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

讀後感4.04K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1

《世說新語》是南朝劉義慶主編的志人小說,分爲36門,如《德行》、《言語》、《政事》等。其中,我覺得最富有哲理性的是記錄晉人談話的《言語》。那一句句發言遣詞,無不畢肖聲口,寥寥數語,卻能述說出一個個發人深思的道理。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

書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口吃的鄧艾,自稱時便經常重複說“艾,艾……”這樣難免被人拿來取笑。有一次晉文帝也和他開玩笑說:“你總是說……艾,……艾,究竟是幾個艾啊?”鄧艾沒生氣,也沒尷尬,回答說:“鳳兮鳳兮,本來只是一隻鳳。”他用楚國陸通比喻孔子的名言,來說明自我雖然常常連連說“艾,艾”,但和孔子那樣只有一個“艾”罷了。

還有一個小故事講述的是顧悅和簡文帝。顧悅和簡文帝同歲,但顧悅頭髮早已白了,簡文帝問他:“爲什麼你的頭髮比我先白了呢?”顧悅回答說:“蒲柳的資質,臨近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資質經過秋霜反而更加茂盛。”用了一個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了人的資質是有差異的,由此也導致了人生的許多不一樣。

另外一個故事講述的是身在廬山的遠公,雖然年老,但仍然不停地給弟子們講論佛經,他時常告誡弟子,說:“我如黃昏時的落日餘輝,自然不會照得久遠了,只願你們像早晨的陽光,越來越明亮!”用自我熱切的言辭和神態,將“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和“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印刻在弟子們的心中。……

鄧艾雖口吃,但卻不妨礙他富有智慧和哲理的表達:每個人都只有一個,就應好好的發揮屬於自我的那一份才能,做一隻鳳,做一條龍。晉文帝的一個玩笑,一個調侃,卻引出了顧悅如此富有哲理的回答:資質稟賦的不一樣應活出不一樣的精彩人生。遠公用桑榆之光來比喻自我,用朝陽之輝來比喻年輕的弟子,告誡我們學習是一刻也不該放鬆的……

古人善用比喻,能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把一個個深奧的道理說到透徹,又恰到好處;能把人們熟知的平凡事說得不平凡,說得搞笑。這種語言技巧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借鑑。

明代的學者胡應麟評介《世說新語》:“讀其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惚生動,而簡約玄淡,真致不窮,古今之絕唱也。”既是絕唱,定有屬於他絕唱的魅力,反覆認真誦讀這36門學說,定能讓我們受益匪淺。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2

《世說新語》講的是劉道真嘗爲徒,扶風王駿以五百匹贖之,既而用爲從事中郎。當時以爲美事。劉道真,姓劉名寶,字道真,性格豁達,通經史,精音律,善長下棋,並且智勇雙全,在扶風王司馬駿府內擔任從事中郎,後擔任侍中、安北大將軍,之後由於戎衛北境有功,賜爵爲關內候。那裏“徒”字意指服勞役的犯人,“既而”意指不久。這篇文章的意思是:劉寶曾是服勞役的犯人,司馬駿花了五百匹布將他贖了出來,不久後又任命他爲從事中郎。當時人們將這件事傳爲美談。

我第一次讀到這個故事時,並沒什麼感受,但當我讀了5遍6遍乃至10遍時,就有了深刻的感受。我十分佩服司馬駿的這種做法。首先,他能夠不計劉寶以前犯過罪,任用劉寶,給劉寶用武之地,其次,司馬駿花重金將劉寶贖了出來,能夠說是對劉寶有恩,讓劉寶死心塌地爲自我做事。即便將來劉寶勢力過分強大,也總會賣個人情。這件事傳爲美談,又的民心。司馬駿做這件事心思慎密,一舉多得,我很佩服。他的這一做法也似乎效仿了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齊桓公最終成就了一番霸業,而司馬駿也在宗室中變得最爲俊望。

生活中,我們也切不可因爲他人曾有過什麼過錯或是做過什麼不好的事而一向對他心存不滿。平等待人,往往更容易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同樣,做錯事的人也不能過分自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有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犯了錯不改。我們應有的是用心向上、改正錯誤的態度。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3

先說“介紹”。“介紹”是指對所評的書的資料作言簡意賅的概括敘述,讓讀者對該書的資料有一個大概的瞭解。如書評《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介紹的:“《南京情調》收入64篇文章,20世紀上半葉社會各界名流筆底的南京昔日景觀,風土人情,大多風流倜儻見性情;80幀照片,讓50年前的古都舊影清晰再現,金陵舊時影像,幅幅滄海桑田顯趣味。”

