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必備)

讀後感3.13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領悟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但是讀後感有什麼要求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必備)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

《愛心與教育》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的成名作、代表作。本書以手記的形式,敘述了李鎮西老師教書育人的感人故事。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的盡心,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不但是愛優秀生,而且更後進生。李老師說:愛,當然不等於教育;但教育,永遠不可能離開愛!這是他十幾年從教生涯凝聚成的一句“名言”,是他對於愛與教育的理性的思考的結晶,翻閱厚厚一本《愛心與教育》,每一章、每一頁、每一句無不是對這話的生動闡釋。

《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是什麼?是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是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是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是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都是,但是最能打動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差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出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教師。

李鎮西老師不論是對“後進學生”的轉化,還是對“優秀學生”的培養,李老師的愛無不滲透其中。他到底有怎樣的魔力,緣何讓學生們對他終生難忘。是高深的思想,是非凡的能力還是獨特的個性?這是值得讓我認真思索的問題。是啊,一個專業知識紮實,人格魅力不同尋常的老師也許會吸引學生,讓學生去敬畏他,喜歡他,但能夠達到李鎮西老師這樣跟學生成爲一生的知己的老師卻爲數不多。當一位老師開始真正愛自己的學生的時候,他就會憑藉這種深深的愛,去注視他們成長中的每一個細節,去感知他們的苦惱和困惑,甚至爲解決這些問題而費盡心血。正如他所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忠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富有人情味的人。”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我們作爲教師應該抓住每一個機會,教會學生如何去愛世界,愛國家,愛校,愛家,愛父母,愛自己,愛身邊的每一個人。只有在一個充滿仁愛的大環境裏,我們的班級纔會更加團結,學校纔會更加繁榮,家庭纔會更加和睦,社會纔會更加和諧,纔不會讓那些正直善良的孩子走上邪路。

《愛心與教育》應該怎麼讀?我以爲,應該帶着自己的心去讀,帶着自己的夢去讀,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大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應該以李老師爲榜樣,用自己的愛心去感化學生,去贏得學生的尊重和喜愛,真正做到“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希望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當我們的學生離開校園的時候,帶走的不應該只有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理想的追求。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2

暑假閒行,從書店購得一本李鎮西老師所著的《愛心與教育》,茶餘飯後,捧在手裏細細的讀。或許是因爲職業相同,因而心靈相通吧,撫卷沉思,對李鎮西老師的“愛心教育”充滿感想,而對自己以後的職業道路,也有了新的期望。

《愛心與教育》講述了一個“愛心天使”與一羣“頑童”之間的故事,這些故事的情節可能並不曲折,內容可能並不華美,但卻譜寫出了人類最爲樸實的愛的依存——愛,是相互的,愛,可以感化一切。在格林童話裏,七個小矮人一遍又一遍的拯救了美麗的白雪公主,但他們卻無法改變愛慕虛榮、貪戀美貌的王后,因爲她不懂什麼是愛,這便是愛的依存。而在《愛心與教育》中,李鎮西老師用他洞察一切的眼光看到了每一名“頑童”的內心世界,他用愛心來轉化“後進生”,用愛心來鼓勵“優秀生”,用愛心來消除懵懂頑童的任性和自我,用愛心與每一個孩子共同嬉戲共同成長,同樣的愛心,但卻有着不同的含義,也有着不同的情感釋放。每一種付出,都將獲得回報。當“頑童”們終於懂得了是他們“氣病了老師”,是他們給老師製造了一個又一個難題,而最終從被動的接受愛到主動的付出愛,則愛的依存得到了徹底的昇華,這一刻,愛是偉大的,雖然它很樸實。

愛心,可以將身份迥異的兩個羣體變成真正的“哥們”,而同時,愛心也可以讓教育變成一種藝術。在《愛心與教育》中,李鎮西老師表現愛心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從“學生的祕密行動”到“爲學生舉行生日晚會”,從“當一回‘福爾摩斯’”到幫學生“回絕情書”,紮根於愛心的教育勾勒出了一幅幅美好的畫卷,在“頑童”們的成長記憶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這一切都清晰的表達了李鎮西老師的教育觀——教育是在“教”這一目標指引下投入的愛心行動,在這一過程中,獻出愛心是教育的真正主體。帶着如夢初醒的思緒,我的腦海中忽然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有一羣孩子,環坐在一名老師的周圍,他們或思考、或對視、或捧書、或遠眺,他們的眼神裏沒有憂愁,只有對未來無限的期望,畫面就這樣定格着,從春到秋、從冬到夏。

大愛雖然無痕,但愛的回報有跡。反思自己走過的職業道路,一種沉甸甸的痛漸漸涌上心頭。通過《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終於懂得了愛不是單方面的付出,面對學生,只有先了解他們對愛的期盼,愛的付出才能對症。愛學生、愛事業、愛家庭,只有先將自己深入的沉浸於其中,才能獲得愛的回報,進而,也才能感受愛的依存,提高生活的質量。教育需要理性,而愛,更需要理性。改變自己,從這一刻做起,愛教無痕,隨心而行。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3

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蘇霍姆林斯基

近日拜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對我的感觸頗深,讓我對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刻。

