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行業範文 > 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15篇

文化3.12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文化苦旅讀後感合集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看過書的序,對於“苦旅”,我便有些不解,雖沒有太白乘輕舟的飄逸,也沒有放翁騎瘦驢的灑脫,但無須顧慮衣食住行的麻煩,何談“苦”字?

確切地感受過,才能夠體味其中一二。苦的並不是旅行本身,而是這路途上所經過的文化,這苦有幾分堅忍,這苦有幾分沉重,這苦更有幾分責任。

魯迅說“失敗是把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莫高窟內,千古的文化不幸地落入無知的農人之手,壁畫被毀,塑像被砸,寶物以低價流出華夏大地。難道這不是悲劇?是,這是!是莫高窟的失敗,是中國的失敗。

王道士在這場悲劇的演出中不過是一個醜類,他所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多少年來中華的短處。他們是一個龐大的羣體,沒有文化的浸染,對於民族的歷史榮辱沒有概念,眼裏只有金錢與市井的喜怒哀樂,甚至對於文化的價值沒有概念。他們沒有錯,錯的是千百年來對於他們的忽視,不經受教育,價值觀的形成便有了漏洞。父傳子,子傳孫,對於他們,人生便只有一個目標,吃飽穿暖,有些貪念便是得個小官噹噹。

難道這不苦?苦,這苦中有沉重的文化陋習,這苦中,有太多的不負責任,百姓的不負責任,官員的不負責任,開山鼻祖的不負責任……

曾經孕育了幾代繁華的古老的中華,竟沒有想到,在文人雅士的底層,還有一個對生活,對文化都無能爲力的人羣。

於是,中華大地坍塌出一堆廢墟,那是文化的廢墟,是坍塌的中華民族古老的脊樑。

文化苦旅讀後感2

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寫得十分精彩,他從文人的角度帶我們走遍了中國的大江南北,融貫古今,寫遍了中國的各色景色。

不得不承認,餘秋雨果真是文學大家。他寫的文字,有時婉約秀麗,有時卻又雄渾壯闊,我最愛的是他在《青雲譜隨想>中的一段“他的天地全都沉淪,只能在紙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殘葉、怪石來張羅出一個個地老天荒般的殘山剩水,讓一些孤獨的鳥、怪異的魚暫時躲避。”寫的無比悽婉悲涼。

很久都沒有被文字感染的心酸酸的了,《這裏真安靜》裏有幾句‘’也許是不敢,也許是不願,她們狠狠心擰過頭去,朝着另一方向躺下了,不再牽腸掛肚,不再幽恨綿綿,連眼角也不掃一掃那之前天天思念的地方。“

'‘這些戰俘白天在英軍的監視下做苦工,到了夜晚空下來,就聚集在宿舍裏密謀。他們決定,寺內壽一的墓碑必須採用柔佛(今屬馬來西亞)南部的一座石山上的石料,因爲這座石山上曾發生過日軍和英澳聯軍的激戰,好多石塊就浸染了日本軍人的鮮血。他們要悄悄派出幾個目睹當年激戰的人去,確定當年日軍流血最多的地方,再從那裏開採巨石,躲過人們耳目,拼死長途運來。''

這是一個怎樣的民族啊!太可怕,太讓人寒心。

文化苦旅讀後感3

第一次明白餘秋雨這個人時,我才僅有一年級,偶爾在《語文新天地》上見過他的名字。而此刻,我則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禮貌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禮貌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爲人知的祕密……

全書的主調是憑藉事物以尋求文化的靈魂,人生的真諦。作者以藝術家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幅慘不忍睹,壯麗,悽慘的畫面:王道士——王圓?他原是湖北麻城的農民,逃荒到甘肅,做了道士。幾經周折,不幸由他當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裏接過極少數的錢財,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飛天”古壁畫被王圓?用石灰刷白:“這樣才幹淨。”陽關古址一片淒涼、荒無人煙,一望無邊的古戰場屍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很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文化苦旅讀後感4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文化苦旅》就是這樣一本好書,當我讀到這本書時,便沉醉在了泱泱歷史的方則中,眼前浮現出了種種黑白相間的畫面,大江南北在文字中異彩紛呈。

書很厚,拿到之後頗有充實感。我與文字一齊去閱天地、覽神州。裏面有一篇文章,讓我印象頗深,它講述了一個大清的罪人,他的無知促使他用中國文物換來了幾頭牛,無價之寶只值幾頭牛?想止於此,我是多麼想去阻止他,可惜我回不到從前。無知是多麼可怕啊!它能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再說,若他有愛國之情,哪怕僅有一點點,也會拒絕的。