再說“評價”。“評價”能夠是總括全書作鳥瞰式的評述,如書評《展現“另一個”愛因斯坦》是這樣評價《愛因斯坦晚年文集》的:“每篇文章都體現了作者的睿知和科學預見性。全書蘊涵着科學家與知識分子的良知,浸透着他對整個20世紀全人類的極大的人文關懷。”也能夠聚焦於作品的細部作畫龍點睛式的點評。如金聖嘆評《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一節中魯達打店小二一段描述:“一路魯達文中,皆用‘只一掌’、‘只一拳’、‘只一腳’,寫魯達闊綽,打人亦打得闊綽。”三言二語就點出了《水滸》對魯達的動作描述是充分個性化的。“評價”是書評中最重要、最關鍵的部分,也是最見功力的部分,從那裏能夠見出一個人的思想水平、藝術素養、鑑賞潛力、語言功夫等等。評價作品要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注意評價的科學性。要以科學的文學理論爲指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論,不要以個人的直覺和偏見任意地拔高或貶低。②要注意見解的獨創性。要反覆閱讀、分析、研究、揣摩、品味,深入瞭解準確把握評論對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好處和藝術特色,從而提出自我新穎、深刻、精闢的見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讀,分析不得要領,只是發表一些陳舊、膚淺、庸俗的見解。

《世說新語》中有這樣一篇小說:“阮光祿在剡,曾有好車,借者無不皆給。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後聞之,嘆曰:‘吾有車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車爲?’遂焚之。”宗白華先生是這樣評析的:“這是何等嚴肅的責己精神!然而不是出於畏人言,畏於禮法的責備,而是由於對自我人格美的重視和偉大同情心的流露。”宗先生的評析見解獨到,深刻精闢,所謂“析義理於精微之蘊,辨字句於毫髮之間。”

(《古文觀止·序》)③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評論語言與議論文的語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語言表達準確、嚴密;又有不一樣的地方,需要講求適當的文采,增強表達的形象性與生動性。

再說“推薦”。這是書評的結尾,有好書與讀者共享的意思。如《難忘<南京情調>》是這樣寫的:“南京文化淵源流長,底蘊深厚,值得個性關注。鍾情於南京文化的人,即便不到南京,也能從《南京情調》中體味一番南京情調。”

俗話說文無定法,寫書評當然也無必須的格式,能夠因人而異,因書而異。比如偏於談感受的書評就能夠直接從述感開頭:“何建明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大學聯考報告》是一部具有強烈震撼力的作品。不讀則罷,越讀越使人感到,大學聯考的分量實在太重太重,它重得使許多中國人的腰背都壓彎,連中華民族的脊樑也被壓得出現了嚴重的畸型。大學聯考啊!何時才能走出怪圈?”(《走出大學聯考的怪圈》)想要帶點文學色彩又要給讀者一點懸念的也能夠抒情開頭:“若你走進普魯斯特的世界,我想你不會不驚歎於那美妙的符號所產生的神奇魅力,不會不沉醉於瑪德萊娜小點心的綿長回味,不會不震悸於人類內心的隱祕世界的強烈曝光。作爲《追憶似水年華》的譯者之一,我也不可能不更真切地感受到普魯斯特開啓的感覺世界對我的靈魂與感官的誘-惑、衝擊、洗滌、豐富、與淨化。”(《全新而永恆的感覺世界》)當然書評的結尾也不必須都要推薦式的。能夠表達某種願望,如“願借葦岸的親切誠實的語言,生動盎然的詩意和寧靜柔韌的美感鋪就的小徑,引領我們走向詩意棲居之地。”(《讀<太陽升起以後>》)表達願望之中有推薦作品的誠意。也能夠批評某種現象或做法,如“他們認爲如果兒童畫能與範例完全相同,那麼這種訓練就是成功的。然而他們不明白,兒童有他們自我的世界,兒童有他們自我的藝術,他們與成人不一樣!種種人爲的限制對兒童藝術潛能都可能是一種扼殺。”(《生動搞笑的圖畫書》)批評的目的仍然是爲了推薦。