很多時候作爲一名一線教師,我總是忙着備課、上課、批作業、考試等教學任務,還要應付各種學校的任務和檢查,而忽略了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忽略了對學生誠實、善良、正直這些優秀品質的培養。而李老師則不同,他給汪斌煮雞蛋,給學生送生日祝福,和寧瑋八年如一日地通信並一直鼓勵她。對於後進生萬同,他用關愛和平等一直激勵着這個孩子一步步的健康成長。

我們班有個學習困難戶小王。平時上課講授的知識,不論怎麼樣也聽不懂。上課不專心聽講,不完成作業更是“家常便飯”。隔三差五的還要整出一些小麻煩。有一次,坐在他前面的同學小馬的文具都不見了,急得哇哇大哭。

我說“這是誰幹的?”“是小王扔出去的,我都看見了。”一位同學斬釘截鐵地說。

“明天把你的家長請來吧。”

“我爸爸今天值班,

“那就叫你媽媽來!”我毫不示弱。

“我爸爸和媽媽離婚了。”他的聲音壓得很低很低。聽到這,就好像有一股電流擊穿了我的身體,我真恨自己,學生家裏發生這麼大的事,我居然都不知道。

“那你爲什麼扔同學的鉛筆盒?”

“我向他借鉛筆,他不借給我,根本沒人喜歡我!”說着,他終於忍不住哭了起來。直到這一刻,我才明白了癥結所在,失落、不自信、沒有安全感,這些都是父母離異帶給他的負面影響。而我因爲不明真相給他施加壓力更讓他幼小的心靈雪上加霜。

“誰說的`?老師就很喜歡你呀!”聽了這話,他停止抽泣,透過眼角偷偷地看着我。

“是呀!”我放大了聲音,“你看,有的時候放學了,別人都揹着書包出去排隊,你卻默默的把那些沒有抄起來的椅子搬到桌子上,當時老師並沒有表揚你,但是老師是不是說過最喜歡默默付出的男子漢?”

聽到這,他的頭完全擡了起來,眼裏也有了光芒。可也只是片刻的喜悅,頭馬上又低了下去。我看出了他的心思,於是說:“今天的事,老師不會告訴你爸爸,小馬的鉛筆盒老師也會幫他修好,但是你一定要去和他真誠的道歉。”聽完,他高興地點點頭。

蘇霍姆林斯基曾感嘆:“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衆不同的孩子。”作爲教師,千萬不能因爲他(她)是後進生而放棄對他(她)的培養與轉化,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關懷學生的精神成長。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4

在學校中優等生是教師的寵兒,是中下等生心中的榜樣。教師喜歡優等生十分自然,因爲他們學習認真,學習成績好。但他們即使天生是塊“美玉”,也同樣需要教育者的精雕細琢才能成器。在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手記第四部分中,我讀到了自己忽視的一個問題——優等生的培養。我總感覺老師在後進生身上花的時間太多了,有時真的不划算。如果我們把補差時間花在培優上,可能取得的效果會更好。一方面給後進生減輕了負擔,另一方面卻給優等生施展才能提供了機會,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爲?但對於優等生的培養也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因爲優等生長期處於班級的`頂峯,長期聽慣了老師的表揚,各方面的能力也強,比較自傲自負,容易產生虛榮心,在與其他優等生的競爭中,也容易產生狹隘情緒或嫉妒心理,這些對他們健康成長很不利。作爲教師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些,對優等生作一些正確的引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優等生自尊心特別強,各方面能力也強,教師對他講的道理,他也懂。因此,他們不容易接受外界的忠告和批評,排他性和自我管理的願望強烈。有時,干涉越多,說教越甚,他們的逆反心理就越強。所以,最好是讓他們“自我內化”,自己意識到自己的缺點,自己感覺到改正缺點的必要,以此產生自覺自願地棄舊圖新的動力。找優等生談話,不斷給優等生暗示,挖掘優等生內在潛力,調動優等生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對於我新接手的這個班級,有一名優等生——李某,不好管理,雖然是女生,但性格像男生,早在一年級我和班主任老師談話瞭解到,這個學生的能力特別強,如果用好了,她肯定是老師的得力助手,但如果沒有正確發揮她的作用,那她反倒會成爲班級的消極分子。在開學的第二天,我就找她談心,把老師對她的一些誇獎轉達給她,同時也向她暗示,我希望她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做老師的小幫手,配合老師英語科目的管理,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任務,在以後的日子裏,她也很負責地完成任務。但我深知,她隨時都有管不住自己的時候,我得經常找她談談。

我認爲對於優等生,老師應該做到幾下幾個字:“放”,這個“放”不是放縱,而是放手,他們對於課本知識往往不需要老師多加講解,就能快速接受,這樣他們就有充分的空間與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這對於提高他們的各方面水平都非常有幫助。“引”,這個“引”是引導,老師要利用合適的時間和地點對優等生進行正確引導,如如何與科任老師相處,如何與其他優等生相處,如何在班級中正確發揮自己的作用,如何發揮自己學習成績優秀的優勢幫助後進生等等。在臨近畢業的時間,我感覺優等生的思想比較浮躁的,這時老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免走上不正確的道路。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5

