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怎樣寫讀後感經典(3篇)

讀後感2.47W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怎樣寫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怎樣寫讀後感經典(3篇)

怎樣寫讀後感1

最近我拜讀了葉聖陶老先生的《怎樣寫作文》深有感觸,對怎樣寫作文有了一些理解。每次提到寫作文,我的腦海裏總會浮現這樣的情景,孩子眉頭緊鎖,手裏捧着本作文書左翻翻,右翻翻,但是遲遲不動筆。寫作文似乎對他們來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但如何才能讓他們變成信手拈來的事情呢?在這裏我想談談我看完這本書的一些小方法。孩子寫作文難,難在沒有做準備。可能大家又會問:準備些什麼呢?那我就來說一說。

一、寫題目

寫作文首先要有題目,題目是作文的眼睛,從眼睛裏我們才能看到文章的感情。除了命題作文和半命題作文,剩下的我們都要自己擬題目。說的直白些題目其實就是文章的中心,題目要根據文章的中心思想來擬。所以在擬題目時,就要仔細斟酌你文章大概的內容,否則就會出現文不對題的情況了。我們在閱讀一篇文章的時候,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也是題目,如果題目比較新奇,不但會給讀文章的人一種神祕感,也會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更加會爲文章添彩。

二、列提綱確定好了題目,我們就要列提綱了。

提綱就像圖紙一樣重要。有了圖紙,我們才能製作零件,圖紙畫的精密,零件才能製作的越好。所以,我們的提綱列的越細,文章才能寫的越精彩。那提綱需要寫些什麼呢?

(1)我們要寫每段的大概內容,也可以看成是每段的中心句。如果是敘事的文章,那就要簡單的概括一下要寫一件什麼事。其次,我們要在段落的中間加上過度句或過渡段,用來承上啓下。

(2)我們就要根據每段的內容,來選擇合適的修辭手法。我們常見的修辭有:生動形象的比喻、具體可感的擬人、氣勢恢宏的.排比、音韻和諧的對偶。我們都可以依據文章內容來選擇應用。

(3)就要佈局謀篇了,我們考慮文章哪段埋伏筆,哪段做鋪墊,首段是否渲染氣氛,尾段是否首尾呼應,昇華中心。有了如此周密的圖紙,那你的文章一定就會井井有條。

可別小看來列提綱,假若你沒有列提綱就開始寫文章,那你的文章就會雜亂無章。舉個例子:我寫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我的好朋友,我的第一段,我有一好朋友,她有一頭烏黑的頭髮,炯炯有神的眼睛……第二段,我寫了朋友做人誠實的一件事。但是寫完第二段,我又想起我朋友的外貌最大的特點是她的耳朵,“兩隻突出肥大的耳朵守衛在腦袋的兩旁。像兩扇屏風似的”。可是外貌我已經在第一段寫完了,但是這個句子又很不錯,這時我們進退維谷。假若先列了提綱,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

三、煉語言可別以爲現在就可以提筆成文了。

我們還要斟酌文章的語言,葉聖陶老先生在文章中提到過“語言是有形無聲的文章”要知道優美的語言可以讓我們聯想萬千,它可以爲你的文章錦上添花。例如:“洪水淹沒了村莊”改爲“咆哮的洪水很快地淹沒了村莊”,加上了“咆哮”、“很快地”這樣就可以將洪水來勢之猛、速度之快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杜甫曾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寫到: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所以,想要寫出好的文章需要錘鍊語言。而錘鍊語言最關鍵的就是要有一定的詞彙積累,這就要求我們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只有如此這般的積累,我們才能下筆如有神。

