逼到了這般的窮途末路呢?

劉邦,一個整日遊手好閒,不學無術的無賴,一個48歲才參加起義的落魄的泗水亭亭長,憑什麼能從衆多起義軍中脫穎而出,在兵力,聲望,,個人本事都不如項羽的情景下,最終戰勝項羽,奪取天下?這些疑問其實能夠從一個重要的轉折點中得到答案——鴻門宴,這個項羽最接近成功的地方。

李宗吾先生在《厚黑學》中有言道:“古之爲英雄豪傑者,可是面後行黑而已。”

面厚,便是不重虛名,不爲世俗所累,劉邦可謂是深諳此道。對於項羽手下一個小小的將士——項伯都能夠“兄事之”“奉卮酒爲壽”“結爲婚姻”,對項王更是畢恭畢敬,甚至是一心想殺他的范增也是以禮相待,完全不在乎外界對他的評價。而項羽卻是相形見絀了,劉邦只是短短几句話就讓項羽毫不猶豫地說“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生怕所以爲世人所笑,而樊噲進帳後的幾句逼問,更是讓項羽無言以對只得讓他坐下。兩相比較之下項羽像一個心性正直的君子,重義,坦誠。

心黑,便是果斷,俗話說:“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項羽在鴻門宴上猶豫不決,明明能夠一揮手,皇冠加冕,天下楚姓,立萬世之功業。他卻因爲怕有損自我的名聲而猶豫,最終讓機會白白流失。而劉邦則卻完全相反,做事說話堅決果斷、毫不猶豫:說前去謝罪就去謝罪,那怕明知九死一生;決定了逃跑就逃跑,一刻不停;甚至到之後劉邦的父親被項羽抓住以此威脅劉邦之時,劉邦更能說出“分我一杯羹”的話。相比之下,劉邦就像是一個市井無賴,爲了勝利,手段是無所不用其極。

面厚心黑並非是單純的貶義詞,有時甚至是褒義詞。面厚,什麼樣的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面厚”呢?我想僅有那些內心強大,不畏世俗流言的人才那做到吧!心黑,什麼樣的人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心黑”呢我想僅有那些心中有溝壑,懂得取捨的人才能做到吧!

正直,勇猛,重義氣,這是項羽的優點,然而也是他的缺點。用韓信的話就是“匹夫之勇,婦人之仁”。我們要學的是真正地“正直重義”,而不應做項羽那樣的個人的小義。好長時間以來,人們都認爲孔子的“以德報怨”便是義,但孔子的原話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如果“以德報怨”給惡人,惡人便越發囂張,社會正氣遭到壓制,社會就將會變的混亂;而“以直報怨”,惡人將受到相應的懲罰,社會正氣得以伸張,社會纔會越來越好。相比之下“以德報怨”是個人的小義,而“以直報怨”纔是國家大義。同樣,項羽的'仁義也是小義,他正直,所以幫他的曹無傷死了;他勇猛,所以他屠城中那些無辜的婦孺死了;他重義氣,於是在他能夠一統天下,結束戰亂的時候,選擇分封28路諸侯,所以百姓在那綿延的戰火中也死了。

由此觀之,項羽的失敗是必然的,他失敗的原因是坐在了與他個人本事,性格都不相匹配的位置上,於是史書上記載的只能是那個在烏江旁悲壯的身影,而不是一統天下,使天下百姓安居樂業的帝王。

鴻門宴讀書心得8

回首幾千年,楚漢爭雄。戰火紛飛,九州狼煙。這是屬於智者的時代;這是屬於勇者的時代;這是屬於大丈夫的時代。

有些不負職責的說,相對於古代小農經濟式的穩定和平,我更喜歡動盪時期的亂世紛爭。那時,各路君臣,各路軍馬逐鹿中原。馬嘶風吼,氣貫長虹。大動盪大發展大繁榮,而從中涌現出的許多風流人物,真應了那句“亂世出英雄”。

楚漢爭雄的結果就似乎是歐·亨利小說結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想當年劉邦軍霸上,兵僅十萬,而項羽卻擁兵四十萬。且不說項羽是帶兵好手,僅僅憑這4:1的軍力,也爲勝利奠基了。但垓下之戰,項羽烏江敗北,自盡而亡。人和地利項羽卻敗了,事出何因?