假期,懷着虔誠的心讀了李老師的素質教育手記《愛心與教育》,李老師對學生真摯的愛,學生對李老師愛的回報,無一不感動着我。

他說:

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謂“轉化後進生”,更多的時候就是不斷設法喚起他們向上的自信心。

一個個真實鮮活的實例,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不僅令我震撼,更讓我從中領悟了一個成功教育家的.教育魅力和高深的教育藝術。

教師要努力使自己具備“學生的心靈”——用“學生的大腦”去思考,用“學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學生的情感”去體驗,用“學生的興趣”去愛好。

教育是一種感動。這種感動又是一個艱辛、幸福、美麗的過程。要想享受幸福,擁有美麗,就必須付出艱辛。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好比池溏裏沒有水,如果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爲池溏,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一個清醒的教育者,要想真正實現這種感動,就得以高尚的人格、美好的心靈,真摯的情感,豐富的知識創造性地踐行。帶着激情,帶着感動,帶着責任,帶着幸福,與困難爲伴,攜忙碌同行,和輝煌簽約。哪怕是陰天,心中也要晴朗,那怕是坎坷,心中也要創造坦途。那怕有陷阱,也要智慧地邁過。多換位思考,多用欣賞的眼光看世界,自然會神清氣爽,心曠神怡。

教育是人的教育,給每個孩子以尊嚴,給每個孩子搭建不同的起步平臺,“讓每個孩子享受到學習的幸福”,爲孩子幸福的人生奠基。

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李老師爲榜樣,真正地走進學生,在與學生愛的交流中,詮釋教育的真諦,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寫出自己的愛心與教育。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6

冰心說過:“情在左,愛在右,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撒種,隨時開花。”每個人都需要愛,孩子更需要愛,愛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動力,也是獲取師之樂的最大保證。李鎮西就是這樣的一位有愛的老師。

書中的很多故事都體現了李老師爲人師表的盡心,他對學生的愛超越了一般父母對子女的愛。他對學生的愛是一種真正的愛,他不但愛優生,更愛差生。他從不忘記學生的生日,還在學生生日時送上一份生日禮物;在課間經常和學生一起活動;在課餘時間或假期中帶領學生一起走進大自然;對班級中的優生、中等生、差生堅持按號輪流家訪等等。其實李老師所做的事情都很普通,我們都可以做到,但是爲什麼李老師能成爲名師,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卻變得越來越平庸呢?這是因爲李老師對教育的執着,對愛的一種堅持。他把教育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教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像李鎮西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讀完《愛心與教育》,感受頗多,用“感動”、“震撼”這樣的字眼已不足形容。我掩書而思,煉出幾點收穫:

一、作爲教師,應該多讀書。

每位名師在介紹自己時都會提到某部書對其成長的影響。因爲教語文的緣故,李鎮西老師更是經常向學生推薦各種有意義的課外讀物,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當然,推薦給學生的書都是李老師先讀過的,有的學生甚至從李老師的書架上借去讀。這一點特別值得我學習,雖然我是教國小的。我覺得,語文老師本身就應該多讀書,讀書可以讓自己的心靈變得更豐厚,能夠承載更多生命的底蘊。讀書伴隨着積累,然後在需要的.時候才能“厚積薄發”,給學生提供適當的精神營養。李老師說:“蘇霍姆林斯基的思想,是我在教育生涯的早晨投下的第一縷金色的霞光。”,所以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系列“連書名也充滿‘人’的魅力”的教育專著《要相信孩子》、《我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關於人的思考》和《怎樣培養人》、《給女兒的信》等等會成爲我接下來借閱的書目。

二、教師應該真誠地喜愛學生,帶着一顆童心走進學生的心靈。

也許,我們都有這樣的感想:工作的忙碌、生活得壓力使我們喪失了很多生活興趣,更別提童心了,總感覺這是離我們很遙遠的一件事。李老師書中曾有這麼一段話:“教育技巧或者說教育藝術而言,我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因而在我的教育歷程中,有過不少至今想起來還使我臉紅的失誤。但是,只有一點我可以毫無愧色地說:我有一顆童心!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情弦。”這段話道出了他走進學生心靈的祕訣,他是這樣地愛着他的孩子們。

本來我覺得自己是一位具有愛心的老師。我們班的一位後進生,有諸多令人難以容忍的壞習慣。我爲他付出了不少心血,也曾爲他寫下了一系列教育手記發在我校讀書在線上。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和工作難度的加大,我對這個孩子的改造已逐漸喪失熱情,總覺得自己爲他已經付出夠多的了。看了李老師爲轉化後進生萬同而做的一切,我真是自慚形穢。他有耐心面對萬同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變化,耐心細緻地和他談心、講道理、家訪,光憑那份長達50頁的轉化手記就足以令所有人動容。他所做的一切,得用多深的愛和多大的耐心來支撐啊。所以,如果有人問我:“做一個好老師的最基本條件是什麼?”我會毫不猶豫地這樣回答:“是擁有一顆愛學生的心!”在這裏我們得尤校長跟孩子一同放飛風箏,丁豔用相機記錄那精彩的一瞬間,楊上課英語展示課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劉校長時刻關心王有嬌給她跳繩跟她講話讓謝倩幫助她——

