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讀《春》有感

讀後感8.81K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需要寫一篇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讀《春》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春》有感

讀《春》有感1

幾年前在南京讀書的時候就看過《孟景春臨牀經驗集》,那個時候就覺得這本書寫得很好,反覆看了兩三遍。最近又從圖書館借來看,由於有了臨牀實踐,所以這一次讀就比之前收穫更大。

重視經脈辨證

孟老在辨證時,常以經脈的循行部位爲重要的辨證依據。

如治療一病人頭痛,因爲其頭痛部位在太陽穴,繞耳前後,前額,眉棱骨處。而以此判斷其病位在少陽經、陽明經,故以清少陽、陽明,兼以活血之方治之而愈。

一病人右手拇指不用,孟老判斷其爲痰瘀阻於手太陰肺經,用肅肺化痰活血之藥而癒。

一病人鼻旁癢疹,孟老認爲患處在手陽明大腸經,用麻子仁丸下之而愈。

孟老治療盜汗時,會關注汗出的部位,如果頭部、後腦、臀部汗多,則是足太陽膀胱經之病;如果是胸前區出汗,則是心與心包之病。

辨證宜細

一病人,巔頂痛 年多、痛時吐清口水。喜歡經方的.人看到這兩個症狀,就會想到吳茱萸湯,但之前有醫生用了吳茱萸湯後,並沒有效果。

孟老仔細問診,得知除了巔頂痛、吐涎沫之外,還有舌質兩邊紅,急躁易怒,吐的清水之中,還有黏痰。所以孟老用柔肝清肝,化痰飲之法治之而愈。

不僅辨證要仔細,更重要的是臨牀看病是望聞問切更是要仔細,不要看到一兩個症狀,就馬上開藥。

再比如孟老治療一個女病人,脘腹內奇癢無比,抓又抓不到,吃了各種藥都沒有效果,孟老治療了一個多月也不見效,後得之其悲傷欲哭,而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上甘麥大棗湯而見效。

用藥先後有序

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孟老十分贊同張景嶽說的:"用補之法,貴乎先輕後重,務在成功。"所以孟老用補藥,一般都是從小量開始用起,然後逐步加量。因爲如果突然用大劑量的補藥,脾胃可能受不了。

欲補先調脾胃:孟老認爲一切的藥物都要靠脾胃消化吸收,才能發揮藥物治病的作用。如果脾胃功能不調,必須要先把脾胃調好,再治病。

比如孟老治療一膝關節痛的病人,此病人應該用陽和湯治療,但此人舌苔白膩,納差,食後易脹滿。陽和湯中有熟地、鹿角膠,容易礙脾胃。所以孟老先用理脾化溼之方恢復脾胃功能,再用陽和湯治之而愈。

又如一陽痿病人,脾虛溼滯,雖有陽氣不足,孟老仁先調理其脾胃,等其脾胃功能恢復之後,再加入溫陽補氣之藥。

先清熱,後滋陰:若是熱證日久,用清熱法治療有效後,可以用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少許滋陰藥,因爲火熱勢必會傷陰,熱證的善後法可以考慮用滋陰藥。

孟老認爲加入滋陰藥"可杜火熱之邪復起,實爲善後之計。"

先治病,後善後:孟老治病也重視善後,一般疾病得到控制後,孟老會讓病人服丸藥善後,或者湯劑隔一天吃一劑,以鞏固療效。

重視第二處方--醫囑

現在的醫生似乎並沒有重視醫囑的交代,醫囑的內容很多,包括煎藥方法,服藥方法,忌口,以及其他注意事項。

孟老認爲看病不只是開一張處方,還要開好第二張處方--醫囑。

如孟老治療一失眠病人,仔細囑咐其每天服兩次藥,中午服一次,晚上睡覺前2小時服一次。並囑咐其忌辛辣刺激食物,忌飲茶,多吃水果;睡前用40度左右溫水泡腳 0~ 5分鐘,再按摩涌泉,以助入寐。

《孟景春臨牀經驗集》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其辨別汗證的寒熱虛實,以汗出後惡寒爲寒,爲虛;汗出後覺熱,爲熱、爲實。