如果孩子們能夠認認真真的做到這幾點,那麼我想寫作文對孩子來說就是信手拈來的事情了。

怎樣寫讀後感2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啓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爲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爲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爲“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爲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歷,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寫讀後感應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要重視“讀”在“讀”與“感”的關係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確把握原文的基本內容,正確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準確選擇感受點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產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啓迪。以大家熟知的“濫竽充數”成語故事爲例,從諷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領悟到沒有真本領矇混過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餡”,認識到掌握真才實學的重要性;若是考慮在齊宣王時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領導者要有實事求是的領導作風,不能搞華而不實,否則會給混水摸魚的人留下空子可鑽;再要從管理體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進一步認識到齊宣王的“大鍋飯”缺少必要的考評機制,爲南郭先生一類的人提供了飽食終日混日子的客觀條件,從而聯想到改革開放以來,打破“鐵飯碗”,廢除大鍋飯的必要性。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爲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繫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爲全文議論的中心。

怎樣寫讀後感3

問:有人說,報刊、網絡,談怎樣寫讀後感的人很多。他們都說,讀後感就是議論文。但我想,之所以它叫讀後感,跟一般議論文總有些區別吧?這區別到底在哪裏呢?

答:我覺得對讀後感與一般議論文有什麼區別,很有澄清的必要。讀後感是屬於議論文的範疇。但之所以不稱爲一般議論文,是因爲它首先是作者讀了某篇文章(包括片段)產生了感想(嚴格地說,“感想”僅是寫作素材,如實寫來,不加論證,也僅是一般的雜感小品,還不是名副其實的讀後感),這種感想當然是自己所特有的,與他人不相同的。作者把這些感想作爲觀點寫出來,並進行論證時,又應當運用論證方法。而論證最有效的方法是例證。用什麼例子?用誰的例子?如果說用的例子不止一個,旁徵博引一些他人的例子也是可以的.。但作爲一篇好的讀後感,則應有作者自己的例子!

一些報刊或網絡上常發佈一些談讀後感寫法的文章,有些文章認爲只消把讀後感當作一般議論文來寫。我認爲這種見解有失偏頗。我曾經學校裏組織過一次讀後感寫作比賽。全校幾千篇稿子,真正稱得上“讀後感”的,實在是鳳毛麟角。我反覆強調讀後感與一般議論文的不同之處,許多同學不以爲然。後來我班上一位同學接受了我的意見後重寫,在談感想和看法的同時,援引他親身經歷的事件作論據,文章頓時充滿生機。我將這篇文章推薦給一家報紙,發表在頭版頭條。該同學因此被評爲該報15位“年度最佳學生作者”之一。

應該指出的一點是:有些名人、作家寫的所謂讀後感,也像一般議論文,許多讀者習而不察,這也是造成讀後感和一般議論文不分彼此的重要原因。典型的例子是詩人臧克家1980年6月8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題爲《納諫與止謗──重讀〈鄒忌諷齊王納諫〉有感》。該文後收入1995年版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影響極大。其實詩人這篇所謂“讀……有感”,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讀後感。它只是一篇借《鄒忌諷齊王納諫》發揮寫成的思想評論。作者完全是按照一般立論文來寫的。文章讚揚鄒忌勇於納諫使國家興旺,批評周厲王文過飾非終於垮臺,完全是一般議論文,鄒忌和厲王的史料則是例證。此文作教材時,編者在“自讀提示”中也明確指出:“這是一篇以讀後感方式來寫的議論文。”(人教版高語三冊1995年11月第2版第30頁,着重號系筆者所加)這句話點明瞭該文文體的真諦:是一篇通常的議論文,只不過“以讀後感的方式來寫”而已。

能怪詩人臧克家製造文體混亂嗎?不能。作家、編輯,或爲了行文活潑,或爲了版面靈動,常以“讀後感”的形式來寫評論,且美其名曰“讀後感”,愚以爲這是他們爲了拉近與讀者的距離,是一種文字與編輯上的藝術手法。

我認爲好的讀後感,作者在論證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時,應有自己的事例。作者引述自己事例寫出的讀後感,纔是名副其實的讀後感,也才能寫出人們渴望讀到的真情實感。希望你以後能寫出有特色的精采紛呈的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