三、好老師與勤奮爲伴。

在《愛心與教育》這本手記中,他常常整篇摘錄過去教過的學生的優秀日記或作文,作爲第一手最真實的資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和可信度。相比之下,我在學生資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曾經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指導這屆學生寫字,他們一到三年級的作業中傾注了我很多心血,孩子們也有很多的變化和進步。我一直很後悔,爲什麼沒有把他們的作業等資料好好保存。

我常常把“天道酬勤”當成座右銘,實際上心動不如行動。曾經有過的成功都是勤奮與幸運的牽手使然。而寄希望於僥倖和偶然,總讓人心裏不踏實。我想,今後如思進取,則需要套用梁啓超激勵女兒的一句話:“只問耕耘,不問收穫!”

四、做老師是一件幸福的事。

教師職業,雖然辛苦,但卻極富挑戰性。在和每一個學生每一天的相處中,要針對學生千差萬別的個性因材施教,面對一個個活生生有自己獨特想法的學生,工作要時時創新。在《愛心與教育》的前半部分,李老師教給學生的自我激勵方法是“每日十問”的要求:“一問今天在家早讀沒有?二問今天上課開小差沒有?三問今天學習上提出什麼問題沒有?四問今天的功課複習沒有?五問今天預習明天的功課沒有?六問今天做過閒事沒有?七問今天‘過電影’沒有?八問今天計劃完成沒有?九問今天有未弄懂的難題沒有?十問今天有沒有浪費時間?”他要求學生把十問做成表格,按日完成。他愛學生,他愛得深入,但更理智,不僅能滿腔熱情地去愛,而且能從愛出發,嚴格要求學生。“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老師的收穫是他想象不及的。曾有人問他爲什麼要寫這本書?他說:“我承載了太多的愛。”那是學生對他愛的回報。我想,李老師是幸福的,他付出了比一般老師更多的愛,也收穫了比付出多得多的愛。作爲老師,他很幸福。我想,只要我們也願意付出自己的真心,我們的教育生活也會異常幸福。

情在左,愛在右。《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她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讓孩子們的一句:“我幸運,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成爲我們努力的終極目標吧!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7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他運用了手記的方式來呈現。我在閱讀的過程中就像是被李鎮西老師帶到了他所描述的世界裏,又或者是在觀看着某部教育性的連續劇。書中所描述的李老師和學生間的一個個小故事都體現了他爲人師表,對學生的真愛。特別是對後進生,他也始終如此。在他的手記二中描述的是他自己與一個後進生的故事。在文中,他說了這樣一句話“離開了後進生學生的研究與關注,素質教育不但是虛假的而且是虛僞的。”在書中他就寫了自己與萬同的故事。

其實,在每個教師自己的教育過程中都會有像萬同這樣的學生出現。面對這樣的學生,可能更多的老師是埋怨自己,怎麼運氣這麼不好接到這樣一個學生、甚至在心裏有點排斥這樣的問題生。包括我,有時候碰到調皮搗蛋的幼兒、自理能力差的幼兒、動手能力差的'幼兒就會他們有一種“頭大”的感覺,會把他們和一些乖巧的孩子作比較,然後就是感慨,怎麼同樣年齡的孩子差距就那麼大呢?雖然我們面對的是幼兒園的小朋友,和書中李老師碰到的萬同是兩個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反應的真實情況自然也會不同。但是像萬同這樣國中年齡段的孩子處在叛逆階段,如果要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則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懷與關心,更適合他的方式方法,還要細心的發現他的微妙變化,用心找出他的優點等等。但是這一切對於李老師來說好像應對的如此順利。每次我讀到萬同闖不同的禍時,都覺得這個學生是沒得救了,如果我是他的老師我應該會束手無策了。但是再讀下去,李老師總會有辦法能使這樣一個怪癖的學生接受他的要求,從而使他一點點的進步。爲了這個學生,他可以爲了一個不詳細的家庭地址去家訪,因此找了好幾條的路才找到。爲了這個學生,他可以努力協調其他任課老師單獨給他出卷。爲了這個學生,他抓住萬同每一次的閃光點,爲他爭取到“國旗下的演講者”這樣的機會……像萬同這樣的學生是幸運的,因爲他碰到了這樣一個難得的你好老師。

當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這句話也是書上的原文。同時讓我領悟到了我們應該有一顆包容的心,去擁抱每一個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8

《愛心與教育》作者李鎮西,他是位名師,是一位成功的教育家。其實對於名師我充滿了神祕感,想要了解名師的教育故事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我細細地品讀李鎮西老師用自己的心寫下的與學生間相處的故事,有滿心的感動,有無比的震撼,讓我的心靈受到一些激盪。

