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傷仲永》讀後感(15篇)

讀後感2.1W

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傷仲永》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傷仲永》讀後感(15篇)

《傷仲永》讀後感1

讀了王安石先生的《傷仲永》,我的感觸很深,方仲永這個天才,竟然會最終變爲一個普通人,我們對他的遭遇僅僅只有惋惜和同情嗎?恐怕還應有一些對方仲永父親和縣人的批評吧,他們爲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卻爲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嗎?王安石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應當不只是這個,還有對天才的看法。

天才,顧名思義,從上天那裏得到了才華的人。天才,當然比普通人要優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學習,就能成爲一個社會難得的人才。但爲什麼方仲永最終成爲了一個普通人。甚至連普通人都不如呢?這是因爲他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進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別人卻都在努力奮鬥,不斷進步,最終他只有被超過。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後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後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會被荒廢。反之,一個普通人,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可能也會對社會做出很大貢獻。

要得到進步,就應當勤奮地學習。古人說:“業精於勤”。勤學是成功之母。勤能補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爲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作漁燈,他對天才的認識“天才無非是長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終他成爲了一代大文豪。他們都並非是天生聰慧。他們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優秀,他們的成功來源於他們的耐心和勤奮。

天才在於日積月累,聰明在於勤學不輟。一個人,天資再高,如果不勤奮學習,必幹不成大事業。甚至養活自己都很困難;一個人,天資一般,如果能勤奮學習,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學是成功裏一個不可缺少的內容。或許我們並不是天才,但讓我們現在做起,努力、勤奮地學習,必能幹出一番大事業。

《傷仲永》讀後感2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一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一個默默無聞的“庸人”!這能叫人不扼腕嘆惜嗎?神童泯然衆人,職責在於他父親,原因是“不使學”。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成爲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所以說:才能來自於勤奮學習!“神童”由於後天不好好學習而淪爲“庸人”的.,在歷史上屢見不鮮;而本來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的卻大有人在。

牛頓不是神童,但他終身勤奮學習,很少在午夜兩三點以前休息,常常通宵達旦工作,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

愛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學成績並不好,大學也是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學習也並不出衆,後到瑞士一家專利局當了7年職員。在這7年裏,愛因斯坦在艱苦的條件下頑強學習、工作,最終奠定了相對論的基礎。

愛迪生不是神童,甚至連初小還未唸完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鑽研自我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我已是135歲的人了。

不僅僅在科學上如此,在文學藝術上也是如此。不論是誰只要付出和他們同樣艱辛的努力,都能取得這樣或那樣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爾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樣深刻地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才能來自勤奮學習!

《傷仲永》讀後感3

我,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以前,我總會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個iq200的人那該有多好啊。

那樣的話,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樣乖乖地坐在教室,認真地聽課。我可以瘋狂地玩耍,不用理會那些煩人的公式,語法,單詞,輕而易舉地考到別人夢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着“天才少女”帶來的榮譽。老師會像是捧着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關愛我,我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稱讚。 然而,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可,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衆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麼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麼他父親的“不使學”,鄉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藉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這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並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麼勤奮就是花的養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着“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着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爲“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藉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並不是最聰明的,

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明出上千件東西,爲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着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爲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爲“天才”。

《傷仲永》讀後感4

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但成功僅僅依靠天賦是遠遠不夠的。讀完《傷仲永》一文,讓人掩卷深思,感觸頗多。古往今來,天才少年層出不窮,但真正成才並在史書上留下印記的卻寥寥無幾,他們大多因爲種種原因而“泯然衆人矣”,方仲永式的例子司空見慣。其實,取得成功,下面三要素缺一不可。

要素之一:天賦

愛迪生說過:天才等於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分。天賦是成功的基石,至關重要,天賦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於利用自己天賦的優勢,成功就會事半功倍。方仲永自小天資過人,“竟能指物作詩立就”,成功之路已然具備良好的基礎,可他卻自恃天資聰慧而不知珍惜和利用,整天遊手好閒,最後落得類同凡人的下場。

要素之二:勤奮

有人說:智慧源於勤奮,偉大出自平凡。勤能補拙,有個叫“笨鳥先飛”的成語,講述的就是沒有天分的人如果能勤勉上進,發奮圖強,成功也並非遙不可及的道理。愛因斯坦天資一般,但經過無數次的艱苦挫折,憑着勤奮與努力,創立了相對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天資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卻能夠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去描繪美好的未來,避免方仲永式的悲劇在自己身上重演。