《文化苦旅》讓我暢遊了一遍中國,明白了一個國家的偉大,感受了一個國家的風情,也懂得了從不一樣角度去看待一切。這樣,即使廢墟也能放射光彩,我們要永遠堅持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讓平凡的一天也精彩。想想平時,我總是無味的過日子,自從讀了《文化苦旅》,我學會了用自我的眼睛仔細地觀看世界,發現每一天都與衆不一樣,生活也所以歡樂起來。

《文化苦旅》讓我收益匪淺,我期望大家都讀一讀。

文化苦旅讀後感5

清晨中的臘梅是冷豔的,月下的臘梅是聖潔的,而雪中的臘梅則是仙風道骨,氣韻翩然的。情趣,詩意盪漾在冰冷的冬季裏。臘梅動人心魄,它打動了病人,打動了我,也打動了秋雨先生。嗅着臘梅的.沁人心脾的馨香,我多想在秋雨先生的病牀旁陪伴他一起欣賞這屬於臘梅的冬季。

在茫茫的行程中,秋雨先生經常明滅於心間的一個寧靜光點便是一枝臘梅。當時光匆匆從人的額頭上劃過,當流水般的歲月止不住的流逝,總會嚮往那寧靜的一片土地,一些小事便也會在心頭泛起漣漪,讓人止不住地回想,品味,品味那些小事對生命的撞擊。

秋雨先生沉醉於偎依在病牀上的冬天的臘梅。臘梅在病人們的期待中一朵朵的綻放,在暴風雪侵襲後的人們的生生悲嘆中一朵朵盛開,它讓病人們睜大了眼睛,張大了嘴巴,讓人們滿心的敬佩,喜愛。還有,那暴風雪中爲了病人們去細數梅花的護士天使,她們潔白的衣服與聖潔的心靈隨着臘梅的香氣浸入人們的心脾。我也沉醉了,可我不知,是爲了這裏臘梅的清馨,還是護士小姐的美好心靈。

病房最難捱的是冬天,冬天,他們有過一枝臘梅。

冰肌玉骨,堅貞不屈,這就是臘梅。這株臘梅生長在醫院裏,盛開在醫院裏,給衆人帶來欣慰,驚奇,這便使臘梅擁有了更深一層的意思。

“花瓣黃得不夾一絲渾濁,輕得沒有質地,只剩片片色影,嬌怯而透明”,如此晶瑩剔透的臘梅,讓我盡情的欣賞你的美吧,讓我融入你那聖潔美麗的世界吧!

文化苦旅讀後感6

第一次知道餘秋雨這個人時,是源自八年級年級的一篇課文《信客》。在語文老師的極力推薦下,我在《行者無疆》、《文化苦旅》中,細細地品味他的文章……

《文化苦旅》訴說着一個個中國古文化,外國文明的盛興、衰落。餘秋雨將它們講述地栩栩如生,他遊歷四方,將所有的感悟都寫了下來,便有了此書。書中的“苦”並非肉體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經歷過的風霜雨雪,經歷過的不爲人知的祕密……

我深深地感覺,中國五千年的歷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過去許多人都不重視,中華偉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我真想回到過去,告訴那些人:“求求你們,不要再這樣了!這些都是藝術瑰寶呀!”但在他們眼中,這些東西毫無價值,再大的發泄也是空氣一堆,換來的是他們一臉茫然……

讀完這本書,我能夠感受到在作者的文字背後跳動額是一顆單純,潔淨,坦誠的心。讓我飽覽了祖國山河無比秀麗的景色,同時也讓我回憶起了歷史,讓我明白了作爲一箇中國人應擔當的角色,那就是銘記歷史。好好珍惜,好好品讀,好好欣賞中國文化!人生也是一段歷史,我們就是人生路上的一個個過客,曲折的人生路上,我們匆匆前行,回頭望見那一排排腳印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難免感到一絲惆悵和無奈!作者爲了尋求歷史的足跡而跋涉于山水之間;而我們爲了感悟人生的真諦,跋涉於人生道路上!

文化苦旅讀後感7

最近我讀了一本餘秋雨的《文化苦旅》,可好看了,它裏面講述了餘秋雨去過的地方的歷史和經歷,如我認識的有敦煌莫高窟。都江堰。三峽。廬山……看着這本書就彷彿把自己帶入了各個地方的名勝古蹟,我最喜歡的就是世界國代的歷史古蹟了,第一次我翻開這辦書就看到莫高窟,我對它印象只有一點點,相信看了這本書,我將會受益匪淺,就這樣我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作者以來到那,就一連住了好幾天。第一天快進入晚上了,其他遊客都走了。就只有作者一人還在山腳徘徊。想試這把白天觀看的在大腦中整理一下。