再比如用藥方面:用鉤藤治療脅痛;用卷柏治療內痔出血;用當歸治療夜咳、久咳;核桃、雞內金治療腎結石,等等。

這是一本很值得反覆閱讀的書籍,準備等一段時間再仔細讀一遍。

讀《春》有感2

今天我學習了一篇課文他的題目叫做春。

穿着一篇課文主要行了自然生小人公章及民俗風貌等,這一篇課文寫了五幅圖第一春草圖,第二春畫圖,第三春風圖,第四春雨圖,第五迎春圖。

這其中圖中最讓我感受最深的是他講的是春風一吹到處的各種各樣的花草都吹暖了香甜的氣味春雨圖講的是春雨下去的.時候春雨下的時候非常的香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這些的說明了很小。

讀了這篇課文我感受到了作者寫的時候非常的用心我們大家寫作文一定要像這樣。

讀《春》有感3

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是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教師,起碼自我感覺是一個合格的教師,現在看來自己只不過是一個概念意義上的教師而已;同樣在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認爲自己不是一個“教書匠”,實際自己只不過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教書匠”,除了書本上的東西,我還能給學生什麼?!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已經潛下心來在教書育人,其實自己依然是那麼的浮躁;沒有接觸鐵皮鼓的《冬去春又來》之前,我感覺自己是在從事教育,然而實際上自己只是在完成一項很機械的任務——上課或是下課,因爲我根本還沒有真正瞭解教育。

《冬去春又來》使我不得不對自己以前的教育行爲進行反思,不得重新認識自己的教育工作。《冬去春又來》的作者鐵皮鼓,他在教育實踐中積澱出來教育思想的寬度與厚度,和他輕視功利追求教育本身的教育實幹精神,使人折服!鐵皮鼓使我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教育絕對不是萬能的。可能有人會發笑,這麼簡單的道理誰都知道!實際,我們總認爲教育是“萬能”的。這種“萬能”指的是我們總認爲對學生採取幾次特定的教育方式或是行爲之後,他們會有大的變化,認爲這是教育的“規律”所在,所以當事情並沒有朝着我們預期的這種變化發展時,我們便開始動搖了,開始變得失去了理智。由於急於求成——追求自己脫離教育本身而形成的預設目標,開始變得有些浮躁,認爲有些學生是“頑固不化”“不可救藥”,而慨嘆現在的學生怎麼這樣,於是我們便將矛頭指向了家長,指向了家庭,指向社會,卻沒有停下來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有問題。以前對“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我很是信服,甚至我將它作爲自己教育工作中的信條,然而今天,當“遇到”鐵皮鼓時我發現“沒有教不好的學生”這句話其實是自己在欺騙自己,許多教育事實表明就有許多“教不好的學生”,這樣的列子幾乎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教育是什麼?

《冬去春又來》中鐵皮鼓是這樣理解的:“在大多時候,我們不能夠使學生‘搖身一變,成爲好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影響他們,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我們不可能通過幾次特定的教育方式就期盼學生能夠發生很大的轉變,這是教育的規律。所以我們不能總是對自己某種具體的教育行爲報有過高的要求,或者說期望。這樣我們才能靜下心來,才能心平氣和地面對教育工作,而不至於那麼浮躁。這種浮躁往往使我們違背教育本身,無法“生活在真實中”。

“‘現代教師’的感念就是建立在這個‘現代人’的感念基礎上的。‘現代人’首先是‘站起來的人’,‘現代教師’首先是有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具有批判與創造精神的人,‘不跪着教書’就成爲他們最基本的信條。”

鐵皮鼓是一位有思想、富有探索精神、有強烈的追求精神、敢於實踐自己的思想、不斷在反思中探索、在反思中提升自己而又不完全“超越”自己的教師。

說鐵皮鼓不完全“超越”自己,指的是他面對教育表現出來的那種超脫世俗的意識境界:生活在真實中。“生活在真實中”是他在《冬去春又來》一書“寫在前面的話”的開場白,它是鐵皮鼓《冬去春又來》的靈魂!其實也是鐵皮鼓對教育的追求,我是這樣理解的。鐵皮鼓試圖還原教育的原樣,其實也就是教育的本身,所以他必須生活在真實中,真實地對待教育每一個行爲。《冬去春又來》將一個真實的鐵皮鼓不加任何掩飾地展現在我們的面前。鐵皮鼓要“生活在真實中”,那就意味着他要尊重自己的教育實踐,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此在這本書裏面我們時刻可以體會到地道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不迎合世俗,完全迴歸教育。書中許多故事讓人讀來感到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親切,許多事情自己似乎也經歷過。鐵皮鼓尊重自己的教育,所以在他的教育實踐過程中,讀者是看不到他有如何的輝煌:“於是,你會看到一個原本問題多多的班級是如何在‘我’的調教下一步一步地走向‘光明’的,而先前的失敗與痛苦,不過是黎明前的黑暗,是音樂中高潮到來之前的序曲,你將看到與現在完全不同版本的日記。但請你相信,我絕對不是在有意僞飾,我始終相信自己在書寫‘真實的歷史’”。