要素之三:堅持

古人云: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成功之路是漫長的,需要持之以恆,一以貫之的堅持和努力。唐代詩人李白自小貪玩調皮,常在課時從家中溜到山間玩耍,一次,在溪澗邊看到一位老婆婆奮力打磨一根鐵棒,心生疑惑,詢問原因,老婆婆回答道:我想把它磨成一根針。“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讓李白大徹大悟,從此發奮圖強,毫不懈怠,終於成爲一代“詩仙”。“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能一直堅持,往往會讓努力半途而廢,堅持了,量變終會演化爲質變,成功也就唾手可得。

成功,看似可望而不可及,其實卻很簡單。當天賦、努力和堅持三要素都具備的時候,成功不就已經近在咫尺了嗎?

《傷仲永》讀後感5

媽媽說道,中華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歷經了五千年的滄桑歲月,經受了歷史煎熬。只有菊花卻在秋天裏盛開,菊花真勇敢。老爸不愧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羽毛球高手,他竟然把快要接觸地面的羽毛球給救了回來,只見他用球拍把羽毛球向天空一打,再對準球,腳底生風似的向我這邊一旋,把我看得目瞪口呆,當我想起我還在打球時,球已經落地了!

這篇課文寫方仲永長不到5歲時,就鬧着要墨、紙、硯,他當即寫四句詩,並題上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爲內容,傳給了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人們讓他指定物品讓他作詩,他都能立即寫好,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花錢讓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可利圖,就每天讓他給同縣人作詩,不再讓他學習。過了幾年,由於不能學習的仲永,作出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幾年,他作出的詩已平平談談了,完全和普通人一樣了。

這篇課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的天資與後天成才的關係,告訴我們學習和教育對於人才的培養是十分重要的.。方仲永從小就懂事,會作詩,是有天賦的。有天賦的人,比起一般有才能的人就好得多了。但他最終卻成了普通人,主要是因爲他父親貪圖眼前小利,把孩子的未來不當成一回事,不讓孩子接受後天的教育。從而倒致孩子從天才論爲變成了平庸之輩。然而,那些沒有天賦的,本來就是普通人的,但他們接受了後天的教育,並努力學習,從而就從一個普通人變成了一個偉大人物。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說明了學習的重要性。偉大科學家愛迪生胡一句話:"天才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這告訴我們要想成才,就必須努力學習。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感悟到了:後天學習對於人成才的重要性!

《傷仲永》讀後感6

相信許多人都耳聞過一篇王安石的大作《傷仲永》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一個天才神童因爲“受人者不至也”而淪落成一個普通人,而王石在最後所說的“今夫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更是應該引起重視。

當今社會,人們雖然大都開始重視起了學習,但有許多家長還是不重視學習。他們認爲學習只不過是一種高費的消遣罷了,還不如直接讓小孩去打工,正好可以鍛鍊一下,多一些生活經驗,反正上完學也是要去上班的,如果這樣想那麼大錯特錯!如果你只是一個國小畢業,你連一個普通工作也撈不到只能去最底層的苦力場地,賺錢湊合着過日子,而如果你是大學畢業,那麼你想找個好工作,比一般人簡單多了,過不了幾年就能過上小康生活,更甚機遇好一些,你或許會成爲總經理等高幹職業如果你是研究生、碩士、博士那麼你的後半生完全無需太辛苦。

一次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訪談:一個農民父親是這樣回答關於教育這個問題的':“我認爲學習完全沒有必要,我們農民的子女能有多少智慧,去浪費上學的錢還不如多買幾斤鹽。”這個訪談改變了許多人的認識,從以前的“砸鍋賣鐵也要上學”變成了“上學無謂不如買鹽”這樣的變化也正是應該的,現在的窮富理念太過於廣泛,“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富人的孩子上學花”許多人認爲自己沒錢,就沒有必要讓孩子上學,卻不知道正是這樣想法,使我國少了多少棟樑之材。“我想上學,可是爸爸媽媽說女孩兒上學也沒用,所以他們讓我回來種田。”這是一個山村女孩的訴說,在這個社會上許多人無法解釋“少讀書,少花錢”的道理,就用這種古代時“重男輕女”的概念來敷衍了事,他們沒有想過這種概念給孩子帶來的那種天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想法,也因此使多許多少女失去了改變一生的機會。而現在的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每天舒舒服服地在寬敞的教室裏讀書,卻還總要抱怨作業太多,學習太苦,而從不想想那些連學都上不了的愁苦少年少女們,這實在太不應該了。

厭了想想灰太狼,累了想上光頭強,學習的路上,沒有理由不堅強,讓我們一起在學習的田地上開墾出更多的良田 播種上更好的果實,以便收穫更豐厚的成就吧!