書中寫到敦煌莫高窟比之於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山奇大塔,古羅馬的鬥獸場遺蹟,中國的許許多多文化遺蹟常常帶有歷史的層累性。這麼樣的對比,要是沒有層層積累,怎麼會實用,怎麼會知道,從這句話中,我知道了書不能死讀的!這麼多國家的名勝古蹟的都是興於一時,而我們國家的長城就不同了,,長城是代代修建。代代擴伸。這麼多的名勝古蹟,都比過我們國的長城,呵呵,看來我們中國可是很強大的!我國其他的如:阿房宮被燒燬了,滕王閣塌了,黃鶴樓在重修!可是成都的都江堰能完整的保存下來,是因爲它始終發揮着水利功能。讀了一篇就受益匪淺,一定要接着看下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8

陽關“終成廢墟,終成荒原”。那麼這原因何在呢?作者極其隱晦的表達出這樣一個觀點,即:當權的統治者似乎沒有給藝術家們以足夠的地位和尊重,所以限制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然而藝術家們可是足夠優秀足夠天才足夠好的。

“但是,長安的宮殿,只爲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這句話很有意味,很能夠透視出餘秋雨在拿着古代知識分子暗中自比的同時,他的雙眼始終沒離開過“長安的宮殿”爲其所開的“門”,餘秋雨性格中深刻烙印着對“權力”的心理依附,在此文中已有較深隱的體現。他通過對古代文化名人的悲嘆、哀痛、傷悼乃至鳴不平,甚至常常要擠出幾滴酸度超強的枯淚來,其實正是欲寄託他自己希望當權者能施捨給像他這樣的文化人以生存的空間甚或重用之的企望,這是典型的中國傳統士人的情結,是沒有或缺乏獨立人格,始終活在權力話語的陰影下謀求自我的定位,餘秋雨藉此將他作爲這種知識分子的虛榮表現得淋漓盡致,荒原?千萬別侮辱艾略特的經典大作,那不過是無奈的看着自身終入塵土的壘起的墳而已。

餘秋雨仍沒忘了拿唐代的造像去向文藝復興時的西方藝術大師那裏尋回一點可憐的“驕傲與自豪”,但他卻不願也不肯再繼續追問:爲什麼如此輝煌的唐朝藝術卻無法避免走向退步衰落的宿命?而西方的文藝復興爲什麼卻偏偏能開出一個史無前例的近現代人類文明呢?

那些至今依然坐在“四大發明”之類國故上高唱凱歌頌謠的孝子賢孫們,自然是想不明白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文化苦旅》是著名學者餘秋雨的代表作,用足跡來丈量中華文化,用心靈去頓悟生活的哲理。書中餘秋雨扮演了一個傑出的“導遊家”,它吸引了每個年齡階段的諸多目光,進入了一個深邃,冷峻的文化空間,那裏銜接着歷史,連帶着現代,希翼着未來,將一雙雙天真而好奇的眼睛,塗抹了層深幽的色彩,要他們閃爍的是一絲有所期盼的亮色,也將一張張經霜而冷峻了的臉,深刻上責任,沉重中獲釋,焦躁中輕鬆,爲文化、藝術的繼承與創新指向歷史後的未來。這是餘秋雨先生這部作品給我的最大的感覺。

這段苦旅有點長,也很累,共包含了37篇遊記似的散文,寫的幾乎都是南方及西北山水名勝,古代文人或名人居住過、流連過的地方,還包括了這些地方的風土人情,例《莫高窟》、《都江堰》、《白髮蘇州》、《寂寞的天柱山》、《上海人》、《酒公墓》、《老屋窗口》等。從中國諸多旅遊名勝,到荒蕪一片的陽關,從大漠到水鄉,從西北到江南,從古蹟到文人,無一處不是中華大地上歷史的閃光點。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讀完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中的“道士塔”,有如一支從一千年前射過來的利箭,射中了自己的心,感覺好痛好痛。

莫高窟是以佛教文化爲主,卻讓一個不懂佛教的、無知的王圓?來當家?他就象一個老農看護自己的院落一樣,到是“勤快”。自己扎一把草刷蘸上石灰把精美的古代壁畫刷去,大片精妙絕倫的壁畫瞬間灰飛煙滅。再掄起鐵錘把塑像打毀,把一個個洞窟打開。這樣在他晃動着的鐵錘下,藏經洞裏封存着華夏兒女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和藝術輝煌沒有了。

當時在無能的晚清政府下,藏經洞打開的消息很快傳到了英,法,德,俄等列強國家。他們的所謂考古探險人員紛至踏來。其中有一個叫斯坦因的英國籍的匈牙利人帶着一個叫蔣孝琬的翻譯以考古學家的身份“取”走了敦煌藏經洞的大批經卷和繪畫,打包了整整七天時間,最後打成了29個木箱,在一個黃昏下午,大車,馬車的拉走了,而王圓?站在悽豔的晚霞中,數着那歷歷可數的一點點錢!

