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讀後感9.07K

第一次聽說《文化苦旅》這本書還是在上中學的時候,直到上大學時纔買了一本認真來讀。以下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喜歡的過來一起分享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3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一

書籍是我們生活的導航,它教會我們去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讓貧乏和平庸遠離我們。然而讀《文化苦旅》,當茶餘飯後咀嚼着其中優美的文字,欣賞古代歷史人物的零碎故事,都能讓人有所感、有所動。

打開一本好書,迎面撲鼻的是清香而深邃的氣息,彷彿是那新翻耕的泥土散發出馨香。在若有若無的音樂聲中,我們能夠隨意想象,想象自己是藍天,一望無際;想象自己是月夜,寂靜美麗;想象自己是海浪,澎湃不息;讀小說,我們會隨着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運或喜或悲;讀抒情的散文詩歌,我們會在作者淡淡的憂鬱中品味他們對生命、生活、自然的態度;翻閱簡單詼諧的書,我們能夠盡情地放聲大笑,把一切煩惱都拋到九霄雲外……

然而讀《文化苦旅》,讓人變得深沉達觀。

任何物體都有承載它的器皿,唯有知識無垠無度。文化的承載,不只是書籍,就像餘秋雨所言,歷史文化的滄桑,散佈於歷史的古蹟中,需要人慢慢去探索、挖掘。托爾斯泰曾坦言: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恰恰羅素·羅蘭又說:“智慧,友誼是黑暗中唯一的光亮,倘若沒有鑰匙,如何打開智慧之門,又何談放射光芒?文化苦旅這本書,昭示古代歷史,人類告別愚昧混沌,從事文化探尋的歷程與辛酸。文化,看似平凡,實際上是人們心靈與古今中外一切民族優秀文化,智慧相結合的過程,也是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沉溺紙醉金迷的世界,讓我們遠離了文化的正面薰陶。讀《文化苦旅》,不但能改變人的氣質,還能使人樹立更爲健康人生觀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辜負蒼天賦予的生命,成爲滄海中不可缺少的一粟。這對於人生的.回答,對於國家的培養,對於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對人類的歷史,無疑是最好的回答。

讀《文化苦旅》,是一種陶冶,是一種享受。

在茫茫人海生芸芸衆生中,不以榮辱待己,不論成敗待人。不熱衷追名逐利,使自己超凡脫俗,你會仰頭看天,藍天澄清,白雲悠悠,釋懷心裏的鬱結,應對現實,笑對人生。在物慾橫流的日子裏,品味古人談的“知足常樂”,“人到無求品自高”的教誨,會注入一股清醒劑,快樂地生活着。當我因辛勤工作而收穫甚微感到牢騷滿腹時,書會告訴我要笑對生活,這時我會渾身充滿工作的激情;當我遇到困難,想打退鼓堂時,我想起了嵇康,他是如何退出渾濁的官場,如何獨善其身,激勵我,鼓起勇氣繼續發奮;當我志得意滿時,一個個歷史人物的興衰榮辱告訴我盛極則衰……

《文化苦旅》讓我體會”怦然心跳“的共鳴,有一種“莫名感動”;《文化苦旅》讓我進行自我審視,也曾感嘆人生百態。我只願情緒伴書平和而寧靜,靈魂伴書純潔而超然。有時候讀書不是一種消遣,而是提高自己的學識,開闊自己的眼界,聆受文化的薰陶,暢想無暇的夢想。

  文化苦旅讀後感二

“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澀,在這千年的嘆息中講述苦旅。”翻開這本書,我看到餘秋雨的腳步遍佈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他行行重行行,風塵僕僕,用有限的光陰赴一場千年之約,執着如孔子,堅定如夸父。

在此之前,我曾未想過那些歷經風吹雨打的古建築、人文景觀的背後隱藏着深沉的故事與厚重的歷史。我跟隨着餘秋雨,走進了那道隔開了歷史與現在的大門,在歷史風塵中如虔誠的朝聖者一路前行,他時而低頭背手,在斷壁殘垣前靜靜沉思,時而又喃喃自語,步履沉重……

什麼是苦旅?