《傷仲永》讀後感7

小時候才華橫溢的方仲永,不到二十歲就"泯然衆人"了!

讀罷此文,我不禁爲之而"傷",《傷仲永》讀後感。

我"傷"愚昧無知、貪圖蠅頭小利的方父。由於他的"不使學",間接地扼殺了一個英才。

我"傷"隨波逐流、整日"環謁邑人"的仲永。由於他"不受之人",直接斷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文中所寫的方仲永五歲時的表現,儼然是一個神童,但他後來才能喪失,令人惋惜,令人警醒。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會落後"。道理再明白不過了---一個人先天的條件再好,後天不琢不學不勤不練,也會成爲一事無成的凡夫俗子,方仲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如果方仲永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爲"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學仲永"…

我想,假如我是方仲永,我一定會充分發揮自己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不斷充實自己,厚積薄發,使自己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假如我是方仲永,我會深知"業精於勤,荒於嬉"的道理,把"99%的勤奮+1%的天才=成功"當作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即便小有成就,也不沾沾自喜,自我滿足,而是更加努力地學習,使自己能"更上一層樓"。

讀完《傷仲永》這篇課文之後,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如果我是一塊璞玉,定要盡情地"琢",使之成"器";是一塊鏽鐵,也要不懈地"磨",使之成"針"。

《傷仲永》讀後感8

本文講的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小孩子,因爲父親的愚昧無知,不讓他學習,而只是爲了謀利,來賺取財務,斷送了一個可以有成就的一個人。

仲永雖然才智過人,擁有上天賦予的才能,但他的父親因爲眼前的利益,不使學,這樣不就等於放棄了一個天才嗎?其實天才在於勤奮。

讀了《傷仲永》一問得知,仲永天生聰明,後來沒有接受後天教育變成了普通人。

天才方仲永才思敏捷,後來因爲他父親的見財眼開,沒讓他接受後天的教育,導致他成爲平凡的人,通過他的事我得到的啓示是,天才在於勤奮。

最近讀了王安石的名篇《傷仲永》。這篇文章講了一個故事:江西金溪縣有個叫方仲永的小孩,聰穎過人,5歲時就能寫出好詩。方仲永的.父親就天天帶着他去別人家炫耀,但是卻沒有注意讓方仲永進一步接受學習教育,結果方仲永的詩才日漸枯竭,十二三歲時寫的詩已不像以前那麼好,又過了七年他就“泯然衆人矣”,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古時候,有一個人叫方仲永。他五歲的時候就能寫出文采和立意都很好、被人廣爲傳看的詩。他的父親並沒有讓他從師學藝,而是帶他四處炫耀,最終奇才變爲普通人。

讀完《傷仲永》這篇文章後,的確讓我感到有些“傷”。仲永天生聰明、有才智,年紀小小就能作詩,但最後卻得到“泯然衆人”的結果。

我想:如果一個人要想去成才,不管你有沒有天賦,最重要的就是你後天的勤奮努力!

今天我所學的文章中仲永是一個從小就是天資聰穎的男孩,但是最終他成了一個平庸無能的常人,那是因爲他沒有受到後天良好的教育!像方仲永那樣的神童,如果從小就努力勤奮地學習,將來一定會成爲舉世聞名的才子,成爲國家的棟樑。

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

《傷仲永》讀後感9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而仲永的事蹟,便是這句名言最好的真實寫照。

初讀《傷仲永》這篇文言文,真有點“傷不起”。一個五歲的孩童“未嘗識書具”。竟能“書詩四首,並自爲其名”,此子若稍加指導,定當出列拔萃。仲永的才能受到邑人的'好評,他們“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足見仲永的天資聰慧矣。然而他的父親“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從而釀成了仲永“泯然衆人矣”的悲劇。

