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錦集【15篇】

讀後感3.82K

看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錦集【15篇】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

主要敘述了主人公斯特里克蘭德在不惑之年,拋棄事業和家庭,追求內心繪畫的夢想,最後在一座孤島——塔希提島,找到了歸宿,創作了諸多驚世傑作,也完成了對月亮的追逐。

對於主人公離經叛道、拋妻棄子的行爲我不予置評,因爲生活在世俗中,牽絆太多;但他遵從內心、拋棄名利、追逐夢想的勇氣讓我非常震撼。當然主人公近乎瘋狂的追求理想的方式並不適合我們大多數人,但他給了我們選擇另一種生活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說的“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求得內心安寧,怎麼能叫作踐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你對社會、對個人的要求。”

在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之前,我以爲作者想告訴我們應該仰頭看看月亮,而不是低頭撿六便士。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太偏頗了,作者深諳人性的`複雜矛盾,多少惺惺作態包含在真摯中,多少卑鄙躲藏在高尚裏。

人生而不同,我們無權評判他人生活的意義。月亮是詩和遠方,六便士是充滿物質的俗世。你不能說世間無數溫馨安逸的生活模式就是錯的,也不能說滿懷勇氣探索追求夢想的步伐是錯的。月亮或是六便士,並不必然對立,也沒有正確答案。

文明人最根深蒂固的天性就是事事都要先得到別人的認可。別人說生活安穩最重要,別人說事業有成、家庭美滿纔是成功,別人說父母沒實現的願望你來實現纔是孝順,別人說一切都應該爲了孩子……因爲總是在意別人的想法,所以總是隨波逐流,無視了內心的想法。要知道你的人生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子女的前傳,也不是別人的外篇。生活的意義,應該由你自己去探索尋找。

無論是選擇月亮,還是選擇六便士,請成爲你自己,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別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2

月亮是理想,六便士是物質生活,二者可共語,也可分開而論。但我確實沒有想到斯朱蘭竟可以把它們分得如此之開,以致於我對他充滿了憤怒、厭惡與不解,只是最終是不可名狀的敬佩。

美,給漫不經心的人順手拾撿,失去了尊嚴;美,字用得太濫跟千萬個不值一提的俗物共用一名,也喪失了尊嚴。可能“美”得劃分個等級,像這樣按筆畫“一筆,兩筆……九筆‘美’”,而這個等級,在每個人自己心裏。斯朱蘭所追求的美可能真美,但我無法理解更做不到。他對任何都不屑一顧的樣子,真的好討打。而他對病魔的不屑以至最後不屑一顧一把火燒掉他的一切,先是震驚,再是敬佩。

我可能抓住了中心思想,但我還想說說我喜歡的細節。

“愛情中的傲氣只是因爲你其實更愛自己。”暫不論德克對妻子對自己的背叛所作的反應到底是因爲愛還是因爲自卑,或是二者共驅,他已然沒有了傲氣。愛情當中互相有愛(劃重點)的兩個人總有一個更愛對方,而另一個其實是更愛自己的,或許這樣的愛情才走得更遠。(德克對妻子的愛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自己用情既深,對方不能不報以深情。”愚蠢至極的`幼稚觀點。倘若對方毫無同情之心,感恩之心,何來深情?就算有,又何以見得深情即愛情?

“生活保障的滿足,家財在手的驕傲,受人寵愛的快樂,有家可歸的欣慰”確是舒適安逸,我可能有點自私,但好像缺了什麼,我大概真的有愛吧!(算不上無私,怎麼說也是隱藏得很好的自私:柔弱感、保護欲、善待和取悅對方的衝動)

說這些,都源於,我是一個俗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3

故事不到最後一刻,你永遠不知道結局是什麼。

直到最後一部分一口氣讀完之後,我才發現自己徹頭徹尾地錯了。作者將大放異彩的最後一部分放在讓人意興闌珊的倫敦篇和巴黎篇之後,確實很容易失去大部分讀者。實際上作者採用的是“雙行體撰寫的德育故事”,仔細推敲之後,我才發現之前被我猛烈抨擊的斯特里克蘭的行爲的矛盾之處是如此不值一提,因爲在整本書的主題之下,這裏的所有角色皆是主角。斯特里克蘭有時候只是一個活在人們記憶碎片中的線索,但有時候他本身又變成了重要角色。他不僅僅串起了這些類似命運的人的軌跡使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種有代表性的.社會現象,同時他自己的人生經歷也是“月亮與六便士”之間選擇的結果。

