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文齋

位置:首頁 > 校園範文 > 讀後感

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讀後感1.3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歡迎大家分享。

中國文脈讀後感範文(精選4篇)

  中國文脈讀後感1

去北京玩的時候,看到了餘秋雨的《中國文脈》一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競也是愛不釋手,是因爲封面的“黑”裏透紅,還是因爲黑色封面上雖小卻也很顯眼的白色字體餘秋雨?說不清是什麼原因,雖說明知道上網去買的話肯定會打折的,在這裏買一點也不打折,是原價38元,書也比較笨,紙也是有些泛黃的,也還是比較重的,但不知是什麼原因總也不能放手。

一、中國文脈篇

許是那股“潛流”,許是“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許是對《詩經》的評論:在平實的麥香中熔鑄着偉大和奇麗;許是對先秦諸子的文學品相的分等級,許是對“屈原”的肯定:一動一靜,一祭一讀,都是屈原;魏晉文脈的三段論,南北朝文化、唐宋元明清,真的是一部《中國文華史》,不同時代的文化的比較、四大名著的論述……真的能讓我們“從當代文化圈的吵嚷和裝扮中逃出,濾淨心胸,騰空而起,靜靜地遨遊於從神話到《詩經》,屈原、司馬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關漢卿、曹雪芹,以及其他文學星座的蒼穹之中。然後,成爲這些星座的受光者、寄託者、企盼者。”真想,去領略這份文脈,莫再等待。

二、筆墨歷史篇

筆墨是我的喜愛,但也只能算是喜愛,在上學的時候學習過它,現在還要使用它。對過去的毛筆字也只能算是一項喜愛,好歹會提筆劃拉幾下,愛好王羲之的行書、歐陽詢的楷體,看它們是一種欣賞,或者說只能是愛看,卻不會賞它,讀過了這個筆墨的歷史篇章,裏面有很多的東西讓我更喜愛毛筆字了,假期裏也抽出時間來翻開很久以的書法字貼寫了幾張,很是生疏,但看到筆墨的痕跡,嗅到墨香,心裏總是一種欣然,甲骨文、金文、篆、隸、楷、行、草的神韻總是承現在腦海中,圍繞在身邊,真的也想做一名考古學家,去古墓中尋找感受古人的那種書法氣韻。

東晉王家,那種歷史文化,王家那數也數不清的書法家,自王正的八個兒子,產生了四個傑出書法家,其中的王曠又出了比自己有名的兒子王羲之,這個膽腹東牀快婿也娶了個“女中仙筆”郗?爲妻,又生了七擅長書法的兒子,“凝之得其韻、徽之得其勢、操之得其體、渙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這種家庭中的每一個人不可能不懂書法,連獻之的保姆李如意也是草書名筆,東晉王家,無處不飄逸着書法的香氣,若能在其家的外牆院站一站、聞一聞那種感覺也會令人心醉。王羲之的書法在唐朝皇帝的珍愛中進一行得以提升,也出現了習王的“歐柳顏趙”,這四家之中,我最喜歡歐陽詢的字體,也曾習過它的字帖《九成宮醴泉銘》,歐體的書法以“險勁挺秀”而名,評《九成宮醴泉銘》的也很多,“楷書之盛,肇自李唐,若歐、虞、褚、薛,尤其著者也。餘謂歐公當爲三家之冠,蓋其同得或軍運筆之妙諦。觀此帖結構謹嚴、風神遵勁,於右軍之神氣骨力不相悖,實世之珍。”讀到這兒,總不免提筆再去臨習一下字帖,卻總感到那份神韻離自己太遠,即便極其遙遠,但能臨摹一下總能沾到點墨痕,還得多抽時間學一下,宋代的“蘇黃米蔡”也曾領略過,尤其是其中的蘇軾,很喜歡他的詞風,也喜歡他的筆韻,“蘇黃共閱一手卷”,蘇黃的情趣相同,蘇軾的《寒食帖》,黃庭堅的《松風閣詩卷》也有相通之處。

雖說明清的書法沒有唐代的鼎盛,但我還相信歷史已入黃昏,文脈不會打盹,筆墨也會重振。

  中國文脈讀後感2

從《山河之書》到《中國文脈》如果說前者是閃耀在中華文化長河上的`亮麗一景的話,後者便是前者的締造者。如果說我是一個從不懂歷史,一向崇尚科技的理科女時,我卻被餘老師用那麼通俗,簡潔,乾淨而又賦予魅力的語言吸引着,我從來不知道浸着歷史味道的散文,如此讓人醉,你爲我們講述的不是那鐵騎血腥的歷史,娓娓道來的而婉諾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攜着遠古文化氣息,那麼親切地走來了,你所有的懷疑,被她微微一笑征服了。