仲永之所以泯然衆人,主要原因在於他父親,他目光淺短,愚昧無知,貪財誤才,“不使學”的錯誤做法,耽誤了仲永大好的學習時光,最終淪爲常人。仲永出生在這樣一個世隸耕的農民家庭裏,一開始便註定了結局。難道就只是其父之過也?非也非也,若不是邑人有着和衆心理,仲永的父親也不會環謁於他們,不讓仲永學習。如此說來,邑人也爲“幫兇”之一。而我認爲,真正的原因出在仲永本身。倘若他幼時的資質潛退是父親的錯,但他長大了卻還不懂的學習的重要性,懶惰而不思進取,不正是他自己的責任嗎?即便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沒有條件學習,也要去創造條件。就像一個海綿只會擠出水分,卻絲毫沒有吸進“墨汁”,也總會江郎才盡的一天的。

我們正值學習的大好時光,有着優越的學習條件,有什麼道理不好好學習呢?莫非要步了仲永的後塵,重蹈覆轍?要知道顏真卿曾說過:“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啊。我們無法決定出身,卻可以創造未來。我們無法回到昨天,卻可以把握今天。一個人的天資固然可貴,但後天的教育更爲重要。付出的汗水和收穫的碩果是成正比的。

請乘理想之馬,揮鞭從此起程,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陽正晴。

《傷仲永》讀後感10

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真的很“傷”,可哀傷之餘,又不得不引人深思:爲什麼一個天才,就這樣被埋沒了呢?

金溪的神童方仲永天生才華出衆,他出生於農耕家庭,從未接觸過任何文學的作品,竟然5歲就能指物作詩,並讓人嘖嘖讚歎。可因其父母把他當作賺錢工具,不讓他讀書,使他最終成爲了一個普通人。

從全文來看,我們不難得出結論,與方仲永墮落成常人絕對也是最最分不開的原因之一,便是他父親的所作所爲。

仲永那時還小,雖然天資聰穎,但並不能辨別是非。父母們也正應當在孩子像仲永一般大的時候,多灌輸正確的思想,讓他們多讀書,多增長知識,更何況仲永還是一個神童,若讓他好好讀書,長大必然會成爲一個才子。可他的父親卻不教育他繼續好好學習,竟在他還無法把握自身的時候,貪圖小利,把他當做獲利的工具,以至於變成後文的“不能稱當時之聞”和“泯然衆人矣”。可是他墮落於常人,卻也跟自我分不開關係。

作者王安石在本文中曾寫過他在仲永12、3歲的'時候見過他,雖依舊有些才華,卻不如以前了。也就是說,仲永這時還算是一個天才,此刻再好好讀書,也爲時不晚,還是能小有成就的。並且仲永也12、3歲了,已不再懵懂,能夠不必當作父親的賺錢工具了。可仲永卻依舊聽父親的話,每一天走遍全縣,作詩,寫對子,收報酬,絲毫沒有一點覺悟,也沒有發現自我的改變,也正是這一點,使他錯過了最終一個機會,從此碌碌終生,泯然衆人。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此刻才發覺,這句話真的很有道理。一個天資聰穎的人,若不把握機會,勤奮、努力地學習、讀書,結局也就會像本文的仲永一樣吧。更何況我們"不受之天,固衆人,又不受之人,得爲衆人而已耶?"

仲永着實令人哀嘆,但我們此刻更爲重要的,則是不要讓後人或身旁的人在"傷"字後面加上我們的名字,那樣就比仲永更加可悲了。

《傷仲永》讀後感11

今天,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作者描述了一個天才變成平凡人的過程,讀完此文我不禁感慨萬千。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後,我很受教育。

何謂天才?我認爲,天才分兩種,一是付出極大的努力的人,二是智力超凡鶴立雞羣的人,主要爲是第一種。王安石所寫的《傷仲永》,明確的告訴我們後天教育的重要性。

我們都已學過《傷仲永》這篇課文,故事的結局很使人感傷,想想方仲永曾是那樣聰明,但最終卻成爲了一個普通人,我有很多感受,現在先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故事吧。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們的才能雖有差別,但主要來自於勤奮學習。《傷仲永》一文給我的啓示是:一個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賦,但如果不努力學習,也很難取得真正的.成就。

這篇文章主要講: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聰明,五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就不再讓他學習了,帶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方仲永沒有再學習,最後一事無成。

仲永的故事是這樣的:並非書香子弟的方仲永5歲時便能“指物作詩,立就”,並“自爲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觀者”,因而揚名邑中。到了十二三歲,才氣漸減,“令作詩,不能稱前之所聞。”到了成年,竟“泯然衆人矣”。