例如,它如實記敘了鐵皮鼓先後四次與學生徐克丁的“碰撞”與“恩怨”;還有,比如在涉及到學生作弊問題上,鐵皮鼓在“真實地面對自己”、“我同意作弊”、(‘我同意作弊’表達的是一個學生對“作弊”看法)“又見作弊”、“作弊又起(上)”、“作弊又起(下)”都談到了作弊這個話題。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但正是這些原汁原味的教育情景,它們是對鐵皮鼓:“在大多時候,我們不能夠使學生‘搖身一變,成爲好人’我們只能不斷地影響他們,去點燃他們的希望之光,人性之光。”思想的佐證。鐵皮鼓在真實地生活在《冬去春又來》中,他沒有偏離自己的教育實踐,他也就沒有“超越”自己。他很實在,實實在在地在實踐教育本身。

說他沒有“超越”自己,其二指的是鐵皮鼓首先是一個教師,不管他多麼的優秀,他的身份始終是一個教師,這一點在他的《冬去春又來》中體現的很充分。書中幾乎看不到鐵皮鼓有多麼深刻獨特讓人感到可望不可及的教育理念,有的只是一個教育實踐者在實踐中遇到的各種“瑣事”和“無聊”之事。“耳機事件”就是一個例子。在“耳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他不停地通過反思自己的行爲,通過反思修正自己的實踐尋求問題的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鐵皮鼓實現了和學生的共同成長。

教育者和教育家的區別,我是這樣理解的:教育者是教育實踐活動的具體實施者。教育者分兩種,一種是思想匱乏、無追求或求不高的教育者,另一種是思想豐富具有探索精神的教育者。自然,這兩種教育者當中後者應該是一個優秀的教育工作者。一個優秀的教育者常常是在工作中創造性地豐富着某種教育思想,所以他們使得某種教育思想變得有血有肉。一個優秀教育者的思想讓人感到真實而親切,而不是那麼苦澀讓人望而生畏。一個優秀教育者往往用自己的教育實踐證實着自己對教育的追求,這種追求就是對教育本身的追求。

鐵皮鼓不是教育家,“現在的我,才更像一個教育者。”鐵皮鼓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教育者,他不會“超越自己”!我願鐵皮鼓是一個永遠的教育者,而不要成爲一個教育家!教育家很多時候是無法體會到教育具體實踐當中的苦與甜,痛與樂。

讀《春》有感4

春天,是一年之中最美的季節。俗語說得好——“一年之計在於春。”春,也是一個萬物復甦、百鳥爭鳴的好日子。春風伴着清涼,吹到了書架上,正好停在那本《森林報·春》上。

森林報,顧名思義,它就是一本以報刊的形式生動、形象地把森林中的一舉一動描寫得非常風趣。在森林中,許多不爲人知的自然祕密被作者寫得一清二楚。

在這個有趣的森林裏,每一種動植物都富有生機,動物擁有屬於它自己的生存之道,弱肉強食乃是家常便飯……

不是我想象也不是我誇張,關於自然界的許多東西,這本書都可以爲你解答。作者將大自然的.春天描繪成了多姿多彩的生物的生活。

別人常說森林沒有什麼趣事,但我看來,只不過是因爲他們缺少發現美、趣事的眼睛而已。

今年我發現,今年的樹林大面積減少,人類只覺得木頭是用裝修用的,其餘毫無一點兒用處,對大自然的花草、植物全都逐漸遺忘。其實,真正的大自然的美景都是由平時人們遺忘的花草變成的。

我希望春天更加美麗,也希望人類改掉種種看不起或者無視森林的壞毛病,這樣我們的家園纔會更加美麗空氣更加清鮮。

森林是我們的朋友,如今我們的傢俱,都是大自然無私奉獻的,讓我們呼籲大家保護森林等於保護自己的家園。

謝謝你,《森林報》,閱讀了你,使我一生受用。

讀《春》有感5

什麼是真正的春?