從這本書中我讀到了名師李鎮西對學生真摯的發自內心的愛與情感。李老師說,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愛心與童心是教育不可言敗的底線。當我讀到這裏,我對自己感到很自豪,因爲自認爲自己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這個品質我有。我思想簡單,尤其喜歡兒童的東西,我使用的卡通保溫杯,在旅行乘坐的列車上,還榮幸地受到一位陌生小朋友的友好懷疑的詢問,他說,“阿姨,這個卡通水杯真的是你的嗎?”我說是啊。你怎麼喜歡小孩的東西呀?我說因爲我是一個富有童心的人。當我讀完書的這部分,我發現我的童心實在有些低層次。它不是李鎮西老師所言的童心。李鎮西老師,他能夠與學生打成一片,他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他說,我們對學生的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們不可避免地與學生拉開距離,今年的新年我剛好也步入了不惑之年,與學生更成爲兩代人,代溝的存在成爲一種必然。我不深刻了解現在的學生,不知道他們的喜好,不知道他們的小腦袋瓜裏存在的思想,雖深知親其師才能信其道,但年齡,性格,代溝讓所有的學生親善與我還是很難吧。李鎮西老師五十多歲,卻能夠擁有一顆童心,成爲學生最信任的知心朋友,李老師這樣寫道,這顆童心,使我深深地愛着我的每一屆學生,每一位學生,這顆童心,使我的學生原諒了我對他們有時抑制不住的暴怒,這顆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學生一起歡笑,一起流淚,這顆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進了學生的情感世界,也讓我的學生常常不知不覺地撥動了我的琴絃......

及至學生畢業後還能保持着聯繫,關注着學生的人生幸福,讓我深感佩服,他不愧是一位名師,這不正是我與名師的差距嗎?

李鎮西老師對後進生萬同的教育故事給我的印象極其深刻,萬同的反反覆覆,多次教育後,進步,然後又回到最初的起點,但李鎮西老師面對他的反覆沒有過絲毫的放棄,李老師的愛心體現在對萬同的耐心。閱讀中,我在反思自己,如果換做是我面對萬同這樣的學生,我相信自己是個有愛心的老師,我也會如李鎮西老師一樣耐心細緻地對待他,談心,講道理,但我會容忍他太多的反覆嗎?此時我要羞愧無比,我大概不會,我肯定會傷心,難過,失望,慨嘆我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慨嘆教育並非萬能。我會不理解爲什麼孩子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犯錯,爲什麼教育不能做到一勞永逸。我忽略了他們是有着鮮活個性的孩子,童心也好,耐心也罷,都是愛心的體現,而我做的遠遠不夠。我要抓緊步伐,趕緊跟上時代,努力提升,努力改變。儘管青春不再,年輕的心態應存在,雖然教育沒有詩情,沒有畫意,但堅持與耐心要有,愛心永存,教育的聖土一定會綻放芬芳。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9

我認識李鎮西老師是在“教育在線”上,我經常走進“鎮西之家”,傾聽他娓娓道來的故事,聆聽他對於青年教師困惑的解答……那時候,我的腦中出現的始終是一個充滿愛心、循循善誘的師長。常常被他的故事感動着,常常爲他的言論而折服,我從來不想去考慮別人的爭論,我就堅定地認爲:一個充滿愛心的人,就一定是個好人。

捧讀《愛心與教育》,就像又一次走進“鎮西之家”,而這一次,我走得更深,時時感慨着,時時唏噓着,被平凡的小事而感動得淚如雨下。終於讀完了這本書,當我合上封面的那一霎那,我又一次深深地感觸,做一個教師,愛心比起其他的任何東西都要來的重要。如果說最初的愛來自於職業的要求,自己命令着自己,自己提醒着自己,那麼,能讓這愛綿延不絕的,是我們的“心”。

微笑是愛心的反光鏡,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是清香宜人的玫瑰,是哺育萬物的陽光雨露,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

我,作爲一位幼兒教師,也是深深地愛着孩子們的。我會爲孩子在園裏磕着碰着而憂心忡忡,我會爲孩子的一點點不良習慣而發愁,我更會爲孩子的一點進步而感到欣慰……但,我的愛常常被我的暴躁淹沒。一時的愛與安慰,我能做到。但是,我卻無法做到始終如一。李老師不僅能堅持不懈地播撒愛的種子,細心呵護着那顆顆幼芽,讓他們不斷地成長,而且使學生在感受到老師無私的愛後,再把這種愛自覺地傳播給周圍的人,進而愛生活、愛社會、愛家鄉、愛國家……

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絕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現並扶正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它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而李鎮西老師認爲情感不是教育的全部,但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他用童心喚醒愛心,用愛心滋潤童心,用自己樸素的行動,實踐着蘇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論。《愛心與教育》最能打動人的故事很多很多:每天煮給汪斌的雞蛋,還有特別感人的生日祝福;有寧瑋帶給我們的感慨,還有對伍建的那份愛傳遞給我們的感動。但是最能打動我們的,毫無疑問,是萬同的故事。在我眼裏,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師道中不乏煽情高手,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真的很難!這份長達五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迄今爲止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這麼一問,羞愧無比!在萬同的身上,我看到了轉化一個後進生真的.是很難很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哪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

我也是教師,從事了5年幼兒教育的教師,面前的孩子千差萬別,面對他們,我相信自己有愛心,但是我也在問自己:我有耐心嗎?我有足夠的耐心對待有這樣那樣問題的孩子嗎?我能用自己的微笑驅散他們幼小心靈上的陰霾嗎?