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言文,我爲方仲永的成長遭遇感到深深的悲哀,無限的遺憾。

讀《傷仲永》有感遼寧省阜新市東苑國小五年二班魏思雨今天,老師帶着我們讀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罷之後,我很受教育。

在金溪縣出了一個天才,他名叫傷仲永,他的“天資過人。”從作詩立就,有人還用錢去買他的詩,但他的父親是一個貪財的人。他他就拉着仲永到處去賣詩,不讓他學習。最後泯然失衆。”

今天我讀了王安石的《傷仲永》,心中不免有些惋惜,本文講的是一個天生聰慧的小孩子,由於父親的愚昧無知,不讓他學習,而只是爲了謀利,來賺取財政,葬送了一個可以有成就的。

傷仲永,讀罷此文,我不禁爲之而“傷”。我要學習華羅庚這種努力受苦的精神,掌握知識,成爲國家的有用人才。

讀了傷仲永這篇課文,我無不替擁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親和同縣的人是多麼的愚昧無知。

《傷仲永》讀後感12

《傷仲永》講的是一個天才變庸才的故事,其目的是爲了告誡我們是不是天才都要努力學習。

小的時候我的腦袋就被灌輸了諸如“天才來自勤奮”、“天才是1%的天分加99%的汗水”的思想。所以,我對這個故事的主旨並不“感冒”,這與“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的道理是一樣的。

真正令我感興趣的是仲永爲什麼會心甘情願地被“不使學”,被選擇人生?僅僅是因爲年幼不懂事?還是說懼怕父親的權威?仲永的才能是在五歲時被發現的,隨後這天分便被其父親當作搖錢樹,一搖就是十幾年。這麼多個無趣的年頭裏,仲永是怎麼想的,是否反抗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最後仲永變成庸才這一事實中,我大致可以推測:仲永已經麻木了,對人生已經沒有追求,認爲自己就是給父親謀取利益的存在,接受了這不公的命運,最終纔會“泯然衆人矣”。

仲永父親固然是錯的`,但這並不意味仲永就沒有可指責之處了。雖然,仲永並不熱愛吟詩作賦,不然怎麼會讓自己的詩被當作謀取錢財的工具?怎麼會在四處訪客的無趣生活裏渾渾噩噩地虛度光陰?曾經聽過這麼一句話:人如果不想做一件事,會去找一千個理由;人倘若想去做一件事,會去想一千個辦法。仲永如果有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的人生追求,他就不可能甘願淪爲賺錢的傀儡,不可能讓父親的“陰謀”得逞。

人只會做夢是可怕的事;人不會做夢是更可怕的事。仲永是個不會做夢的人,他僅僅是空有天分罷了,所以他最終也不過是一個“衆人”而已。

現在的我們並不需要揹負太多太過於沉重的東西,爲何不趁現在好好做一美夢,然後明晨迎着朝陽去追尋它,這樣活着不是很浪漫嗎?

夢語評語:成熟的思維,獨到的辨析,給人以豁然一新之感。文章想象豐富,駕輕就熟,是難得的好文字。

《傷仲永》讀後感13

今天,老師帶着我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文章,讀過之後,我很受教育。 《傷仲永》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天資非常聰明,五

歲就能作詩。可他出了名後,他的爸爸卻不讓他學習,而是整天帶着他去全縣各處題詩掙錢。由於沒有好好接受後天的教育,沒有勤奮學習,不斷進取,一代“神童”方仲永最終一事無成,淪落爲了一個普通的人!

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個人能否成

才,與天資有關,更與後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學習有關,二者之間,後者尤爲重要。因此,我們不能因爲自己的天資聰明,而不學習,更不能因爲覺得自己笨,而自暴自棄。要知道:“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也可以變成“天才”, 而這“進”“退”的關鍵就在於後天是否勤奮學習。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曾經這樣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

一的.靈感。”可見勤奮對於成就“天才”是多麼重要!放眼中外,凡是事業上取得卓越成就的人,莫不是因爲他們能夠刻苦學習,積累起了寶貴的知識財富。范仲淹、歐陽修,勤學以廣才,終於事業有成,政績卓著;車胤囊螢、孫康映雪、匡衡鑿壁,都因勤學而受人敬仰,成爲千古美談;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透明,被船伕當做漁燈,正是長期不懈的努力,最終他成爲了一代大文豪。??這正好印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寶劍鋒衝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相反,如果像開頭所講的方仲永一樣,沒有趁着大好時光努力學習,沒有用後

天的努力作爲天才的培植肥料,那麼再茁壯的天才之花也終將枯萎。

因此,不管是有天賦的人,還是一般的普通人,都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只

在這樣,才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才能獲得事業的成功!