廣義的書評包括讀後感。讀後感偏重寫自我的主觀感受。讀後感要注意三點:第一,寫讀後感務必有一個明確的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不能雜亂無章,文意散漫。第二,這個中心論點(或中心思想)務必是從所讀的材料中提煉、概括出來的,與所讀的材料有着必然的、內在的聯繫。第三,寫讀後感務必是寫自我的所讀、所思、所感、所悟。能夠寫一點,也能夠寫幾點,不求面面俱到,但必須要寫自我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從文體上看,讀後感或立論,或駁論,或闡述議論,都與議論文相似,通常把它歸入議論文的範疇,作爲議論文的一種。寫讀後感要避免以下幾種狀況:①“感”少“述”多。名爲讀後感,卻很少有“感想”、“感慨”、“感悟”,超多的甚至通篇都是複述、引述所讀的資料。②“感”得不新。文中雖有所感,卻只是老調重彈,或人云亦云,寫不出自我真切的獨特的感受來。③“感”得不深。雖也能寫出一點自我的感受來,但猶如蜻蜓點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④“感”得走調。雖然寫了很多的感想,但不知“感”從何來,與所讀材料無絲毫關聯;或者雖也是“感”從“讀”來,但曲解原作的意思,“感”得走了樣。

寫書評無論偏重評還是偏重感,都要下工夫反覆研讀作品本身,然後方能評便能切中肯綮,悟便有獨到之見。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4

國中時聽說劉慶義的《世說新語》,直到大學才通讀了一遍,讀之不忍釋卷,深深地被這本書吸引,一樁樁小故事,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如行林蔭道上奼紫嫣紅令人目不暇接。此刻又重新從市圖書館借了本來看,如同老友相見,分外親切。孔子說:述而不作,這述又何嘗不是作?王夫之主張“六經注我”,也就是用自我的話語體系去闡釋六經,舊瓶裝新酒,經典著作就是一張皮,每個人都在上方衍生出許多毛毛來,西方有諺: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在讀書上我向來主張“誤讀法”,就是作者本意可能並非此意,你或顛覆或曲解作者意思,卻到達一個好的效果,這也是可取的。《韓非子》裏有一個小故事說一個楚國人給燕國的相國寫信,因爲是晚上寫,光線不好,楚國人就吩咐手下:“舉燭”,邊說邊寫順手就在信上寫了“舉燭”。燕國的相國收到信了,打開一看有“舉燭”二字,不禁感嘆:“舉燭就是崇尚光明啊,這是讓我們選拔任用賢能的人。”相國把他的“誤讀”給王說了,王大喜就照做了,燕國變得國富民強了。像一本《紅樓夢》讓多少誤讀紅樓又自稱研究紅學的人吃上飯,這“誤讀”多好啊。所以我看《世說新語》的讀書心得將不拘於字句的解釋、不拘於時代的考量、不拘於玄理的考辨,隨心所欲,信馬由繮,想到哪兒寫到哪兒,記錄腦海火光一閃,這也是我把這篇文字分類到隨筆的地方。這樣做可能會對《世說新語》的理解多有謬誤,再加上本人馬克思主義理解不深,可能會有不馬克思的地方,科學學得不好,可能會有不科學的地方,難免貽笑方家,歡迎批駁、指正、賜教。

我看了一本世說新語,這本書中摘寫了許多的小故事,都是一些說道德,說道理的故事。但是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就像故事書一樣。

我看到一篇什麼管寧和華韻的故事,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了一塊金子,管寧沒有撿起金子,而是將金子像泥土一般,繼續翻土。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丟回地上。還有一次,兩人一齊在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大家都去看熱鬧了。華韻把書丟到一邊,去看熱鬧了。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去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韻因爲一時的搞笑,爲了一時的富有,而失去了一個好朋友。我覺得華韻沒有高尚的品德,而管寧就有高尚的品德。他看到金子不動心,因爲這不是他的,他不會做對不起良心的事。華韻從撿黃金的事看出他想把黃金佔爲己有,只是怕管寧看到。我覺得我要像管寧一樣,不爲金錢失去良心。不爲名和利失去良心。

孔融被別人抓了,可他一向哀求別人不要把自我的兩個兒子也捉了。但孔融的兩個兒子卻說:“父親難道見過打反了的鳥巢下方還有完整的蛋,這兩個兒子也立馬被抓了。”雖然這兩個孩子被抓了,但他們小小年紀懂得整體既然保全不了,那麼個體也不可能獨存。孔融的兩個孩子雖小,但懂得這個道理,應此不做沒有用的哀求,從容鎮定的理解厄運。我要學這兩個小孩,眼望未來,明白結果以定,就不做無謂的事了。

鄧艾口吃,總是稱自我“艾艾”有一帝和他開開玩笑說:“你說艾艾,到底有幾個艾。”鄧艾迴答鳳兮鳳兮,本來就是一隻鳳。鄧艾即顯得子己博學多才,會用論語。又讓皇帝無地自容,無話可說。婉轉的挽回了自我的面子。我遇到困難時,我也要學鄧艾用婉轉的語言跟別人說,不會和別人大吵大鬧。