第一,民心。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項羽在這方面做得甚是不好。看看他的“光榮事蹟”:火燒阿房宮、坑殺秦兵二十餘萬,所到之處血流成河。百姓畏他懼他,獨獨不信他不擁他。武力征服絕不是一個可行的辦法。秦始皇儘管靠武力奪了天下,卻坐不住這天下。這和項羽不就是相同的道理?而劉邦卻不然,入關後先與百姓約法三章,此舉一朝便把劉邦地位提高不少,則百姓擁護。話說“君舟民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第二,虛心納諫。說起項羽,必提亞父。要我說亞父在項羽陣營只能說是“屈才”。鴻門宴中說道:“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可氣,可氣!倘若項羽聽亞父一言,天下之勢必然有個大逆轉。之後劉邦藉故逃跑,“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而撞之而破之,曰:‘哎!豎子不與爲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之後的天下局勢不就是如此!由此可見亞父范增還是很有長遠戰略眼光的。可惜有個一意孤行的主子項羽。劉邦這邊呢?早年得高人真傳的子房真稱得上是謀士中的翹楚。而更重要的,有幾次三番問“爲之奈何”的主子劉邦,也可看出劉邦是個善於聽取下屬意見的好領導。話說:“士爲知己者死。”劉邦從小路逃跑,張良留在鴻門善後,若項羽一個不悅,就有性命之憂啊!可見子房忠心侍主,把生死拋諸腦後,想必這些也是劉邦的信任託付所致。

第三,自身素質。要說經緯之地,項羽不比劉邦差。項羽有先天的好家室,好背景,整一個官二代加富二代,可恰恰也許就是這些,讓項羽太安逸以至於太兒女情長,英雄氣短。自古凡政客無不絕情冷酷,有手段有陰謀。項羽就是太正直,太“大丈夫”,所以“霸王”是他最適合的位置,而不是“帝王”。凡成大事者,皆有所拋。而項羽卻捨不得,不捨得。反之劉邦,一介布衣,其實就是混跡市井的無賴,不招父親待見,在市井摸爬滾打,別管肚子裏是好水壞水,腦子裏是金點子餿主意,計謀變通是足夠了。對項伯的“吾得兄事之”;對項羽的“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如此”。真給項羽做足了面子。“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但不得不說,這就是謀略,這就是劉邦爲什麼是勝者。

成王敗寇,成也好,敗也罷。歷史留給我們的也只剩無限唏噓和感慨了。感嘆於戰場上的`刀光劍影,也感嘆於政場上的險象環生。使我驚歎於古人的高超計謀,一遍遍爲之折服。

如果要說出個最喜歡,還當屬霸王項羽。“西楚霸王”“烏騅相隨”“美人相伴”“萬千軍馬”,這一個個詞句儼然是對項羽的敘說,儼然是對一個“英雄”主角的完美演繹,血氣方剛卻也俠骨柔情。站在一個現代人的角度看,項羽雖武斷盲目了些,但人都是有缺點的。反之,劉邦便低了幾個檔次,人們大都不喜歡心機耍盡之人,且凡事必問“爲之奈何”,作爲一個領導者,一個leader,都聽別人的,完後再總結一句“善!”只能說這人孤陋寡聞,才能淺薄。後又自我逃跑不顧同伴生死,不仗義,不義氣。從理智和政治的角度講,這辦法或許再好可是;但從感性和道義方面,劉邦確是有些貪生怯死,小人之行了。再說項羽這廝行爲,在西方國家叫“個人英雄主義”,在東方的中國便叫“逞匹夫之勇”了。“個人英雄主義”就像金庸筆下的郭靖、楊過,既能當武林中的大俠,江湖地位顯赫,還能拯救國家於水火;就像歐美電影中的主人公,一個個都是“救世主”,地球末日能夠救、外星人入侵能夠救。“美國大兵”“鐵血硬漢”,看到興奮處不能自我的雙手握拳,這似乎是滿足了人們心中某種膨脹的東西——對世界上沒有的“全能英雄”的敬仰與膜拜。而經過歷史的消磨洗滌,關於項羽“英雄”的一面,便愈發的閃閃發光,這也就產生了絕大多數

人對項羽的態度——“惜英雄”,以至於後人對筆下的項羽總是幾分敬佩,幾分惋惜,幾分批判。我亦是個俗人,亦喜歡俠骨柔情的“英雄”,似乎霸王的最終隕落也是一種缺憾的美麗。

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然遠去,但其中的計謀、意氣、殘酷一向爲歷代人所嘆、所贊。讀完《鴻門宴》,胸中滿滿的充足之感。也不禁自問,渺小如我們,該當如何?不如自由而歡樂的過活着,使“生活”不僅僅限於“生存”二字,還能賦予它更多豐富、絢麗的色彩,也是不枉此生。

標籤:鴻門宴 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