契訶夫說:“如果在第一幕裏邊出現一把槍的話,那麼在第三幕槍一定要響。”在讀到小說的最後一部分時,我意外的發現作者對於那些只出現了一兩章的人物都進行了過於詳細的人物描寫。這彷彿就是在暗示讀者:看啊,這個人與衆不同,以至於“我”在周遭一大羣人當中只願意和他聊天。伊迪絲·華頓的小說理論三原則中提到:“任何值得一讀的小說都是‘有目的’的…

任何一幅嚴肅的生活圖景都包含論點。”小說中提到的所有的人物,都在精神與物質上面臨着一項抉擇:查爾斯在安逸的經紀人生活和追尋藝術夢想上面臨着抉擇,布蘭琪在愛自己的丈夫和斯特里克蘭之間面臨着抉擇,亞伯拉罕在如花美眷、年入百萬與貧窮但風光旖旎的亞歷山大港之間做出了選擇,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我們最後看到的是這些人選擇了內心激勵自己的慾望。

布魯諾船長說:“只不過他表達那種慾望的方式是繪畫,而我的則是生活。”能過上自己神往的生活,能實現人生最大的願望,除了強大的意志和堅毅的性格,還有另一個因素——“對上帝的信仰。如果沒有信仰,我們早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船長如是說。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4

《月亮與六便士》剛開始有點看不下去的感覺,後面才被深深的吸引。也許所謂的“天才”就是不同於尋常人的思維和行動方式。

《月亮與六便士》是以著名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爲素材。小說的主線情節比較簡單: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是倫敦證券經紀人,高收入,有着漂亮的妻子,聰明健康的孩子,這在外人看來是令人羨慕的生活,人生贏家。突然有一天,他放棄工作,拋妻棄子,只爲追尋繪畫的夢想。

有人認爲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冷漠無情,自私。爲了自己的夢想,拋棄了自己的妻子、兒女,僅僅是留下一張字條,寫着:“晚餐準備好了”。當他被問到:“難道你不愛你的.孩子們嗎?”他回答道:“我對他們沒有特殊感情。”再被問道:“難道你連愛情都不需要嗎?”他說:“愛情只會干擾我畫畫。”

他是自私的,沒有責任心,但也很無辜,他的眼中不僅沒有別人,甚至沒有自己,用他自己的話來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他是個被夢想俘虜的人。

他放棄了安逸的生活,選擇追逐自己的夢想,這需要巨大的勇氣。追夢的道路異常艱辛,他窮到連顏料到買不起, 落魄到看不起病,幾次差點餓死,但卻一直如癡如醉堅持畫畫。即使失明瞭,他依然堅持着,畫畫那是他的生命。

毛姆在這本書中寫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愛的環境裏,淡薄寧靜、與世無爭,這難道是糟蹋自己嗎?與此相反,做一個著名的外科醫生,年薪一萬鎊,娶一位美麗的妻子,就是成功嗎?”

一個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便也決定了他選擇生活的道路。

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看似落魄潦倒,但也是幸福的。滿地都是六便士,他擡起頭看到了月光。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5

不是天才,依然勇敢。——題記

作爲一本常年佔據必讀榜和棄讀榜前十名的書,說實話,這本書很難讓人愛起來。主線劇情也並不複雜,倫敦一位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在夜校學習一年繪畫後,辭職並離開家,前往巴黎學畫,後來在一個小島病逝。生前並沒有多少名氣,死後成爲著名畫家,他的原型是高更,與梵高齊名。

很多人將此書理解爲: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代表現實。

如果將這樣一個故事定義爲一箇中年男子爲追夢,放棄事業和妻子,最後一舉成名,從而反思理想與現實的話,不免有些遺憾。他追求的是藝術嗎?僅僅如此嗎?如果不是,那是什麼?

