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芳華》讀後感

讀後感9.29K

《芳華》讀後感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寫一篇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芳華》讀後感 ,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芳華》讀後感

《芳華》讀後感 1

看了一個片段忽然上癮了。偷翻着手機把小說看完了,感覺蕭穗子本身也是釀成他悲劇的一份子。

看電影的時候感覺沒那麼多傷心,但黃軒其實演的挺好,他始終不苟言笑無利可圖的表情,和小說中的劉峯還是挺吻合的。

只深刻記得去了海南的劉峯在派出所?的門外被一羣壞人狠狠推了一把倒在地上,他的假肢掉在地上。

記得他在越戰的草叢裏滿身鮮血地坐着,擡頭看天的時候眼神裏面的茫然失措。

記得他從文工團離開的時候小曼現在門口送走他的眼神。

記得他那晚被審訊時的'憤怒與絕望。

記得那些蔥綠色的芳華在這羣人身上一閃而過,巨大時代的洪流裹挾着所有人,洶涌澎湃地往前跑去,一點掙扎的機會都沒給你。

直到最後,退潮了我們才終於擱淺。

有時候羨慕這種專注單純的年代,他們在一個人造的小世界裏撒歡打滾,然後放肆地去愛去恨,去偶像崇拜,也有道德敗壞,但不自知。我們的時代過分喧囂了,精力和生命長在手機上電腦上多媒體裏,道德觀和價值觀從多元化變扭曲,你很難說服別人什麼是對什麼又是錯。

而劉峯這樣的人,就像一個幻覺造成來的精神偶像,是我們親手把他推上了神探,也是同一批的我們親手毀滅了他。可是被創造出來的他多麼無辜,他只懂的善良,只想有自己的嚮往,這一點小奢望都不被允許。

生而爲人,我很抱歉。

《芳華》讀後感 2

這部電影我還沒看過,突然對原著產生了興趣,花時間看了嚴歌苓的《芳華》。作者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被定義在那個特殊時代的歷史背景中,從出生到青春再到晚年,悲慘的結局似乎是對“芳華”二字最貼切的註解,悲傷也是註定的成爲這部小說的靈魂。

那年那月,任何人做任何事都逃不過時代的限制。經驗告訴我們,如果我們叛逆,就會遭到身邊所有人的背叛和辱罵,就會被那個時代拋棄。即使你的生活跌入谷底,奇蹟也不一定會發生。

“碰觸事件”曝光後,幾乎囊括所有個人榮譽的軍區模範標兵的生活誰也想不到;婚姻失敗後,他選擇了孤獨,語氣自嘲;

當然,我們沒有想到,高貴美麗的大小姐在大肆揮霍青春後嫁給了一個“軍花子”,最終分手當了包租太太;

但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個個子矮小,被人厭惡的平凡女人,在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之後,苦苦守候四十年,只爲與心愛的.人在一起的寫照。從他們第一次見面的那天起就滿身是冬青……

我始終相信,世間有愛,動天地,泣鬼神。這是《芳華》的精髓所在,也是對善良人們最溫暖的慰藉。嚴歌苓的作品總是毫不留情地揭露社會底層的一些罪惡,讓我們看到平凡中的偉大,也看到偉大中的醜陋。其實,我們不需要過多地揭露他們每個人身上的醜陋,也不需要過多地揭露他們骨子裏的爛根,因爲在某個時代,任何行爲都會被貼上那個時代特有的標籤。就像現在的我們,活在當下,身上就會烙上這個時代的烙印。

《芳華》讀後感 3

一聲嘆息。流了好多次淚。內心的沉重與疼痛在蔓延,心疼劉峯。感謝小曼的堅守。

電影與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故事情節還是那個故事情節,卻在電影中大段的歌舞感受到青春的美好,友誼的珍貴,彷彿那些背叛輕描淡寫,是可以一笑而過原諒的。小說中更多的細節描寫,似有似無的調侃才把故事推向了可悲的高潮,那些落井下石的.批判,衆人踐踏的孤立,扭曲心態的背叛,帶着正義的幌子進行着。我彷彿置身於這個故事中,深深地體會到了劉峯與小曼的絕望。