如今在遊人如潮的道士塔前,人們看着王圓?這個小人物,不免要發出長長的嘆息,心中有的只是綿綿的恨!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在《文化苦旅》中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 ,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因爲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嘆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因爲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因爲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纔是我們擺脫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爲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爲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爲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一開始,寺廟似乎很容易跟學校搭上邊,連誦經都要說成“做課”。而學校裏的老師態度相反,一聽到誦經聲就會關上窗子,並不喜歡聽到這聲音。但看了國小生的作文,看見土匪在寺廟改過自新的事,老師便開始對寺廟產生敬畏之情。再後來,得知精通現代文化教育的李叔同去投向了佛教,老師們便對佛教非常敬畏了。

整篇文章連在一起,就講了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的相互交融、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看完國小生寫的那個土匪故事,我非常震驚。進了一次寺廟而已,竟能使一個土匪完全變了,說明信仰對人的影響真的很大。

“以前的他,被上林湖的潮水沖走了。”——這個土匪在和尚們的唸經聲中改過自新了。學生們高歌的“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我也會唱,從小唱到現在,直到讀了《寺廟》這篇文章,我才知道它的作者李叔同後來去做了弘一法師。“這是倒退,還是提升?”我覺得是提升。佛教給人那麼大的影響,能讓一個土匪開始做好事,那麼我們就要去學習它的好的地方:教人向善。希望在現代文化教育和佛教相互融合中,讓佛教所提倡的“善”也能融入我們的生活中,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加美好。

能夠流暢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很棒。如果在遣詞用句上可以再“不厭其煩”一些,該展開的地方詳細一些,同時多琢磨原文那種深刻的表達,讓文章在清麗之餘,多一些“成熟”,那就更棒啦。加油!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不管你見或不見,我都在那裏。

——題記

悲涼。這是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行時,最多的感覺。

道士塔、陽關雪、廢墟……路,你一直在走;心,也一直在飛。看着王道士將一箱箱國寶以廉價易走,欲呼無聲的悲傷。在沙山頂端望着山腳下那一抹清泉,心中是何等之複雜!陽關外飄飛的白雪,你可記得古人的足跡;圓明園啊,你可想念當時的輝煌!

僅僅只有悲涼嗎?不還有那無緒的愁。

新加坡的一片荒涼之地,埋葬着無數生命;青雲譜中,朱耷的恍惚與悽落,哭之,笑之;廬山上,新建的臺階與平整的車道奪走了廬山對人的考驗,也奪走了那份無價的意境;都江堰水中三座巨人石雕,微笑地看這滄桑的世界;三峽邊的樹與林吶!你可曾記得李白行船的蹤跡?

蘇州與江南的小橋與流水,悽異而婉轉;柳公?駁拿讕熬∈昭鄣祝歡賜ズ?擼?姥袈ド希?漚袷?斯燦匠釷?話琢?粗械墓湃嗣牽?瓿閃說諞淮握鞣??倨鵒聳だ?氖直郟荒?嚦咧械姆商歟?⑿?醋耪饈瀾紜??/p>

傾聽!爲了文化中的祕諦;傾聽!爲了文化的復興;傾聽!爲了文人的秉性;傾聽!爲中華文化爲我們所遺留的永恆閃耀。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苦旅》中的每一個景點都帶給作者不同的感觸和震撼,我在閱讀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很多地方不一樣的韻味。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教授80年代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的作品 ,是餘秋雨通過對國內外的文化進行考察和思考,結合自己的人生體驗和對社會、歷史、文化的深刻認識而撰寫的系列散文集。這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也是他的代表作。

《陽關雪》、《道士塔》兩文,描寫了漠漠黃沙彌漫下,黃河文明的興衰,從寂寥曠遠中,將積澱千年的歷史進行了真實的還原;《白髮蘇州》和《江南小鎮》等,展示了江南水鄉小橋流水人家的那種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蘊,淋漓盡致的展現了江南文化的那種婉約和清新,同時將世態人情演繹得形神兼具。《西湖夢》是餘秋雨進入人文景觀作文化之旅的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它既寫出了西湖外在的形”,又寫出了西湖內在的“神”。它通過對西湖所承載的那些非常稠厚的象徵性特象的闡釋和文化內涵的開掘,標示出它在中國文化史上的文化地位。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看了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說說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說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認爲,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說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說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了長城。也是由於有了都江堰纔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纔有了,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敘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爲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爲。也很感動和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標籤:讀後感 苦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