這個問題着我讀完了這本書。

克蘭德在決定學畫時,並不知道自己是天才啊,他之所以選擇,是因爲畫得開心,他作爲一個人士,理想卻是創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自己長大的,自己渴望實現的目標,只是有時我們的願望和目標似乎有些遙遙無期,難道我們就要放棄嗎?我們都是時代大潮中一粒微塵,我們活着,拼命奔向目標,不是爲了到頭來發現自己不是天才而放棄,而是書中想告訴我們的;不是天才依然可以勇敢,不負此生。

理想是一把雙刃劍,你要實現勢必要放棄一些東西,很多人放棄了理想,因爲我們活不成純粹的人。只要月亮你就會餓死,只要六便士你就會活得庸俗。若想兩手抓,又會發現,月亮夠不着,六便士太少。

只有極致純粹的人,才能不顧一切的去追求理想。但這也是一種悲哀,偉大而孤獨。

賦予一個人超常的才華,自然也要拿走一些,讓貝多芬耳聾,莫奈失明,草間彌生出現,圖靈。選中的`天才,自有其痛苦和快樂,而我們大多數普通人,披着一個理想的外衣,活在市井中。

我們的生活很簡單,很單純,沒有雄心壯志,也沒有割肉喂鷹。因爲平凡乃至平庸,所以才能擁有最簡單的快樂,吃飯喝茶,看一花一樹,滿足於當下。

這樣活着不能說不是一種幸運,人最終都要歸於塵土尋找平凡。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6

《月亮與六便士》由被譽爲“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所作。讀了這本書,我被故事的主人公:查爾斯所感動。

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爲了追求內心隱祕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在異國他鄉,他貧病交加,對夢想卻愈發堅定執着,最後創作出了現代藝術史的不朽之作。

我們知道,查爾斯生活十分富足,可他爲了夢想,丟下了這一切。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不斷地努力。從一個很一般的畫畫愛好者進入畫室創作,最後成爲一個偉大的`畫家走出這個畫室。他身上這種永不放棄的高尚品格值得我佩服。

看到他的故事,我覺得以前的我真是太不懂事了。記得小時候,我學習鋼琴,我喜歡鋼琴的聲音,可我卻不能吃苦,放棄了我的愛好。而現在,每當我聽到別人用鋼琴彈奏出動聽的音樂時,我在陶醉中開始後悔。

本來我還可以繼續學下去的,可不行了,我不愛護眼睛,現在眼睛近視了,醫生說不能看五線譜,不然近視會越來越嚴重。比起來,身體更重要,因此我就再也沒有學鋼琴的機會了。

每當別人在彈奏動人的音樂時,我也就只能在一旁傾聽了。現在想想,真是後悔莫及,堅持是多麼重要的一種品格啊!在堅持的過程中,雖然不是一帆風順的,但是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呢?每一個成功的背後,都付出了無數的時間、精力和汗水。如果避開了所有的考驗,一個人就是一個無能的人。既然活在這個世界上,那爲什麼要浪費生命做一個碌碌無爲的人混一輩子?因爲這個緣故,加上主人公查爾斯的故事給我的激勵,我以後再也沒有中途放棄過自己的愛好。每次媽媽給我報興趣班,我都一直堅持學習,從不放棄。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正是這種不放棄的精神感染着我一路前行。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7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的作品。男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以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爲素材),人到中年,一直過着平淡的日子,有着穩定的工作、賢惠的妻子、一雙兒女,卻突然拋家棄子,遠離故鄉,沉迷於對畫畫的執着追求,尋找他眼中的新世界。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查爾斯·斯特里克蘭,他冷酷、殘忍,拋妻棄子,獨自去追求畫畫的藝術夢想。他無情、不懂得知恩圖報,勾引德克·斯特洛夫這個給予他無限善意的朋友的妻子,最終導致布蘭奇自殺身亡;但他又是令人敬佩的理想主義者,他過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拒絕享受、保持清貧,專注於對藝術的追求,窮極一生,爲他那備受折磨的靈魂,尋求自由的表達,他沉迷於畫畫時眼睛裏閃爍的光芒,多麼吸引人?試想,我們大部分人,庸庸碌碌的過着平淡的一生,以外界給予的眼光評判着幸福與否,受生存所迫,沒有時間思考生存的意義,乏味的、無聊的過完死水般的生活。我們只看到滿地的六便士,而斯特里克蘭卻擡頭看到月亮。