當涌動的青春力量真正得以釋放,新的生活如畫卷展現在眼前時,春天就會降臨。

淑英在琴與覺民的幫助下,擺脫了被束縛壓迫的命運,逃到上海。她從上海寄來了帶着春的氣息的信:“我想告訴你:春天是我們的……”

有一羣青年,他們年輕,他們有朝氣,他們可以爲自己的新生活而拼搏反抗。春天是他們的,也是我們的。愛清風的人,自然不怕暴風。充滿激情與力量的青年,必定會擁有無比絢爛的春天,擁有無比美好的明天。我們追求青春的火花,生活的美好,未來的希望,我們就是春的主人。我們的未來,是春天!

新芽泛綠,花苞吐蕊,春和景明。靈巧的燕子裁剪春天的'形狀,朦朧的細雨渲染春天的色彩,希望的激流沖刷春天的土地。我聽到驚雷敲激昂的鼓點,帶着青春的力量,在天地間吶喊——是春天,是春天!

讀《春》有感6

最近我又讀了巴金的《春》。《春》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也是《家》的延續,當我讀完這本書心情變得沉重,三個主人公也在我的腦海揮也揮不去。

巴金曾說過——“我控訴舊社會,宣判舊制度的死刑,作爲作家我有這個權利,也有責任。我恨那個制度,蔑視那個制度。我只有一個堅定的思想:它一定要滅亡。”

《春》這部小說寫的是一個封建大家庭高公館中發生的事。主人公二小姐高淑英厭惡生活在醜惡的高公館中。淑英的父親克明將要把淑英嫁到陳克家,陳克家的公子品行不正。克明明知道淑英嫁過去會受罪,但他爲了顧及自己的面子,答應了下來。淑英的母親張氏雖然心疼女兒,但又不敢正面反抗克明。淑英每天在家裏靠書本打發時間,整天愁眉不展。還好,琴和覺民這兩個憎恨封建禮教的新青年把淑英從保守沒有反抗的閨閣少女帶到追求自由的現代女青年。淑英的心情漸漸地從悲向開朗轉變。然而,每次提到這件事,她仍會蹙起眉頭,爲自己將來的命運而擔憂。蕙,另一個遭受這樣命運的女孩。她的命運與淑英一樣,但是她卻走進了這個惡夢,受盡鄭家的折磨。最後生病了,鄭家都不請西醫給她治病,白白耽誤了這年輕的生命。身爲高家長子的覺新,梅和瑞珏這兩個對他很重要的女子就被他的軟弱妥協害死了,他一直活在自責中,他的兒子海臣也病死了。覺新喜歡這個蕙表妹,卻無法挽救她,使她的命運與梅和瑞珏一樣。他最後終於醒悟了,他和覺民.琴.劍雲等把淑英送到上海覺慧那裏,挽救了另一位少女的生命。作者寫了很多環境描寫渲染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又塑造了淑貞這個單純的少女受父母壓迫,四太太五太太的醜惡嘴臉......這些人物充分體現了封建吃人禮教的黑暗。覺新是這部小說裏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由於他處在長房長孫的位置,因此,爲維護這個四世界同堂大家庭的.“和睦相處”,他凡事都採取“不抵抗主義”。他與他的梅表妹有一段美好的戀情,但是在這個封建大家庭裏,婚姻大事是不由得他們作主的。他的父親爲他做了親,他沒有反抗,有的只是默默地接受父親爲他安排的一切。雖然他的內心十分痛苦,但他不敢說一個“不”字。而後他與妻子瑞鈺成了親。祖父死後,陳姨太以“血光之災”爲由,不許瑞鈺在家生孩子,叫覺新送她到城外去。這事對覺新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但他還是接受了,結果封建迷信吞噬了她的生命。而在這之前,他的梅表妹也因爲他,鬱鬱寡歡而死。然而對於這一切悲劇的發生,他無力反抗,甘願繼續痛苦地過着“舊式”的生活。

《春》是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激流三部曲不僅是巴金描述早年的自己的生活狀態,同時也是他發自內心的表達對於封建制度的反抗,作爲新一代的,具有新思想的年輕人的反抗。他曾經在《家》中這樣寫道:“我所憎恨的並不是個人,而是制度,”這令人震撼的話語無不道出了他對於封建社會的痛苦的會議和掙扎,同時也表達了頑強的反抗的決心。《春》實在是巴金對於《家》的延續,可以說是另一部對於與現實生活的吶喊!