我們班有一位幼兒叫妞妞,性格極其內向,生活習慣也比較薄弱,她從不願意和老師交流甚至是打招呼,從不願意在幼兒園中吃飯,更不願意參加集體活動。一個學期過去了,雖然我們幾位老師都盡了力但是她的進步還是不盡如人意。看完《愛心與教育》這本書,我決定用心去對待她,積極鼓勵她。一天她早上來園時又突然一言不發,不願意和我們說“早上好”了,而且還躲在奶奶後面不願意出來。奶奶有點生氣了,剛想訓斥她,我就馬上阻止了她說:“妞妞笑嘻嘻的,一定是已經在心裏打過招呼了,對嗎?”她看了看我,點了點頭。第二天,她又躲在了奶奶後面,但是輕輕地說了聲“老師早”。我馬上走過去笑着對她說:“嗯,你的聲音真好聽!老師最喜歡聽妞妞說話了。明天大聲說,讓小朋友們都聽到,可以嗎?”她沒有回答我,但是我看到她的微笑了,我也知道她已經在心裏默許了。果然從此後,她越來越大膽了。

愛學生,不是掛在嘴上的口號。愛學生就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精神世界,善於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李鎮西老師在他的博客上曾經這樣寫道:“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樸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嚴是學生給的!”他所做的一切,證明了這句話的價值。我想說,教育者的快樂也是學生給的。一個真正走進學生心靈世界的人會把學生的幸福當作自己的幸福,把學生的不幸當作自己的不幸。

我們在付出努力的時刻,正是播種,創造,幸福快樂的過程。因爲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爲你幸福,所以我幸福。我願意像車輪一樣,永遠向前滾動下去,用我的付出創造更多的幸福,把幸福帶給更多的孩子。我也願意,在我平凡,瑣碎的每一天,感受辛苦過後孩子們帶給我的特別的幸福時光。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0

《愛心與教育》是一本活的教育學着作,它源於一個個真實而生動的教育故事,是李老師用汗水浸泡而成的文字,樸實中閃爍着華美,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走進《愛心與教育》,彷彿走進教育的世外桃源。那裏鮮花盛開,碩果累累。在那裏看到的是教育的鮮活,是教育的靈動,是教育的輕盈,是教育的詩意。那一枚枚雞蛋的情意,那一封封信函的浸潤,那一次次活動的薰陶,那一顆顆童心的爛漫,無不是教育智慧的結晶。給汪斌煮的雞蛋,醫院裏飄飛的歌聲,學生一次次的祕密行動,無不牽動着我的情懷,給我以心靈的撞擊。

掩卷沉思,一副副美麗而又鮮活的畫面疊印在我眼前,寧瑋善良而堅韌的面容,楊嵩純真而調皮的微笑,程樺堅定而成熟的目光……然而,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萬同的故事。萬同是書中的`一個典型的後進生的形象,在李老師對他所寫的近五十頁的教育手記中,我深深地感到轉化一名後進生到底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與耐心。教育不是神話,它給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漸變的,甚至會經常周而復始地回到原點。在我看來,我們絕大多數的教師都是愛心的,然而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稀缺的就是耐心與恆心了。在閱讀中,我不斷反思自己:假如萬同是我的學生,我能容忍他一次又一次的反覆嗎?我想我做不到,我會傷心、憤恨、絕望、無奈,會搬出孔夫子的“朽木不可雕也”來寬慰自己,理直氣壯地把萬同清除出我的心靈之外,因爲教育不是萬能的……

正是萬同,觸動了我心底的痼疾,刺痛了我麻木的神經,喚醒了我沉痛的記憶。一幕幕教育的往事,一個個教育的失誤,一起起教育的悲劇,讓我內疚、不安,讓我的心在顫抖。原來我在不經意間,在好心的嚴厲下,在教育的幌子下,我做了些什麼啊?一段時期來,我總是埋怨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語文基礎的薄弱,行爲習慣的偏差,甚至對個別學習困難的學生產生一種厭煩和鄙棄之感。殊不知,乾涸的土地,方顯甘霖的珍貴;荒蕪的心靈,才見播種的價值。然而,我總是在扞衛爲師者高貴的尊嚴,在設定的虛妄的理想中不自覺地把學生排斥於心靈之外,在一種沉重的精神負荷下艱難地行進,走不出心靈的那片沼澤地。

走進鎮西,你會深深地爲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李老師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情感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羣體是不幸的,因爲他們長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很難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麼好的教育!”願我們能像李鎮西老師那樣,“以心靈贏得心靈,用人格塑造人格”,揣一顆愛心上路,追尋心靈世界的雲霞虹霓。

《愛心與教育》這本書給我一種領悟,一種發現!它啓發我們在日常的教育活動中,不要吝嗇自己動人的微笑,由衷的讚歎,熱情的鼓勵,真誠的幫助和無私的愛心,它們是滋補孩子們心靈的靈丹妙藥。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像李鎮西老師那樣,用我們的真心、愛心和責任心,在每一位孩子的心田都播下希望的種子,以一顆智慧之心,仁愛之心,包容之心去擁抱我們的事業,擁抱我們的孩子!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1

很多人認爲,上學就是爲了讀書,讀書是爲了升學,升了學還是讀書,最後的目的是找個好職業,過更好的生活。

讀好書是不是就一定能達到這樣的目的?怎樣纔算讀好書?分數高是不是就一定等於書讀的好?