如果說那是時代的悲哀,我覺得這種悲哀持續到現在。隨波逐流的網絡暴力,校園欺凌還在發生,英勇的鍵盤俠帶着強烈的正義感評議各種事件的浪潮也在發生。人性的陰暗面一直都在暗濤洶涌地滲透,即使我們認爲自己站在陽光之下。

我不一定能始終堅持劉峯的那種善良,但不會做讓人如此厭惡的背叛行爲去毀滅善良的人的一生。

看完小說,我也找到了答案,劉峯愛林丁丁,一生摯愛的那種愛,即使丁丁讓他落得如此下場,如此不堪,她依然是他的一個夢,任何人都替代不了吧。

願在躁動的社會,我們能善待每一份善良,即使這份善良不隨波逐流,略顯突兀。

《芳華》讀後感 4

林峯的人物形象太正經了,典型老實人 正直倆字貫穿一生。唯一不正經的一次還被抓住通過觸摸事件爲線索才展開一系列。何小曼一生缺愛先後失去了父愛母愛 唯一遇到喜歡的人又得不到 在集體中連羣衆的關愛也得不到 窮醜有錯嗎 自卑纔有錯吧 對母愛渴望又失望 註定命裏沒有溫情這東西啊,,丁丁展現了女生是多麼善變的。就像那種瓶蓋擰不開 拿到快遞拆的'比誰都快的哈哈 還有一個角色對她無感甚至看完連名字是啥都沒記住。但是看到後面覺得很卑鄙。可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的真實寫照。只不過有人敢做有人不敢罷了。

一旦發現英雄也會落井,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羣會格外擁擠。我們高不了,我們要靠一個一直高的人低下去來拔高,要靠相互借膽來體味我們的高。

最後,有些回憶正是因爲她過去了才顯得美好。重來一次誰也沒耐心。過去的就過去吧 ,最好的都在夢中,在幻想裏。

身體和精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不要看見一個多了許多肉、少了許多頭髮的林丁丁。因爲他當年那麼愛那個小林,他不願意她變,不願意她老,不願意她不好看;他不看她,是爲了自己好,也是爲了小林好。不看,那個年輕的林丁丁,好看的林丁丁,就永生了;至少永遠活在一個人的心裏,夢裏。

《芳華》讀後感 5

讓人百感交集的一本書。還是第一次完整地讀完一本嚴歌苓的書。果然文字功底深厚,很多描寫,我都覺得很神來之筆。

對於書中的她/他們,第一感覺是羨慕,羨慕那麼深邃的,捆綁的,無法從記憶中抹去的芳華。無論如何,這段時光都是她/他們一生的回憶。有回憶,有痕跡總是好的。

同時很悲傷,悲傷於人的難以切割的腹黑和重口鑠金,積毀銷骨的能力。試問自己如果是林丁丁,會如何?會真的不同嗎?我想多半不會。丁丁對於“觸摸事件”的反應,應該說是正常的吧,在我看來。這樣一想,心中更是涼涼的。

同時很心疼劉峯,這麼美好的男孩子,樂於助人,堅毅執着,默默守護自己的感情,也勇於表達。他的好是點點滴滴壘起來的,卻一下了子轟然倒塌。這陰差陽錯的偏差,輕輕地刮落一張多米洛,淚奔……

同時很遺憾,主人公劉峯幫助了很多人,救贖了很多人,比如小曼,比如小慧。可是他沒有完成自我救贖。或許他認爲那是自己對那份最真的,讓他丟了半條命的感情的堅守吧。可是我們旁觀者可以看到他的逃避和他自身的`侷限性。難道不是嗎?縱然一切的劇情都如是發展,只要他能和他自己的女兒有一個更親密的父與女的關係,更負責地給女兒一些超出往家寄錢的一點點關愛。那麼即使媳婦跑了,他還是有個女兒的,可以有一個更舒心,幸福的晚年,哪怕還是死於癌症,會不會安詳些?如果,如果可以這樣,總是會讓人在一次次淚奔中,有個暖暖的笑容。