那種美是我從不曾目睹的,那種愛是迷失自我的歲月裏,光輝的一筆,那是生命裏的切切私語,是生存狀態自然程現,就是她讓我心裏像點着了一場大火,讓我的思考從平淡、消極、頹廢,又回到了重新思考、平淡、感知、美好。

可灼傷感還是有的,有那麼一天開始,我不那麼熱衷於我的工作了,那不怨我,因爲我心底的渴求的,我掂着腳也夠不着,我的心力憔悴了,心的火還在燒着,“燃燒是一種讓人睜不眼睛的吞噬。火焰以一種灼熱而飄忽的獰笑,快速地推進着毀滅。那一刻,我這一邊已經準備剎時化爲灰燼,哪知有一雙手伸了進來,把傷殘的我救出。”

我從夢魘中醒來,生命那麼觸手可及,連樓蘭姑娘也在爲我婉惜,我還是要重整旗鼓,高昂地走下去。

正像我對數理化的宣揚,那種數字美,那種簡潔美,那種約定美,那種不用粉飾的美,那麼高傲地推動着生產力。我想用我的力量,用我感召的力量,爲我親愛的祖國盡微薄之力,這是我的青春!踏着青的遺蹟,我的人生帶着年齡的冗餘前進着,可時間已經付不起,匆忙的身影,讓一種東西停止了,而讓一種東西無力了,我沒有自信了,帶着的清高的外表,卻感到了那種來自心底的弱弱,生活,你讓我傷透了。

西天最後的一絲餘光鋪開了夜的序,我開始了我爭渡的最禮相遇,不知道算不算愛上了你。

我的書房裏,泛泛的燈光裏,我席地而座的隨意,散落一地的書,乾癟的水果,茶杯,酒杯,咖啡。你應該知道,我不想睡!

  中國文脈讀後感3

乘隙讀畢餘秋雨先生《中國文脈》,特來作結。

此書位列“餘秋雨書系”十八卷之首,有提綱挈領、開宗明義之重任。倒是我1998年遇到的《文化苦旅》,僅位列第九卷。可知此雖爲後成之書,在先生心中分量卻是極重。先生今年將69歲,讀古人嘆世代風華,臨舊跡感往事來去,行萬里成久遠之思,籍散文展樸正情懷。我年淺筆拙,只能簡談所感,向有歷史擔當的前輩文人致敬。

文學之中,我與詩最有緣。兒時我不懂詩,初讀《新編唐詩三百首》,讀得不解風味。長大一點後,什麼詩都讀。就這樣長到17歲——那時正讀高二,冬日裏某一天,我紅衣紅褲紅靴紅帽,執飯盆快步從飯堂返回宿舍。走到澡堂子後牆之時,我突然拍拍腦瓜子,告訴自己:“哦,這就是詩啊。”從此我認爲自己懂了詩。我也寫詩,13歲和兩個女孩結了詩社,關注洋娃娃也關注世界。這段詩旅18年後戛然而止。

與詩的糾葛並非解決我人生大問的單純線索,軍、史、哲等著作也淨化了我的心靈。如果不是有那三年,安然坐讀這些血火交織的文字,我至今仍將是當初那顆單薄頭腦。同時我感恩身邊不懈奮鬥的人們,他們以待人行事來爲我定義,什麼叫做心胸與夢想。

述說以上經歷,是想說明在有所準備之後,閱讀較不易辜負著者苦心。餘先生縱橫古今,將文脈正統,聯接於品格性靈;把傳世之作,勾嵌於人生沉浮。由於情境皆活,讀者可盡覽數千年名士風采。名士之間,落筆則有輕有重。例如屈原一節,他甚至附上《離騷》全文今譯;而不可繞過的蘇軾,卻僅寥寥數語。約取之間,彰顯著者思考結論——餘先生重視的當代文人之文化重任——“拔其神質,靜候佳音”,正在其中。

讀畢掩卷沉思,印象最深處,一爲《離騷》天真爛漫之情,與《夢遊天姥吟留別》遙牽一線。二爲歐陽詢楷書我多年珍愛,不想先生亦重。三爲陶淵明不爲人孰知的短詩四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

再拜友人推薦此書。

  中國文脈讀後感4

非常有趣的一本書,值得一遍遍翻閱。既是文脈,便依照時間順序娓娓道來。由黃帝時期寫到近代,講述了千百年來文脈的流傳,或是激烈的脈動,或是微弱的哀吟,但不變的是他頑強的生命。

作者對中國文脈的解釋是,指中國文學幾千年發展中最高等級的生命潛流和審美潛流。這股潛流絕大多數情況下不是官方主流;不是民間主流;不屬於哲學學派;雖然重要,但體量不大;時斷時續,斷多續少;對周圍的其他文學現象有依附力,更有排斥力。