看巴金的《春》,感慨多多,裏面那麼多女性的命運不是多舛而是可憐。細膩的心理描寫就把他們的苦楚、無奈、茫然給表現出來了。讀着那些字句爲她們感傷,同情她也同情那個時代的女性。可是後來我發現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它給不同時代的人帶來的其實也是不同的,它的意義不再侷限於書中主人公的故事影響。

讀了這本書,我瞭解到封建統治下人們生活的黑暗,感受到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多麼幸福美好,我們應當好好珍惜。

讀《春》有感7

帶着讀完《家》的亢奮和探索覺慧前路的心理又翻開了《春》,卻發現主鏡頭還是在高家大院裏,只是叛逃的人物有了變化。如果說《家》帶給我的是叛逃的大膽與刺激,是對舊社會的不滿與猛烈抨擊,是對舊社會女性的同情,那麼《春》則少了些反叛,多了些人性的軟弱。更讓人同情。

不知是少了覺慧這樣一個“反派”的調劑,還是因爲又有幾條鮮活的生命在舊思想的迫害下消失,還是因爲那本來就壓抑的高家大院,《春》的氛圍似乎比《家》還要沉重。或許是本就不喜歡悲觀的人、悲傷的事,對於淑英淑貞,除了同情,還有不滿,不滿於她們對命運的臣服,不過淑英最後的逃離還是讓人震驚,也讓人驚喜的,同時也慶幸又有一位青年逃離了那個烏煙瘴氣的地方,獲得了自己的未來。喜歡淑英的一句話:“春天是我們的。”是的,逃離了那個封建的大家庭,逃離了爲別人操縱的命運,有了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片廣闊的藍天,而不是從大宅院裏看到的那一片狹小的天空。

雖然佩服淑英的勇氣,但是不喜歡一開始她那種自暴自棄、悲觀的生活態度。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欣賞三小姐淑華。她沒有大家閨秀的嬌氣、柔弱,反而很直爽、很豪邁。她對於煩惱的事不會哭哭啼啼,而是很豪爽的說出來,不同於一般的女子,即使是受到新式教育的琴,恐怕也做不到那麼直爽,她似乎會是下一個覺慧,一個敢說敢做、勇於反抗封建禮教的人。或許她不應該生活在那個年代,在那個封建禮教橫行的年代,女子不如男子,女子就應該讓別人給她安排一切,女子都是薄命的,女子就是要三從四德,蕙、梅、瑞珏都因封建禮教、封建迷信而死故而引發了周氏的感嘆:“我只求來生再不要做一個女子。”這樣一個豪爽大氣、不拘小節的女子,生活在那樣的年代,是福,也是禍。她坦率,惹人喜愛,起碼不會抑鬱成疾,鬱郁寡終,這是福。但她終究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又是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她又不相信女子三從四德,如若不步覺慧淑英的後塵,或許也逃不過那樣的下場,這又是禍。但是,我覺得,既然淑英都能逃離,以她的個性,應該也會走出大宅門的束縛。

最同情的就是覺新了,《家》是,《春》也是。覺得他很善良,但又很怯懦,曾經很有理想,卻因不敢反抗而被迫放棄,可是他的順從並沒有給他帶來好運,《家》裏他失去了心愛的人、失去了妻子,《春》裏他又失去了兩個兒子,看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離去,很悲慘,很可憐。看《家》的時候以爲他會繼續懦弱下去,可是在《春》中,他似乎發生了改變,不再一味的順從,甚至在淑英的逃離方面也出了一份力。對他的'同情,不僅是因爲他命運悲慘,而且因爲他和很多人都很像,一樣的軟弱,一樣的容易屈服,對於自己想要的不懂爭取,而是直接放棄。他是個很複雜的人物,但同時又是一個很單調的人物,他身上有很多人的重影,但卻有一個灰色黯淡的人生,讓人乏味,卻又讓人同情。

春天是光明的,是充滿希望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春天,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自由,只要有勇氣,有決心,不管前路如何,即使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起碼走過了一回。“春天是我們的。”青年人就是要有夢想,有追求,才能獲得向春天進發的動力。像淑英那樣曾經膽小懦弱的深閨小姐尚且能在一次次事件的打擊下衝破封建家庭的牢籠去尋找自己的春天,更何況當代青年人呢?