《芳華》讀後感 6

朋友們都去看《芳華》電影了,我沒有去。相比於電影,我還是喜歡讀原著,從字裏行間勾勒我所熟悉的版圖,塑造自我感知的形象。這總會給我更深的震動,就彷彿多走了一遍人生。

誰人沒有青春年華,可經歷了就只能做“往事只能回味”的慨嘆。即便重新來過,你依然會是現在的你,因爲在當時的環境下,無論多少次,你還是那般選擇。就像劉峯,他或許會後悔,但倒回去,他依然會發生那次觸摸事件。林丁丁依舊還是要因追逐優越的生活而最終落單。而何小曼也永遠不會跟劉峯跨過那一層窗戶紙。只是電影裏對此做了改變,而我更衷於原著的設計

《芳華》在蕭穗子的總結中落幕,她說:我們是信仰平凡即偉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勞,就是精英,好幾十年我們平凡得美滋滋的,時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她把原因歸攏到時代,其實就是大環境。有這樣一個環境,沒有人能跳得出來,尤其是“那時年幼”。

是的,年幼的'我們還不具有成熟的觀點,只能隨着時代的波濤前行,而這很有可能是致使我們後悔的荊棘。但過後來回味,卻總覺得是芳華。

生活總要向前看,我們不能活在“那是年幼”裏。就像他們講的: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任潮流更替、境遇變遷,時代給予我們的坦途或者坎坷,終將成爲我們的芳華。文/王偉

《芳華》讀後感 7

終於趕在馮小剛導演的電影芳華上映之前,拜讀了嚴歌苓的同名小說。這是一篇時代感很強、帶入感更甚、且以全新的架構、第一人稱形式、蕭穗子的口吻敘述故事,且時常伴有作者思想觀點滲入的.佳作。寫作手法大膽創新、新穎獨特,乃作品一大亮點。

聽人言說,嚴歌苓的文字有種與生俱來的吸引力和衝擊力,她塑造故事總是“翻手爲蒼涼,覆手爲繁華”,不需要聽外界評價,讀着讀着就回感受到她太會寫故事了,而她的故事,又幾乎都被拍成了電影。閱讀的過程揪心得複雜,酸楚夾挾着幸福、憂傷滲透着快樂,五味雜陳、心潮翻涌,除了對主人公劉峯命運多舛、扼腕嘆息之外,更感嘆時代造就的四位文藝女兵,迥然落魄的終場。點點滴滴,彷彿在平凡世界中的她們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尤其是嚴歌苓老師嚴重接地氣、極具風趣幽默的語言描述,一路品來,直令人忍俊不禁、暢快淋漓、意猶未盡!

人生本就不易,無論是哪個年代,無論大人物還是小角色,平凡或偉大,卑微或高尚,最終都會芳華落盡,或許,我們需要的是那多一點點的慈悲。

《芳華》讀後感 8

“一個始終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識別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不論從巔峯跌入谷底的劉峯,還是從窮途末路變成人羣焦點的何小萍,命運都沒有給善良的人好的命運,劉峯殘臂陌生,最終腸癌去世,何小萍缺乏父愛母愛,後來發了瘋。但是他們卻最終讀懂了生命,劉峯對林丁丁的釋懷,何小萍對生活的淡定。生活對他們不公,他們卻諒解了生活,就像他們諒解了對他們不公的人一樣。

那樣瘋狂的`的時代,將本可以善良的人消磨成惡魔,只有那些至善的人依然堅守着做人的底線,最終他們被時代厭棄,他們遊離於主流之外。時過境遷,當瘋狂終於平靜,才發現他們的可貴和偉大,然而,有多少人還能記起他們呢?

感謝嚴歌苓給我們貢獻了一部動人和深刻的時代的寫照,一部好人被拋棄的時代悲歌更能夠揭露出人性的偉大和卑微。

唯一不贊同的是書中作者“亂入式”的行文,情節構思和人物塑造過程也寫入書中,經常讓讀者齣戲,讓代入感中斷,並不是很好的寫作方式。幸好嚴歌苓細膩深刻的筆觸拯救了這個故事。之所以凌亂,也許因爲,這更像是一部回憶錄,而不僅是杜撰的小說。

標籤:芳華 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