感情自有其理,理性難以知曉。

於大衆而言,斯特里克蘭,拋棄穩定幸福的生活,迴歸原始的衣衫襤褸的清貧生活,追求着幾乎不可能實現的`藝術夢想,難以理解;布蘭奇背叛愛她更甚於愛自己的斯特洛夫而選擇沒有前途、沒有金錢、自私冷酷的斯特里克蘭,難以理解;亞伯拉罕放棄聖托馬斯醫院的主任醫生,來到亞歷山大港謀求一個小差事,難以理解……這些都無從解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唯心而已。

生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希望我們可以聽從內心的聲音,眼裏不止有保障生存的“六便士”,也可以有嚮往的生活的“月亮”——“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8

合上扉頁,我腦海裏,都是他最後坐在屋子裏以失明之目觀自己終結之作的畫面。

他,不再需要表達,甚至要求土著妻子一把火燒掉,因爲他根本不需要被認可、被理解。

其實我不滿意這個失明的設置。我希望他真的已經全部都畫完了,脫離苦海了。可惜,原著沒有交待,到底是畫完了,還是畫不了了。

《月亮與六便士》一書中,其實借畫家爲引線寫了很多人的故事。有詳有略,有的有結局有的沒結局。套用佛教用語:衆生皆苦。

畫家倫敦的妻子,到最後也還是原來的腔調。作者爲什麼要這麼設置?他爲了嘲諷她嗎?我想不是的,作者其實極其悲憫,衆生皆苦,大家各自掙扎,各自糾纏。

畫家以自毀式的方式,體驗了實打實的身體的物質的物理性的苦楚。但畫家不在乎!爲什麼?因爲在畫家看來,精神的苦楚纔是苦楚。倫敦妻子、情婦、畫家朋友對生活的.舒適性都自己的要求,他們或多或少的被物理性物質性的苦所困擾,感情的困擾在這裏歸爲物理性困擾。無論是物理性的還是精神性的,苦楚就是苦楚,所以衆生皆苦。

《月亮與六便士》是我喜歡的作品,作者只闡述,不評論。因爲很多時候,如果自說自評,那麼作品會沒有生命。只說不評,作本站會活過來。活的作品,纔可以千人千面,產生衆多的精神火花。

作者以畫家的孩子做模糊處理進行結尾。我想,這是作者對於命運、人性、世事做的謙卑姿態——苦海無涯。

無論是精神之苦還是物理之苦,脫離苦海是極難的。

我們理解了苦,便可以更慈悲。我們便可以不評斷、不攻擊、不貪婪、不輕蔑、不索取……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9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擡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部小說非常有意思,首先敘述手法就很有趣,以身爲作家的第一人稱”我“,來回憶與死後才名聲大噪的著名畫家在生前的一些交集。

小說的描述非常寫實,很多回憶特意形容得不那麼確定,更增添了一種真實感。這就好像是仿古的畫,有了模糊斑駁的痕跡,更容易被人信服。我甚至還上網查,是否真的有“斯特里克蘭”這個畫家,因爲拿不準這是一部小說,還是真實的回憶文了。

另外,毛姆將書中主人公斯特里克蘭的人物性格刻畫得異常鮮明,你在他身上總能感受到強烈的對撞與衝突。就像書名“月亮與六便士”,代表的是理想與現實、藝術與生活、社會與自我、感性與理智或者其他充斥在我們人生中的糾結選題,許多人會隨着成長,找到矛盾關係中的平衡,甚至妥協。

但已步入中年、生活安定、家庭美滿的斯特里克蘭,卻突然離家出走,只爲了實現畫畫的夢想。這就好像心中一直沉睡的野獸,不知道是什麼因素使它突然覺醒,然後整個人就再也不受控制了,被這股莫名的力量攫住,發了瘋地往前跑,顧不上理會搞砸的事情、周圍詫異的'眼神,也顧不上窘迫潦倒的自己。

所以在旁觀者的角度看,斯特里克蘭應該是非常討厭的,他拋妻棄子、忘恩負義、自私冷漠、粗魯無禮。這樣一個人設,完全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但隨着故事的發展,越是沉浸,就越能理解,他的世界,只有創作。

那是一種與生俱來的使命,裹挾着巨大的勇氣與魄力。

月亮很美,但義無反顧去追逐的,能有幾個?