人才,是能夠在未來社會中站住腳跟,開創事業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不僅要在學校裏讀書,通過讀書獲得一定的紮實的知識。這樣的人才還要能夠正確的處理社會各種複雜的人際關係,經歷順利和艱難、成功和挫折的考驗。他們需要有知識,更需要有理想,有堅強的意志,有優良的品質。這一切都是需要在學校中奠定基礎的。

“素質教育”的大旗上,有一個大寫的“人”字:它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滿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爲了一切人全面發展的教育!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着眼於每一個“人”的發展,而不是培養“考試機器”,因此,唯分數至上的的所謂“教育”,是目中無“人”的僞教育!

李鎮西說:“素質教育,首先是充滿感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衷心愛 戴的老師,一定是一位最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夠喚醒愛心,只有愛心能夠滋潤童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

但這種情感,不是裝模作樣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感情恩賜”,甚至不是爲了達到某種教育目的而採取的“感情投資”,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誠的感情。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是我們感染學生的情感魅力。

李鎮西教授對於“後進生”的轉化也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他說:“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後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於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了成功的港灣。”

愛,是教育的前提;而且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後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爲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的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教育者心目中“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其心靈深處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對“後進學生”的轉化,與其向他們“灌輸”,不如引導他們發現自己身上的善良之處、高尚之處,幫助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的教師,就是在他責備學生、表現對學生的不滿、發泄自己的憤怒的時候,他也時刻記着:不能讓兒童那種‘成爲一個好人’的願望的火花熄滅。”在批評教育的問題上,師生同樣是平等的:教師當然可以批評學生,學生也可以批評老師;教師如果批評失誤,應該尊重學生申辯或解釋的權利;如果冤枉了學生,教師應該公開主動認錯。

作爲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2

當被迫去書店看李鎮西老師的這本《愛心與教育》之時,我已經大概斷定了,這本書肯定是在講寫無聊的什麼教師奉獻啊,什麼犧牲自己造就孩子的情節。愛心一詞,在我們眼中,不過是一種對學生的奉獻而已。人們總說“平平淡淡纔是真”嘛。當無奈之時,捧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我才第一次意識到,實際上所謂的單純是蒼白,是膚淺;所謂的平淡是平庸,是無爲。

作爲教師,誰不想幫助那些不管是學習上或者是生活上有困難的孩子呢,誰不想過要在課堂上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呢,誰不想培養孩子對學習的積極性呢,讓孩子們喜歡自己呢。但我們好像都是淺嘗輒止了吧。當我讀到教育就是要“每一個從他手中走出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使我深深震撼了。這些話深深融入到李老師的血液當中,成爲李老師的教育追求。所以他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所以他會爲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度過一生!這便是一個平凡卻又不平凡的老師而已。堅持着自己的堅持,他的簡簡單單,堅持過後的現在,被我們看起來卻是那麼的偉大,而我們卻只能用這麼蒼白無力的詞語“偉大”來形容他,夠嗎。不言而喻。

一本書下來,我的內心波瀾起伏着,卻又有一種欲言又止,難以言狀的感受。說什麼,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最偉大的職業,這些官方的話語,在這些活生生的`付諸行動的李老師面前都無法直面。我們被打動的就是他的心思在孩子身上,是百分之百的投入,他將這看做是自己的事,把學生看做是自己的孩子似的。他關注的不只是孩子的學習,也有孩子的生活,更多的是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給孩子的愛,是滲透在生活的各各角落裏的。就像陽光,灑在了萬物的身上,滋潤着每一個活生生的細胞,它們跳躍、歡騰。

看到這樣的故事,我沒有再去將自己與李老師對比什麼,而折服之後,更多的是反思。思考我是不是應該將全部的自己都投入到我的工作中,犧牲自己的生活,家庭等等。是啊,瞬時間,我又在反問自己,難道必須是兩個爭鋒相對的極端嗎?爲什麼不可以有一個權衡,在某一情境中,有一個取捨呢?可以,顧全大局、以智教學,在此刻可以描繪出我的內心所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3

上教育類網站時,第一次看到《愛心與教育》,沒看內容時,我想這一定是本人文性很強的教育類書籍。處於喜好,於是我利用空餘時間上網讀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這本書。一個個感人肺腑的生動故事深深地吸引、震撼着我。

一個教師“製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教師,能夠長期地像李老師對待萬同這樣地對待一個學生,難!在這份長達幾十頁的轉化一個學生的教育手記,是我見到過的最翔實最感人的後進生轉化手記。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感動,不斷地在想,我能有多少耐心來對待萬同這樣的學生,來對待他身上的這些讓人難以預料的`反覆?羞愧無比!於漪老師說:“對孩子的愛,能夠使一個老師變得聰明起來。”李老師就屬於這樣的人。李老師每帶一個班,便把每一個學生的心靈最爲他思考、研究、傾聽、感受和欣賞的對象。這樣的老師能不讓人敬佩嗎?