還有許多,我就不一個一個說過去了。反正我受益匪淺。

敘事簡明,精煉生動,爲小品文之典範,詞彙之豐富,遠遠超過其他筆記小說,對後代的文學作品有很大的影響,所記清談場面,往往描摹如畫,使讀者若臨其境,若見其人。“文學”篇記孫安國(盛)與殷中軍(浩)共談,往復辯論,不暇用餐。左右侍者一再重溫冷飯,而兩人只顧奮揮麈尾,爭鋒口舌,以致麈尾脫落,佈滿餐飯,抵暮猶未進食。最後情急,竟至反脣相稽。殷謂孫:“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謂殷:“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彼此以“口”、“鼻”譏嘲,皆從辯論出發,讀之失笑!一時熱烈氣氛,活躍紙上,《世說》所寫,真善傳神。“排調”篇記王文度(坦之)與林法師(支遁)講析義理,林每欲小屈,孫興公(綽)曰:“法師今日如著敝絮在荊棘中,觸地掛閡。”說理以通達爲貴,一有滯礙,即難成勝解,孫之誚林,恰當無比。“輕詆”篇記庾亮謂周?:“諸人皆以君方樂。”周問:“何樂,謂樂毅邪?”庾曰:“不爾,樂令耳。”樂令,指樂廣,爲當時以清談著稱的名士,周?認爲以他相比,是貶低了自我,就說:“何乃刻畫無鹽,以唐突西子也!”無鹽,醜女;西子,美人;美醜攸分,不宜相擬,設喻亦妙。又“政事”篇的“桓公在荊州”一條,敘桓溫治荊州,政貴寬和,恥用威刑,桓溫的第三子桓式

(即桓歆)見令史受杖,僅從朱衣上擦過,即謂溫曰:“向從閣下過,見令史受杖,上捎雲根,下拂地足。”意思是譏誚刑杖沒打在人身上。桓溫是否真這樣政簡刑輕,姑置不論。“上捎雲根”言舉杖之高;“下拂地足”,謂着地多,着人少;措語形容,巧用誇張,可見晉人之善於辭令。

《世說新語》中的名言雋語,層出不窮。如“德行”篇記郭林宗稱黃叔度(憲):“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謂其氣量深廣,不爲物牽;“賞譽”篇記王夷甫(衍)稱郭子玄(象)“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謂其辭采繽紛,議論不窮;“容止”篇記山巨源(濤)稱嵇叔夜(康):“嵇叔夜之爲人也,巖巖若孤鬆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謂其風神俊異,瀟灑出衆;“文學”篇記孫興公(綽)於潘安仁(嶽)、陸士衡(機)二人之文謂:“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比較恰當,評價極公;“言語”篇記顧愷之描摹會稽山川之美說:“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這些話全都形象鮮明,比喻精妙,能把豐富的資料概括爲極其精煉的文學語言,給人以深刻、具體的印象。又“言語”篇記晉簡文帝(司馬昱)入華林園,顧謂左右曰:“會心處不必在遠,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間想也,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謂胸襟開闊,則無往不適,隨處怡悅,覺萬物無不可親,其意既含哲理,語亦神韻悠遠,令人領略不盡。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5

《世說新語》是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志人小說”的代表作,由南朝宋時劉義慶編攥,記載了後漢至南朝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堪稱一部記錄當時社會、政治、文學的雜史,具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全書依資料分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透過人物的品評和玄遠的清談,生動的再現了魏晉時期名士大家的玄妙言談和奇特行事,也可謂是一部文學價值極高的古典名著。中國禮貌歷史悠久而我這個深愛祖國的人卻只曉其中極少的一部分,可知我還要繼續努力學習和祖國一齊成長,去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和我的祖國是分不開的,因爲我愛這個美麗的國度——中國。許多人都會覺得我愛得不夠深,但是這三個字是最簡單,也是最能表達出自我對某種事物熱愛之情。讓每個中國人甚至地球人都深深地記着、愛着這個國度——中國讓愛傳達千萬裏,一向永恆下去,直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爛。

我愛你我的祖國。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6

《世說新語》是一部專門記敘東漢後期到晉宋間一些高士名流之言談舉止的小說集,向來被視爲魏晉「志人」小說的典範。在世說新語以前,也曾出現過不少軼事小說。這天所見的世說新語雖然已失去原先面目,但從其流傳來看,還是較爲完整的,也透露出它在歷代普遍受到重視的價值。在魏晉南北朝的「志人」軼事小說中,世說新語因其廣泛豐富的資料涵量和純熟精美的語言藝術,被推爲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也確立了他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承先啓後,不可忽視的地位。