讀完這本書,就像在內心平靜的湖面投下一顆石子,蕩起層層漣漪,讓你意識到自己曾經也是有追求的吧?或者意識到當下,噢原來有一天,我們還會這樣平淡無奇、了無生趣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真實世界的殘酷,雞毛蒜皮終究打敗了你的天馬行空。

我們不時擡頭望一望月亮,低頭撿起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0

一經讀起,不忍放下。

看到書評大多數人在說,“一地皆是六便士,卻無幾人擡頭看看月亮”。與其如此評價,在我看來,此書書寫,不如是人性的考量,與大多數人最內在的潛藏”。

斯特里克蘭 人到中年拋妻棄子,爲自己暫未被人認知的繪畫理想遠赴巴黎,雖喪良知,卻側面反映大多數人爲夢想奮力一搏少有的勇氣。他的傲慢無禮毫無感恩 愛與良知,原配的愛,與後期布蘭奇爲他愚昧的死,在他看來都是負擔,他痛恨自己的慾望,卻又無力控制。他看來除了精神世界,其它外在的一切均是負擔與無謂。他的畫作是他僅有的炙熱賦予的靈魂。

德克斯特洛夫,他有着無限的慈悲心 善良 仁義…單純善良而美好。可反面又反映不露聲色的`自卑 懦弱 委屈求全,無論克蘭如何無理謾罵打擊他,他都是竭盡所能在幫襯他心中這位“靈魂”畫手,在克蘭病重 他懇求妻子收留他在家,夜以繼日照顧他,到最後,面對妻子的背叛,他因爲愛而委屈求全護她一世周全。他近乎偏執的愛很可憐 可悲 也很可恨。但他的單純賦予了他最爲可愛一面。

布蘭奇,這個女性人物,我不知道如何書寫對她的感官認知。她的性格特質大體都是隱晦蓋過,不動聲色 隱忍 賢惠 笑而不語,時而觸碰她底線的內心叫囂……本以爲她與洛夫的感情線是此書唯一的美好,看到她背叛如此深愛她的男人時無限氣憤,但讀到最後,卻對這個女人無法言語的愛表示無奈與理解。

面對克蘭人物的無理 自私 目中無人,極度痛恨,卻又不可主觀評價。因爲,貌似真正的藝術家都是瘋子,有着常人無法理解感同的性格。

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六便士後得到月亮,但卻不排除有那麼一種人,他們不計得失之果,並不在乎是否得到月亮,只要在接近它的路上就好!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1

讀這本書的經歷有些曲折,天才畫家梵高和高更的故事一直很傳奇,得知《月亮與六便士》中主人公的原形是高更,而且《月亮與六便士》的名氣很大,便想一探究竟,想看看書中到底寫了什麼故事。先是從圖書館借,沒能借到,只借到了一本作者毛姆寫的評論其他著作的書,想着同一個作者,應該也不錯,結果書中所涉獵的故事都不太瞭解,讀不下去,心裏有些失望。後來有幸從朱老師那裏借來一本,書到手便立馬讀了起來,也許是期望太高,前幾章作者只鋪墊了一些事情,很無趣,心裏有些小失望,此書就被擱置一邊了。突然有一天朱老師發了一些關於本書的評論,很有意思,又有了趕快讀完此書的興趣。

本書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手法,講述思特克里蘭德放棄美滿家庭,穩定社會地位,追求繪畫理想的故事,書中主人公爲了追求夢想,不畏生活的貧窮,無視病痛的`折磨,幾十年來從不後悔,這種做法也許只有天才才能做到。此書越往後越精彩,思特克里蘭德最後和土著人結婚,生活在與世隔絕的小島上,每天畫畫,得了病後依舊堅持作畫,眼睛瞎了仍然阻擋不了,他的遺言是死後要把掛滿壁畫的房子一起燒掉……他是用生命在畫畫。