李老師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教育與文學,思想與激情齊飛,青春與童心爲半,生命與使命同行。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而李老師時時都在收穫!當看到學生精心準備的生日禮物時,那一刻,難道不是爲人師者最大的幸福嗎?什麼叫享受教育?這就叫享受教育!而當一個教師能夠真正在與學生的交流中獲益,提升自己的時候,他收穫的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李老師就是這樣的幸福者!

帶着自己的心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夢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實踐去讀《愛心與教育》,帶着自己的思考去讀《愛心與教育》。時時反觀自身,反觀自己與李鎮西老師之間的差距,我們才能走出淺薄,走出自滿,走近學生,走進教育!

《愛心與教育》讓我得益匪淺。不僅知道了怎樣跟學生怎樣相處,怎樣教育學生。同時,也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工作中需要的那一份愛心與耐心。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4

唐太宗李世民言:“以銅爲鑑,可正衣冠;以人爲鑑,可明得失;……”。 而以《愛心與教育》爲鏡,可以時時刻刻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的得失。我是20xx年參加工作的`,先在一所鄉鎮國中呆了一年,做的是班主任,20xx年調入縣城高中,20xx年開始從事班主任工作至20xx年,因爲身體原因20xx、20xx年爲從事班主任工作,20xx年又開始擔任班主任,今年是兩個班的班主任。

有人說,做教師難,做班主任更難,做一個好班主任更是難上加難,難是班主任工作瑣碎而複雜,勞身又勞心;然而做班主任又真好,因爲從中你可以體驗到一種做教師的幸福感。

《愛心與教育》讀後感15

眨眼間,由一個充滿活力的青年教師,我已教了二十多年的書,我的教學激情漸漸淡去,感覺像是撐船,沿着同一條水道,從這個渡口到那個渡口,只是所載的人不同而已。但在我利用課餘時間看了李鎮西老師的《愛心與教育》時,使我激動不已。

書中最震撼我的是李鎮西老師對學生的愛。教育根植於愛,尊重學生、熱愛學生是教育的前提,也是老師自身修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時刻把學生當作朋友,以感情爲紐帶,讓學生體會到你在關心他、愛護他,這是李老師對待學生的宗旨。李老師在《愛心與教育》裏提到:“愛是打開學生心靈之門的金鑰匙。”所以我們應給學生以微笑,給學生以師愛,沒有愛,便不可贏得孩子的心。英國教育家羅素說過:“愛是一縷金色的陽光,儘管教育缺乏有的地方,無論學生的品格還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發揮或自由地展。”

李老師不僅僅在學生在校期間盡職盡責,即使在學生離開學校後仍牽掛着他們——你看“從此,在緊張的工作中,我的心靈深處多了一份惦念和憂思,我常常收到許多學生來自大學的信,每當這時,我忍不住想:寧瑋現在在什麼地方呢?”“彷彿剛放下電話,寧瑋就像失蹤似的。於是不停的問,不停的追憶,不停的.敘說——”;所以他爲大學聯考落榜的學生寫信——“這個世界如同一個茂密的大森林:有高大的喬木,也有茂盛的灌木,有參天的巨樹,也有纏繞的藤蘿,有鮮豔的花朵,也有青翠的小草——但都在陽光下展現自己的勃勃生機。”對比自己,雖然作爲國小老師的我,沒有國中那樣的升學壓力,但與學生朝夕相對六年了,師生之情也隨着歲月的流逝而增加,因而也切身體會到學生的確是自己的牽掛,我也希望讓自己的學生幸福地渡過一生——這是一種多麼廣闊的胸懷,多麼博大的愛啊!

李老師對愛的執著也深深打動了我。正如李老師所說“愛心與童心”是我教育事業永不言敗的最後一道防線。他把教育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把帶給學生一生的幸福當成一生的追求,而我們只是把教育當成自己謀生的工作。特別是像我們這樣年齡的人,處在尷尬之中,對教學工作也有點力不從心了,但責任感又使我不得不竭盡所能地支撐下去。

別人說:“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做一輩子好事。”一個老師創造一個感人的場面並不難,但一個老師,能夠長期像李鎮西老師對待萬同那樣對待每一個學生,難!在萬同的身上,我們看到轉化一個後進生有多難。更看到了一個爲人師者的愛心,耐心,信心在教學工作中是多麼重要的。萬同的每一點變化,無論是朝着哪一個方向,都牽動着老師的心。而萬同身上所體現的反覆,足以考驗最有耐心的老師,只有愛心的堅持才能創造這樣的奇蹟。每一個差生都是老師心中的痛,看見差生有所進步,老師的喜悅感比學生還大,其實老師也是很容易滿足的。

我走過“科研興教”這漫長的路,深深地體會到:要做一名不愧時代的人民教師。“愛心是根,育人是本”,“科研無止境,奉獻無窮期”,要鍛鍊自己具有熱愛事業、熱愛孩子、偏愛差生之心,艱苦奮鬥、大膽改革、不斷進取之志,尊重科學、重視實驗、實事求是之風,因材施教、靈活開拓、轉化差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