其中我覺得很有意思的一點是,作者尋此文脈用的是做減法的結果,減而見筋,減而顯神,減而得脈。但是減法不是那麼輕易做的,就像取捨的度怎麼衡量由誰衡量,對所謂的經典名著的敬畏,對聖人的言論的敬畏,這一切都是阻礙。

“指手畫腳的人,大多不懂斧鉞。開山闢路的人沒有時間參與討論,由此造成了等級的倒錯、文脈的失落。”

決定文脈品級的是品味,品味決定等級,等級構成文脈。但是中間缺乏路標指引,看似清晰的結構也因此變得不可控。所以纔會導致文脈的沉浮。

文化好像總是被作爲政治、經濟、世俗的附庸,屈原總是被冠上愛國詩人的名號,詩人便詩人,非要與愛國扯上關係,不加愛國二字他依舊也可是輝煌的存在。這隻由他的文化造詣決定,實話說《離騷》我現在也只能零碎背下,初見時極其厭惡他的兮來兮去和他層而疊之的生僻字。但是不可否認之中“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句所蘊含的美好意願和個人節操。

作者對與市場亂象感到不安,一切虛假的冠冕套在不合地位的作品上然後炒得高價,表面上是佳作頻出,實際上是亂象,破壞了所謂的文脈品味秩序。用作者的話來說是“文脈既隱,小丘稱峯;健翅已遠,殘羽充鵬。”通俗一點講就是老虎不在家,猴子稱大王。話粗理不粗嘛。既授冠冕,必承其重。若是讓一些不知哪個地方跑出來的作品成爲文脈支撐,那這豆腐渣也只有傾覆的結局了。所以說文化亂象必須警惕。

文中細講了很多人,既愧於文化又益於文化的秦始皇、《史記》和司馬遷、魏晉名士、陶淵明、盛唐爆發下的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文化光亮數不勝數,一一略過,講些我感興趣的好了。

先前聽聞有個書法作品叫做《肚痛貼》還笑的不能自已,直到我讀到了王家深院部分,王家到底有多少傑出的書法家?王羲之的父親王曠,伯伯王導和叔叔,堂兄弟王恬、王洽、王茂之……數不勝數。王羲之五子均是書法大家,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個家族中不少女性也是了不起的書法家,“女中仙筆”郗?,文化翹楚謝道韞。在這種文化薰陶之下連保姆李如意也寫得一手草書。脂粉裙釵之間,典雅的筆墨如溪奔潮涌。圍牆內的場景是怎樣的?這個門庭中進出的人大概很少討論書法。但是早晨留在几案上的一張便條或許就能成爲現在海內鬨搶的國之珍寶。

誰也不把書法當專業,誰也不以書法來謀生。出現在那裏的,只是一種生命氛圍。

這種家族性的文化大聚集,常被認爲是生命遺傳(我原也這麼認爲),作者則認爲這是書法藝術在經過無數錘鍊後走到的一個經典的創造平臺。這是難得出現的高尚文化,少有爆發,爆發之後就成爲了永久典範。

唐代懂得崇拜,懂得從盛世反過來崇拜亂世,懂得文化極品不管出於何世都只能是唯一。這就是唐代之所以是唐代。《蘭亭序》《快雪時晴帖》《平安帖》……任何熱愛書法的人在抄寫這些名帖時都會興奮,獲得精神上的富足,我相信。

文中用了很大篇幅講述了百家爭鳴時期有名的幾家,老子孔子不必多說,我們或已對他們熟悉的不行。震撼我的是那個時期的黑色亮光。

作者認爲孔子是堂亮的棕黃色,類似我們的皮膚和大地;老子是縹緲的灰白色,近似於天際的雪峯和老者的鬚髮;莊子是飄逸的銀褐色,韓非子是沉鬱的金銅色……

墨子,是黑色。墨子有一批絕對服從命令的學生。整個墨家弟子組成了一個帶有祕密結社性質的團體,組織嚴密,紀律嚴明。(想起我們也有的結社權利)較之諸子百家中其他學派的親密師徒關係,墨子的是濃烈的凝聚力量,感召弟子共赴生死,他的弟子同時具有了一種仁俠精神。

公元前四世紀中葉於齊國創辦的稷下學宮,延續了一百三十多年。

它以極高的禮遇召集各地人才,讓他們自由的發展學派。稷下學宮對於尋聘和自來的學者根據學問、資歷、成就分別授予不同的稱號,使學宮在熙熙攘攘之中,維繫住了基本的學術秩序。

稷下學宮之人“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這既爲國政出謀劃策,又能使各學派獨立於政治之外,自由發展。幾乎同時雅典學園的興盛,一中一外,不變的是自由思維的發展。

作者寫得真的特別好,特別是最後補充的《大地小人》不可忽略的卑微存在,無犯罪卻又使人咬牙切齒恨不能將其挫骨揚灰。