雖然小說的故事有些誇張,我想作者正是想要通過這種對比來表達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月亮高高在上,虛無縹緲,六便士很不起眼,卻很實在,兩者差距很大,但都不可或缺。在生活中,我們埋頭奔波忙碌的同時仍需擡頭仰望月亮,不忘追求夢想,只有這樣生活才更有意義。

最後特別感謝朱老師,能讀完此書,多虧了朱老師!作者:郭爾妮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2

毛姆在書中對人性的複雜有着深刻的解析與描述。

斯特里克蘭那份對藝術的理想追求的堅毅,以及他那種不在意外界的一切眼光與議論,擯棄遠離文明社會,只追求自己心裏想要做的事,尋求靈魂的解脫,他的這種堅毅追求確實讓人敬佩。但是正因如此,他不食人間煙火,殘酷冷心,爲了自己內心的追求而幾乎傷害每一個人,包括善待他的人,這實在難以讓人喜歡。他的堅毅與那種‘絕世而獨立’(未必合適,差不多那意思)也值得‘擇其善者而存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以學習借鑑一些也需丟棄一些。

當然,每個人都有選擇生活方式的權利,也可以選擇做人的方式,沒有誰的生活方式就一定是好的,也沒有誰做人的方式就一定是對的,是好的。好與壞的界限不過也是人類從原始狀態到現在文明社會的.過程中才出現的可以約束人的道德標準,這個道德標準因爲從出生便開始往我們的腦子裏灌輸,所以當有人的行爲偏離了我們的這個道德標準時,我們便難以接受,認爲這就是不好的,不對的,事實上我們無法說清對與錯。所謂的對錯不過只是建立在文明社會的道德標準上。如果沒有這個道德標準,那我們怎麼才能說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呢?

這世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平凡人,無法有像斯特里克蘭這種人的思想境界,然而我並不認爲這有什麼不好,人正因爲有七情六慾、善惡美醜、喜怒哀樂,有現實的追求,才能稱之爲人,纔算完整?若人人都如斯特里克蘭那般,那這世上也同樣會缺少別樣的精彩?

這世界需要像斯特里克蘭那般孤獨獨特而又不凡的人,也更需要所謂的“俗人”。我想每個出現在世間的人,都一定都會有他存在的意義吧。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3

終於把書讀完了,我好像很久很久沒有安安靜靜認認真真的讀完一本書了。以前不覺得的自己浮躁,每天瞎忙還覺得挺充實,當我發現自己沒有辦法安靜的思考安靜的看書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如此浮躁。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簡單談一下自己的心得體會。

我很佩服斯特里克蘭德,勇於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最艱苦的環境下也不曾放棄。親情、友情、愛情、金錢等等都無法束縛住他,他對於藝術的熱愛凌駕於所有東西之上。

我最佩服他有勇氣捨棄原本富餘安逸的生活,義無反顧的投身自己的熱愛當中。我們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放下所擁有的。

我在這本書裏學到了什麼呢?我想有以下3點:

1、追求理想的道路都是孤獨的`,學會享受孤獨,學會理解別人的不理解。

斯特里克蘭德的藝術生涯相對來說是孤獨的,不被世俗理解。我想到我剛開始做萌煮的時候,身邊的人都無法理解。我解釋過,講過道理,但是沒有什麼結果,他們依然持懷疑態度。那怎麼辦?去做就是了。因爲我堅定這件事是我認可、喜歡並且願意去做的,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我自己願意自己一個人面對,如果有人支持,就是錦上添花,沒有人支持,我也無所謂,畢竟生活是我的,在乎別人那麼多意見幹嘛呢。

2、有利他的目標,目標堅定不移。

這裏的目標是指的大方向,我的目標就是推廣萌煮,讓更多的人瞭解萌煮,認識到科學育兒的重要性。以前我的目標是自私的,我總是想升級升級升級,反而把最開始樂於分享的路走偏了。