《傷仲永》讀後感14

今天晚上,我認真地讀了《傷仲永》這篇古文,文言文看不懂,我查閱了很多註釋才順利把它看完。看完之後,我陷入了沉思,我只能說我真的受益匪淺!

文章的主要內容:一個叫方仲永的小孩,5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方仲永本縣的人們對他的才華感到驚奇,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爲這樣有利可圖,每天帶着仲永四處拜訪本縣的人們,不讓他學習。到了十二三歲,他的才氣漸減,作詩已經大不如從前。到了二十歲,仲永的才華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樣了。

一個天資聰穎的神童,因爲被唯利是圖的父親每天帶着四處拜訪本縣的人們,而不讓他學習,使得“神童”竟淪爲默默無聞的“庸人”,令人扼腕嘆息!像方仲永這樣的天才,由於後天沒有好好學習,尚且要變成普通的人;那麼,那些本來就普通的人,如果不學習,豈不是連一個普通的庸人還不如嗎?

俗話說:天才出自勤奮!很多人不是神童、天才,但由於堅持不懈地奮發努力,而成爲了舉世聞名的科學家、發明家。

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3歲時還不會講話,國小和中學時成績並不好,大學連考了兩次才被錄取,可他爲什麼能成爲天才呢?愛因斯坦對成功的祕訣做了概括:w=x y z , 即成功等於艱苦的勞動加正確的方法加少說空話。他認爲艱苦的勞動是最重要的,艱苦的勞動就是勤奮,勤能補拙。

偉大的.科學家愛迪生,童年時被視爲“低能兒”,只上過三個月學便離開了學校。但他努力自學,總是以無比堅強的毅力,刻苦鑽研自己不懂的問題。由於他工作時間比一般人長得多,相當於延長了生命,所以當他79歲的時候,宣稱自己是135歲的人了。

那些被成爲天才的人並不一定就可以獲得成功,而往往是那些努力的人更能收穫屬於他們的勝利。到現在,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呢?我們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啊,少壯不努力,何以成大器呢?

《傷仲永》讀後感15

我,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以前,我總會幻想:如果自己是一個IQ200的人那該有多好啊。

那樣的話,我就不用一般的人那樣乖乖地坐在教室,認真地聽課。我可以瘋狂地玩耍,不用理會那些煩人的公式,語法,單詞,輕而易舉地考到別人夢寐以求的第一名,享受着“天才少女”帶來的榮譽。老師會像是捧着水晶一般小心翼翼地關愛我,我會比一般人得到更多的`關注,更多的稱讚。

然而,學完<傷仲永>這一古文,我理解“天才”的真正含義。

仲永出生於一個“世隸耕”的家庭,他沒有見過筆,也沒有看過書,卻可以提筆作詩,出口成章,他是一個難得一見的天才。可,這樣一個大天才落得結果居然是“泯然衆人矣”,實在可悲。

仲永的悲劇一方面是他父親貪圖利益造成的,另一方面則是他自己的因素造就的。如果他一心向學,那麼他父親“不使學”的做法也阻擋不了他。相反,如果他不想學習,那麼他父親的“不使學”,鄉親們的“以錢幣乞之”,就是他不學的最好藉口。

“天才=1%的聰明+99%的勤奮。”這句話充分的體現出:“天才”並不是萬能,“天才”更多需要的是勤奮。如果“天才”是一朵花的花,那麼勤奮就是花的養料,甘露。

從古到今,歷史上有許多有影響力的人物,但在他們中,有誰是靠着“天才”聞名的?有多少人是靠着先天的聰明震撼全世界的呢?沒有。

牛頓這個被老師稱爲“愚蠢的無可救藥”的學生,他憑藉自己的好奇心和謙虛的態度,最終發現了萬有引力。發明大王愛迪生小時候並不是最聰明的,但他絕對是勤奮刻苦,堅持不懈的人,因此他可以發明出上千件東西,爲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所以,我們不要仗着自己一點點小聰明而不努力學習,更不要因爲自己不聰明而自暴自棄,放棄學業。要知道“蠢材”和“天才”是相互轉化的,“天才”可以變成“蠢材”,“蠢材”可以變成“天才”。但我們也要記住只有永不放棄,永不言敗的人才有資格成爲“天才”。

標籤:仲永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