我想,不只是簡單的旅行,也不只是對歷史的悲嘆與感懷,而是思想於文化上無止境的思考與不斷的探索。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溫柔淺言,無論是豐功偉績,無論是痛心疾首,最終都是要回歸於歷史的本真與漠然,歷史的冷眼旁觀罷了。而餘秋雨在探索尋找的,是他自身與歷史的關聯,他想從那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找出合乎人類生命結構底蘊的東西,他祈求尋找到與自己心靈共振的靈魂。

初讀《文化苦旅》,猶邂逅意中人,讓我怦然心跳,讓我癡迷忘返。走進它,我似乎擺脫了城市的喧囂,遠離了現實的紙醉金迷,再無嘈雜的吵鬧聲,心中的浮躁在被一點點的抹去,只剩下靈魂的質樸與本真。

這一場千年之約,更像一場心靈盛宴。卸下了追名逐利的假面孔,背上旅行的包裹,在歷史的雲煙中尋找自我價值,探索人生意義。葉聖陶曾在《讀<經典常談>》中寫道:“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眉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乾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可是他們從金頂下來,打敦煌回來,胸襟寬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各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

我想,餘秋雨便是這種人,甘當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炬手,爲我們的精神作指引。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或許便在此:摒棄浮躁,靜下心來,學習優秀傳統文化,古時有趣的靈魂交談,思考生命的本質,養一份淡然之情,修一身寧靜之氣,爲現世添一分安寧。

透過現實的重重紗窗,擡頭望去,那道穿行於青山綠水山間的瘦削而堅定的身影,指引着我們前行,去赴那場浸潤着唐風宋雨的千年之約。

  文化苦旅讀後感三

餘秋雨先生是我最佩服的作家之一,由此,我便讀了他的《文化苦旅》,很佩服他能夠行萬里路,閱遍文化的勇氣和執着。這個月,我再一次認真讀了一遍這本書,這已經是我讀的第四遍了,不敢說我已經體會到了餘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精髓,但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了文化的苦難。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讀這本書,我認識了一個人,在衆多繽紛的人物故事中脫穎而出,給我留下來最深的印象,他就是錢?。餘秋雨先生說,這是一個應該被記住的名字。而我認爲,這是一個應該被感動、被研習的不朽。錢?這個人的存在,讓世界都會爲之讚歎。他是一方之主,一地之主,卻從來不在意政治上的名號和軍事上的意氣。他不是抗戰名將,華夏英雄,不是學界泰斗,也不是盛世的棟樑,他所在乎的,只是一方的福祉,百姓的平安。這纔是一個領袖應該做到的。可以說,在這一點上,他比任何皇帝都偉大。

當我第四次放下這本書時,想起了初讀《文化苦旅》時的疑惑:何謂文化?現在想來或許能用餘秋雨先生的話來解答:“不同的環境,造就不同的經歷;不同的經歷,造就不同的性格。”而我還想說的是,不同的性格,造就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造就不同的文化。文化,或許就是生活,他經歷了千年,終於來到了現在。

文化又或許是一種積澱,像這本書中的千年冷眼;文化或許是一種價值,像蘇東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文化更或許是一種精神,像蘇武牧羊,更像李冰的都江堰;文化或許是永恆的,它在歲月的流逝中磨去了邊邊角角,在拿年復一年的苦難中變得更加光芒,像風塵中的旅行者,閱盡人間滄桑,卻千年不朽。

在書中,我爲蘇東坡是烏臺詩案、流放邊疆而感到憤婉;爲渤海國漫天的大火感到悲哀;爲太平洋小島上的潛水夫婦感到自豪與欣慰。文化是痛苦的旅行,文化是瞬時的不朽,它被一次又一次侵略的大火灼燒,被心懷不軌的人毀滅現在,它終於來到了我們的眼前。

這本書,是我看餘秋雨的第一本書,或許也是最好的一本書,在書中我學到了很多,並不只是文化,也不全是歷史,無法用語言形容。

你知道,有些東西,歷經千年,千年不泯。

標籤: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