3、學會放下。

放下以前可能有的一點點光環,一切重新開始。即使現在是一個小小的社長,也需要有空杯心態,不斷的去向上學,向下幫。

放下慾望,放下自己的掌控欲,放下自己的金錢慾望,很難啊~

放下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一切從零開始,踏踏實實修煉自己的內功。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4

第四部分(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章)小說中主人公在羅馬結識了畫家施特略夫。

施特略夫非常重感情,但是在他那很容易就被打動的感情裏面卻寒有某種愚蠢的東西,讓你接受了他好心腸的幫助卻絲毫沒有感激之情。他不斷受人傷害,可是他的性格又是那麼善良,從來不肯懷恨人;即便捱了毒蛇咬,也不懂得吸取經驗教訓,只要疼痛一過,又會心存憐憫地把蛇揣在懷裏。

他是個名副其實的好人。他極力肯定並向其他人推薦思特里克蘭德的畫作,不管思特里克蘭德是否領情;得知妻子和朋友背叛自己,他傷心難過卻還是要默默祝福,自己淨身出戶。

可就是這樣善良的一個人,總給人一種自說自話、自娛自樂的感覺。他每天爲不同的人奔波忙碌着。他發放愛心、提供幫助,可又好像沒人領情的樣子。他的生活好像是披着滑稽劇外衣的一出悲劇。他一個人在舞臺上惟妙惟肖地表演着,而臺下,空無一人。

面對妻子的背叛他說:“我愛她大大超過愛自己。在我看來,愛情一旦摻雜了自負,原因只能有一個,即你實際上還是最愛自己。”

一個不愛自己的人,有什麼資格對別人善良。那什麼是善良呢?善良並非爲別人而活,不是犧牲自己去換取別人的幸福,而是想辦法讓大家過得更好。善良也是一種大智慧。施特略夫的善良,太過愚蠢和卑微。好人的世界會是一片祥和,而老好人的'世界則會是哀鴻遍野。放棄底線,模糊邊界,不是真正的善良,而爲了滿足自己的拯救情結,到頭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的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最親最近的人。

《月亮與六便士》讀後感15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以印象派大師高更爲原型創造的小說,高更的一生就是解構主義最好的註腳,生於巴黎,23歲成爲股票經紀人,娶了一位丹麥美人,生活優渥,但誤入印象主義天地,在37歲這年響應內心的創作呼喚,辭去工作,與家人決裂,前往異國,最終在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找到心靈歸宿。高更的作品單純樸實,形象簡潔,構圖層次分明,用色鮮豔,畫作具有強烈的衝擊感;高更的人生經歷也正如他的`作品一樣,追求擺脫世俗束縛,迴歸原始、本真。

和高更捨棄凡人眼中“成功人生”,遵循內心呼喚的真實生命的經歷類似,毛姆走得也是棄醫從文之路,但早年小說創作不算成功,沒辦法“使泰晤士河燃燒”。他轉而創作戲劇,成爲倫敦紅極一時的劇作家,但這種描繪上流社會風情的喜劇,令毛姆備受煎熬,因爲他和高更一樣,知道“真正的真實”對於生命本身的重要性。

在《月亮與六便士》中,毛姆借天才醫生亞伯拉罕闡明瞭自己與高更的共性。這位天才醫生自讀書時起,便出類拔萃,在眼看要升任醫院管理層時,卻因爲一次前往埃及亞歷山大港的經歷,找到了自己的最終歸宿,和當地人結婚,日子過得緊巴巴。而接替亞拉伯罕醫生,一路平步青雲的卻是平庸的阿萊克醫生。阿萊克嘲笑亞拉伯罕的選擇,但亞拉伯罕本人卻過得平和快樂。阿萊克的快樂是六便士式的,俗世安寧,生活富裕,亞拉伯罕的快樂則是月亮,是某種根深蒂固的返祖訴求。那就像是,一個人偶然來到一個地方,莫名其妙地感覺自己屬於那裏,自己在出生地反而像是陌生人。遵從自己內心,選擇月亮或者六便士,無疑都是幸福的。真正的痛苦反而是從未選擇、追求,或者求而不得,守着錯誤的選擇煎熬一生。

月亮若是未竟的鄉愁,那我們都是流落的異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