讀《春》有感8

我愛楊萬里筆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夏,也領略過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的秋,也欣賞過“忽如一夜東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冬,但我更愛朱自清筆下的無限春光。

隨着東風的到來,世間萬物都甦醒了,小草偷偷地探出自己嫩嫩的,綠綠的小腦袋。惹人憐愛,在廣闊大地上盡情釋放着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各種各樣的花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爭先恐後地綻放自己的笑臉,紅的像一團團燃燒的火,粉的像一條條美麗的霞光,白的像一片片潔白的雪。向人們展示自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最美的一面。

春風像母親的手一般,輕柔的撫摸着你,正如志南和尚所寫的“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一模一樣。鳥兒在和煦的春風中定居,並且呼朋引伴地賣弄自己清脆的喉嚨,伴以婉轉的`曲子,爲清風伴奏。此外,牧童騎在牛背上,手中的笛子,也整天在嘹亮的響。春雨也趕來湊熱鬧,姍姍來遲的他在空中調皮的降下濛濛的細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在空中密密地斜織着。一下就是三兩天,人們不但不惱,反而卻十分享受,撐着傘,帶着笠,穿着蓑,在雨中漫步,充分享受着春雨帶來的愜意。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天空中飛起的一個個風箏,寄託着孩子們的快樂和心願,老人們坐在陽光下,呼吸着帶着泥土、鮮花、青草香氣的空氣。享受着春風的輕撫,無比愜意。

讀了這篇文章,我想起了李大釗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年之計在於春,少年時期就像一輪紅日,不正像春天一樣,應該被珍惜嗎?

我以後一定好好珍惜當下,絕不虛度一分一秒,不浪費一時一刻的生命,把握好這如此珍貴的人生之春。

讀《春》有感9

春雨是萬物復甦,春雨是農民希望,春雨是喧囂人間下的蓬勃生機。

——題記

春雨自古以來就是來自大自然的報喜者,這從古今流傳下來的衆多諺語和文學作品就能體現出來。杜甫作的《春夜喜雨》就是一篇這樣的詩作。

這首詩是杜甫坐在一隻小舟上作的。

詩的首聯寫“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開門見山,寫出了春雨“好”且知道季節的到來。這兩句詩不僅在向我們傳達這樣一種信息,更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對春雨的喜愛之情。

世人都說杜甫老先生的心是同百姓系在一起的`,爲百姓生活艱難而哭,爲百姓過上幸福生活而笑。春雨的到來意味着春天來了,農民可以播種了,也意味着冬天已經過去,春天已經來臨,百姓不用再受凍捱餓了。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緊挨着,詩人又說春雨在漫漫黑夜潛入,細密如絲又無聲地滋潤着大地萬物,無私又慷慨。

試想春雨過後,第二天清晨,農民推開門,拿起鋤頭,對眼前之景驚呆了的場面,是不是令人歡喜快樂?春雨做着好事卻又不留名,更不求什麼回報,它只是希望農民來年能有一個好收成。這樣的“無名英雄”誰能不愛?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寫出了詩人作詩的時間及地點。

詩的尾聯寫“華衝錦官城”,詩人好像已經透過春雨,看到了繁花萬放、百花鬥妍的場景。更是抒發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和對未來充滿希望的心情。

“滴答。”

春雨打在舟楫。

你扭頭看去。

——這是希望的聲音,你聽到了嗎?

讀《春》有感10

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想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等詞語。春天是絢麗的,它讓人們你好目不暇接、心曠神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揮豪潑墨,描繪春天、讚頌春天。我學了《春》這篇課文,感觸頗深。

這篇文章寫出了活潑、輕快的抒情旋律。寫出了不經意間,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喜悅的心情。寫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給勁,表現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作者憑藉細緻的觀察,抓住富有特徵的春天的景物進行具體生動的描寫。細膩貼切而又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春回大地時,春草勃發的長勢、情態和它的特徵。

這篇文章寫出了花的“爭相鬥豔”,畫出春天百花盛開的繁榮景象。南方傍晚,春雨綿綿的剪影圖,意境深遠,十分誘人。還從觸覺,嗅覺,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出了春風帶來的`氣息,帶給人們的愉悅和快樂。作者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與新穎貼切,富有表現力,樸實,清新中含蓄雋永。

這篇散文描寫了春天萬物復甦,吐露升級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對春天喜愛至深的情懷,喚起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激勵人們要珍惜春光,奮發向上。