我對德行方面有一些初步的認識。名與利往往是人的動心之處,舉例來說,管寧和華歆有一天共同在菜園裏翻土種菜,他們看到地上翻出一塊金子管寧毫不動心,把黃金當作平常的瓦石一樣的揮鋤耕耘。華歆卻把金子拾在手中看了一看,才又丟棄。之後有一次,兩人以前共同讀書,一位做官的人乘車而過,十分熱鬧。管寧讀書如故而華歆卻心慕虛榮,擱下書本,跑到門外去觀看。於是管寧拿刀割斷草蓆,分開而坐,向他說:「你並不是我的朋友啊!」華歆爲了一時的名和利,而失去他原有的德行,所以由此可看出一個人是否有高超的德行,並不是一天兩天所造成,德行是日積月累所培養出來的。

這本書將對我的爲人處世有必須的幫忙,我此刻雖然已經年過花甲,但是還是要學習這些道理的。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7

見微知著乎?以偏概全也!三國之管寧,避亂世於草莽,身布衣以終老;華歆,登高堂至宰輔,爲高官傳清譽。

“割席斷交”這個故事,世人耳熟能詳,講得即爲管寧與華歆的故事。現常被用來表示,不能夠與志向不相同的人結交爲朋友。

故事中,管寧見了金子“揮鋤與瓦石不異”,世人褒讚有佳。而華歆拾起來,明白是一塊金子

後也隨手拋棄,不也體現了他不在乎錢財嗎?世人又何爲貶損?何來“志不一樣道不合”之說?又兩人同席溫書,見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華歆之所以出去看熱鬧,也只能說明他讀書注意力不集中,大概也並不能夠確切地評判他的人生志趣吧。

管寧、華歆、炳原皆爲三國名士,有“一龍”之稱。華歆是龍頭,炳原是龍腹,管寧是龍尾。管寧與華歆又爲同窗交好,既是朋友,管寧又怎會只因爲好朋友出去看了一下熱鬧就鬧絕交,這難免讓人在看文章時引起懷疑。是管寧的“小題大作”?抑或是世人的“以偏概全”之說?

的確,軒冕象徵權利尊貴。由於社會時代的因素,魏晉時期文人普遍崇尚清談,一部分文人尤顯得特立獨行,守着“世人皆濁我獨清”的傲世姿態,遠離世俗,歸隱山林。如此,管寧成就了超逸之名,華歆暢達仕途反而流俗。管寧成爲了正面的道德品行典範,華歆註定要遭受士人的不屑。

然而,管寧飽讀詩書後明白了世情,從而選取全身遠禍,還鄉做了隱士,與華歆的滿腹經綸用於經天緯地,施民以惠政,究竟孰濁孰清?據記載,華歆不僅僅爲官清廉,而且爲政清明,頗有治國安邦的高策良謀。且功就之時,他不計前嫌,不縈私懷,屢薦昔日故友管寧出仕,大有讓位以賢之高態,實在讓人感佩。華歆如此德才兼備之人,後世的聲譽卻一向因“割席”而受累,着實令人扼腕!

兩件很小的事情,足見士大夫品評他人與約束自我的尺度之嚴。見微知著,確有可取一面,但僅因小事就武斷絕交,認定華歆對財富、官祿心嚮往之,未免以偏概全。管寧因朋友一二細節不貼合自我做人標準,便斷然與其絕交,未免苛求於人。須知:

守一身之清固然可嘉,然忍濁染身,辟世之清,更堪一表!

世說新語言語篇讀後感8

《世說新語》是南朝的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全書用文言寫成,分爲言語、德行、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門,其中的故事既有很強的哲理性,又不乏趣味性,篇篇短小精悍,有的甚至只是幾句話,但就在這些記錄人物言行舉止的文句中,我們卻能夠體會到魏晉時代濃郁的政治氛圍和人物特色。

古文,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寶庫,而《世說新語》則是這個寶庫中一顆燦爛美麗的明珠。《世說新語》是一部反映魏晉時代文人風貌,體現時代特徵的筆記小說,是我國古代志人小說的帶表作品。它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包括我也很喜歡。

能寫出這樣好的作品的人是誰呢?他就是——劉義慶。

《世說新語》通行本爲六卷,三十六篇。分德行、語言、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門,很多吧!

《世說新語》中所記載的人物言行,往往是一些零星片段,但詞簡意明,頗能表達人物的個性特點。淡淡的幾筆,就能把人物描述的活靈活現,真是妙不可言啊!

《世說新語》的文字,一般都是很樸素的散文,有的幾乎如口語一般。在晉宋人的文章也頗具特色,因此一來使人們喜歡閱讀,其中不少故事,了詩詞中的常用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