讀《春》有感11

童年的確很美好,只是很多小朋友沒有感受到,可是這份美好確實,在你身邊真真切切的發生了。

《紅樓春趣》不住的影響着我,作者把人物的形象描寫得淋漓盡致,整個景象都是繪聲繪色,栩栩如生。都好像活了一樣。賈寶玉的滿頭大汗,衆人的拍手叫好,都叫我越發越的感受到童年的美好與有趣之處,也促使着我,更迫切地想要好好珍惜這寶貴的童年時光。“丫頭們拿過一把剪子來,鉸斷了線風箏都飄飄搖搖隨風而去。一時只有雞蛋一般大,一眨眼只剩下一點黑星點兒,再過一會兒就不見了。衆人都已昂面說道:”有趣,有趣!”我看着看着,彷彿自己也在現場,也說着有趣,也仰起頭來看那星星點點的風箏。那風箏上好似拴着純潔的童心,正飛入碧海一般的青天中去。

我之前也是這樣,總是感覺不到童年的美好之處,總是想着要長大要長大,卻在不知不覺之中,漸漸忘卻了童年的'美好,也許我們都沒有想過長大之後的煩惱i,沒有想過長大之後還會不會快樂?像現在這樣無憂無慮,沒有煩惱?想了想這些問題,也許你就會縱然開朗,體會到童年的美好之處了吧!正是課文《紅樓春趣》,讓我想過了這些問題。

一隻只風箏飛上了天,紅的、藍的、還有個彩色的……五彩繽紛;有蜻蜓、有燕子、還有一個大美人……多種多樣。可你們班知道嗎?在五彩繽紛的外表下,藏着純白的童心。在那多種多樣的風箏裏,藏掖一模一樣的美好。他們跟着風箏,一同飛向無邊無際的藍天裏去了。

讀《春》有感12

有篇短文《春遊與春憂》,我讀了幾遍,而真正體會它的含義,卻在這次的春遊活動中。

要春遊了!大家一聽說這個好消息,便議論起來了:“春遊那天我要帶10元,再讓媽媽買10塊巧克力,3袋牛肉幹,2袋得力梅.....”“我要帶20元,玩他個痛快”......聽着同學們的議論,我的心中也訂好了一份清單。

回到家,爸爸、媽媽正好都在,我立刻說:“爸爸、媽媽,我要春遊了,請給我一些錢,最好不少於5元,我還要帶巧克力......”沒想到他們沒有說話,而是拿來《文匯報》,指着這篇《春遊與春憂》讓我看,作者是批評一些孩子在春遊中花錢大手大腳,沒有一點勤儉節約的好思想,養成了壞習慣,春遊變成了家長們的春憂。我看完了,爸爸說:“這是你們這一代孩子的‘通病’。你作爲一名班委幹部,就應該帶頭衝破它。”我聽了,有些不服氣,說:“有那麼嚴重嗎?我只要5元,我們同學要帶30元的都有,和他們比起來,這點要求算得了什麼!”

媽媽講起了他們小時侯外出春遊的情景,那時他們帶一盒冷飯就算是午飯了,買根冰棒都捨不得。但我還有些不服氣,說:“時代不同了嘛!”爸爸又說:“儘管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仍然不該忘記老一輩傳下來的勤儉節約的好傳統。我們家不是沒有錢,但有錢不等於可以亂花錢,更重要的是從小要嚴格要求自己,你也不是常常告訴我們有些父母太溺愛孩子而害了孩子的.事嗎?”

春遊那天,我只帶了3元錢,卻玩得很開心,除了最後買了一些小籠包子帶給爸爸媽媽外,自己沒有花一分錢。儘管我帶的東西和一些同學比起來顯得簡單了些,可我的心裏覺得充實,我體會到了媽媽他們小時侯那種“春遊的意義”,理解了爸爸、媽媽的一片苦心,也理解了爸爸媽媽“春憂”的心情,決心在優越的環境中,從小培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讀《春》有感13

當我升上了中學後,不管在班上的排名,還是在級裏的排名,總是裏第一的寶座千里之外!你覺得這沒什麼大不了,只是隨手扔一下,就這麼嚴重。”“是啊。灰灰睡覺時,總是把身體縮在一起,發出汪汪的聲音,我想應該是想媽媽了?結果把森林夷爲平地,把草地變成沙漠。

可以說,他是作者嘔心瀝血地寫出來的,是包涵了作者的真情實感的。

靜靜地讀着“序”,我突然間感到一股暖流騰了上來,彷彿此時此刻,那位偉大的作家——巴金,正一臉慈祥地坐在我面前,與我對話。

這本書裏沒有一個人是主角,也沒有一個人有什麼“驚天動地泣鬼神”的傳奇故事。他們跟我們一樣,是個普普通通的人,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我們的更黑暗些、再黑暗些。那個所謂的“家”早已變成了口中的代名詞“苦海”。

又看了看這本書的背景——那是一個充滿了陳腐觀念的社會。我不禁感到十分同情這本書中的'人物,他們被舊觀念束縛着,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我也羨慕那些雖被束縛住卻仍不放棄的人,是什麼力量使他們能堅持下去呢?

在這本書裏,作者着重刻畫那些醜惡現象,來諷刺黑暗的舊社會,同時也深刻、細緻地描繪了“覺慧”、“淑英”等“進步青年”。

我認爲,巴金這麼用心地刻畫這些人物,不僅是爲了諷刺舊社會,還體現出他作爲一個“愛國者”,迫切的想讓祖國強大,舊社會拉開新的一幕,脫離沉舊、的老規矩。

那麼,我將用巴金寫過的一句話結尾:春天,是我們的!

讀《春》有感14

《暖春》觀後感作文我愛我的媽媽!”小花貓高興的搖搖尾巴,衝到草地上抱出了自已的小皮球,跳下了水,準備把球仍給小木偶時,見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小黃鸝飛來了,急忙叫到:“小貓,抱住球。真是琳琅滿目,應有盡有。楊老師身材勻稱,圓圓的臉,看起來很和藹?

《暖春》故事發生在一個小山村。一天,7歲的孤兒小花又累又餓地暈倒在村頭。老農寶柱爹不顧兒子兒媳的反對將可憐的小花揹回家收養。懂事的小花引起了不孕的嬸孃香草的嫉妒。她一次次地想送走小花,但都沒能成功。因爲不能忍受兒媳,爺爺帶着小花搬了家,爺孫倆的日子過得貧苦但快樂。爲讓小花上學讀書,年邁的爺爺上山割柳條、編籮筐,替小花攢學費。善良的小花則用她心去接近叔叔和嬸孃,感動了他們和周圍所有的人。爺爺用愛呵護小花,小花用善良感化寶柱和香草,一家人終於又團圓了。這份愛心感染了全村人民,就在全村人爲這一家人的團聚捐款,村長卻向大家講了一個保守了三十多年的祕密。原來寶柱爹一輩子都沒有媳婦,寶柱竟然也是他撿回來的孤兒。四個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維繫着一個普通卻不平凡的家庭。

世界上有許許多多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其中一種就是愛,還有一種叫純樸。嬸孃香草因爲自己的'缺陷嫉妒小花,而換來卻是深深地悔恨。她三番五次地把小花送走,給小花找茬,可小花卻還是努力地幹活;給她送鍋貼;她燙傷腳時不顧被嬸孃推倒受傷去找人;爲了治嬸孃不孕給她找偏方藥材——螞蚱,甚至把山坡上的螞蚱都抓光了,終於感化了嬸孃,讓嬸孃悔悟到自己不是,也感化了村裏的所有人。小花是稚嫩的童愛,嬸孃是及時反悔遲來的愛。

最感人的除了小花的愛之外還有寶柱爹的對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的博大的愛。寶柱是他收養的,小花是他收養的。這兩個和他毫無血緣歡喜的人竟被他關懷的如此的細緻,如此的貼切,直把他們養大成人。可見它是一位多麼慈善、多麼善良的人。

樸實,這部電影處處顯露着農民的樸實。黑黝黝的皮膚、土裏土氣的衣服、純樸的性格,這部電影將農村的一幕幕刻畫得淋漓盡致;將農民的憨厚表達得毫無瑕疵。

許多同學感動得哭了,有些同學哭得都不成樣了。這裏不光有女同學,也有男同學。可見影片之感人。我沒哭,大家說我沒有人情味,看來我的測測EQ(情商)了。

讀《春》有感15

爲了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去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巴金

當春剛剛踏上北方冰凍的土地,冰封的河流開始甦醒。大塊大塊的冰逐漸瓦解,消融,匯聚成泛着驚濤的洪流,夾雜着棱角堅硬的冰和寂寥的冬,向着下游奔騰而去。冬日的.嚴寒啊,抵擋不住青春的激昂,嫋嫋婷婷地消散,滋潤了整個春天。與此同時,我感受到《春》中升騰起一股力量,從指間流向我的內心,激昂而熱烈,與那激流共奏着春的讚歌。不禁感嘆:春天是我們的!

標籤: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